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Landsat影像的鄱阳湖面积监测及其与水位关系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赵辉 陈振 +3 位作者 冯超帆 张通 赵学晶 张兆旭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8-206,共9页
湖泊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湖泊水域的变化对环境和人类的生产活动都有着重大的影响。鄱阳湖作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近年来多次出现洪旱灾害现象,因此对鄱阳湖进行动态监测意义重大。文章以2000—2021年鄱阳湖175期Landsa... 湖泊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湖泊水域的变化对环境和人类的生产活动都有着重大的影响。鄱阳湖作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近年来多次出现洪旱灾害现象,因此对鄱阳湖进行动态监测意义重大。文章以2000—2021年鄱阳湖175期Landsat影像作为数据源,对比分析了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NDWI)、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modified 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MNDWI)、自动水体提取指数(automated water extraction index,AWEI)、谱间关系法(spectrum photometric method,SPM)这4种水体提取方法,优选最适宜鄱阳湖的水体提取模型;利用175期面积数据分析了鄱阳湖2000—2021年面积的年际变化趋势,分析年内季节变化特征,同时结合2009—2013年和2017—2018年同时期的50组水位数据,建立面积-水位关系模型。结果表明:①AWEI模型提取水体精度优于其他3种,该文最终选用AWEI进行鄱阳湖水体提取;②鄱阳湖面积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且丰水季面积年际波动大,枯水季较平缓;③棠荫水位站湖泊面积-水位分段线性模型为最佳模型,从而可以根据鄱阳湖区域的实时水位观测值对水体覆盖面积进行预测,以弥补云雨天气时利用可见光遥感手段难以监测到湖泊水体淹没情况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LANDSAT 水体提取 面积变化 面积-水位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风沙源区NPP时空变化及其对治理工程实施的响应 被引量:5
2
作者 赵恒谦 刘轩绮 +6 位作者 刘哿 付含聪 张宇娇 杜守航 蒋金豹 郭伟 杨姿涵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406-2419,共14页
利用遥感大数据对生态治理工程区域的净初级生产力和固碳能力进行长期动态监测可以实现对治理工程的实施效果的评价,同时为区域“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计算平台,基于改进的CASA... 利用遥感大数据对生态治理工程区域的净初级生产力和固碳能力进行长期动态监测可以实现对治理工程的实施效果的评价,同时为区域“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计算平台,基于改进的CASA模型对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域的NPP进行计算。运用Sen斜率分析和MK趋势分析方法对2001—2020年间的NPP进行时空变化分析,并分析NPP对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的响应。结果表明:1)在京津风沙源工程治理期间,京津风沙源区NPP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增速为2.21 gC m^(-2)a^(-1),其中极显著增加区域占38.03%,说明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对我国“碳中和”任务起到了积极作用,增加了区域的固碳能力;2)空间尺度上,京津风沙源区NPP和固碳量空间异质性较大,空间分布上主要呈现东部高,西部低的特点,其中,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最高,温带荒漠区域最低;3)治理工程的实施所带来的NPP增长的速度在不同的区域并不一致,2001—2020年的NPP增速京津冀地区(4.74 gC m^(-2)a^(-1))>山西地区(4.52 gC m^(-2)a^(-1))>陕西地区(3.53 gC m^(-2)a^(-1))>内蒙古地区(1.55 gC m^(-2)a^(-1));4)生态工程实施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的改善总体呈现先慢后快的特点,绝大部分区域后十年间的变化速率都显著大于前十年,而在生态环境较为恶劣、荒漠区域广布的内蒙古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则具有一定的滞后性,2001—2010年NPP增速仅为0.04 gC m^(-2)a^(-1),直到2011年,NPP才开始有较为明显的增长,2011—2020年NPP增速为1.67 gC m^(-2)a^(-1)。风沙源治理工程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取得更明显的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 CASA模型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固碳能力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海岛沙滩侵蚀现状与原因分析
3
作者 邢容容 刘修锦 安振振 《中国水土保持》 2022年第4期42-45,共4页
对河北省海岛沙滩的实地调查显示,河北省海岛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侵蚀现象,滩肩平均宽度不足20 m,部分岸段已无滩肩,出现几十厘米甚至几米高的侵蚀陡坎、养殖池围埝侵蚀塌陷等情况。总结了引起沙滩侵蚀灾害的原因,认为河北省海岛沙滩侵蚀... 对河北省海岛沙滩的实地调查显示,河北省海岛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侵蚀现象,滩肩平均宽度不足20 m,部分岸段已无滩肩,出现几十厘米甚至几米高的侵蚀陡坎、养殖池围埝侵蚀塌陷等情况。总结了引起沙滩侵蚀灾害的原因,认为河北省海岛沙滩侵蚀是由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滦河改道和蓄水工程导致入海泥沙量减少,风暴潮、海平面上升加剧了侵蚀,修建养殖池、不合理的海岸工程改变了海岛沙滩地貌特征,破坏沙滩完整性,是侵蚀加剧的直接原因。为控制海岛沙滩继续侵蚀,提出了一些防治侵蚀的措施,供相关部门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岛 沙滩 侵蚀现状 侵蚀原因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浪作用下鱼巢型护岸近侧水体动力响应研究
4
作者 应杭彤 蒋茗韬 +2 位作者 张媛娇 林喜荣 陈艺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25-231,共7页
鱼巢型生态护岸可增加岸坡的稳定性、抗冲性,并营造良好的河流生态景观,是当下内河航道常用的护岸形式,而研究波浪作用下鱼巢型护岸近侧水体的动力响应,对护岸工程的设计优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数值模拟与水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针对不... 鱼巢型生态护岸可增加岸坡的稳定性、抗冲性,并营造良好的河流生态景观,是当下内河航道常用的护岸形式,而研究波浪作用下鱼巢型护岸近侧水体的动力响应,对护岸工程的设计优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数值模拟与水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针对不同波况(波高、波角)下鱼巢型护岸所受波浪冲击的变化规律及其周边水体的动压及应力响应特征展开了研究。结果表明:波浪作用下,波高及波角的变化对护岸垂向动压分布形态影响较小;不同波浪入射条件下,护岸侧动压峰值均出现在略低于静水位处(Z=-0.05 m);当入射波高较大时(H=0.10 m),护岸侧的动压整体变大,空腔处对波能的吸收更为明显;入射波角的增大(β=45°)会引起波能分散,使坡面动压峰值减弱。研究成果可为鱼巢型护岸在内河航道防护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巢型护岸 波浪作用 动力响应 水槽试验 数值模拟 内河航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上光伏基座水体交换对影响因素的响应
5
作者 蒋茗韬 温梦丹 +2 位作者 虞丹君 刘修锦 倪云林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8-449,共12页
采用平面激光诱导荧光(PLIF)法对不同温差、水流流速、侧板开孔面积条件下水上光伏基座的水体交换进行观测。实验结果表明:光伏基座滞留水体的质量与时间呈负指数关系,原水体在基座内的滞留时间由温差、周边水流流速及基座侧板开孔率共... 采用平面激光诱导荧光(PLIF)法对不同温差、水流流速、侧板开孔面积条件下水上光伏基座的水体交换进行观测。实验结果表明:光伏基座滞留水体的质量与时间呈负指数关系,原水体在基座内的滞留时间由温差、周边水流流速及基座侧板开孔率共同决定。在较小的温差下,水流流速对基座内的水体交换影响显著。而当温差较大时,增大基座侧板开孔率对促进基座内水体的交换更为有效。合理的底座开孔率不仅有助于基座内温水的直接稀释,从开孔进入基座的水流也可进一步加强基座底部湍流层涡团的卷吸作用,显著促进基座内的水体交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激光诱导荧光(PLIF) 流速 水体交换 光伏模块基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2000—2021年地表水面积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6
作者 马彩依 曹洪涛 +2 位作者 崔铁军 张甲波 孙艳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09-320,共12页
[目的]分析京津冀地区各市2000—2021年地表水面积的时空变化趋势、典型湿地的地表水空间形态演变及影响因素,为该区域水资源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利用JRC全球地表水产品数据集提取2000—2021年京津冀各市不同类型的... [目的]分析京津冀地区各市2000—2021年地表水面积的时空变化趋势、典型湿地的地表水空间形态演变及影响因素,为该区域水资源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利用JRC全球地表水产品数据集提取2000—2021年京津冀各市不同类型的地表水,分析京津冀各市近22 a地表水面积时空变化趋势,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模型(MSPA)分析典型区域白洋淀、七里海湿地的地表水空间形态演变,结合气候和人类活动数据,采用相关性分析法,阐明不同城市地表水时空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1)从时间上看,2000—2021年京津冀永久性水体面积整体呈下降趋势,而季节性水体面积整体呈增长趋势。从空间上看,地表水面积动态度减少的重心区域主要集中在都市圈北京、天津、廊坊等城市,而南北方向上“南水北调”中线沿线城市邯郸市、邢台市、石家庄市等城市地表水面积动态度呈现增加趋势。(2)近22 a白洋淀核心湿地地表水面积在2000—2005年逐渐减少,2005年后开始逐渐增加。七里海的核心湿地面积在2000—2010年逐渐减少,2010年后开始逐渐增加。(3)京津冀南部城市最大水体面积与降水量呈正相关,而东部沿海城市呈负相关,显示人类活动与自然补给之间的不平衡性。北京市、承德市、唐山市的用水量与最大地表水面积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显示跨流域调水和生态补水的影响较大。而秦皇岛和天津市则表现为显著负相关和极显著负相关,显示地下水超采对地表水资源有着不利影响。[结论]地表水面积变化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的显著影响,未来京津冀应通过跨流域调水、节水宣传、生态恢复和减少地下水的开采,有效保护地表水资源,以应对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 地表水面积 湿地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