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北滨海盐碱地雨养旱作紫花苜蓿蒸散特性及其影响因子
1
作者 张立锋 谢楠 +11 位作者 崔素倩 孙国通 冯伟 石嘉琦 潘璇 智健飞 秦文利 李建明 张洪发 李亚楠 刘振宇 刘忠宽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75-585,共11页
河北省滨海盐碱地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较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因其耐盐碱、耐瘠薄的特点,在该地区被广泛种植,种植面积近7万hm^(2)。为研究该地区紫花苜蓿的蒸散特征及环境因子影响,并为其水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S... 河北省滨海盐碱地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较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因其耐盐碱、耐瘠薄的特点,在该地区被广泛种植,种植面积近7万hm^(2)。为研究该地区紫花苜蓿的蒸散特征及环境因子影响,并为其水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Shuttleworth-Wallace模型对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沧州综合试验站内的紫花苜蓿人工草地蒸散年际变化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显示,2021至2023年间,紫花苜蓿年蒸散量分别为609.9,644.3和678.5 mm,在第二茬和第三茬生长期日均蒸散量最高,而第三茬总蒸散量最大,蒸腾量分别占蒸散量的79.8%,80.6%与80.6%。蒸散与土壤蒸发的变化主要受净辐射、空气温度和叶面积指数的影响,蒸腾则对净辐射、饱和水汽压差和叶面积指数的变化反应敏感。研究表明,该地区降水量基本满足苜蓿生长需求,但在前两茬生长期仍存在水分缺口,因此需加强这一时期的水分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盐碱地 雨养旱作 紫花苜蓿 蒸发 蒸腾 Shuttleworth-Wallace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肥部分替代化肥氮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秦文利 张静 +10 位作者 肖广敏 崔素倩 叶建勋 智健飞 张立锋 谢楠 冯伟 刘振宇 潘璇 代云霞 刘忠宽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7-45,共19页
2020-2022年度以毛叶苕子和玉米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田间试验设计,主处理为冬闲田(FF)、冬闲田种植毛叶苕子并全量还田(HV)2种模式,副处理为玉米0(0N)、135.0(50%N)和270.0 kg·hm^(-2)(100%N)3个施氮水平,研究了毛叶苕子还田和... 2020-2022年度以毛叶苕子和玉米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田间试验设计,主处理为冬闲田(FF)、冬闲田种植毛叶苕子并全量还田(HV)2种模式,副处理为玉米0(0N)、135.0(50%N)和270.0 kg·hm^(-2)(100%N)3个施氮水平,研究了毛叶苕子还田和施氮水平对玉米0~10 cm、10~2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组成与分布、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破坏率(PAD)、可蚀性因子(K)、容重(BD)、总孔隙度(TP)、毛管孔隙度(CP)、非毛管孔隙度(NCP)、最大持水量(MWHC)、毛管持水量(CWHC)、非毛管持水量(NCWHC)、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团聚体有机碳(AOC)含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以期从土壤物理性状变化为绿肥部分替代化肥氮实现作物稳产增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与FF模式相比,HV模式0~10 cm、10~20 cm土层>0.25 mm水稳定性团聚体总含量(R0.25)、MWD、GMD、TP、CP、NCP、MWHC、CWHC、NCWHC、SOC含量分别显著增加8.95%、40.84%、30.57%、5.89%、1.47%、4.42%、15.01%、6.41%、27.08%、7.29%和13.13%、62.87%、51.68%、5.02%、0.76%、4.25%、13.11%、3.32%、27.86%、7.10%;PAD、K和BD分别显著降低8.83%、20.79%、5.99%和12.14%、30.73%、7.31%。HV模式下各土层各粒径AOC含量及玉米产量均显著提高。施氮水平对各土层各粒径AOC含量、R0.25及其他物理性状指标、玉米产量影响显著或极显著。HV模式50%N处理0~10 cm、10~20 cm土层的SOC含量、>5 mm AOC含量及0~10 cm土层的0.50~1.00 mm AOC含量、10~20 cm土层的BD、TP、CP、NCP、MWD、CWHC、NCWHC及玉米产量较FF模式100%N处理变化均不显著,0~10 cm、10~20 cm土层的2.00~5.00 mm、1.00~2.00 mm、0.25~0.50 mm、<0.25 mm AOC含量及10~20 cm土层0.50~1.00 mm的AOC含量,0~10 cm、10~20 cm土层的R0.25、MWD、GMD,0~10 cm土层的TP、NCP、MWHC、NCWHC均显著提高,0~10 cm、10~20 cm土层的PAD、K及0~10 cm土层的BD均显著下降。各粒径AOC含量与SOC含量之间、各粒级团聚体含量与其AOC含量之间、土壤物理性状指标与各粒级团聚体含量之间、玉米产量与土壤物理性状指标之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因此,绿肥还田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提高是促进团粒结构形成,增强土壤抗侵蚀、持水能力的重要基础。绿肥对土壤氮、有机碳的输入是其部分替代氮肥、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实现减氮增产的重要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叶苕子 施氮水平 土壤有机碳含量 土壤物理性状 玉米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