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北省农田碳排放影响因素及脱钩分析
1
作者 王嘉玮 李双江 +4 位作者 陈艺璇 李含墨 张美娟 刘昱锋 周颖佳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35-943,共9页
为分析河北省农田碳排放时空特征、影响因素及脱钩效应,本研究采用排放系数法测算2010—2021年河北省农田碳排放,基于LMDI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基于Tapio脱钩模型分析其与农业产值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河北省农田碳排放以2014年为转折点,... 为分析河北省农田碳排放时空特征、影响因素及脱钩效应,本研究采用排放系数法测算2010—2021年河北省农田碳排放,基于LMDI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基于Tapio脱钩模型分析其与农业产值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河北省农田碳排放以2014年为转折点,呈先波动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10年排放量(以CO_(2)计,下同)为2818.16万t,2014年达到峰值2855.36万t,2021年下降为1995.82万t;单位产值碳排放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从2010年的1.39 t·万元^(-1)到2021年的0.56 t·万元^(-1),年均降低7.93%;农田碳排放呈南部高、北部低的格局,单位产值碳排放呈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农业生产效率、农业产业结构及城镇化水平对河北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有抑制作用,农业生产效率是主要抑制因素,年均减排贡献量为205.52万t;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农村总人口对碳排放有促进作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关键促进因素,年均排放贡献量为141.40万t。河北省农田碳排放与农业产值的脱钩状态主要以弱脱钩、弱负脱钩和强脱钩为主,以2017年为转折点,脱钩状态先变差后改善。研究表明,河北省应根据各地区具体情况制定差别化的农田碳排放管控措施,推动农业低碳发展和良性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碳排放 时空特征 LMDI分解模型 脱钩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污染水平的抗生素对大肠杆菌的毒性与耐药性风险
2
作者 沈洪艳 尹康年 +3 位作者 王浩林 孙昊宇 杨雷 边永欢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003-4011,共9页
为明确水环境中抗生素对细菌的毒性与耐药性风险,以诺氟沙星(NOR)与头孢噻肟钠(CTX)为受试化合物,选择半数效应浓度(EC_(50))、突变和接合转移促进率为10%的较低浓度作特征参数,采用直接均分射线法设计混合抗生素,探究抗生素对大肠杆菌(... 为明确水环境中抗生素对细菌的毒性与耐药性风险,以诺氟沙星(NOR)与头孢噻肟钠(CTX)为受试化合物,选择半数效应浓度(EC_(50))、突变和接合转移促进率为10%的较低浓度作特征参数,采用直接均分射线法设计混合抗生素,探究抗生素对大肠杆菌(E.coli)的毒性及耐药性效应.结果表明,NOR与CTX在单一及二元混合条件下对E.coli的毒性、突变与接合转移效应均产生了“Hormesis”现象,生长促进率、突变促进率与接合促进率峰值分别达38.40%、101.26%、28.73%.相比于抗生素单独暴露,混合抗生素对E.coli生长与突变的最大促进率均减小,E.coli产生突变与接合转移的相对安全浓度降低.混合体系中NOR浓度配比越大,EC_(50)越小,最大突变促进率、最大接合促进率越高,且相对安全浓度越低.随着混合体系浓度的增加,对E.coli毒性、突变与接合转移的联合作用模式分别由相加、协同、协同转变为协同、拮抗、拮抗,且NOR浓度配比越高,促进E.coli生长、突变、接合转移的协同、协同、拮抗强度最大值越小.水环境中抗生素的混合浓度配比是评估其细菌毒性与耐药性等生态风险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浓度 抗生素 细菌毒性 突变 接合转移 Hormesis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化微生物IKP1对土霉素废水降解特性研究
3
作者 卢航 钟为章 +2 位作者 宁志芳 刘春 牛建瑞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2-366,374,共6页
将一种高效降解土霉素(OTC)的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sp.)采用吸附法固定在玉米秸秆生物炭上,研究了固定化细菌降解土霉素的效能及途径。结果表明,在投加量0.3 g、pH值7.0、温度35℃、外加2 g/L胰蛋白胨和处理时间3 d时,固定化菌剂对50 ... 将一种高效降解土霉素(OTC)的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sp.)采用吸附法固定在玉米秸秆生物炭上,研究了固定化细菌降解土霉素的效能及途径。结果表明,在投加量0.3 g、pH值7.0、温度35℃、外加2 g/L胰蛋白胨和处理时间3 d时,固定化菌剂对50 mg/L土霉素的降解率达到85.0%。经过3次循环实验后,仍能降解62.2%的土霉素,具有较高的回收利用率。固定化细菌通过吸附和生物降解两种机制去除土霉素,其中,生物降解在固定化系统中起主导作用(87%),并且土霉素经过降解后其生理毒性显著降低。此外,提出了新的土霉素生物降解途径,降解过程中主要发生了脱水、脱氨基、脱甲基、羟基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霉素 生物炭 固定化微生物 降解产物 降解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活化两种过硫酸盐降解四环素比较分析
4
作者 杨梦鑫 王亚静 +4 位作者 刘文佳 胡广志 武新耀 刘艳芳 张磊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0-819,共10页
采用高温热解制备的玉米秸秆生物炭(Y-BC)作为催化剂,并通过一系列表征方法分析了其结构和形貌.系统对比了不同初始pH值、共存离子等条件下Y-BC活化两种过硫酸盐(过一硫酸盐PMS;过二硫酸盐PDS)降解四环素(TC)的影响.结果表明,PDS在酸性... 采用高温热解制备的玉米秸秆生物炭(Y-BC)作为催化剂,并通过一系列表征方法分析了其结构和形貌.系统对比了不同初始pH值、共存离子等条件下Y-BC活化两种过硫酸盐(过一硫酸盐PMS;过二硫酸盐PDS)降解四环素(TC)的影响.结果表明,PDS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初始p H=3~7)利于Y-BC活化降解TC,反应60min,TC去除率为69.0%~75.7%.碱性条件下(初始pH=9~11)TC去除率减小至47.8%~48.4%;Y-BC活化PMS降解TC适应pH值范围广泛,初始pH值在3~11范围内TC去除率稳定在80.9%~86.8%.Cl^(-)和NO_(3)^(-)阴离子对Y-BC活化PDS和PMS降解TC影响均微弱,HCO_(3)^(-)在10mmol/L时对Y-BC活化PDS呈抑制作用,去除率下降了7.6%,而对PMS活化体现促进效果,TC去除率提高了5.1%.结合XPS、淬灭实验和EPR检测结果,PDS的主要活性位点是Y-BC缺陷结构,通过1O2和电子转移实现TC降解;PMS主要活性位点为官能团,通过·OH自由基进行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过硫酸盐 四环素 影响因素 降解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景观水体催化臭氧氧化技术的参数优化与效果评价
5
作者 刘洪泉 翟圣杰 +4 位作者 刘文佳 王崇璞 孔兴华 刘艳芳 钟雨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2-210,共9页
以污水处理厂尾水为景观水体补水来源,能够有效缓解城市水资源紧缺问题,但其有机污染物的存在对水质改善提出了挑战。以活性炭负载型催化剂AC/MnO_(2)-TiO_(2)为臭氧催化剂,探究催化臭氧氧化对城镇景观水体有机物的去除效能,考察反应时... 以污水处理厂尾水为景观水体补水来源,能够有效缓解城市水资源紧缺问题,但其有机污染物的存在对水质改善提出了挑战。以活性炭负载型催化剂AC/MnO_(2)-TiO_(2)为臭氧催化剂,探究催化臭氧氧化对城镇景观水体有机物的去除效能,考察反应时间、臭氧流量及催化剂投加量3个因素对有机物去除效果的影响,结合响应曲面实验确定最优工艺条件下的有机物去除效率,并通过GPC、GC-MS、ECOSAR分析手段探究有机物去除机理。结果表明,在臭氧流量为18.15 mg/min,反应时间为57.19 min,催化剂AC/MnO_(2)-TiO_(2)投加量为48.14 g/L的优化条件下,CODMn去除率达80.84%。水体经过催化臭氧氧化处理后,分子质量>1~100 ku的有机物占比从43.9%降至21.2%,分子质量≤1 ku的有机物占比从42.9%增至74.5%。邻二甲苯、十二甲基五硅氧烷、4,5,6,7-四甲氧基黄酮、3,5-二甲基苄基氯、八甲基环四硅氧烷、二乙基二甲基铅等有机物被有效降解,对水体中鱼类、水蚤和绿藻的急性毒性完全消除,慢性毒性降低至无毒或微毒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臭氧氧化 有机物去除 响应曲面法 毒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垃圾渗滤液中污染物在包气带运移模拟实验及预测 被引量:7
6
作者 高太忠 黄群贤 +2 位作者 李秀荣 白天雄 庞会从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60-965,共6页
为揭示垃圾渗滤液中污染物在包气带中的迁移转化规律,通过静态吸附、静态降解、动态土柱和数学模型预测等方法进行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包气带对污染物的吸附过程是线性的,即S=KdC,吸附系数Kd=0.0976;降解曲线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即C=C0e... 为揭示垃圾渗滤液中污染物在包气带中的迁移转化规律,通过静态吸附、静态降解、动态土柱和数学模型预测等方法进行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包气带对污染物的吸附过程是线性的,即S=KdC,吸附系数Kd=0.0976;降解曲线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即C=C0e-λt,降解系数λ=0.0324d-1;弥散过程符合对流-弥散迁移转化模型,弥散系数D=0.00435m2·d-1,由此确定了污染物迁移数学模型。通过动态土柱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并利用模型对垃圾渗滤液中有机污染物(COD)的时空分布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渗滤液 模拟实验 包气带 迁移转化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5—2004年河北省生态足迹分析与生态恢复措施 被引量:16
7
作者 高太忠 范勤 李秀荣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09-612,共4页
生态足迹从具体的生物物理量角度研究自然资本消费的空间,为核算地区自然资本利用状况提供简明框架,进而可判断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河北省正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但在绿色战略问题上还面临一些难题。文章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河北省1... 生态足迹从具体的生物物理量角度研究自然资本消费的空间,为核算地区自然资本利用状况提供简明框架,进而可判断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河北省正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但在绿色战略问题上还面临一些难题。文章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河北省1995—2004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时间序列的测度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定量测算,根据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提出相应对策。结果表明,10年间河北省的人均生态足迹增长率达47.9%,赤字增长率达58.5%,人类负荷超过其生态容量,生态承载力严重不能满足生态足迹的需求,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状。从而加深了对河北省可持续发展状况的认识,对生态建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提出河北省生态恢复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赤字 生态承载力 生态恢复措施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活化过硫酸盐工艺去除抗生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杨梦鑫 王亚静 +4 位作者 刘文佳 岳琳 胡广志 李贵霞 刘艳芳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4-68,共5页
详细阐述了生物炭的酸碱改性、原子掺杂和金属负载对活化过硫酸盐的影响,总结了生物炭及其改性衍生物活化过硫酸盐去除抗生素的活性位点和机理,并分析了pH和共存离子对过硫酸盐活化去除抗生素的影响。
关键词 过硫酸盐活化 生物炭 活化剂 氧化机制 抗生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钼酸-还原氧化石墨烯-聚苯胺改性阳极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高氯酸盐废水的性能研究
9
作者 杨佳琪 廉静 +3 位作者 赵娟 岳琳 郭延凯 郭金燕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33-940,共8页
采用磷钼酸(PMo12)-还原氧化石墨烯(rGO)-聚苯胺(PAN)对微生物燃料电池(MFC)的阳极进行改性,构建单室空气阴极MFC,考察了材料结构、改性阳极形貌和MFC的电化学特性、产电特性和高氯酸盐去除性能,并探讨了改善MFC性能的机理。结果表明:... 采用磷钼酸(PMo12)-还原氧化石墨烯(rGO)-聚苯胺(PAN)对微生物燃料电池(MFC)的阳极进行改性,构建单室空气阴极MFC,考察了材料结构、改性阳极形貌和MFC的电化学特性、产电特性和高氯酸盐去除性能,并探讨了改善MFC性能的机理。结果表明:相比空白阳极,PMo12-rGO-PAN改性阳极具有更多的电化学活性位点,其MFC循环伏安闭合曲线面积和交换电流密度分别提高了2.34、9.36倍,电荷转移内阻降低了85.87%。在560 mg/L高氯酸盐下,该阳极MFC产生最大输出电压为160.03 mV;在运行过程中,该阳极MFC对高氯酸盐的还原率始终高于空白阳极。该阳极通过改善微生物的附着条件和提高阳极电子转移速率提升了MFC的运行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钼酸 还原氧化石墨烯 聚苯胺 微生物燃料电池 阳极 高氯酸盐 产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家庄市某大学校园VOCs污染特征与源解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佳悦 刘大喜 崔建升 《绿色科技》 2024年第22期132-139,共8页
为研究石家庄市裕华区某大学校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污染特征,明晰VOCs来源,利用SUMMA罐、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离线监测2024年5月中校园内的55种VOCs,分析VOCs的浓度分布与组成特征,计算其O_(3)生成潜势(OFP)及二次有机气溶胶... 为研究石家庄市裕华区某大学校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污染特征,明晰VOCs来源,利用SUMMA罐、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离线监测2024年5月中校园内的55种VOCs,分析VOCs的浓度分布与组成特征,计算其O_(3)生成潜势(OFP)及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SOAP)。结果表明:监测期间,石家庄市某大学校园TVOCs(总VOCs)平均浓度为221.19μg/m^(3),组分占比比较为:卤代烃>OVOCs>芳香烃>烷烃>烯烃>含硫化合物,芳香烃与OVOCs的OFP贡献率最高,削减机动车排放与溶剂使用是控制O_(3)污染的关键。萘、1,2,4-三甲苯、1,3,5-三甲苯、对二甲苯和甲苯对SOAP贡献率较高,控制苯系物的排放是降低SOA生成的关键。通过源解析及监测数据分析,得出动车尾气排放是主要贡献源,其次为农药源,氯乙烷、邻二氯苯等烷烃及苯系物为优势贡献物种,因此机动车尾气排放控制为校园内VOCs管控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CS 校园 排放特征 源解析 石家庄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乙基化植物油对藻荧光法检测三嗪类除草剂阿特拉津、扑草净与特丁通生物毒性的增敏性能研究
11
作者 杨瑞 崔建升 +3 位作者 马小龙 王合宇 刘大喜 王柳卜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89-1800,共12页
为了提升藻叶绿素荧光对痕量三嗪类除草剂的检测效果,以蛋白核小球藻、铜绿微囊藻和斜生四链藻为试验藻种,通过水样叶绿素荧光仪(WATER-PAM-WALZ)测量四个藻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Fv/Fm、Y(Ⅱ)、NPQ和qP作为毒性评价指标,研究微藻对阿特... 为了提升藻叶绿素荧光对痕量三嗪类除草剂的检测效果,以蛋白核小球藻、铜绿微囊藻和斜生四链藻为试验藻种,通过水样叶绿素荧光仪(WATER-PAM-WALZ)测量四个藻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Fv/Fm、Y(Ⅱ)、NPQ和qP作为毒性评价指标,研究微藻对阿特拉津、扑草净与特丁通三种三嗪类除草剂毒性的响应时间和甲乙基化植物油对藻荧光法检测除草剂生物毒性的增敏效果。实验结果显示:①蛋白核小球藻、铜绿微囊藻和斜生四链藻对三种除草剂的生物毒性最佳响应时间分别为20、10和10 min;增敏效果最显著时甲乙基化植物油浓度分别为0.25%、0.5%和0.25%。②斜生四链藻对三种除草剂的响应敏感性最高,而铜绿微囊藻对除草剂的适应性和抗性较强,在20μg·L^(-1)的扑草净暴露下,实验组斜生四链藻和蛋白核小球藻的Fv/Fm抑制率均达到23%,而铜绿微囊藻Fv/Fm抑制率只达到8%。③甲乙基化植物油的作用下,Y(Ⅱ)和NPQ对除草剂的毒性响应灵敏度最高。40μg·L^(-1)的扑草净对斜生四链藻Y(Ⅱ)抑制效果达到了56%,对Fv/Fm抑制率最高达到41%,是对照组的2.5倍,而除草剂浓度至200μg·L^(-1)时,三种藻类NPQ值均提升了1.5倍以上,参数值qP的响应程度受甲乙基化植物油的增敏效果较小。实验结果表明甲乙基化植物油扩大了除草剂与藻细胞的接触面积,增强了除草剂的渗透力,提升了藻荧光对除草剂的毒性响应,可降低除草剂的检出限值。研究中首次将甲乙基化植物油应用于藻荧光法检测三嗪类除草剂中,并且在甲乙基化植物油的作用下,藻荧光法表现出良好的检测效果,解决了某些情况下叶绿素参数响应不灵敏的问题,为快速、灵敏地检测环境中的痕量三嗪类除草剂的生物毒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嗪类除草剂 藻类叶绿素荧光参数 甲乙基化植物油 灵敏度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河流污染现状及评价分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帅 张瑞娜 卜培彦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25-929,共5页
综述了城市河流的污染现状、污染成因及污染评价分析现状。现有研究表明,城市河流污染现象主要来自外源污染和内源污染,分析了两种污染源对城市河流产生的影响。针对污染源概述了城市河流污染的评价分析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进展,探究了不... 综述了城市河流的污染现状、污染成因及污染评价分析现状。现有研究表明,城市河流污染现象主要来自外源污染和内源污染,分析了两种污染源对城市河流产生的影响。针对污染源概述了城市河流污染的评价分析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进展,探究了不同评价分析方法的优缺点,指出多种评价方法联用时污染评价分析的主要趋势。提出未来需将研究重点侧重在评价方法的全面性和综合性,促进城市河流污染的研究和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河流 内源污染 外源污染 评价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V/H_(2)O_(2)降解罗丹明B综合实验设计 被引量:1
13
作者 岳琳 王嘉新 +2 位作者 杨智程 童嘉鹏 廉静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8-75,共8页
该文设计了利用UV/H_(2)O_(2)工艺降解染料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罗丹明B(Rhodamine B,RhB)的综合实验,并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曲面法优化实验条件。实验结果表明UV/H_(2)O_(2)工艺降解RhB过程符合假一级动力学方程,H_(2)O_(2)投加量和紫外... 该文设计了利用UV/H_(2)O_(2)工艺降解染料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罗丹明B(Rhodamine B,RhB)的综合实验,并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曲面法优化实验条件。实验结果表明UV/H_(2)O_(2)工艺降解RhB过程符合假一级动力学方程,H_(2)O_(2)投加量和紫外光强度的交互作用是降解RhB最显著的影响因素。当H_(2)O_(2)的投加量为47.45 mL/L、水体初始pH值为8.11、紫外光强度为730μW/cm^(2)时,反应120 min后,RhB的理论去除率为92.44%,与验证实验结果的相对偏差为0.89%。由紫外-可见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扫描结果可知,RhB在反应过程中被有效降解。该实验利用两种实验方法优化工艺条件,有助于提高学生在科研训练中对反应影响因素、动力学拟合及实验条件优化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H_(2)O_(2) 罗丹明B 单因素实验 响应曲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银与溴代阻燃剂对绿藻的联合毒性效应
14
作者 沈洪艳 刘爱真 +4 位作者 刘锌 边永欢 王聪 任红威 杨雷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2-818,共7页
新型抗菌剂纳米银(Silver Nanoparticle, AgNP)与溴代阻燃剂(Brominated Flame Retardants, BFRs)被大量生产和应用,并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水环境中,因此,需要探究AgNP与溴代阻燃剂对水生生物的联合毒性效应。研究以斜生栅藻为受试生物,测... 新型抗菌剂纳米银(Silver Nanoparticle, AgNP)与溴代阻燃剂(Brominated Flame Retardants, BFRs)被大量生产和应用,并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水环境中,因此,需要探究AgNP与溴代阻燃剂对水生生物的联合毒性效应。研究以斜生栅藻为受试生物,测定AgNP和3种BFRs单一及二元混合体系对斜生栅藻生长、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水平、光合色素水平的影响,并应用独立作用(Independent Action, IA)模型分析其联合毒性类型。结果显示,3种BFRs比AgNP对斜生栅藻的毒性更大,两类受试物的单一及二元混合体系均对斜生栅藻产生了“低促高抑”的Hormesis效应。Hormesis效应的产生与受试物诱导的藻细胞内ROS水平变化密切相关,即ROS水平的适度升高会促进斜生栅藻生长,ROS水平显著升高则会抑制斜生栅藻生长。BFRs和AgNP构成的二元混合体系在低浓度下的联合毒性作用模式表现为协同作用。随着混合体系浓度升高,AgNP和四溴双酚A联合毒性作用模式转变为拮抗作用,表明两者共存时其毒性效应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抵消作用。BFRs和AgNP均能引发藻类的Hormesis效应,且在真实水环境的暴露浓度范围内均能导致藻类水华的形成。研究可为AgNP和BFRs在环境中可能产生的联合暴露风险评估提供数据基础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纳米银 溴代阻燃剂 斜生栅藻 HORMESIS 联合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滦河流域真核浮游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15
作者 罗晓 刘芝俊 +2 位作者 李彦杰 王世广 钟为章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7-57,69,共12页
探究滦河流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有助于了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形成过程、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该文于2023年2、6、8和10月在滦河流域干流和主要支流共28个采样点进行了eDNA样品的采集。共鉴定13门、50纲、... 探究滦河流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有助于了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形成过程、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该文于2023年2、6、8和10月在滦河流域干流和主要支流共28个采样点进行了eDNA样品的采集。共鉴定13门、50纲、180目、317科、562属、1061种。结果显示,优势门为Chlorophyta(38.27%),其次是Bacillariophyta(17.72%);滦河流域水体浮游植物群落在不同季节的关键环境驱动因子不同;ORP、WT和TDP等环境因子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关键环境因素;WT、COD、TP和TDP等环境因子是影响这些浮游植物优势纲分布和丰度的主要因素;在浮游植物地理距离衰减变化中,地理距离对春季浮游植物群落相似度的影响最为显著。该研究可为滦河流域开展生态监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EDNA 生物多样性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气泡臭氧化对活性污泥絮体颗粒作用研究
16
作者 刘春 梁晓蕾 +2 位作者 张静 刘琳 胥俊杰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1-136,共6页
本研究考察微气泡臭氧化(O_(3)/MB)处理对活性污泥絮体颗粒的作用效应。结果表明,O_(3)/MB处理存在强氧化作用及气浮作用,在破坏污泥絮体结构的同时去除液相主体中的污泥絮体颗粒,处理60 min时MLSS去除率达到95.1%;污泥颗粒粒径D_(50)由... 本研究考察微气泡臭氧化(O_(3)/MB)处理对活性污泥絮体颗粒的作用效应。结果表明,O_(3)/MB处理存在强氧化作用及气浮作用,在破坏污泥絮体结构的同时去除液相主体中的污泥絮体颗粒,处理60 min时MLSS去除率达到95.1%;污泥颗粒粒径D_(50)由150μm下降至17μm,污泥颗粒密度增加6.66倍,污泥絮体完全破碎。污泥絮体颗粒表面呈现多孔刻蚀化及解体现象,与多糖、蛋白及芳香结构相关的表面官能团强度有所下降,同时污泥表面Zeta电位由-31.78 mV升高到-27.58 mV,表面电荷电负性减弱,污泥含水率下降。O_(3)/MB处理导致污泥EPS等有机物的释放及接续氧化降解,上清液中SCOD、PN和PS浓度随时间均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释放有机氮的氧化降解导致上清液中氨氮浓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气泡臭氧化 污泥絮体颗粒 作用效应 絮体解体 有机物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BP与LEV混合物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联合毒性效应
17
作者 沈洪艳 刘爱真 +4 位作者 杨雷 孙新宇 白玉玮 宁静 孙昊宇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21,共9页
以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为模式生物,采用单一毒性试验、直接均分射线法进行二元联合毒性试验,运用独立作用模型(IA模型)判别联合毒性作用模式及评估强度,探究典型有机磷阻燃剂磷酸三丁酯(TBP)与抗生素左氧氟沙星(LEV)混合暴露对2种藻的... 以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为模式生物,采用单一毒性试验、直接均分射线法进行二元联合毒性试验,运用独立作用模型(IA模型)判别联合毒性作用模式及评估强度,探究典型有机磷阻燃剂磷酸三丁酯(TBP)与抗生素左氧氟沙星(LEV)混合暴露对2种藻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TBP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EC_(50)分别为2.0×10^(-6)和6.7×10^(-5) mol/L;LEV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EC_(50)分别为3.4×10^(-7)和4.3×10^(-6) mol/L。TBP与LEV对铜绿微囊藻的单一毒性均大于斜生栅藻。基于均分射线设计的二元联合实验结果表明,随LEV占比降低,联合毒性减弱,且对铜绿微囊藻的毒性效应大于斜生栅藻。不同TBP和LEV配比下的二元混合体系对2种藻的联合毒性作用模式均具有浓度依赖性,表现为低浓度协同、高浓度拮抗。联合毒性作用强度随TBP和LEV浓度配比变化而变化,LEV浓度占比与其联合毒性作用呈正相关,TBP浓度占比与联合毒性作用呈负相关。TBP和LEV单一及混合体系对藻类生长均呈现出毒物兴奋(Hormesis)效应,即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研究结果可为有机磷阻燃剂和抗生素共存时的水生毒性和环境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三丁酯 左氧氟沙星 铜绿微囊藻 斜生栅藻 联合毒性 毒物兴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家庄市采暖期大气细颗粒物中PAHs污染特征 被引量:24
18
作者 段二红 张微微 +3 位作者 李璇 肖捷颖 俞磊 段莉丽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3-201,共9页
采集2015年12月—2016年2月采暖期石家庄市文教区、交通密集区、居民区和商业交通混合区大气细颗粒物样品,依据HJ 646—2013《环境空气和废气气相和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石家庄市大气细颗粒物中PAHs污染水平及... 采集2015年12月—2016年2月采暖期石家庄市文教区、交通密集区、居民区和商业交通混合区大气细颗粒物样品,依据HJ 646—2013《环境空气和废气气相和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石家庄市大气细颗粒物中PAHs污染水平及分布特征、气象参数与PAHs相关性,并解析PAHs污染来源.结果表明:石家庄市冬季采暖期大气细颗粒物PM_(10)、PM_(2.5)和PM_(1.0)中ρ(PAHs)的日均值分别为397.66、349.09和272.35 ng/m^3,分别是采暖期前(11月1—15日)的6.16、4.62和4.82倍,并且呈交通密集区>居民区>文教区>商业交通混合区的空间分布特点.相对湿度与细颗粒物PM_(10)、PM_(2.5)和PM_(1.0)中ρ(PAHs)均呈显著正相关,R2分别为0.30、0.37和0.33,而风速与三者呈显著负相关,R2分别为-0.39、-0.53和-0.26;PM_(1.0)中具有显著相关的PAHs单体数量多于PM_(10)和PM_(2.5).根据PAHs环数分布特征及特征化合物比值判断,石家庄市冬季采暖期PAHs污染为燃煤与机动车尾气复合型污染特征,同时餐饮油烟也有一定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PM10 PM2.5 PM1.0 石家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城市天然降雨中氨氮污染特征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张静 周玉文 +3 位作者 王中正 刘春 赵树旗 李伟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9-134,共6页
通过对北京市2015年3-9月共15场自然降雨中氨氮污染物浓度的检测,分析了自然降雨中氨氮污染特征,考察了厕所排气口氨气排放对降雨中氨氮污染的影响,阐述了氨氮污染物总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首场降雨氨氮平均浓度最高,达到... 通过对北京市2015年3-9月共15场自然降雨中氨氮污染物浓度的检测,分析了自然降雨中氨氮污染特征,考察了厕所排气口氨气排放对降雨中氨氮污染的影响,阐述了氨氮污染物总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首场降雨氨氮平均浓度最高,达到20.5 mg/L,后续14场降雨氨氮平均浓度介于2.0-5.0 mg/L之间,14场自然降雨中氨氮浓度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的Ⅴ类标准(≤2 mg/L),是水体氨氮污染的重要来源。厕所排气口附近自然降雨pH值介于6.5-7.0之间,远高于大气降雨监测站所测pH值,且自然降雨中氨氮浓度随采样点距厕所排气口距离的增加呈现线性下降趋势,表明厕所排气口排放的氨气是城市大气氨氮污染的一个主要来源。自然降水中氨氮污染物总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降雨强度、降雨历时和前期干旱天数,地表径流氨氮污染物总量小于自然降水中氨氮污染物总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城市 天然降雨 氨氮污染 污染物总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氨基头孢烷酸粉尘爆炸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张金锋 刘海鑫 +3 位作者 刘鑫 侯利敏 郑艳敏 李春明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2期208-212,共5页
选取石药集团中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7-氨基头孢烷酸(7-ACA)粉体为研究对象,利用20L球形爆炸测试系统进行粉尘爆炸特性实验研究。首先测定7-ACA粉体样本的粒度分布及湿度;用20L球形爆炸装置实验测得7-ACA粉尘在2kJ的点火能量下的爆炸下... 选取石药集团中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7-氨基头孢烷酸(7-ACA)粉体为研究对象,利用20L球形爆炸测试系统进行粉尘爆炸特性实验研究。首先测定7-ACA粉体样本的粒度分布及湿度;用20L球形爆炸装置实验测得7-ACA粉尘在2kJ的点火能量下的爆炸下限质量浓度为18.5g/m3,且粉尘爆炸下限随点火能量的增大呈现降低趋势;粉尘的最大爆炸压力及最大压力上升速率随着粉尘浓度的增加呈先增大再下降的规律,在775g/m3附近达到最大值,并随点火能量的增大而增大。研究结果为中润公司及类似企业7-ACA生产车间的安全管理及防爆工程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ACA 燃烧爆炸 爆炸下限 最大爆炸压力 点火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