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半干旱山区河流融雪期主要水环境因子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裴志远 江燕 +4 位作者 李赟 王伟 李博睿 沈彦军 裴宏伟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0-129,共10页
为探究河流融雪期内氮磷等物质的时空分布特征,于2023年对永定河支流清水河6个典型监测断面进行融雪期前后的连续水环境监测。测定的主要水环境指标包括总氮(TN)、硝态氮(NO_(3)^(−)-N)、亚硝态氮(NO_(2)^(−)N)、氨氮(NH_(4)^(+)-N)、... 为探究河流融雪期内氮磷等物质的时空分布特征,于2023年对永定河支流清水河6个典型监测断面进行融雪期前后的连续水环境监测。测定的主要水环境指标包括总氮(TN)、硝态氮(NO_(3)^(−)-N)、亚硝态氮(NO_(2)^(−)N)、氨氮(NH_(4)^(+)-N)、总有机氮(TON)、总磷(TP)、总溶解磷(TDP)、颗粒态磷(PP)、化学需氧量(COD)、总固体悬浮物(TSS)。结果表明:河流中氮类营养盐的组成比例存在季节性变化,融雪期径流中TON浓度平均占TN浓度的69%,NO_(3)^(−)N、NH_(4)^(+)-N和NO_(2)^(−)-N的平均占比依次为28%、2%和0.46%;在融雪期,TON浓度呈现出沿河流方向逐渐升高的趋势,NO_(3)^(−)-N则表现为沿河流方向逐渐降低;进入平水期后上述趋势会出现反转,即NO_(3)^(−)-N浓度沿河流方向逐渐升高,TON浓度沿河流方向降低。磷类物质的浓度在融雪期的波动较为剧烈,各断面极值比平均为5.9,最高可达14.0,各断面峰值浓度均优于GB3838-2002《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标准。融雪期COD升高幅度最高可达213.6%;在融雪前期,除崇礼南断面外,其余各断面COD峰值均超过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且较高的COD会持续2周左右;融雪后期各断面COD优于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在融雪前期,冬季积累污染物的释放与消耗是导致各类物质浓度波动的主要原因,在融雪中后期,温度是驱动含氮物质发生浓度波动的主要原因,COD和磷浓度受到产水过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雪期 营养盐 季节性变化 时空分布 氮磷 清水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昭觉地区优质偏硅酸地下水的特征、成因及其开发利用建议 被引量:9
2
作者 周长松 邹胜章 +8 位作者 朱丹尼 林永生 王佳 樊连杰 李军 蓝芙宁 李衍青 邓日欣 缪雄谊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49-859,共11页
【研究目的】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饮水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寻找与开发富含H_(2)SiO_(3)等矿物质优质地下水已成为关键。【研究方法】本文以昭觉地区水文地质调查工程、地下水污染调查工程所获取的地下水化学数据... 【研究目的】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饮水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寻找与开发富含H_(2)SiO_(3)等矿物质优质地下水已成为关键。【研究方法】本文以昭觉地区水文地质调查工程、地下水污染调查工程所获取的地下水化学数据为基础,探讨了昭觉地区富H_(2)SiO_(3)地下水的分布特点、元素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形成条件及成因。【研究结果】结果显示:(1)全县富H_(2)SiO_(3)(≥25 mg/L)地下水均属于低矿化度偏碱性水,分布在基底岩石为玄武岩的6个片区,H_(2)SiO_(3)含量一般介于25.74~46.04 mg/L,pH含量一般介于7.4~8.58,TDS含量一般介于49.4~333 mg/L;(2)玄武岩地下水存在HCO_(3)-Ca、HCO_(3)-Ca·Mg、HCO_(3)-Ca·Na、HCO_(3)-Ca·Mg·Na、HCO_(3)-Na等5种水化学类型,总体以HCO_(3)-Ca·Mg为主,其次为HCO_(3)-Ca,再次为HCO_(3)-Ca·Na,三者分别占总采样点数的50.00%、25.76%、12.12%;(3)全县富H_(2)SiO_(3)地下水的形成受水岩相互作用、硅酸盐矿物的分布范围及其可溶性、围岩裂隙发育程度、水源涵养及补给条件等四方面因素影响,其中水岩相互作用占据主导作用;(4)在后续开发利用过程中,需进一步揭示影响地下水中H_(2)SiO_(3)分布与迁移的因素。【结论】研究结果可以为昭觉地区矿泉水产业的发展及城乡优质水源地的建设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硅酸 地下水 玄武岩 生态环境 健康 开发利用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会仙岩溶湿地水体中多环芳烃的含量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
3
作者 林永生 刘金辉 +4 位作者 邹胜章 李军 卢丽 樊连杰 罗劬侃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60,共9页
通过在会仙岩溶湿地不同水体中布设21个采样点,检测雨季、旱季水体中16种多环芳烃(PAHs)质量浓度,并对水体中PAHs的生态风险和人体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水、井水、地下河水中仅检出7种PAHs,整体表现为地下河水质优于... 通过在会仙岩溶湿地不同水体中布设21个采样点,检测雨季、旱季水体中16种多环芳烃(PAHs)质量浓度,并对水体中PAHs的生态风险和人体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水、井水、地下河水中仅检出7种PAHs,整体表现为地下河水质优于井水和地表水、旱季水质优于雨季。生态风险评估结果显示,雨季地表水中Ace、Flu、Phe、FluA和Pyr,井水中Ace、Flu和Phe,地下河水中Flu和Phe,均处于中等生态风险;旱季地表水中Phe和BaA,井水中Phe、FluA和Pyr,地下河水中Phe,均处于中等生态风险;而ΣPAHs总体则处于低生态风险水平。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雨季地表水中ΣPAHs暴露的成人(7.804×10^(-7) a^(-1))和儿童(7.147×10^(-7) a^(-1))总健康风险接近1.0×10^(-6) a^(-1),应当引起适度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分布特征 生态风险评价 健康风险评价 会仙岩溶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修复措施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研究——以河北坝上地区为例 被引量:19
4
作者 裴宏伟 刘孟竹 +3 位作者 李雅丽 张红娟 肖雨霄 杨国丽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2-199,205,共9页
为了揭示生态修复措施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以对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基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河北坝上地区2000年、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以及4种与生态修复措施对应的情景,结合InVEST模型分析了生态修复措施... 为了揭示生态修复措施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以对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基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河北坝上地区2000年、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以及4种与生态修复措施对应的情景,结合InVEST模型分析了生态修复措施对该区3个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水源涵养、生境质量、碳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2000—2018年坝上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以草地大量缩减以及林地显著扩张为主(>500 km 2),期间,水源涵养量下降7.03%,碳储量、生境质量分别增长2.82%,1.29%;(2)相比林地缓冲带、植树造林情景,开垦荒地和综合发展情景对上述3个生态系统服务的提高更为显著;(3)水源涵养、碳储量均与生境质量呈较强协同作用(r>0.42),碳储量与水源涵养呈较弱协同作用(r<0.24)。综上分析,生态修复措施能够提高坝上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但以造林为主的生态修复方式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仍需谨慎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坝上地区 生态系统服务 InVEST模型 生态修复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坝上地区雨养裸燕麦田间蒸散规律 被引量:6
5
作者 裴宏伟 张红娟 +3 位作者 王飞枭 王鑫 沈彦俊 马宏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03-208,共6页
依托大型称重式蒸渗仪在2018年和2019年裸燕麦生育期内进行田间蒸散量的测定,利用根区水质模型(RZWQM2)对田间蒸散量变化的动态过程进行了模拟,并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下田间蒸散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RZWQM2模型对裸燕麦生育... 依托大型称重式蒸渗仪在2018年和2019年裸燕麦生育期内进行田间蒸散量的测定,利用根区水质模型(RZWQM2)对田间蒸散量变化的动态过程进行了模拟,并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下田间蒸散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RZWQM2模型对裸燕麦生育期内田间蒸散量模拟结果较好,2018年和2019年绝对平均误差(MAE)分别为1.11 mm·d^(-1)和1.19 mm·d^(-1),决定系数(R2)分别为0.71和0.68,一致性指数(d)值均大于0.60;生育期内裸燕麦田间蒸散呈现“单峰型”曲线,在孕穗期日均蒸散峰值分别达到5.02、5.41 mm·d^(-1);各生育期内日均蒸散量为:孕穗期>开花期>成熟期>拔节期>出苗期,变化态势与叶面积指数表现一致;两种不同天气(多云和晴天),雨养裸燕麦田间蒸散均主要集中在6∶00—18∶00,约占日总蒸散的84%,而在18∶00—6∶00蒸散较低且变化相对稳定,约占日总蒸散的16%,雨养裸燕麦的蒸散过程受天气影响较大,晴天田间蒸散约为多云条件下的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蒸渗仪 RZWQM2模型 田间蒸散 裸燕麦 河北坝上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VM-SARIMA-LSTM模型的城市用水量实时预测
6
作者 李轩 吴永强 +2 位作者 王佳伟 杨伟超 张天洋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39,6,共5页
为提高气象波动下城市用水量预测精度,通过季节性分解的趋势—季节性—残差程序(STL)将城市时用水量分解为趋势分量、季节性分量和残差分量3部分,使用季节性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SARIMA)对季节性部分进行捕捉,利用支持向量机(SVM)提取趋... 为提高气象波动下城市用水量预测精度,通过季节性分解的趋势—季节性—残差程序(STL)将城市时用水量分解为趋势分量、季节性分量和残差分量3部分,使用季节性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SARIMA)对季节性部分进行捕捉,利用支持向量机(SVM)提取趋势部分与气温、降水、风速、气压和相对湿度5个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利用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对波动性明显的残差部分进行关系捕捉,构建了SVM-SARIMA-LSTM用水量实时预测模型,并利用衡水市3个月时用水量数据和气象数据训练SVM-SARIMA-LSTM模型,以随后1周的实测数据作为验证集对模型预测性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SVM-SARIMA-LSTM模型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E_(MAP))比SARIMA模型低4.502%,均方根误差(E_(RMSE))降低了39.084%,确定系数R^(2)提高了9.965%,最大绝对误差(E_(maxA))减小了55.946%,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所建模型通过整合关键气象因素,准确地捕捉到城市用水量的季节性趋势及非季节性波动,展现了优良的泛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IMA模型 支持向量机 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 SVM-SARIMA-LSTM模型 STL分解程序 气象因素 用水量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ZWQM2模型对河北坝上地区大白菜模拟适用性评价 被引量:3
7
作者 裴宏伟 李雅丽 +3 位作者 李赟 王海英 黄欣莉 张红娟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6-70,74,共6页
为明析根区水质模型(RZWQM2)对河北坝上地区蔬菜作物的适用性,以该地区膜下滴灌大白菜为研究对象,建立模型运行的气象、土壤及作物数据库,模拟2018年和2019年大白菜生育期内田间土壤水分动态变化、作物株高变化及最终产量,并通过实测值... 为明析根区水质模型(RZWQM2)对河北坝上地区蔬菜作物的适用性,以该地区膜下滴灌大白菜为研究对象,建立模型运行的气象、土壤及作物数据库,模拟2018年和2019年大白菜生育期内田间土壤水分动态变化、作物株高变化及最终产量,并通过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经过对该模型参数的校准,得到各土层(20 cm、40 cm及60 cm)土壤水分模拟结果RMSE(均方根误差)值位于1.00%~3.03%之间,d(一致性指数)值位于0.50~0.78之间;②在2018年和2019年,作物株高模拟结果RMSE值分别为0.87 cm和0.90 cm,d值均大于0.85,产量的d值达到了0.99和0.98。校准后的RZWQM2模型在河北坝上地区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可为该地区大白菜田间水分高效利用、不同灌溉制度等进一步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ZWQM2模型 大白菜 土壤水分 适用性 河北坝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滦河上游流域水质特征及污染源解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徐利 郝桂珍 +2 位作者 李思敏 段雯瑜 张亚婧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7136-7144,共9页
滦河位于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的核心区域,精准分析其水质演变特征及污染来源,对于流域水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滦河上游流域19个监测断面、8个水质指标进行监测,采用对数型幂函数普适指数公式进行富营养化评价,运用主成分分析... 滦河位于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的核心区域,精准分析其水质演变特征及污染来源,对于流域水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滦河上游流域19个监测断面、8个水质指标进行监测,采用对数型幂函数普适指数公式进行富营养化评价,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结合多元线性回归源解析模型确定污染来源。结果表明:滦河上游流域属于弱碱性水体,大部分水体处于过饱和状态,高锰酸盐指数(CODMn)的数值丰水期变幅相对较大,年际超标率为7%,总氮(TN)浓度整体远大于氨氮(NH+4-N)浓度,且TN年际超标率高达94%,枯水期全样本超标,说明水体氮素污染较为严重。总磷(TP)全年均值为0.09 mg/L,年际超标11%,整体浓度相对较低。滦河上流流域全监测区域处于富营养、中营养以及重富营养等不同程度富营养化,且处于富营养状态区域占比高达78.94%。其中丰水期富营养化程度较为严重,重富营养化均出现于丰水期。根据污染源贡献率解析可知,对水体TN、NH+4-N贡献最大的是农业非点源污染,支流还受到畜禽养殖及生活污水影响,干流TN有一部分潜在污染来源,TP和CODMn主要来自城市面源污染,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支流主要来自畜禽养殖、生活污水,干流区域来源相对较为复杂只受潜在污染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滦河上游流域 主成分分析 多元线性回归 污染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城市草坪蒸散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河北张家口市某早熟禾草坪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裴宏伟 张红娟 +3 位作者 李雅丽 刘孟竹 肖雨霄 王飞枭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6,共6页
中国北方城市不合理的草坪灌溉以及草坪扩张导致的地表水分大量蒸散,不仅加剧了北方干旱区水资源短缺,也严重制约了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节水城市的建设。以中国北方干旱区河北省张家口市典型早熟禾草坪为研究对象,通过蒸渗仪实测和基... 中国北方城市不合理的草坪灌溉以及草坪扩张导致的地表水分大量蒸散,不仅加剧了北方干旱区水资源短缺,也严重制约了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节水城市的建设。以中国北方干旱区河北省张家口市典型早熟禾草坪为研究对象,通过蒸渗仪实测和基于气象和土壤水分要素构建的主成分回归模型,明确了月、日、时不同时间尺度上的草坪蒸散规律及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草坪蒸散呈现"夏季高、冬季低"的季节性特征,最高/最低出现在6/2月份,平均值为5.27/0.29 mm/d;(2)典型日逐小时草坪蒸散呈现"早晚低、中午高"的单峰型变化,蒸散变化受日照时长和气温影响最大;(3)10 cm和20 cm深度的土壤水分消耗动态与草坪蒸散变化高度同步;(4)蒸散与影响因子建立主成分回归模型拟合程度较好,R^(2)=0.70(p<0.01),与蒸散相关性大的影响因素依次为:光合有效辐射>气温>10 cm土壤含水率>空气湿度>风速>20 cm土壤含水率>30 cm土壤含水率。研究结果解析了城市草坪蒸散耗水规律,对城市节水灌溉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草坪 蒸散量 节水灌溉 主成分回归 张家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蒙山区地下水赋存独特性与开发利用模式——以昭觉地区为例 被引量:9
10
作者 樊连杰 邹胜章 +6 位作者 解庆林 卢丽 林永生 朱丹尼 王佳 周长松 李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544-3555,共12页
通过地面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钻探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等综合研究手段,查明研究区地下水类型以基岩裂隙孔隙水为主,碳酸盐岩岩溶水和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为辅,总结出不同类型地下水的赋存特征;从断裂、皱褶和裂隙发育特征阐明地质... 通过地面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钻探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等综合研究手段,查明研究区地下水类型以基岩裂隙孔隙水为主,碳酸盐岩岩溶水和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为辅,总结出不同类型地下水的赋存特征;从断裂、皱褶和裂隙发育特征阐明地质构造对研究区地下水运移、存储、富集和排泄的影响规律,断裂破碎带通常具有阻水作用,而在断裂一侧或两侧某一段的影响带内往往充水,沿断裂带发育方向易形成地下水排泄带,次级断裂是控制研究区内深部热水活动通道的主要构造;向斜构造使得浅层裂隙水和下部层间水得以富集,形成向斜储水盆地;近东西向张性和"X"节理裂隙有利于地下水的富集。根据研究区内主要地形地貌和含水层特点,将研究区划分为山间盆地、丘陵山区和岩溶山区3种主要类型区,通过对各类型区地下水赋存特征及规律分析总结,结合开发利用可行性,归纳出3种地下水开发利用模式:山间盆地蓄水构造钻井抽水模式、丘陵山区表层泉水池调蓄模式和岩溶山区溶洼成库和地下河堵洞成库地表-地下联合模式。研究成果为提高乌蒙山区地下水开发利用效率,解决该地区用水困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赋存规律 开发利用模式 乌蒙山区 昭觉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平原农业灌溉以电折水系数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李飞 陶鹏 +5 位作者 齐永青 李红军 王鸿玺 王宁 裴宏伟 张喜英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993-2001,共9页
“以电折水”是一种农业灌溉用水的间接计量方法,通过建立灌溉耗电量与取水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实现利用灌溉耗电量数据间接求算灌溉用水量。以电折水系数是灌溉取水量与耗电量的比值,其准确性是影响该方法进行灌溉用水间接计量的主要因... “以电折水”是一种农业灌溉用水的间接计量方法,通过建立灌溉耗电量与取水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实现利用灌溉耗电量数据间接求算灌溉用水量。以电折水系数是灌溉取水量与耗电量的比值,其准确性是影响该方法进行灌溉用水间接计量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基于县域农业灌溉以电折水系数与地下水位监测结果,分析了河北平原区以电折水系数的区域特征以及地下水埋深对以电折水系数的影响;选择位于山前平原区的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为典型地点,开展了机井用电量和抽水量关系的灌溉试验研究,分析了灌溉时长、灌溉方式和季节等要素对以电折水系数取值的影响规律。本研究发现:1)同等地下水埋深条件下,山前平原区以电折水系数高于中东部平原区,且随着地下水位埋深增加,以电折水系数降低。地下水埋深每增加10 m,山前平原区深层井以电折水系数降低0.42 m^(3)∙kWh^(−1),中东部平原区深层井降低0.15 m^(3)∙kWh^(−1)。2)灌溉试验结果表明,机井的灌溉耗电量与取水量关系较为稳定,同一机井不同次灌溉之间的以电折水系数波动幅度为5.7%;受地下水水位季节性变化的影响,3月上旬到6月中旬的灌溉季内以电折水系数季节性变化幅度约为±10%;管灌、喷灌等不同灌溉方式对实际以电折水系数具有显著影响,管灌比喷灌的以电折水系数高28.8%。3)目前的河北平原县域以电折水系数测算结果尚不能满足农户灌溉用水计量和水权、水资源税核定的需求,应考虑地下水季节性变化、灌溉技术类型差异和非灌溉用电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以电折水方法的计量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灌溉 以电折水系数 灌溉水量 用水计量 河北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滦河支流水质评价及农业面源污染来源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2
作者 郝桂珍 熊晓莹 +2 位作者 赵勇 范慧双 徐利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9-69,共11页
为深入了解并改善承德地表水水质现状,实现研究区域内生态可持续发展。现采用加拿大水质指数(CCMEWQI)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水污染源探讨和主要农业面源污染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研究对象为区域内四条主要支流,河流水质检测结果显示... 为深入了解并改善承德地表水水质现状,实现研究区域内生态可持续发展。现采用加拿大水质指数(CCMEWQI)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水污染源探讨和主要农业面源污染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研究对象为区域内四条主要支流,河流水质检测结果显示:TN浓度超标2.25~12.80倍,部分断面存在粪大肠菌群、TP、COD浓度超出地表水Ⅲ类标准的情况;柳河上、下游断面CCMEWQI水质评价结果基本稳定在80.74~89.00,武烈河及伊逊河近年来源头污染问题加重,单因子评价水质类别基本符合水功能区目标水质;初步认定污染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或农田耕作、降雨径流、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石油泄漏;瀑河主要农业面源污染物浓度与水质评价结果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瀑河农业化肥施用量和畜禽粪尿的减少对水质评价结果存在正向影响;但城镇污水仍然是伊逊河、武烈河、柳河、瀑河主要的污染贡献来源。近年来承德主要支流水质有所改善,但水质污染问题依旧存在,且各支流在地理条件和土地利用的影响下存在不同的污染现状。因此应积极推动各支流专项治理工作,搭建城市地下市政管道系统,改革现代化污水处理技术厂区,加强工业企业生产的监督管理;精耕细作,科学限制农业化肥投加比例,规范畜禽养殖模式,推进承德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拿大水质指数(CCME WQI) 水质评价 污染物来源 农业面源污染 城镇污水 相关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的北方农牧交错带生境质量研究 被引量:35
13
作者 刘孟竹 张红娟 +1 位作者 王彦芳 裴宏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56-162,共7页
明析生态脆弱区生境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对区域内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切实意义。以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对象,基于该区2000年、2010年、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土地动态度、转移矩阵等指标并结合InVEST模型分析了研究区退耕还... 明析生态脆弱区生境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对区域内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切实意义。以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对象,基于该区2000年、2010年、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土地动态度、转移矩阵等指标并结合InVEST模型分析了研究区退耕还林还草以来土地利用演变特征及其视角下的生境质量变化。结果表明:(1) 2000—2018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耕地、林地为主,面积合计逾43万km^(2),占比超过90%;区内林地、建设用地显著扩张,草地与耕地有明显减少趋势。(2)"高"与"较高"等级的生境质量区域占据研究区48%,"较低"和"较高"等级的生境质量区域面积最大,多年来两者占比均保持在32%~35%。(3) 2000—2018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退耕还林还草区域生境质量进化区域面积超过7 000 km^(2),退化区域未超过1 200 km^(2)。近20年来北方农牧交错带整体生境质量偏高,整体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是促使该区生境质量转好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质量 土地利用 北方农牧交错带 InVEST模型 退耕还林还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洞地下河流域水质分析及灌溉适用性评价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军 杨国丽 +5 位作者 朱秀群 徐利 朱丹尼 赵一 李衍青 蓝芙宁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7-219,共13页
为查明云南南洞地下河流域水质特征和农业灌溉适用性,分别在雨季和旱季共采集32组地表河水样和24组地下河水样,进行12种常规指标和9种金属元素检测。利用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进行水质评价,利用钠含量法(SC)、钠吸附比法(SAR)、残余碳酸钠法... 为查明云南南洞地下河流域水质特征和农业灌溉适用性,分别在雨季和旱季共采集32组地表河水样和24组地下河水样,进行12种常规指标和9种金属元素检测。利用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进行水质评价,利用钠含量法(SC)、钠吸附比法(SAR)、残余碳酸钠法(RSC)和渗透指数法(PI)揭示雨季和旱季水体的农业灌溉适用性。结果显示,区内水体主要呈弱碱性,Ca^(2+)和HCO_(3)^(-)为主导型离子。地表河水,常规指标仅NH4+含量超过我国相关水质标准限值,金属元素Al、Pb、Mn和As含量超标,旱季超标率总体高于雨季。地下河水的金属元素Al、Pb、Zn、Cr、Mn和As含量超标,雨季超标率总体高于旱季。工矿业活动排放和裸露型岩溶水文地质是导致水体金属元素含量超标的重要原因。据水质评价结果,区内水质整体较好,旱季和雨季水质处于良好及以上级别分别占比89.29%和85.71%。灌溉适用性评价结果显示,区内水体灌溉适用性整体较好,仅在旱季地表河水As含量(54.70μg·L^(-1))高于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中蔬菜和水作标准限值,不适合周边蔬菜和稻田的灌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洞地下河流域 常规指标 金属元素 水质评价 灌溉适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坝上林田湖草土壤水盐氮分布与累积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雅丽 Shiv O.Prasher +4 位作者 裴宏伟 赵莉莉 张红娟 刘孟竹 何延青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2-60,共9页
[目的]探索干旱半干旱区土壤水盐氮的分布规律,为防治地下水面源污染和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河北坝上地区4种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林、田、湖、草),分析土壤水分、盐分以及硝态氮的变化特征,阐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 [目的]探索干旱半干旱区土壤水盐氮的分布规律,为防治地下水面源污染和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河北坝上地区4种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林、田、湖、草),分析土壤水分、盐分以及硝态氮的变化特征,阐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剖面的水盐氮分布规律。[结果]①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安固里淖干涸湖底的土壤水盐含量最高,平均含水率达60.18%,且土壤水盐分布均表现出中等变异性,含水率变异程度更大。②林地、旱作农田和安固里淖干涸湖底0—220 cm土壤水盐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分别呈振荡型、均匀型和底聚型,而草地的水盐分布存在差异。③盐分离子在4种土地利用类型间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其构成以SO_(4)^(2-)为主,K^(+),Mg^(2+)和Ca^(2+)普遍缺乏。④安固里淖干涸湖底土壤剖面平均硝态氮含量高达134.18 mg/kg,在林地和旱作农田分布呈表聚型,在安固里淖干涸湖底呈中间少、上下多的特征。草地硝态氮上层土壤累积明显。⑤林田湖草土壤硝态氮均与K^(+)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K^(+)是控制区域硝态氮变化的主要因子。[结论]河北坝上林田湖草土壤水盐氮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安固里淖干涸湖底土壤水盐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土地利用类型,对地下水造成严重的潜在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坝上 土地利用 水盐特征 硝态氮 地下水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会仙岩溶湿地水体主要离子和溶解无机碳来源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一 邹胜章 +3 位作者 申豪勇 蓝芙宁 谢浩 李军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01-1713,共13页
【研究目的】为查明会仙岩溶湿地水体主要离子和溶解无机碳(DIC)的来源及控制因素。【研究方法】于会仙岩溶湿地采集地下水和地表水样品,分析了水化学和溶解无机碳同位素(δ^(13)CDIC)参数特征。【研究结果】会仙岩溶湿地大部分的地下... 【研究目的】为查明会仙岩溶湿地水体主要离子和溶解无机碳(DIC)的来源及控制因素。【研究方法】于会仙岩溶湿地采集地下水和地表水样品,分析了水化学和溶解无机碳同位素(δ^(13)CDIC)参数特征。【研究结果】会仙岩溶湿地大部分的地下水和地表水水化学类型为Ca−HCO_(3)。湿地水体Ca^(2+)、Mg^(2+)与HCO_(3)^(−)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岩溶蚀;NO_(3)^(−)主要来源为农业化肥和土壤有机氮的硝化;K^(+)、Na^(+)和Cl^(−)主要来源为化肥、粪肥和污水等;SO_(4)^(2−)主要来源为酸雨和硫铁矿的氧化。湿地地下水中DIC主要来源于土壤CO_(2)和碳酸盐岩矿物的溶解,据同位素质量平衡,计算结果显示约46%来自于土壤CO_(2),约54%来源于矿物本身的贡献。会仙岩溶湿地不完全是CO_(2)参与下碳酸盐岩风化的结果,含硫矿物、酸雨和人类活动来源的H_(2)SO_(4)作为侵蚀介质也参与碳酸盐岩的风化,此外,农业输入还原态氮肥的硝化作用不容忽视。湿地地表水中DIC主要来源于地下水,湿地地表水中δ^(13)CDIC值受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和CO_(2)脱气的影响,组成较地下水相对富集偏正。【结论】水化学和δ^(13)CDIC可以帮助理解岩溶湿地的风化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同时还应结合湿地水文地质和人为活动等条件才能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湿地 水化学 溶解无机碳同位素 来源 控制因素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桂林市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水底物对好氧颗粒污泥特性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7
作者 郝桂珍 赵勇 +3 位作者 陆江锋 王佳伟 李振河 徐利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97,共7页
为了研究进水底物对好氧颗粒污泥(AGS)特性的影响,通过接种絮状污泥于序批式反应器(SBR)中以生活污水和模拟生活污水作为进水底物,对AGS形成过程中的污泥特性和微生物群落展开研究。研究表明:以模拟生活污水为进水底物,发现颗粒污泥内... 为了研究进水底物对好氧颗粒污泥(AGS)特性的影响,通过接种絮状污泥于序批式反应器(SBR)中以生活污水和模拟生活污水作为进水底物,对AGS形成过程中的污泥特性和微生物群落展开研究。研究表明:以模拟生活污水为进水底物,发现颗粒污泥内部以丝状菌为框架,通过对污泥的截留逐渐形成AGS,污泥沉降性能良好。随着AGS的形成胞外聚合物(EPS)组分中蛋白质(PN)含量增加显著,PN/PS由1.77上升至5.80,促进了AGS的形成和稳定性,且EPS含量与Zeta电位、污泥沉降指数呈负相关。连续投加Fe(OH)_(3)胶体抑制了NOB菌的活性,导致生活污水阶段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较差;AGS形成后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明显上升,特别是氮、磷污染物。生活污水阶段Candidatus_Microthrix菌属引起了系统内丝状菌膨胀,同时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多样性逐渐降低。模拟生活污水阶段具有疏水性和分泌EPS功能的菌属丰度占比持续上升,例如:unclassified_o__Saccharimonadale(33.%→22.0%)、Zoogloea(3.0%→6.0%)、unclassified_f__Sphingomonadaceae(0.87%→3.1%)菌属等;促进了污泥颗粒化;同时随着污泥颗粒化程度提高,具有反硝化和除磷功能的菌属丰度占比持续上升,保证了AGS系统高效的脱氮除磷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颗粒污泥 生活污水 模拟生活污水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农田和荒漠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8
作者 杨洋 张心昱 +5 位作者 苏文 郭学兵 唐新斋 李向义 李新虎 马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6174-6185,共12页
基于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长期监测数据,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代表暖温带干旱区的绿洲农田生态系统(阿克苏站)、代表暖温带荒漠区(策勒站)以及温带荒漠区(阜康站)的绿洲农田和荒漠生态系统综合观测场、辅助观测场和农户调查点2005... 基于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长期监测数据,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代表暖温带干旱区的绿洲农田生态系统(阿克苏站)、代表暖温带荒漠区(策勒站)以及温带荒漠区(阜康站)的绿洲农田和荒漠生态系统综合观测场、辅助观测场和农户调查点2005—2020年0—10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SOC)储量数据,分析新疆农田和荒漠生态系统SOC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5—2020年0—100 cm土层SOC总储量平均值为阿克苏站(5.17 kg/m^(2))>阜康站(4.20 kg/m^(2))>策勒站(2.96 kg/m^(2))。0—20 cm、20—40 cm、40—60 cm土层的SOC分别约占0—100 cm土层储量的27.3%—35.3%、23.1%—24.6%和15.8%—17.5%。在阿克苏站,施肥量最高、灌溉量最低的农户调查点SOC储量最高;而在策勒站和阜康站,农户调查点和辅助观测场的施肥和灌溉措施分别最有利于提高SOC储量。总体来看,土壤含水量、地上生物量与SOC储量呈正相关关系;年平均气温与0—40 cm土层的SOC储量呈负相关关系。在单一生态站的生态系统尺度,年平均气温与SOC储量相关性不显著;地上生物量与策勒站和阜康站的SOC储量呈正相关关系,但是与阿克苏站0—40 cm土层的SOC储量呈负相关关系;施纯钾量与策勒站0—60 cm土层的SOC储量呈正相关关系,但与阜康站40—100 cm土层的SOC储量呈负相关关系。总之,与自然状态下的荒漠和农田不施肥相比,灌溉和施肥的农田管理措施有利于增加干旱区SOC储量。不同生态站要根据自身区域特点制定合理的农田管理模式,以维持较高的SOC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储量 气象因素 长期监测数据 农田和荒漠生态系统 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udyko假设的清水河和白河流域径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赟 李博睿 +4 位作者 张益闽 王伟 张良 张飘 裴宏伟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64,共9页
[目的]综合分析清水河流域和白河流域的年径流变化及其主导因素,进一步揭示永定河流域和潮白河流域实际径流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张家口地区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Budyko模型以永定河上游的清水河流域和潮白河... [目的]综合分析清水河流域和白河流域的年径流变化及其主导因素,进一步揭示永定河流域和潮白河流域实际径流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张家口地区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Budyko模型以永定河上游的清水河流域和潮白河上游的白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构建流域水热耦合平衡方程,精确计算潜在蒸散发对主要气象因子的敏感系数,再通过敏感系数计算径流对主要气象因子的弹性系数,进一步计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结果](1)近年来清水河流域和白河流域各气象因子的弹性系数呈现增加的趋势,这种趋势揭示了这两个流域日益增强的气候—水文耦合关系。和白河流域相比,清水河流域的水文过程对气候变化更加敏感。(2)人类活动对清水河流域和白河流域的径流量变化起主导作用。清水河流域和白河流域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影响率分别是65.37%和83.90%。(3)较之于Fu,Choudhury-Yang和Wang-Tang公式,Zhang公式在清水河流域和白河流域具有更好的适用性,能较好地模拟流域的实际蒸散发量,R~2达到0.97。[结论]人类活动对研究区径流变化的影响率为65.37%~83.90%,气候因素的影响率为16.10%~34.63%,今后应同时考虑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继续加强水分限制区的径流蒸散过程机理研究,以保障水资源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河流域 白河流域 径流归因分析 Budyko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江流域岩溶地下水金属元素来源解析及健康风险评价
20
作者 刘昊洋 谢浩 +4 位作者 林永生 辛博 杨国丽 李军 邹胜章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8-148,共11页
岩溶地下水是清江流域居民生产生活的重要水资源,甚至是部分地区唯一水源,因此揭示岩溶地下水金属元素来源及人群暴露的健康风险尤为必要。文章以清江流域岩溶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分析了46组岩溶地下水样品中10种金属元素(Al、Cu、Pb、Zn... 岩溶地下水是清江流域居民生产生活的重要水资源,甚至是部分地区唯一水源,因此揭示岩溶地下水金属元素来源及人群暴露的健康风险尤为必要。文章以清江流域岩溶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分析了46组岩溶地下水样品中10种金属元素(Al、Cu、Pb、Zn、Cr、Ni、Co、Cd、Mn和As)。利用多元统计分析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对清江流域岩溶地下水金属元素分布特征、潜在来源及贡献份额进行分析,并利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评价金属元素通过不同摄入途径对成人和儿童暴露的潜在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定性分析与PMF定量解析结果较为一致,定性结果表明,Co、Cu、Pb、Mn和Al主要受原生地质作用影响,Ni和Cd主要受工业活动影响,As主要受农业活动影响;PMF模型的定量结果显示,研究区主要有5大影响因子,因子1为矿业活动,平均贡献率为14.4%,因子2为轻工业生产活动,平均贡献率为26.3%,因子3为农业活动,平均贡献率为19.3%,因子4为道路交通作用,平均贡献率为17.8%,因子5为原生地质作用,平均贡献率为22.2%。居民通过饮用途径暴露的总健康风险高于皮肤渗入途径,成人通过饮用途径暴露的健康风险低于儿童,但成人通过皮肤渗入途径暴露的健康风险高于儿童。Cr是引起健康风险的主要致癌金属元素,在清江流域岩溶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时应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下水 金属元素 多元统计 PMF模型 健康风险 清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