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改性方法对生物砂滤池生物膜特性及处理受污染原水效果的影响
1
作者 李思敏 王彦飞 +3 位作者 唐锋兵 许铮 郭沛然 李乐民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0-54,共5页
通过对普通石英砂(QS)进行氨基及铝钙双氢氧化物改性制得氨基改性砂(AMS)和铝钙双氢氧化物改性砂(CAS),分别以QS、AMS、CAS为滤料填充滤池进行挂膜,研究了不同石英砂表面的生物膜量、生物活性、胞外聚合物(EPS)的特性及对受污染原水的... 通过对普通石英砂(QS)进行氨基及铝钙双氢氧化物改性制得氨基改性砂(AMS)和铝钙双氢氧化物改性砂(CAS),分别以QS、AMS、CAS为滤料填充滤池进行挂膜,研究了不同石英砂表面的生物膜量、生物活性、胞外聚合物(EPS)的特性及对受污染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挂膜成功后CAS表面的生物活性最高,为42.00 mgO_(2)/(g·h),生物膜量和胞外聚合物的含量最大,分别为12.43 mg/g、105.09 mg/(g·SS),对COD_(Cr)、NH^(+)_(4)-N的去除率分别稳定在58.20%、89.50%;AMS表面的生物活性、生物膜量、EPS平均含量分别为32.97 mgO_(2)/(g·h)、9.07 mg/g、93.41 mg/(g·SS),对COD_(Cr)、NH^(+)_(4)-N的去除率分别为54.60%、85.10%。三种石英砂表面生物量分布均沿水流方向递减,EPS的含量从溶解性胞外聚合物(SL-EPS)到紧密附着性胞外聚合物(TB-EPS)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改性砂 生物砂滤池 挂膜 生物膜特性 受污染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ER-BCO耦合工艺净化模拟微污染河水及除磷机理研究
2
作者 孙广垠 潘晓敏 +1 位作者 马柏龙 王震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52,共6页
针对传统生物膜法对微污染河水脱氮除磷效率不佳的问题,设计了电极生物膜耦合生物接触氧化(BER-BCO)装置,采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方法评估了不同碳源、电流密度、水力停留时间、填料填充比对工艺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并通过红外光谱表征阳... 针对传统生物膜法对微污染河水脱氮除磷效率不佳的问题,设计了电极生物膜耦合生物接触氧化(BER-BCO)装置,采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方法评估了不同碳源、电流密度、水力停留时间、填料填充比对工艺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并通过红外光谱表征阳极附近沉淀物表面特征官能团,探究系统除磷机理。结果表明,在使用乙酸钠为碳源、电流密度为0.09 mA/cm^(2)、水力停留时间控制为24 h、填料比为40%的条件下,BER-BCO系统的脱氮除磷效能得到了显著优化;NH+4-N、TN、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83.10%、56.46%、97.93%;最终出水除TN外均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Ⅳ类水质标准;红外光谱分析显示阳极附近形成的含磷沉淀物中含有Fe-O键、P-O键、Fe-OH键,表明铁阳极具有高效除磷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极生物膜法 生物接触氧化 微污染河水 脱氮除磷 铁阳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矿井水处理技术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5
3
作者 李福勤 王丛 +4 位作者 郑煚州 陈宇航 何绪文 代其彬 田莉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共8页
煤矿矿井水是重要的非常规水源,矿井水的资源化利用对缓解矿区水资源短缺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矿井水的来源和水质特点,综述了含悬浮物、高矿化度、酸性和含特殊污染物等不同类型矿井水的主要处理技术,总结了各处理技术的特... 煤矿矿井水是重要的非常规水源,矿井水的资源化利用对缓解矿区水资源短缺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矿井水的来源和水质特点,综述了含悬浮物、高矿化度、酸性和含特殊污染物等不同类型矿井水的主要处理技术,总结了各处理技术的特点和存在问题。大部分矿井水都含有一定量悬浮物,且水质水量变化较大,应着力提高井下水仓和地面调节池的预沉作用,开发和完善矿井水井下处理技术,结合自动化、智能化,实现无人值守;随高矿化度矿井水数量不断增加,其处理技术已成为矿井水处理领域的研究重点,应强化预处理,开发高效除硅除硬技术,引入能量回收装置,结合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绿色节能耦合脱盐技术,整体优化零排放工艺,降低浓盐废水处理成本;酸性和含特殊污染物矿井水是目前矿井水处理中的难点,应采取分布式高效定向处理技术,探索耦合工艺和自然修复治理。在国家政策引领下,矿井水处理技术将朝着更加节能、高效、智能和环保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水 水质特点 含悬浮物矿井水 高矿化度矿井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漳河邯郸段水体微塑料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4
作者 李思敏 赵瑞雪 +3 位作者 孟鑫 田旭光 王兵帅 齐杰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55-1168,共14页
微塑料作为环境中的一种新型污染物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探究微塑料在城市河流中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漳河邯郸段为研究对象,于2023年7月和12月选取了12个点位采集表层水样,通过实验室预处理、体式显微镜观察和傅立叶变换... 微塑料作为环境中的一种新型污染物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探究微塑料在城市河流中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漳河邯郸段为研究对象,于2023年7月和12月选取了12个点位采集表层水样,通过实验室预处理、体式显微镜观察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鉴定等分析了漳河流域邯郸段水体微塑料的分布特征,综合环境因子开展相关性分析,并依据生态风险指数、污染负荷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对微塑料污染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漳河水体微塑料平均丰度丰水期(6717±2350)n·m^(-3)>枯水期(4133±1674)n·m^(-3),从上游到下游呈递增的趋势;其中,纤维状(75.9%-77.4%)、蓝色(44.7%-55.2%)、粒径0-2 mm(85.9%-89.5%)的微塑料占据主导地位,聚合物成分以PE、PP和PA为主;微塑料丰度与总磷和氨氮呈正相关,与空气指数和降雨量呈显著相关,而与人口呈极显著正相关,微塑料分布受当地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生态风险评估模型显示,总体上该区域微塑料污染程度较低,部分点位风险指数较高,其潜在风险应引起重视.该研究结果可为从山区到平原的城市河流微塑料污染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漳河 分布特征 自然条件 人类活动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养护对剩余污泥基质生物滞留设施雨水径流调控效能的影响
5
作者 张炜 杨古月 +4 位作者 李橙 邓凯予 陈香宇 张仪杰 李思敏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0-206,216,共8页
掺配剩余污泥是改良生物滞留设施基质的有效途径,通过自然养护可提高剩余污泥基质的稳定性,降低基质中污染物的析出风险。分析了不同自然养护时间下剩余污泥基质的理化性质和污染物含量的变化规律,并探究了自然养护对生物滞留设施雨水... 掺配剩余污泥是改良生物滞留设施基质的有效途径,通过自然养护可提高剩余污泥基质的稳定性,降低基质中污染物的析出风险。分析了不同自然养护时间下剩余污泥基质的理化性质和污染物含量的变化规律,并探究了自然养护对生物滞留设施雨水水文调控能力和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自然养护可提升剩余污泥基质生物滞留设施的雨水水文调控能力,并强化对典型径流污染物的去除作用;自然养护20 d时,剩余污泥基质生物滞留设施的场次径流总量削减率可提高16.91%;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出水中NH_(4)^(+)-N、TN、TP和COD的浓度分别符合水体Ⅳ类、Ⅴ类、Ⅲ类和Ⅳ类水质标准,平均出水浓度分别为1.33、1.83、0.194和23.38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滞留设施 剩余污泥基质 自然养护 水文调控能力 污染物去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学习在水务行业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 被引量:5
6
作者 李思敏 产青青 +5 位作者 金鑫 杨晶 路恒通 张家旋 碗莹 杨一帆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48,共6页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主流算法,近年来水务行业的数据量呈指数级增加,以机器学习为主流算法的人工智能技术在水务行业中的应用逐步得到拓展。综述了机器学习在我国水务行业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目前机器学习凭借其强大的数据挖...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主流算法,近年来水务行业的数据量呈指数级增加,以机器学习为主流算法的人工智能技术在水务行业中的应用逐步得到拓展。综述了机器学习在我国水务行业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目前机器学习凭借其强大的数据挖掘能力在水资源优化调度、水处理厂运维、管网运维及城市雨洪管理方面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在水务信息化和数据资源深度挖掘与整合利用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未来机器学习能够助力双碳背景下污水厂提标改造,持续推动水务信息数字化向智能化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水务行业 智慧水务 人工智能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学习赋能智慧水利的现实基础、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被引量:2
7
作者 杨晶 路恒通 +4 位作者 金鑫 产青青 张家旋 杨一帆 李思敏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7-147,共11页
【目的】为全面概述机器学习在智慧水利中的应用与发展,突出其在推进水利行业智慧化中的核心价值。【方法】全面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与总结归纳,明确了机器学习赋能智慧水利的现实基础、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结果】机... 【目的】为全面概述机器学习在智慧水利中的应用与发展,突出其在推进水利行业智慧化中的核心价值。【方法】全面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与总结归纳,明确了机器学习赋能智慧水利的现实基础、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结果】机器学习在水资源供需预测与调度优化、水灾风险管理和防洪调度、水质监测与预报、水文过程模拟与预报等场景下均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其中,神经网络是应用最多的机器学习算法,水质监测与预报是机器学习主要的应用场景。未来,机器学习将在改进预测模型、优化预警系统、预演反向溯源和支持预案制定等方面助力完善智慧水利的“四预”功能,加快建设水资源管理与调配应用体系,提高水利行业的管理效率和决策科学性。【结论】研究能够为相关领域学者提供全面而深入的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人工智能算法 智慧水利 数据驱动 水资源 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水水力负荷对植被浅沟雨水径流控制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张炜 郝巍魏 +1 位作者 闫文博 李思敏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2-25,共4页
为揭示植被浅沟对雨水径流的控制效果,通过实验室尺度模拟试验,分析不同进水水力负荷条件下植被浅沟对雨水径流水文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进水水力负荷为1~4 m3/h、进水时间为30min时,植被浅沟对雨水径流峰值和径流总量的削减率分别为... 为揭示植被浅沟对雨水径流的控制效果,通过实验室尺度模拟试验,分析不同进水水力负荷条件下植被浅沟对雨水径流水文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进水水力负荷为1~4 m3/h、进水时间为30min时,植被浅沟对雨水径流峰值和径流总量的削减率分别为4.54%~13.49%、10.32%~35.38%,对应的削减量分别为0.14~0.18m3/h、0.18~0.21m3,径流峰现延后时间则介于9.40~20.37min;随进水水力负荷的减小,植被浅沟对雨水径流峰值和径流总量的控制效果呈上升趋势,径流峰现延后时间也随之增大;采取减小水力负荷(或增大浅沟断面尺寸)的方式,从削减量指标判断,对提升植被浅沟的雨水径流峰值控制和总量控制效果意义不大;因径流峰值延后时间的增大而产生的良好削峰和错峰效果,可有效缓解雨水排放系统的行洪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浅沟 进水水力负荷 雨水径流控制效果 径流峰值 径流峰现延后时间 径流总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体磷酸盐O同位素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前景
9
作者 李思敏 李素妹 +3 位作者 金鑫 张祺 杨晶 杜成瑜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61-270,共10页
磷酸盐O同位素(δ18OP)技术是识别水体P源及探究P迁移转化过程的新工具。为全面深化对δ18OP技术及其应用范围的认识,提高δ18OP技术在P源识别及P迁移转化过程领域的应用水平,有力支撑我国水体治理及管理措施的精准施策,综述了水体δ18O... 磷酸盐O同位素(δ18OP)技术是识别水体P源及探究P迁移转化过程的新工具。为全面深化对δ18OP技术及其应用范围的认识,提高δ18OP技术在P源识别及P迁移转化过程领域的应用水平,有力支撑我国水体治理及管理措施的精准施策,综述了水体δ18OP值测定方法的发展历程,明确了该技术在P源识别以及探究P迁移转化领域的应用进展,并展望了该技术的发展前景。现阶段δ18OP技术面临前处理方法繁琐、应用基础争议以及应用范围受限等问题,在内陆水体中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前景广阔。δ18OP技术正朝方法简单化、便捷化的方向发展,未来该技术在大尺度δ18OP空间变化信息的收集、获取以及可视化、指标化等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 磷酸盐O同位素 P源识别 P迁移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氧化沟工艺城市污水厂微塑料形态、分布及去除 被引量:2
10
作者 齐杰 王伟 +3 位作者 刘旭光 孟鑫 翟世娇 孙广垠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156-6163,共8页
为探究我国城市污水厂尤其是氧化沟工艺污水厂中微塑料(MPs)的形态特征和去除规律,本文对邯郸市某氧化沟工艺污水厂两期工程各处理单元MPs的存在形态和去除效能进行全流程探析.结果显示,MPs主要形状为纤维状,占比56.5%,其次为碎片和薄膜... 为探究我国城市污水厂尤其是氧化沟工艺污水厂中微塑料(MPs)的形态特征和去除规律,本文对邯郸市某氧化沟工艺污水厂两期工程各处理单元MPs的存在形态和去除效能进行全流程探析.结果显示,MPs主要形状为纤维状,占比56.5%,其次为碎片和薄膜状,颗粒状占比最少仅为4.0%;粒径范围主要在150~5000μm区间,其中150~500μm的MPs占比最高为43.0%;主要类型为聚乙烯、聚酯和聚丙烯,分别占比28.9%、17.3%和22.5%.形状与粒径对去除效能的影响分析显示,纤维状MPs去除难度最大;随粒径降低,去除难度增加.该厂一期工程和扩建工程总体去除率分别为(92.0±2.5)%和(83.6±1.6)%.各级工艺及各处理单元去除率分析显示,起关键去除作用的是二级处理和深度处理,处理单元为氧化沟沉淀池(区),主要机理是物理沉淀和滤池截留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沟 污水厂 微塑料 形态特征 去除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氨氮污水SNAD工艺启动-运行效能与微生物生态学特性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朝朝 武新娟 +3 位作者 朱书浩 安宁 马磊 李思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254-2263,共10页
采用升流式微氧污泥床膜生物反应器(UMSB-MBR)处理低氨氮、低C/N比污水,考察了同步亚硝化-厌氧氨氧化耦合异养反硝化(SNAD)工艺启动过程中的运行效能与微生物生态学特性,结果表明:经过厌氧氨氧化(Anammox)、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PN/A)及... 采用升流式微氧污泥床膜生物反应器(UMSB-MBR)处理低氨氮、低C/N比污水,考察了同步亚硝化-厌氧氨氧化耦合异养反硝化(SNAD)工艺启动过程中的运行效能与微生物生态学特性,结果表明:经过厌氧氨氧化(Anammox)、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PN/A)及SNAD工艺启动3个阶段,各阶段末总氮去除率(NRE)分别可达(80.85±0.81)%,(84.62±0.10)%及(90.01±0.23)%,SNAD工艺启动成功时,COD去除效率(CRE)为(85.04±0.18)%;宏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氨氧化菌(AerAOB)优势菌属Nitrosomonas在PN/A阶段得到富集,且氨氧化功能基因(hao、amo)相对丰度上升;厌氧氨氧化菌(AnAOB)优势菌属由Anammox阶段的Candidatus_Kuenenia转化为SNAD阶段的Candidatus_Brocadia,厌氧氨氧化功能基因(hzs、hdh)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表明AnAOB逐渐适应低DO、低C/N比环境;反硝化菌属Ignavibacterium、unclassified-p-Chloroflexi及反硝化相关基因(narG、narH、nirS、nirK)在SNAD阶段相对丰度较高,表明其在异养脱氮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KEGG氮代谢途径分析表明,系统中脱氮的主要途径归因于在系统内发生的同步亚硝化、厌氧氨氧化以及反硝化反应过程;KEGG代谢通路功能进一步表明,工艺系统启动过程中微生物信号传导与物质交换运输处于较高水平,功能菌之间的协作能力显著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 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 同步亚硝化-厌氧氨氧化耦合异养反硝化 宏基因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学科视角下的流域磷源示踪技术:原理、实践与挑战
12
作者 杨晶 张家旋 +4 位作者 金鑫 路恒通 王浩 吴青璇 李思敏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1-118,共8页
文章详细介绍了流域磷源示踪技术的种类和原理,包括化学特征示踪法、同位素示踪法、微生物指纹法和模型模拟法,并讨论了各方法的优势、局限性以及面临的挑战。尽管这些技术在理解磷循环的复杂性和动态特性方面各有优势,但其有效应用受... 文章详细介绍了流域磷源示踪技术的种类和原理,包括化学特征示踪法、同位素示踪法、微生物指纹法和模型模拟法,并讨论了各方法的优势、局限性以及面临的挑战。尽管这些技术在理解磷循环的复杂性和动态特性方面各有优势,但其有效应用受限于技术方法的局限性、数据解释框架的多样性和比较难度、操作的高度复杂性以及对先进技术的依赖。该文强调了跨学科协作在推动技术创新、数据处理集成和成本效益平衡方面的重要性。通过结合化学、生物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方法和理念,可以为磷源示踪技术的优化提供新视角,助力未来的研究和实践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 磷源示踪 磷酸盐氧同位素 微生物指纹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散渗析-纳滤分离工艺资源化钢铁酸性脱硫废水的研究
13
作者 李福勤 王世奕 +1 位作者 梁桢 王瑾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4-81,共8页
酸性脱硫废水因其酸度高、成分复杂而难以处理,通常采用加碱中和后按高盐废水进行处理,存在处理成本高和二次污染等问题。为实现酸性脱硫废水的资源化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采用扩散渗析去除废水中重金属并回收酸(盐酸与硫酸组合成的混合... 酸性脱硫废水因其酸度高、成分复杂而难以处理,通常采用加碱中和后按高盐废水进行处理,存在处理成本高和二次污染等问题。为实现酸性脱硫废水的资源化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采用扩散渗析去除废水中重金属并回收酸(盐酸与硫酸组合成的混合酸),之后对比采用单价选择性电渗析、耐酸纳滤分离盐酸与硫酸的效果,并通过试验确定最佳工艺及参数。结果表明,在扩散渗析膜面流速为2.86×10^(-6)cm/s时效果最好,酸回收率可达87.5%,金属离子去除率在93%以上;耐酸纳滤在压力为7.5 MPa时,单价选择性系数P_(SO_(4)^(2-))^(Cl-)最大,为210.38,远高于单价选择性电渗析;“扩散渗析+耐酸纳滤”联合处理酸性脱硫废水可以得到质量分数3.34%的盐酸,纯度为99.65%;处理水量30 m^(3)/d,项目总投资396.51万元,运行成本127.03万元/a,相比传统处理工艺,每年可节省费用105.87万元,投资回收期约为3.8 a,具有良好的环境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硫废水 扩散渗析 单价选择性电渗析 耐酸纳滤 资源化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承德地区主要水系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与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炜 顾金洋 +4 位作者 孙也 代梦德 张星辰 贠茜 李思敏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4-67,22,共5页
为探究承德地区主要水系水质状况及污染特征,选取承德市地表水水质监测站2017~2020年29个断面监测数据,采用单因子评价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承德地区主要水系水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总体来看2017~2020年... 为探究承德地区主要水系水质状况及污染特征,选取承德市地表水水质监测站2017~2020年29个断面监测数据,采用单因子评价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承德地区主要水系水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总体来看2017~2020年承德地区主要水系整体水质较好;从时间上来看,2019、2020年承德地区主要水系水质较2017、2018年有较为明显提升;从空间上来看,宫后和承钢大桥断面污染相对较为严重。承德地区水系水质主要受总磷、COD和高锰酸盐指数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承德市 水质评价 单因子评价法 综合污染指数法 主成分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盐矿井水浓缩液双极膜电渗析试验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福勤 薛甜丽 +2 位作者 高珊珊 豆硕超 何绪文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48-254,共7页
基于高盐矿井水的零排放和资源化利用,采用BP-A-C-BP三隔室构型的双极膜电渗析处理高盐矿井水浓缩液。以河北某矿高盐矿井水为原水,经过预处理+RO+脱碳+浓水RO+ED浓缩,最终浓缩液TDS质量浓度达到93040 mg/L,进行双极膜电渗析试验,探究... 基于高盐矿井水的零排放和资源化利用,采用BP-A-C-BP三隔室构型的双极膜电渗析处理高盐矿井水浓缩液。以河北某矿高盐矿井水为原水,经过预处理+RO+脱碳+浓水RO+ED浓缩,最终浓缩液TDS质量浓度达到93040 mg/L,进行双极膜电渗析试验,探究了电流密度、循环流量以及极室电解质浓度对于双极膜电渗析产酸碱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流密度10~40 mA/cm^(2),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大,操作电压升高,电流效率和产能逐渐减小,能耗逐渐增加,最佳电流密度为30 mA/cm^(2);循环流量10~30 L/h,随着循环流量的增大,电流效率和产能上升、能耗降低,进一步提高循环流量至40 L/h时反而增加能耗,降低产能,最佳循环流量为30 L/h;极室电解质浓度不宜过低、过高,容易增加能耗,浓度适中时的双极膜电渗析的水解离效果最好,最佳极室电解质浓度为2%。初始盐室浓缩液4 L、酸室和碱室分别为去离子水1.5 L、极室2%硫酸钠溶液2 L,电流密度为30 mA/cm^(2),极室循环流量为60 L/h,其他各室循环流量为30 L/h,运行120 min时,酸、碱浓度分别为6.91%、5.38%,达到试验预期目标,电流效率、产能及能耗分别为74.21%、1.49 kg/(m^(2)·h)、1.66 kWh/kg。经双极膜电渗析工艺产生的酸碱液可用于高盐矿井水零排放工艺以及煤炭下游产业链中,实现了浓缩液的非相变资源化,避免出现杂盐难处理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废水的经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水处理 高盐矿井水 双极膜电渗析 浓缩液 水解离 矿井水资源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道微絮凝-超滤工艺处理常规矿井水试验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福勤 高珊珊 +2 位作者 薛甜丽 豆硕超 何绪文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0-24,共5页
针对现有矿井水处理技术存在投药量大、处理时间长、出水水质不稳定的问题,对常规矿井水进行管道微絮凝-超滤工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管道微絮凝-超滤工艺处理矿井水性能良好,出水浊度均在0.07 NTU以下,去除颗粒物主要依靠超滤膜的筛分... 针对现有矿井水处理技术存在投药量大、处理时间长、出水水质不稳定的问题,对常规矿井水进行管道微絮凝-超滤工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管道微絮凝-超滤工艺处理矿井水性能良好,出水浊度均在0.07 NTU以下,去除颗粒物主要依靠超滤膜的筛分作用,微絮凝混凝剂种类、加药量、管长、管径等对浊度的去除效果影响不大;随着投药量的增加,Zeta电位逐渐减小并接近零点,随着运行时间的进行膜比通量衰减程度逐渐减小;当投药量为6 mg/L膜比通量J/J_(0)值下降最小。随着管道长度的增加,膜比通量的下降速率逐渐缓慢,管长在20~30 m,对应反应时间约20~30 s,较合适。流速对反应效果和超滤影响较大,流速在0.9 m/s左右较佳。随着运行压力的增大,产水率增大,膜比通量呈降低趋势。物理污染(颗粒堵塞)是矿井水对超滤膜污染的主要原因,最佳清洗方式为水力冲洗;微絮凝器管径4 mm,管长20 m,PAC投加6 mg/L,超滤跨膜压差为0.18 MPa时,过滤30 min膜比通量J/J_(0)为0.815,产水率为9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絮凝 超滤 聚瓷膜 矿井水 膜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物磷酸盐氧同位素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前景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晶 杜成瑜 +3 位作者 金鑫 路恒通 李素妹 李思敏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89-196,共8页
磷酸盐氧同位素(δ^(18)OP)技术是识别磷来源及迁移转化过程的有效工具。为加深对δ^(18)OP技术及其在沉积物领域应用的认识,提高δ^(18)OP技术在沉积物领域的应用水平,文章综述了δ^(18)OP技术在沉积物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发展前... 磷酸盐氧同位素(δ^(18)OP)技术是识别磷来源及迁移转化过程的有效工具。为加深对δ^(18)OP技术及其在沉积物领域应用的认识,提高δ^(18)OP技术在沉积物领域的应用水平,文章综述了δ^(18)OP技术在沉积物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发展前景。在沉积物样品δ^(18)OP比值测定方法方面,沉积物磷形态分级方法的不统一以及沉积物中大量存在的有机物及杂质离子干扰是制约现阶段沉积物δ^(18)OP比值测定的主要瓶颈。在沉积物磷源识别及迁移转化过程探究方面,δ^(18)OP技术发挥了独特的技术优势,在磷源定量识别及微生物作用下的磷迁移转化过程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工具价值,但仍面临应用基础争议以及应用范围受限等问题。未来沉积物δ^(18)OP技术的应用在多环境介质δ^(18)OP信息协同解译,沉积物δ^(18)OP信息的可视化表征以及深度挖掘方面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磷酸盐氧同位素 磷源识别 磷迁移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通风频率控制的好氧堆肥评价指标优化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李思敏 党娅倩 +1 位作者 唐锋兵 孟云姣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82-188,共7页
采用自动控制的精细化通风系统实现城市污泥减量化、无害化的处理,研究以城市污泥与蘑菇渣为原料,在SIEMENS-PLC自控一体化发酵桶内设计2组处理进行静态好氧堆肥试验,通过改变不同阶段的通风速率和单位时间内通风频率,分析其对堆肥过程... 采用自动控制的精细化通风系统实现城市污泥减量化、无害化的处理,研究以城市污泥与蘑菇渣为原料,在SIEMENS-PLC自控一体化发酵桶内设计2组处理进行静态好氧堆肥试验,通过改变不同阶段的通风速率和单位时间内通风频率,分析其对堆肥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初始堆肥混料含水率为60%±2%时,从氧气消耗、含水量、电导率、种子发芽指数、全氮损失和氨气累积排放量来看,处理1(阶段速率0.1、0.4、0.6、0.3、0.6 m3/h,通风单次15 min/h)堆肥效果较好;综合分析指标间的相关性,确定了第一层级指标(温度、含水量、电导率、pH值)用于简便快速的产业化腐熟度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堆肥 自动控制 参数优化 反应器堆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YDRUS-1D生物滞留设施雨水径流水文调控模拟 被引量:10
19
作者 张炜 王浩远 +1 位作者 赵玉华 李思敏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2-108,共7页
为研究生物滞留设施水文调控效能,基于HYDRUS-1D建立生物滞留设施模型,通过物模试验数据率定模型参数,验证模型可靠性;利用验证后的模型开展模拟试验,采用径流总量和峰值削减率及产流和峰现延迟时间定量分析水力负荷参数、蓄水层高度和... 为研究生物滞留设施水文调控效能,基于HYDRUS-1D建立生物滞留设施模型,通过物模试验数据率定模型参数,验证模型可靠性;利用验证后的模型开展模拟试验,采用径流总量和峰值削减率及产流和峰现延迟时间定量分析水力负荷参数、蓄水层高度和初始含水率对生物滞留设施水文调控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建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均方根误差最高仅为0.134,相对误差为-2.28%~7.59%,纳什效率系数和决定系数均在0.8以上,模拟结果可靠;综合考虑水力负荷参数,汇流比小于10∶1的生物滞留设施对于重现期小于1a并且降雨时长小于120 min的降雨过程有较好的调控效果,随着汇流比、重现期和降雨时长的增加,设施水文调控效果不断削弱;增加蓄水层高度会提升生物滞留设施水文调控效果,当蓄水层高度由0 cm增加至25 cm时,径流总量和峰值削减率分别增加86.16%和96.74%,产流和峰现延迟时间分别为57.8 min和36.0 min;初始含水率的增大会降低设施水文调控效果,其径流总量和峰值削减率变化范围分别为49.32%~54.11%和22.84%~45.37%,产流和峰现延迟时间变化范围分别为24.1~25.0 min和1.0~2.5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滞留设施 HYDRUS-1D 雨水径流 水文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土混合基质对雨水径流中磷素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炜 罗瑾 李思敏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10334-10340,共7页
基质吸附是生物滞留设施去除雨水径流磷素的主要途径之一。以体积比2∶1砂土混合基质为研究对象,探讨砂土混合基质吸附雨水径流中磷的作用效果及机制,分析竞争吸附对磷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原状表层土,砂土混合基质中砂砾、粉粒... 基质吸附是生物滞留设施去除雨水径流磷素的主要途径之一。以体积比2∶1砂土混合基质为研究对象,探讨砂土混合基质吸附雨水径流中磷的作用效果及机制,分析竞争吸附对磷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原状表层土,砂土混合基质中砂砾、粉粒和黏粒占比分别为原状土的4.18、0.28、0.35倍,工程砂和原状土混合可提高基质渗透性能;砂土混合基质磷吸附符合Freundlich和Langmuir模型,最大静态吸附量为2 470.733 mg/kg,以化学吸附为主,且不易解吸;雨水径流中Cl^(-)、SO和NO^(-)的竞争吸附对砂土混合基质磷吸附的影响可忽略不计。砂土混合基质可促进雨水下渗,并强化磷污染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土混合基质 磷素 吸附 解吸 竞争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