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万寿菊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郭豪 王浩 +2 位作者 王璞 杨付光 吕兴娜 《山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118-126,共9页
为提高万寿菊种子发芽率并培育健壮幼苗,以色素万寿菊韩春梅为材料,采用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共设置5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赤霉素、水杨酸、烯效唑、赤霉素+水杨酸、水杨酸+烯效唑)和4个浸种时长(3、6、12、24 h)处理,同时以加入等... 为提高万寿菊种子发芽率并培育健壮幼苗,以色素万寿菊韩春梅为材料,采用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共设置5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赤霉素、水杨酸、烯效唑、赤霉素+水杨酸、水杨酸+烯效唑)和4个浸种时长(3、6、12、24 h)处理,同时以加入等量蒸馏水为对照,研究不同组合对万寿菊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光合色素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浸种时间为6 h,均能促进万寿菊种子萌发;添加赤霉素、烯效唑和赤霉素+水杨酸处理后,发芽率分别提升12.00%、6.67%和17.77%,其中,烯效唑处理后万寿菊株高矮化、茎粗增大、地上部鲜质量/干质量、地下部鲜质量/干质量及壮苗指数均显著增加。此外,烯效唑浸种6 h后,叶绿素a、b含量及可溶性糖含量增长量较大,与对照相比分别升高35.28%、24.61%和17.42%,MDA含量较对照降低10.73%,且差异显著。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分析显示,烯效唑浸种6 h效果最佳(D值=0.86)。综上所述,烯效唑浸种6 h,不仅提高了万寿菊种子发芽率、增强了幼苗光合作用、积累了更多有机物质,还减少了细胞膜脂过氧化损伤,该处理有利于培育万寿菊健壮幼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寿菊 植物生长调节剂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隶属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数学法优化大蒜多糖酸性乳饮料配方及其品质分析
2
作者 周婧璇 李海芹 +4 位作者 由曌阳 梁星的 常世敏 刘安琪 高伟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5-182,共8页
该研究以脱脂乳粉和大蒜多糖为主要原料,添加羧甲基纤维素、三氯蔗糖、柠檬酸等辅料制备大蒜多糖酸性乳饮料。以组织状态、色泽、风味、整体可接受度为评价指标,利用模糊数学法计算感官综合评分,对大蒜多糖添加量、羧甲基纤维素添加量... 该研究以脱脂乳粉和大蒜多糖为主要原料,添加羧甲基纤维素、三氯蔗糖、柠檬酸等辅料制备大蒜多糖酸性乳饮料。以组织状态、色泽、风味、整体可接受度为评价指标,利用模糊数学法计算感官综合评分,对大蒜多糖添加量、羧甲基纤维素添加量、三氯蔗糖添加量进行配方优化。结果表明,当大蒜多糖添加量为1.0%、羟甲基纤维素添加量为0.20%、三氯蔗糖添加量为0.012%时,大蒜多糖酸性乳饮料的感官评分最高,为90.05分,并对酸性乳饮料样品的粒径、Zeta电位、离心沉淀率和挥发性成分进行品质分析。综合来看,大蒜多糖的添加为酸性乳饮料带来了一定的稳定性,并为其风味带来了植物的清香,减弱了乳的厚重感,使口感更加清新爽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数学法 大蒜多糖 酸性乳饮料 品质分析 感官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PLC-QTOF MS/MS技术研究甜叶菊绿原酸类成分的降解机制
3
作者 吴娟娟 王子璇 +4 位作者 连运河 侯丽娟 牛志平 王文昌 吴迪 《质谱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7,共13页
本文以甜叶菊绿原酸为研究对象,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样品中3-咖啡酰奎宁酸(3-CQA)、4-咖啡酰奎宁酸(4-CQA)、5-咖啡酰奎宁酸(5-CQA)、咖啡酸、3,4-二咖啡酰奎宁酸(3,4-diCQA)、3,5-二咖啡酰奎宁酸(3,5-diCQA)、4,5-二咖啡酰奎宁酸(4,5-... 本文以甜叶菊绿原酸为研究对象,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样品中3-咖啡酰奎宁酸(3-CQA)、4-咖啡酰奎宁酸(4-CQA)、5-咖啡酰奎宁酸(5-CQA)、咖啡酸、3,4-二咖啡酰奎宁酸(3,4-diCQA)、3,5-二咖啡酰奎宁酸(3,5-diCQA)、4,5-二咖啡酰奎宁酸(4,5-diCQA)等7种绿原酸类成分的含量,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 MS/MS)法鉴定绿原酸在不同诱发条件下的降解产物及降解途径。结果表明,样品中绿原酸总量在溶剂、光、热、pH值等诱发条件下均呈下降趋势。通过分析降解产物,甜叶菊绿原酸在溶剂中存放易发生烷基化反应,在光照条件下易发生降解,在高温环境中易发生脱水和烷基化,在酸碱介质中易发生水解和构型转化。综上,脱水、降解、水解和异构化是甜叶菊绿原酸受外界环境干扰时可能发生的4种损失途径。本研究不仅深化了对绿原酸理化性质的理解,也为制定有效的保存策略,确保绿原酸类成分在药品、保健品及化妆品等产品中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 MS/MS) 甜叶菊 绿原酸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黄油成分分析及其微乳液的制备、表征、生物活性及体外消化 被引量:3
4
作者 张佳诺 杨兵 +2 位作者 高伟 范丽鹏 桑亚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7-87,共11页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仪和电子鼻对姜黄油的活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相对含量较高组分为芳姜黄酮(23.09%)、姜黄酮(21.36%)和β-姜黄酮(14.93%)。为最大限度提高姜黄油的稳定性以及掩盖其刺激性呈味物质...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仪和电子鼻对姜黄油的活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相对含量较高组分为芳姜黄酮(23.09%)、姜黄酮(21.36%)和β-姜黄酮(14.93%)。为最大限度提高姜黄油的稳定性以及掩盖其刺激性呈味物质,通过构建微乳液对其进行包封。采用水滴定法制备并以伪三元相图获得姜黄油微乳液的最佳工艺:油相为姜黄油,表面活性剂为吐温80,助表面活性剂为1,2-丙二醇,水相为去离子水,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为4∶1,混合表面活性剂与油相的质量比为8∶2,微乳液水分质量分数为70%,此时形成的微乳液区面积最大。对姜黄油微乳液进行表征,测得其pH值为6.81±0.02,密度为(1.053±0.001)g/mL,多分散性指数为0.27±0.11,平均粒径为(32.81±14.54)nm,其为水包油型微乳液,姜黄油微乳液液滴呈球形或椭球形。制备的姜黄油微乳液具有良好的离心稳定性、贮藏稳定性和口腔胃液消化稳定性,可以在肠道中释放并被消化利用。构建微乳液体系可显著提高姜黄油的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和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阳离子自由基清除率。综上所述,微乳液包封可显著提高姜黄油的稳定性和抗氧化活性,能进入肠道进行有效释放消化,研究结果可为姜黄油高值化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油微乳液 伪三元相图 表征 生物活性 体外消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蓝根醇沉沉淀渣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凯会 吴迪 +5 位作者 李士敏 薛强 吴娟娟 冯雪 侯鑫 程鑫颖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692-3697,共6页
目的研究板蓝根醇沉沉淀渣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方法采用LPS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沉淀渣提取物对IL-6和TNF-α水平的影响。利用UPLC-QTOF-MS/MS、高效分子排阻法分析化学成分。结果板蓝根醇沉沉淀渣提取... 目的研究板蓝根醇沉沉淀渣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方法采用LPS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沉淀渣提取物对IL-6和TNF-α水平的影响。利用UPLC-QTOF-MS/MS、高效分子排阻法分析化学成分。结果板蓝根醇沉沉淀渣提取物为200、400μg/mL时,能显著抑制炎症因子IL-6和TNF-α的释放。沉淀渣提取物主要由多糖和蛋白质组成,包括微量脂肽类、吲哚类和氨基酸成分,其中多糖主要为葡聚糖。结论板蓝根醇沉沉淀渣提取物中含有糖类、生物碱(吲哚类)、氨基酸和有机酸(脂肪酸),可能通过协同方式发挥抗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蓝根 醇沉沉淀渣 成分分析 抗炎活性 协同方式 综合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腹脂中四种天然黄色素的检测方法研究
6
作者 翟彦伟 聂玲玲 +1 位作者 吕润豪 宋伟光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7-112,共6页
为研究鸡腹脂中四种不同天然色素含量的HPLC检测方法,实验对5种不同来源的鸡腹脂进行色素成分的检测分析。样品经含有0.5%BHT的二氯甲烷/乙腈(3:2,V/V)混合溶剂萃取,10%无水硫酸钠溶液及正己烷分离,有机相合并浓缩后正己烷溶解定容,部... 为研究鸡腹脂中四种不同天然色素含量的HPLC检测方法,实验对5种不同来源的鸡腹脂进行色素成分的检测分析。样品经含有0.5%BHT的二氯甲烷/乙腈(3:2,V/V)混合溶剂萃取,10%无水硫酸钠溶液及正己烷分离,有机相合并浓缩后正己烷溶解定容,部分溶液加入2 mL的40%氢氧化钾甲醇溶液涡旋皂,1 mL醋酸酸化后利用10%无水硫酸钠溶液及正己烷分离,有机相合并浓缩后正己烷溶解,利用无水硫酸钠分别将皂化前后溶液除水后0.22μm有机滤膜过滤上机检测;液相条件为正己烷/乙酸乙酯/异丙醇(730:270:15,V/V/V)等度洗脱,流速1.4 mL/min,445 nm波长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建方法测定线性范围为0.31~1.57μg/mL,R^(2)=0.9999,RSD为2.68%~4.81%,检出限为0.05 mg/kg,当叶黄素添加量为0.8~3.3 mg/kg时,回收率为96.74%~109.10%;该方法能够满足同时检测鸡腹脂中四种不同天色黄色素成分含量,灵敏度高,重现性好,为研究鸡腹脂中黄色素的着色规律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鸡腹脂 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黄素酯和叶黄素在蛋鸡体内的消化沉积及其对蛋黄颜色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孙金芝 贾新超 +3 位作者 高伟 宋伟光 赵鹏宇 赵剑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69-276,共8页
本试验在蛋鸡上比较研究了叶黄素酯和叶黄素的消化沉积及其对蛋黄颜色的影响。将72只海兰灰蛋鸡均分成2组,经过28 d饲喂小麦型基础饲粮耗竭后,再分别饲喂在小麦型基础饲粮中添加40 mg/kg叶黄素和叶黄素酯的试验饲粮28 d。分别收集蛋鸡... 本试验在蛋鸡上比较研究了叶黄素酯和叶黄素的消化沉积及其对蛋黄颜色的影响。将72只海兰灰蛋鸡均分成2组,经过28 d饲喂小麦型基础饲粮耗竭后,再分别饲喂在小麦型基础饲粮中添加40 mg/kg叶黄素和叶黄素酯的试验饲粮28 d。分别收集蛋鸡的饲粮、粪便、肝脏、血清、卵巢和蛋黄样品检测其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并进行蛋黄色泽评分。结果显示:叶黄素酯在蛋鸡体内被消化为叶黄素吸收,其表观消化率为84.80%,比叶黄素的表观消化率高出3.04%,但差异不显著(P>0.05)。叶黄素在蛋鸡的血清、卵巢和蛋黄中主要以单体形式存在,而在肝脏中则主要以叶黄素酯的形式沉积。叶黄素酯比叶黄素显著提高了卵巢和蛋黄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及蛋黄色泽评分(P<0.05)。叶黄素酯转化至蛋黄中的效率为16.70%,显著高于叶黄素的11.27%(P<0.05)。综上可知,对蛋鸡而言,叶黄素酯是一种有效的色素补充剂,效果不差于叶黄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黄素酯 表观消化率 蛋黄颜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检测甜叶菊中绿原酸含量 被引量:5
8
作者 未俊丰 高伟 +3 位作者 程远欣 吕兴娜 吉桂珍 石文杰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298-304,共7页
为实现甜叶菊中绿原酸含量的快速检测,该研究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对甜叶菊绿原酸含量的光谱数据进行了近红外模型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多元散射校正(multiplicative scatter correction,MSC)+Savitzky-Golay卷积平滑预处... 为实现甜叶菊中绿原酸含量的快速检测,该研究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对甜叶菊绿原酸含量的光谱数据进行了近红外模型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多元散射校正(multiplicative scatter correction,MSC)+Savitzky-Golay卷积平滑预处理算法和无信息变量消除法(uniformative variable elimination,UVE)特征波长选择算法,绿原酸含量近红外模型的性能最好。该模型的交互验证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n cross validation,R_(CV))和交互验证残差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cross validation,RMSECV)分别为0.9453和0.2631;验证集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n validation,R_(P))和验证集残差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prediction,RMSEP)分别为0.9521和0.2472。研究表明,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甜叶菊绿原酸含量进行快速检测是可行的,使用该模型对绿原酸含量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可为甜叶菊绿原酸含量快速检测提供新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叶菊 绿原酸 近红外光谱 快速检测 偏最小二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大麻中4种大麻素脱羧工艺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李杨 赵晓俊 +2 位作者 王璞 张云涛 高伟 《中国麻业科学》 2023年第1期20-24,共5页
为了探究脱羧过程中温度、时间对大麻二酚、四氢大麻酚、大麻萜酚、次大麻二酚4种大麻素含量的影响,试验检测不同脱羧温度、脱羧时间下4种大麻素脱羧前后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最佳的脱羧温度为120℃,最佳脱羧时间为60 min。大麻二酚酸、... 为了探究脱羧过程中温度、时间对大麻二酚、四氢大麻酚、大麻萜酚、次大麻二酚4种大麻素含量的影响,试验检测不同脱羧温度、脱羧时间下4种大麻素脱羧前后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最佳的脱羧温度为120℃,最佳脱羧时间为60 min。大麻二酚酸、四氢大麻酚酸脱羧转化率可以达到98%,大麻萜酚酸转化率为95%,次大麻二酚酸转化率为90%。研究结果为工业大麻中多种大麻素产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大麻 大麻素 脱羧 转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大麻加工过程中大麻二酚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杨 赵晓俊 +2 位作者 王璞 张云涛 高伟 《中国麻业科学》 2023年第2期82-87,共6页
为了探究工业大麻加工过程中大麻二酚稳定性影响因子,以大麻二酚为研究对象,模拟工业大麻加工环境,研究温度、氧气和光照对大麻二酚损失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大麻二酚影响最大,其次为光照、氧气,生产过程中应避免温度超过80℃,同... 为了探究工业大麻加工过程中大麻二酚稳定性影响因子,以大麻二酚为研究对象,模拟工业大麻加工环境,研究温度、氧气和光照对大麻二酚损失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大麻二酚影响最大,其次为光照、氧气,生产过程中应避免温度超过80℃,同时避免原料及产品长时间接触氧气和光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大麻 大麻二酚 全谱系油 加工过程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脱甲氧基姜黄素结晶热力学及结晶过程研究
11
作者 贺海波 彭静维 +3 位作者 范丽鹏 齐立军 高伟 武耐英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76-179,199,共5页
采用动态法测定了278.15~323.15 K范围内双脱甲氧基姜黄素晶体在不同浓度乙醇中的溶解度,并用修正的Apelblat方程对溶解度数据进行拟合。使用Van’t Hoff方程计算双脱甲氧基姜黄素晶体在不同浓度乙醇中溶解吉布斯自由能ΔG、溶解焓ΔH... 采用动态法测定了278.15~323.15 K范围内双脱甲氧基姜黄素晶体在不同浓度乙醇中的溶解度,并用修正的Apelblat方程对溶解度数据进行拟合。使用Van’t Hoff方程计算双脱甲氧基姜黄素晶体在不同浓度乙醇中溶解吉布斯自由能ΔG、溶解焓ΔH和溶解熵ΔS,并在90%乙醇中进行了降温结晶实验。结果表明,双脱甲氧基姜黄素在不同浓度乙醇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加,修正的Apelblat方程拟合效果良好。使用90%乙醇作为溶剂的降温结晶得到的产品纯度在92%左右,收率大于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脱甲氧基姜黄素 溶解度 热力学 降温结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万寿菊发酵提取物对小鼠生长性能的影响和机制研究
12
作者 柴燃 秦鹏 +3 位作者 吴迪 季绍东 薛强 程鑫颖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51-55,共5页
为研究万寿菊发酵提取物对小鼠生长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试验选择刚断奶的昆明小鼠50只,根据体重分成5个组,每组2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试验1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2、3、4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1.5 g/kg和1.0 g/kg的万寿菊发酵提取... 为研究万寿菊发酵提取物对小鼠生长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试验选择刚断奶的昆明小鼠50只,根据体重分成5个组,每组2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试验1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2、3、4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1.5 g/kg和1.0 g/kg的万寿菊发酵提取物,5组添加1.5 g/kg乳酸,试验周期为14 d。结果表明:(1)断奶初期,试验组0~7 d平均日增重均高于1组,料重比均低于1组,试验2组的平均日增重与1组相比提高16.8%(P<0.05),料重比降低10.4%(P<0.05);(2)所有试验组的胃内容物pH均低于对照组,试验2、4、5组的pH较1组分别降低1.39、1.19和1.21(P<0.05),但对胃蛋白酶活性和IGF-1含量基本没有影响(P>0.05);(3)试验组小鼠小肠的菌群结构明显改变。由此可见,日粮中添加适量万寿菊发酵提取物,可通过降低胃内的pH,改变肠道菌群结构,提高断奶期小鼠的生长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寿菊发酵提取物 小鼠 生长性能 肠道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苯胺法检测游离棉酚的因素分析研究
13
作者 柴燃 季绍东 +3 位作者 史自强 吴迪 宋伟光 高伟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3-106,共4页
为研究影响棉籽相关产品中游离棉酚检测的因素,本实验通过苯胺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脱酚棉籽蛋白游离棉酚含量的差异;利用苯胺法检测添加棉酚类似物、油脂氧化、黄酮类物质和糖类对游离棉酚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效液相法检测脱酚棉籽... 为研究影响棉籽相关产品中游离棉酚检测的因素,本实验通过苯胺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脱酚棉籽蛋白游离棉酚含量的差异;利用苯胺法检测添加棉酚类似物、油脂氧化、黄酮类物质和糖类对游离棉酚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效液相法检测脱酚棉籽蛋白的游离棉酚比苯胺法的结果显著偏低(乙醇萃取偏低85%,丙酮萃取偏低89%,P <0.05);棉酚氧化后,高效液相法比苯胺法结果偏低30.15%(P <0.05);油脂氧化会使游离棉酚检测结果增加6.35倍。由此可见,苯胺法比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游离棉酚结果偏高,棉酚类似物、油脂氧化、黄酮类和还原糖类物质都能影响苯胺法检测游离棉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胺法 高效液相法 游离棉酚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