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北省南部新石器时代人地关系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李月丛 胡金华 许清海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1-96,共6页
该文通过考古及古环境资料,分析了河北省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特点、古环境演变规律和人地关系,认为环境对于人类活动及人类文化发展的制约是主要的,环境不仅影响遗址的数量及分布位置,而且影响文化的性质及存续时间。在气候温暖... 该文通过考古及古环境资料,分析了河北省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特点、古环境演变规律和人地关系,认为环境对于人类活动及人类文化发展的制约是主要的,环境不仅影响遗址的数量及分布位置,而且影响文化的性质及存续时间。在气候温暖期,河北省南部地区较多受中原文化及山东文化区系的影响,而在气候变冷或变干期,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或受北方文化影响较大。但人类活动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环境变化,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得局部地区的原始植被,特别是森林植被遭到较大程度的破坏,使得先民们不得不频繁迁移,因此在河北省南部,多数遗址文化层较薄且少有叠压现象。太行山区植被的破坏可能在新石器时代即已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环境 人地关系 新石器时代 文化序列 河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阳原县飞梁遗址孢粉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李月丛 许清海 阳小兰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CSSCI CSCD 1996年第3期55-59,共5页
飞梁遗址地层剖面的孢粉分析表明,飞梁遗址剖面的植被由稀树草原变为森林草原,气候由温和半干燥变为温凉半湿润。古人类在该地生存时的气候条件与今相近,年均气温可能比现在高0.5℃。
关键词 孢粉分析 古植物 飞梁遗址 地层 第四纪 河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宣化辽墓壁画茶道图的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郑绍宗 《农业考古》 1994年第2期106-110,共5页
河北宣化辽墓壁画茶道图的研究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郑绍宗最近在河北宣化下八里村北发掘了一处辽代壁画墓群,其中第6、7、10号墓壁画中都有关于茶道壁画的出现,内容虽然都是以碾茶、烹茶等茶道程序为中心,但各幅图的表现皆不相同。... 河北宣化辽墓壁画茶道图的研究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郑绍宗最近在河北宣化下八里村北发掘了一处辽代壁画墓群,其中第6、7、10号墓壁画中都有关于茶道壁画的出现,内容虽然都是以碾茶、烹茶等茶道程序为中心,但各幅图的表现皆不相同。这里试以《光明日报》7月6日头版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墓壁画 《茶经》 茶道 契丹社会 法门寺 宣化 游牧民族 中国北方 茶文化 碾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庄头遗址早期陶器烧成温度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周理坤 王涛 +2 位作者 李珺 任雪岩 王昌燧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8-152,共5页
采用热膨胀仪高温和低温测试方法,结合模拟试验和X射线衍射分析,对华北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所出早期陶片的烧成温度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为平地堆烧工艺提出较为科学的证据。模拟实验表明,所采用的热... 采用热膨胀仪高温和低温测试方法,结合模拟试验和X射线衍射分析,对华北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所出早期陶片的烧成温度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为平地堆烧工艺提出较为科学的证据。模拟实验表明,所采用的热膨胀仪能适应低温法测温实验;用热膨胀高温法测出早期陶片中有一块样品原始烧成温度略高于900℃,其余5块样品皆低于900℃;通过热膨胀低温法较为准确地测出这五块样品原始烧成温度是分别介于550~650℃、650-750℃、750~900℃三个范围,而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从物相成分的角度证明了测温结果的可靠性。样品总体原始烧成温度呈一种较低温、不均匀分布的情况,与民族学调查的平地堆烧工艺有共同之处,这表明当时南庄头先民的制陶工艺还在平地堆烧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庄头 早期陶器 烧成温度 热膨胀测温法 平地堆烧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泥河湾及隆化新发现原始牛化石(英文) 被引量:1
5
作者 同号文 陈曦 +1 位作者 张贝 王法岗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9-92,共24页
原始牛(Bos primigenius)化石新材料包括泥河湾盆地禾尧庄的1件角心、上沙嘴的1件肱骨和承德隆化的1件肱骨、1件胫骨、1件踝骨、2件跟骨和3件距骨;其中上沙嘴的肱骨化石长达457.3 mm,代表迄今在我国境内发现的最大原始牛个体,也是该种... 原始牛(Bos primigenius)化石新材料包括泥河湾盆地禾尧庄的1件角心、上沙嘴的1件肱骨和承德隆化的1件肱骨、1件胫骨、1件踝骨、2件跟骨和3件距骨;其中上沙嘴的肱骨化石长达457.3 mm,代表迄今在我国境内发现的最大原始牛个体,也是该种的最大记录之一,推算其所属动物的肩高接近2 m;北京门头沟珠窝的原始牛头骨的眶后宽度及角心周长数据也是该种的最大记录之一;禾尧庄的角心标本稍小,但也比晚更新世多数同类要大;这些巨大的化石与欧洲中更新世晚期同类十分接近,其时代也应当与之相当,为中更新世晚期;过去认为原始牛在我国只出现于晚更新世地层,但现在看来该种在中更新世晚期就已扩散到中国。东欧及北亚的最新化石证据表明,过去认为与原始牛共生的晚更新世化石组合的常见属种早在中更新世晚期或更早时期就已出现,其中包括灰狼、虎、真猛犸象、马、真披毛犀、野猪、诺氏驼、赤鹿、驼鹿及草原野牛等。最新测年数据也表明中国北方有几个含原始牛化石的遗址是形成于中更新世晚期;本文认为华北和西北地区个体巨大的原始牛,代表中更新世晚期,而个体较小的则可能代表晚更新世或全新世;近些年在东北地区发现大量原始牛化石,但其中少见个体巨大者。在我国,原始牛化石分布只局限于北方及淮河过渡区,而在南方及毗邻的东南亚地区均未发现此类化石;因此,有人提出原始牛很可能是在中更新世中、晚期通过中亚走廊(Central Asian Corridor)进入中国。不过,近些年在非洲也发现了一些牛属(Bos)化石,因此有人又提出了牛属非洲起源的"奥杜威牛–牛属演化谱系"(Pelorovis–Bos lineage),但该学说所依据的奥杜威牛化石材料,在形态结构上与牛属相去甚远,难以归入同类;此外,非洲可靠的牛属化石记录均未超过1 Ma。本文作者支持传统的牛属"南亚起源学说",因为在南亚西瓦里克地区发现的早期牛属化石不仅时代更古老(早于2 Ma),并且在形态上与原始牛更为相似。中国北方的原始牛化石主要发现于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和松嫩平原的河湖相堆积层,仅极个别出现于黄土地层;由此推断原始牛可能更喜欢水系发育的林缘和/或沼泽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隆化 泥河湾 中-晚更新世 原始牛 角心 肢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商代农业考古概述 被引量:14
6
作者 唐云明 《农业考古》 1982年第1期81-85,共5页
河北省商文化遗址,在解放后的三十年中,经过调查发现的近百处,重点和大面积发掘的有邢台曹演莊,邯郸涧沟、龟台,武安赵窑,磁丝下七垣,内丘内三岐和最近几年经大规模的藁城台西村。通过调查和发掘,揭示了商在河北丰富多采的文化面貌,特... 河北省商文化遗址,在解放后的三十年中,经过调查发现的近百处,重点和大面积发掘的有邢台曹演莊,邯郸涧沟、龟台,武安赵窑,磁丝下七垣,内丘内三岐和最近几年经大规模的藁城台西村。通过调查和发掘,揭示了商在河北丰富多采的文化面貌,特别是给研究当时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经济提供了许多珍贵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址 河北省 甲骨卜辞 青铜器 社会经济 出土 三十年 发现 发掘 农业考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新石器时代遗址农业考古概述 被引量:5
7
作者 唐云明 《农业考古》 1989年第1期111-114,共4页
到目前为止,在河北境内共发现、调查、发(试)掘,新石器时代遗址百处左右,按文化性质可分磁山文化、细石器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等几种不同的文化类型。经过发掘的只有武安磁山文化(连试掘共三次,目前仍在发掘中)遗址、武... 到目前为止,在河北境内共发现、调查、发(试)掘,新石器时代遗址百处左右,按文化性质可分磁山文化、细石器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等几种不同的文化类型。经过发掘的只有武安磁山文化(连试掘共三次,目前仍在发掘中)遗址、武安赵窑(先后发掘了两次)遗址、磁县下潘汪遗址、界段营遗址、容城午坊遗址、正定南杨庄遗址、武安西万年遗址、蔚县三关遗址、庄窠遗址、筛子绫罗遗址、琵琶咀遗址、唐山大城山遗址、永年台口遗址、三河孟各庄遗址、迁安安新庄遗址等近20处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遗址 河姆渡遗址 龙山文化 仰韶文化 河北 发现 发掘 细石器文化 红山文化 文化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定州商墓出土玉器光学无损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王一凡 王会民 张娅红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1-98,共8页
为充分获取河北定州商墓出土玉器的物质信息,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X射线衍射分析(XRD)、激光拉曼光谱分析(Raman)等无损光学技术手段对玉器进行科学分析。获得玉器成分、矿相和结构等信息,研讨其质地和来源。从而探究先民的玉... 为充分获取河北定州商墓出土玉器的物质信息,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X射线衍射分析(XRD)、激光拉曼光谱分析(Raman)等无损光学技术手段对玉器进行科学分析。获得玉器成分、矿相和结构等信息,研讨其质地和来源。从而探究先民的玉料来源、制玉技术、文化发展与文明互动交流诸方面问题。进一步探讨当时的生产力、社会发展水平,经济组织形态以及拥有这批玉器的人群在当时背景下的发展程度。研究结果对进一步研究河北地区的商代社会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玉器 无损分析 矿源 文明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滦平县梨树沟门墓地发掘简报 被引量:1
9
作者 韩金秋 贺明 +5 位作者 马春普 李伟 高宪国 刘禹兴 单迎红 张英健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10,共8页
梨树沟门墓地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虎什哈镇虎什哈村东北的山梁上。以虎丰铁路为界,可分为东西两区。2017年9~11月,对虎丰铁路以西区域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发掘墓葬18座,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出土有陶器、骨器、青铜及石质串... 梨树沟门墓地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虎什哈镇虎什哈村东北的山梁上。以虎丰铁路为界,可分为东西两区。2017年9~11月,对虎丰铁路以西区域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发掘墓葬18座,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出土有陶器、骨器、青铜及石质串饰等遗物数十件。墓葬年代为春秋晚期,文化属性为玉皇庙文化。此次发掘进一步丰富了梨树沟门墓地内涵,为深入研究玉皇庙文化提供了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滦平县 梨树沟门墓地 玉皇庙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阳原侯家窑断层的几何学与运动学及动力学 被引量:3
10
作者 牛树银 张福祥 +6 位作者 陈超 王法岗 张建珍 孙爱群 马宝军 庞其清 牛平山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3-114,共12页
侯家窑断层是阳原盆地西缘一条区域性正断层,它切割了部分第四纪沉积层,并被马兰黄土所覆盖。具多期次活动的特征,遗留下了丰富的伴生、派生构造形迹。在野外详细观测断层的几何学特征、分析运动学标志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 侯家窑断层是阳原盆地西缘一条区域性正断层,它切割了部分第四纪沉积层,并被马兰黄土所覆盖。具多期次活动的特征,遗留下了丰富的伴生、派生构造形迹。在野外详细观测断层的几何学特征、分析运动学标志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发生了三期构造活动:第一期为区域性拉伸;第二期为短时间区域性挤压;第三期是区域性隆拗。其动力学机制分别为张宣幔枝隆升作用、太平洋板块俯冲的远程效应和汾渭裂谷深部过程控制的断陷-隆升效应。恢复了阳原盆地演化过程:区域性总体快速隆起→构造反转形成裂陷→裂陷加深形成地堑→导致基性岩浆活动→形成区域裂陷地幔底垫→裂谷盆地逐渐形成→构成生物快速演化的一系列构造激变→生态繁衍的大循环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构造 地壳运动 构造演化 构造模式 泥河湾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陉窑的发现和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郭济桥 《中国陶瓷》 CAS CSCD 2001年第2期46-47,共2页
井径窑制作以白釉器为主 ,唐代多点彩装饰 ,金代多印花。井器以瓷枕最具特色 ,装饰手法多戳印划花。图案为姿态各异的鹿和牛。金代井器运销全国 ,以正定为中心 ,行销各地 ,记载很多。以海丰镇为中转站 ,出口海外。井陉窑地近邢窑、定窑... 井径窑制作以白釉器为主 ,唐代多点彩装饰 ,金代多印花。井器以瓷枕最具特色 ,装饰手法多戳印划花。图案为姿态各异的鹿和牛。金代井器运销全国 ,以正定为中心 ,行销各地 ,记载很多。以海丰镇为中转站 ,出口海外。井陉窑地近邢窑、定窑。其西为山西平定窑 ,平定窑有可能与井陉窑同为一窑 ,从文献可见端倪 ,但平定窑资料尚未公布 ,此观点有待进一步证实。井陉窑之此种地理位置是其发展的自然原因之一。井陉窑的兴衰也有其社会原因。井陉是太行八陉之一 ,金国对其管理很严格 ,井陉率先恢复瓷器生产。另外战乱也使邢、定两地工匠来到井陉 ,为井陉窑之发展作出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陉窑 考古 金代 陶瓷窑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易县张格庄出土的唐代铁农具 被引量:1
12
作者 石永士 《农业考古》 1987年第2期221-223,共3页
1977年4月,河北易县梁格庄公社张格庄大队社员白桂山在平整土地时掘出一批窖藏铁农具。现将这批铁农具报导如下。一、铁农具的种类易县张格庄出土的这批铁农具仅有锄镰两种类型,共计七件,其中铁锄四件,铁镰三件,现分别介绍如下。铁锄共4... 1977年4月,河北易县梁格庄公社张格庄大队社员白桂山在平整土地时掘出一批窖藏铁农具。现将这批铁农具报导如下。一、铁农具的种类易县张格庄出土的这批铁农具仅有锄镰两种类型,共计七件,其中铁锄四件,铁镰三件,现分别介绍如下。铁锄共4件,可分四式。Ⅰ式 1件。标本 HYZhj1:1,熟铁锻制,锄板呈半月形,中部有凸出锄板横脊的长方形銎,銎长2.4、宽0.8厘米。锄铤呈“7”形,前端纳于锄板横脊的长方形銎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农具 格庄 易县 河北 出土 平整土地 两种类型 唐代 长方形 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盆地始新世中、晚期孢粉组合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12
13
作者 童国榜 郑绵平 +3 位作者 袁鹤然 刘俊英 李月丛 王伟铭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3-78,共6页
本文依据明钾 1井孢粉分析资料建立了江汉盆地始新世中、晚期的孢粉组合序列 ,共划分出 6个孢粉带、14个孢粉亚带、6个孢粉植物群 气候时期和 5次孢粉植物群气候事件。孢粉证据揭示 ,在始新世晚期存在着一次剧烈的环境变革 ,植被经历了... 本文依据明钾 1井孢粉分析资料建立了江汉盆地始新世中、晚期的孢粉组合序列 ,共划分出 6个孢粉带、14个孢粉亚带、6个孢粉植物群 气候时期和 5次孢粉植物群气候事件。孢粉证据揭示 ,在始新世晚期存在着一次剧烈的环境变革 ,植被经历了由阔叶针叶混交林向阔叶林的转化 ,气候由中亚热带干旱 半干旱气候向北亚热带湿润 半湿润的转化。孢粉植物群气候事件由前三次快速而强烈的干湿、暖热颤动事件 ,转化为后两次气候转型事件 ,气候由暖湿、热干转为热湿、暖干。在盐岩 钙芒硝泥岩 紫色泥岩 泥灰岩 泥岩 粉砂岩的岩石序列中孢粉组合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反映出气候干湿变化对植被和沉积环境的制约作用。盐类堆积时期 ,当地地形起伏大 ,植被稀疏 ;湖滨周围耐旱麻黄灌丛发育 ,气候干旱、偏热 ;山区有针叶、阔叶疏林分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盆地 孢粉组合 孢粉植物群 气候事件 始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庄头遗址的古植被和古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20
14
作者 李月从 王开发 张玉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3-30,共8页
结合考古、孢粉及硅酸体研究的资料 ,分析了南庄头遗址的古植被、古气候、古环境的演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研究表明 :南庄头人生活时期属于早全新世气候升温期 ,气候不稳定 ,但总体来说与现代相差不大 ,晚期可能比现代更温暖湿润 ,局部... 结合考古、孢粉及硅酸体研究的资料 ,分析了南庄头遗址的古植被、古气候、古环境的演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研究表明 :南庄头人生活时期属于早全新世气候升温期 ,气候不稳定 ,但总体来说与现代相差不大 ,晚期可能比现代更温暖湿润 ,局部地区出现水蕨 ;从本剖面的分析来看 ,没有足够证据证明当时农业已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植被 古环境 孢粉 南庄头遗址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谷地晚新生代地表环境巨变的孢粉记录 被引量:14
15
作者 童国榜 吴锡浩 +4 位作者 陈云 张俊牌 王书兵 李月丛 曹家栋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11-18,共8页
本文在总结渭河谷地 2 0多个孢粉剖面的基础上 ,依据古地磁资料确定其时代 ,并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孢粉组合对比 ,从而建立了 1 0个区域孢粉组合带。由此提出 3.5 Ma BP以来孢粉植物群的演化经历了 5个阶段 :由阔叶林—针叶林—森林草原... 本文在总结渭河谷地 2 0多个孢粉剖面的基础上 ,依据古地磁资料确定其时代 ,并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孢粉组合对比 ,从而建立了 1 0个区域孢粉组合带。由此提出 3.5 Ma BP以来孢粉植物群的演化经历了 5个阶段 :由阔叶林—针叶林—森林草原与草原—森林草原与荒漠草原—草原—森林草原与草原。这 5个阶段标志着地表环境系统发生巨大变革 ,变革时间为 2 .5 Ma BP,2 .0 Ma BP,1 .4/ 1 .6 Ma BP和0 .8Ma 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谷地 晚新生代 地表环境巨变 孢粉植物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晚新生代几个地层单元的讨论 被引量:7
16
作者 刘海坤 王法岗 +15 位作者 徐建明 张静 赵华 张翼龙 闫丰录 殷夏 黄远征 王立民 范淑贤 吉云平 毕志伟 毛洪亮 纪洪磊 刘林敬 马荣 王金哲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71-579,共9页
阳原盆地晚新生界以其出露完好,层序清楚,富含古生物、古人类遗存而闻名于世。近年来,随着研究精度的不断提高,在地层详细划分与地层单元的使用上却不很统一,甚至较为混乱。我们在开展《1:5万化稍营、北水泉幅区域地质调查及泥河湾层研... 阳原盆地晚新生界以其出露完好,层序清楚,富含古生物、古人类遗存而闻名于世。近年来,随着研究精度的不断提高,在地层详细划分与地层单元的使用上却不很统一,甚至较为混乱。我们在开展《1:5万化稍营、北水泉幅区域地质调查及泥河湾层研究》和《我国北方晚更新世标准地层单元"许家窑组"再研究》等科研项目中,对阳原盆地东部上新世红土、泥河湾层进行多重地层划分与地层单元的厘定。鉴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就阳原盆地上新世红层、许家窑组,以及许家窑组与泥河湾层的关系等方面作一介绍。其主要成果有:一、阳原盆地上新世红层从岩石地层、生物地层、磁性地层及古环境分析,应属一套多成因的红层建造,不应重复建组,建议合并,沿用石匣组。二、通过对许家窑遗址一带,以火山灰层为标志的第四纪地质结构调查和剖面的测制,化石的新发现,证实含许家窑动物群、文化层之上的地层时代为晚更新世,之下的岩石地层应属中更新世。这些成果为泥河湾盆地晚新生代标准地层单元的岩性特征及属性提供了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新生代 石匣组 许家窑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育蚕织绸起源时代初探 被引量:19
17
作者 唐云明 《农业考古》 1985年第2期320-323,370,共5页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和织造丝绸的国家,但它究竟从什么时间开始,却一直是农学家、纺织学家、考古学家们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我国许多农学家、纺织学家都从不同角度,认为:“我国劳动人民种桑养蚕用丝织绸,约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和织造丝绸的国家,但它究竟从什么时间开始,却一直是农学家、纺织学家、考古学家们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我国许多农学家、纺织学家都从不同角度,认为:“我国劳动人民种桑养蚕用丝织绸,约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出现”。他们的主要根据是:1926年在山西夏县西阴村发现的半个蚕茧。1984年新出版的《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则根据材料较多,但西阴村的半个蚕茧也是其中之一。但也有人认为:“这半个蚕茧是家蚕的抑或是野蚕的都没有分辨清楚,并且是否属于仰韶的遗物,也是很成问题。”而“李济把这个”发现“大加渲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阴村 科学技术史 新石器时代晚期 仰韶文化 家蚕 蚕茧 育蚕 丝织物 文化遗址 原始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周銮铃起源管窥 被引量:2
18
作者 韩金秋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7-69,103,共4页
本文对西周銮铃的起源做了探讨,认为銮铃来源于北方文化的有銎球铃器。
关键词 西周 銮铃 起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台西铜匕及其相关问题 被引量:1
19
作者 韩金秋 《文博》 2017年第6期31-39,共9页
河北藁城台西遗址M112出土的一件兽首铜匕,是目前唯一一件早于晚商的柄端带兽首器物。这件铜匕对探究晚商时期北方地带兽首类器物的起源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台西铜匕的形制做了仔细分析,并对与之相关的来源、出土单位以及出现的背景做了... 河北藁城台西遗址M112出土的一件兽首铜匕,是目前唯一一件早于晚商的柄端带兽首器物。这件铜匕对探究晚商时期北方地带兽首类器物的起源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台西铜匕的形制做了仔细分析,并对与之相关的来源、出土单位以及出现的背景做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西铜匕 兽首 北方系青铜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论战国中山国农业发展状况 被引量:7
20
作者 陈应祺 李恩佳 《农业考古》 1986年第2期117-121,179,共6页
自从一九七九年河北省平山县战国时期中山国墓葬材料发表以来,关于中山国的研究文章已发表了很多,但多侧重于中山国的历史考证、货币研究及中山国的文字方面。本文试就近年来灵寿城址四号遗址(制陶器)和五号遗址(铸铜、铁器)发掘出土的... 自从一九七九年河北省平山县战国时期中山国墓葬材料发表以来,关于中山国的研究文章已发表了很多,但多侧重于中山国的历史考证、货币研究及中山国的文字方面。本文试就近年来灵寿城址四号遗址(制陶器)和五号遗址(铸铜、铁器)发掘出土的中山国农业生产工具及铸造这些生产工具的陶范,并结合史籍中有关记载,浅谈一下中山国的农业发展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状况 生产工具 出土 农业生产 灵寿 遗址 山国 城址 战国时期 铁农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