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D打印技术发展及塑性材料创新应用 被引量:24
1
作者 邓飞 刘晓阳 +2 位作者 王金业 杨光 冯运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13,共6页
为充分发挥三维打印技术(3D打印)在工业生产和科技创新中独特的先进制造能力,以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和生物材料为分类,系统介绍了3D打印硬件设备的成型原理和技术特征,详细分析了3D打印常用材料尤其是塑性材料的性能特性、应用方向以... 为充分发挥三维打印技术(3D打印)在工业生产和科技创新中独特的先进制造能力,以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和生物材料为分类,系统介绍了3D打印硬件设备的成型原理和技术特征,详细分析了3D打印常用材料尤其是塑性材料的性能特性、应用方向以及新材料的研发趋势,对3D打印在工业级应用中的优缺点进行了系统总结和评价,并客观分析了3D打印技术推广普及的瓶颈,最后通过实际案例介绍了塑性材料3D打印在个性化医疗器械定制方面的应用方法和综合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塑性材料 工业级 创新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响室中复合结构吸声性能仿真及应用
2
作者 杨雪 张宗楚 +4 位作者 曹思源 徐步云 张保令 石文标 闫海鹏 《应用声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6-645,共10页
为提升超薄控制台吸声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响室环境的吸声结构吸声性能仿真方法,研究了不同结构组合的无规则入射吸声性能。首先利用阻抗管确定了吸声性能较好的两种复合吸声结构,其次在声学仿真软件中建立混响室数值模型进行仿真并... 为提升超薄控制台吸声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响室环境的吸声结构吸声性能仿真方法,研究了不同结构组合的无规则入射吸声性能。首先利用阻抗管确定了吸声性能较好的两种复合吸声结构,其次在声学仿真软件中建立混响室数值模型进行仿真并进行实验验证,最后将两种复合吸声结构应用于控制台,通过混响室仿真及实验测试其实际吸声性能。结果表明,最优吸声结构在混响室仿真中,无规则入射的降噪系数仿真值为0.61,通过混响室实验测试的降噪系数为0.64。仿真与实验混响室无规则入射降噪系数相近,验证了仿真模型准确性及最优吸声结构的实用性。通过计权吸声系数评定了最优结构的吸声性能等级为国家C级标准,所提方法对控制台吸声降噪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声系数 控制台 阻抗管法 混响室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片热轧辊双螺旋流道设计及工艺参数优化
3
作者 闫华军 周旭航 +5 位作者 杨光 代学蕊 苑振革 王宝雨 刘晋平 周兴邦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19-227,共9页
目的为精确控制轧辊辊面温度,对极片热轧流道布置与流体速度进行系统性研究。方法分析了单、双螺旋流道布置对轧辊辊面温度的影响,设计了螺距值40、50、60mm3种等螺距双流道和3种不等螺距双流道方案,设置了1、2、3m/s3种热油速度,共构建... 目的为精确控制轧辊辊面温度,对极片热轧流道布置与流体速度进行系统性研究。方法分析了单、双螺旋流道布置对轧辊辊面温度的影响,设计了螺距值40、50、60mm3种等螺距双流道和3种不等螺距双流道方案,设置了1、2、3m/s3种热油速度,共构建了18种热流道工况;利用ANSYS仿真软件对18种工况进行模拟,分析轧辊等螺距、不等螺距、流速对轧辊温度的影响规律,利用方差获得温度均匀的最优参数。结果流速对轧辊辊面温度的影响较大,随着流速的增大,对流换热和导热热阻均增加,但导热热阻增加更为明显,当速度达到临近值时,温度增加量达到最大,因此合理的流速是保证辊面温度的重要因素;在等间距流道条件下,流道间距越小,辊面温度均匀性越高,在满足流道强度和干涉前提下,流道间距取最小值为40mm;不等距流道条件下的轧辊辊面温度均匀性好于等螺距流道方案下的,轧辊中段流道螺距P_(2)的最优值为70 mm,此时辊面温差最小。结论当流速为2.2 m/s时,辊面温度均匀性最好;在等螺距最小间距40 mm条件下,辊面最小温度差为±1.55℃;在轧辊中段流道螺距P_(2)=70 mm的不等距条件下,辊面温度差为±0.71℃,进一步提高了辊面温度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池极片 轧辊热模拟 双螺旋流道 不等距流道 温度均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12试件多射流熔融成型工艺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金业 唐博虎 +3 位作者 杨立宁 谢猛 郭泽朝 杨光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1-86,共6页
采用多射流熔融增材制造技术制备了PA12试件,研究了PA12试件不同的构建取向对其成型精度和力学性能以及致密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位置尺寸为宽度方向时,尺寸精度总是呈正偏差,并且在不同得成型角度下,无明显变化规律,与宽度方向相... 采用多射流熔融增材制造技术制备了PA12试件,研究了PA12试件不同的构建取向对其成型精度和力学性能以及致密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位置尺寸为宽度方向时,尺寸精度总是呈正偏差,并且在不同得成型角度下,无明显变化规律,与宽度方向相比,厚度方向与长度方向尺寸精度随成型角度增加,变化规律较为明显;试件的力学性能与延伸率受成型角度影响规律相似,当成型角度从0°增加到45°时,试件拉伸强度与延伸率逐渐降低,在成型角度大于45°后,拉伸强度与延伸率显著提升;致密度变化趋势与力学性能保持一致;综合分析可得,当成型角度为45°时,试件的尺寸精度达到最佳水平;最佳力学性能成型角度为0°,此时PA12试件的平均拉伸强度为50.95 N/mm^(2),平均延伸率为37.02%;致密度最高成型角度为0°,平均致密度可达到99.3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材制造 多射流熔融 聚酰胺12 尺寸精度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粉末床熔融成形腔内非稳态流场特性研究
5
作者 姚杨 孙占朋 +1 位作者 张茹 杨光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96-203,共8页
目的研究激光粉末床熔融(LPBF)中成形腔内保护气的流动规律,获得气流速度脉动和旋涡等流场非稳态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方法利用热线测速计测量腔内的瞬时速度,研究保护气的速度分布及其脉动特性;基于数值模拟方法探究腔内气流形成的旋涡情... 目的研究激光粉末床熔融(LPBF)中成形腔内保护气的流动规律,获得气流速度脉动和旋涡等流场非稳态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方法利用热线测速计测量腔内的瞬时速度,研究保护气的速度分布及其脉动特性;基于数值模拟方法探究腔内气流形成的旋涡情况,分析涡的分布及其旋转速度;利用烟雾示踪方法对保护气流场进行可视化处理,分析气流的运动过程。结果腔内气流经历了射流扩散、上下波动、大涡流、汇流等复杂运动过程,气流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呈明显脉动特征,且气流脉动幅度受位置影响较大,进出风口的平面流速最大可达2.4m/s,最小为0.25m/s。同时,气速随平面高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腔内存在以纵向大尺度旋涡为主、若干小尺度旋涡共同作用的涡流,由腔内边壁至中心,涡流切向速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随入口气速的增大而增大,在切向速度急剧降低的腔体角落、透镜等区域,易形成流动“死区”,导致烟尘颗粒聚集且难以排出,影响构件的高质量成形制造。结论保护气在LPBF成形腔内形成了复杂的非稳态流动,并以剧烈的速度脉动和多尺度的涡流为典型特征,而针对非恒定的层流、成形腔结构的优化设计仍需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粉末床熔融(LPBF) 流场 非稳态 数值模拟 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反转工艺制备聚苯乙烯/聚酯共混物微球 被引量:1
6
作者 段玉丰 王雨薇 +1 位作者 付朝霞 马劲松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6-40,共5页
通过相反转工艺制备了聚苯乙烯/聚酯共混物微球,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粒度分析仪研究了共混物微球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微观形貌、粒径等,分析了分散剂、表面活性剂、搅拌速率对共混物微球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 通过相反转工艺制备了聚苯乙烯/聚酯共混物微球,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粒度分析仪研究了共混物微球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微观形貌、粒径等,分析了分散剂、表面活性剂、搅拌速率对共混物微球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共混物微球具有两个玻璃化转变温度,与聚苯乙烯和聚酯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相比,共混物微球的两个玻璃化转变温度相互靠近;聚酯和聚苯乙烯构成不相容体系,但二者链段间具有部分相容性;共混物微球表面粗糙;聚乙烯醇可有效减缓聚合过程中单体相粒子间发生聚并;微球粒径随表面活性剂用量、搅拌速率增加而减小,且粒径分布变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乙烯 聚酯 相反转 共混物微球 相容性 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