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差地震定位法在邯郸-邢台地区地震精确定位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5
1
作者 张小涛 吕坚 +2 位作者 马广庆 韩丽萍 靳玉科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7-41,共5页
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利用2001—2006年间邯郸数字台网记录到的413次ML≥1.0地震的P波和S波震相到时资料,对邯郸-邢台地区(35.0°-38.0°N,113.0°-116.0°E)的地震进行了重新精确定位。经重新定位后得到其... 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利用2001—2006年间邯郸数字台网记录到的413次ML≥1.0地震的P波和S波震相到时资料,对邯郸-邢台地区(35.0°-38.0°N,113.0°-116.0°E)的地震进行了重新精确定位。经重新定位后得到其中295次地震的基本参数。重新定位结果显示了比较精细的震中分布图像和有所收敛的震源深度剖面图像,震源深度的优势分布为12—18km,平均深度为14.9km,部分震中位置与震源深度变化较大的地震向断裂带靠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地震定位 震中 震源深度 邯郸-邢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邯郸—邢台地区波速比和泊松比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张小涛 韩丽萍 +3 位作者 张新东 张双凤 畅国平 尹小兵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4-87,共4页
根据多台和达法,利用邯郸—邢台地区9个数字地震台的观测数据研究了该区波速比和泊松比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9个小区域波速比值在1.696~1.737之间,相关系数在0.988 3~0.999 1之间,研究区平均波速比值为1.719,平均泊松比值为0.244,... 根据多台和达法,利用邯郸—邢台地区9个数字地震台的观测数据研究了该区波速比和泊松比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9个小区域波速比值在1.696~1.737之间,相关系数在0.988 3~0.999 1之间,研究区平均波速比值为1.719,平均泊松比值为0.244,所得泊松比值与研究区内地壳介质以花岗岩为主一致。(2)研究区内波速比和泊松比变化比较复杂,反映了区内上地壳介质性质的不同和地质构造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速比 泊松比 介质性质 邯郸—邢台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邯郸-邢台地区尾波Q_C值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张小涛 韩丽萍 +3 位作者 张双凤 严俊岗 马广庆 王静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19-123,共5页
利用红山数字地震台和邯郸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2001年3月~2006年7月近震波形资料,采用Sato尾波单次散射模型计算了邯郸-邢台地区不同尾波窗长(20s、30s和40s)的QC值,不同时间窗长QC值的平均结果分别为35.8f0.95、46.0f0.94和59.4f0.93... 利用红山数字地震台和邯郸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2001年3月~2006年7月近震波形资料,采用Sato尾波单次散射模型计算了邯郸-邢台地区不同尾波窗长(20s、30s和40s)的QC值,不同时间窗长QC值的平均结果分别为35.8f0.95、46.0f0.94和59.4f0.93。Q0值分布受地质构造因素影响呈现出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总体而言,研究区内Q0值较低,η值高,QC值对频度的依赖性强,随频率的增大衰减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次散射模型 尾波QC值 时间窗长 衰减 Q0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磁空间相关法在河北省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张建国 乔子云 +1 位作者 张新东 孙晴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71-376,共6页
通过对河北省境内8个地磁台站1981-2006年Z21地磁资料的相关分析,发现地磁Z21相关系数异常与河北省及邻区MS≥5.0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26年内共出现了符合判据标准的异常18次,在其后10个月内对应地震13次,应报15个,虚报3次,漏报2次。... 通过对河北省境内8个地磁台站1981-2006年Z21地磁资料的相关分析,发现地磁Z21相关系数异常与河北省及邻区MS≥5.0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26年内共出现了符合判据标准的异常18次,在其后10个月内对应地震13次,应报15个,虚报3次,漏报2次。初步给出了适合该区域的地震预报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异常 空间相关 地震预报 河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6年邢台地震静态库仑应力触发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守勇 邹立晔 +1 位作者 孙晴 赵爱平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18-921,926,共5页
通过分析1966年邢台5次地震的静态库仑应力触发情况发现,前2次地震对后面的地震有较好的触发,而M_S7.2以后地震的触发不理想。从而认为,随着地震的发生和震源深度的增加,岩浆活动对地壳介质的影响越来越大,地壳介质弹性性能越来越弱,即... 通过分析1966年邢台5次地震的静态库仑应力触发情况发现,前2次地震对后面的地震有较好的触发,而M_S7.2以后地震的触发不理想。从而认为,随着地震的发生和震源深度的增加,岩浆活动对地壳介质的影响越来越大,地壳介质弹性性能越来越弱,即该区域浅部可以用均匀弹性半空间来近似,而深部在岩浆等因素的影响下,用均匀弹性半空间来近似存在较大的误差,不适合用弹性位错理论计算地震的触发关系。这从侧面反映了该地区岩浆活动的剧烈性和超壳断层存在的客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邢台地震 静态库仑应力触发 震源深度 岩浆 高导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大地电场的频谱特征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小涛 韩丽萍 +2 位作者 李晓鹏 江永健 赵长红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61-766,共6页
采用最大熵谱(MEM)分析法,计算河北省内昌黎、兴济、新乐、阳原、肥乡、大柏舍6个大地电场台站的数据,结合地磁场数据分析河北省内各台电场数据的谱成分特征。结果表明,河北省各台大地电场周期主要是以12h半日波成分为主,24h、8h周期成... 采用最大熵谱(MEM)分析法,计算河北省内昌黎、兴济、新乐、阳原、肥乡、大柏舍6个大地电场台站的数据,结合地磁场数据分析河北省内各台电场数据的谱成分特征。结果表明,河北省各台大地电场周期主要是以12h半日波成分为主,24h、8h周期成分明显;磁暴时其谱值高于静日变化谱值;电场日变化主要周期成分来自外空间电流体系的变化。结果基本揭示了河北省内电场观测的背景谱成分特征,为电场数据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熵谱法 电场 周期 河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时地震台站故障的快速判别 被引量:1
7
作者 张磊 闫俊岗 +2 位作者 吴鹏 王雪石 赵长红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A01期180-182,共3页
许多专家在对一些地区进行研究时,发现研究区能够提供有效数据的台站密度远远不够,这就需要在这些研究区架设野外临时地震台站。而临时台站常常因各种因素造成波形异常、断记、缺数等故障而无法正常运行,所以如何快速判别并修复这些故... 许多专家在对一些地区进行研究时,发现研究区能够提供有效数据的台站密度远远不够,这就需要在这些研究区架设野外临时地震台站。而临时台站常常因各种因素造成波形异常、断记、缺数等故障而无法正常运行,所以如何快速判别并修复这些故障成为保证台站产出有效数据的关键。本文分析了临时地震台站的部分故障原因,并提出特定条件下的快速处理方法,为临时台站的架设和巡检人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时地震台站 地震仪 有效数据 故障 快速判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峡水库诱发地震加密观测及地震成因初步分析 被引量:30
8
作者 马文涛 徐长朋 +4 位作者 李海鸥 苑京立 徐锡伟 张新东 张兰凤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52-563,共12页
从2009年3月起在长江三峡水库湖北段建立了26个地震台站组成的加密台网。2009年3—12月记录到2995次ML-0.8~2.9地震。利用双差定位软件重新确定了2837次地震的精确位置。结果显示:长江三峡水库库区小震震群分布图像呈线性分布或团块状... 从2009年3月起在长江三峡水库湖北段建立了26个地震台站组成的加密台网。2009年3—12月记录到2995次ML-0.8~2.9地震。利用双差定位软件重新确定了2837次地震的精确位置。结果显示:长江三峡水库库区小震震群分布图像呈线性分布或团块状丛集分布,团块状丛集一般在距离库水边5km范围内,地震线性分布可以延伸到距库水边16km远的地方;长江三峡水库湖北段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香溪河附近的仙女山断裂北端及九湾溪断裂、泄滩乡以西的长江两岸和巴东北岸神龙溪及附近地区,震源深度<10km,平均在4km左右;库区地震活动频次与库水位升降过程正相关,说明属于水库诱发地震。巴东库区神龙溪两岸地震明显呈现出3条线性分布,通过对比该地区碳酸盐岩的分布特征,发现是由于水库蓄水后,库水从神龙溪两岸等地下暗河渗入而诱发地震的;而仙女山断裂过江段、九湾溪断裂和泄滩乡、沙镇溪镇西部地区等的地震可能与仙女山断裂带、牛口断裂或顺层解理等不连续结构面软化,导致岩体失稳而诱发了水库地震,但诱发机制仍需要进一步详细研究才能获得令人信服的结论。另外,在秭归县文化南和杨林、巴东县东壤口镇以东等地存在着煤矿开采引起的矿山诱发地震,在长江三峡库区两岸存在着一些塌陷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诱发地震 观测 地震定位 成因 长江三峡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坪铺水库与汶川地震关系的讨论 被引量:21
9
作者 马文涛 徐长朋 +3 位作者 张新东 徐锡伟 李海鸥 苑京立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5-190,共16页
利用紫坪铺水库专用地震台站和加密地震台站资料,使用双差法完成了震前930次地震、汶川8级主震和5789次余震的重新定位,探讨了紫坪铺水库与汶川地震之间的关系,获得了有利于证明它们之间密切关联的事实:1)紫坪铺水库2005年蓄水之后出现... 利用紫坪铺水库专用地震台站和加密地震台站资料,使用双差法完成了震前930次地震、汶川8级主震和5789次余震的重新定位,探讨了紫坪铺水库与汶川地震之间的关系,获得了有利于证明它们之间密切关联的事实:1)紫坪铺水库2005年蓄水之后出现了水磨、深溪沟和都江堰震群,地震应变能释放增加了200%,与库水位变化密切相关,在汶川地震前呈现出加速释放的现象;2)野外调查表明存在1条贯穿紫坪铺水库库区、走向NE的同震地表破裂带,与中滩铺断层位置一致;3)余震分布以中滩铺断层为界,西北上盘多,东南下盘少;4)利用P波初始到时重新确定出的汶川主震发震时刻为27分59.5秒,初始破裂深度在6~9km左右,直接位于水磨震群之下;5)汶川主震与发生在2008年4月5日水磨震群中的1次小震的各个台站到时差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坪铺水库 汶川地震 水库诱发地震 同震地表破裂 初始破裂地点 震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M_S8.0级地震前后ULF电磁辐射频谱特征研究 被引量:35
10
作者 张建国 焦立果 +1 位作者 刘晓灿 马新欣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53-1261,共9页
本文基于电磁波频谱理论研究方法,对2008年四川汶川MS8.0地震前后金河、剑阁及郑州二砂三个电磁波台站的观测资料进行FFT和小波变换分析,研究了电磁辐射数据快速傅里叶频谱变化特征和在不同尺度下小波变化的分解,发现在汶川地震前确实... 本文基于电磁波频谱理论研究方法,对2008年四川汶川MS8.0地震前后金河、剑阁及郑州二砂三个电磁波台站的观测资料进行FFT和小波变换分析,研究了电磁辐射数据快速傅里叶频谱变化特征和在不同尺度下小波变化的分解,发现在汶川地震前确实有异常信息存在.结果表明:(1)FFT动态谱图像说明,地震前电磁波频谱变化特征较明显,在时间、频段上均显示了阶段性进程特征,且随着震中距的增大,辐射能量越小,异常出现的时间越晚;(2)小波分解显示了地震前电磁波异常信号低频部分出现的时间较早;距震中较近的台站,异常信息在高频部分相对明显;距震中稍远的台站,异常信息在低频部分相对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电磁辐射 ULF频段 快速傅里叶变换(FFT) 小波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方法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31
11
作者 张建国 闫俊岗 +1 位作者 王静 乔子云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5-50,共6页
应用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方法,研究河北省各地磁台1982—2006年地磁Z分量加卸载响应比的高值异常与河北省及邻近地区Ms≥5.0地震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1)在这25年内,共出现了符合判据标准的异常19次,在其后11个月内对应地震仍有13次,应... 应用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方法,研究河北省各地磁台1982—2006年地磁Z分量加卸载响应比的高值异常与河北省及邻近地区Ms≥5.0地震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1)在这25年内,共出现了符合判据标准的异常19次,在其后11个月内对应地震仍有13次,应报15个,虚报3次,漏报2次;2)大多数地震之前的异常极大值的空间分布都相对集中于震中区附近;3)其内检预报效能指标R=0.44,通过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异常 加卸载响应比 检索系统 地震预报 河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树Ms7.1地震前地电场异常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张小涛 陈化然 +3 位作者 马新欣 刘晓灿 姚丽 袁亚红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B06期38-42,共5页
对玉树地震周围台站电场资料,在消除来自空间的各种辐射和各种高频突变干扰后,利用电场矢量方位角和振幅的时间序列与空间动态演化特征,讨论了玉树地震前电场异常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玉树地震前4~35天成都、天水、拉萨、汉王、都兰... 对玉树地震周围台站电场资料,在消除来自空间的各种辐射和各种高频突变干扰后,利用电场矢量方位角和振幅的时间序列与空间动态演化特征,讨论了玉树地震前电场异常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玉树地震前4~35天成都、天水、拉萨、汉王、都兰、甘孜6个台站都出现了异常,而且异常出现的时间同步性较好,震前的7±3天之内有5个台站同步出现突变异常,异常幅度范围在15~400 mV/km。时间和空间特征异常在震前已出现,反映了异常来自震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场 玉树7.1级地震 断裂带 动态演化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电离层VLF电磁场频谱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建国 姚丽 +2 位作者 刘晓灿 马新欣 焦立果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0-115,共6页
对2006年3月—2009年2月DEMETER卫星VLF电磁场频谱数据的分析发现,全球地震电离层电磁场频谱有以下特征:50~300 Hz为地震电离层效应的优势频段;距离地震空间位置越近,地震异常越显著;不同半球的地震,异常方向和方位不同;对地磁夏季北... 对2006年3月—2009年2月DEMETER卫星VLF电磁场频谱数据的分析发现,全球地震电离层电磁场频谱有以下特征:50~300 Hz为地震电离层效应的优势频段;距离地震空间位置越近,地震异常越显著;不同半球的地震,异常方向和方位不同;对地磁夏季北半球地震的研究表明,海洋地震主要为正异常,陆地地震为负异常;地磁夏季,不同半球地震的磁场频谱异常显著不同,北半球的正异常偏南,而负异常偏北,南半球的负异常偏东北,而正异常偏西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ETER卫星观测 电离层 VLF电磁场频谱 全球异常特征 地磁夏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树7.1级地震前后电磁辐射小波变换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建国 刘晓灿 +1 位作者 马新欣 焦立果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2-38,共7页
基于电磁辐射数据的小波变换理论,对青海玉树7.1级地震前后四川都江堰、剑阁、江油及郑州二砂电磁波台站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小波分析,研究发现玉树地震前有异常信息存在,表现为:地震前电磁辐射异常信号低频部分出现的时间较早;距震中较近... 基于电磁辐射数据的小波变换理论,对青海玉树7.1级地震前后四川都江堰、剑阁、江油及郑州二砂电磁波台站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小波分析,研究发现玉树地震前有异常信息存在,表现为:地震前电磁辐射异常信号低频部分出现的时间较早;距震中较近的台站,异常信息出现的频率段较高;距震中稍远的台站,异常信息的频率段较低;震中距越大,异常出现的时间越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地震 电磁辐射 小波变换 异常特征 震中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小波变换方法研究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性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小涛 冯向东 +3 位作者 张跃刚 张双凤 杨雅琼 韩丽萍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4-29,共6页
运用小波变换方法,以不同的小波时间尺度分析了华北地区1480~2009年M≥5.0和1970~2009年M≥4.0地震的贝尼奥夫应变数据,得到了不同时间尺度的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分析表明:目前华北地区从1480年以来的M≥5.0地震活动刚过活跃期,处于... 运用小波变换方法,以不同的小波时间尺度分析了华北地区1480~2009年M≥5.0和1970~2009年M≥4.0地震的贝尼奥夫应变数据,得到了不同时间尺度的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分析表明:目前华北地区从1480年以来的M≥5.0地震活动刚过活跃期,处于应力积累阶段,而1970年以来M≥4.0地震存在7年左右的活动周期,目前正在进入4级以上地震的活跃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尼奥夫应变 小波变换 地震活跃期 地震平静期 华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Sato模型研究邢台震区尾波Q_C值特征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小涛 韩利萍 +3 位作者 吕凤章 马广庆 孙晴 靳玉科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18-223,共6页
利用Sato单次散射模型和红山台的近场数字地震记录研究了邢台震区尾波Qc值的变化特征,得到Qc值随频率的变化关系:即窗长为15~30s时Qc=(42.9±20.7)f^(0.98±0.13);窗长为40~60s时Qc=(103.1±27.9)f^(0.85&#... 利用Sato单次散射模型和红山台的近场数字地震记录研究了邢台震区尾波Qc值的变化特征,得到Qc值随频率的变化关系:即窗长为15~30s时Qc=(42.9±20.7)f^(0.98±0.13);窗长为40~60s时Qc=(103.1±27.9)f^(0.85±0.08)。通过分析不同频率点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发现2002年4月22日邢台隆尧5.0级地震前高频部分Qc值出现“升高-降低-再升高-发震”的发震模式,对预测邢台地区的中强震的发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还发现相对Aki模型而言Sato模型更适合邢台震区的尾波计算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to单次散射模型 邢台震区 QC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余震确定2008年汶川M_w7.9地震的震源位置与发震时刻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新东 闫俊岗 +2 位作者 张小涛 燕玲玲 赵翠萍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30-235,共6页
利用同一地点的2个地震在相同台站记录的P波到时差是一个常数这一原理,找到了与汶川主震位置相近的余震,并利用台站距震中近,且记录波形清晰、完整的优势,对余震进行了定位,依此确定了汶川主震的位置和发震时刻。结果是震中位于31°... 利用同一地点的2个地震在相同台站记录的P波到时差是一个常数这一原理,找到了与汶川主震位置相近的余震,并利用台站距震中近,且记录波形清晰、完整的优势,对余震进行了定位,依此确定了汶川主震的位置和发震时刻。结果是震中位于31°1.26'N、103°22.50'E;震源深度7.9km;发震时刻(北京时间)为2008年5月12日14时27分58.80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震定位 震源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水与地震关系的讨论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吉易 平建军 +1 位作者 张双凤 范雪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66-677,共12页
引用地下流体异常的判定方法,即月均值滑动平均法和从属函数法,处理了北京丰台、山西定襄、河北昌黎3个地震台的降水资料。结果表明,在降水的原始曲线上,降水量异常显示比较模糊;而经过定量处理后,降水存在着明显的中期和中短期异常变... 引用地下流体异常的判定方法,即月均值滑动平均法和从属函数法,处理了北京丰台、山西定襄、河北昌黎3个地震台的降水资料。结果表明,在降水的原始曲线上,降水量异常显示比较模糊;而经过定量处理后,降水存在着明显的中期和中短期异常变化。降水异常与1976年唐山7.8级、1981年丰镇5.6级、1989年大同5.9级、1998年张北6.2级及2006年文安5.1级等多次地震的对应关系良好;与水位、水氡、地形变异常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呼应关系。降水异常与地震的关系可用"水诱发机理"来解释;降水异常属于外因性前兆,为非必震信号。降水异常与发震时间的关系密切,可用于地震的中短期预测,其预测期为4~14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中期前兆 中短期前兆 23点平滑 11点平滑 从属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始震源深度对双差地震定位深度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闫俊岗 王利兵 谭青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A01期41-44,共4页
利用随机生成的理论地震走时数据,取2、5、10、15 km作初始深度,对用双差定位法给出的定位深度结果进行分析。通过模拟计算,认为初始深度误差对双差定位法的空间位置影响较小,但对深度结果有一定影响。
关键词 双差定位算法 震源深度 理论走时 误差分析 相对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邯郸地形变与地下水位动态相互关系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双凤 孙晴 张小涛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67-373,共7页
依据邯郸地区地质构造及20多年的观测资料,系统研究了地下水位、地壳形变的正常与异常动态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本区地形变的主控因素是西部太行山隆起和东部华北平原大幅度沉降的继承性运动,造成地形变向东南方向倾斜;在大区域的周期性... 依据邯郸地区地质构造及20多年的观测资料,系统研究了地下水位、地壳形变的正常与异常动态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本区地形变的主控因素是西部太行山隆起和东部华北平原大幅度沉降的继承性运动,造成地形变向东南方向倾斜;在大区域的周期性强降水后由于地质构造因素地形变向西北向倾斜,形成水位和形变的正常动态变化。采用有效的定量方法提取异常,显示一部分反向西北倾斜的异常与华北的中强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故强降水引起的地倾斜变化不应看作干扰,而是一种引起地壳变形地震前兆的外动力因素,应予高度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邯郸 地壳形变 地下水位 正常动态 异常动态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