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贝叶斯概率统计预测模型在三峡工程水库地震重点监视区地震预测中的应用与检验
1
作者 凌江筑 廖欣 +4 位作者 姚运生 石云 钱建秀 胡陈悦 秦维秉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01-910,共10页
水库地震是由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震活动,具有群发性、高频次和大烈度的特点,对其进行预测研究有助于评估水库地震灾害风险。将三峡工程水库地震重点监视区划分为若干个1 km×1 km的预测单元,运用贝叶斯概率统计预测模型,依据库水... 水库地震是由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震活动,具有群发性、高频次和大烈度的特点,对其进行预测研究有助于评估水库地震灾害风险。将三峡工程水库地震重点监视区划分为若干个1 km×1 km的预测单元,运用贝叶斯概率统计预测模型,依据库水深度、岩体类型、区域构造应力状态、断层活动性、岩溶发育程度、库水透水深度、与库水沟通关系、地震活动背景8个诱震因素,预测诱发震级的概率。结果表明:在重点监视区,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库岸附近区域,诱发地震概率较高;仙女山断裂北端、高桥断裂近库岸段及牛口断裂近库岸段,存在诱发中强震(6.0>M3≥4.5)的可能;而三峡坝址区和远离库岸区域,不发震或诱发微震的概率较高。使用三峡水库175 m蓄水以来的实际地震情况对预测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实际地震的发生地点及震级与预测结果存在明显的一致性,采用精细划分方式的贝叶斯概率统计预测方法在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评定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研究的概率预测结果对于确定地震风险区域、制定地震预警和防范策略,以及保障水库工程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地震 贝叶斯统计预测法 三峡工程水库重点监视区 诱震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墨西哥米却肯州7.6级地震序列的触发关系及发震动力学探讨 被引量:2
2
作者 关兆萱 万永革 +2 位作者 黄少华 李枭 冯淦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84-595,共12页
2022年9月19日墨西哥米却肯州发生M_(W)7.6地震,该地震位于北美板块与科科斯板块交汇处。为进一步研究本次地震对周围断层和后续地震的影响,剖析该地震的孕震背景和发生条件,首先使用包括USGS在内的多个国外地震机构得到的墨西哥M_(W)7.... 2022年9月19日墨西哥米却肯州发生M_(W)7.6地震,该地震位于北美板块与科科斯板块交汇处。为进一步研究本次地震对周围断层和后续地震的影响,剖析该地震的孕震背景和发生条件,首先使用包括USGS在内的多个国外地震机构得到的墨西哥M_(W)7.6地震以及后续的两次M_(W)>5.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别计算出震源机制中心解,然后通过计算主震产生库伦破裂应力变化来研究本次地震对后续两次地震的触发作用,最后收集了1976年1月1日至2022年5月31日发生在本次地震附近的M_(W)≥4.9的29条震源机制解数据,反演该地区的构造应力场,并模拟在局部构造及其作用下产生的各种断层形状及相对正应力和剪应力的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①震源机制中心解表明主震和6.8级余震为逆冲型地震,而5.8级余震的震源机制为正断型地震;②本次地震对5.8级和6.8级余震的库伦破裂力变化均超过0.01MPa的阈值,表明这两次强余震可能是在主震的触发下发生的;③震源区应力场的主压应力轴为NNE-SSW向,主张应力轴近乎垂直。本地震序列的断层破裂近乎沿应力场的最大剪应力平面发生,最大限度地释放了构造运动积累的应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西哥米却肯M_(W)7.6地震 震源机制中心解 构造应力场 库伦破裂力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9月17日中国台湾地震序列的触发机制及其动力学成因 被引量:2
3
作者 黄少华 万永革 +2 位作者 冯淦 李枭 关兆萱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74-684,共11页
2022年9月17—18日,中国台湾先后发生台东县M_(S)6.5和花莲县M_(S)6.9两次强震及多次余震。两次强震均为逆走滑型地震,且震中都位于台湾纵谷断裂带,该地区构造复杂,为晚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朝东亚陆缘的消减带,具有逆冲型构造应力背景。... 2022年9月17—18日,中国台湾先后发生台东县M_(S)6.5和花莲县M_(S)6.9两次强震及多次余震。两次强震均为逆走滑型地震,且震中都位于台湾纵谷断裂带,该地区构造复杂,为晚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朝东亚陆缘的消减带,具有逆冲型构造应力背景。对纵谷断裂带周围地区历史上发生过的地震进行统计发现,大部分地震为逆断型。为探究该地区此次发生逆走滑型地震的原因及其与构造应力场的关系,首先通过搜集研究区相关的地震震源机制,反演该地区的构造应力场,明确其是以走向为北西西向的压应力为主的应力场;然后将应力场投影到走向、倾角不同的断层面上,发现一些节面上表现出较大的相对剪应力和较小的相对正应力,说明这些节面上具有较强的剪切作用和较小的摩擦力,容易发生错动而产生逆断型、逆走滑型和走滑型的地震。同时,为明确短时间内两次强震间的触发关系,通过计算M_(S)6.5地震在M_(S)6.9地震破裂面和滑动方向上产生的库伦破裂应力变化发现,M_(S)6.9地震约在0.02MPa的库伦破裂应力触发下发生。相关结论对研究台湾纵谷带地震的发震机理和地球动力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谷断裂带 应力场 应力体系 库伦破裂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类潜伏期有传染性的传染病模型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张丽娟 王福昌 +1 位作者 万永革 李振刚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66-873,共8页
建立了一类潜伏期具备传染性的传染病传播模型,根据疾病传播规律求解了疾病消失和持续生存的阈值——基本再生数.对系统的稳定性进行了讨论,得到了系统稳定性条件.最后,以COVID⁃19为例,解释了各种举措在疾病控制中的作用,并对疫情传播... 建立了一类潜伏期具备传染性的传染病传播模型,根据疾病传播规律求解了疾病消失和持续生存的阈值——基本再生数.对系统的稳定性进行了讨论,得到了系统稳定性条件.最后,以COVID⁃19为例,解释了各种举措在疾病控制中的作用,并对疫情传播扩散做了探讨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病模型 全局稳定性 基本再生数 COVID⁃1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1月7日定日地震震源特性及对申扎-定结裂谷活动的启示
5
作者 万永革 王润妍 +1 位作者 靳志同 兰从欣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06-819,共14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发生6.8级地震。该地震发生在申扎-定结裂谷带上,矩震级达7.2,在裂谷带发生如此大的地震较为罕见。为理解该地震的震源特性,文中搜集所能得到的该地震的地震矩张量解,采用将对应矩张量元素求平均值的方法得到该地...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发生6.8级地震。该地震发生在申扎-定结裂谷带上,矩震级达7.2,在裂谷带发生如此大的地震较为罕见。为理解该地震的震源特性,文中搜集所能得到的该地震的地震矩张量解,采用将对应矩张量元素求平均值的方法得到该地震的中心地震矩张量。采用中心地震矩张量理解震源特性,不仅考虑了不同来源的地震矩张量结果,而且算法简单,优于前人的震源机制中心解算法。将中心地震矩张量分解为位错源部分和补偿线性矢量偶极部分,发现位错源部分在近垂向挤压和近EW向拉张的力学状态下发生,补偿线性矢量偶极部分呈现垂向和SN向同时挤压和EW向拉张的矩释放模式。通过综合分析前人地质调查得到的申扎-定结裂谷带为陡倾角的正断层,我们推测定日地震的非双力偶矩张量为浅部倾角较陡、深部倾角较缓的铲形断裂滑动角自浅到深逐步变化的连续性滑动导致的综合结果。文中还搜集了定日地震余震的震源机制资料和周围历史地震的地震矩张量资料,分别求得了余震和历史地震的综合地震矩张量,并对其开展了同样的分析,发现得到的位错源部分和补偿线性矢量偶极部分的模式与主震一致,佐证了主震震源特性的分析结果。青藏高原SN向裂谷带的成因机制存在多种假说,定日地震的震源特性分析支持岩浆活动或下地壳底劈侵入和印度板块物质共同挤入的相关模型。根据定日地震的中心地震矩张量解和裂谷带形状推测,地震矩张量中的非双力偶源于弯曲断层和滑动角的改变,为直观解释地震矩张量的非双力偶部分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地震 中心地震矩张量 补偿线性矢量偶极 综合地震矩张量 裂谷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震后InSAR形变及机制研究
6
作者 曹梦圆 季灵运 +5 位作者 廖欣 刘艳慧 刘传金 石云 朱良玉 熊国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33-639,共7页
收集2014-10—2019-04覆盖龙门山断裂带的243景降轨Sentinel-1 SAR数据,获取汶川地震震后形变场,并基于同震破裂模型和区域介质分层模型开展震后黏弹性松弛模拟与震后余滑反演,估算黏弹性松弛和震后余滑对震后形变的相对贡献率,探讨汶... 收集2014-10—2019-04覆盖龙门山断裂带的243景降轨Sentinel-1 SAR数据,获取汶川地震震后形变场,并基于同震破裂模型和区域介质分层模型开展震后黏弹性松弛模拟与震后余滑反演,估算黏弹性松弛和震后余滑对震后形变的相对贡献率,探讨汶川地震震后形变机理。结果表明:1)龙门山断裂带两侧震后形变明显不同,断裂带西北盘表现为LOS向隆升,最大累积形变量约为41.1 mm,位于映秀附近;2)黏弹性松弛模拟值无法解释近场InSAR观测的实际震后形变,但在中远场区域黏弹性松弛引起的形变与InSAR观测结果一致;3)震后断层余滑主要集中在震中邻近区域,且位于同震中未发生明显滑动或滑动较小的区域。本文认为,汶川地震震后形变机制主要包含震后余滑和震后黏弹性松弛,且近场形变以震后余滑为主,中远场形变基本由地壳黏弹性松弛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震后形变机制 黏弹性松弛 断层余滑 InSAR形变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米尔高原东北部地震活动及构造应力场特征
7
作者 崔华伟 尹昕忠 +5 位作者 陈九辉 郭飚 李涛 姚远 李世莹 贾震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77-596,共20页
帕米尔高原东北部地区构造变形复杂、地震活动强烈,分析其地震分布特点和构造应力场特征,有助于探讨该区域复杂多变的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孕震环境。文中基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观测报告和从多方面搜集得到的震源机制数据,运用HYPODD方法... 帕米尔高原东北部地区构造变形复杂、地震活动强烈,分析其地震分布特点和构造应力场特征,有助于探讨该区域复杂多变的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孕震环境。文中基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观测报告和从多方面搜集得到的震源机制数据,运用HYPODD方法和SATSI方法分别进行了地震重定位和构造应力场反演,获得了研究区内整体地震活动和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1)研究区内震源深度分布与地壳厚度呈正相关。2)齐姆根弧形构造带、费尔干纳和皮羌断裂两侧的震源深度存在明显差异,表明这些构造可能为重要构造分界线。3)1902年阿图什M_(W)7.7地震周边地壳应力释放充分,导致天山山脉和塔西南坳陷交界地区小地震分布稀疏。4)受印度板块自南向北的推挤作用影响,帕米尔高原、天山山脉和塔里木盆地均呈现近SN向的低倾角挤压应力场。5)研究区内的构造应力场呈现出明显的构造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帕米尔高原为走滑应力机制,显示其呈EW向扩张,而天山山脉呈逆冲应力机制并不断隆升。帕米尔高原及其与天山山脉碰撞带两侧最优主张应力轴倾伏角和R值差异较大。6)塔西南坳陷和巴楚隆起区的走滑和逆冲应力机制不同,且二者密度和速度差异较大,揭示出塔里木盆地内部结构复杂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米尔高原东北部 地震重定位 震源机制 构造应力场 构造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高压条件下超硅石榴石的热力学性质研究
8
作者 苏畅 宋伟 +1 位作者 杨光 刘永刚 《矿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4-215,共12页
超硅石榴石作为地幔过渡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地球内部的物理化学特性和相平衡十分重要。本研究通过数值迭代方法,并结合前人已发表的实验数据,研究了在较大温度和压力范围内,超硅石榴石的单晶体积和弹性性质,尤其是包括热膨胀系... 超硅石榴石作为地幔过渡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地球内部的物理化学特性和相平衡十分重要。本研究通过数值迭代方法,并结合前人已发表的实验数据,研究了在较大温度和压力范围内,超硅石榴石的单晶体积和弹性性质,尤其是包括热膨胀系数、等压热容、熵和Grüneisen参数在内的热力学性质。研究发现,随着压力的升高,超硅石榴石的热膨胀系数、等压热容、熵和Grüneisen参数与压力呈现非线性的负相关。其中,热膨胀系数、等压热容和Grüneisen参数对压力的一阶导数分别在温度达到约470、860和1050K时达到峰值,随后逐渐降低,而压力对熵的影响则在研究的温度范围内持续增强。本研究为了解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特征,特别是地幔过渡带的相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硅石榴石 石榴石 地幔转换带 热力学性质 高温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M_(S)7.1地震序列重定位与发震构造
9
作者 王雪竹 吴传勇 +5 位作者 刘建明 臧柯智 袁海洋 高瞻 张金烁 马云潇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8-506,共19页
北京时间2024年1月23日2时9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发生M_(S)7.1地震,此次地震发生在西南天山山前的迈丹断裂附近。迈丹断裂是西南天山与塔里木盆地的分界构造,几何结构复杂。由于该次强震没有形成明显的同震地表破裂,目... 北京时间2024年1月23日2时9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发生M_(S)7.1地震,此次地震发生在西南天山山前的迈丹断裂附近。迈丹断裂是西南天山与塔里木盆地的分界构造,几何结构复杂。由于该次强震没有形成明显的同震地表破裂,目前对乌什M_(S)7.1地震的发震构造还存在较大的争议和不确定性,确定发震构造对于评估该地区未来强震风险及不同断裂之间的应力加载和触发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基于截至2024年3月31日的地震资料,采用HypoDD方法对主震及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结果显示,地震序列整体呈NE-SW向展布,长轴走向约为55°,全长约85km;同时,采用CAP波形反演方法获得了主震的震源机制解:节面Ⅰ的走向为115°,倾角为52°,滑动角为132°;节面Ⅱ的走向为240°,倾角为54°,滑动角为49°;矩心深度为17km。综合地震序列空间分布特征、震源机制解及震区活动构造资料等分析认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迈丹断裂东段的山前分支(别迭里沟口断裂),破裂长约35km。85km长的余震条带是主震触发相邻分支断裂活动的结果,属于一次较为复杂的级联破裂地震。该次地震的震源深度较深,同震破裂主要发生在地表5km以下的深度,别迭里沟口断裂未来仍具有较高的强震风险。另外,乌什M_(S)7.1地震触发了别迭里断裂(F1-1)和阿合奇断裂(F2-2)活动,后续也需要进一步关注这2条断裂的强震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什M_(S)7.1地震 HypoDD定位 地震序列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4月3日中国台湾花莲MS 7.3地震对周围及后续MS 6.2地震、MS 6.3地震的应力影响
10
作者 顾培苑 万永魁 +2 位作者 宋泽尧 王润妍 关兆萱 《地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0-703,共14页
为确定2024年4月3日中国台湾花莲MS 7.3地震的破裂方式及其对周围后续地震事件的触发作用,通过反演发震断层的三维几何结构和滑动特性,解析地震同震位移场及其诱发的地表应变响应,评估主震事件对2024年4月23日发生的MS 6.2地震及MS 6.3... 为确定2024年4月3日中国台湾花莲MS 7.3地震的破裂方式及其对周围后续地震事件的触发作用,通过反演发震断层的三维几何结构和滑动特性,解析地震同震位移场及其诱发的地表应变响应,评估主震事件对2024年4月23日发生的MS 6.2地震及MS 6.3地震的库仑应力触发效应,进而阐明该地震对其地震活动的促进作用以及其对邻近区域应力场的影响。利用“震源机制中心解”的方法确定主震及其后续地震的2个可能发震节面;基于均匀弹性半空间模型,建立地震作用下的区域同震位移场与地表应变场;分析主震垂直断层走向的位移场结果,确定其滑动特性;计算主震在后续地震事件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评估其对后续地震的促进作用;采用节面聚类的方法,确定地震事件的发震断层面;将中国台湾花莲地区应力场投影到地震事件的发震断层面上,分析其发震成因。研究结果表明,水平方向上物质在震中向北东和南西方向流出,南东和北西两侧大量涌入震中,断层南东方向(上盘)出现显著隆升,断层北西方向(下盘)出现明显沉降;垂直方向上断层上盘存在明显向上的运动分量,断层下盘存在明显向下的运动分量;主震对后续地震事件的活动性有促进作用,库仑应力变化均超过0.01 MPa阈值;主震及后续地震的产生是当地应力积累后的正常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中心解 位移场 应变场 应力体系 库仑破裂应力 中国台湾花莲MS 7.3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西藏定日M_(W)5.6地震震源参数估计和应力触发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李琦 李承涛 +4 位作者 赵斌 黄勇 万永革 谭凯 董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188,共17页
2020年3月20日青藏高原西南缘定日县发生M_(W)5.6地震,距2015年尼泊尔M_(W)7.9地震~250 km.尼泊尔地震,尤其是震后余滑是否触发了此次定日地震还有待研究.本文联合合成孔径雷达和区域地震波资料研究定日地震的破裂特征.首先利用近场形... 2020年3月20日青藏高原西南缘定日县发生M_(W)5.6地震,距2015年尼泊尔M_(W)7.9地震~250 km.尼泊尔地震,尤其是震后余滑是否触发了此次定日地震还有待研究.本文联合合成孔径雷达和区域地震波资料研究定日地震的破裂特征.首先利用近场形变和宽频带地震波资料,通过贝叶斯自举优化算法揭示定日地震的均匀滑动模型;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断层几何模型并反演震源滑动分布.研究发现定日地震的发震断层走向~334°,倾角~51°.破裂主要集中在约2.0~5.5 km深度范围内.破裂范围~5.6 km×4.4 km,释放总的地震矩~3.33×10^(17)N·m.最大滑动量~1.27 m,发生在3.786 km深度.破裂以正断滑动为主兼少许右旋走滑分量,同区域历史地震表现出相似的破裂机制,表明印度板块向北东方向挤压欧亚板块,在藏南地区产生了近东西向的张应力.库仑应力变化研究表明,尼泊尔M_(W)7.9地震主余震和定日地区四次历史地震共同触发了2020年定日M_(W)5.6地震,其中尼泊尔地震震后2年的余滑引起的库仑应力变化占库仑应力增加总量的~40%,震后余滑在未来地震危险性评估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定日M_(W)5.6地震 合成孔径雷达形变 滑动分布 尼泊尔M_(W)7.9地震 库仑应力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和2022年芦山地震序列断层面花状构造及其滑动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靳志同 万永革 +3 位作者 王福昌 李枭 冯淦 许英才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02-2219,共18页
芦山地区在2013年和2022年发生两次6.0级以上地震,本研究收集两次地震的余震序列,研究两次芦山地震发震断层的几何参数和滑动特性,并分析汶川地震和2013年芦山地震对2022年芦山地震的应力影响.得到以下结论:(1)基于收集到的两次芦山地... 芦山地区在2013年和2022年发生两次6.0级以上地震,本研究收集两次地震的余震序列,研究两次芦山地震发震断层的几何参数和滑动特性,并分析汶川地震和2013年芦山地震对2022年芦山地震的应力影响.得到以下结论:(1)基于收集到的两次芦山地震序列的2531个地震事件的精确定位结果,采用模糊聚类方法,求解得到芦山地震序列的5个发震断层面位置及其走向和倾角,5个断层面在空间上呈花状构造分布.(2)基于收集和计算得到的该地区的127个震源机制中心解,求解得到该地区的构造应力场,得到芦山地区形成了SEE—NWW向挤压,垂直向拉张的以逆冲为主的应力状态.(3)通过将构造应力场投影到两次芦山地震发震断层上,得到这些发震断层面上均容易发生逆冲型破裂事件.(4)将求解的2022年芦山地震序列发震断层面形状和滑动特性作为接收断层参数,计算汶川地震和2013年芦山地震对2022年芦山地震序列的应力影响,结果显示汶川地震对2022年芦山地震序列发震断层面的活动性起到促进作用,而汶川地震和2013年芦山地震的共同作用,对2022年芦山地震序列发震断层面的活动性起到抑制作用,即2013年芦山地震的发生推迟了2022年芦山地震序列的发生.基于GPS观测的应变率得到,在汶川地震和2013年芦山地震的共同作用下,2022年芦山地震被推迟的时间约为5.2~10.5年.这些研究对研究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南段的断层活动特性和地震危险性评估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序列 模糊聚类 断层面估计 断层面滑动特性 地震应力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区域构造应力场探讨2014年鲁甸地震余震活动发生在共轭断裂上的原因 被引量:1
13
作者 万永革 宋泽尧 +3 位作者 关兆萱 黄睿琪 顾培苑 王润妍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4-200,共17页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MS6.5地震。该事件的特殊之处在于余震活动表现在共轭的昭通-鲁甸断裂和包谷垴-小河断裂上。为了从应力角度探究地震活动发生在2条断裂上的原因及确定主震发生在哪条断裂上,文中首先搜集了鲁甸地震...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MS6.5地震。该事件的特殊之处在于余震活动表现在共轭的昭通-鲁甸断裂和包谷垴-小河断裂上。为了从应力角度探究地震活动发生在2条断裂上的原因及确定主震发生在哪条断裂上,文中首先搜集了鲁甸地震周围的震源机制数据,求解了区域构造应力场,然后采用新发展的模糊聚类断层面拟合法获得了地震2条断层的产状参数:NNW-SSE向分支的走向和倾角分别为336.67°和88.41°,近EW向分支的走向和倾角分别为266.10°和86.42°。之后,将应力场投影到2条断层面上,发现包谷垴-小河断裂和昭通-鲁甸断裂的相对剪应力都很大,说明2条断层均可能发生地震活动。相比之下,包谷垴-小河断裂处的相对剪应力更大,可能预示着包谷垴-小河断裂的地震活动比昭通-鲁甸断裂更强烈。上述分析得到了2条断层上地震活动的M-T图和总体地震矩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轭断层 断层结构 发震机制 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临城地震序列揭示的一条隐伏断层 被引量:6
14
作者 章阳 万永革 +3 位作者 陈婷 纪春玲 王时 牛淑瑜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42-451,共10页
2017年9月4日河北临城发生M_(L)4.4地震,这是邢台地区自2003年以来发生的唯一一次M_(L)4以上地震。震后大量余震沿条带分布,揭示了一条前人未发现的隐伏断层(根据其经过的地点称之为齐家庄-东双井断裂)。为研究该隐伏断层的几何形状和... 2017年9月4日河北临城发生M_(L)4.4地震,这是邢台地区自2003年以来发生的唯一一次M_(L)4以上地震。震后大量余震沿条带分布,揭示了一条前人未发现的隐伏断层(根据其经过的地点称之为齐家庄-东双井断裂)。为研究该隐伏断层的几何形状和滑动性质,首先基于河北数字地震台网资料对地震序列进行精定位,利用精定位地震数据拟合发震断层面,计算断层面的走向和倾角,并给出其标准差。然后搜集震中附近历史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利用网格搜索法反演区域构造应力场参数,根据构造应力场和断层面的几何形状确定齐家庄-东双井断裂的滑动性质。结果表明,临城M_(L)4.4地震的发震断层为一条近EW向的隐伏断层,产状为走向约92°,倾角约85°,滑动角约-12°,滑动角标准差约8°,为倾向南的高倾角左旋走滑型断层,延伸深度约10km。区域应力场在齐家庄-东双井断裂上产生的相对剪应力和正应力分别为0.650和0.691,此次地震不是在最大剪应力的断层方位发生,表明该断裂不是现今应力场作用下产生的,而是在复杂的历史地质活动中遗留的,该断裂在现今应力场作用下积累了一定的应力而导致了M_(L)4.4地震的发生。齐家庄-东双井断裂及其性质的发现为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震孕育环境分析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城M_(L)4.4地震序列 精定位 齐家庄-东双井断裂 区域应力场 滑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潍坊青州M_(L)4.1地震震源区发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柴光斌 张辉 +5 位作者 崔华伟 李翠芹 赵银刚 池国民 刘海林 李世莹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67,共7页
2022年5月2日7时53分山东潍坊青州发生M_(L)4.1地震,基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地震观测报告和山东数字化台网的波形资料,采用双差定位法对潍坊青州地震序列进行重新精定位,利用P波初动方法对其中11个M_(L)2.0以上的地震求震源机制解。利... 2022年5月2日7时53分山东潍坊青州发生M_(L)4.1地震,基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地震观测报告和山东数字化台网的波形资料,采用双差定位法对潍坊青州地震序列进行重新精定位,利用P波初动方法对其中11个M_(L)2.0以上的地震求震源机制解。利用阻尼时空应力反演方法和MSATSI软件包反演震源区局部应力场特征。经过分析得到以下结论:青州地震序列往SN向展布、倾向N。主震震源机制显示为正断,其节面Ⅰ走向263°、倾角31°、滑动角-109°,节面Ⅱ走向106°、倾角61°、滑动角-78°,局部应力场最佳主压应力轴呈NWW-SEE向(-92.19°)低倾角(16.09°)挤压,最优主张应力轴呈SSE-NNW向(0.26°)近水平(8.45°)拉张。本文推断发震断层为走向EW的隐伏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州地震 震源机制解 双差重定位 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对周围断层的应力影响及对余震的触发作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周明月 万永革 +1 位作者 关兆萱 靳志同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42-948,964,共8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M_(S)6.2地震,震中位于拉脊山断裂带。为深度剖析本次地震对周围断层和后续地震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影响,文章基于地震破裂模型参数和弹性半空间模型,计算积石山M_(S)6.2地震在周围主要断层上不...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M_(S)6.2地震,震中位于拉脊山断裂带。为深度剖析本次地震对周围断层和后续地震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影响,文章基于地震破裂模型参数和弹性半空间模型,计算积石山M_(S)6.2地震在周围主要断层上不同深度产生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并评估这些应力变化对未来地震危险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本次地震使青海南山—循化南山断裂、拉脊山北缘断裂和拉脊山南缘断裂部分区域的库仑破裂应力显著增加,青海南山—循化南山断裂东段的库仑破裂应力增加远超出静态应力触发阈值,并达到了0.022 MPa,表现出较高地震危险性;其他断层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库仑应力变化,拉脊山北缘断裂和拉脊山南缘断裂部分区域的应力卸载量达到了万帕,青海南山—循化南山断裂除东段外的其他分段和庄浪河断裂的应力卸载量达到了百帕。对不同震源深度下断层库仑破裂应力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深度变化对此次地震库仑破裂应力变化模式影响很大。文章还计算了本次地震在较大余震断层面上的库仑破裂应力,结果表明: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在后续三次M_(S)≥4地震的断层面上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分别为0.024 MPa、0.033 MPa和0.034 MPa,均超过触发阈值(0.01 MPa),表明M_(S)6.2地震对这三次地震具有明显的触发作用。文章可为该地区未来地震可能性与危险性的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 库仑破裂应力 地震危险性 拉脊山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密集流动地震台网资料研究古冶—滦县地区上地壳各向异性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枭 万永革 +3 位作者 王晓山 吴鹏 张小涛 余海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53-1068,共16页
自唐山地区发生7.8级地震以来,古冶—滦县地区一直为唐山地震的余震频发区.该地区断裂和地质构造十分复杂,这些断裂的破碎程度有哪些差异?这是地震学家所关心的问题.本文使用在古冶—滦县地区布设的密集流动地震台网2020年8月—2021年7... 自唐山地区发生7.8级地震以来,古冶—滦县地区一直为唐山地震的余震频发区.该地区断裂和地质构造十分复杂,这些断裂的破碎程度有哪些差异?这是地震学家所关心的问题.本文使用在古冶—滦县地区布设的密集流动地震台网2020年8月—2021年7月近一年的波形记录,采用剪切波分裂原理通过对古冶—滦县地区上地壳各向异性研究来揭示这些问题.得到以下结论:(1)古冶—滦县地区快剪切波平均偏振方向为NE86.2°±27.8°,慢剪切波平均时间延迟为2.37±1.25 ms·km^(-1).快剪切波偏振第一优势方向为ENE向,与区域背景主压应力方向一致;第二优势方向为NE向,该方向揭示了研究区域断裂主要以NE向为发育的构造意义.(2)唐山断裂带附近台站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均显示出NE向的第二优势方向,与断裂走向一致.断裂附近台站慢剪切波时间延迟较高,各台站时间延迟差异较小,表明区域各向异性程度较强,断裂沿NE向破碎程度较强且破碎均匀.(3)滦县—乐亭断裂和卢龙断裂附近台站快剪切波偏振方向显示出复杂性,表明两条活动断裂的交汇在地壳内部产生了复杂的地壳破裂裂隙结构.断裂附近台站慢剪切波时间延迟较高,各台站时间延迟差异较大,表明区域各向异性和断裂破碎程度较强,且破碎不均匀.(4)丰台—野鸡坨断裂和榛子镇断裂附近台站快剪切波偏振方向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接近,慢剪切波时间延迟最小,表明断裂对其附近台站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影响大不,区域各向异性和断裂破碎程度较弱,断裂内部裂隙可能存在愈合的现象.另外,本文还针对1976年唐山M_S7.8地震后在唐山断裂带上出现的尖端效应是否对唐山断裂带北段应力场产生了影响做出了讨论.本研究结果不仅反映了断裂分布的复杂程度与地壳各向异性的关系,还揭示了地壳各向异性在不同破碎程度断裂上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冶—滦县地区 地壳各向异性 剪切波分裂 构造应力 断裂破碎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有限差分法的三峡库首区蓄水前后应力场变化与地震活动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仁龙 张莉丽 +5 位作者 张梅东 秦维秉 姚运生 王允 代一鸣 胡财雄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75-1483,共9页
水库蓄水前后构造应力场的变化在水库诱发地震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究三峡水库蓄水后应力场变化及蓄水与水库地震的相关性,以三峡水库库首区九畹溪断裂、仙女山断裂和高桥断裂为研究对象,选取自2003年开始蓄水之后72个月的水位变... 水库蓄水前后构造应力场的变化在水库诱发地震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究三峡水库蓄水后应力场变化及蓄水与水库地震的相关性,以三峡水库库首区九畹溪断裂、仙女山断裂和高桥断裂为研究对象,选取自2003年开始蓄水之后72个月的水位变化数据,模拟研究不同蓄水期库水荷载对三峡库首区有效应力及剪应变增量的影响。基于RHINO软件实现真三维地层建模,并应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模拟不同蓄水期库首区有效应力及地下500 m处剪应变增量的变化。从模拟结果可知,库首区的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都随着水位的上升而增大;与蓄水前相比,蓄水深度为135、145和177 m时,最大主应力增幅分别为5.8%、13.1%和16.8%,最小主应力增幅分别为20.5%、20.5%和32.6%;主应力数值与蓄水位存在正相关性,蓄水位的增大对地震的发生起到了催化和推动作用,提高了地震风险性。研究结果可为三峡水库诱发型地震预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FLAC^(3D) 有效应力 剪应变增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2021年青海玛多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节面聚类确定发震断裂几何形态 被引量:2
19
作者 沈千贺 万永革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1-250,共10页
地震断裂带形状是活动构造和地球动力学的重要资料。2021年发生的玛多地震序列提供了丰富的震源机制资料,为统计震源机制节面并估计玛多地震发震断层面形状提供了很好机会。文章对地震的震源机制资料进行基于密度的聚类来确定断层的几... 地震断裂带形状是活动构造和地球动力学的重要资料。2021年发生的玛多地震序列提供了丰富的震源机制资料,为统计震源机制节面并估计玛多地震发震断层面形状提供了很好机会。文章对地震的震源机制资料进行基于密度的聚类来确定断层的几何形态。首先对收集到的玛多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进行中心解求解,从而获得更为精准的数据,然后对其进行DBSCAN方法的聚类分析,得到断层的走向为113.5°,倾角为88.2°,通过震源机制反演应力场,并将应力场投影到断层上,得到断裂带的相对剪应力和相对正应力分别为0.84和-0.79,剪应力强度较大,滑动角为-0.72°。结果表明玛多地震是发震断裂受NE-SW的挤压和NW-SE的拉张,形成了较大的剪切力,从而促使近东西的江错断裂发生左旋走滑错动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几何特征 震源机制 有噪声数据的密度聚类分析 2021玛多地震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山东平原M 5.5地震对周围区域的应力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关兆萱 万永革 黄少华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8-388,共11页
为深度剖析2023年山东平原M 5.5地震对周围区域的影响,首先结合不同震源机制结果确定了本次地震的震源机制中心解:节面Ⅰ走向124.02°、倾角72.37°、滑动角-19.54°,节面Ⅱ走向220.16°、倾角71.41°、滑动角-161.... 为深度剖析2023年山东平原M 5.5地震对周围区域的影响,首先结合不同震源机制结果确定了本次地震的震源机制中心解:节面Ⅰ走向124.02°、倾角72.37°、滑动角-19.54°,节面Ⅱ走向220.16°、倾角71.41°、滑动角-161.36°,该地震的震源机制与当地的应力场较为符合,是在当地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的一次正常能量释放,并且节面Ⅱ的相对剪应力和正应力的结果比节面Ⅰ更容易破裂,再结合该地震断层走向判断节面Ⅱ为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面。然后基于本次地震的破裂模型及均匀弹性半空间模型,计算此次地震对周围地区产生的地表同震位移场及水平应变场,发现震中北侧和南侧的物质向外涌出,而西侧的物质涌入震中,在发震断层附近呈现明显的走滑机制;震中南北两侧隆升,西侧沉降;震中西侧的面应变分布呈现压缩,南北侧呈现伸张。最后计算该地震在周围主要活动断层上产生的库伦应力变化,结果表明平原M 5.5地震对沧东断裂北段、聊城—兰考断裂北段、高唐断裂、徐黑西断裂和埕西—丰二庄断裂的库伦应力变化不明显,对齐河—广饶断裂西段和临邑断裂的最大应力卸载量达到了千Pa量级,对夏口断裂和陵县—阳信断裂的库伦应力最大增加量达到百Pa量级,对沧东断裂中段的库伦应力最大增加量和卸载量均达到千Pa量级,应注意沧东断裂中段库伦应力变化较高区域的地震活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平原 M5.5地震 震源机制中心解 库伦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