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北省坝上地区萎缩退化湖淖表土性质研究
1
作者 蒋红军 王仁德 +6 位作者 马辉涛 王树凯 高士平 李庆 苑依笑 张韬 刘瑞莹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285-2298,共14页
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河北省坝上地区湖淖萎缩退化趋势明显,可能产生的盐尘污染引起人们的广泛担忧。但由于缺乏干涸湖盆表土性质的系统研究,导致对坝上盐尘污染风险的程度认识不清。基于此,本研究于2023年枯水期和丰水... 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河北省坝上地区湖淖萎缩退化趋势明显,可能产生的盐尘污染引起人们的广泛担忧。但由于缺乏干涸湖盆表土性质的系统研究,导致对坝上盐尘污染风险的程度认识不清。基于此,本研究于2023年枯水期和丰水期,2次对坝上地区26个标准湖淖的萎缩退化现状及表土性质进行调查取样。在春季枯水期,沿冬春季主导风向对干涸湖淖进行系统野外调查,使用十字取样法对表层0~5.0cm土壤进行取样。对土壤样品进行预处理后测定土壤颗粒组成、土壤全盐含量、土壤含水量和主要水溶性盐分离子含量。结果表明,坝上地区73%的所调查湖淖面临常年干涸或季节性干涸问题,尤以西部内流区最为突出。萎缩退化湖淖表土质地普遍较细,全盐含量普遍较高。根据土壤盐分类型不同,可将坝上湖淖分为氯化物型、硫酸盐-氯化物型和氯化物-硫酸盐型3种,以前2种类型为主。从湖岸到湖心,表土质地普遍呈变细趋势,表土含水量和全盐含量普遍呈增大趋势。表土含水量较高的湖淖,其表土全盐含量往往较高;面积较大的湖淖,其表土质地往往更细;表土粉粒与砂粒含量之比(Rsilt/sand)在1.70左右的湖淖具有更好的持水能力和含盐能力。考虑到湖淖大面积萎缩退化和表土含盐量普遍较高的情况,坝上地区将面临较大的盐尘污染风险,应引起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萎缩退化湖淖 表土性质 盐尘污染 河北坝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耕地多功能对耕地非粮化的敏感度研究
2
作者 田凤雅 刘超 +1 位作者 张胜海 丁小燕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8-106,共9页
发挥耕地多功能性、治理耕地非粮化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河北省地市单元统计数据,采用敏感度模型测算并分析河北省耕地多功能对耕地非粮化率变化的敏感度。结果表明:2010—2022年河北省耕... 发挥耕地多功能性、治理耕地非粮化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河北省地市单元统计数据,采用敏感度模型测算并分析河北省耕地多功能对耕地非粮化率变化的敏感度。结果表明:2010—2022年河北省耕地的粮食生产、社会保障、生态服务各项功能呈波动性增长,空间布局相对稳定;研究期内耕地非粮化率由29.2%降至22.9%,非粮化程度逐年降低,耕地多功能对耕地非粮化变化呈现敏感范围扩大、敏感度降低的趋势。研究结果可为区域耕地非粮化治理和多功能统筹利用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多功能 非粮化 敏感度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食物观下河北省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
3
作者 马晓倩 孙雷刚 +2 位作者 左璐 鲁军景 郝庆涛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42-48,共7页
食物营养安全是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摸清当下河北省基于大食物观下的土地资源承载力,对保障区域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从居民膳食营养需求出发,测算河北省土地资源承载力,通过泰尔指数分析其空间分异状况,采用地理探测器分析空间分异... 食物营养安全是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摸清当下河北省基于大食物观下的土地资源承载力,对保障区域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从居民膳食营养需求出发,测算河北省土地资源承载力,通过泰尔指数分析其空间分异状况,采用地理探测器分析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2022年全省土地承载指数在空间上呈“两高一低”的分布特征,即东部和北部高、南部低;土地承载指数整体空间分异较大,其主要来自区域内差异;区域内差异主要体现在城市化地区;从承载类型上看,超载区主要分布在太行山、燕山、坝上及城市中心区,基本平衡区分布较为零散,盈余区主要分布在南部平原区及东部滨海平原区;地理探测器结果表明,城乡收入差是全省土地承载力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子,不同分区的主要影响因子具有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承载力 大食物观 膳食营养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扩展PMC指数模型的区域科技创新政策评估研究——以河北省国家级高新区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王鹏 吴建民 广新菊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2-76,120,共6页
该文以河北省5个国家级高新区为案例地,采用扩展PMC指数模型将单一政策扩展到政策群,并将计算结果与具体政策内容结合分析,开展区域科技创新政策评估研究。研究发现河北省5个国家级高新区在科技创新政策制定上存在显著的区域不均衡和主... 该文以河北省5个国家级高新区为案例地,采用扩展PMC指数模型将单一政策扩展到政策群,并将计算结果与具体政策内容结合分析,开展区域科技创新政策评估研究。研究发现河北省5个国家级高新区在科技创新政策制定上存在显著的区域不均衡和主题不均衡,主要表现在:石家庄高新区科技创新政策力度明显较高,尤其是针对平台、人才、高技术企业等重要创新资源的政策制定力度远高于其他高新区;在政策主题方面,5个高新区在创新成果产出和开放创新方面的政策相对较弱。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河北省国家级高新区应重视创新成果产出和开放创新方面的政策制定,唐山、保定、承德、燕郊高新区还应同时重视平台、人才、高技术企业等方面的政策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政策 PMC指数模型 高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地质灾害评价现状 被引量:5
5
作者 张蓝兮 鲁军景 彭纪超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23-229,共7页
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GIS)已成为评估和管理地质灾害风险的关键工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是识别、分析和预测地质灾害潜在威胁的过程,它对于防灾减灾策略的制定和执行至关重要。本文基于GIS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探讨了... 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GIS)已成为评估和管理地质灾害风险的关键工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是识别、分析和预测地质灾害潜在威胁的过程,它对于防灾减灾策略的制定和执行至关重要。本文基于GIS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探讨了其发展趋势。首先,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回顾了GIS技术在地质灾害管理中的应用历史,分析了基于GIS的地质灾害调查。其次,探讨了地质易发性评价、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地质灾害风险性之间的关系,详细分析了易发性和危险性评价的主要评价方法、计算逻辑、优缺点、应用场景和主要评价指标,对地质灾害易损性和风险性进行分析并指出目前主要几种分级类型,并指出了地质灾害评价过程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质灾害 危险性评价 风险性评价 易损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自然资源综合利用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时空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
6
作者 马晓倩 鲁军景 +3 位作者 左璐 孙雷刚 尚月敏 郝庆涛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2-109,共8页
通过构建自然资源综合利用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分析2005—2020年河北省自然资源综合利用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二者耦合协调度,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运用障碍度模型、地理探测器探究影响河北省自然... 通过构建自然资源综合利用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分析2005—2020年河北省自然资源综合利用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二者耦合协调度,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运用障碍度模型、地理探测器探究影响河北省自然资源综合利用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①2005—2020年河北省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及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由0.40波动增长至0.97,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由0.25持续增长至0.96。②自然资源综合利用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度呈波动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度及耦合协调等级显著提升,由勉强协调发展为优质协调,但耦合协调度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③万元GDP建设用地面积、自然资源多样性指数、人均水资源量、万元GDP耗水量是制约全省自然资源综合利用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的重要内部障碍因子,地形位指数、交通便利度和人力资本是影响较大的外部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 社会经济 耦合协调 时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膜穴播在麦类作物生产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唐建昭 柏会子 +7 位作者 张新军 曹丽霞 黄鑫亮 王振宇 温进玉 牛秀芬 郭风华 周海涛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共9页
覆膜穴播技术具有适应范围广、增产幅度大、经济效益高等特点,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综述了覆膜穴播技术在麦类作物生产中应用的发展历程、增产机理及发展前景。近几十年来覆膜穴播技术经历试验-改良-成熟3个阶段,研究... 覆膜穴播技术具有适应范围广、增产幅度大、经济效益高等特点,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综述了覆膜穴播技术在麦类作物生产中应用的发展历程、增产机理及发展前景。近几十年来覆膜穴播技术经历试验-改良-成熟3个阶段,研究内容从增产效果量化转变为增产机理揭示,研究层次从农田宏观结构逐渐深入至作物微观层面。覆膜穴播技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于20世纪70年代末引入中国;20世纪80年代是覆膜穴播技术快速发展阶段,该时期覆膜穴播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层面的改良;20世纪90年代覆膜穴播技术逐渐完善,同时该阶段在麦类作物生产中得到应用,该时期开始探索覆膜穴播技术增产机理,如应用该技术显著增加麦类作物有效分蘖、成穗数和穗粒数;进入21世纪后,覆膜穴播技术广泛应用,同时其增产机理进一步明确,覆膜穴播技术主要通过改善植株生长状况、提高土壤水分含量、优化群体结构和提升群体光合效率等方面提升作物产量。尽管覆膜穴播技术在麦类作物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其在极端环境中的应用效果有待进一步评价;其次,该技术使用过程复杂繁琐,对人工素质要求高,缺乏统一标准;此外,覆膜穴播技术缺乏种植模型,无法动态高效评价单一参数变化对整体的影响。未来,应基于区域差异和生产目标,重点开展以下三方面研究:第一,评价覆膜穴播技术在极端环境中的应用效果;第二,利用区域试验大数据,开展与品种、施肥和灌溉的耦合研究;第三,改善地膜材料,降低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该研究为覆膜穴播在麦类作物生产应用中提供科学参考,在提高麦类作物产量和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类作物 覆膜 穴播 播种密度 播期 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49年以来河北省耕地利用转型特征及过程 被引量:10
8
作者 秦彦杰 刘欣 +2 位作者 赵艳霞 武爱彬 吴子龙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60-269,共10页
把握耕地利用转型脉络是改进耕地资源管理模式的重要前提。该研究通过构建耕地利用形态的度量指标,刻画1949—2019年长时间序列变化特征,基于趋势性转折点诊断耕地利用形态转型期,分析不同转型期耕地转型的诱发路径。结果表明:1)河北省... 把握耕地利用转型脉络是改进耕地资源管理模式的重要前提。该研究通过构建耕地利用形态的度量指标,刻画1949—2019年长时间序列变化特征,基于趋势性转折点诊断耕地利用形态转型期,分析不同转型期耕地转型的诱发路径。结果表明:1)河北省耕地利用形态表现出明显的转型特征。其中耕地利用面积以快速减少转变为缓慢减少为标志发生转型;耕地利用结构以水浇地占比超过50%为标志发生转型,由旱地为主逐渐向以水浇地为主演变;耕地利用强度表现为快速增强后平缓发展的趋势,耕地利用强度达到最高值后开始转型为平衡发展;耕地经营模式受政策驱动,由家庭分散经营逐渐向小农户与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规模经营并存转型;耕地利用功能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演变趋势,以耕地主导功能由社会功能向生产功能转变为标志发生转型。2)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河北省耕地利用形态相继发生转型。耕地类型结构、功能等形态在1975年和1995年完成转型,早于社会经济发展初级阶段向中高级阶段转型;耕地利用面积、耕地经营模式和利用强度等形态转型分别在2011、2002和2008年完成,晚于社会经济发展初级阶段向中高级阶段转型。3)人口增长、区域发展政策、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等是区域耕地利用转型的重要诱发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功能 转型 类型 强度 规模经营 诱发路径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河北坝上地区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武爱彬 陈辅国 +3 位作者 赵艳霞 秦彦杰 沈会涛 刘欣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24,共13页
[目的]农牧交错区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精准评估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质量与影响因素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有重要作用,可以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本文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利用20... [目的]农牧交错区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精准评估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质量与影响因素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有重要作用,可以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本文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利用2000-2020年Landsat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数据,根据河北坝上地区的生态特点,构建新型遥感生态指数(new 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nRSEI),评估了河北坝上地区2000—2020年的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特征,并引入地理探测器分析了影响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结果](1)2000—2020年河北坝上地区nRSEI均值经历了“上升—下降—上升”的过程,总体表现为增加。研究区东侧生态环境质量较高,西部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略低;(2)2000—2020年期间河北坝上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中改善的面积占比较高,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6.16%,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主要发生在研究区西部;恶化的面积占比为8.20%,生态环境质量下降主要发生在研究区东部;(3)2000—2020年期间河北坝上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布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局部聚集以“高-高”和“低-低”为主:(4)2000—2020年,单因子中对生态环境质量影响较大的为自然因素中的温度、降水量和坡度以及社会经济因素中距一级、三级道路距离、距县政府距离;2000年和2010年与距一级、三级道路距离、距县政府距离交互的组合交互作用值较高;2005年、2015年和2020年则是与降水量交互的组合交互作用值较高。[结论]河北坝上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虽近年有所好转,但其仍处在生态脆弱地区,应重视其生态环境的保护及治理,减少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区 生态环境质量 新型遥感生态指数 地理探测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家口市宿根花卉资源及绿化应用潜力分析
10
作者 赵艳格 尉文彬 +2 位作者 郑志兴 曹丽霞 唐建昭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3,共10页
[目的]引用宿根花卉可有效解决张家口地区园林绿地一年生观赏草本花卉花期短、品种单调、更换次数多和维护成本高的问题。[方法]本研究基于实地踏勘,调查了张家口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绿地中宿根花卉应用情况,并分析了宿根花卉生长发育的相... [目的]引用宿根花卉可有效解决张家口地区园林绿地一年生观赏草本花卉花期短、品种单调、更换次数多和维护成本高的问题。[方法]本研究基于实地踏勘,调查了张家口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绿地中宿根花卉应用情况,并分析了宿根花卉生长发育的相关性状指标。[结果]相比于一年生草本花卉,张家口市宿根花卉种类较多,各类绿地共有宿根花卉17科41属45种,其中菊科9种、唇形科5种、鸢尾科3种,分别比同科一年生草本花卉多2倍、1.5倍、1倍。相比于一年生草本花卉,宿根花卉花色更为丰富,其花色共计11种,比一年生草本花卉多1.2倍。张家口市宿根花卉花色为黄色、蓝色和白色的花卉占据比例较高,分别为24.4%、17.1%和14.6%。不同种类宿根花卉观赏期在210~240 d之间,比一年生草本花卉长130%~160%。宿根花卉的萌动期集中在3月下旬到4月中旬,同一植物种植不同地点萌动期不同,公园游园植物萌动期比主干道提前3~5 d。不同种类宿根花卉覆盖度、越冬成活率和萎蔫率分别在90%~95%、81.6%~100%和0%~36.7%。宿根花卉第1年种植人工费及后期养护成本比一年生草本花卉低12元,第2年及以后投入成本仅为一年生草本花卉的6%左右。[结论]张家口地区宿根花卉种类较多,且具有更高的观赏价值和更低的后期管理成本,应用潜力比一年生草本花卉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宿根花卉 应用调查 节约型绿地 张家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岗南水库上游柳林河流域非点源氮污染时空变化特征
11
作者 王云霞 史密伟 +6 位作者 张艳杰 孟令尧 范锐博 白双艳 张焱 张媛 侯翔龙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118,共8页
岗南水库是石家庄市重要的地表水源地,存在氮浓度超标问题。为掌握岗南水库氮非点源污染的分布情况,以其上游支流柳林河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12月和2021年3月(平水期)、5—6月(枯水期)、7—8月(丰水期)分季采集水样进行实验测定,分析氮... 岗南水库是石家庄市重要的地表水源地,存在氮浓度超标问题。为掌握岗南水库氮非点源污染的分布情况,以其上游支流柳林河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12月和2021年3月(平水期)、5—6月(枯水期)、7—8月(丰水期)分季采集水样进行实验测定,分析氮的浓度水平、形态特征及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柳林河总氮(TN)浓度平均值为6.34±3.04 mg/L,自源头区便超出Ⅴ类地表水体限值,是影响氮水质评价的关键指标。平水期氮以溶解态和颗粒态形式共存,枯水期和丰水期则主要以溶解态为主。硝态氮(NO-3-N)占可溶性总氮(DTN)的74%~87%,是溶解态氮的主要组分,也是影响柳林河总氮浓度超标的决定性指标。干流的总氮、硝态氮浓度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变化规律分别为平水期>丰水期>枯水期(P<0.01)和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P<0.05),各水文期沿河水流向均呈波动下降趋势。柳林河的氮污染物时空分布差异表现为中等变异,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生产是影响其总氮、硝态氮浓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点源污染 时空变化 岗南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期调整对北方农牧交错带关键燕麦区的水足迹影响
12
作者 王志伟 柏会子 +6 位作者 周海涛 张新军 黄鑫亮 鲁军景 左璐 郭风华 唐建昭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5-122,共8页
北方农牧交错带水资源短缺,揭示播期调整对不同水分条件燕麦水足迹的影响对缓解当地水资源危机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选择北方农牧交错带典型站点开展燕麦水氮耦合大田试验,基于大田试验建立的基础数据库校正APSIM-Oat模型,利用APSIM-Oat... 北方农牧交错带水资源短缺,揭示播期调整对不同水分条件燕麦水足迹的影响对缓解当地水资源危机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选择北方农牧交错带典型站点开展燕麦水氮耦合大田试验,基于大田试验建立的基础数据库校正APSIM-Oat模型,利用APSIM-Oat模型在区域尺度上设置雨养和灌溉两种水分情景以及早播(4月15日)、中播(5月5日)和晚播(5月25日)3个播期,分析播期调整对北方农牧交错带燕麦水足迹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北方农牧交错带雨养燕麦早播、中播和晚播产量分别为1690 kg·hm^(-2)、1980 kg·hm^(-2)和1460 kg·hm^(-2),灌溉燕麦产量分别为2740 kg·hm^(-2)、2650 kg·hm^(-2)和2440 kg·hm^(-2)。②不同水分条件下燕麦生育期耗水量具有一定保守性,雨养、灌溉条件下不同播期燕麦耗水量分别为258~390 mm、257~474 mm。③调整播期能显著降低燕麦水足迹,雨养条件下早播、中播和晚播燕麦水足迹分别为-74 m^(3)·t^(-1)、-108 m^(3)·t^(-1)和-200 m^(3)·t^(-1),不同播期情景下水足迹均为东部地区较高;灌溉条件下早播、中播和晚播燕麦水足迹分别为392 m^(3)·t^(-1)、411 m^(3)·t^(-1)和443 m^(3)·t^(-1),不同播期情景下水足迹均为中部地区较低。研究结果可为当地燕麦生产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播期 水足迹 APSIM-Oat 耗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城市群的黄河流域生态脆弱性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付刚 李俊生 +3 位作者 齐月 李庆 王仁德 柳天凤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8,共14页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需要充分发挥城市群的引领作用。然而黄河流域上下游自然生态禀赋的差异和发展不平衡,以及各城市群之间协同合作不足,制约流域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敏感-弹性-压力(...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需要充分发挥城市群的引领作用。然而黄河流域上下游自然生态禀赋的差异和发展不平衡,以及各城市群之间协同合作不足,制约流域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敏感-弹性-压力(SRP)模型和空间主成分法(SPCA)法构建黄河流域城市群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对2020年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和兰州-西宁城市群的生态脆弱性进行定量评估;同时基于层次聚类方法,对全域613个县域进行生态脆弱性区划,并探究人为活动对生态脆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20年黄河流域城市群的生态脆弱性程度较高,平均值达到0.53,生态弹性是生态脆弱性的首要因子,权重为0.55。②在空间上,黄河流域城市群以中度脆弱区为主,面积占比为64.08%。③人为活动对生态脆弱性具有广泛影响,全域76.02%的县域表现出人为活动与生态脆弱性的显著相关性(P<0.05)。④研究确定了8种生态脆弱型,从空间分布来看,中东部农业敏感型地区的面积占比最大,为30.40%,而中心城区脆弱型和矿业脆弱型地区的面积占比最小,分别为0.37%和0.25%。研究显示,黄河流域各城市群的生态脆弱度不同,生态脆弱度最高的是山东半岛城市群和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建议采取针对性的空间布局优化和生态修复措施,推进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都市圈 黄河流域 生态敏感性 层次聚类 人为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家庄市地表热环境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左璐 孙雷刚 +3 位作者 鲁军景 郝庆涛 徐全洪 马晓倩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9-128,共10页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地表热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对城市人居环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该文基于2001—2022年4期Landsat遥感数据反演石家庄市地表温度,利用均值—标准差法提取城市热岛,分析比较石家庄全市和主城区周围地表热环境的...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地表热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对城市人居环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该文基于2001—2022年4期Landsat遥感数据反演石家庄市地表温度,利用均值—标准差法提取城市热岛,分析比较石家庄全市和主城区周围地表热环境的时空演变差异,定量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城市热环境的贡献,并采用地理探测器探究高程、NDVI、NDBBI、MNDWI和土地利用对地表温度变化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①石家庄市热岛主要分布在东部城市建成区和西北部太行山前裸地,城区热岛以主城四区为核心向外扩展,山区热岛随山体绿化而减小。②2001—2022年石家庄市热岛发展主轴保持西北—东南方向,热岛重心向东南方向偏移24.84 km。全市热岛面积略微减少,热岛比例指数减小0.005,主城区周围热岛面积大幅增加,热岛比例指数增加0.096。③建设用地和裸地具有明显的升温效应,林地和水域具有明显的降温效应,耕地和草地在不同年份和研究范围内呈现不同的热贡献。④地理探测器分析表明土地利用类型、NDVI和NDBBI是影响地表温度变化的主控因子,NDBBI和高程对全市整体地表热环境的交互作用最强,NDBBI和土地利用对主城区周围热环境的交互作用最强。城市地表热环境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可为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及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热环境 时空演变 LANDSAT 土地利用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百度指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关注度研究
15
作者 李晓婧 乔良 +3 位作者 刘冉 姬龙涛 刘雅浩 张军海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8-68,共11页
数字化时代需通过网络数据评估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播现状与公众认知。该文以百度指数为表征工具,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最小二乘法、自相关系数、社会网络分析、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等方法,量化分析我国各省域国家级非遗网络关... 数字化时代需通过网络数据评估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播现状与公众认知。该文以百度指数为表征工具,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最小二乘法、自相关系数、社会网络分析、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等方法,量化分析我国各省域国家级非遗网络关注度空间分布规律、动态变化趋势,系统探讨其空间关联关系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①非遗项目呈现“东部数量优势、西部特色集聚”的空间分异格局,非遗网络关注度具有“市域集聚—省域随机”尺度效应,需建立多尺度保护体系推动非遗从数量保护转向价值传播。②非遗网络关注度时序变化具有多尺度周期性,2011—2019年稳定增长,2020年后在高位波动,关注度显著减少的项目数量多于增加的项目。③江苏、河南、广东等省域在关联网络中占据核心地位,省域间关联虽紧密但存在层次性差异,非遗网络关注度具有区域相似性,存在文化认同与多样性维护的辩证关系。城市数字化传播和人口流动共同构成现代非遗传播的立体网络,形成文化资源与城市品牌协同(皖豫鄂等8省)、人口迁移与文化传播互促(赣鲁粤等5省)的差异化区域模式。④第一产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关注度入度和非遗数量对非遗网络关注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传统村落数量和平均海拔则呈现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系数在各省域间呈现显著地域差异和局部依赖性。研究结果可为非遗保护政策的精准化制定及非遗文化的可持续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网络关注度 百度指数 时空格局 空间关联 MGW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有害生物发生的群落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16
作者 刘玉峰 刘军侠 高宝嘉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0-56,81,共8页
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微生物间存在复杂关系,解析群落结构与功能,揭示虫害系统调控机制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热点。本文从有害生物生态调控理论研究与应用以及群落系统调控机制与效应两方面综述森林有害生物发生的群落调控机制,以期... 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微生物间存在复杂关系,解析群落结构与功能,揭示虫害系统调控机制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热点。本文从有害生物生态调控理论研究与应用以及群落系统调控机制与效应两方面综述森林有害生物发生的群落调控机制,以期为构建森林虫害生态调控体系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害生物发生 成灾机制 群落结构和功能 害虫生态调控 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2022年夏季滦河口-北戴河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年际变化研究
17
作者 韩丽君 魏君 +6 位作者 刘西汉 赵怡聪 郑灵巧 程林 高翔 李磊 王毅波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9-203,共15页
滦河口—北戴河海域具有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价值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功能,近年来面临较大赤潮灾害风险。浮游植物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类群,阐明浮游植物群落空间、年际变化及环境驱动关系,对认识赤潮发生机制,防范生态风险具有重要... 滦河口—北戴河海域具有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价值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功能,近年来面临较大赤潮灾害风险。浮游植物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类群,阐明浮游植物群落空间、年际变化及环境驱动关系,对认识赤潮发生机制,防范生态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围绕滦河口—北戴河海域于2021年和2022年夏季开展2个航次调查环境因子和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果表明,共鉴定得到浮游植物3门37属87种,以硅藻为主,甲藻和金藻较少。2021年浮游植物平均丰度(1671.16×10^(4)cells·m^(-3))较2022年(147.81×10^(4)cells·m^(-3))高一个数量级,但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35和0.55)均低于2022年(分别为2.73和0.64)。2021年优势种主要为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等,2022年主要为距端假管藻(Pseudosolenia calcar-avis)、大洋角管藻(Cerataulina pelagica)等。聚类分析表明,2次调查浮游植物群落均大致以39.55°N~39.65°N为界分为北侧、南侧海域。Spearman相关性和冗余分析表明,氮磷比、悬浮颗粒物和扇贝滤食是影响2021年浮游植物群落空间变化的关键因子,2022年则为盐度、磷酸盐。浮游植物丰度基本为波动年际变化,降雨、入海水量、种间竞争等是其年际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浮游植物优势种基本为广温广盐物种,2013年后中肋骨条藻多次成为主要优势种,可能与降雨量和入海水量增加以及氮磷比降低有关,2022年距端假管藻、大洋角管藻等暖水种成为主要优势种,与当年夏季出现海洋热浪有关。滦河口—北戴河海域赤潮监测工作宜重点关注降水、营养盐浓度及比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滦河口—北戴河 浮游植物 空间变化 年际变化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堆叠碳纤维电极在膜电容去离子脱盐中的应用
18
作者 陈旭东 李朝霞 +4 位作者 马俊俊 王晓菊 牛建瑞 张静 刘春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13-522,共10页
为了提高电化学脱盐装置中电极总吸附容量及脱盐性能,提出一种将堆叠碳纤维作为电极,且在电极之间加入钛网提升电极片层间导电性的方法。采用控制变量法设计脱盐实验,考察进水盐质量浓度、堆叠碳纤维电极厚度、增加钛网导体对脱盐性能... 为了提高电化学脱盐装置中电极总吸附容量及脱盐性能,提出一种将堆叠碳纤维作为电极,且在电极之间加入钛网提升电极片层间导电性的方法。采用控制变量法设计脱盐实验,考察进水盐质量浓度、堆叠碳纤维电极厚度、增加钛网导体对脱盐性能的影响,并从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角度分析吸附过程。结果表明:堆叠碳纤维电极会导致脱盐效率有所下降,其每层吸附容量由9.74 mg/g下降到2.86 mg/g。但通过增加多层钛网作为导电体可以有效提升脱盐速度,当增加至3层时,装置的脱盐速度较单层提高了2.1倍。堆叠碳纤维电极可解决单层电极吸附容量有限和无法长时间处理高浓度含盐水的问题,加入钛网可有效提升多层电极的导电性,从而提升脱盐性能。所提方法可为多层电极的设计及提升电极导电性提供新思路,对于电容去离子的工程化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其他学科 堆叠电极 膜电容去离子 活性碳纤维 钛网 脱盐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核污染水排放对中国海洋经济的影响及应对(笔谈) 被引量:5
19
作者 欧阳志远 任文菡 +2 位作者 马骋 高翔 刘西汉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4,共8页
北京时间2023年8月24日,日本将福岛第一核电站中存储了超过12年的核污染水向太平洋进行排放,预计排海时间长达30年之久,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目前对这一事件的评价各有不同,国际社会也有强烈的抗议之声;在如此长的时间段内其对海洋环境... 北京时间2023年8月24日,日本将福岛第一核电站中存储了超过12年的核污染水向太平洋进行排放,预计排海时间长达30年之久,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目前对这一事件的评价各有不同,国际社会也有强烈的抗议之声;在如此长的时间段内其对海洋环境乃至整个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不可掉以轻心,须进行多方面的深入研究和评估。有鉴于此,本刊策划了一组笔谈,从核污染水排放对海洋生态及海洋经济长期影响的角度进行讨论,并尝试提出应对之策,期望引起学界同仁的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核污染水 海洋经济 海洋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2022年白洋淀水体富营养化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史密伟 王艳霞 +6 位作者 高博 刘存歧 周静博 张焱 王云霞 张媛 申一文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72-1478,共7页
作为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白洋淀水质安全与区域生态环境健康息息相关。基于2013—2022年逐月监测数据(总磷(TP)、总氮(TN)、叶绿素a(Chl-a)、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五日生化需氧量(BOD_(5))、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采用综合... 作为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白洋淀水质安全与区域生态环境健康息息相关。基于2013—2022年逐月监测数据(总磷(TP)、总氮(TN)、叶绿素a(Chl-a)、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五日生化需氧量(BOD_(5))、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Σ))揭示了白洋淀水体营养状态分布特征,以期为未来白洋淀水质提升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2022年白洋淀水体处于中营养状态,TLI(Σ)较2013年下降6%。白洋淀水体营养程度呈现西高东低特征。2022年南刘庄在春季和夏季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春季属于磷限制,夏季属于氮+磷双限制,春、夏季应严格管控入淀水中氮、磷的浓度;采蒲台在夏季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属于磷限制,应通过控制底泥释放、加强水草收割管理等措施控制其夏季水体中磷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洋淀 富营养化 时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