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递归本征正交分解与强跟踪扩展卡尔曼滤波的结构损伤识别
1
作者 杨少冲 姚远 +2 位作者 刘家亮 雷振 方有亮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125,共9页
针对目前已有损伤识别方法难以实时跟踪结构损伤且计算量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递归本征正交分解(recursive proper orthogonal decomposition,RPOD)与强跟踪扩展卡尔曼滤波(strong tracking extended Kalman filter,STEKF)相结合的... 针对目前已有损伤识别方法难以实时跟踪结构损伤且计算量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递归本征正交分解(recursive proper orthogonal decomposition,RPOD)与强跟踪扩展卡尔曼滤波(strong tracking extended Kalman filter,STEKF)相结合的模型降阶与结构损伤在线识别方法,对动载荷作用下的结构损伤识别进行了研究。利用RPOD方法在线更新并实时建立反映结构状态的降阶模型,解决未知载荷作用下多自由度结构动力分析计算量大且难以收敛的问题,同时跟踪损伤的演化并对其进行定位;通过STEKF方法跟踪降阶模型的状态向量,识别因损伤而退化的降阶模型参数。分别采用六层剪切型框架的数值模拟与三层钢框架的模型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够准确建立降阶模型并跟踪降阶模型参数的时变历程,同时可以有效地识别出剪切型建筑结构损伤的位置和程度,即使在处理高程度噪声时仍有较高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识别 模型降阶 递归本征正交分解 强跟踪扩展卡尔曼滤波 数据驱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掺量胶粉改性沥青老化作用机理
2
作者 杨三强 高毅松 +2 位作者 刘琦 李成旺 刘娜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6486-6492,共7页
为了探究高掺量胶粉改性沥青的老化作用机理,借助20%、25%和30%三种不同掺量的橡胶沥青,采用四组分分析实验和红外光谱实验,评价老化橡胶沥青的四组分指标变化,并分析老化前后的化学组成和官能团变化,通过对比研究,揭示高掺量胶粉改性... 为了探究高掺量胶粉改性沥青的老化作用机理,借助20%、25%和30%三种不同掺量的橡胶沥青,采用四组分分析实验和红外光谱实验,评价老化橡胶沥青的四组分指标变化,并分析老化前后的化学组成和官能团变化,通过对比研究,揭示高掺量胶粉改性沥青在不同老化条件下的老化机理。结果表明:老化对高掺量胶粉改性沥青的组分影响更显著。20%掺量时,饱和分、芳香分和胶质分别降4.4%、3.4%、4.3%,沥青质增117.7%;25%掺量橡胶沥青饱和分下降5.0%、芳香分下降8.4%、胶质下降4.9%、沥青质增加119.3%,30%掺量时,降幅更大,分别为7.4%、9.5%、6.0%,沥青质增至128.9%;老化过程中,高掺量胶粉改性沥青的质量损失较小,沥青中轻质组分结合与裂解橡胶结合减少了轻质组分活性并增强了抗老化性;高掺量改性沥青在老化条件下羰基与亚砜基指数增长更显著,可能导致性能下降,其橡胶与沥青的相容性在老化中更易受影响,表现为更剧烈的硫化现象和分子链交联的变化。研究成果为橡胶沥青老化作用机理提供了理论支撑,并为高掺量胶粉沥青路面的实际应用与养护提供了借鉴,对提升橡胶沥青路面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沥青 高掺量胶粉 老化机理 四组分 微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瞬态模拟的中置蓄热式Trombe墙热性能分析
3
作者 李纪伟 李佳欣 +2 位作者 刘德文 林浩伟 周通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756-763,共8页
针对传统Trombe墙冬季热效率低、热稳定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一种中置蓄热式Trombe墙体。通过有限元流体分析软件,采用保定地区冬至、夏至日动态数据,进行连续瞬态模拟,分析蓄热材料、蓄热位置及中置墙体开口与否等9种不同形式下,室内温度... 针对传统Trombe墙冬季热效率低、热稳定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一种中置蓄热式Trombe墙体。通过有限元流体分析软件,采用保定地区冬至、夏至日动态数据,进行连续瞬态模拟,分析蓄热材料、蓄热位置及中置墙体开口与否等9种不同形式下,室内温度、集热效率、相变材料液化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寒冷地区,冬季中置相变蓄热式双通道Trombe墙(PCM-TP)热效率可达31.6%,相比于传统Trombe墙体结构(AL-OP)高4%,日较差相对差值低2.1℃,夜间温度最高可提升8.23℃。夏季中置相变蓄热式双通道Trombe墙与传统Trombe墙体相比温度峰值时间延迟4 h,日较差相对差值低1.57℃。在冬季和夏季,中置相变蓄热式双通道Trombe墙(PCM-TP)性能均优于其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数值模拟 相变材料 热效率 Trombe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同卡尔曼滤波和递归本征正交分解的结构损伤识别
4
作者 杨少冲 靳佳林 +2 位作者 邱富威 阎宇杰 马连华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0期49-59,74,共12页
当前基于本征正交分解和卡尔曼滤波(Kalman filter,KF)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只能通过跟踪结构一阶本征正交模态(proper orthogonal mode,POM)的演化进行结构损伤识别,但对微小损伤的敏感性较低。为了改善其识别能力,发展了一种协同KF和... 当前基于本征正交分解和卡尔曼滤波(Kalman filter,KF)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只能通过跟踪结构一阶本征正交模态(proper orthogonal mode,POM)的演化进行结构损伤识别,但对微小损伤的敏感性较低。为了改善其识别能力,发展了一种协同KF和递归本征正交分解(recursive proper orthogonal decomposition,RPOD)的KF-RPOD方法。该方法可基于结构动应变响应数据构造快照矩阵,避免了实际工程中位移传感器成本高、测点布置困难及环境因素导致的位移数据采集困难等问题。通过RPOD方法提取快照矩阵中的本征正交模态,构建降阶模型,减少结构分析计算的自由度,解决了损伤识别计算量大且难以求解的问题。在迭代的每一步计算过程,能及时更新观测向量分量,并在观测阶段和后验估计中消除低阶POM的影响,且能动态更新由POM构建的降阶模型,同时跟踪损伤的演化并对其进行定位。通过五层钢框架动力学数值模拟和模型实测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所发展的方法能够准确跟踪高阶POM的演化,显著提高了识别精度,能在线识别结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尔曼滤波(KF) 递归本征正交分解(RPOD) 模型降阶 损伤识别 在线健康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开挖超小变形监测与数值仿真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杨三强 曹亚文 张丹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69-375,共7页
为有效预测和控制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超小变形,首先基于随机介质理论和MATLAB软件编写反分析程序,对地表沉降的实测数据进行拟合,反演断面收敛面积ΔA和地层影响角β,并研究ΔA与隧道埋深Z以及ΔA与tanβ的关系。其次,基于滚动预测的方... 为有效预测和控制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超小变形,首先基于随机介质理论和MATLAB软件编写反分析程序,对地表沉降的实测数据进行拟合,反演断面收敛面积ΔA和地层影响角β,并研究ΔA与隧道埋深Z以及ΔA与tanβ的关系。其次,基于滚动预测的方法建立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并预测隧道断面DM-1未来的地表超小变形值。结果表明:ΔA的取值较离散,随着隧道埋深Z的增加,ΔA呈逐渐减小趋势,地层损失也随之减小,当隧道埋深约为20.53 m时,收敛面积ΔA接近0。随着ΔA的逐渐增大,tanβ逐渐减小,当隧道埋深约为20.53 m时,tanβ约为0.447。通过滚动预测的方法建立的BP神经网络误差值较小,可以很好地预测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超小变形值,对类似的工程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隧道 地表超小变形 随机介质理论 BP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主余震强度比和主震损伤状态的RC框架结构易损性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宋鹏彦 王晨 赵仰康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25,共12页
大量的地震灾害经验表明:余震可能会对结构造成不可忽略的“二次损伤”,然而目前国内外相关规范均未明确规定在结构抗震设计时需考虑余震作用。因此,本文以易损性为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将余震纳入到易损性分析框架中。选取40条真实记... 大量的地震灾害经验表明:余震可能会对结构造成不可忽略的“二次损伤”,然而目前国内外相关规范均未明确规定在结构抗震设计时需考虑余震作用。因此,本文以易损性为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将余震纳入到易损性分析框架中。选取40条真实记录到的主余震序列作为结构地震输入,采用修正的Park-Ang损伤指数描述结构的损伤,从两种角度评估余震对结构易损性的影响:1)将主余震序列看成一条延长的地震动,直接作为结构的地震动输入,考虑4种主余震强度比IM_(A)/IM_(M)(IM即intensity measure),通过建立结构的概率地震需求模型,进行地震易损性分析。2)定义4种主震损伤状态,首先,将主震记录作为输入得到主震损伤结构;其次,对4种主震损伤结构进行余震倒塌易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余震对增大结构的易损性,当IM_(A)/IM_(M)=0.5~1.2时,结构易损性曲线的中值IM_(M)平均降低了2.6%~26.7%;当经历主震后结构的损伤指数为0.1~0.7时,后续抵抗余震倒塌的能力降低了0.63%~2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余震序列 地震易损性 修正的Park-Ang指数 主余震强度比 主震损伤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规土类剪切波速与埋深经验公式的可靠性评价 被引量:3
7
作者 卢大伟 孙逸涵 刘红帅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46-557,共12页
国内常规土类剪切波速与埋深的统计关系公式(刘红帅等《常规土类剪切波速与埋深的关系分析》一文中,表2—5中的幂函数和一元二次函数模型公式)作为全国性经验公式,已成为地区经验公式检验对比的重要参考,但缺乏较系统的可靠性评价。为此... 国内常规土类剪切波速与埋深的统计关系公式(刘红帅等《常规土类剪切波速与埋深的关系分析》一文中,表2—5中的幂函数和一元二次函数模型公式)作为全国性经验公式,已成为地区经验公式检验对比的重要参考,但缺乏较系统的可靠性评价。为此,选取国内典型地区(北京、鲁西、成都、天津、常州、武汉6个区域)的剪切波速与埋深的统计经验公式,检验全国性常规土类剪切波速与埋深经验公式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幂函数模型预测的剪切波速随深度增大而增大,符合定性认识,而一元二次模型有可能出现不合理的回弯反常现象,不应继续采用。全国性剪切波速经验公式在不同地区的预测精度差异显著,在大多数地区对于绝大数土类预测的相对误差总体在±20%以内,在少数地区对于大数土类预测的相对误差超过±20%,仅在近地面20 m内的相对误差较大,最大可达40%左右。建议优先选择适合当地的剪切波速经验公式;当缺乏本地公式,需选用全国性剪切波速幂函数型经验公式时,应先经过本地实测资料检验确认后方可使用;20 m范围的剪切波速最好以实测为准,这有助于降低全国性剪切波速经验公式带来的显著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土类 剪切波速 埋深 可靠性 经验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质高填方路基沉降变形与预测 被引量:30
8
作者 杨三强 段士超 +1 位作者 刘娜 吴浩楠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54-460,共7页
黄土质高填方路基易发生不均匀沉降变形,为了更好地研究其沉降机理以及建立沉降预测机制,指导具体工程确保工程安全,本文依托冬奥会延崇高速公路ZT5标段典型黄土高填方路基断面K46+500工程,利用现场该断面处3个沉降监测点的实测数据,通... 黄土质高填方路基易发生不均匀沉降变形,为了更好地研究其沉降机理以及建立沉降预测机制,指导具体工程确保工程安全,本文依托冬奥会延崇高速公路ZT5标段典型黄土高填方路基断面K46+500工程,利用现场该断面处3个沉降监测点的实测数据,通过对数曲线拟合法、双曲线拟合法和乘幂曲线拟合法对现场实测沉降数据进行拟合对比分析,得出预测精确合理的模型.通过高填方路基数值模拟计算,分析其沉降变形特点,并对沉降预测模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3种曲线拟合法的拟合相关系数都在0.98以上,都能对该高填方路基短期沉降做出准确预测.2)对3种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值与实测值比较分析,得出双曲线模型的预测结果值与实测值之间的误差平方和最小为4.09 mm^2,预测精度最高.3)通过建立的双曲线预测模型对高填方路基沉降进行最终沉降预测,得出路基在517 d时沉降速率为0.01 mm/d,沉降达到稳定.4)利用FLAC3D的软件建模分析对比双曲线预测模型,验证了双曲线模型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填方路基 黄土土质 沉降监测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地层水平井渗流规律的模型试验 被引量:5
9
作者 余莉 何计彬 +3 位作者 叶成明 李小杰 李国伟 张钰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15-1524,共10页
为研究低渗透地层水平井开采渗流特征,采用自行设计的模型试验装置,通过预埋微型孔压传感器,监测不同含水层厚度和不同抽水泵位置的渗流规律。不同含水层厚度为:60 cm、79 cm、94 cm、113 cm、123 cm。泵的位置分别为:造斜段、水平段入... 为研究低渗透地层水平井开采渗流特征,采用自行设计的模型试验装置,通过预埋微型孔压传感器,监测不同含水层厚度和不同抽水泵位置的渗流规律。不同含水层厚度为:60 cm、79 cm、94 cm、113 cm、123 cm。泵的位置分别为:造斜段、水平段入口、水平段内。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含水层厚度的渗流规律为随着含水层厚度的增加,其孔隙水压力增加,单位流量增大,且存在极限值。根据该实验可以得出含水层厚度、地层渗透性与水平井完井结构三者之间存在着约束关系,当含水层的厚度超过207 cm时,在相同试验条件下,其单位流量趋于稳定,说明水平井在低渗透、薄层开采中的优势。当抽水泵位于水平井内不同位置时,其抽水过程中含水层内的孔隙水压力分布规律具有相似性。抽水泵位置主要影响降落曲线的影响半径及对应的流量大小,按照造斜段、水平段入口和水平段内其降水影响范围增大,流量增大。因此,在低渗透地层将抽水泵放置于水平段内有利于增加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开采 低渗透地层 模型试验 含水层厚度 抽水泵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波包样本熵和支持向量机的框架结构损伤识别 被引量:12
10
作者 方有亮 李肖磊 +2 位作者 张颖 王晶晶 刘乐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5862-5869,共8页
基于小波包样本熵和支持向量机原理,研究了钢框架结构的损伤定位识别方法。分析在冲击载荷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动力响应,对加速度信号进行小波包分解,建立小波包样本熵的损伤指标,采用支持向量机原理,识别结构损伤位置以及损伤程度。研究表... 基于小波包样本熵和支持向量机原理,研究了钢框架结构的损伤定位识别方法。分析在冲击载荷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动力响应,对加速度信号进行小波包分解,建立小波包样本熵的损伤指标,采用支持向量机原理,识别结构损伤位置以及损伤程度。研究表明,该方法能够利用单一的传感器,实现理想的识别效果,且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鲁棒性,在60 dB的噪声水平环境中损伤定位识别结果在90%以上,在40 dB的噪声水平环境中,损伤程度识别结果在90%以上,框架实验模型研究表明,柱的损伤识别精度要高于梁的损伤识别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包样本熵 支持向量机 损伤识别 框架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型缩聚-频响函数型模型修正的子结构损伤识别方法 被引量:4
11
作者 方有亮 娄佳琪 +2 位作者 张颖 李宗娆 侯童非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7356-7362,共7页
由于大型复杂结构参数识别困难,提出将频响函数型模型修正方法与子结构方法结合进行损伤识别。构造一个关于损伤频响函数的优化方程。通过子结构有限元模型向损伤后频响函数修正的过程,识别损伤参数。以一个三层平面刚架为数值算例,计... 由于大型复杂结构参数识别困难,提出将频响函数型模型修正方法与子结构方法结合进行损伤识别。构造一个关于损伤频响函数的优化方程。通过子结构有限元模型向损伤后频响函数修正的过程,识别损伤参数。以一个三层平面刚架为数值算例,计算结果表明该算法对损伤参数较为敏感,识别精度较高,可以准确识别出预设的子结构损伤单元和损伤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结构 Guyan缩聚 频响函数 损伤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坡面形态的h型抗滑桩加固效果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冯震 王博怡 +3 位作者 柳浩然 郭涛 沈明 邵谦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0期13467-13476,共10页
h型抗滑桩是加固边坡的有效措施之一,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选取的研究对象均为直线形边坡,导致研究结果对自然环境中形态各异的边坡缺乏普遍适用性。因此,基于凹形、直线形、凸形、组合形4种坡面形态,从桩位、连梁长度、锚固深度3... h型抗滑桩是加固边坡的有效措施之一,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选取的研究对象均为直线形边坡,导致研究结果对自然环境中形态各异的边坡缺乏普遍适用性。因此,基于凹形、直线形、凸形、组合形4种坡面形态,从桩位、连梁长度、锚固深度3个方面综合考虑,以安全系数、边坡变形模式、桩身位移、桩身受力情况为分析依据,提出基于不同坡面形态的h型抗滑桩最优加固方案。研究结果表明:组合形坡最稳定、凸形坡最不稳定。凹形坡桩中轴线距坡脚的合理距离为4/5坡长,其余3种坡形的合理距离均为1/5坡长。凹形坡最优连梁长度为3~5倍桩径,直线形坡与凸形坡最优连梁长度为2~3倍桩径,组合形坡最优连梁长度为3~4倍桩径。凹形坡与组合形坡最优锚固深度为2.5倍桩径,直线形坡最优锚固深度为2~3倍桩径,凸形坡最优锚固深度为1.5~2.5倍桩径。研究结果可对边坡抗滑桩加固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型抗滑桩 坡面形态 加固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轮压与厚度下的半刚性橡胶沥青路面结构受力变形与仿真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三强 何伟 +1 位作者 吴浩楠 蔡永利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73-578,共6页
随着国家雄安新区城市建设规划实施,按照雄安新区道路建设15年不小修的建设标准,河北省 启动了全域路面加速加载实验装置开发与实验路评价研究专项.本研究采用全域路面加速加载实验装置测 试直道半刚性橡胶沥青路面结构性能的各项指标,... 随着国家雄安新区城市建设规划实施,按照雄安新区道路建设15年不小修的建设标准,河北省 启动了全域路面加速加载实验装置开发与实验路评价研究专项.本研究采用全域路面加速加载实验装置测 试直道半刚性橡胶沥青路面结构性能的各项指标,结合力学分析法与有限元建模计算分析层底弯拉应力与 层厚.通过构建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轮压下(0.7、0.9、1.1MPa)的半刚性橡胶沥青路面各结构层间的应力应 变变化规律及相同结构层不同轮压下的受力变形规律.结果表明,沥青路面作为粘弹性体,路面结构受力同 时遵循能量耗散原理,自上而下逐渐减小.提出了半刚性胶粉改性沥青路面结构层在不同轮压、不同深度下 的应力变化规律,得出了半刚性胶粉改性沥青路面各层在不同荷载下的应力值变化范围与半刚性水泥稳定 碎石基层在不同荷载下的应力值变化范围.这些研究成果对今后雄安新区耐久性沥青路面建设起到了重要 的理论支撑与技术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压 半刚性路面结构 橡胶沥青 受力变形 数值仿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土阻尼比确定方法对比分析
14
作者 冯震 郭涛 宋东松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016-2023,共8页
鉴于中外对阻尼比的确定方法没有达成共识的现状,以福建标准砂(粒径0.5~1.0 mm)为试验对象,采用不排水应力控制动三轴试验,对比分析现有阻尼比确定方法:传统法、Das法、Kokusho法、Kumar法、互相关函数法,评价其差异性。结果表明:总体... 鉴于中外对阻尼比的确定方法没有达成共识的现状,以福建标准砂(粒径0.5~1.0 mm)为试验对象,采用不排水应力控制动三轴试验,对比分析现有阻尼比确定方法:传统法、Das法、Kokusho法、Kumar法、互相关函数法,评价其差异性。结果表明:总体上,5种阻尼比确定方法确定的阻尼比差异性较大,Kumar法确定的阻尼比最接近平均阻尼比,互相关函数法远高于平均阻尼比,Das法和Kokusho法确定的阻尼比基本一致但低于平均阻尼比,传统方法远低于平均阻尼比。可见加载方式为应力控制时,可采用Kumar法确定阻尼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三轴试验 阻尼比 砂土 确定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确定砂土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的方法对比 被引量:5
15
作者 宋东松 冯震 +1 位作者 金红山 孙逸涵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66-1380,共15页
确定土体动剪切模量的常用方法有规范法、Kumar法和自相关函数法,确定相应阻尼比的方法有规范法、Das and Luo法、Kokusho法、Kumar法和互相关函数法,为了分析不同方法所产生差异,实现定量化对比分析,笔者以福建标准砂(粒径为0.5~1.0 mm... 确定土体动剪切模量的常用方法有规范法、Kumar法和自相关函数法,确定相应阻尼比的方法有规范法、Das and Luo法、Kokusho法、Kumar法和互相关函数法,为了分析不同方法所产生差异,实现定量化对比分析,笔者以福建标准砂(粒径为0.5~1.0 mm)为研究对象,采用不排水的应力控制动三轴试验,探讨不同的确定土体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方法的差异性,并给出了不同土体条件建议选用的方法。结果表明:1)3种方法确定动剪切模量的结果有一定的差异,随剪应变的增大结果的差异逐渐增大,有效围压对结果的差异性有所影响,当剪应变为4×10^(-3),有效围压为100 kPa时,3种方法差异显著,相对误差最大接近20%;2)而5种方法确定阻尼比的结果差异显著,随着剪应变的增大,5种方法确定的阻尼比相对误差大体上均在迅速减小,只有规范法在有效围压为100 kPa时,其相对误差有较小的增大趋势;5种方法中,Kumar法确定的阻尼比最接近平均阻尼比,互相关函数法远高于平均阻尼比,Das and Luo法和Kokusho法确定的阻尼比基本一致但低于平均阻尼比。建议以后的工程应用中,加载方式为应力控制时,可采用自相关函数法确定动剪切模量,采用Kumar法确定阻尼比,二者确定的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均最接近平均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范法 Kumar法 自相关函数法 Das and Luo法 Kokusho法 互相关函数法 动剪切模量 阻尼比 砂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化玄武岩纤维沥青混合料冻融劈裂试验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唐智勇 刘富强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8862-8868,共7页
为了研究不同条件下玄武岩纤维沥青混合料的冻融劈裂性能,通过向沥青混合料中掺加玄武岩纤维制备试验试件,并测试分析不同条件处理试件的冻融劈裂性能。结果表明:玄武岩纤维可改善沥青混合料的冻融劈裂性能,同时还可增强紫外老化和冻融... 为了研究不同条件下玄武岩纤维沥青混合料的冻融劈裂性能,通过向沥青混合料中掺加玄武岩纤维制备试验试件,并测试分析不同条件处理试件的冻融劈裂性能。结果表明:玄武岩纤维可改善沥青混合料的冻融劈裂性能,同时还可增强紫外老化和冻融循环、热氧老化和冻融循环下沥青混合料的韧性。玄武岩纤维掺量为0.6%时,4次冻融和未老化下,沥青混合料的劈裂强度较未冻融未老化及未掺玄武岩纤维下分别减小0.52%、14.47%、21.45%、31.78%;4次冻融和紫外老化下,0.6%玄武岩纤维掺量沥青混合料的劈裂强度较未冻融老化及未掺玄武岩纤维下分别减小5.94%、19.64%、27.65%、39.28%;紫外老化和未冻融下,0.6%玄武岩纤维掺量沥青混合料的劈裂强度较未老化未冻融及未掺玄武岩纤维时增大3.88%。热氧老化未冻融下,0.6%玄武岩纤维掺量沥青混合料的劈裂强度较未老化未冻融及未掺玄武岩纤维时增大1.29%。紫外老化、热氧老化及未冻融下,0.6%玄武岩纤维掺量沥青混合料的劲度模量较未老化未冻融时分别增大1.01%和10.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沥青混合料 玄武岩纤维 冻融劈裂试验 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天之泽90A道路石油沥青及混合料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富强 孙巧红 +1 位作者 杨三强 周娟兰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77-183,共7页
采用基本性能、高温车辙、低温弯曲、浸水马歇尔和冻融劈裂试验对新疆天之泽90 A道路石油沥青的基本性能及其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天之泽90 A道路石油沥青的各项基本性能指标均满足技术要求。新疆天之泽90 A道路石油... 采用基本性能、高温车辙、低温弯曲、浸水马歇尔和冻融劈裂试验对新疆天之泽90 A道路石油沥青的基本性能及其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天之泽90 A道路石油沥青的各项基本性能指标均满足技术要求。新疆天之泽90 A道路石油沥青混合料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和抗水损性能,动稳定度值远远大于标准值;抗弯拉强度和弯曲劲度模量分别为8.5 MPa和2608 MPa,弯拉应变为3259με;浸水残留稳定度为86.6%,满足规范要求的75%;冻融劈裂抗拉强度比为82.1%,满足规范要求≥70%。新疆天之泽90 A道路石油沥青具有良好的高温、低温和抗老化性能,应用于新疆地区公路沥青路面可有效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沥青路面 沥青胶结料 基本性能 路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橡胶粉-石油沥青交联机制及高温流变特性 被引量:8
18
作者 韦正鹏 刘富强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3期14399-14405,共7页
为了研究橡胶粉-石油沥青的交联机制及橡胶粉改性沥青的高温流变性能,通过基本性能、动态剪切流变和傅里叶红外光谱试验对橡胶粉改性沥青材料的高温流变性能和两种材料之间的交联机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橡胶粉可有效改善基质沥青... 为了研究橡胶粉-石油沥青的交联机制及橡胶粉改性沥青的高温流变性能,通过基本性能、动态剪切流变和傅里叶红外光谱试验对橡胶粉改性沥青材料的高温流变性能和两种材料之间的交联机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橡胶粉可有效改善基质沥青的高低温性能,基质沥青针入度值较橡胶粉改性沥青增大86.44%,软化点较橡胶粉改性沥青减小24.28%,橡胶粉改性沥青的5℃延度较基质沥青减小49.32%,同时橡胶粉改性沥青的复数模量和车辙因子显著高于基质沥青和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改性沥青,相位角明显小于其他两种沥青。基质沥青、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改性沥青和橡胶粉改性沥青具有相似的傅里叶红外光谱振动特征峰,但由于橡胶粉和沥青之间发生物理溶胀、化学降解和脱硫等作用导致橡胶粉改性沥青在特征位置的振动峰显著强于其他两种沥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路面 沥青胶结料 橡胶粉改性沥青 高温流变特性 交联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性环氧树脂-SBR改性生物沥青性能优化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富强 郭伟东 +2 位作者 傅金琳 孙巧红 高骞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577-583,587,共8页
为解决生物沥青高温性能欠佳的问题,采用水性环氧树脂和丁苯橡胶(SBR)对生物沥青进行复合改性,通过基本性能、动态剪切流变、高温车辙和低温抗开裂性能试验对水性环氧树脂-SBR复合改性生物沥青及其混合料的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热液... 为解决生物沥青高温性能欠佳的问题,采用水性环氧树脂和丁苯橡胶(SBR)对生物沥青进行复合改性,通过基本性能、动态剪切流变、高温车辙和低温抗开裂性能试验对水性环氧树脂-SBR复合改性生物沥青及其混合料的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热液化所得生物重油可显著改善石油沥青的低温性能,但对高温性能不利。水性环氧树脂-SBR复合改性乳化生物沥青较未掺生物重油,软化点减小,针入度和延度增大,复数模量、相位角和车辙因子减小,且生物重油掺量越大,该现象越显著。生物重油可有效地改善石油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能,但对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能不利。研究成果对水性环氧树脂和SBR复合改性乳化生物沥青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奠定基础和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路面 沥青混合料 沥青胶结料 水性环氧树脂 丁苯橡胶 生物沥青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整体易损性的猫头型输电塔抗倒塌能力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宋鹏彦 赵仰康 杨保卫 《计算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10-717,共8页
作为输电线路的主要组成部分,输电塔结构对地震作用非常敏感。本文以中国输电线路中常采用的猫头型输电塔结构为例,开展了输电塔结构整体抗地震倒塌能力分析。以某一实际单回路3个不同高度的直线塔为研究对象,基于OpenSees平台建立输电... 作为输电线路的主要组成部分,输电塔结构对地震作用非常敏感。本文以中国输电线路中常采用的猫头型输电塔结构为例,开展了输电塔结构整体抗地震倒塌能力分析。以某一实际单回路3个不同高度的直线塔为研究对象,基于OpenSees平台建立输电塔结构三维有限元模型,定义4个倒塌极限状态依据,选取20条远场地震动记录,采用增量动力分析(IDA)方法,得到4个倒塌极限状态依据下输电塔结构的倒塌点,进一步获得输电塔结构的倒塌易损性曲线及其潜在失效杆件,并评估其在不同水平设计地震作用下的倒塌裕度比。研究结果表明,猫头型输电塔的地震损伤主要集中在塔头位置;随着塔体高度的增高,猫头型输电塔抗地震倒塌能力减弱;猫头型输电塔在巨震作用下存在一定的倒塌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猫头型输电塔结构 倒塌极限状态 潜在失效杆件 抗倒塌能力 倒塌易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