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传病害防治技术进展及面临的挑战 被引量:21
1
作者 曹坳程 张大琪 +9 位作者 方文生 宋兆欣 任立瑞 李青杰 李文静 王秋霞 颜冬冬 李园 靳茜 郝征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60-269,共10页
近10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的关注,绿色发展成为农业生产的主流。在土传病害的防治中,要尽可能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同时保证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因而,一些环境友好的防治技术受到重视。农业防治技术如抗性品种利用和嫁接、阻截传播... 近10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的关注,绿色发展成为农业生产的主流。在土传病害的防治中,要尽可能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同时保证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因而,一些环境友好的防治技术受到重视。农业防治技术如抗性品种利用和嫁接、阻截传播、深翻、轮作和无土栽培;生物防治技术如生物熏蒸、厌氧消毒、生物防治制剂等;物理防治技术如太阳能消毒、火焰消毒、微波消毒、电消毒、射频消毒也在不断地创新;化学防治技术主要依赖土壤熏蒸剂,一些新型的环境友好的熏蒸剂如异硫氰酸烯丙酯、二甲基二硫、乙二腈、乙蒜素等也在不断发展。熏蒸剂新剂型、新的施药机械也在不断创新。土壤熏蒸剂在防治土传病害时,也会对土壤中的微生态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任何技术都有两面性,并正视不同防治技术中的不足。土传病害作为一类难以防治的病害,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高传染性要求有高质量的种苗和高效的防治和阻隔技术,土传病害的定量检测技术,土壤中的病原菌数量与发病的关系、土壤微生态对发病的影响都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在防控土传病害时,如何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防治投入以及塑料薄膜的污染均为面临的环境和经济学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传病害 溴甲烷替代技术 土壤熏蒸技术的发展 缺点和挑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光谱技术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2
作者 何雷 王斯媛 +2 位作者 闫其庚 赵晓曼 袁淑晴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1-35,共5页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光谱技术是一种基于金属—介质界面电子振荡的高灵敏度表面分析技术,具有实时监测、无需标记和快速响应等优势,其装置逐步发展为集成激发光源、耦合棱镜、检测芯片及微流控系统的多功能平台,广泛应用于生物传感、环境...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光谱技术是一种基于金属—介质界面电子振荡的高灵敏度表面分析技术,具有实时监测、无需标记和快速响应等优势,其装置逐步发展为集成激发光源、耦合棱镜、检测芯片及微流控系统的多功能平台,广泛应用于生物传感、环境监测和医学诊断等领域。近年来,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提升灵敏度及拓展功能和应用。未来,该技术将向高集成度、便携化及多技术融合方向发展,结合人工智能与标准化建设,有望在材料化工、精准医疗及环境健康等领域实现更广泛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体 SPR光谱技术 表面增强辐射 新型SPR材料 高灵敏度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少土壤熏蒸气体散发的措施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大琪 刘申艳 +7 位作者 郑伊雯 颜冬冬 方文生 靳茜 李园 王秋霞 何林 曹坳程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1-323,共13页
本文综述了可减少土壤熏蒸防治土传有害生物过程中熏蒸气体散发的几种物理及化学方法研究进展,如覆盖塑料薄膜、增加施药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土壤容重、添加生物炭、采用滴灌系统施药、研发新剂型以及向土壤表面添加有机和无机... 本文综述了可减少土壤熏蒸防治土传有害生物过程中熏蒸气体散发的几种物理及化学方法研究进展,如覆盖塑料薄膜、增加施药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土壤容重、添加生物炭、采用滴灌系统施药、研发新剂型以及向土壤表面添加有机和无机肥料等。虽然采用上述单一方法均能够不同程度减少熏蒸气体的散发损失,但是将多种技术联合使用能达到更理想的减排效果。同时建议相关政府管理部门、科研人员和种植者共同努力,将除覆盖塑料薄膜外的其他替代减排技术推广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以达到减少熏蒸气体排放效果的同时减少塑料薄膜的使用,降低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熏蒸 熏蒸剂 土传有害生物 气体散发 生物炭 滴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茶素对反硝化细菌反硝化过程及N_(2)O排放的影响
4
作者 张新星 陈召亚 +2 位作者 廖文华 刘春敬 高志岭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6-41,I0019,I0020,共8页
提高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利用率,降低N_(2)O排放,以及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探讨了酚类化合物儿茶素对4种土壤反硝化细菌反硝化过程及N_(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儿茶素虽对反硝化细菌生长有一定的抑... 提高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利用率,降低N_(2)O排放,以及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探讨了酚类化合物儿茶素对4种土壤反硝化细菌反硝化过程及N_(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儿茶素虽对反硝化细菌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脱氮副球菌(Paracoccus denitrificans)和泛养副球菌(Paracoccus pantotrophus)N_(2)O向N_(2)转化的反硝化过程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从而减少反硝化过程中N_(2)O排放,但低浓度儿茶素对4种反硝化细菌的生长影响不显著,需添加0.500 mg/mL的儿茶素才能显现效果。研究结果对挖掘合适的生物氮素调理剂以及推动含酚类化合物的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茶素 反硝化细菌 反硝化过程 N_(2)O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保定地区草莓根腐病病原鉴定及室内毒力测定 被引量:13
5
作者 李青杰 朱佳红 +5 位作者 吴佳佳 靳茜 李园 颜冬冬 王秋霞 曹坳程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20,共6页
为了明确保定地区草莓种植地根腐病的致病菌种类以及有效的防治药剂,本试验从保定地区草莓主要种植地采集草莓根腐病病株,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菌株,并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最后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引起保定地区草莓... 为了明确保定地区草莓种植地根腐病的致病菌种类以及有效的防治药剂,本试验从保定地区草莓主要种植地采集草莓根腐病病株,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菌株,并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最后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引起保定地区草莓根腐病的病原菌为新拟盘多毛孢(Neo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将分离的菌株回接到草莓植株上,又重新分离鉴定得到该致病菌。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吡唑醚菌酯和苯醚甲环唑对新拟盘多毛孢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值分别为0.004 8和0.013 6 mg/mL,其次是福美双、克菌丹和异菌脲,多菌灵、甲霜·噁霉灵和霜霉威的抑制效果较差。由此可见,保定地区草莓根腐病的致病菌是新拟盘多毛孢(Neo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有效防治药剂为吡唑醚菌酯和苯醚甲环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根腐病 鉴定 致病性 毒力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菌剂处理增加了生姜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相对丰度 被引量:13
6
作者 张大琪 任立瑞 +9 位作者 杜洪志 刘元强 靳茜 陈娟 方文生 颜冬冬 李园 王秋霞 何林 曹坳程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5-66,共12页
作物连作易导致土壤中病原菌大量积累,促使土传病害频发,影响作物生长。本试验采用微生物菌剂(富含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 TH7、淡紫拟青霉Purpureocillium lilacinum PL22以及高效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处理具有多年... 作物连作易导致土壤中病原菌大量积累,促使土传病害频发,影响作物生长。本试验采用微生物菌剂(富含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 TH7、淡紫拟青霉Purpureocillium lilacinum PL22以及高效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处理具有多年生姜种植历史的地块,并采用分离培养法和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对处理后土壤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明确微生物菌剂对生姜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微生物菌剂处理后,土壤中细菌属和种的数量增加,而真菌属和种的数量减少。从微生物菌剂处理后的土壤中分离出3个门水平,24个属水平和42个种水平细菌,以及3个门水平,20个属水平和24个种水平真菌,其中分离频率较高的细菌和真菌种分别为温哥华假单胞菌Pseudomonas vancouverensis和Musidium stromaticum。从未经微生物菌剂处理的土壤(对照)中分离出导致生姜茎基腐病的病原菌尖镰孢Fusarium oxysporum和腐皮镰孢F.solani。宏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微生物菌剂处理对真菌多样性的影响大于对细菌。与对照相比,微生物菌剂处理提高了土壤中根瘤菌属Rhizobium、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芽胞杆菌属Bacillus等细菌属及Musidium、被孢霉属Mortierella等真菌属物种的相对丰度。综上,微生物菌剂处理增加了生姜土壤中细菌属和种的数量,增加了土壤中与有益微生物相关的细菌和真菌的相对丰度,并且抑制了病原菌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茨木霉 淡紫拟青霉 枯草芽胞杆菌 土壤微生物 宏基因组学 有益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蒜素和嘧菌酯及其复配剂对4种病原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被引量:4
7
作者 李文静 任立瑞 +5 位作者 方文生 靳茜 颜冬冬 李园 王秋霞 曹坳程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113-118,共6页
为明确乙蒜素和嘧菌酯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新拟盘多毛孢(Neo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和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 spp.)4种病原真菌的毒力效果,同时扩大乙蒜素的防治谱,筛选新的杀菌... 为明确乙蒜素和嘧菌酯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新拟盘多毛孢(Neo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和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 spp.)4种病原真菌的毒力效果,同时扩大乙蒜素的防治谱,筛选新的杀菌剂组合物,为枯萎病和立枯病等植物病害的防治提供更多的选择,在室内离体条件下,使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先测定了乙蒜素和嘧菌酯对4种病原真菌的作用效果,并得到相应的毒力回归方程。结果表明,80%乙蒜素乳油对4种病原真菌的EC50分别为15.507、31.357、15.991、35.454 mg/L;250 g/L嘧菌酯悬浮剂对4种病原真菌的EC50分别为13.142、1 039.924、12.116、0.023 mg/L。随后在室内离体条件下采用Colby法进一步评价乙蒜素和嘧菌酯对4种病原真菌的混用效果,结果表明,乙蒜素和嘧菌酯混合使用对尖孢镰刀菌、立枯丝核菌、新拟盘多毛孢和刺盘孢属4种病原真菌表现出加成的作用效果。最后,对乙蒜素和嘧菌酯部分混配组合进行室内离体叶片试验,进一步验证乙蒜素和嘧菌酯的混配效果,结果表明,与单独使用乙蒜素或嘧菌酯相比,乙蒜素和嘧菌酯混合使用对病原菌的防治效果显著增加。这一试验结果表明乙蒜素和嘧菌酯复配能够扩大杀菌剂的防治谱,同时也筛选出了新的杀菌剂组合,为多种病害的科学防治提供更为有效的药剂使用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蒜素 嘧菌酯 病原菌 Colby法 复配 增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