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北省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成效探索
1
作者 赵利华 龚剑 《农村实用技术》 2024年第10期8-10,共3页
通过对国内外耕作层剥离再利用状况及近5年河北省建设占用耕地情况与耕作层剥离再利用现状分析,总结河北省15个试点项目耕作层剥离再利用途径实施模式,研究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的组织管理、政策制度、剥离利用程序、技术要求... 通过对国内外耕作层剥离再利用状况及近5年河北省建设占用耕地情况与耕作层剥离再利用现状分析,总结河北省15个试点项目耕作层剥离再利用途径实施模式,研究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的组织管理、政策制度、剥离利用程序、技术要求、资金投入来源、考核奖惩机制等;积极探索利用社会资本进行市场化运作,使优质耕作层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层剥离再利用 建设占用耕地 河北省社会资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适宜性-规划-等级的村庄整治类型划分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唐林楠 刘玉 +1 位作者 潘瑜春 郑艳东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18-227,共10页
科学划分村庄整治类型并制定合理的优化策略,是实现大城市村镇体系合理布局和乡村空间高效利用的重要措施。本文基于POI、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等多源数据,综合运用适宜性评价、引力模型等方法,构建了基于布局适宜性-规划约束-村庄等级(简... 科学划分村庄整治类型并制定合理的优化策略,是实现大城市村镇体系合理布局和乡村空间高效利用的重要措施。本文基于POI、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等多源数据,综合运用适宜性评价、引力模型等方法,构建了基于布局适宜性-规划约束-村庄等级(简称适宜性-规划-等级)的村庄整治类型划分方案,并以密云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经济发展、生活便利和环境宜居等多因素综合作用下,密云区村庄布局适宜性呈现由西南向东北衰减的特征。借助引力模型,将研究区332个村庄划分为57个中心村、103个次中心村和172个一般村。基于适宜性规划等级的村庄整治内涵,将密云区村庄确定为城镇集建、特色提升、整治完善Ⅰ、整治完善Ⅱ和整体搬迁5种整治类型。整体搬迁类村庄未来的整治方向为可复垦型,其他村庄均为可盘活型。结合村庄布局适宜性评价、等级划分、土地利用形态和整治潜力,着眼于减量规划思路,因地制宜地提出5类村庄的整治策略。研究成果可为区域村庄用地布局优化和减量发展以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数据 引力模型 村庄分类 村庄整治 布局适宜性评价 密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保护的地方实践与对策机制——以石家庄市灵寿县为例
3
作者 何东娟 《河北农业》 2025年第3期18-19,共2页
粮食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石在于耕地的有效保护。本文紧密围绕耕地保护这一议题,以石家庄市灵寿县为例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详细探讨了灵寿县耕地保护的现状及面临的困难,并总结了该县采取的耕地保护措施。研究指出... 粮食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石在于耕地的有效保护。本文紧密围绕耕地保护这一议题,以石家庄市灵寿县为例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详细探讨了灵寿县耕地保护的现状及面临的困难,并总结了该县采取的耕地保护措施。研究指出灵寿县通过实施规范管理建章立制、拓宽补充耕地渠道、加强后期利用监管、强化基础设施管护以及注重耕地质量建设等措施,有效加强了耕地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 粮食安全 保护措施 灵寿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RP模型的京津冀地区土地生态脆弱性评价
4
作者 王鑫 白龙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2期41-45,共5页
以京津冀为研究区,借助SRP模型与GIS技术,从自然、社会等方面入手选取11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利用土地生态脆弱性指数、热点分析等方法对2020、2015、2020年3期土地生态脆弱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10—2020年京津冀地区的中度脆弱... 以京津冀为研究区,借助SRP模型与GIS技术,从自然、社会等方面入手选取11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利用土地生态脆弱性指数、热点分析等方法对2020、2015、2020年3期土地生态脆弱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10—2020年京津冀地区的中度脆弱及以上面积表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总体上呈现减少的态势。2010、2015、2020年中度及以上脆弱面积占比分别为56.87%、57.79%、56.61%。在空间上,研究区土地生态脆弱性呈现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的分布特征;微度脆弱性主要集中在承德及太行山一带,重度和极度脆弱区主要集中在滨海平原地区。研究区土地生态脆弱性整体上空间差异性显著,生态保护措施需进一步加强,以期为京津冀土地生态保护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脆弱性 SRP模型 京津冀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尺度下石家庄市耕地多功能评价及时空演变
5
作者 赵利华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19期107-110,120,共5页
耕地除了生产功能以外,还有生态功能与社会功能。近年来,石家庄市的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建设用地不断扩张,耕地资源逐渐减少。以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石家庄市各区县的遥感影像和统计年鉴为原始数据,从耕地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和社... 耕地除了生产功能以外,还有生态功能与社会功能。近年来,石家庄市的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建设用地不断扩张,耕地资源逐渐减少。以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石家庄市各区县的遥感影像和统计年鉴为原始数据,从耕地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角度构建评价体系,并引入无量纲化方法和赋值评价法,基于县域尺度对石家庄市的耕地进行多功能评价及时空分析。结果表明:(1)石家庄市各区县耕地生产功能有升有降。东部平原区耕地生产功能较高,并呈现出生产功能中心向东部转移的趋势,新华区、桥西区、裕华区的耕地生产功能快速下降。(2)耕地生态功能呈现先下降后提升的态势。2010年石家庄北部、中部、南部和东部区县耕地生态功能均较高,2015年平山县、正定县和藁城区耕地生态功能提升,但主城区生态功能下降,2020年中部区县和主城区的生态功能明显提高。(3)耕地社会功能中心逐渐转移。2010年耕地社会功能较高的区域集中在北部的行唐县和正定县、南部的元氏县和赞皇县、东部的深泽县和辛集市,2015年出现4个核心区,2020年又演变为3个核心区,即北部三县(灵寿县、行唐县和正定县)、南部三县(赞皇县、元氏县和赵县)和东部三县(无极县、晋州市和辛集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多功能评价 时空演变 县域尺度 河北石家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植被垂直分布变化格局研究进展与述评 被引量:13
6
作者 梁红柱 刘丽丽 +3 位作者 付同刚 高会 李敏 刘金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077-1090,共14页
山地植被垂直变化和分布历来是山地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从文献计量统计和文献分析两个方面,对山地植被的垂直分布格局研究进展进行了述评。文献统计分析主要基于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平台,检索了该研究领域1915年1月至2020... 山地植被垂直变化和分布历来是山地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从文献计量统计和文献分析两个方面,对山地植被的垂直分布格局研究进展进行了述评。文献统计分析主要基于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平台,检索了该研究领域1915年1月至2020年12月的国内外期刊论文,分析了山地植被垂直格局的研究历程、现状、进展和趋势。结果表明:国内外研究的文献、作者、国家和机构数量均呈增长趋势,全球范围的研究主要涵盖了美国、德国、中国、西班牙和法国等85个国家,共计34.7%的文献集中在25个主要期刊。基于CiteSpace进行文献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了国内外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的热点领域,并对理论与假说、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领域等进行了述评。山地植被垂直格局历经了从单因子描述、多因子分析到机理和假说的求证,代表性理论包括:时间学说、空间异质性学说、竞争共存理论、中性理论及生态位理论等;从传统研究方法、数量分类与环境解释、遥感影像信息技术、模型及数字信息技术等进行了研究方法概述;并对热点研究领域进行了分析和述评,主要包括:山地植被垂直分布与驱动因素、山地植被生产力垂直变化、植物群落的谱系结构、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植被分布预测等。总之,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山地植被及生态系统响应敏感且变化剧烈,山地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植被垂直带谱的数字信息化、水土耦合下的山地生态循环与生态系统服务等领域受到更广泛的重视;多尺度、多学科融合是本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生态系统 植被垂直带 分布格局 时空变化 文献计量法 CITESP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东坡中段植物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16
7
作者 梁红柱 刘丽丽 +4 位作者 高会 付同刚 朱建佳 苏杨 刘金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091-1100,共10页
太行山东西坡因地形等因素差异呈现不同的生物多样性,本文聚焦于太行山东坡中段,研究了植物多样性在海拔梯度上的分布格局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根据样方调查数据,研究了维管植物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由此描述了植物群落的垂... 太行山东西坡因地形等因素差异呈现不同的生物多样性,本文聚焦于太行山东坡中段,研究了植物多样性在海拔梯度上的分布格局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根据样方调查数据,研究了维管植物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由此描述了植物群落的垂直梯度演替特征;应用植被净初级生产力(MODIS NPP)数据产品,分析了垂直梯度植物丰富度与净初级生产力(NPP)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运用数量分类学方法,研究了主导群落优势物种垂直分布的环境因素。结果表明:太行山东坡中段维管植物群落α多样性垂直分布出现两次峰值,基本符合“中间高度膨胀”理论。植物多样性垂直分布与太行山区产水量和NPP垂直格局相一致。β多样性相似性指数在物种丰富度峰值区达到最低,说明此区段群落间差异性大,群落间演替速率增大,致使群落物种多样性增加。植被NPP与物种丰富度呈现一致的垂直分布格局,二者显著正相关。RDA和CCA排序分析表明,影响优势物种垂直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海拔、温度和降水,与坡度、坡面等地形因子相关性不显著。综合研究结果,太行山东坡中段维管植物垂直分布格局是群落垂直演替进程、环境因素和人为干扰协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多样性 垂直梯度 群落演替 Β多样性 环境解释 太行山东坡中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升温情景下中国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变化 被引量:5
8
作者 唐建昭 柏会子 +7 位作者 郑艳东 周海涛 张新军 刘剑锋 郭风华 王仁德 肖登攀 王靖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57-166,共10页
升温和降水变化对全球马铃薯生产构成巨大挑战。揭示未来升温1.5和2.0℃情景下中国不同种植区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变化,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和种植制度,将全国马铃薯种植区划分为北方... 升温和降水变化对全球马铃薯生产构成巨大挑战。揭示未来升温1.5和2.0℃情景下中国不同种植区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变化,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和种植制度,将全国马铃薯种植区划分为北方一作区、中原二作区、南方冬作区和西南混作区。进而,基于未来全球气温与基准期(1986-2005)的差值,推算得出全球升温达到1.5和2.0℃的时段分别为2016-2035年和2028-2047年。在全国马铃薯种植区共选择7个马铃薯典型品种。该研究基于气候模式通过降尺度获取的未来气象数据,驱动充分校正的APSIM-Potato模型,模拟分析未来升温1.5℃(2016-2035年)和2.0℃(2028-2047年)情景下中国不同种植区雨养和灌溉(基于土壤水分亏缺模型启动自动灌溉)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变化。结果表明:基准期(1986-2005年),雨养马铃薯产量、生育期蒸散量(evaportranspiration,ET)和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分别为0.05~52.40 t/hm^(2)、7~454 mm和3~193 kg/(mm·hm^(2)),与基准期相比,升温1.5℃情景下,北方一作区和中原二作区马铃薯产量和ET呈增加趋势,产量分别增加1.46%和1.93%,ET分别增加3.14%和2.93%;南方冬作区和西南混作区产量和ET呈下降趋势,产量分别下降4.51%和12.74%,ET分别下降2.23%和8.44%;4个种植区马铃薯WUE均呈下降趋势。升温2.0℃情景下,北方一作区、中原二作区和南方冬作区马铃薯产量和ET均呈增加趋势,产量分别增加15.48%、1.54%和3.27%,ET分别增加12.12%、4.63%和4.19%,西南混作区产量和ET分别降低8.82%和8.29%;北方一作区马铃薯WUE呈增加趋势,其他3个区下降0.57%~3.25%。基准期(1986-2005年),灌溉马铃薯产量、ET和WUE分别为6.80~59.60 t/hm^(2)、151~631 mm和7.90~163.60kg/(mm·hm^(2)),与基准期相比,升温1.5℃情景下,北方一作区和中原二作区产量呈增加趋势,分别增加3.60%和3.00%,南方冬作区和西南混作区分别下降1.12%和11.79%;ET在北方一作区、中原二作区和西南混作区呈增加趋势,分别增加4.63%、3.99%和2.14%,在西南混作区下降4.87%;4个种植区马铃薯WUE均呈下降趋势。升温2.0℃情景下,北方一作区、中原二作区和南方冬作区产和ET均呈增加趋势,产量分别增加5.63%、6.82%和6.46%,ET分别增加11.94%、8.58%和7.12%,马铃薯西南混作区产量和ET分别下降8.56%和5.31%;4个种植区WUE均呈下降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未来升温使北方一作区和中原二作区雨养和灌溉马铃薯增产,而导致南方冬作区和西南混作区减产。该研究可为中国马铃薯生产适应未来气候变化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产量 蒸散量 马铃薯 APSIM-Potat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20年太行山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时空变化 被引量:27
9
作者 魏静 刘丽丽 +7 位作者 王红云 张延夕 王彩玲 刘金铜 付同刚 高会 梁红柱 刘元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123-1133,共11页
太行山区为华北平原和环渤海经济区的生态安全屏障,对其景观格局的研究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基于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4期Landsat 30 m TM遥感数据资料,研究太行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景观类... 太行山区为华北平原和环渤海经济区的生态安全屏障,对其景观格局的研究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基于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4期Landsat 30 m TM遥感数据资料,研究太行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景观类型的时空变化,并结合重心模型,对比分析30年来太行山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太行山区199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草地和林地为主,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作为斑块镶嵌其中。2)30年间,耕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主要转为建设用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呈逐步减少趋势,二者主要转化为耕地;水域面积总体呈减少的趋势,2010—2020年在大沙河实施的河流生态修复工程,使大量未利用土地转为水域,减缓了水域面积减少的幅度;建设用地面积呈逐年增加趋势,主要由耕地转入;未利用土地面积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与水域的转化。3)30年间,未利用土地重心迁移距离最大,主要受降水量的影响,向东北偏移了93.74 km;耕地的重心偏移方向以北为主,呈现西-东-西摆动,表明太行山低山丘陵区的耕地开垦强度西部高于东部,主要体现在山西省的运城和晋中;林地、草地的重心偏移方向以西南为主,偏移距离较小;水域1990—2010年重心向西南偏移,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2010—2020年重心猛然向东偏移,因大沙河综合治理工程引起东部水域面积的增加;建设用地的重心偏移方向以东北为主,主要受北京的昌平、房山和延庆等城市发展影响。基于上述研究成果进一步阐述了30年间太行山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区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时空变化 转移矩阵 重心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区中段旱季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0
作者 付同刚 高玥 +4 位作者 刘丽丽 高会 齐菲 王丰 刘金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054-1063,共10页
太行山脉为我国第二、第三阶梯的重要分界线,海拔自西向东迅速降低,在这种自然条件复杂的地理空间过渡带内,土壤含水量(SWC)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亦复杂而不明确,限制了对山区土壤水文过程的认知。本研究通过在太行山区中段设置间距... 太行山脉为我国第二、第三阶梯的重要分界线,海拔自西向东迅速降低,在这种自然条件复杂的地理空间过渡带内,土壤含水量(SWC)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亦复杂而不明确,限制了对山区土壤水文过程的认知。本研究通过在太行山区中段设置间距约85 km的两条样线(长度分别为140 km和164 km),在旱季采集土壤样品,测定SWC、容重、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有机碳含量、机械组成等理化性质,详细调查样点的地形条件(坡度、坡向、海拔等)和植被条件(植被类型、枯落物情况等),利用经典统计和地统计的方法,并结合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表层(0~10 cm)和次表层(10~20 cm)SWC在海拔梯度上的变异特征,探讨了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太行山区中段两条样线均表现为表层SWC显著小于次表层,两条样线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地统计分析表明,表层和次表层SWC分别适用线性模型和指数模型模拟,说明表层SWC影响因素更加复杂,随机因素占主导地位;次表层呈现出块基效应,随机因素和结构因素共同起作用。两条样线次表层SWC块基比分别为48.01%和31.62%,说明次表层SWC属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性。影响SWC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海拔和降水量,坡度、坡向及植被类型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土壤性质中,表层SWC主要受容重的影响,次表层主要受毛管孔隙度和黏粒含量的影响。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土壤性质是影响旱季SWC的直接因素,环境因子是间接因素。环境因子对旱季SWC的影响超过80%是通过土壤性质产生的间接影响。以上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太行山区SWC特征,为水-土过程的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样线 土壤含水量 土壤性质 环境因子 地统计学 结构方程模型 太行山区中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DS/GPS PPP固定解精度分析及其在地震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黄剑明 庄典 +3 位作者 李敬伟 杨南南 张鸿洋 徐宗秋 《导航定位学报》 CSCD 2023年第2期106-116,共11页
为了提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精密单点定位(PPP)性能,提出一种BDS/GPS PPP固定解精度分析方法:采用无电离层组合PPP模型,给出基于未校准相位延迟(UPD)估计的PPP模糊度固定(AR)方法;并分析将动态PPP AR应用于估计... 为了提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精密单点定位(PPP)性能,提出一种BDS/GPS PPP固定解精度分析方法:采用无电离层组合PPP模型,给出基于未校准相位延迟(UPD)估计的PPP模糊度固定(AR)方法;并分析将动态PPP AR应用于估计地震中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测站位移量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UPD产品估值相对稳定,利用该UPD产品可实现BDS/GPSPPPAR,提高PPP定位性能,其中,BDS/GPS组合动态PPP收敛时间在东(E)、北(N)和天(U)方向上分别为15、12.5和20min,其固定解在3个方向上的定位精度可达1.52、1.34和2.81 cm,较浮点解分别提升12.6%、5.6%和9.4%;利用BDS/GPS动态PPP AR分析青海地震中清水河站(QSHZ)测站位移量,验证了BDS/GPS PPP AR可实现厘米级地震位移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密单点定位(PPP) 未校准相位延迟 模糊度固定(AR) 收敛时间 定位精度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