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D_(56)^+细胞源γ干扰素的表达与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新月 马冬 +7 位作者 张琪 常凌雅 张丽杰 闫锡钊 王洋 陈丽荣 陈允恩 李鸥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6期3239-3245,3258,共8页
目的探讨CD_(56)^+细胞源γ干扰素(IFN-γ)的表达与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2月—2011年11月在唐山市工人医院活检或妇产科手术切除的宫颈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标本共计121例,其中慢性宫颈炎患者25例(对照组)、宫颈上... 目的探讨CD_(56)^+细胞源γ干扰素(IFN-γ)的表达与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2月—2011年11月在唐山市工人医院活检或妇产科手术切除的宫颈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标本共计121例,其中慢性宫颈炎患者25例(对照组)、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级患者11例(CINⅠ组)、CINⅡ/Ⅲ级患者45例(CINⅡ/Ⅲ组),宫颈鳞癌(SCC)患者40例(SCC组)。采用免疫双荧光共定位法检测不同病理宫颈组织中CD_(56)^+细胞百分比和CD_(56)^+IFN-γ^+细胞百分比,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型和其他12种高危型阳性率,实时荧光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法测定不同病理宫颈组织中IFN-γmRNA的表达。根据SCC组CD_(56)^+IFN-γ^+细胞百分比平均数分为CD_(56)^+IFN-γ^+高表达和CD_(56)^+IFN-γ^+低表达。对40例SCC组患者进行随访,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绘制生存曲线,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 4组宫颈组织中CD_(56)^+细胞百分比和CD_(56)^+IFN-γ^+细胞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INⅠ组宫颈组织中CD_(56)^+细胞百分比较对照组升高(P<0.05);CINⅡ/Ⅲ组和SCC组宫颈组织中CD_(56)^+细胞百分比较对照组和CINⅠ组升高,CD_(56)^+IFN-γ^+细胞百分比较对照组和CINⅠ组降低(P<0.05);SCC组宫颈组织中CD_(56)^+细胞百分比和CD_(56)^+IFN-γ^+细胞百分比较CINⅡ/Ⅲ组降低(P<0.05)。4组HPV16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HPV18、其他12种高危型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HPV16阳性者IFN-γmRNA表达低于HPV16阴性者(P<0.05);CINⅠ组HPV16阳性与阴性者IFN-γ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NⅡ/Ⅲ和SCC组HPV16阳性者IFN-γmRNA表达高于HPV16阴性者(P<0.05)。不同淋巴结转移、FIGO分期SCC组患者宫颈组织中CD_(56)^+IFN-γ^+表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5年,40例SCC组患者,死亡11例(27.5%),生存29例(72.5%)。SCC组患者宫颈组织中CD_(56)^+IFN-γ^+高表达者生存率高于CD_(56)^+IFN-γ^+低表达者(92.86%与61.54%,χ2=4.405,P=0.036)。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CC组患者宫颈组织中CD_(56)^+IFN-γ^+表达与预后相关[HR=2.592,95%CI(1.171,4.013),P<0.05]。结论 CD_(56)^+细胞表达水平随宫颈病变进展而升高,CD_(56)^+IFN-γ^+表达却呈下降趋势,其与宫颈癌患者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CD56 干扰素Γ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水平与肝纤维化相关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李保君 李凯杰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3期248-249,253,共3页
目的: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水平与肝纤维化相关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水平,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及Ⅳ型胶原(CⅣ)。结果:观察... 目的: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水平与肝纤维化相关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水平,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及Ⅳ型胶原(CⅣ)。结果:观察组血清HBV-DNA水平及HA、PCⅢ、CⅣ、LN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BV-DNA水平不同范围的患者HA、PCⅢ、L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BV-DNA与LN之间呈正相关(r=0.291,P<0.05),而与HA、PCⅢ、CⅣ不存在直线关系。结论:有效控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水平及抗病毒治疗,对控制及延缓肝纤维化发展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HBV—DNA 肝纤维化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李保君 李凯杰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10期1340-1341,1344,共3页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对慢性重型肝炎(CSH)的临床效果。方法:11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护肝片、复方甘草酸苷、还原型谷胱甘肽进行保肝、降酶、退黄促肝细胞生长及营养支持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恩替卡韦片0.5mg,一日一...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对慢性重型肝炎(CSH)的临床效果。方法:11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护肝片、复方甘草酸苷、还原型谷胱甘肽进行保肝、降酶、退黄促肝细胞生长及营养支持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恩替卡韦片0.5mg,一日一次。治疗6周后观察两组肝功能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变化情况及血清HBV-DNA转阴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ATL、TBIL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观察组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较治疗前均有所升高,观察组升高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HBV-DNA转阴情况优于对照组,且随治疗周期的延长,HBV-DNA转阴数逐渐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SH患者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能有效抑制HBV的复制,改善肝功能,促进血清HBV-DNA的转阴,临床毒副作用低,疗效明显,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HBV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替卡 乙型肝炎病毒 慢性重型肝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