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危化品安全监管人员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调查 被引量:2
1
作者 郗朋 王家盛 +3 位作者 丛广佩 孟庭宇 孙春峰 范小萍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8,共8页
为优化危化品安全监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教学大纲,分析危化品安全监管人员知识体系和专业能力的现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调查研究危化品安全监管岗位招聘需求、入职培训要求、任职需求及校政合作模式等。结果表明:当... 为优化危化品安全监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教学大纲,分析危化品安全监管人员知识体系和专业能力的现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调查研究危化品安全监管岗位招聘需求、入职培训要求、任职需求及校政合作模式等。结果表明:当前,危化品安全监管专业人才培养数量不足,专业知识体系不完善,专业能力结构不匹配。危化品安全监管人才需着重掌握法律法规、安全管理技能(完整性、过程安全管理等)、化工工艺、化学反应等专业知识,并强化在风险评估(装备、工艺、仪表系统等)、化学反应分析、化工工艺模拟分析等方面的专业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化品安全监管 知识体系 能力结构 人才培养 化工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光谱法对变压器油中含水量的检测
2
作者 刘阁 张孟威 +3 位作者 秦芳 陈彬 陈俊森 杨昊璋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19-924,共6页
水分含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变压器油的电气性能和变压器安全,对变压器油含水量的检测是变压器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该文通过制备不同水分梯度油样,并进行红外光谱检测,建立了变压器油中含水量、吸光度、吸收峰面积的多元线性回归数学模型,... 水分含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变压器油的电气性能和变压器安全,对变压器油含水量的检测是变压器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该文通过制备不同水分梯度油样,并进行红外光谱检测,建立了变压器油中含水量、吸光度、吸收峰面积的多元线性回归数学模型,并利用验证样对数学模型进行检验,提出了一种红外光谱法检测含水量的精确定量方法。结果表明含水变压器油红外光谱的吸收峰是水分子中羟基(—OH)吸收红外光能量产生振动所致,存在于变压器油中的水分子与水分子以及变压器油中某些添加剂之间发生氢键效应,使得电子云密度平均化,导致3600~3200 cm^(-1)处的吸收峰振动频率减小,红外吸收峰向低波数移动并变宽。油中含水量、3400 cm^(-1)处吸光度和3600~3200 cm^(-1)下的吸收峰面积三者间存在对应关系,所建立的三者间的量化关系模型的R^(2)=0.943,sig值为0.003(p<0.05),均方根误差(RMSE)仅为0.00512,实验样数据点均匀分布在回归平面上,模型拟合程度高,具有显著性,可以准确计算变压器油中的含水量。该方法提高了变压器油中水分定量检测的准确性,为变压器油中含水量的在线监测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光谱 变压器油 水分含量 定量检测 多元线性回归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糖生物质/聚磷酸铵协效阻燃环氧树脂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晓茜 全能 +4 位作者 唐胜德 李季 高明 张曼 赵俊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9-134,167,共7页
为了提高环氧树脂的阻燃性能,本文选用了具有多糖结构的2种生物质壳聚糖(Cs)和淀粉(St),与聚磷酸铵(APP)复配协效,研究多糖生物质与APP协效阻燃体系对环氧树脂(EP)阻燃性能的影响。文中采用极限氧指数、垂直燃烧、锥形量热、热重分析、... 为了提高环氧树脂的阻燃性能,本文选用了具有多糖结构的2种生物质壳聚糖(Cs)和淀粉(St),与聚磷酸铵(APP)复配协效,研究多糖生物质与APP协效阻燃体系对环氧树脂(EP)阻燃性能的影响。文中采用极限氧指数、垂直燃烧、锥形量热、热重分析、扫描电镜和拉曼分析等对体系进行阻燃研究。结果表明,与仅添加相同量的APP相比,多糖生物质与APP协效阻燃体系对环氧树脂阻燃效果显著,当APP与壳聚糖或淀粉的质量分数比分别为12∶2或13∶1时,阻燃协效作用最佳,极限氧指数从只添加APP的26.7%分别提高到28.2%和28.4%,燃烧等级从HB等级提高到V-0级;燃烧热释放速率峰值和热释放总量均降低;CO和CO_(2)排放明显降低;残炭量明显增加,残炭更连续致密且石墨化程度提高。因此,多糖生物质与APP具有较好地协效阻燃环氧树脂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树脂 聚磷酸铵 多糖生物质 协效阻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钾离子电池碳基负极材料研究进展
4
作者 岳丽娜 杨天芮 +2 位作者 何义川 张轩瑞 朱桃花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81-791,共11页
随着锂电池的大范围应用,锂资源匮乏及其价格升高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钾离子电池以其原料储量丰富的优点,有望成为锂离子电池的替代品。各类钾电池负极材料中,碳基材料价格低廉,并且有着特殊的多孔结构、良好的导电性以及稳定的... 随着锂电池的大范围应用,锂资源匮乏及其价格升高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钾离子电池以其原料储量丰富的优点,有望成为锂离子电池的替代品。各类钾电池负极材料中,碳基材料价格低廉,并且有着特殊的多孔结构、良好的导电性以及稳定的电极特性。从软碳、硬碳、石墨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钾电池碳基负极材料的相关研究,分析总结了材料改性方法和材料的比容量、循环性能、倍率性能及其影响因素,展望了钾电池碳基负极材料在实现高可逆容量、长循环稳定性等方面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软碳 硬碳 石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孔硅酸钙吸附亚甲基蓝性能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杨权成 张开永 +4 位作者 郭德 石常省 马瑞欣 唐利刚 杜振毓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6-91,共6页
以煤矸石提铝尾渣制得的介孔硅酸钙为吸附材料,研究了介孔硅酸钙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考察了亚甲基蓝溶液pH、吸附剂添加量、吸附时间和吸附温度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介孔硅酸钙对亚甲基蓝表现出良好的吸附性能,在298 K... 以煤矸石提铝尾渣制得的介孔硅酸钙为吸附材料,研究了介孔硅酸钙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考察了亚甲基蓝溶液pH、吸附剂添加量、吸附时间和吸附温度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介孔硅酸钙对亚甲基蓝表现出良好的吸附性能,在298 K、pH=11、介孔硅酸钙投加量为0.2 g/L、吸附时间为60 min条件下,亚甲基蓝的去除率达87.33%。介孔硅酸钙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线方程,吸附方式为单分子层吸附,饱和吸附量为89.68 mg/g。吸附过程为熵增加的自发过程,升温有利于吸附。吸附焓变ΔH为62.72 kJ/mol,介孔硅酸钙对亚甲基蓝的吸附以化学吸附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孔硅酸钙 亚甲基蓝 吸附 煤矸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纳米二氧化硅在环氧树脂膨胀阻燃体系中的协效作用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孙英娟 黄保利 +1 位作者 岳丽娜 高明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904-1910,共7页
以膨胀阻燃剂(IFR)为主要阻燃剂,以纳米二氧化硅(Nano-SiO_(2))及KH570改性纳米二氧化硅(SiO_(2)-g-KH570)为协效剂制备阻燃环氧树脂(EP)材料,对比研究了2种EP/IFR/SiO_(2)及EP/IFR/SiO_(2)-g-KH570体系材料的阻燃性能、力学性能、热量... 以膨胀阻燃剂(IFR)为主要阻燃剂,以纳米二氧化硅(Nano-SiO_(2))及KH570改性纳米二氧化硅(SiO_(2)-g-KH570)为协效剂制备阻燃环氧树脂(EP)材料,对比研究了2种EP/IFR/SiO_(2)及EP/IFR/SiO_(2)-g-KH570体系材料的阻燃性能、力学性能、热量释放、烟气释放、热降解行为及炭层表面形貌。结果表明,当阻燃剂的总添加量为环氧树脂基体质量分数的30%(SiO_(2)为IFR质量的10%)时,SiO_(2)与IFR具有阻燃协同效应,在同样的添加比例下,改性的SiO_(2)会增强这种协同作用。EP/IFR/SiO_(2)-g-KH570体系与EP/IFR/SiO_(2)体系相比,两者氧指数(LOI)分别为30.2%和28.6%,UL-94测试分别通过V-0和V-1级;EP/IFR/SiO_(2)-g-KH570的力学性能较EP/IFR/SiO_(2)也有所提高,弯曲强度和抗冲击强度分别提高了10.2MPa和0.6KJ·m^(-2);锥形量热及热分析结果表明,EP/IFR/SiO_(2)-g-KH570体系在热释放、CO和CO_(2)释放指标上数值明显降低,热稳定性增加;残炭的电镜形貌分析表明,EP/IFR/SiO_(2)-g-KH570体系能形成更加致密和连续的炭层,能起到很好的物理屏障作用,显示出较好的阻燃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树脂 纳米二氧化硅 膨胀型阻燃剂 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活性炭催化过硫酸盐处理甲基橙废水 被引量:9
7
作者 赵娟娟 丘烨铃 +4 位作者 胡赟 陈惠莹 马承威 王超 许佳雨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5-120,共6页
为获得低成本、高效率的偶氮染料废水处理方法,采用改性活性炭催化过硫酸盐(PS)氧化降解甲基橙染料废水。通过单因素实验分别研究改性活性炭、PS及Fe^(2+)浓度对甲基橙降解的影响,降解过程遵循拟一级动力学模型,反应速率常数为0.0757~1.... 为获得低成本、高效率的偶氮染料废水处理方法,采用改性活性炭催化过硫酸盐(PS)氧化降解甲基橙染料废水。通过单因素实验分别研究改性活性炭、PS及Fe^(2+)浓度对甲基橙降解的影响,降解过程遵循拟一级动力学模型,反应速率常数为0.0757~1.7178 min^(-1)。采用Box-BehnkenDesign响应面研究各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甲基橙降解的影响,各因素贡献排序为:催化剂投加量>PS浓度>Fe^(2+)浓度,最佳反应条件:催化剂投加量为0.73 g/L、PS浓度为2.0 mmol/L、Fe^(2+)浓度为1.08 mol/L。对改性活性炭催化PS氧化降解甲基橙染料废水的机理进行探究,电子顺磁共振波谱实验表明降解体系中存在羟基自由基和硫酸根自由基,自由基猝灭实验表明改性活性炭表面的羟基自由基在甲基橙降解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橙 过硫酸盐 改性活性炭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工安全复合型人才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调查
8
作者 郗朋 王家盛 +3 位作者 丛广佩 孟庭宇 孙春峰 纪红兵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5年第S1期1-8,共8页
为优化化工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教学大纲,分析化工安全技术及管理人员知识体系和专业能力的现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调查研究化工企业安全技术及管理岗位招聘需求、入职培训要求、任职需求及校企合作模式等。... 为优化化工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教学大纲,分析化工安全技术及管理人员知识体系和专业能力的现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调查研究化工企业安全技术及管理岗位招聘需求、入职培训要求、任职需求及校企合作模式等。结果表明:当前化工安全复合型人才培养数量不足,专业知识体系不完善,专业能力结构不匹配,化工安全技术及管理人员需着重掌握安全管理技能(设备完整性、过程安全管理等)、化工工艺、法律法规、化学反应、压力容器与管道、仪表与自动控制、电气等专业知识,并强化风险评估(装备、工艺、仪表系统等)、化学反应分析、自动控制系统校核与测试分析、化工工艺模拟分析、压力容器与管道强度校核与模拟分析、电气自控系统设计等专业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工安全 复合型人才 知识体系 能力结构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F@TiN-Ag/银溶胶复合基底的茶碱表面增强拉曼检测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晓琳 张帆 +6 位作者 刘艳坤 王志武 李波 吴振刚 魏颖娜 魏恒勇 李景武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442-1451,共10页
以制备的MOF@TiN-Ag/银溶胶复合基底为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活性基底,对茶碱进行SERS检测,探讨了基于该复合基底的表面增强拉曼技术在药物检测方面的应用。首先,利用电化学阳极氧化结合氨气还原氮化法制备了氮化钛纳米管阵列,随后通... 以制备的MOF@TiN-Ag/银溶胶复合基底为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活性基底,对茶碱进行SERS检测,探讨了基于该复合基底的表面增强拉曼技术在药物检测方面的应用。首先,利用电化学阳极氧化结合氨气还原氮化法制备了氮化钛纳米管阵列,随后通过电化学沉积法制备TiN-Ag复合基底,并在其表面原位生长金属有机框架(MOF)包覆层得到MOF@TiN-Ag复合基底,将茶碱与银溶胶混合后滴加在该复合基底上进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检测。结果表明,MOF@TiN-Ag/银溶胶复合基底中存在面心立方晶型TiN、金属单质Ag和MOF钴基3种物相;扫描电镜结果显示,TiN纳米管排列整齐,Ag纳米结构呈树枝状均匀分散在其表面;作为隔绝层的MOF粒子形状规整,覆盖在TiN-Ag表面;银溶胶纳米粒子呈圆球状分布在MOF@TiN-Ag复合基底表面。由于银纳米粒子与TiN-Ag复合基底可发生协同增强作用,加之MOF的富集特性,使得该复合基底具有优异的SERS性能,其对茶碱溶液的SERS检出限为1×10^(-5) mol/L,检测性能良好。所制备的MOF@TiNAg/银溶胶复合基底拓宽了SERS在药物检测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N-Ag 金属有机框架(MOF) 银溶胶 茶碱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动机油中水分的近红外光谱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阁 陈彬 +1 位作者 商芷萱 全宇轩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49-454,共6页
发动机油是发动机的核心部件,发动机油中极易混入水分,水分容易加速发动机油的劣化和变质,进而危害发动机的安全运行。对发动机油中水分进行检测是保障发动机油质量的重要指标。因而采用近红外光谱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回归方法对不同... 发动机油是发动机的核心部件,发动机油中极易混入水分,水分容易加速发动机油的劣化和变质,进而危害发动机的安全运行。对发动机油中水分进行检测是保障发动机油质量的重要指标。因而采用近红外光谱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回归方法对不同含水量的发动机油进行了检测。首先根据含水发动机油的近红外光谱的特征,分析了931,1195~1212和1391~1430 nm波长的较强吸收峰的机制;采用正交信号校正(OSC)和几种其他的光谱预处理方法构建了PLS回归模型,根据回归系数进行了特征波长的选择。结果表明,OSC预处理后的PLS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而多元散射校正(MSC)和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NV)预处理降低了模型的校正性能。选择了166个特征波长,占全谱的32.42%。采用所建的近红外全谱PLS模型和特征波长选择的PLS模型分别对预测集14个油样进行预测,两个模型都能实现较好地预测,预测标准差分别为0.0007和0.0006;而特征波长选择对含水发动机油的预测最稳健,性能指标最好(R^(2)_(P)为0.9930,R^(2)_(CV)为0.9887,且RMSE CV和RMSE P值分别为3.1401×10^(-4)和2.4190×10^(-4),RPD值为11.9884),特征波长选择的PLS模型与全光谱模型相比,经过特征波长选择消除了全光谱中大量无用信息,对发动机油中含水量预测最稳健,性能指标最好,使模型的性能得到了显著提高。根据所建的OSC预处理后的全谱PLS模型以及特征波长选择的PLS模型,对油样的预测集进行验证,特征波长选择后的PLS模型对预测集的预测效果较优,每个油样的预测值更接近实测值。说明经过特征波长选择后建立的PLS模型不仅没有降低模型的精度和预测能力,反而由于消除了不相关变量的信息,使所建模型更具有泛化性能。因而近红外光谱技术对发动机油中水分的检测具有较好的精确性、可靠性,为发动机的状态监测提供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动机油 水分 近红外光谱 特征波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化GO对硬质聚氨酯泡沫阻燃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旋 吴发群 陈浩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6-32,共7页
通过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对氧化石墨烯(GO)进行功能化处理,获得功能化氧化石墨烯(IPDI-GO)与阻燃剂聚磷酸铵(APP)和可膨胀石墨(EG)进行复配,制备出硬质聚氨酯泡沫(RPUF)复合材料。通过热重分析、极限氧指数(LOI)、垂直燃烧测试、... 通过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对氧化石墨烯(GO)进行功能化处理,获得功能化氧化石墨烯(IPDI-GO)与阻燃剂聚磷酸铵(APP)和可膨胀石墨(EG)进行复配,制备出硬质聚氨酯泡沫(RPUF)复合材料。通过热重分析、极限氧指数(LOI)、垂直燃烧测试、锥形量热、扫描电子显微镜和万能拉伸试验机研究了IPDI-GO对RPUF复合材料的热性能、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功能化后IPDI-GO的热稳定性与残炭率显著提高,并且与膨胀型阻燃剂(IFR)在RPUF复合材料基体中存在明显的协同阻燃作用,阻燃效果与压缩强度均优于GO。相同阻燃剂添加量条件下,添加质量分数0.3%的IPDI-GO就可将只添加IFR的RPUF的LOI从26.8%提高到27.5%,最大热释放速率(PHRR)和热释放总量(THR)分别降低了4.3%和19.0%。与添加GO相比,添加IPDI-GO的RPUF的LOI提高了1.5%,PHRR和THR分别降低了7.8%和15.8%,并且样品残炭率增加,形成炭层更加致密、连续,能够更好地隔绝氧气与热量交换。防火性能指数和火势蔓延指数表明,IPDI-GO的添加使得RPUF的安全性最高,火灾风险性也非常小。另外,压缩强度损失得到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硬质聚氨酯泡沫 阻燃 协同作用 功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吡咯/羧酸化细菌纤维素复合材料的电学性能研究
12
作者 岳丽娜 孙英娟 +4 位作者 朱桃花 高帆 柴智勇 赵紫苇 畅戈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8-23,共6页
基于细菌纤维素的多羟基结构,对其进行羧酸化改性;接着以羧酸化细菌纤维素为模板,原位复合聚吡咯(PPy),得到PPy/羧酸化细菌纤维素导电复合材料。并对其微观形貌、化学结构、热稳定性等进行测试表征,重点研究了用不同浓度的氧化剂处理后... 基于细菌纤维素的多羟基结构,对其进行羧酸化改性;接着以羧酸化细菌纤维素为模板,原位复合聚吡咯(PPy),得到PPy/羧酸化细菌纤维素导电复合材料。并对其微观形貌、化学结构、热稳定性等进行测试表征,重点研究了用不同浓度的氧化剂处理后,复合材料电学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电子电导率随氧化程度的提高而升高,最高可达10^-3 S/cm,编号为0.04-48h的样品具有最佳的离子电导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纤维素 羧酸化 聚吡咯 电子电导率 交流阻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