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豆不同生育时期耐盐性综合评价及耐盐种质筛选
1
作者 孟然 李赵嘉 +5 位作者 冯薇 陈悦 刘路平 杨春燕 鲁雪林 王秀萍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91-2008,共18页
土壤盐渍化是影响大豆生长的重要非生物胁迫之一。评价与筛选耐盐性大豆种质资源对于挖掘耐盐碱基因、耐盐大豆品种选育及盐碱地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50份大豆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发芽期(0.6%NaCl)、苗期(1.5%NaCl)和... 土壤盐渍化是影响大豆生长的重要非生物胁迫之一。评价与筛选耐盐性大豆种质资源对于挖掘耐盐碱基因、耐盐大豆品种选育及盐碱地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50份大豆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发芽期(0.6%NaCl)、苗期(1.5%NaCl)和全生育期(0.9%NaCl)的耐盐性鉴定,基于芽期发芽率、苗期株高、叶面积、SPAD值、地上及地下部分的鲜重和干重及丙二醛含量等10个指标和全生育期株高、底荚高度、有效分枝、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等8个指标,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对大豆种质耐盐性进行综合评价,并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苗期和全生育期耐盐性预测回归模型,明确了各时期的耐盐评价指标。结果表明,依据盐害指数筛选出发芽期高耐盐种质8份,耐盐种质10份,高度盐敏感种质6份。利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进行综合评价,鉴定出苗期耐盐材料12份;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将50份全生育期大豆材料分成5类:高耐盐种质3份、耐盐种质3份、中等耐盐种质20份、盐敏感种质19份和高敏感种质5份。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建立大豆苗期耐盐性评价预测模型:D=–0.223+0.085X1+0.203X2+0.075X3+0.149X6+0.132X7+0.070X9+0.084X10(R^(2)=0.969,P<0.01)。筛选出相对株高、相对叶面积、相对SPAD、相对地下部分鲜重、相对地下部分干重、相对SOD活性、相对PRO含量可作为大豆苗期耐盐性鉴定的指标。建立大豆全生育期耐盐性评价预测模型:D=-0.153+0.143X1+0.443X6+0.171X7(R^(2)=0.962,P<0.01),筛选出相对株高、相对单株粒数、相对单株粒重可以作为大豆全生育期耐盐性评价指标。本研究建立了一套全面精简、针对于大豆不同生育时期的耐盐性鉴定评价方法,为大豆耐盐机理研究和耐盐新种质选育提供了技术体系和基础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发芽期 苗期 全生育期 耐盐性 隶属函数法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对2种类型SMV分离物的抗性遗传分析及QTL定位 被引量:1
2
作者 高齐齐 刘兵强 +5 位作者 赵田湉 陈强 史晓蕾 林静 杨春燕 张孟臣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55-1262,1307,共9页
【目的】为了挖掘大豆抗重组型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的基因资源,进一步为探索抗重组型SMV与抗非重组型SMV遗传和分子机制差异提供支撑。【方法】以冀豆17(抗病)×绥农14(感病)构建的包含272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R... 【目的】为了挖掘大豆抗重组型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的基因资源,进一步为探索抗重组型SMV与抗非重组型SMV遗传和分子机制差异提供支撑。【方法】以冀豆17(抗病)×绥农14(感病)构建的包含272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在2种不同环境下对非重组型SMV(HB-SC3)和重组型SMV(HB-RS)株系进行抗性遗传定位分析及分子机制探索。【结果】RIL群体在2种环境下接种HB-SC3和HB-RS后抗感家系分离比均符合1∶1抗感分离比(P>0.05),且F1植株对HB-SC3和HB-RS均表现为抗病,表明冀豆17携带对2种类型SMV的抗性均由1对主效显性基因控制。但受HB-SC3和HB-RS侵染后,不同级别的感病家系在不同环境下变化幅度较大,分别为4.3%~22.2%和11.1%~129.63%之间,表明环境对HB-RS侵染植株后的症状影响显著。QTL分析共定位到3个QTL位点,其中qRsmv13为稳定的主效QTL位点,对2种类型SMV均具有显著抗性,LOD值在23.94~40.42之间,可解释遗传变异率在35.80%~50.46%之间,抗性增效基因来源于冀豆17。此外,2个微效QTL位点qRsmv7和qRsmv14的LOD值分别为2.95和2.62,可分别解释2.58%和2.72%的表型变异,抗性增效基因也均来源于冀豆17。结果还显示,感病植株HB-SC3的浓度显著高于HB-RS约20倍,植株接种HB-SC3后可引起3个与坏死相关的PR1基因的上调表达,且3个PR1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接种HB-RS的植株,表明2种类型SMV致病分子机制存在显著的差异。【结论】大豆抗重组型SMV主效QTL位点为qRsmv13,微效位点为qRsmv7和qRsmv14,抗重组型SMV与抗非重组型SMV遗传和分子机制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大豆花叶病毒 抗性 QTL 坏死相关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籽粒蛋白质含量超亲分离的遗传解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曹永策 杨春燕 +1 位作者 赵团结 张孟臣 《大豆科技》 2019年第6期11-15,共5页
以夏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NJK3N为试验材料进行5个环境的田间试验,进一步利用含1 733个bin标记的遗传图谱对籽粒蛋白质含量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该群体中籽粒蛋白质含量存在超亲分离,单个环境最高值达51.23%,家系间、环境间以及环境与家... 以夏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NJK3N为试验材料进行5个环境的田间试验,进一步利用含1 733个bin标记的遗传图谱对籽粒蛋白质含量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该群体中籽粒蛋白质含量存在超亲分离,单个环境最高值达51.23%,家系间、环境间以及环境与家系互作上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在10个染色体上定位到11个控制籽粒蛋白质含量的QTL,其中qProt-11-1和qProt-12-1未见前人报道。增效等位变异来自母本和父本的分别有4个和7个,其通过杂交重组累加可能导致家系蛋白质含量出现超亲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大豆 籽粒蛋白质含量 超亲分离 QTL连锁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IL群体中大豆籽粒脂肪酸组分QTL分析
4
作者 王茜 刘兵强 +5 位作者 贾馨元 杨庆 黄冀楠 史晓蕾 杨春燕 陈庆山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16-423,共8页
大豆是世界上主要的油料作物,其脂肪酸各组分的比例决定了大豆油的质量。本研究以“徐豆16×冀HJ117”构建的包含183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s)群体XH1617为材料,通过气相色谱法检测棕榈酸、硬脂酸、油酸... 大豆是世界上主要的油料作物,其脂肪酸各组分的比例决定了大豆油的质量。本研究以“徐豆16×冀HJ117”构建的包含183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s)群体XH1617为材料,通过气相色谱法检测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5种脂肪酸含量。表型变异分析显示,RIL群体的5种脂肪酸含量均呈近似正态分布,说明大豆5种脂肪酸含量均为典型的数量性状。通过QTL定位,共鉴定到13个与大豆脂肪酸含量相关的QTL位点,分别位于05、06、08、13、14、15和19号染色体上,LOD值为2.50~12.35,可解释的表型变异范围为6.1%~26.7%。其中6个QTL是新鉴定到的与大豆脂肪酸含量相关的遗传位点。另外,在15号染色体上鉴定到1个主效且协同调控大豆棕榈酸含量和油酸含量的遗传位点,Locus_15_POA,在标记Gm15_3702534_C_T~Gm15_4491175_T_C之间,LOD值为4.71~5.11,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11.20%~12.10%。相关性分析发现,除硬脂酸含量与油酸含量无显著性相关外,其他脂肪酸含量之间均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研究结果可为培育高油酸且低棕榈酸的高品质大豆提供遗传材料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脂肪酸含量 QTL定位分析 遗传分析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