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梨小食心虫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刘美钊 马爱红 +6 位作者 杨小凡 牛一平 路子云 刘文旭 李建成 李文香 冉红凡 《河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3期50-56,61,共8页
梨小食心虫为世界性果树害虫,主要为害仁果类(如苹果、梨等)、核果类果树(如桃等)的新梢和果实。该虫虫体小、钻蛀性为害,隐蔽性强,发生代数多、世代重叠严重,生产上防治困难。而过度化学防治会导致“三R”问题严重,梨小食心虫发生为害... 梨小食心虫为世界性果树害虫,主要为害仁果类(如苹果、梨等)、核果类果树(如桃等)的新梢和果实。该虫虫体小、钻蛀性为害,隐蔽性强,发生代数多、世代重叠严重,生产上防治困难。而过度化学防治会导致“三R”问题严重,梨小食心虫发生为害已成为限制果树高质量绿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对梨小食心虫的生物学特性、综合防控措施(包括农业和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综合防治等)进行综述,以期为梨小食心虫的综合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小食心虫 生物学特性 综合防控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大豆孢囊线虫致病型分化研究
2
作者 李秀花 王容燕 +5 位作者 高波 马娟 高占林 赵惟 万艳争 陈书龙 《河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4期56-60,共5页
为了明确河北省大豆孢囊线虫致病型分化,采用2套鉴定体系,在温室内利用盆栽的方法,分别对河北省沧州市、邯郸市、保定市、唐山市和承德市大豆孢囊线虫群体的生理小种和HG型进行了鉴定。生理小种鉴定体系的鉴定结果表明:感病品种Lee对5个... 为了明确河北省大豆孢囊线虫致病型分化,采用2套鉴定体系,在温室内利用盆栽的方法,分别对河北省沧州市、邯郸市、保定市、唐山市和承德市大豆孢囊线虫群体的生理小种和HG型进行了鉴定。生理小种鉴定体系的鉴定结果表明:感病品种Lee对5个SCN群体均表现为高度感病,平均单株雌虫数量为195.9~295.5个;5个SCN群体在4个鉴别寄主(Pickett、Peking、PI88788、PI90763)上形成的雌虫数均较少,FI均<10,5个SCN群体的生理小种均属于3号生理小种。HG型鉴定体系的鉴定结果表明:感病品种Lee对5个SCN群体均表现为高度感病,平均单株雌虫数量为181.9~275.3个;7个鉴别寄主[Peking (PI548402)、PI88788、PI90763、PI437654、PI209332、PI89772、PI548316]形成的雌虫数量较少,FI均<10,HG型均为0型。河北省沧州市、邯郸市、保定市、唐山市和承德市大豆孢囊线虫群体的生理小种均为3号小种,HG型均为0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孢囊线虫 鉴别寄主 生理小种 HG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棉田绿盲蝽绿色防控技术体系构建
3
作者 安静杰 李耀发 +5 位作者 党志红 张涛 高占林 高连珍 霍成梅 潘文亮 《中国棉花》 2017年第5期20-22,共3页
为了构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河北省棉田绿盲蝽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于2011-2015年在河北省沧州植棉区开展了棉田绿盲蝽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包括色板诱杀、性信息素、频振式杀虫灯和高效生物农药应用等,并逐步构建了针对棉田绿盲蝽的绿色... 为了构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河北省棉田绿盲蝽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于2011-2015年在河北省沧州植棉区开展了棉田绿盲蝽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包括色板诱杀、性信息素、频振式杀虫灯和高效生物农药应用等,并逐步构建了针对棉田绿盲蝽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根据相关研究发现,该绿色防控技术对棉田绿盲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与常规防治区相比,减药控害成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 棉花 绿盲蝽 绿色防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棉蚜对新烟碱类杀虫剂敏感基线及抗药性水平 被引量:25
4
作者 安静杰 党志红 +4 位作者 高占林 吕海英 彭建红 潘文亮 李耀发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2-116,共5页
为了准确评价河北省棉蚜对新烟碱类杀虫剂抗药性水平。本试验采用浸渍法,测定了河北省不同棉区棉蚜种群对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敏感性水平,并以国内相同方法中最敏感品系作为基线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与历史敏感基线比较,河北省各棉区棉... 为了准确评价河北省棉蚜对新烟碱类杀虫剂抗药性水平。本试验采用浸渍法,测定了河北省不同棉区棉蚜种群对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敏感性水平,并以国内相同方法中最敏感品系作为基线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与历史敏感基线比较,河北省各棉区棉蚜种群对吡虫啉抗性均达到了极高抗水平,其抗性指数最高为1367.3;对氟啶虫胺腈抗性也达到了高抗至极高抗水平;但是对噻虫嗪和噻虫胺抗性只达到了中至高抗水平。以室内饲养敏感种群为基线横向比较,发现河北省各棉区棉蚜对噻虫嗪抗药性指数最高为74.29,对吡虫啉最高为32.13,氟啶虫胺腈最高为21.97,噻虫胺最高仅为7.14。综合来看,河北省棉蚜对包括第四代氟啶虫胺腈在内的新烟碱类杀虫剂均产生了高至极高的抗药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蚜 新烟碱类杀虫剂 抗药性 敏感基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田褐足角胸叶甲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路子云 李建成 +5 位作者 刘文旭 冉红凡 马爱红 李辉利 李中建 屈振刚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2-85,共4页
为了明确褐足角胸叶甲主要生物学特性,采用田间系统调查和室内饲养的方法,对玉米田褐足角胸叶甲成虫、幼虫、蛹的消长动态、成虫产卵习性及其生活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褐足角胸叶甲在河北省保定、石家庄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5~1... 为了明确褐足角胸叶甲主要生物学特性,采用田间系统调查和室内饲养的方法,对玉米田褐足角胸叶甲成虫、幼虫、蛹的消长动态、成虫产卵习性及其生活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褐足角胸叶甲在河北省保定、石家庄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5~15cm土层中越夏、10~15cm土层中越冬;次年4月,随着日期的推移,气温逐步升高,越冬幼虫从下部土层逐步向上移动至0~5cm土层,6月中旬在土中开始化蛹,蛹发生期长达40d;卵产在距地表1~3mm的表土层,或产在干枯的玉米叶片上,散产或呈块状,少的2~3粒,多的一块卵达32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田 褐足角胸叶甲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点委夜蛾越冬代生物学特性及其天敌种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石洁 张海剑 +5 位作者 王振营 秦雁宇 李娟 陈丹 郭宁 杨硕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20,共7页
二点委夜蛾已成为我国夏玉米苗期主要害虫之一,严重威胁玉米生产安全。目前对其越冬代生物学特性及其天敌研究少见文献报道。本文系统研究了二点委夜蛾越冬代幼虫虫龄结构及老熟幼虫生物学特性,对其寄生性昆虫天敌和病原微生物进行分离... 二点委夜蛾已成为我国夏玉米苗期主要害虫之一,严重威胁玉米生产安全。目前对其越冬代生物学特性及其天敌研究少见文献报道。本文系统研究了二点委夜蛾越冬代幼虫虫龄结构及老熟幼虫生物学特性,对其寄生性昆虫天敌和病原微生物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4龄以上二点委夜蛾越冬代幼虫均可做茧休眠越冬,翌年大部分幼虫直接在茧中化蛹,部分幼虫爬出茧外继续取食后化蛹。越冬代老熟幼虫的体长、体重和头壳宽度变化较大,且三者间无显著相关性。越冬代蛹个体间大小差异较大。大多数雌蛾的体长比雄蛾略小,雌虫产卵期可持续5~11 d,卵量平均为277粒/雌,单粒散产,雌、雄蛾平均寿命较主害代长,分别为11.00 d和18.67 d。死亡虫体寄生物分离鉴定发现,5.22%被寄生蜂寄生,发现3种寄生蜂,1种重寄生蜂;从60.29%的死亡虫体中分离出4种真菌,分别为球孢白僵菌、绿僵菌、黄曲霉和青霉;从21.74%死亡虫体中分离出细菌,除黏质沙雷氏菌外,还有一种球菌和一种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点委夜蛾 越冬代 生物学特性 寄生蜂 病原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菜用大豆田昆虫群落功能团组成及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高慧敏 巴义彬 +5 位作者 冉红凡 田玉 孙英焘 郝玲玉 赵思佳 曹岩坡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3-79,共7页
为研究河北省菜用大豆田昆虫群落功能团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变化,于2018年5-10月,采用马来氏网对该地区昆虫进行调查,共采集昆虫6888头,隶属于11目94科255种,按照营养和取食习性分为吸收式害虫、咀嚼式害虫、天敌昆虫和中性昆虫4个功能团;... 为研究河北省菜用大豆田昆虫群落功能团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变化,于2018年5-10月,采用马来氏网对该地区昆虫进行调查,共采集昆虫6888头,隶属于11目94科255种,按照营养和取食习性分为吸收式害虫、咀嚼式害虫、天敌昆虫和中性昆虫4个功能团;采用群落结构特征参数比较分析了各功能团的结构特征与动态.结果表明:各功能团的相对丰盛度由大到小为咀嚼式害虫、吸收式害虫、天敌昆虫、中性昆虫,且不同功能团的优势类群相对丰盛度随季节变化明显;该地区主要有5种吸收式害虫和1种咀嚼式害虫,优势天敌有8种.菜用大豆田昆虫群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仅极少数吸收式害虫早期大发生的可能性大,需要提前做好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用大豆 昆虫功能团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微生物杀菌剂防治马铃薯黄萎病 被引量:12
8
作者 鹿秀云 赵卫松 +10 位作者 白颖 马丽 张丽红 商俊燕 苏振贺 郭庆港 张晓云 王培培 闫磊 马平 李社增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80-287,共8页
马铃薯黄萎病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土传兼种传维管束病害,危害大且防治困难。利用活体微生物杀菌剂是防治作物土传病害的有效措施之一。本研究通过盆栽试验评价了微生物杀菌剂枯草芽胞杆菌可湿性粉剂对马铃薯出苗和生长的安全性,在河北省... 马铃薯黄萎病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土传兼种传维管束病害,危害大且防治困难。利用活体微生物杀菌剂是防治作物土传病害的有效措施之一。本研究通过盆栽试验评价了微生物杀菌剂枯草芽胞杆菌可湿性粉剂对马铃薯出苗和生长的安全性,在河北省马铃薯主产区开展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该制剂有效防治马铃薯黄萎病的使用方法和适宜施用剂量,并在河北省涞源县、围场县和永年区3县区分别开展了田间示范应用。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枯草芽胞杆菌可湿性粉剂15、30和45 kg/hm2拌种处理对马铃薯出苗安全,对马铃薯生长没有不良影响;田间小区试验表明,在围场县试验田中,该制剂30 kg/hm2拌种处理单独使用或30 kg/hm2拌种加15 kg/hm2初花期滴灌使用均能显著减轻马铃薯黄萎病的发生,分别增产15.53%和17.10%;在新乐市试验田,枯草芽胞杆菌可湿性粉剂30 kg/hm2拌种处理显著增加马铃薯产量16.38%。田间示范应用结果表明,枯草芽胞杆菌可湿性粉剂30 kg/hm2拌种处理在涞源县和围场县防治马铃薯黄萎病效果显著,防效分别为84.22%和72.93%,两地分别显著增产24.30%和9.27%;在邯郸市永年区,相比化学药剂对照处理,枯草芽胞杆菌可湿性粉剂30 kg/hm2拌种处理显著增加马铃薯产量19.73%。本研究表明,枯草芽胞杆菌可湿性粉剂对马铃薯黄萎病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和显著的增产效果,为该制剂在马铃薯生产中高效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黄萎病 枯草芽胞杆菌 大丽轮枝菌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梨小食心虫幼虫寄生蜂——丽下腔茧蜂的形态描述、生物学特性及生物防治潜力 被引量:2
9
作者 冉红凡 马爱红 +2 位作者 刘文旭 路子云 李建成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3-179,共7页
田间采集梨小食心虫室内饲养过程中发现一种寄生蜂,经鉴定为膜翅目Hymenoptera茧蜂科Braconidae窄径茧蜂亚科Agathidinae的丽下腔茧蜂Therophilus festivus(Muesebeck,1953)。用体视解剖镜观察并描记其形态特征,对其学名变迁进行了介绍... 田间采集梨小食心虫室内饲养过程中发现一种寄生蜂,经鉴定为膜翅目Hymenoptera茧蜂科Braconidae窄径茧蜂亚科Agathidinae的丽下腔茧蜂Therophilus festivus(Muesebeck,1953)。用体视解剖镜观察并描记其形态特征,对其学名变迁进行了介绍。另外对该蜂的寄生时期、田间自然寄生率和不同环境条件下成虫寿命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蜂寄生于梨小食心虫幼虫,2014—2017年田间调查自然寄生率分别为27.51%、43.08%、38.37%、23.91%;用纯净水、10%白糖水、5%蜂蜜水、10%蜂蜜水、20%蜂蜜水饲喂丽下腔茧蜂成虫寿命分别为3.4、6.6、5.67、5.67、6.75 d,以20%蜂蜜水补充营养的成虫寿命最长;在15、20、25和30℃不同温度条件下,成虫寿命分别为19、12、6.5、6.83 d,以15℃条件下成虫寿命最长。该寄生蜂对梨小食心虫的田间自然寄生率较高,而且寄生范围较广,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小食心虫 丽下腔茧蜂 形态描述 生物学特性 生物防治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孢白僵菌生物学特性与其对不同昆虫侵染差异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曹伟平 宋健 +3 位作者 甄伟 王金耀 冯书亮 杜立新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03-508,共6页
球孢白僵菌对不同目标昆虫的侵染能力存在很大差异。应用4株不同寄主来源的球孢白僵菌对2龄小菜蛾和棉铃虫幼虫进行毒力测定,扫描电镜观察分生孢子在试虫体表的萌发及侵染过程,同时测定了4菌株的生长速率、产孢量和孢外酶水平等生物学... 球孢白僵菌对不同目标昆虫的侵染能力存在很大差异。应用4株不同寄主来源的球孢白僵菌对2龄小菜蛾和棉铃虫幼虫进行毒力测定,扫描电镜观察分生孢子在试虫体表的萌发及侵染过程,同时测定了4菌株的生长速率、产孢量和孢外酶水平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供试菌株中HFW-05的生长速率及酶活性均高于其余3菌株;菌株HFW-05对小菜蛾致病力较高,处理6 d后校正死亡率为87.1%,其余3株为30%左右;4菌株对棉铃虫6 d后校正死亡率均低于20%。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菌株HFW-05附着在小菜蛾表皮12 h后,孢子萌发后直接或产生较短芽管穿透表皮,36 h后,未穿透小菜蛾表皮的菌丝体断裂为芽生孢子;其余处理分生孢子在试虫表皮均能萌发,但芽管多呈蔓延生长直至断裂为芽生孢子,未能有效穿透寄主表皮,且孢子生长周期均长于菌株HFW-05。单纯依据孢子萌发率、产孢量或酶活评价筛选高毒力菌株是不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分生孢子 表皮侵染 扫描电镜 小菜蛾 棉铃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晒高温覆膜对韭菜生长及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宋健 曹伟平 +2 位作者 陈丹 张晓 杜立新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70-675,共6页
为明确日晒高温覆膜对韭菜生长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本研究在河北省韭菜主产区基于日晒高温覆膜措施对韭菜迟眼蕈蚊进行田间防治试验,就覆膜前后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了比较,并采用Biolog-ECO技术分析了覆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 为明确日晒高温覆膜对韭菜生长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本研究在河北省韭菜主产区基于日晒高温覆膜措施对韭菜迟眼蕈蚊进行田间防治试验,就覆膜前后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了比较,并采用Biolog-ECO技术分析了覆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日晒高温覆膜技术对韭蛆各龄期幼虫的防治效果达到100%,覆膜12 d后韭菜株高、茎粗、叶宽、色泽、百株鲜重及根长等生长发育指标与未覆膜的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影响;覆膜后土壤中全磷量显著增加;根据Biolog-ECO培养第144 h的AWCD值计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Mc Intosh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无显著变化。可见日晒高温覆膜对韭菜迟眼蕈蚊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对韭菜生长及韭菜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晒高温覆膜 韭菜 韭菜迟眼蕈蚊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通量测序分析高温覆膜对韭菜根际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宋健 张海剑 +3 位作者 刘莉 杜立新 柳健虎 曹伟平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38-945,共8页
为明确高温覆膜对韭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组成的影响。本研究在覆膜前后对韭菜根际土壤中总DNA进行提取,采用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土壤中细菌的16S rDNA和真菌的ITS基因进行了序列测定,分析了高温覆膜前后韭菜... 为明确高温覆膜对韭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组成的影响。本研究在覆膜前后对韭菜根际土壤中总DNA进行提取,采用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土壤中细菌的16S rDNA和真菌的ITS基因进行了序列测定,分析了高温覆膜前后韭菜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高温覆膜前后分别获得细菌OTUs 1849个和1819个,真菌OTUs 148个和151个,无显著差异。覆膜前后物种分类显示,细菌种类均隶属于24门53纲112目218科322属,其中优势类群为蛋白菌门、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覆膜前后的相对丰度分别为43.79%、21.70%、21.03%和42.36%、17.55%、23.92%。真菌种类均隶属于4门10纲21目27科34属,优势类群为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覆膜前后的相对丰度分别为62.48%、15.28%和51.13%、40.95%。可见,土壤中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均高于真菌,覆膜前后微生物总量无显著变化,细菌、真菌在多样性指数上无显著差异,而在结构组成上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覆膜 高通量测序 韭菜迟眼蕈蚊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孢子虫对二点委夜蛾致病力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海剑 宋健 +2 位作者 杜立新 杨云鹤 石洁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62-467,共6页
本研究对分离自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schler)越冬幼虫体内的微孢子虫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初步证明该微孢子虫与家蚕微孢子虫具有最近的近缘关系,属于微孢子纲,微孢子虫目,微粒子科,微粒子属Nosema;测定了该微孢子虫不... 本研究对分离自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schler)越冬幼虫体内的微孢子虫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初步证明该微孢子虫与家蚕微孢子虫具有最近的近缘关系,属于微孢子纲,微孢子虫目,微粒子科,微粒子属Nosema;测定了该微孢子虫不同浓度对不同龄期二点委夜蛾的致病力,在接种1×107孢子/m L浓度时,对初孵、2龄、3龄幼虫8 d的校正死亡率分别达到91.6%、83.35%和70.4%,显示出对靶标害虫具有较好的毒力;对田间自然条件下微孢子虫在二点委夜蛾种群中的流行动态进行了调查评估,结果表明微孢子虫在二点委夜蛾种群数量的控制中起到一定作用,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点委夜蛾 微孢子虫 致病力 流行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韭蛆高毒力Bt菌株与常用化学杀虫剂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宋健 曹伟平 杜立新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39-746,共8页
为了明确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韭蛆)高毒力Bt菌株JQD117与常用化学杀虫剂的相容性,本研究系统阐述了7种常用化学杀虫剂对该菌株芽孢萌发、生长、毒力等影响及混合增效作用。结果表明,在试验设定的化学杀虫剂高、中、低3种浓度存在的情况... 为了明确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韭蛆)高毒力Bt菌株JQD117与常用化学杀虫剂的相容性,本研究系统阐述了7种常用化学杀虫剂对该菌株芽孢萌发、生长、毒力等影响及混合增效作用。结果表明,在试验设定的化学杀虫剂高、中、低3种浓度存在的情况下,菌株JQD117均能有效萌发,萌发速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且杀虫毒力与对照无差异显著;在化学杀虫剂常规使用剂量范围内,菌株JQD117产活菌数量与对照LB培养基相比无差异显著。低剂量的吡虫啉、氟啶脲、噻虫啉、溴虫腈和高效氯氰菊酯与Bt菌株混用后表现为明显相加作用;低剂量呋虫胺和噻虫胺与菌株JQD117混用后表现为明显增效作用;低剂量噻虫胺、呋虫胺、溴虫腈与菌株JQD117混用3 d后,对韭蛆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5.45%、90.91%和90.91%。可见,菌株JQD117与常用化学杀虫剂在常规使用浓度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相容性。本研究为防治韭蛆Bt制剂开发应用提供了新思路,为减少农药投入量和韭菜安全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云金芽胞杆菌 化学杀虫剂 韭菜迟眼蕈蚊 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对绿盲蝽生物活性的测定 被引量:2
15
作者 郭志刚 安静杰 +4 位作者 高占林 党志红 潘文亮 袁文龙 李耀发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1-66,共6页
【目的】系统测定和分析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对绿盲蝽的生物活性。【方法】采用点滴法、浸渍法和食料混药法测定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对绿盲蝽的室内生物活性,分析观察和触药时间对其活性的影响。【结果】供试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氟铃脲、... 【目的】系统测定和分析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对绿盲蝽的生物活性。【方法】采用点滴法、浸渍法和食料混药法测定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对绿盲蝽的室内生物活性,分析观察和触药时间对其活性的影响。【结果】供试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氟铃脲、氟啶脲和杀铃脲对绿盲蝽均具有一定的胃毒作用,氟铃脲和氟啶脲还具有较好的触杀活性。氟铃脲处理后1~4 d,随着时间延长,试虫死亡率逐渐增加,至第4 d后不再变化。试虫接触氟铃脲超过24 h后,随着触药时间的延长,最终死亡率保持稳定。【结论】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对绿盲蝽表现出较好的胃毒作用,氟铃脲和氟啶脲还表现出较强的触杀活性,但其活性明显受观察时间和试虫触药时间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 绿盲蝽 生物活性测定 胃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行间覆膜技术防治棉花烂铃病 被引量:13
16
作者 鹿秀云 李社增 +2 位作者 李宝庆 郭庆港 马平 《中国棉花》 2013年第7期29-31,共3页
利用棉田行间覆膜技术在河北省献县、河间市、曲周县三地开展了棉花烂铃病的防治研究和示范。结果表明,在棉田第一个棉铃成铃之前,利用塑料薄膜完全覆盖棉田行间裸露地面,可以阻止棉花烂铃病原菌由土中向棉铃上传播,有效防烂铃病的发生... 利用棉田行间覆膜技术在河北省献县、河间市、曲周县三地开展了棉花烂铃病的防治研究和示范。结果表明,在棉田第一个棉铃成铃之前,利用塑料薄膜完全覆盖棉田行间裸露地面,可以阻止棉花烂铃病原菌由土中向棉铃上传播,有效防烂铃病的发生。在发病初期,对棉花烂铃的防治效果可达70%以上;到发病中后期,防效仍较显著,达到34.0%~54.92%。测产结果表明,行间覆膜比行间不覆膜的棉田每公顷增收子棉418.5kg,当年每公顷纯增收2641.5元,具有防治棉花烂铃病的潜力和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烂铃病 塑料薄膜 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根结线虫在河北日光温室黄瓜上的种群动态
17
作者 李秀花 马娟 +2 位作者 高波 王容燕 陈书龙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7-91,共5页
为明确蔬菜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在日光温室中的种群动态,对河北一年两茬日光温室黄瓜土壤中及根系上的线虫数量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在土壤中一年四季均可检测到2龄幼虫(J2)和卵。土壤中J2和卵的数量在7月中... 为明确蔬菜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在日光温室中的种群动态,对河北一年两茬日光温室黄瓜土壤中及根系上的线虫数量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在土壤中一年四季均可检测到2龄幼虫(J2)和卵。土壤中J2和卵的数量在7月中旬作物收获时达到高峰(450.1条/100mL土和333.4粒/100mL土),在7月19日—9月14日作物休闲季节均呈下降趋势,12月下旬秋冬茬作物收获时分别达到30.3条/100 mL和176粒/100mL土。对冬春茬黄瓜,J2大量侵入期在3~5月,高峰期在3月下旬;3龄幼虫发生高峰期在4月下旬和5月中下旬;4龄幼虫发生高峰期在5月中旬和6月中下旬;根结数量在6月中下旬达到高峰。对秋冬茬黄瓜,J2和3龄幼虫发生高峰期均在10月中旬;4龄幼虫发生高峰期在10月下旬;12月下旬根系内雌虫数量和根结数量在秋冬茬黄瓜收获时达到高峰期。对一年两茬日光温室黄瓜,根结线虫对冬春茬的危害重于秋冬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根结线虫 种群动态 侵染 黄瓜 日光温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草芽孢杆菌CAB-1抑菌蛋白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作用 被引量:25
18
作者 张晓云 李宝庆 +3 位作者 郭庆港 鹿秀云 李社增 马平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75-380,共6页
采用子叶喷雾法分别测定了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CAB-1所产抑菌蛋白粗提物对黄瓜白粉病的保护和治疗生物活性。结果表明该抑菌蛋白粗提物能显著降低黄瓜白粉病的病情指数,其保护和治疗作用的效果分别为73.33%和76.85%;EC50分别... 采用子叶喷雾法分别测定了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CAB-1所产抑菌蛋白粗提物对黄瓜白粉病的保护和治疗生物活性。结果表明该抑菌蛋白粗提物能显著降低黄瓜白粉病的病情指数,其保护和治疗作用的效果分别为73.33%和76.85%;EC50分别为175μg.mL-1和125μg.mL-1。利用曲利苯兰染色法检测抑菌蛋白粗提物对黄瓜白粉菌Sphacrotheca fuliginea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抑菌蛋白粗提物能有效降低白粉菌分生孢子的萌发率及萌发的芽管个数,造成菌丝顶端畸形膨大呈球状并减少新生分生孢子的个数。接菌3 d后,对照的孢子萌发率为36.98%,而经抑菌蛋白粗提物处理后的孢子萌发率仅为4.8%;接菌7 d后对照每个分生孢子梗上串生孢子个数最多为7个,多数5~6个;而抑菌蛋白粗提物处理后每个分生孢子梗上串生孢子个数最多为2个,大部分为1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抑菌蛋白 白粉病菌 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治番茄灰霉病的枯草芽胞杆菌BAB-1粉尘剂研制 被引量:15
19
作者 赵卫松 鹿秀云 +7 位作者 郭庆港 王培培 商俊燕 年冠臻 张晓云 董丽红 李社增 马平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9-108,共10页
目前我国农药登记的微生物杀菌剂主要为水剂和可湿性粉剂两种剂型。为了克服常规喷雾导致温室大棚内湿度增加给防病带来的不利影响,本文以枯草芽胞杆菌BAB-1为有效成分开展了粉尘剂研究,通过对载体和助剂的筛选,明确了最佳的载体、助剂... 目前我国农药登记的微生物杀菌剂主要为水剂和可湿性粉剂两种剂型。为了克服常规喷雾导致温室大棚内湿度增加给防病带来的不利影响,本文以枯草芽胞杆菌BAB-1为有效成分开展了粉尘剂研究,通过对载体和助剂的筛选,明确了最佳的载体、助剂种类及其比例,最终确定100亿CFU/g枯草芽胞杆菌BAB-1粉尘剂的配方为:滑石粉20%、分散剂GY-D900 2%、菌株BAB-1原药补足至100%。该制剂具有很好的悬浮效果(30 min时悬浮率>50%)。室内盆栽试验表明,菌株BAB-1粉尘剂对番茄灰霉病防效达到57.14%~71.43%,对黄瓜灰霉病的保护作用优于治疗作用,施用1次的防病效果分别为48.80%和1.65%;温室大棚试验结果表明,该制剂在番茄大棚中施用3次后对灰霉病的防效达到79.04%,对照化学药剂嘧菌酯800倍水溶液的防效为82.55%。该研究结果为枯草芽胞杆菌BAB-1粉尘剂的进一步产业化开发和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胞杆菌 相容性 粉尘剂 番茄灰霉病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寄主植物花器挥发性物质分析及其对绿盲蝽成虫的引诱作用 被引量:15
20
作者 李耀发 高占林 +4 位作者 康云凤 党志红 潘小花 王亚欣 潘文亮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5-100,共6页
针对绿盲蝽转主迁移过程中的趋花特性,本研究采用吸附法,获得了向日葵、棉花、玉米等寄主植物花器的主要挥发性物质,利用GC-MS技术,分析并明确了其各自的主要组分及其对绿盲蝽雌雄成虫的引诱作用。结果表明,3种植物花器挥发性物质对绿... 针对绿盲蝽转主迁移过程中的趋花特性,本研究采用吸附法,获得了向日葵、棉花、玉米等寄主植物花器的主要挥发性物质,利用GC-MS技术,分析并明确了其各自的主要组分及其对绿盲蝽雌雄成虫的引诱作用。结果表明,3种植物花器挥发性物质对绿盲蝽雄成虫均具有较高的引诱作用,其中玉米花丝挥发物引诱作用最强。GC-MS结果表明,3种寄主植物花器挥发性组分差异较大,向日葵花器挥发物中主要成分为α-蒎烯,占50%以上,棉花花器挥发物中主要成分为间二甲苯,占25%以上,而玉米花丝中主要挥发性成分为2,6-二叔丁基对甲苯酚。综合3种寄主植物花器挥发性组分,主要包括:a-蒎烯,间二甲苯、乙酸叶醇酯和松油烯。与反-2-已烯醛、顺-3-己烯醇、苯乙醛和苯乙酮等绿盲蝽引诱物质相比,3种花器挥发物中的α-蒎烯、松油烯和乙酸叶醇酯均表现了与其基本相当的引诱效果,尤其松油烯对绿盲蝽雌成虫的引诱率达70.59%,可望应用于绿盲蝽的田间测报及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盲蝽 寄主植物 花器 挥发性成分 引诱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