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北省桃树叶部黑斑病病害发生调查及其拮抗生防菌MCTR-5的鉴定 被引量:2
1
作者 苑士涛 孙新康 +1 位作者 刘君盈 王海燕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27,共6页
黑斑病是河北省桃树的主要病害之一,影响桃的产量和品质。为了解桃树叶部黑斑病发生情况,本研究系统调查了河北省桃主产区桃树叶部黑斑病的发生情况,发现桃树叶部黑斑病普遍发病率在30%以上,发病严重的桃园病叶率达50%以上。定点调查发... 黑斑病是河北省桃树的主要病害之一,影响桃的产量和品质。为了解桃树叶部黑斑病发生情况,本研究系统调查了河北省桃主产区桃树叶部黑斑病的发生情况,发现桃树叶部黑斑病普遍发病率在30%以上,发病严重的桃园病叶率达50%以上。定点调查发现,桃树叶部黑斑病的发生与叶片部位和桃品种具有相关性。为了筛选桃树叶部黑斑病的拮抗生防菌,采集了桃树根际土样及健康桃叶,筛选纯化获得60株不同形态的拮抗生防菌,其中7株菌株对桃叶部黑斑病致病菌链格孢菌具有抑菌效果。菌株MCTR-5和SPTR-10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分别为79.83%和82.05%。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及系统发育树分析,明确拮抗生防菌株MCTR-5为甲基营养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本研究探明了河北省桃树叶部黑斑病的发生严重程度及规律,筛选到对河北省桃树叶部黑斑病致病病原菌链格孢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生防菌株,为防治桃树叶部黑斑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树 黑斑病 链格孢菌 拮抗生防菌 病原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小麦赤霉病病原鉴定及毒性差异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宋璐璐 田娇娇 +2 位作者 李娜 张娜 杨文香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4-39,共6页
为安全高效地减少由Fusarium spp.引起的小麦赤霉病带来的损失和危害,对小麦赤霉病病原菌的类型、产毒类型及致病性差异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河北省小麦赤霉病病菌的分离鉴定、致病性和产毒素类型分析,明确了引起河北省小麦赤霉病的病原... 为安全高效地减少由Fusarium spp.引起的小麦赤霉病带来的损失和危害,对小麦赤霉病病原菌的类型、产毒类型及致病性差异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河北省小麦赤霉病病菌的分离鉴定、致病性和产毒素类型分析,明确了引起河北省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及其特点。分子鉴定和形态学鉴定表明引起河北省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产毒类型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毒素类型,其中78株菌株产15-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15-AcDON),1株菌株产3-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AcDON),F.graminearum不同菌株间致病性存在差异。试验表明病原菌的扩展速度与毒素产生量之间呈正相关。研究结果对于有效筛选抗病品种、选择防控药剂、生防菌株的筛选等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病原鉴定 致病性分析 毒素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菌药协同防治马铃薯疮痂病后蛭石基质微生物菌群的变化 被引量:1
3
作者 吴晓颖 杨方岩 +4 位作者 李寿如 贾景丽 于秀梅 刘大群 赵伟全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9-96,共8页
为了探索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与马铃薯疮痂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对具有不同防效的4个防治处理[生防菌ZWQ-1水剂(简称LNBX1,防效33.26%)、咯菌腈+ZWQ-1水剂(LNBX3,72.60%)、褔美双+ZWQ-1水剂(LNBX5,57.92%)和四霉素(LNBX8,24.75%)]和1个清... 为了探索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与马铃薯疮痂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对具有不同防效的4个防治处理[生防菌ZWQ-1水剂(简称LNBX1,防效33.26%)、咯菌腈+ZWQ-1水剂(LNBX3,72.60%)、褔美双+ZWQ-1水剂(LNBX5,57.92%)和四霉素(LNBX8,24.75%)]和1个清水处理(对照)的蛭石基质样品定量取样后进行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4个防治处理蛭石基质的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均低于对照;防效较好的LNBX3和LNBX5处理蛭石基质的真菌多样性高于对照,而防效较差的LNBX1和LNBX8处理低于对照。对细菌各分类水平的类群数量进行比较后发现,LNBX3和LNBX5处理蛭石基质细菌在种水平上比对照略有增加,而在门、纲、目、科、属等分类水平上类群数量呈减少趋势;LNBX1和LNBX8处理蛭石基质细菌各分类水平类群数量均呈减少趋势。4个防治处理蛭石基质的真菌类群数量在属和种水平上比对照均有增加。对防效最好的LNBX3处理蛭石基质中优势菌群组成和丰度进行分析发现,防治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壶菌门(Chytridiomycota)和罗兹菌门(Rozellomycota)的相对丰度较对照增加,其中变形菌门丰度增加31.8%,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的相对丰度分别降低18.3%和48.1%;防治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罗思河小杆菌属(Rhodanobacter)、古根菌属(Archaeorhizomycetales)和毛壳菌属(Chaetomium)相对丰度增加,土地杆菌属(Pedobacter)、枝动菌属(Mycoplana)、链霉菌属(Streptomyces)、明梭孢属(Monographella)、枝顶孢属(Acremonium)、曲霉属(Aspergillus)的相对丰度呈现不同程度减少。由此可见,菌药协同防治微型薯疮痂病可显著影响蛭石基质中微生物菌群的组成结构,其中假单胞菌属、慢生根瘤菌属、伯克氏菌属、毛壳菌属等生防有益菌的丰度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疮痂病 蛭石基质 高通量测序技术 微生物多样性 菌药协同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桃树叶部黑斑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药剂田间防效评价 被引量:4
4
作者 孙新康 刘君盈 +1 位作者 苑士涛 王海燕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77,共6页
桃树叶部黑斑病是河北省桃树主要的叶部病害之一,致病病原菌种类较多,且与桃穿孔病早期症状相似,容易混淆。因此,明确河北省桃树叶部病害的致病病原菌有利于针对性地防治桃树叶部病害。本研究采集河北省桃树主要种植区典型的桃树病叶,... 桃树叶部黑斑病是河北省桃树主要的叶部病害之一,致病病原菌种类较多,且与桃穿孔病早期症状相似,容易混淆。因此,明确河北省桃树叶部病害的致病病原菌有利于针对性地防治桃树叶部病害。本研究采集河北省桃树主要种植区典型的桃树病叶,分离纯化获得致病病原菌,利用柯赫氏法则验证病原菌的致病性。根据病原菌形态特征结合rDNA-ITS、EF-1α、Alt-al和RPB2多基因联合序列分析等分子生物学手段鉴定病原菌种类,分离获得39株菌株,明确引起河北省桃树叶部黑斑病的致病病原菌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然后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8种杀菌剂对桃树叶部黑斑病致病菌的毒力,发现43%戊唑醇抑制效果最好,EC50值为17.661 mg/L;生物药剂16%多抗霉素、80%乙蒜素,EC50值分别为61.613和87.518 mg/L。基于室内毒力测定结果,对药剂进行了田间防治效果检测,43%戊唑醇对桃黑斑病田间防效为76.86%,生物药剂16%多抗霉素和80%乙蒜素田间防效分别为70.13%和64.93%。本研究筛选出了对防治链格孢菌具有针对性的有效药剂,其中生物药剂具有绿色无污染的特点,指导桃产业生产实践、构建不同商业桃园的绿色防控体系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树 叶部黑斑病 病原鉴定 致病性 生物药剂 田间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定辣椒炭疽病菌鉴定及对5种药剂的敏感性
5
作者 朱亚楠 王冰雪 +4 位作者 戴祎卓 杨军玉 胡同乐 张娜 杨文香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9-344,353,共7页
为明确河北省保定市部分县区辣椒炭疽病病原菌种类,以望都、顺平和安新县采集的辣椒炭疽病病果为材料,利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炭疽病病原菌36株,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31株为平头炭疽菌Colletotrichum truncatum,5株为斯高威尔炭... 为明确河北省保定市部分县区辣椒炭疽病病原菌种类,以望都、顺平和安新县采集的辣椒炭疽病病果为材料,利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炭疽病病原菌36株,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31株为平头炭疽菌Colletotrichum truncatum,5株为斯高威尔炭疽菌C.scovillei,分离比例分别为86.1%和13.9%。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5种杀菌剂对C.scovillei BD38和C.truncatum BD94的室内抑菌效果。结果表明,咯菌腈对这2个菌株抑菌效果最好,EC_(50)分别为0.0120μg/mL和0.0142μg/mL;多菌灵和苯醚甲环唑对C.scovillei表现较好的抑制效果,EC_(50)分别为0.2905μg/mL和0.8450μg/mL,嘧菌酯和啶酰菌胺抑制效果稍差。多菌灵和苯醚甲环唑同样对C.truncatum效果较好,EC_(50)分别为0.1972μg/mL和0.2012μg/mL,嘧菌酯和啶酰菌胺对C.truncatum抑制效果较差(EC_(50)分别为1.3529μg/mL和2.9769μg/mL)。本试验结果明确了保定地区辣椒炭疽病的病原,为生产中防治由C.truncatum、C.scovillei引起的辣椒炭疽病提供理论依据和用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炭疽病 病原鉴定 杀菌剂 室内毒力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酪蛋白激酶TaCK2α启动子的克隆与启动活性分析
6
作者 冯燕 吴志会 +5 位作者 曹雨欣 申松松 崔钟池 丁大烁 王海燕 刘大群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61,共8页
酪蛋白激酶2(Casein kinase 2,CK2)是在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的组成型活性酶,已被证明广泛参与植物生长发育和环境胁迫反应。然而,CK2在小麦与叶锈菌互作过程中发挥的功能尚不清楚。本研究前期基于小麦TcLr19接种叶锈菌的转录组测序,筛选... 酪蛋白激酶2(Casein kinase 2,CK2)是在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的组成型活性酶,已被证明广泛参与植物生长发育和环境胁迫反应。然而,CK2在小麦与叶锈菌互作过程中发挥的功能尚不清楚。本研究前期基于小麦TcLr19接种叶锈菌的转录组测序,筛选获得1个酪蛋白激酶基因TaCK2α,并证明其参与小麦抗叶锈病防御反应。为了进一步探究TaCK2α在小麦与叶锈菌互作过程中的转录调控机制,本研究基于中国春小麦数据库,获取TaCK2α基因上游启动子序列,克隆获得了TaCK2α启动子,命名为pTaCK2α。利用PlantCARE在线网站预测pTaCK2α包含的顺式作用元件,发现pTaCK2α序列含有启动子核心元件、逆境胁迫响应元件、激素响应元件、光响应元件;构建了pTaCK2α融合β-葡萄糖苷酸酶(β-Glucuronidase,GUS)、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报告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TaCK2α-pBI121、pTaCK2α-pCamA,借助农杆菌转化本氏烟草,GUS组织化学染色及GFP荧光观察证明TaCK2α基因启动子具有启动活性。这些结果为探究TaCK2α在小麦抗叶锈病防御反应中的转录调控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叶锈菌 酪蛋白激酶2α 顺式作用元件 启动子 启动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StPHR1基因克隆与表达特征分析
7
作者 彭泽驰 姜海滨 +3 位作者 丁丽丽 杨志浩 杨志辉 朱杰华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39,共7页
PHR1是平衡植物抗病性与低磷胁迫抗性的关键因子。为研究马铃薯StPHR1基因的性质和功能,探明StPHR1在马铃薯抵抗早疫病菌侵染过程中的作用。以马铃薯为材料,采用PCR技术克隆得到了马铃薯StPHR1基因CDS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预测St... PHR1是平衡植物抗病性与低磷胁迫抗性的关键因子。为研究马铃薯StPHR1基因的性质和功能,探明StPHR1在马铃薯抵抗早疫病菌侵染过程中的作用。以马铃薯为材料,采用PCR技术克隆得到了马铃薯StPHR1基因CDS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预测StPHR1的结构、理化性质和亲缘关系,随后利用qRT-PCR技术分析StPHR1在早疫病菌侵染马铃薯时和不同激素处理下的表达量,并通过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技术进行了蛋白质亚细胞定位分析。结果表明:StPHR1基因CDS全长为1 353 bp,编码450个氨基酸。蛋白分子式为C_(2147)H_(3399)N_(595)O_(711)S_(18),分子质量为49.51 ku,理论等电点为5.07,编码亲水性不稳定蛋白,无信号肽,无跨膜结构,二级结构主要由无规则卷曲和α螺旋组成。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StPHR1蛋白与拟南芥的亲缘关系最近;保守结构域分析发现,StPHR1蛋白和其他PHR1一样,在其蛋白C末端同时具有MYB-CC和MYB保守结构域。相对表达量分析发现,StPHR1被茄链格孢和水杨酸显著诱导表达,推测StPHR1可能在茄链格孢侵染马铃薯和水杨酸响应方面起重要作用;亚细胞定位显示,StPHR1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中。推测StPHR1可能通过其MYB转录因子活性和响应水杨酸参与调控马铃薯对茄链格孢菌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早疫病菌 StPHR1 生物信息学分析 亚细胞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莱斯芽胞杆菌NZ-4挥发性有机物的促生作用及其活性成分分析
8
作者 石艳华 李朔 +4 位作者 高玉珠 郑保坤 朱杰华 张岱 杨志辉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00-310,共11页
【目的】实验室前期筛选得到能够分泌具有抑菌作用挥发性物质的5株芽胞杆菌菌株,进一步明确生防芽胞杆菌挥发性物质的促生功能,并鉴定其挥发性活性组分,以期获得具有抑菌和促生双重功能的优良菌株,研发具有促生作用的挥发性天然产物。... 【目的】实验室前期筛选得到能够分泌具有抑菌作用挥发性物质的5株芽胞杆菌菌株,进一步明确生防芽胞杆菌挥发性物质的促生功能,并鉴定其挥发性活性组分,以期获得具有抑菌和促生双重功能的优良菌株,研发具有促生作用的挥发性天然产物。【方法】采用盆栽熏蒸法、选择培养基测定和熵值计算法综合评定出最佳促生菌株。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其分泌的挥发性物质对马铃薯中细胞分裂素、赤霉素和生长素含量的影响,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挥发性物质对马铃薯内源激素相关合成基因(StCKX1、StLAX1和StGA2ox1)表达量的影响。通过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two-dimensional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GC×GC-MS)对菌株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利用NIST/EPA/NIH数据库鉴定成分。根据峰面积比例,购买相对含量最高的3种纯品,体外检测其对植株的促生作用。【结果】贝莱斯芽胞杆菌NZ-4分泌的挥发性物质熏蒸后马铃薯促生作用最为显著,植株株高和根长分别增加了40.01%和15.15%;NZ-4具有溶磷、固氮和产生铁载体的能力;熵值法综合评价结果中NZ-4菌株得分最高,为0.9476。因此,确定NZ-4为最优促生菌株。经贝莱斯芽胞杆菌NZ-4挥发性物质熏蒸后,马铃薯叶片中细胞分裂素、赤霉素和生长素的含量较对照组分别增加了1.09倍、0.87倍和1.89倍,StGA20ox1和StLAX1基因的表达量较对照提升了3.61倍和4.71倍。GC×GC-MS结果表明,2-庚酮、3-乙基甲苯和2-壬酮相对含量最高;浓度为1μg/μL的2-庚酮和100 ng/μL的3-乙基甲苯能够显著促进植株的生长,2-壬酮对植株的生长没有明显作用。【结论】贝莱斯芽胞杆菌NZ-4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马铃薯具有良好的促生作用,明确了2-庚酮和3-乙基甲苯为挥发性活性成分,NZ-4菌株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具有开发新型天然产物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生 贝莱斯芽胞杆菌菌株NZ-4 2-庚酮 3-乙基甲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诺尔斯链霉菌发酵条件以提高谷氏菌素产量 被引量:1
9
作者 宋巍 许春丽 +4 位作者 施李鸣 陈丹 段小莉 李亚宁 葛蓓孛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7-525,共9页
诺尔斯链霉菌Streptomyces noursei的次级代谢产物丰富,抑菌谱广,在农业上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作者实验室筛选到一株诺尔斯链霉菌S. noursei NK27,其次级代谢产物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显著。为了提高NK27次级代谢产物中谷氏菌素的产... 诺尔斯链霉菌Streptomyces noursei的次级代谢产物丰富,抑菌谱广,在农业上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作者实验室筛选到一株诺尔斯链霉菌S. noursei NK27,其次级代谢产物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显著。为了提高NK27次级代谢产物中谷氏菌素的产量,以NK27发酵液中谷氏菌素产量为响应值,采用单因素试验、Plackett-Burman (PB)试验、最陡爬坡试验以及响应面法中的Box-Behnken试验设计,对NK27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诺尔斯链霉菌种龄、接种量及初始pH值3个因素对发酵效果影响最为显著。优化后的发酵条件为:初始pH值7.6,种龄32.6 h,接种量2.6%,转速220 r/min,发酵时间144 h。与原始发酵条件相比,优化后谷氏菌素含量提高了约3倍。本研究可为诺尔斯链霉菌大规模工业化发酵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应面法 诺尔斯链霉菌 发酵条件 次级代谢产物 谷氏菌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NAC069转基因抗叶锈病小麦种质的创制与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秦臻 崔钟池 +3 位作者 耿怀民 刘长山 王海燕 刘大群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16,共7页
转录因子是植物中重要的一类抗病相关蛋白,其中NAC(NAM、ATAF1/2和CUC)类转录因子在植物应对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前期获得了1个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NAC类转录因子TaNAC069,并初步证明其参与小麦抗叶锈... 转录因子是植物中重要的一类抗病相关蛋白,其中NAC(NAM、ATAF1/2和CUC)类转录因子在植物应对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前期获得了1个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NAC类转录因子TaNAC069,并初步证明其参与小麦抗叶锈病防御反应。本研究将TaNAC069基因构建到过表达载体pLGY-02中,利用农杆菌(Agrobacterium)介导的遗传转化法将pLGY-02-TaNAC069重组载体导入小麦感叶锈病农家品种‘JW’中,获得11个TaNAC069转基因T0株系。对T_(1)~T_(4)代植株进行PCR检测,明确TaNAC069已转入11个小麦株系中,并能稳定遗传;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检测明确T1代11个转基因株系中TaNAC069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受体材料‘JW’;对TaNAC069转基因小麦进行叶锈病抗性鉴定,TaNAC069转基因小麦叶锈病的发病程度比‘JW’轻,孢子量较少,表明TaNAC069基因过表达提高了转基因小麦对叶锈病的抗性。本研究明确了TaNAC069基因在小麦防御叶锈病过程中起正向调控作用,为解析TaNAC069的抗叶锈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叶锈菌 NAC转录因子 转基因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翻对小麦-玉米连作区小麦生长及赤霉病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梁麦丽 田娇娇 +4 位作者 李娜 栗梅芳 王伟 张娜 杨文香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54-260,共7页
小麦-玉米连作区的秸秆还田已经成为大多数小麦-玉米连作区的重要生产模式,由于秸秆不断还田和全球气候条件的改变,由镰刀菌Fusarium spp.引起的小麦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已经成为小麦生产中的重要威胁之一。本研究通过在河北... 小麦-玉米连作区的秸秆还田已经成为大多数小麦-玉米连作区的重要生产模式,由于秸秆不断还田和全球气候条件的改变,由镰刀菌Fusarium spp.引起的小麦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已经成为小麦生产中的重要威胁之一。本研究通过在河北省小麦主产区石家庄北营、邢台塔底、廊坊北黄垡、邢台白木四地比较深翻(30 cm)与旋耕(15 cm)2种耕作方式对小麦生长和赤霉病发生的影响,旨在寻找高产、绿色、安全的防治小麦赤霉病途径。通过研究发现,深翻处理可以有效减少地表秸秆量,深翻地块的地表秸秆量较旋耕的减少53.8%~89.0%;深翻促进了小麦的生长,提高小麦产量6.97%~11.96%;深翻处理田块中捕获的赤霉病菌的有性孢子数量少于旋耕处理,赤霉病的发病率降低。在测试的北营、塔底、北黄垡、白木试验地中深翻对赤霉病的控制效果分别达到40.56%、43.62%、60.00%和50.26%。深翻措施能有效提高小麦的生长势和产量,减轻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程度,是一种绿色、安全、利于小麦高产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秸秆还田 耕作方法 病害防控 禾谷镰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株生防真菌对孢囊线虫的杀线活性测定 被引量:1
12
作者 武玉环 彭焕 +3 位作者 葛逢勇 彭德良 刘大群 李亚宁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20-226,共7页
为了丰富防治线虫的真菌资源,测定了实验室分离保存的5株生防真菌粉红粘帚霉JGZ、淡紫紫孢菌Y2和BL2、哈茨木霉菌L4和球孢白僵菌BJ对甜菜孢囊线虫、大豆孢囊线虫和禾谷孢囊线虫的杀线虫活性。结果表明,淡紫紫孢菌Y2和哈茨木霉菌L4的孢... 为了丰富防治线虫的真菌资源,测定了实验室分离保存的5株生防真菌粉红粘帚霉JGZ、淡紫紫孢菌Y2和BL2、哈茨木霉菌L4和球孢白僵菌BJ对甜菜孢囊线虫、大豆孢囊线虫和禾谷孢囊线虫的杀线虫活性。结果表明,淡紫紫孢菌Y2和哈茨木霉菌L4的孢囊寄生率为100%,随着作用时间增长,孢囊壁消解破裂。5株真菌发酵液随着稀释倍数的增加,线虫的校正死亡率降低。哈茨木霉菌L4的5倍发酵稀释液对甜菜孢囊线虫、大豆孢囊线虫和禾谷孢囊线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6.75%、95.95%和96.35%;淡紫紫孢菌Y2的5倍发酵稀释液对甜菜孢囊线虫、大豆孢囊线虫和禾谷孢囊线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7.37%、95.74%和97.77%,两者差异不显著。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哈茨木霉菌L4和淡紫紫孢菌Y2发酵液作用大豆孢囊线虫30 d,孢囊减退率分别为43.67%和41.87%,根长和茎粗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哈茨木霉菌L4处理地上鲜重和地下鲜重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结合孢囊寄生率、发酵液杀线活性、孢囊减退率和促生作用综合评价,哈茨木霉菌L4生防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红粘帚霉 淡紫紫孢菌 哈茨木霉菌 球孢白僵菌 孢囊线虫 杀线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0份国内小麦品种抗叶锈性鉴定 被引量:3
13
作者 朱瑜 康占海 +5 位作者 师令智 董素芬 陶晡 刘大群 李星 李亚宁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72-983,共12页
为分析40份国内小麦材料所含有的抗叶锈病基因,本研究采用16个叶锈菌生理小种对其进行基因推导,推测待测材料抗叶锈病基因组成,并利用11个与己知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特异性分子标记进行验证。进一步选取5个高毒力小种制成混合菌种,在保... 为分析40份国内小麦材料所含有的抗叶锈病基因,本研究采用16个叶锈菌生理小种对其进行基因推导,推测待测材料抗叶锈病基因组成,并利用11个与己知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特异性分子标记进行验证。进一步选取5个高毒力小种制成混合菌种,在保定试验田进行成株期接菌,筛选可能含有成株慢锈基因的小麦品种。综合系谱分析、基因推导、分子标记检测结果,在待测小麦品种中检测出6个已知抗叶锈病基因(Lr1、Lr11、Lr20、Lr26、Lr30、Lr37)。其中运黑14207等10个品种含有Lr1,禾美988和百农207含有Lr11,豫麦49和百农207含有Lr20,万丰269等23个品种含有Lr26,运黑14207和郑麦103含有Lr30,漯6073等4个品种含有Lr37,并且有的品种含有未知抗叶锈病基因。田间成株期抗性鉴定筛选出漯6073等7个品种具有慢锈性。本研究明确了部分品种的基因构成,发掘了优良抗源材料,可用于抗病育种及基因聚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叶锈病 基因推导 分子标记 慢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南地区小麦叶锈病发生现状与主要致病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孟麟硕 彭彬彬 +3 位作者 孙新康 崔钟池 王海燕 刘大群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15,共6页
为明确河北省南部(冀南)小麦叶锈病发生因素,本研究系统调查了2020—2021年冀南地区小麦叶锈病发生情况。研究发现冀南地区小麦叶锈病发生普遍,馆陶、深州、南和地区小麦叶锈病发生严重,病情指数分别为61.11、50.96和47.56。结合气象资... 为明确河北省南部(冀南)小麦叶锈病发生因素,本研究系统调查了2020—2021年冀南地区小麦叶锈病发生情况。研究发现冀南地区小麦叶锈病发生普遍,馆陶、深州、南和地区小麦叶锈病发生严重,病情指数分别为61.11、50.96和47.56。结合气象资料分析,发现馆陶地区小麦叶锈病发生严重的主要原因是4月份相对湿度偏高、5月份降水量大;南和地区发病严重的主要原因是3、5月份降水量偏多,3月份相对湿度大;深州地区发病严重的主要原因是种植品种为农户自留种,抗叶锈性差。将采集的不同地区小麦叶锈菌标样接种于感病小麦品种‘金禾’,单孢子堆分离后进行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的扩繁,随后接种于16个小麦叶锈菌鉴别寄主,通过表型观察明确2020—2021年冀南地区优势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为THTT。本研究基于冀南小麦叶锈病发生情况的调查和气象资料分析,探讨了小麦叶锈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为冀南小麦叶锈病的抗病育种、综合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南地区 小麦叶锈菌 病三角 流行因素 生理小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TaPR1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启动活性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丽珊 王珅 +2 位作者 王菲 王海燕 刘大群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11,68,共6页
PR1是植物病程相关(Pathogenesis related,PR)蛋白家族成员之一,参与植物抗病防御反应。研究前期明确了小麦TaPR1基因受叶锈菌及信号分子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的诱导表达。本研究基于中国春小麦数据库... PR1是植物病程相关(Pathogenesis related,PR)蛋白家族成员之一,参与植物抗病防御反应。研究前期明确了小麦TaPR1基因受叶锈菌及信号分子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的诱导表达。本研究基于中国春小麦数据库,克隆获得了小麦TaPR1基因上游2200 bp启动子序列,对启动子区域所包含的顺式作用元件进行分析预测,利用β-葡萄糖苷酸酶(β-Glucuronidase,GUS)组织化学染色、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观察对不同长度启动子区段进行启动活性验证,结果表明TaPR1基因启动子-2200~-290 bp区段具有启动活性,为进一步解析TaPR1基因转录调控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TaPR1 启动子 启动活性 GUS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F-box/Kelch类基因TaFKOR23的抗逆相关表达模式及分子互作蛋白鉴定 被引量:6
16
作者 魏春茹 孟钰玉 +5 位作者 范润侨 赵梦伊 于秀梅 赵伟全 康振生 刘大群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95-705,共11页
为了解F-box成员在小麦中响应生物和非生物逆境的表达情况及作用机制,本研究自小麦抗叶锈病近等基因系TcLr15中克隆了F-box基因TaFKOR23,该基因编码一个由42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N端具有F-box结构域,中间带有2个明显的Kelch结构域,... 为了解F-box成员在小麦中响应生物和非生物逆境的表达情况及作用机制,本研究自小麦抗叶锈病近等基因系TcLr15中克隆了F-box基因TaFKOR23,该基因编码一个由42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N端具有F-box结构域,中间带有2个明显的Kelch结构域,属于F-box/Kelch类型基因。系统进化分析表明,TaFKOR23与粗山羊草(Aegilops tauschii Coss.)和二穗短柄草(Brachypodium distachyon(L.)P.Beauv.)中的F-box/Kelch-repeat protein OR23同源性均较高。利用qRTPCR对接种亲和及非亲和叶锈菌、激素处理、非生物逆境胁迫后TcLr15植株中该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TaFKOR23基因表达受叶锈菌侵染而略升高,但在亲和与非亲和组合间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异;受脱落酸(ABA)、水杨酸(SA)和茉莉酸甲酯(MeJA)3种激素处理后,该基因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表达趋势,且表达量于处理后12 h达到最高,MeJA对该基因的诱导表达程度略高于SA和ABA;盐胁迫处理后,除了12 h外,TaFKOR23整体呈现上升的表达趋势,最高表达峰出现在处理后48 h;TaFKOR23受聚乙二醇(PEG)处理的影响较小;该基因在旗叶中的表达量远高于其他部位。利用酵母双杂交文库筛选并验证与该基因编码蛋白互作的上游靶蛋白。经文库筛选得到11类可能与TaFKOR23互作的靶蛋白,进一步回转验证及β-半乳糖苷酶检测结果表明TaFKOR23与小麦S-期激酶相关蛋白(TaSkp1)、SEC1家族运输蛋白SLY1(TaSLY1)和几丁质酶2(TaChitinase 2)均存在相互作用。研究结果为深入解析小麦中Kelch类F-box基因的功能及代谢网络奠定了基础,并拓宽了对植物中Kelch类F-box基因的功能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F-box/Kelch TaFKOR23 表达模式 蛋白互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术疫霉拮抗链霉菌的筛选、鉴定及其抑菌效果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文巧 王娇 +3 位作者 刘晓宁 李亚宁 何运转 刘大群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36-645,共10页
本文从河北省安国市白术疫病发生地块的健康白术植株的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对白术疫霉Phytophthora sansomeana有拮抗作用的链霉菌菌株,旨在为白术疫霉病害的绿色防控提供有效的生防资源。采用稀释涂布法和平板对峙法,分离、筛选得到3... 本文从河北省安国市白术疫病发生地块的健康白术植株的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对白术疫霉Phytophthora sansomeana有拮抗作用的链霉菌菌株,旨在为白术疫霉病害的绿色防控提供有效的生防资源。采用稀释涂布法和平板对峙法,分离、筛选得到3株对白术疫霉拮抗效果较好的链霉菌菌株BZX-23、BZX-31、BZX-104。经16S rDNA序列分析,结合菌落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将这3株拮抗链霉菌菌株分别鉴定为加利利链霉菌Streptomyces galilaeus、包比链霉菌S.bobili、苜蓿链霉菌S.alfalfae,其对白术疫霉的抑制作用均在6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术疫霉 拮抗链霉菌 16S rDNA序列分析 抑菌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农用抗生素诱导植物对灰霉病的抗性及其信号转导途径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安康 韩兴 +3 位作者 刘海涛 王娇 李亚宁 刘大群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7-104,共8页
为探索申嗪霉素、多抗霉素、春雷霉素等3种农用抗生素在诱导植物灰霉病抗性中的作用,本试验通过温室条件下对烟草等植物叶片喷雾后,再用离体叶片接种灰霉病菌的方法检测了这3种抗生素在不同植物上对灰霉病的诱抗效果。另外,采用荧光定量... 为探索申嗪霉素、多抗霉素、春雷霉素等3种农用抗生素在诱导植物灰霉病抗性中的作用,本试验通过温室条件下对烟草等植物叶片喷雾后,再用离体叶片接种灰霉病菌的方法检测了这3种抗生素在不同植物上对灰霉病的诱抗效果。另外,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3种抗生素诱抗处理后,烟草植株抗病信号转导途径中相关基因NPR1、CTR1、ETR1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分别使用申嗪霉素40 mg/L 4 d、多抗霉素5 mg/L 4 d、春雷霉素80 mg/L 3 d诱导处理本氏烟、茄子、番茄、辣椒、黄瓜、草莓等不同植物后,再离体叶片接种灰霉病菌的病斑直径减小了25.86%~55.56%、25.17%~45.41%、20.17%~51.26%。同时,喷施3种抗生素均可激发烟草系统抗病标志基因NPR1的表达,激活SA和JA/ET信号转导途径,并抑制乙烯(ET)信号转导通路中负调控基因CTR1和ETR1的表达,从而诱导烟草植株产生系统抗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申嗪霉素 多抗霉素 春雷霉素 植物灰霉病 诱导抗病性 信号转导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vrLr19突变菌株诱导TcLr19小麦中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崔钟池 武文月 +3 位作者 王婉晴 胡铁猛 王海燕 刘大群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7,共7页
为了探索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19抗叶锈病的分子机理,并筛选参与其抗病性防御反应的相关基因,本研究对接种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PHNT及其EMS突变体后的小麦材料‘TcLr19’进行转录组测序及分析。与亲和互作反应相对比,在非亲和互作反应中筛... 为了探索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19抗叶锈病的分子机理,并筛选参与其抗病性防御反应的相关基因,本研究对接种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PHNT及其EMS突变体后的小麦材料‘TcLr19’进行转录组测序及分析。与亲和互作反应相对比,在非亲和互作反应中筛选到2114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差异表达基因1189个,下调差异表达基因925个。对1189个上调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分析,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被注释为在真菌的防御反应中发挥抗病功能;KEGG分析表明,一些与抗病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被富集到了过氧化物酶、氨基糖/核苷酸糖代谢和角质生物合成信号通路。同时,发现一些与Lr19同在7D染色体上的基因受叶锈菌诱导表达,并在非亲和互作反应中特异性表达。总之,本研究初步明确了参与Lr19抗叶锈病防御反应过程中抗病相关基因的种类以及抗病代谢通路,为探索Lr19的抗叶锈病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叶锈菌 LR19 RNA-SEQ 差异表达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测序开发的一个小麦叶锈菌特异分子标记 被引量:1
20
作者 武文月 王丽珊 +5 位作者 郭鹏 王菲 王逍冬 刘大群 王海燕 孟庆芳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21-1229,共9页
小麦叶锈菌毒性变异频繁,新的毒性小种不断出现,往往导致小麦抗叶锈病品种在推广种植几年后的抗性丧失。因此,开发用于田间小麦叶锈病的诊断与预测预报的特异性分子标记具有重要意义。在前期已经完成小麦叶锈菌PHNT转录组测序的基础上,... 小麦叶锈菌毒性变异频繁,新的毒性小种不断出现,往往导致小麦抗叶锈病品种在推广种植几年后的抗性丧失。因此,开发用于田间小麦叶锈病的诊断与预测预报的特异性分子标记具有重要意义。在前期已经完成小麦叶锈菌PHNT转录组测序的基础上,本研究拟在数据库中挑选候选效应蛋白,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明确其在叶锈菌侵染小麦后不同时间点的表达模式,根据差异表达分析筛选出候选效应蛋白,再根据编码候选效应蛋白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对小麦叶锈菌PHNT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旨在开发小麦叶锈菌特异性分子标记。结果在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出24个候选效应蛋白,qPCR检测明确其中17个具有明显的表达差异。PCR扩增结果表明,基于候选效应蛋白基因PTTG-05290设计的引物在小麦叶锈菌PHNT中获得一条920 bp的条带,且在检测的25种叶锈菌生理小种中均稳定存在,而在小麦条锈菌、菜豆锈菌、枣树锈菌、柳树锈菌、苹果树锈菌及芦苇锈菌6种锈菌中不能获得有效扩增,表明该引物在小麦叶锈菌中具有特异性。qPCR结果表明,PTTG-05290在叶锈菌侵染小麦4 d时达到表达高峰,表达量为0 d的218倍,而0.5 d时便大量检测到该基因。因此,PTTG-05290可作为分子标记用于小麦叶锈菌的田间早期检测及预测预报,对小麦抗叶锈病品种在田间的合理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叶锈菌 效应蛋白 特异性分子标记 PCR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