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北省耕地“非粮化”时空分布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
1
作者 薄贺飞 尚国琲 +3 位作者 张玉翠 张宇 高军科 郭晓楠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60-972,共13页
近年来,我国耕地“非粮化”现象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基于国家粮食安全视角,理清河北省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河北省防治耕地“非粮化”和优化耕地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空间自相关、重... 近年来,我国耕地“非粮化”现象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基于国家粮食安全视角,理清河北省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河北省防治耕地“非粮化”和优化耕地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空间自相关、重心迁移及标准差椭圆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相结合的方式,综合分析2000—2020年河北省耕地“非粮化”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河北省耕地“非粮化”率平均值分别为0.23、0.24、0.27、0.26和0.20,耕地“非粮化”水平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非粮化”率在空间上表现为河北省东南部(邢台和衡水)、东北部(唐山和秦皇岛)及西北部(承德和张家口)等地较高,全局Moran’sI指数呈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的趋势。3)河北省耕地“非粮化”聚类以“低-低”集聚和“高-高”集聚为主。4)河北省耕地“非粮化”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驱动的现象,而不是单一因素引发的。自然禀赋和生产条件因素对河北省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起主导作用,经济水平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程度不断加深,其中高程因素对西北部山区耕地“非粮化”解释程度最强,而东南部平原区耕地“非粮化”过程受到经济因素(如人均GDP、城乡收入差值)的影响加深。对河北省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的分析,将进一步巩固耕地“非粮化”治理成果,为政府制定耕地“非粮化”精准防治措施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粮化” 空间自相关 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素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整治工程碳效应测算研究——以河北省景县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李雅楠 胡永翔 +1 位作者 尚国琲 张霞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50-155,161,共7页
在我国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目标的新背景下,研究土地整治项目的碳效应越来越受到重视。基于碳效应理论,从工程施工碳效应、土地利用结构碳效应和农田管护碳效应3个方面构建土地整治碳效应分析模型,以河北省景县整治项目为例,采... 在我国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目标的新背景下,研究土地整治项目的碳效应越来越受到重视。基于碳效应理论,从工程施工碳效应、土地利用结构碳效应和农田管护碳效应3个方面构建土地整治碳效应分析模型,以河北省景县整治项目为例,采用物料衡算法、生态系统类型法等对土地整治项目的碳效应进行测算,对研究区进行碳盈亏平衡分析,计算达到碳盈亏平衡点的时间。研究结果表明:①工程施工的碳排放总量为8988 t,其中防护林碳汇量197 t,净碳排放量为8791 t,碳排放主要来源是石灰和混凝土;②土地利用结构的碳汇增量为1611 t,主要来源于耕地和园地面积的增加;③农田管护碳效应中,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汇增量为2662 t,主要在于农作物经济产量的提升。耕地面积增加,相应的农业投入随之增加,由此导致农业耕作产生的碳排放量增加111 t;④土地整治工作并未对生态环境造成消极影响,且研究区达到碳盈亏平衡点的时间为2.06 a,即自项目完成时起,经过2.06 a可以抵消掉由工程施工产生的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碳效应 盈亏平衡 华北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的库尔勒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李世娇 张珂珂 +2 位作者 谢宝妮 王世文 李治广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064-2074,共11页
库尔勒地区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准确认知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是当地政府科学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政策的基础。基于遥感生态指数思想,结合研究区生态系统特征,耦合植被覆盖、土壤湿度、地表温度、地表干度、沙漠化程度、盐渍化程度、... 库尔勒地区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准确认知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是当地政府科学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政策的基础。基于遥感生态指数思想,结合研究区生态系统特征,耦合植被覆盖、土壤湿度、地表温度、地表干度、沙漠化程度、盐渍化程度、蒸散发7个生态要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Modified remote sensing based ecology index,MRSEI),对1994—2021年库尔勒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1)MRSEI可以反映库尔勒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2)1994—2021年库尔勒地区MRSEI变化范围为0.253~0.346,总体为上升趋势,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以“差”和“较差”为主,二者面积占比为70.96%,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呈现为“西部相对较差、东部相对较好”。(3)近27a来,库尔勒地区60.41%面积上生态环境质量基本不变,主要分布在丘陵西部和台地;16.47%的面积上生态环境质量退化,主要分布在平原北部、部分中起伏山地和小起伏山地;23.12%的面积上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的东部。(4)气候、社会经济与库尔勒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关系密切,其中蒸发量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高于其他气候要素,年末总人口是影响该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第一社会经济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主成分分析 库尔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廊坊市土地利用类型及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动态变化研究
4
作者 郜敏娜 胡永翔 +2 位作者 尚国琲 秦占飞 谢宝妮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0期73-79,共7页
廊坊市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当地土地资源优化布局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明显作用。通过对廊坊市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及2020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廊坊市土地利用变化相关数据和当地的植被覆盖指数,并利用该数据对研究区... 廊坊市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当地土地资源优化布局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明显作用。通过对廊坊市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及2020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廊坊市土地利用变化相关数据和当地的植被覆盖指数,并利用该数据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的合理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和结构都在不断地变化和演变。2000—2020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42%,各土地类型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转化。土地利用类型间的多维向转化是引起土地利用时空分布变化的直接表现形式。2000—2020年廊坊市植被覆盖度变化也呈现出了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植被覆盖度 时空动态变化 廊坊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2022年江苏省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
5
作者 赵琛旭 刘兴冉 +1 位作者 朱骥 邓馥荣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7-406,共10页
[目的]探究江苏省2013—2022年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的时空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力,为全面掌握该省植被覆盖情况,宏观调控相关政策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GEE(Google Earth Engine),应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FVC,采用... [目的]探究江苏省2013—2022年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的时空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力,为全面掌握该省植被覆盖情况,宏观调控相关政策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GEE(Google Earth Engine),应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FVC,采用Se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变异系数、Hurst指数等方法,系统分析FVC的时空变化趋势与特征,并以FVC和夜间灯光指数(night light index,NLI)为变量构建一元线性回归模型,通过残差分析量化FVC变化的驱动因素及其贡献率。[结果]2013—2022年江苏省年均FVC为0.648,尽管年际变化呈波动下降趋势,但仍以极高和高FVC类型为主。FVC呈减少趋势的面积比例为51.85%,呈增加趋势的面积比例为45.91%;变异系数平均值为0.16,Hurst指数平均值为0.56。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FVC的区域占58%,人类活动对江苏省FVC变化呈正向贡献的区域比例为86.53%,气候变化对江苏省FVC变化呈正向贡献的区域比例为71.47%。[结论]2013—2022年江苏省整体植被覆盖良好,下降趋势趋于平缓,整体波动幅度较低,变化趋势以弱持续性为主、弱反持续性次之,交错分布,退化与改善并存。苏北和苏中的植被覆盖度显著高于苏南,但植被退化程度也更为严重。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为主,人类活动对FVC变化的贡献总体上比气候变化的贡献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趋势分析 驱动力 遥感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多源遥感土地覆被数据精度评价与一致性分析 被引量:15
6
作者 吴宗洋 蔡卓雅 +1 位作者 郭英 王彦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17-927,共11页
开源、多分辨率、及时的土地覆盖产品为了解全球地表覆盖状况、陆面过程模型模拟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决策等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撑,但多源的数据存在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在区域尺度如何选择合适的土地覆被产品成为应用中的难题。本研究以黄... 开源、多分辨率、及时的土地覆盖产品为了解全球地表覆盖状况、陆面过程模型模拟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决策等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撑,但多源的数据存在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在区域尺度如何选择合适的土地覆被产品成为应用中的难题。本研究以黄河流域为例,对分辨率从30 m到1000 m的CLCD_v01_2020、GLOBELAND30、GLC_FCS30_2020、LANDCOVER(300 m)、MCD12Q1(500 m)和CNLUCC1000(1000 m)等6种2020年土地覆被产品进行区域尺度精度评价和一致性分析。基于Google Earth采集的1540个样本点分析6种数据在黄河流域的总体精度,以最高精度的数据为参考对其他数据进行面积一致性分析,并对6种数据进行类别混淆分析和混淆图谱分析。结果表明,6种数据中分类精度最高的为CLCD_v01_2020,总体精度(overall accuracy,OA)达88.12%;其次是GLOBELAND30(OA=85.32%)、GLC_FCS30_2020(OA=84.09%)、LANDCOVER300(OA=77.79%)、MCD12Q1(OA=73.38%)、CNLUCC1000(OA=71.82%),30 m土地覆被产品的KAPPA系数均在0.8以上,随着空间分辨率的下降,分类精度下降。6种数据的土地覆被类别组成的相对比例总体上趋于一致,但在耕地和草地两类土地覆被类别上仍存在较大差异,GLC_FCS30_2020与参考数据CLCD_v01_2020的相关性最高,R2达到0.9976。通过类别混淆分析可知6种数据普遍对耕地、林地和草地的混淆较为严重。类别混淆空间分析表明,验证数据与参考数据在黄河上游的草地、中下游部分耕地和建设用地等类型较为单一的区域一致性较高,而在陕西北部、山西西部的一致性较差,主要表现为草地和林地的混淆。针对黄河流域土地覆被数据一级分类,本研究建议,30 m分辨率的数据中选择CLCD_v01_2020,百米级分辨率数据中选择LANDCOVER300,二级分类则可以根据所需的分类体系选择合适的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度评价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 多源遥感数据 黄河流域 混淆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坝上地区2000-2019年植被绿度动态及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归因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王彦芳 裴宏伟 赵超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45-352,共8页
[目的]分析河北坝上地区植被绿度变化及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旨在为区域生态建设和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的建设提供科学参考,为土地合理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支持。[方法]以MODIS MOD13Q1 NDVI遥感数据为数据源,结合Landsat土地利... [目的]分析河北坝上地区植被绿度变化及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旨在为区域生态建设和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的建设提供科学参考,为土地合理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支持。[方法]以MODIS MOD13Q1 NDVI遥感数据为数据源,结合Landsat土地利用数据,使用线性倾向估计分析了2000—2019年坝上地区植被绿度的年际变化趋势,并定量分析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其的影响。[结果]①河北坝上地区主要生长季(4—10月)多年平均植被绿度整体上呈现坝东高,坝西低的空间格局,且林地>草地>耕地;②研究时段坝上地区生长季NDVI最大值和平均值均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速率分别为0.063/10 a和0.044/10 a,植被绿度显著提升区域比例为60%~83%;③结合土地利用变化定量解析植被绿度年际变化发现,研究时段,坝上地区植被绿度变化量中,耕地的贡献率为50.51%~57.22%,其次,林地和草地的贡献率分别为21.73%~28.62%和14.41%~15.07%,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总贡献率在6%左右。[结论]2000—2019年,坝上地区植被绿度增加趋势中耕地的贡献最大,但贡献率呈下降趋势,林地和草地的贡献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坝上地区 MODIS 植被绿度 NDVI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复杂地形晴日太阳辐射估算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刘兴冉 张宏晔 +1 位作者 闫海明 罗建美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74-180,共7页
为改进复杂地形区区域地表接收太阳入射辐射的算法,基于数字高程模型、气象数据与遥感数据,分直接辐射、来自天空的散射辐射及来自周围地形的反射辐射3部分对海河流域2001—2019年区域地表接收的晴日太阳辐射日总量进行估算与分析。经验... 为改进复杂地形区区域地表接收太阳入射辐射的算法,基于数字高程模型、气象数据与遥感数据,分直接辐射、来自天空的散射辐射及来自周围地形的反射辐射3部分对海河流域2001—2019年区域地表接收的晴日太阳辐射日总量进行估算与分析。经验证,模拟的晴日太阳入射辐射日通量与实测数据吻合度较高,相关系数约为0.9,区域不同地形接收的太阳入射辐射空间差异明显,结果在可接受精度范围内,此估算方法可为山区太阳能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辐射 遥感 太阳能 海河流域 复杂地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土区春小麦产量对积雪覆盖的响应研究——基于季节性冻土冻融过程调控的视角
9
作者 付微 任健 +4 位作者 李艺帆 魏孝荣 于淑会 胡永翔 尚国琲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601-1609,共9页
为揭示黑土区季节性积雪—季节性冻土—粮食生产的联动关系,以春小麦为研究对象,采用积雪控制试验,设置积雪覆盖和无积雪覆盖两个处理,通过测定春小麦产量以及季节性冻土冻融期的0~100 cm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过程,探究季节性冻... 为揭示黑土区季节性积雪—季节性冻土—粮食生产的联动关系,以春小麦为研究对象,采用积雪控制试验,设置积雪覆盖和无积雪覆盖两个处理,通过测定春小麦产量以及季节性冻土冻融期的0~100 cm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过程,探究季节性冻土冻融过程(冻融形成发育、土壤水热状况)在调控春小麦产量对积雪覆盖响应方面的潜在作用。结果发现:季节性冻土融化阶段的春小麦播种—出苗期10 cm土壤水分、出苗—四叶期20 cm土壤水分以及冻融期10 cm土壤冻融循环频率等土壤水分和土壤冻融循环频率参数是影响黑土区春小麦产量的主要因子,表现为黑土区春小麦产量随土壤融化阶段的播种—出苗期10 cm土壤水分、融化期10 cm土壤冻融循环频率增加而显著提高(P<0.05),而随土壤融化阶段的出苗—四叶期20 cm土壤水分、冻结期10 cm土壤冻融循环频率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枯水年份,上述季节性冻土的土壤水分和土壤冻融循环频率参数对积雪覆盖响应不敏感,因此,枯水年黑土区春小麦产量对积雪覆盖无显著响应。研究结果为东北黑土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维持粮食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覆盖 土壤冻融 春小麦产量 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7—2019年闽侯县土地利用双形态转型评价研究
10
作者 孙铭浩 华键 +2 位作者 张霞 尚国琲 胡清越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6739-6751,共13页
针对中国近年来由于土地资源需求量与外部环境压力增加而导致的土地利用急剧转型问题,以沿海城市闽侯县为例,综合利用遥感、地形和社会经济数据,从数量结构、转型幅度、转型速度、空间结构、效率与功能等显、隐性双形态方面分析了闽侯... 针对中国近年来由于土地资源需求量与外部环境压力增加而导致的土地利用急剧转型问题,以沿海城市闽侯县为例,综合利用遥感、地形和社会经济数据,从数量结构、转型幅度、转型速度、空间结构、效率与功能等显、隐性双形态方面分析了闽侯县土地利用转型情况。结果表明:显性形态方面,地势低、坡度缓、城镇工业化发展较迅速的街镇地区建设用地转型速度最快,年均增长率为8.74%,林地转型速度最慢,年均增长率为-3.62%。隐性形态方面,建设用地功能形态、耕地生产功能形态和对林地的投入是影响其用地类型转型的主要因素,闽侯县建设用地功能指数的线性增长,耕地生产指数不断上升和林业生产效益回升,不断影响土地利用形态的变化。研究成果可促进该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为政府科学合理规划和强化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效率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双形态 动态度 闽侯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CC模型的邯郸市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
11
作者 罗健盈 郭爱请 +2 位作者 李烨 王友雷 孙伟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3期157-165,173,共10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地矛盾日益凸显,研究土地人口承载力(LCC)对于保障区域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邯郸市1995-2023年的粮食播种面积、人口总数及粮食总产量数据,结合土地人口承载力指数(LCCI)和灰色预测GM(1,1)模型,对耕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地矛盾日益凸显,研究土地人口承载力(LCC)对于保障区域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邯郸市1995-2023年的粮食播种面积、人口总数及粮食总产量数据,结合土地人口承载力指数(LCCI)和灰色预测GM(1,1)模型,对耕地承载指数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2024-2050年的粮食播种面积、粮食单产量、人口总数及粮食总产量进行了预测,进一步评估了未来的土地人口承载力及其指数。结果表明:①1995-2023年,邯郸市整体上处于粮食供需平衡盈余状态,但粮食播种面积波动剧烈且呈下降趋势,给未来LCC构成潜在压力;②1995-2023年,各县区的土地人口承载力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呈现出自西向东逐步改善的态势,主要受地形地貌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③2024-2050年(预测期内),在富裕型粮食消费标准下,邯郸市的LCC未出现超载现象,整体状况良好,但人口数量的下降可能引发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的问题。研究结果可以为邯郸市未来国土空间规划、耕地保护及经济、人口和土地利用发展策略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人口承载力 土地人口承载力指数 灰色预测模型 邯郸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西北间山盆地区切沟体积估算模型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可 李镇 +3 位作者 齐志国 李炜 冯甜 秦占飞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9-46,共8页
切沟体积是表征切沟侵蚀量、输水输沙能力的重要参数。笔者以冀西北山盆地区典型流域切沟为研究对象,使用Riegl三维激光扫描仪获取切沟点云数据,构建高分辨率DEM,提取切沟形态参数,分析切沟断面特征,构建并验证适宜的切沟体积估算模型... 切沟体积是表征切沟侵蚀量、输水输沙能力的重要参数。笔者以冀西北山盆地区典型流域切沟为研究对象,使用Riegl三维激光扫描仪获取切沟点云数据,构建高分辨率DEM,提取切沟形态参数,分析切沟断面特征,构建并验证适宜的切沟体积估算模型。结果表明:1)切沟间的发育不均衡,不同切沟沟长、面积和体积相差较大,但同一参数在各个断面位置的参数值差别较小;2)面积、沟长和沟深与体积呈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较高,分别为0.949、0.870和0.814;3)基于V-L关系、V-A关系和V(A,D)关系建立对应的线性回归方程,其决定系数R 2分别为0.7706、0.9159和0.9748,模型验证结果显示,V(A,D)关系模型V=0.04653 A 1.499+24.08 D 1.916-44.26在预测冀西北山盆地区切沟体积上更有优势。研究结果可为大空间尺度切沟侵蚀定量模拟及制图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为水土保持工程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沟 形态特征 估算模型 误差 冀西北间山盆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DVI的晋州市植被覆盖信息提取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铭浩 张霞 尚国琲 《农业与技术》 2021年第23期50-56,共7页
针对当前城市粗犷式发展带来的城市生态用地减少以及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本研究利用遥感技术手段获取晋州市2013—2020年每年生长季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通过像元二分模型估算晋州市的植被覆盖度(FVC),并对其进行等级划分获得... 针对当前城市粗犷式发展带来的城市生态用地减少以及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本研究利用遥感技术手段获取晋州市2013—2020年每年生长季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通过像元二分模型估算晋州市的植被覆盖度(FVC),并对其进行等级划分获得了晋州市8a城南农业种植区和城北工业区及城区的NDVI变化趋势、植被覆盖度等级分布和植被覆盖度转移矩阵情况。结果表明:晋州市整体的植被归一化指数呈下降趋势;城南农业种植区的植被覆盖度等级明显高于城北工业区及城区;晋州市植被覆盖度转移情况前期表现为高级别的植被覆盖度区域转移至低级别植被覆盖度区域,后期表现为低级别植被覆盖度区域转移至更高级别植被覆盖度区域;植被覆盖度先降低后升高。本研究结果以期为县域的NDVI估算植被覆盖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植被覆盖度 像元二分模型 转移矩阵 晋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