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矿矿区普适性拓展型固体改性充填采煤技术与装备 被引量:16
1
作者 刘建功 赵家巍 +4 位作者 刘扬 杨军辉 史艳楠 王毅颖 陈锋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80-399,共20页
从我国煤炭行业绿色发展趋势和要求出发,分析了煤炭企业对不同充填开采方式选择的考量因素,以及影响充填开采技术推广的制约因素,针对不同矿区地域分布特征和充填需求差异性,划分了煤矿充填开采“保护生态环境优先、保护地面建筑优先、... 从我国煤炭行业绿色发展趋势和要求出发,分析了煤炭企业对不同充填开采方式选择的考量因素,以及影响充填开采技术推广的制约因素,针对不同矿区地域分布特征和充填需求差异性,划分了煤矿充填开采“保护生态环境优先、保护地面建筑优先、处理煤矸固废优先、提高经济效益优先”4类优先原则,提出了“以充填开采作为煤矿保护生态环境的调节工具,建设全过程全息立体生态矿山”的生态开采目标。依据充填开采顶板限定变形力学模型,阐述了影响充填开采目标岩层下沉量的构成因素,构建了生态环境保护、地面建筑保护、矸石固废处置3种充填工程模式下的工作面支护强度计算及覆岩变形控制方程。介绍了我国煤矿普适性充填采煤技术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涵盖散状原矸固体充填、类贫混凝改性充填、矸石混凝土充填、薄煤层充填、区域性保护充填、巷道充填、选充留协同等适应各类煤矿需求的充填采煤技术,详细描述了不同充填技术的材料制备、运输、充填工艺特点及适应性充填装备。为实现煤矿充填智能化,建立了全面的数据感知系统,通过空间规划及充填效果判定来实现从单元到整体充填工作面的智能化过程,结合传感器网络和人工智能算法,实时监测和控制煤矿固体充填过程,提高充填质量和充填效率。煤矿充填开采在我国绿色矿山建设的远景规划中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加强基于主动充填的煤矿生产全过程生态矿山建设、普适性充填技术工艺体系构建、新型固体充填材料研制、智能化充填开采研发等4个方向的科技攻关,我国煤矿充填开采会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开采 充填开采 生态保护 智能化充填 立体生态矿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规则的混合动力矿用自卸车能量管理策略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建功 张远辉 +4 位作者 魏菲 王毅颖 李晓岭 刘佩情 司冯淼 《系统仿真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7-497,共11页
为改善传统柴油矿用自卸车存在的动力性不足、燃油经济性不佳等问题,提出一种分布式混合动力传动系统结构和基于规则的能量管理策略。通过对矿用自卸车的运动特征进行分析,构建分布式混合动力系统结构,给出车辆行驶工况,制定了相关的模... 为改善传统柴油矿用自卸车存在的动力性不足、燃油经济性不佳等问题,提出一种分布式混合动力传动系统结构和基于规则的能量管理策略。通过对矿用自卸车的运动特征进行分析,构建分布式混合动力系统结构,给出车辆行驶工况,制定了相关的模式切换规则。仿真结果表明:分布式混合动力系统结构使车辆在使用第三挡进行爬坡时,其爬坡能力提高了27%;同时通过采用基于规则能量管理策略,混合动力矿用自卸车的油耗较原型车降低了19%。基于规则的能量管理策略提高了燃油经济性,为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友好性提供了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动力矿车 基于规则 能量管理策略 动力性 燃油经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对称因素下热轧机工作辊耦合振动机理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明 丁子洪 +1 位作者 杨彦博 牛国伟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2-254,共13页
针对实际热轧机振动现象,对热轧机轧制振动机理进行研究分析。考虑轧制变形区的动态特性,分别建立上下工作辊的轧制力模型与摩擦因数模型,体现实际轧制过程中上下工作辊不同的动态特性。结合上下工作辊不同的等效水平刚度和等效水平阻尼... 针对实际热轧机振动现象,对热轧机轧制振动机理进行研究分析。考虑轧制变形区的动态特性,分别建立上下工作辊的轧制力模型与摩擦因数模型,体现实际轧制过程中上下工作辊不同的动态特性。结合上下工作辊不同的等效水平刚度和等效水平阻尼,建立热轧机结构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模拟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热轧机振动形式表现为上下工作辊在水平和扭转振动时均为反向振动,模拟振动频率与实际振动频率在一定误差范围内,模拟振动幅值与实际振动幅值相符。最后分析了热轧机结构和轧制工艺参数对热轧机振动的影响,并对其进行热轧机振动抑振分析,结果表明增大工作辊的最大静摩擦因数、适当增大下工作辊的半径可以有效控制热轧机振动的幅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轧制力模型 摩擦因数模型 非对称因素 热轧机结构模型 振动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充填开采智能感知及数据融合决策研究与应用
4
作者 王毅颖 张冬一 +1 位作者 杨军辉 赵家巍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2,共6页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和煤炭行业的深度融合,智能化充填采煤是充填开采发展的未来方向和必然选择。针对智能化充填采煤,构建了包含泛在感知、网络、数据、平台层的智能化充填开采系统架构,建立了涵盖煤矿地质变化、充填采煤过程...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和煤炭行业的深度融合,智能化充填采煤是充填开采发展的未来方向和必然选择。针对智能化充填采煤,构建了包含泛在感知、网络、数据、平台层的智能化充填开采系统架构,建立了涵盖煤矿地质变化、充填采煤过程中的多元化感知要素、独立且强实时性的智能感知系统,提出了基于最短距离聚类数据级和D-S证据理论的数据融合和决策方法,为智能化充填开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充填开采 智能化充填采煤 数据融合 D-S证据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基固体自润滑轴承基体材料的耐腐蚀性能
5
作者 王均杰 曾洪涛 +2 位作者 王艳辉 李河宗 崔中雪 《轴承》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8-133,共6页
采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下锡青铜(ZQSn6-6-3)、铝青铜(QAl9-4)基体材料在3.5%(质量分数)NaC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并与目前市面上常用的固体自润滑轴承基体材料(H59)的耐腐蚀性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随着试验温度的升高,3种铜合金基体... 采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下锡青铜(ZQSn6-6-3)、铝青铜(QAl9-4)基体材料在3.5%(质量分数)NaC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并与目前市面上常用的固体自润滑轴承基体材料(H59)的耐腐蚀性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随着试验温度的升高,3种铜合金基体材料的开路电压和极化电阻值均降低,耐腐蚀性下降;相同试验温度下,ZQSn6-6-3的开路电位和极化电阻最大,腐蚀电流密度最小,耐腐蚀性最好,QAl9-4与H59的耐腐蚀性则较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动轴承 自润滑轴承 锡青铜 铝青铜 黄铜 电化学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铬污染场迁移特性及双频激电监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韦凯耀 刘志民 +2 位作者 梁晨 张杰 马强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45-156,共12页
重金属铬污染场迁移过程受多种不确定因素影响,其迁移特性和监测过程很难通过实验进行研究。依据地下水流动基本规律和污染物迁移机理,采用COMSOL软件仿真分析静储量铬污染源的迁移特性及其变化规律,通过开展静态土槽物理模型实验,验证... 重金属铬污染场迁移过程受多种不确定因素影响,其迁移特性和监测过程很难通过实验进行研究。依据地下水流动基本规律和污染物迁移机理,采用COMSOL软件仿真分析静储量铬污染源的迁移特性及其变化规律,通过开展静态土槽物理模型实验,验证数值正演模拟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以迁移模型为监测基础模型,采用中梯剖面和对称四极测深装置,对铬污染场迁移过程进行双频激电法监测数值正演模拟,分析平整、起伏地形和测点方位布置对监测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铬污染物迁移过程中,高渗透系数的透水层对重污染区域表现出强烈的吸附效应,同时会在短时间内加剧污染区域的横向扩散;在视幅频率峰值和视电阻率谷值的异常对应关系上剖面探测要优于测深探测;对称四极测深时,在污染场的投影边缘中央设置测点可更有效地提高测量精度;在进行剖面和测深探测时,山谷会造成激电曲线出现“多峰”现象;在凸起山峰两侧山陲设置供电电极,通过视幅频率和视电阻率曲线可综合确定重度污染区域的具体位置。研究成果丰富了双频激电法对重金属土壤污染场监测的理论,为铬污染场实时监测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对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 铬污染 污染迁移特性 污染监测 双频激电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