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引起板栗内腐病的层出镰孢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娜娜 栗佳宁 +4 位作者 郭思柔 王建华 温晓蕾 冯丽娜 齐慧霞 《河北果树》 2023年第3期18-19,25,共3页
本试验主要对引起板栗内腐病的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进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研究了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pH、温度及光照条件对层出镰孢菌菌丝生长的影响,了解其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研究板栗内腐病防控技术奠定基础。结... 本试验主要对引起板栗内腐病的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进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研究了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pH、温度及光照条件对层出镰孢菌菌丝生长的影响,了解其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研究板栗内腐病防控技术奠定基础。结果表明:培养病原菌至第6 d时,板栗栗仁培养基最适宜其菌丝的生长;最适合菌丝生长的碳源是木糖醇,氮源以硝酸钾为最佳;pH为8时最利于菌丝生长;最适宜菌丝生长的温度为25℃;在全光照的条件下可以促进菌丝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内腐病 层出镰孢菌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色瓢虫对栗斑蚜的捕食作用
2
作者 陈文书 梁一鸣 +4 位作者 高朋 温晓蕾 齐慧霞 姚姮 高素红 《环境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93-600,共8页
为明确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对栗斑蚜Tuberculatus castanocallis的控害潜能,室内研究了异色瓢虫对栗斑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寻找效应和干扰反应。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对栗斑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异色瓢虫对栗斑蚜... 为明确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对栗斑蚜Tuberculatus castanocallis的控害潜能,室内研究了异色瓢虫对栗斑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寻找效应和干扰反应。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对栗斑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异色瓢虫对栗斑蚜的日最大理论捕食量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4龄幼虫(447.97头)、雌成虫(387.53头)、雄成虫(379.73头)、3龄幼虫(243.45头)、2龄幼虫(122.75头)和1龄幼虫(62.62头)。异色瓢虫的寻找效应随着栗斑蚜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异色瓢虫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单头捕食量和捕食作用率逐渐减少,分摊竞争强度逐渐增大,符合Hassell干扰模型,不同虫态异色瓢虫其自身密度对栗斑蚜捕食作用均有明显的干扰效应,其干扰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4龄幼虫(0.7257)、雌成虫(0.6907)、雄成虫(0.6703)、3龄幼虫(0.6387)、2龄幼虫(0.3425)和1龄幼虫(0.3392)。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对栗斑蚜具有较好的控害潜力,为高效利用异色瓢虫田间防治栗斑蚜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栗斑蚜 异色瓢虫 捕食功能反应 生物防治 干扰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助剂在防治板栗红蜘蛛中的减药效果研究
3
作者 王建华 赵德轩 +5 位作者 母时风 温晓蕾 赵春明 万肖英 白晓蒙 齐慧霞 《河北果树》 2024年第1期15-18,共4页
选用三种助剂和20%阿维·螺螨酯悬浮剂混配进行板栗红蜘蛛室内及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橙皮精油1500倍与20%阿维·螺螨酯悬浮剂(减量30%)混配,药后1 d和药后14 d的防效分别为94.91%、98.17%;矿物油800倍与20%阿维·螺螨酯... 选用三种助剂和20%阿维·螺螨酯悬浮剂混配进行板栗红蜘蛛室内及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橙皮精油1500倍与20%阿维·螺螨酯悬浮剂(减量30%)混配,药后1 d和药后14 d的防效分别为94.91%、98.17%;矿物油800倍与20%阿维·螺螨酯悬浮剂(减量30%)混配,药后1 d和药后14 d的防效分别为95.22%、98.42%;有机硅与20%阿维·螺螨酯悬浮剂(减量30%)混配,药后1 d和14 d的防效分别为94.5%、98.06%,均优于单用20%阿维·螺螨酯悬浮剂(常量)的防治效果,起到了明显的减量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红蜘蛛 助剂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荻草谷网蚜ABCG1基因的克隆及表达模式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于苗苗 张思宇 +3 位作者 宋国锋 陈巨莲 解海翠 范佳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6-263,285,共9页
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是严重威胁我国小麦生产安全的迁飞性害虫。蜕皮激素是参与蚜虫翅型分化调控的内激素,在有翅成蚜体内保持高滴度,且诱导后代产生更高比例的无翅蚜,其进出靶细胞需要经过细胞膜上特定蛋白的转运。ATP结合盒... 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是严重威胁我国小麦生产安全的迁飞性害虫。蜕皮激素是参与蚜虫翅型分化调控的内激素,在有翅成蚜体内保持高滴度,且诱导后代产生更高比例的无翅蚜,其进出靶细胞需要经过细胞膜上特定蛋白的转运。ATP结合盒转运蛋白家族G亚家族(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G, ABCG)中的ABCG1是通过跨膜转运昆虫类固醇、对蜕皮激素信号进行负调控的功能蛋白之一,在蚜虫中尚未见报道。本文克隆了荻草谷网蚜ABCG1(SmisABCG1)基因,并进行了序列比对、系统进化分析以及不同组织部位和发育时期表达模式分析。结果显示,SmisABCG1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全长为1 851 bp,编码616个氨基酸,含7个跨膜结构域,符合ABCG蛋白家族典型结构特性,基因登录ID:OP626323。昆虫间ABCG1较保守,该蛋白系统进化关系与各自物种间亲缘关系的远近保持一致。其中,SmisABCG1与来自豌豆蚜、禾谷缢管蚜、棉蚜、花生蚜和雪松长足大蚜等的ABCG1氨基酸序列高度一致(>87%),以上蚜虫聚为一支。与SmisABCG1亲缘关系最近的是豌豆蚜的ABCG1,其次是半翅目的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与膜翅目的新疆菜叶蜂、阿里山潜蝇茧蜂以及鞘翅目的赤拟谷盗、蜂箱小甲虫亲缘关系较远。该基因在伪胚胎和成蚜阶段高表达。包含伪胚胎的有翅、无翅成蚜整蚜SmisABCG1的转录水平无显著差异,但其在来自有翅成蚜的伪胚胎中的转录水平高于无翅成蚜伪胚胎,证实无翅成蚜自身的转录水平较高,而有翅成蚜较低。进一步分析显示这一差异主要是无翅蚜胸部显著高表达所导致。基于该蛋白对蜕皮激素负调控,与有翅成蚜转录水平低,但蜕皮激素水平更高相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荻草谷网蚜 ABC转运蛋白 蜕皮激素 基因克隆 表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天敌昆虫对5种开花中药材的偏好选择性 被引量:1
5
作者 梁一鸣 陈文书 +4 位作者 高朋 温晓蕾 齐慧霞 姚姮 高素红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39-1244,共6页
为了探明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和大灰优食蚜蝇Eupeodes corollae两种天敌昆虫对开花期荆芥Nepeta cataria、薄荷Mentha haplocalyx、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和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5种中药材的... 为了探明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和大灰优食蚜蝇Eupeodes corollae两种天敌昆虫对开花期荆芥Nepeta cataria、薄荷Mentha haplocalyx、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和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5种中药材的选择偏好,本研究观察了这两种天敌昆虫对不同盆栽中药材及其离体花朵的选择。盆栽中药材试验结果显示,异色瓢虫成虫在黄精开花期盆栽植株上的数量最多,接虫后30 min和60 min偏好率分别达到37.00%和36.00%,显著高于其他中药材植株。大灰优食蚜蝇成虫在丹参开花期盆栽植株上的数量最多,接虫后30 min和60 min偏好率分别达到37.00%和36.00%,显著高于其他中药材植株。离体花朵趋性试验结果表明,异色瓢虫成虫对黄精花朵的选择率最高,大灰优食蚜蝇成虫对丹参花朵的选择率最高,这两种中药材对天敌表现出明显的引诱作用,而薄荷和荆芥花朵则对天敌表现出趋避作用。因此,黄精和丹参是引诱瓢虫和食蚜蝇成虫的中药材,薄荷和荆芥则是趋避瓢虫和食蚜蝇成虫的中药材,推测可能与开花期不同中药材植株释放的挥发物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色瓢虫 大灰优食蚜蝇 中药材 趋性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栗黄化皱缩病植原体空间分布情况研究
6
作者 赵德轩 李双民 +4 位作者 高朋 温晓蕾 高素红 母时风 齐慧霞 《河北果树》 2024年第4期17-18,共2页
为研究板栗黄化皱缩病植原体空间分布情况,对输液治疗和未治疗的栗树进行不同部位和不同物候期叶片植原体的检测,结果表明:输液2年栗树检出率最低,感病栗树植原体检出率最高;在枝条上端叶片和果实成熟期的叶片植原体检出率最高,在下端... 为研究板栗黄化皱缩病植原体空间分布情况,对输液治疗和未治疗的栗树进行不同部位和不同物候期叶片植原体的检测,结果表明:输液2年栗树检出率最低,感病栗树植原体检出率最高;在枝条上端叶片和果实成熟期的叶片植原体检出率最高,在下端的检出率最低。治疗1年、治疗2年以及未治疗的栗树检出率都随着物候期的变化而变化,在萌芽期叶片中未检出植原体,芽轴伸长期开始检测到植原体的存在,果实成熟期植原体检出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化皱缩病 植原体 空间分布 检出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基因组预测和分析花生果腐病原菌分泌蛋白
7
作者 王辉灵 韩会玲 +4 位作者 王晓晗 焦镇 李步阳 何弯弯 孙伟明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8,38,共9页
【目的】为分析花生果腐病病原菌-新孢镰刀菌的侵染机制并筛选可用基因。【方法】以全基因组测序结果为基础,根据分泌蛋白与效应因子的特点,采用SignalP、TMHMM、WoLF PSORT及NetGPI等软件一步步筛选,对新孢镰刀菌全基因组12756条蛋白... 【目的】为分析花生果腐病病原菌-新孢镰刀菌的侵染机制并筛选可用基因。【方法】以全基因组测序结果为基础,根据分泌蛋白与效应因子的特点,采用SignalP、TMHMM、WoLF PSORT及NetGPI等软件一步步筛选,对新孢镰刀菌全基因组12756条蛋白序列进行了分泌蛋白预测和功能分析。【结果】新孢镰刀菌全基因组编码蛋白中有701条序列具有典型的分泌蛋白特征,占蛋白总数的5.49%,其长度主要分布在101~700个氨基酸范围内。信号肽的分析结果表明,信号肽-3和-1位置的氨基酸相对保守,其切割位点属于典型的A-X-A型。对分泌蛋白功能预测结果表明,656个分泌蛋白获得了功能注释,其功能主要涉及碳水化合物的运输、代谢过程,蛋白翻译后修饰和氨基酸代谢、运输过程。分泌蛋白中效应蛋白预测结果表明,新孢镰刀菌分泌蛋白中共有161个潜在的效应蛋白。【结论】对新孢镰刀菌分泌蛋白的有效预测和功能分析,为筛选新效应蛋白,明确其致病机理,筛选寄主抗性基因奠定了基础。同时为花生果腐病抗性品种选育和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果腐病 新孢镰刀菌 生物信息学 分泌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下野生大豆水通道蛋白GsPIP2;7功能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宇 赵圆 +5 位作者 王艳丽 俎天娇 司增志 孙伟明 乔亚科 张锴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315-1322,共8页
水通道蛋白(AQPs)是植物中重要的水分转运蛋白,在植物对抗干旱胁迫中发挥着重要功能。为明确野生大豆水通道蛋白在植株抗旱反应中的分子功能,本研究对野生大豆(Glycine soja)中的水通道蛋白的蛋白结构及其在干旱胁迫下的表达模式进行分... 水通道蛋白(AQPs)是植物中重要的水分转运蛋白,在植物对抗干旱胁迫中发挥着重要功能。为明确野生大豆水通道蛋白在植株抗旱反应中的分子功能,本研究对野生大豆(Glycine soja)中的水通道蛋白的蛋白结构及其在干旱胁迫下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并对筛选的AQPs基因功能进行验证。研究鉴定了野生大豆中69个AQPs蛋白,其中10个在干旱胁迫的高耐野生大豆材料中表达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筛选到GsPIP2;7在干旱胁迫后与对照相比显著上调,克隆GsPIP2;7到过表达载体中并侵染转化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通过转基因后代筛选获得了稳定表达的T3代转基因拟南芥。与野生型拟南芥相比,转基因植株在干旱胁迫下根系总长度、叶干重、根干重、根冠比和单株叶面积显著增加,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提升,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表现出较强的耐旱能力。本研究结果说明GsPIP2;7对拟南芥耐旱具有正向调控作用,为明确野生大豆耐旱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胁迫 野生大豆 水通道蛋白 GsPIP2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植物源农药对板栗红蜘蛛的防治效果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建华 温晓蕾 +6 位作者 郭思柔 栗佳宁 吉志新 赵德轩 母时风 白晓蒙 齐慧霞 《河北果树》 2023年第2期15-17,共3页
为了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满足绿色食品的要求,本试验选用4种植物源农药进行了室内及田间防治板栗红蜘蛛药效试验。结果表明,0.5%苦参碱AS 1000倍和6%鱼藤酮ME 1000倍的防效最好,2种药剂在施药后1 d的防效均在95%以上,其药后14 d也有较... 为了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满足绿色食品的要求,本试验选用4种植物源农药进行了室内及田间防治板栗红蜘蛛药效试验。结果表明,0.5%苦参碱AS 1000倍和6%鱼藤酮ME 1000倍的防效最好,2种药剂在施药后1 d的防效均在95%以上,其药后14 d也有较好的防效,分别为90.86%、88.41%,建议生产上优先推荐使用;0.3%印楝素可溶液剂300倍和1.5%除虫菊素水乳剂250倍的防效良好,其药后3 d的防效可以达到90%左右,但药后14 d防效分别降低到79.82%、78.81%,持效性一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红蜘蛛 植物源农药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贪夜蛾和亚洲玉米螟种内及种间的竞争行为 被引量:10
10
作者 施建琴 郭井菲 +4 位作者 何康来 白树雄 张天涛 解海翠 王振营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8-152,共5页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和亚洲玉米螟(以下简称“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是玉米上的重要害虫,二者在玉米田常混合发生,存在对食物和空间资源的竞争关系。为探明草地贪夜蛾和玉米螟种内和种间竞...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和亚洲玉米螟(以下简称“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是玉米上的重要害虫,二者在玉米田常混合发生,存在对食物和空间资源的竞争关系。为探明草地贪夜蛾和玉米螟种内和种间竞争的行为表现,本文在食物缺乏条件下,研究了草地贪夜蛾和玉米螟种内和种间的攻击和防御行为。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种内攻防行为中头部接触是最主要的行为表现,其中6龄与6龄以及6龄与5龄幼虫竞争时头部接触行为出现次数最多,在20 min内分别为(17.8±1.7)次和(15.3±1.1)次。玉米螟种内攻防行为中畏缩行为是最主要的行为表现,在5龄与5龄幼虫的竞争中出现频率最高,为(14.8±0.7)次。草地贪夜蛾和玉米螟种间竞争行为中,二者都主要表现为头部接触行为,但草地贪夜蛾攻击行为表现更明显。此外,从存活率上看,同一龄期的玉米螟和草地贪夜蛾种间竞争中,草地贪夜蛾具有明显优势;不同龄期的玉米螟与草地贪夜蛾种间竞争中,同一组合中龄期相对较高的幼虫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研究结果可为明确草地贪夜蛾和玉米螟的种群优势及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草地贪夜蛾 攻击 防御 存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灰霉病生防芽胞杆菌的筛选与防效评价 被引量:11
11
作者 付莉媛 蔡瑞杰 +4 位作者 冯志敏 宋新娜 朱英波 史凤玉 刘建斌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40-446,共7页
本研究从新疆、山东及河北等地区采集的健康葡萄根际土壤中分离生防菌,以葡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为靶标菌,通过平板对峙试验、葡萄叶片和果实上的离体抑菌试验,筛选获得4株生防菌BF1-1、BF2-1、BF3-1和BF4-1具有较好的拮抗作用,... 本研究从新疆、山东及河北等地区采集的健康葡萄根际土壤中分离生防菌,以葡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为靶标菌,通过平板对峙试验、葡萄叶片和果实上的离体抑菌试验,筛选获得4株生防菌BF1-1、BF2-1、BF3-1和BF4-1具有较好的拮抗作用,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别鉴定为地衣芽胞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解淀粉芽胞杆菌B.amyloliquefaciens、枯草芽胞杆菌B.subtilis和蜡样芽胞杆菌B.cereus;4株生防菌所制成的生物菌肥,对葡萄灰霉病的田间防效可达到66.50%~85.68%,具有开发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灰霉病 生物防治 芽胞杆菌 防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苹果锈果类病毒(ASSVd)的种群及遗传变异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杜亚杰 张煜泓 +2 位作者 李世访 朱英波 张志想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3-110,共8页
苹果锈果类病毒apple scar skin viroid(ASSVd)引起苹果锈果病,是限制我国苹果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目前对ASSVd全球种群的组成及遗传变异仍缺乏足够的了解。为此,本研究对GenBank中登录的212条基因组序列进行了比较、变异分析以... 苹果锈果类病毒apple scar skin viroid(ASSVd)引起苹果锈果病,是限制我国苹果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目前对ASSVd全球种群的组成及遗传变异仍缺乏足够的了解。为此,本研究对GenBank中登录的212条基因组序列进行了比较、变异分析以及系统发育分析。确认ASSVd的种群符合准种模式,由165种序列相似但不相同的变体组成。以来自我国苹果的MW315909和MW302328为代表的两种变体的数量最多,是主流变体。依据参考序列(NC001340)分析碱基变异,发现碱基变异偏好于某种碱基,并且偏好于基因组上的一些特定位点。变异不仅发生在基因组二级结构的左末端区、致病区、中央区,也发生在可变区和右末端区。值得指出的是,基因组上有4个区域极少发生变异,为保守区。其中的两个保守区(末端保守区和中央保守区)是已知的,而在可变区与右末端区交界处的两个保守区是新发现的,它们对ASSVd的复制和移动可能具有重要作用。这些结果不仅有助于掌握ASSVd的发生及流行,而且为研发RT-PCR/qPCR检测技术提供了参考,为研究ASSVd与寄主的相互作用提供了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类病毒 种群 遗传变异 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东地区10个谷子品种的产量和品质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李明昊 高慧 +4 位作者 姚锐 杨梦涵 任学军 王健 林小虎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71-77,共7页
为了明确冀东地区谷子产量和籽粒营养品质,为该区品种选择提供理论依据,以冀东地区10个主栽谷子品种为材料,对其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籽粒营养品质进行研究和评价。结果表明,冀谷41的产量最高,冀科谷1号次之,紫脖根的产量最低;冀科谷1... 为了明确冀东地区谷子产量和籽粒营养品质,为该区品种选择提供理论依据,以冀东地区10个主栽谷子品种为材料,对其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籽粒营养品质进行研究和评价。结果表明,冀谷41的产量最高,冀科谷1号次之,紫脖根的产量最低;冀科谷1号的穗粒质量和千粒质量均较高;冀谷41的穗粒质量和千粒质量仅次于冀科谷1号。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综合分析得出,氨基酸含量总分以冀谷41最高,邯谷2号其次,冀科谷1号位列第4,衡谷17最低;矿质元素含量总分以冀科谷1号最高,冀谷41次之,冀谷19最低。试验结果得出,冀谷41号、冀科谷1号可作为高产、高营养品质栽培品种在冀东地区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氨基酸 矿质元素 产量 冀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G胁迫下谷子品种(系)萌发期耐旱性鉴定及评价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李云 杨梦涵 +2 位作者 王健 韩玉翠 林小虎 《种子》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9-35,43,共8页
为了探讨干旱胁迫对谷子萌发期生长的影响,明确萌发期抗旱性相关指标,并筛选出抗旱新品种,本试验采用不同浓度的PEG溶液(0、5%、10%、15%、20%、25%)模拟干旱胁迫对24个谷子新品种(系)的5个抗旱性指标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并对5个抗旱性指... 为了探讨干旱胁迫对谷子萌发期生长的影响,明确萌发期抗旱性相关指标,并筛选出抗旱新品种,本试验采用不同浓度的PEG溶液(0、5%、10%、15%、20%、25%)模拟干旱胁迫对24个谷子新品种(系)的5个抗旱性指标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并对5个抗旱性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通过隶属函数法对24个品种(系)进行了抗旱性综合评价,并通过聚类分析对24个品种(系)进行了分类。结果表明,PEG模拟干旱胁迫处理下,谷子的发芽势、发芽率、胚根长和胚芽长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且随着PEG浓度的升高,5个抗旱性指标呈下降趋势。通过发芽势和发芽率的分析结果,确定了抗旱性鉴定的最适宜浓度为10%的PEG。通过主成分分析将5个抗旱性指标转化为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5.53%。24个品种(系)抗旱性综合评价的D值为0.18~0.915。依据D值利用聚类分析将24个谷子品种(系)分为五类,其中强耐旱型品种包含济谷22、山西红谷、张杂谷16、冀谷39、冀科1号和嫩选15,耐旱型品种包含张杂谷26、金苗K 2和九谷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抗旱 评价 隶属函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贮存期板栗致病青霉菌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7
15
作者 冯丽娜 温晓蕾 +3 位作者 杨文杰 王俊凤 张娜娜 齐慧霞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164-168,共5页
为明确引起板栗种仁腐烂的青霉菌属种类及其发病症状。以贮存期板栗种仁腐烂为研究对象,利用组织分离法从贮存期板栗发病种仁的病健交界处分离纯化病原菌,验证其致病性,完成科赫氏法则,并通过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病... 为明确引起板栗种仁腐烂的青霉菌属种类及其发病症状。以贮存期板栗种仁腐烂为研究对象,利用组织分离法从贮存期板栗发病种仁的病健交界处分离纯化病原菌,验证其致病性,完成科赫氏法则,并通过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类鉴定。利用组织分离法获得10株青霉属真菌,分离率为25%。分类鉴定显示:6株为光孢青霉菌(Penicillium glabrum),1株为菌核青霉菌(P.sclerotiorum),2株为草酸青霉菌(P.oxalicum),1株为简青霉菌(P.simplicissimum)。其中,光孢青霉的数量最多,占分离青霉菌总数的60%。致病性鉴定表明,4种青霉菌均可以引起板栗种仁腐烂。青霉菌真菌是引起贮存期板栗种仁腐烂的原因之一,这为贮藏期板栗种仁腐烂的防腐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 青霉菌 科赫氏法则 分子生物学技术 分离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杀菌剂对2种板栗内腐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被引量:3
16
作者 霍佳欢 郭思柔 +4 位作者 栗佳宁 王建华 温晓蕾 冯丽娜 齐慧霞 《河北果树》 2022年第4期24-25,27,共3页
为更加高效和有针对性的防治板栗内腐病,本试验选用7种低毒的杀菌剂,采用生长速率法对分别引起板栗内腐病的可可毛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theobromae)和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进行室内药剂筛选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7种杀菌剂对... 为更加高效和有针对性的防治板栗内腐病,本试验选用7种低毒的杀菌剂,采用生长速率法对分别引起板栗内腐病的可可毛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theobromae)和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进行室内药剂筛选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7种杀菌剂对2种致病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对L.theobromae抑制效果较好的药剂为丙硫菌唑、咯菌腈、苯醚甲环唑,抑菌率分别为:92.52%、100%、79.49%,其EC_(50)浓度分别为0.076、5.511、8.445 mg/L。对F.solani抑制效果较好的药剂为丙硫菌唑和苯醚甲环唑,抑菌效果为82.25%和62.59%,EC_(50)浓度分别为:1.327、53.853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 内腐病菌 杀菌剂 毒力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麦种间杂交F_(1)代杂种优势及表型变异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郭娟 魏莱 +2 位作者 杨燕萍 石红霞 车永和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6-90,共5页
为研究亲本差异明显的黑麦材料种间杂交F_(1)代农艺性状遗传变异规律及杂种优势,以栽培、野生黑麦种间3个杂交组合的90个F_(1)代单株及其亲本为研究材料,对其11个农艺性状进行杂种优势和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黑麦种间杂交F_(1)代农艺... 为研究亲本差异明显的黑麦材料种间杂交F_(1)代农艺性状遗传变异规律及杂种优势,以栽培、野生黑麦种间3个杂交组合的90个F_(1)代单株及其亲本为研究材料,对其11个农艺性状进行杂种优势和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黑麦种间杂交F_(1)代农艺性状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11个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范围为7.00%~38.40%;性状的中亲优势率为-51.77%~24.48%,超亲优势率为-60.59%~19.23%。不同组合性状的杂种优势差异明显;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11个性状中分别有18、10对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水平,其中穗宽与穗粒质量、穗粒数与穗粒质量间的影响较大,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623、0.796。研究结果可为麦类作物遗传改良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杂草黑麦 种间杂交 表型变异 杂种优势 F_(1)代杂种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草属典型二倍体物种及其种间杂种F2代核型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左学丽 李旭青 +4 位作者 杨海宁 杨燕萍 魏莱 曾丽倩 车永和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4-39,共6页
冰草属(Agropyron)植物是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三级基因源,也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牧草作物。为了更好地对冰草属植物种质进行鉴定和利用,本研究对冰草属2个典型二倍体物种蒙古冰草(A.mongolicum Keng)和冰草(A.cristatumL.)及其种间杂种F... 冰草属(Agropyron)植物是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三级基因源,也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牧草作物。为了更好地对冰草属植物种质进行鉴定和利用,本研究对冰草属2个典型二倍体物种蒙古冰草(A.mongolicum Keng)和冰草(A.cristatumL.)及其种间杂种F2代材料进行了核型分析。结果表明:研究采用的5个材料均为二倍体,染色体数目均为14条。父本冰草Z1842核型公式为2n=2x=10m+4sm,母本蒙古冰草Z2098为2n=2x=8m+6sm,杂种F2-19为2n=2x=14m,杂种F2-69为2n=2x=14sm,杂种F2-94为2n=2x=6m+8sm。冰草和蒙古冰草及其杂种F2-19的核不对称系数分别为61.70%、62.10%和59.27%,均为"1A"型。杂种F2-69与F2-94的核不对称系数分别为64.90%和64.51%,均为"2A"型。通过研究发现冰草属2个典型二倍体物种冰草和蒙古冰草及其种间杂种后代材料核型均属于基本对称类型,但在染色体构成上存在着丰富的多态性。研究对冰草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演化及小麦等相关植物育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草属 种间杂种 核型分析 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果腐病新病症的发现及发生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何弯弯 胡朋举 +5 位作者 冯丽娜 赵凤颖 邢单润 韩金星 孙伟明 王晓晗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8-34,55,共8页
一种花生果腐病新症状,俗称花生果斑病或花生麻脸病,在我国冀东鲜食花生产区广泛发生,但其优势病原菌及发病因素尚不明确。本研究采集了冀东唐山市和秦皇岛市花生种植区发病样品,分别分离得到优势病原菌FN5和CLGB7-1,均鉴定为新孢镰刀菌... 一种花生果腐病新症状,俗称花生果斑病或花生麻脸病,在我国冀东鲜食花生产区广泛发生,但其优势病原菌及发病因素尚不明确。本研究采集了冀东唐山市和秦皇岛市花生种植区发病样品,分别分离得到优势病原菌FN5和CLGB7-1,均鉴定为新孢镰刀菌F.neocosmosporiellum。理化性质比较发现,发病田土壤和果壳中中微量金属元素总量高于健康区,尤其是Ca;且发病土壤pH值高于健康土壤。本研究明确了冀东地区花生果斑病病原菌为F.neocosmosporiellum,与花生果腐病病原菌一致。花生果斑病是我国首次报道的花生果腐病新症状,该症状的发生与土壤pH值和中微量金属元素含量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果腐病 新孢镰刀菌 病原菌鉴定 花生果斑病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东板栗园鞘翅目天敌昆虫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靳江华 高素红 +4 位作者 张波 赵春明 吉志新 王佳琦 齐慧霞 《河北果树》 2023年第1期10-15,23,共7页
为了了解冀东地区板栗园鞘翅目天敌昆虫多样性组成,采用了路线调查和定点调查的方法,发现分布在冀东地区板栗园的鞘翅目天敌昆虫共计58种,6科。其中瓢虫科20种,虎甲科8种,步甲科24种,隐翅虫科1种,芫菁科4种,郭公虫科1种。瓢虫科分布最... 为了了解冀东地区板栗园鞘翅目天敌昆虫多样性组成,采用了路线调查和定点调查的方法,发现分布在冀东地区板栗园的鞘翅目天敌昆虫共计58种,6科。其中瓢虫科20种,虎甲科8种,步甲科24种,隐翅虫科1种,芫菁科4种,郭公虫科1种。瓢虫科分布最为广泛。每个采集样点都有分布。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为优势种;和谐瓢虫属和龟纹瓢虫属为优势属;瓢虫科和步甲科为优势科。在各月份物种多样性分析中,该地区8、9月物种最丰富,种类多,多样性指数高。各月份中以7、8、9月物种相似性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东地区 板栗园 鞘翅目 天敌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