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肱骨干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比较 被引量:22
1
作者 张伯松 李文毅 +3 位作者 刘兴华 危杰 贺良 王满宜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51-854,共4页
目的:比较肱骨干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以期指导临床选择。方法:连续入选2005年3月至2012年10月间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252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保守治疗组和手术内固定组,其中保守治疗组76例使用石膏或小夹... 目的:比较肱骨干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以期指导临床选择。方法:连续入选2005年3月至2012年10月间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252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保守治疗组和手术内固定组,其中保守治疗组76例使用石膏或小夹板固定骨折,手术内固定组176例使用切开复位钢板或髓内针固定骨折。对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率、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等参数进行比较。结果:平均随访(31.24±20.06)个月。两组数据在年龄、开放骨折数量、骨折部位和AO(Arbeitsgemeinschaft für Osteosynthesefragen)分类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骨折愈合率:保守治疗组96.1%(73/76),手术内固定组97.7%(172/176),P=0.46;骨折愈合时间:保守治疗组(10.24±2.93)周,手术内固定组(10.69±2.51)周,P=0.22;并发症发生率:保守治疗组5.3%(4/76例),手术内固定组15.3%(27/176例),P=0.025;其中骨折不愈合率:保守治疗组3.95%(3/76),手术内固定组2.3%(4/176),P=0.43;桡神经损伤:保守治疗组0%(0/76),手术内固定组5.7%(10/176),P=0.035;骨劈裂:保守治疗组0%(0/76),手术内固定组1.7%(3/176),P=0.556;肘僵硬:保守治疗组1.3%(1/76),手术内固定组0.6%(1/176),P=1.000;肩痛:保守治疗组0%(0/76),手术内固定组5.1%(9/176),P=0.061。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保守治疗组(97.37±4.94)分,手术内固定组(96.34±6.88)分,P=0.24;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保守治疗组(99.80±1.72)分,手术内固定组(99.49±2.73)分,P=0.36。结论:肱骨干骨折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疗效相当,但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干骨折 石膏 小夹板 钢板 带锁髓内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醉高风险高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经皮脊柱内镜下椎管减压术治疗效果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高尚聚 李文毅 +2 位作者 张隆 魏景超 曹参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7期3433-3439,共7页
背景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高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发病率不断增高,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多需手术减压治疗。因为高龄患者多合并多种内科疾病,术前麻醉评估风险较高,全身麻醉(简称全麻)下的椎管减压术风险很高。许多患者因为无法耐受... 背景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高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发病率不断增高,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多需手术减压治疗。因为高龄患者多合并多种内科疾病,术前麻醉评估风险较高,全身麻醉(简称全麻)下的椎管减压术风险很高。许多患者因为无法耐受全麻的开放手术,使日常生活功能受到明显的影响。随着脊柱内镜下椎管减压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局部麻醉(简称局麻)下的微创椎管减压术有望对此类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目的 探讨术前评估麻醉高风险的高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应用局麻下经皮脊柱内镜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4月河北省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高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接受经皮脊柱内镜下椎管减压术治疗的患者18例,均为术前麻醉风险评估为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标准P3及以上,手术方式采用经椎间孔入路16例,经椎板间入路2例。分别于术前、术后6周、6个月、1年进行腰和下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30~81 min,平均(49.5±17.0)min;1例患者术中出现颈项痛,中止手术后症状消失,无术后感染及椎管内血肿、腰椎不稳定等并发症,围术期合并疾病病情稳定。术后6个月、1年腰VAS低于术后6周(P<0.05);术后6周、6个月、1年下肢VAS、ODI低于术前(P<0.001),术后1年ODI低于术后6周(P<0.001)。结论 对于麻醉高风险高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应用局麻下经皮脊柱内镜技术疗效确切,可降低疼痛程度,缓解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狭窄 椎间盘退行性变 老年人 外科手术 微创性 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肱骨干骨折微创钢板固定与带锁髓内针固定术疗效对比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张隆 李文毅 +5 位作者 郑旺 王树茂 郑淑慧 李西成 李旭明 孙喜龙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1689-1690,共2页
目的探讨分析肱骨干骨折经皮微创钢板固定与带锁髓内针固定术的疗效。方法选取2005年2月—2008年12月采用经皮微创钢板固定与带锁髓内针固定的成人新鲜肱骨干骨折患者60例,其中微创钢板组17例,带锁髓内针组43例,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 目的探讨分析肱骨干骨折经皮微创钢板固定与带锁髓内针固定术的疗效。方法选取2005年2月—2008年12月采用经皮微创钢板固定与带锁髓内针固定的成人新鲜肱骨干骨折患者60例,其中微创钢板组17例,带锁髓内针组43例,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率、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等指标。结果随访时间:微创钢板组8~36个月,平均(19.77±6.79)个月,带锁髓内针组9~42个月,平均(21.90±8.5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钢板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多于带锁髓内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率及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干骨折经皮微创钢板固定与带锁髓内针固定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微创钢板固定手术操作相对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髓内针固定术后旋转不稳定性骨折不愈合的治疗 被引量:6
4
作者 张隆 李文毅 +3 位作者 张艳芹 王树茂 郑淑慧 李西成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2032-2034,共3页
目的探讨保留原有髓内针附加钢板固定加植骨治疗带锁髓内针术后旋转不稳定性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23例带锁髓内针术后旋转不稳定性骨折不愈合患者,男20例,女3例,年龄21~63岁,平均33.7岁。骨折部位:股骨干16例,胫骨干4例,肱骨干... 目的探讨保留原有髓内针附加钢板固定加植骨治疗带锁髓内针术后旋转不稳定性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23例带锁髓内针术后旋转不稳定性骨折不愈合患者,男20例,女3例,年龄21~63岁,平均33.7岁。骨折部位:股骨干16例,胫骨干4例,肱骨干3例。初次手术为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针固定15例,切开复位带锁髓内针固定8例。骨折不愈合的时间为带锁髓内针固定术后9~38个月,平均17个月。X线示肥大性骨折不愈合14例,萎缩性骨折不愈合9例。均采用保留髓内针附加钢板固定加松质骨植骨术治疗。术中检查均证实骨折端存在旋转不稳定。结果随访时间7~35个月,平均14.5个月。23例患者骨折均获得愈合,愈合时间为8~20周,平均14周。无感染、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等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保留原有髓内针附加钢板固定加植骨术可有效消除髓内针术后旋转不稳定,是治疗髓内针术后骨折不愈合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固定术 髓内 骨折 不愈合 骨移植 旋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胫骨近端手术中腓总神经安全区的定位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9
5
作者 高巍 陈百成 +3 位作者 段俊婷 耿晓鹏 张继春 郑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9-141,共3页
目的:探讨腓总神经在胫骨近端的解剖学结构和手术安全区范围。方法:取20具尸体膝关节标本,显露股骨外侧髁、腓骨近端和胫骨外侧结节(Gerdy's结节)后,自股骨外侧髁后方向远端分离腓总神经及分支至其进入小腿前、外侧肌群处。测量腓... 目的:探讨腓总神经在胫骨近端的解剖学结构和手术安全区范围。方法:取20具尸体膝关节标本,显露股骨外侧髁、腓骨近端和胫骨外侧结节(Gerdy's结节)后,自股骨外侧髁后方向远端分离腓总神经及分支至其进入小腿前、外侧肌群处。测量腓总神经及分支至Gerdy’s结节之间的距离及相关角度。结果:Gerdy's结节最高点至腓总神经与腓骨头后方交点处的距离、至腓浅神经起始部的距离和至腓总神经前返支临近胫骨处的距离分别是(45.0±1.5)mm、(45.3±2.0)mm和(45.0±1.5)mm。Gerdy's结节最高点至腓总神经与腓骨头后方交点连线与Gerdy's结节最高点至腓浅神经起始部连线之间的夹角为33°±2.1°,与Gerdy's结节最高点至腓总神经前返支临近胫骨处连线之间的夹角为97°±2.3°。腓总神经及分支被限定在以Gerdy’s结节为中心,半径为45mm、弧度为97°的圆弧区域内。结论:利用Gerdy’s结节为标志,能容易地限定出腓总神经及分支在胫骨近端的走行轨迹,即手术安全区。于手术前标出安全区可避免对神经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解剖 腓总神经 胫骨 手术安全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内镜下肋间神经切断术治疗胸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后肋间神经痛的临床效果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魏景超 高尚聚 +5 位作者 邢栋 王起奎 杨朝旭 董志杰 张隆 李文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319-1322,共4页
背景胸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后肋间神经痛常发生于老年人,其临床治疗手段多样,但周期长,效果不确定。为此研究一种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目的探讨脊柱内镜下肋间神经切断术治疗胸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后肋间神经... 背景胸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后肋间神经痛常发生于老年人,其临床治疗手段多样,但周期长,效果不确定。为此研究一种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目的探讨脊柱内镜下肋间神经切断术治疗胸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后肋间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7年12月河北省人民医院骨科行脊柱内镜下肋间神经切断术治疗的胸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后肋间神经痛患者6例,记录神经损伤以及局部血肿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术后第1天及1、3个月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1例患者术后肋间神经分布区出现皮肤烧灼感,后自行消失;6例患者术后肋间神经痛均缓解。术后第1天平均VAS为1分;术后1个月及3个月VAS为0分。平均随访时间为9个月,随访期间肋间神经痛缓解且无复发。结论脊柱内镜下肋间神经切断术治疗胸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后肋间神经痛,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及治疗周期短等优点,临床效果满意,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骨折 脊柱内镜 肋间神经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骨增生胶囊与葡立胶囊联用对兔颈椎间盘退变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赵晓勇 苏江宁 +4 位作者 孙喜龙 李旭明 刘福成 刘越 王海涛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894-896,F0005,共4页
目的:了解家兔退变颈椎间盘内细胞因子、蛋白多糖及软骨终板变化情况,观察抗骨增生胶囊与葡立胶囊联合应用对其产生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浅层组、模型全层组、药物治疗浅层组、药物治疗全层组,每组10... 目的:了解家兔退变颈椎间盘内细胞因子、蛋白多糖及软骨终板变化情况,观察抗骨增生胶囊与葡立胶囊联合应用对其产生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浅层组、模型全层组、药物治疗浅层组、药物治疗全层组,每组10只。通过切除家兔颈背部浅层、全层肌肉,造成颈动力失衡,诱导颈椎间盘退变,建立颈椎退变模型,给予抗骨增生胶囊与葡立胶囊联用冶疗1个月,测定退变颈椎间盘中细胞因子、蛋白多糖、软骨终板变化。结果: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颈椎间盘中IL-1α(P<0.01)、TNFα(P<0.05)含量均明显升高,颈椎软骨终板钙化层明显增厚(P<0.01),蛋白多糖明显降低(P<0.05),中西药冶疗组IL-1α(P<0.05)、TNFα(P<0.05)含量明显降低、蛋白多糖明显升高(P<0.05),软骨终板钙化有明显抑制(P<0.05)。结论:抗骨增生胶囊与葡立胶囊联合应用对退变颈椎间盘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以及软骨终板钙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明显恢复颈椎间盘蛋白多糖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 退变 细胞因子 蛋白多糖 软骨终板 抗骨增生胶囊 葡立胶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板切除术后疤痕生成及硬膜外粘连之预防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8
作者 郑淑慧 石奉文 韩华庆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1995年第1期40-42,共3页
椎板切除术后疤痕生成及硬膜外粘连之预防的研究进展郑淑慧,石奉文,韩华庆椎板切除术是脊柱外科最常用的手术方式之一,而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下腰部手术失败综合症(Failedbacksurgerysyndrome)的发病率为... 椎板切除术后疤痕生成及硬膜外粘连之预防的研究进展郑淑慧,石奉文,韩华庆椎板切除术是脊柱外科最常用的手术方式之一,而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下腰部手术失败综合症(Failedbacksurgerysyndrome)的发病率为6%~15%[1、2],其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椎 外科手术 切除术 疤痕 硬膜外粘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超声及三维血管能量成像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手部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李丽 李旭明 +2 位作者 王磊 郑桂敏 王化青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573-1576,共4页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HFUS)及三维血管能量成像(3D-CPA)在诊断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RA)手部关节病变中的应用。方法对临床诊断为RA的30例患者双手掌指关节和近端指间关节共600处关节进行HFUS及3D-CPA检查,测量滑膜厚度和关节腔积液,检测有...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HFUS)及三维血管能量成像(3D-CPA)在诊断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RA)手部关节病变中的应用。方法对临床诊断为RA的30例患者双手掌指关节和近端指间关节共600处关节进行HFUS及3D-CPA检查,测量滑膜厚度和关节腔积液,检测有无肌腱病变和骨质破坏,观察血流特点,并与20名健康志愿者双侧相应关节扫查结果对比。结果 30例RA患者手部关节中,HFUS显示关节积液458处,总检出率76.33%;滑膜增厚429处,总检出率71.50%;肌腱腱鞘炎275处,总检出率45.83%;骨质侵蚀134处,总检出率22.33%。3D-CPA显示滑膜过度形成(血管翳)86处,总检出率14.33%。结论 HFUS能显示RA患者手部关节病变的各种表现,可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3D-CPA立体显示血管翳形成,可辅助诊断RA活动期及评价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掌指关节 近端指间关节 高频超声 三维血管能量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疤痕粘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郑淑慧 石奉文 韩华庆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1996年第1期16-19,共4页
对10只山羊在暴露的硬膜表面分别行不相连续的椎板切除术。L_2~3水平为空白对照(C点),L_4~5水平涂硅油(B点),L_6~S_1水平涂硅油阿霉素油剂(A)点。术后动态观察16周脊柱横断面变化,显示A、B两点疤痕与硬... 对10只山羊在暴露的硬膜表面分别行不相连续的椎板切除术。L_2~3水平为空白对照(C点),L_4~5水平涂硅油(B点),L_6~S_1水平涂硅油阿霉素油剂(A)点。术后动态观察16周脊柱横断面变化,显示A、B两点疤痕与硬膜均无粘连,C点则紧密粘连。与B、C两点比较,A点各期疤痕均薄,成熟晚。结果表明:医用201甲基硅油能有效地预防硬膜与疤痕粘连,对机体无毒、无副作用。阿霉素可减少疤痕生成,延缓疤痕成熟,但对神经可产生毒性或刺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板切除术 粘连 预防 硅油 阿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循环对小儿法洛四联症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比例和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永辉 刘延芹 +3 位作者 张隆 赵砚丽 吕娜 纪惠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2期3624-3627,共4页
目的探讨小儿法洛四联症患者体外循环(ECC)前后各单个核细胞比例变化和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s)的变化。方法选取择期于ECC下行法洛四联症纠治术的患儿23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后(T0),停ECC即刻(T1),术后第1天(T2),术后第3天(T3)及术后第... 目的探讨小儿法洛四联症患者体外循环(ECC)前后各单个核细胞比例变化和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s)的变化。方法选取择期于ECC下行法洛四联症纠治术的患儿23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后(T0),停ECC即刻(T1),术后第1天(T2),术后第3天(T3)及术后第7天(T4)共5个时间点采取静脉血标本,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3+、CD4+、CD8+、CD14+、CD19+、CD16+56+细胞百分率;采用组织化学方法进行AgNORs染色,并在全自动数码显微镜下测定出每个细胞核中AgNORs的个数。结果不同时间CD3+、CD4+、CD4+/CD8+、CD14+、CD19+、CD16+5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T1、T2及T3时刻CD3+较T0时刻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及T3时刻CD4+较T0时刻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时刻CD4+/CD8+较T0时刻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时刻CD14+较T0时刻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4时刻CD14+较T0时刻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时刻CD19+较T0时刻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及T2时刻CD16+56+较T0时刻明均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gNORs形态类型为单一型,大都呈规则的圆形,不同时间AgNORs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法洛四联症患儿ECC后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的降低及调节功能失调,增加了术后患儿的易感性,应积极采取增强机体免疫力的方法并结合临床规范化治疗减少法洛四联症患儿围ECC期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法洛四联症 单个核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用磁疗型颈椎牵引器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
12
作者 段翔 郑淑慧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7期503-504,共2页
目的 观察磁疗型颈椎牵引器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 6 0例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 30例 ,实验组应用磁疗型颈椎牵引器行家庭牵引治疗 ,对照组在医院中行牵引治疗 ,比较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 目的 观察磁疗型颈椎牵引器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 6 0例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 30例 ,实验组应用磁疗型颈椎牵引器行家庭牵引治疗 ,对照组在医院中行牵引治疗 ,比较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疗效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治疗中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应用磁疗型颈椎牵引器在家庭中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与医院中的牵引治疗同样安全、有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用磁疗型颈椎牵引器 临床疗效 安全性 神经根型颈椎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肢丛状神经纤维瘤一例超声表现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旭明 李文毅 李丽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2769-2769,共1页
关键词 上肢 神经纤维瘤 丛状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肌痉挛方法的改进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汉林 戴定 郑淑慧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1996年第5期225-226,共2页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肌痉挛方法的改进王汉林,戴定,郑淑慧自Fasano首次报告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posteriorrhizotomy,SPR)治疗肌痉挛以来,引起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兴趣。笔...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肌痉挛方法的改进王汉林,戴定,郑淑慧自Fasano首次报告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posteriorrhizotomy,SPR)治疗肌痉挛以来,引起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兴趣。笔者自1993年应用改进的SPR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痉挛 选择性 治疗 脊神经后根切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对侧椎间孔入路切除技术治疗高度游离腰椎间盘脱出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基质金属蛋白酶3表达水平影响研究
15
作者 张隆 陈佳 +4 位作者 曹参 翟金帅 黄腾 时莉芳 李西成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1818-1822,共5页
目的探讨经对侧椎间孔入路切除技术治疗高度游离腰椎间盘脱出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7年2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诊治的高度游离腰椎间盘脱出患者14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 目的探讨经对侧椎间孔入路切除技术治疗高度游离腰椎间盘脱出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7年2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诊治的高度游离腰椎间盘脱出患者14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采用经对侧椎间孔入路切除技术治疗)与对照组(采用经患侧椎间孔入路切除技术治疗),各72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记录患者的手术指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MMP-3表达水平、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X线检查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马尾神经损伤、椎间隙感染、硬脊膜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VAS均低于本组术前(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3个月MMP-3表达水平均低于本组术前(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MMP-3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对侧椎间孔入路切除技术能有效缓解高度游离腰椎间盘脱出患者疼痛,并不增加手术时间与X线检查次数,能有效降低MMP-3表达水平,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总体预后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椎间孔切开术 基质金属蛋白酶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肺转流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单个核细胞的变化
16
作者 刘延芹 杨永辉 +3 位作者 张隆 赵砚丽 吕娜 纪惠娟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35-637,共3页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患儿心肺转流(CPB)前后单个核细胞的变化。方法CPB下行VSD修补术的患儿32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后(T0)、停CPB即刻(T1)、术后第1天(T2)、第3天(T3)及第7天(L)采集静脉血标本,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3...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患儿心肺转流(CPB)前后单个核细胞的变化。方法CPB下行VSD修补术的患儿32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后(T0)、停CPB即刻(T1)、术后第1天(T2)、第3天(T3)及第7天(L)采集静脉血标本,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3+、CD4+、CD8+、CD19+、CD14+、CD16+CD56+细胞百分率;采用组织化学方法进行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s)染色并在全自动数码显微镜下测定其直径,计算每个细胞核中AgNORs的个数。结果与T0时比较,T1~T3时CD3+、CD4+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T1时CD19+、CD14+明显降低(P〈O.05或P〈O.01),CD16+CD56+明显升高(P〈0.01);T2时CD4+/CD8+明显降低(P〈0.01),CD16+CD56+仍明显升高(P〈0.01);T4时仅CD14+升高(P〈O.05),其它指标均恢复到T0时水平。AgNORs形态类型为单一型,大都呈规则的圆形,CPB前后形态和数量无明显变化。结论单个核细胞的数量减少是细胞免疫功能受抑制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转流 室间隔缺损 单个核细胞 流式细胞术 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疗型腰椎牵引器的临床研究
17
作者 段翔 郑淑慧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9期564-564,共1页
关键词 磁疗型腰椎牵引器 腰椎间盘突出症 诊断 非手术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群椎体成形术后发生邻近椎体压缩性骨折危险因素Meta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李春涛 李文毅 +5 位作者 高尚聚 曹参 李昌任 何靓 李萌 马旭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38-646,共9页
目的系统评价中国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ous kyphoplasty,PKP)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 目的系统评价中国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ous kyphoplasty,PKP)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检索时间自建库至2020年11月关于PVP或PKP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危险因素的文献。由2位评审员进行筛选及数据提取等工作,使用NOS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0篇病例对照研究,其中3篇为中质量研究,17篇为高质量研究。共包括相邻椎体骨折949例,术后未发生相邻椎体骨折5596例。抗骨质疏松治疗可降低OVCF术后邻近椎体压缩性骨折(adjacent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AVCF)的发生OR=0.23,95%CI(0.06,0.93),P=0.04]。既往骨折病史OR=3.23,95%CI(2.05,5.09),P<0.01]、伤椎个数OR=2.08,95%CI(1.29,3.35),P<0.01]、术中骨水泥渗漏OR=3.49,95%CI(2.84,4.30),P<0.01]、注入骨水泥剂量多OR=2.41,95%CI(1.58,3.67),P<0.01]、低骨密度OR=3.26,95%CI(1.89,5.64),P<0.01]、术后椎体高度过度OR=1.37,95%CI(1.11,1.69),P<0.01]是椎体成形术后OVCF发生的危险因素,更可能导致OVCF术后AVCF的发生。结论OVCF患者术后规范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可有效降低AVCF的发生。既往骨折病史、术前伤椎个数多、术中骨水泥渗漏、注入骨水泥剂量多、低骨密度和椎体高度过度恢复是OVCF患者术后发生AVCF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相邻椎体压缩性骨折 危险因素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rhPTH1-34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梅 章振林 +18 位作者 林华 程群 屠重棋 唐海 游利 郑淑慧 徐勉 金小岚 余卫 胡伟伟 朱秀芬 朱汉民 石锐 陈浩 陈琳 高尚聚 杜鹃 程莹 夏维波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5-141,共7页
目的 以原研特立帕肽和鲑鱼降钙素为阳性对照,观察国产基因重组人甲状旁腺素氨基端1-34片段(recombinant human parathyroid hormone N-terminal 1-34 fragment,rhPTH1-34)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绝经后骨质... 目的 以原研特立帕肽和鲑鱼降钙素为阳性对照,观察国产基因重组人甲状旁腺素氨基端1-34片段(recombinant human parathyroid hormone N-terminal 1-34 fragment,rhPTH1-34)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214例,按照1∶1∶1∶0.5比例,随机分为4组:rhPTH1-3420μg组(n=59)及40μg组(n=62)分别每天注射国产rhPTH1-3420及40μg;降钙素组(n=61)给予鼻喷鲑鱼降钙素200 IU;特立帕肽组(n=32)给予原研特立帕肽注射20μg/d;疗程均为24周。观察治疗前后腰椎(L1-4)和髋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变化率,骨转换生化指标的变化率,包括血清Ⅰ型前胶原N-端肽(procollagen typeⅠN-terminal propeptide,P1NP)和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β-cross linked C-telopeptide of typeⅠcollagen,β-CTX),以及药物治疗的安全性。结果 治疗24周后,rhPTH1-3420μg及40μg组L1-4 BMD较基线分别增加3.42%和4.82%,特立帕肽组L1-4 BMD增加3.66%(均P<0.05),rhPTH1-34治疗组间骨密度变化率无明显差异;降钙素组腰椎骨密度变化率为-0.01%,骨密度无明显增加(P>0.05)。国产及原研特立帕肽的疗效均优于鼻喷降钙素组。国产与原研rhPTH1-3420μg组治疗24周使血清P1NP分别升高534.22%和277.86%,使β-CTX水平分别升高247.88%和202.25%(均P<0.001),P1NP增幅大于β-CTX。国产与原研rhPTH1-34组的安全性较好。结论 每天皮下注射20μg国产rhPTH1-34治疗24周能够显著提升腰椎BMD,促进骨形成,疗效及安全性与原研特立帕肽相当,且优于降钙素鼻喷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旁腺素氨基端1-34片段 特立帕肽 绝经后骨质疏松 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