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智能超声联合血清透明质酸合成酶2(HAS2)及三叶因子1(TFF1)诊断早期乳腺癌 被引量:1
1
作者 贾坤 李伟 +1 位作者 裴月颖 牛帅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4-257,共4页
目的观察人工智能超声联合血清透明质酸合成酶2(HAS2)及三叶因子1(TFF1)诊断乳腺癌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176例疑诊乳腺癌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分为恶性组(n=50)与良性组(n=126);以人工智能超声及卷积神经网络算法自动标注乳腺可疑病灶,... 目的观察人工智能超声联合血清透明质酸合成酶2(HAS2)及三叶因子1(TFF1)诊断乳腺癌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176例疑诊乳腺癌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分为恶性组(n=50)与良性组(n=126);以人工智能超声及卷积神经网络算法自动标注乳腺可疑病灶,由医师根据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对病灶进行分级,以0~3级为良性、4~5级为恶性。比较组间临床资料及病灶人工智能超声表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HAS2、TFF1、人工智能超声及三者联合诊断乳腺癌的效能。结果恶性组HAS2、TFF1、腺体厚度异常、病灶低回声及血流形态异常者占比均显著高于良性组(P均<0.001)。单一根据血清HAS2、TFF1及人工智能超声表现诊断乳腺癌的AUC分别为0.772、0.754及0.859;三者联合的AUC为0.925,其诊断效能高于各单一项(P均<0.05)。结论人工智能超声联合血清HAS2及TFF1诊断乳腺癌效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超声检查 人工智能 透明质酸合成酶 三叶因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二萜内酯对缺氧处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和血管生成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2
2
作者 石晓明 杨永宾 +2 位作者 赵伟 安彦波 吕柏楠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123-1128,共6页
目的探讨银杏二萜内酯对缺氧处理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凋亡和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在低氧状态下培养HUVEC 24 h,然后分别以低剂量(6.25 mg/L)、高剂量(25.00 mg/L)银杏二萜内酯进行处理。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 目的探讨银杏二萜内酯对缺氧处理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凋亡和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在低氧状态下培养HUVEC 24 h,然后分别以低剂量(6.25 mg/L)、高剂量(25.00 mg/L)银杏二萜内酯进行处理。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q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凋亡相关基因[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及血管生成相关基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TGF-β]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氧培养组相比,低氧培养24 h后HUVEC的活性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增高(P<0.05),HIF-1α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增高(P均<0.05)。低剂量及高剂量银杏二萜内酯处理组HUVEC活性、细胞迁移能力均高于低氧处理组(P均<0.05),细胞凋亡率均低于低氧处理组(P均<0.05);同时高剂量银杏二萜内酯处理组HUVEC活性、细胞迁移能力均高于低剂量组(P均<0.05),细胞凋亡率低于低剂量组(P<0.05)。低、高剂量银杏二萜内酯处理组细胞HIF-1α、Bax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低于低氧处理组,Bcl-2、VEGF、TGF-β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高于低氧处理组,并且这些基因的表达变化在高剂量组更明显。结论银杏二萜内酯能通过调控HIF-1α及细胞凋亡、血管生成相关基因表达改善缺氧处理HUVEC的凋亡及血管生成能力,其可能成为缺氧性血管疾病的有效治疗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二萜内酯 低氧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细胞凋亡 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细胞寿命的检测及其临床应用
3
作者 黄诗晋 杨洁 +1 位作者 杨永宾 李杰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6-481,共6页
红细胞寿命(red blood cell survival,RBCS)检测技术有2种:一种是红细胞标记试验,另一种是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呼气试验,前者存在测量时间长、操作繁琐等缺点;而后者具有简单、便捷、价格适中,以及可动态监测治疗前后RBCS变化... 红细胞寿命(red blood cell survival,RBCS)检测技术有2种:一种是红细胞标记试验,另一种是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呼气试验,前者存在测量时间长、操作繁琐等缺点;而后者具有简单、便捷、价格适中,以及可动态监测治疗前后RBCS变化等优点,目前已在临床上逐步开展。RBCS不仅应用于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淋巴瘤、地中海贫血等血液系统病,还可应用于2型糖尿病和慢性肾脏病等非血液系统疾病;可辅助诊断、指导治疗、评估药物治疗效果、预测疾病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寿命 一氧化碳呼气试验 贫血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立性胃静脉曲张1例
4
作者 孙延召 杨永宾 +5 位作者 杨旭旭 苏芮 漆平 桑伟 张薇 白云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14-315,共2页
患者女,76岁,呕血、黑便20余天,腹胀伴双下肢水肿10天,外院诊断为肝硬化、胃底静脉曲张;否认慢性病史、传染病史、家族史。查体:全腹膨隆,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重度水肿;Child-Pugh肝功能B级。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81.0 g/L,白蛋白28.4 ... 患者女,76岁,呕血、黑便20余天,腹胀伴双下肢水肿10天,外院诊断为肝硬化、胃底静脉曲张;否认慢性病史、传染病史、家族史。查体:全腹膨隆,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重度水肿;Child-Pugh肝功能B级。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81.0 g/L,白蛋白28.4 g/L。腹部增强CT:肝脏缩小、肝裂增宽、边缘欠光整;胃底后方胃膈韧带内见侧支静脉扩张、扭曲,自胃底后方横行至小弯侧并斜行向下经直径约11 mm分流道汇入左肾静脉(图1A、1B);腹腔积液。诊断:肝硬化;胃底静脉曲张,胃-肾静脉分流;腹腔积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门静脉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 侧支循环 诊断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站式腔内介入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观察 被引量:20
5
作者 姜广伟 丁殿柱 +2 位作者 张晓宇 牛帅 吕柏楠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41-349,共9页
目的:探讨一站式腔内介入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因左侧IVCS继发DVT入院治疗的26例患者的资料,均采用超声引导下膝下深静... 目的:探讨一站式腔内介入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因左侧IVCS继发DVT入院治疗的26例患者的资料,均采用超声引导下膝下深静脉穿刺、Angiojet导管吸栓、髂静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同期滤器取出的一站式腔内介入治疗,记录手术时间和导管吸栓时间;观察手术前后左下肢深静脉通畅度评分、健患肢膝上15 cm和膝下10 cm周径差,以及手术前后1 d血红蛋白量、肌酐、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变化。通过随访,评价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及髂静脉支架通畅情况。结果:26例患者均成功实施一站式腔内介入治疗,手术时间为(171±35)min,吸栓时间为(263±89)s。与手术治疗前相比,手术治疗后静脉通畅度评分、健患肢膝上及膝下周径差均减小(均P<0.01);血红蛋白量减少,肌酐、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水平均上升(均P<0.01)。患者随访时间为1~12个月,其中1例患者7个月后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经保守治疗后症状改善;1例患者存在支架内附壁血栓形成,支架内血流无影响;其余患者均支架通畅。所有患者随访期间未见血栓后综合征。结论:一站式腔内介入治疗IVCS合并左下肢DVT安全可行,治疗过程中须关注导管吸栓所致的肝肾功能指标的变化,及时给予相应干预,避免相关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深静脉血栓形成 导管吸栓 支架植入 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髂静脉闭塞、髂股动静脉瘘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1例 被引量:1
6
作者 丁殿柱 董名扬 +5 位作者 石晓明 杨永宾 牛帅 姜广伟 李计宽 吕柏楠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15-317,共3页
1临床资料患者女,68岁。主因左下肢间歇水肿伴足部胀痛半年,于2019年4月23日就诊于我院。查体:左下腹可见腹壁浅静脉,左下肢肿胀,以小腿为著,足靴区可见明显色素沉着,皮肤张力高,左侧足背及胫后动脉未触及搏动,左下肢肌力4级,右下肢查... 1临床资料患者女,68岁。主因左下肢间歇水肿伴足部胀痛半年,于2019年4月23日就诊于我院。查体:左下腹可见腹壁浅静脉,左下肢肿胀,以小腿为著,足靴区可见明显色素沉着,皮肤张力高,左侧足背及胫后动脉未触及搏动,左下肢肌力4级,右下肢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入院后查D-二聚体为:1.22 mg/L FEU,余检验结果未见明显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静脉闭塞 动静脉瘘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 支架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总动脉医源性损伤1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姜广伟 唐雷 吕柏楠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9-181,共3页
临床资料患者男,72岁。主因突发右足疼痛、发凉2 d入院。查体:右足皮色苍白,未见青紫发花,双下肢皮温低,以右下肢为甚,左股动脉搏动良好,左腘动脉搏动弱,右股动脉搏动弱,右腘动脉、双侧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未触及搏动。
关键词 股静脉 穿刺 股总动脉 医源性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膜支架成功封堵胸腹主动脉夹层瘤一例
8
作者 李树仁 齐晓勇 +2 位作者 吕伯男 谷剑 董洁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S1期142-,共1页
关键词 带膜支架 胸腹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造影 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患者基因突变与临床特征分析
9
作者 杨洁 杨永宾 +7 位作者 王瑞仓 刘净悦 李燕 袁军 李杰 张晓霞 高晓晗 郝洪岭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93-1699,共7页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基因突变特点及其临床特征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0年9月河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初诊AL患者基因突变特点,以及患者年龄、外周血细胞、原始细胞、白血病FAB分型、髓过氧化物酶(MPO)表达等...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基因突变特点及其临床特征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0年9月河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初诊AL患者基因突变特点,以及患者年龄、外周血细胞、原始细胞、白血病FAB分型、髓过氧化物酶(MPO)表达等临床特征。结果:102例AL患者中,基因突变阳性89例(87.25%)。共检测到275次基因突变,平均每例患者发生2.70个基因突变。突变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CEBPA(6.91%),NPM1、ASXL1(6.18%),TET2(5.82%),DNMT3A(5.45%),IDH2、FLT3-ITD(5.09%),基因突变常伴发出现。CEBPA突变发生在M2亚型10例,TET2突变发生在M2亚型9例;MPO低表达组最常见的基因突变中,NPM1、DNMT3A、IDH2、RUNX1、SF相关基因突变发生率较MPO高表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年龄、NPM1、DNMT3A、FLT3-ITD对白细胞水平的影响有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NPM1突变阳性者可能有更高的白细胞水平(P=0.038),DNMT3A突变阳性者可能有更高的血小板水平(P=0.042)。结论:AL患者基因突变发生率较高,且常伴随出现。CEBPA及TET2基因突变更常见于M2亚型。MPO低表达患者最常见的基因突变为NPM1、DNMT3A及IDH2。伴随NPM1基因突变的AL患者有更高的白细胞水平,伴随DNMT3A基因突变的AL患者有更高的血小板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基因突变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静脉外膜囊性病变合并静脉血栓形成1例
10
作者 马博戬 叶玉泉 +2 位作者 薛红元 董名扬 秦晨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84-384,共1页
患者男,74岁,右下肢胀痛不适10 h;既往体健,否认家族史及遗传病史。查体:右下肢肿胀,皮肤张力增高,皮色、皮温正常,可触及动脉搏动。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0.55 mg/L FEU。右下肢血管超声:右侧股静脉腔内3.0 cm×1.1 cm无回声区,内部... 患者男,74岁,右下肢胀痛不适10 h;既往体健,否认家族史及遗传病史。查体:右下肢肿胀,皮肤张力增高,皮色、皮温正常,可触及动脉搏动。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0.55 mg/L FEU。右下肢血管超声:右侧股静脉腔内3.0 cm×1.1 cm无回声区,内部透声尚可,与前后壁关系密切,内见分隔(图1A、1B),CDFI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右股浅、腘及胫后静脉内见云雾状回声;考虑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静脉 囊肿 静脉血栓形成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用射线防护毯用于腹部介入治疗
11
作者 杨仲凯 冯亮 +4 位作者 王栋 董名扬 潘迪康 吕柏楠 石晓明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795-796,共2页
介入治疗技术近年发展迅速[1],应用范围不断拓展,但操作过程中医患所受辐射剂量远大于普通X线检查[2],放射安全相关问题逐渐增多[3]。如何降低辐射剂量对于保障医患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通过增加防护设备减少术中环境辐射剂量的... 介入治疗技术近年发展迅速[1],应用范围不断拓展,但操作过程中医患所受辐射剂量远大于普通X线检查[2],放射安全相关问题逐渐增多[3]。如何降低辐射剂量对于保障医患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通过增加防护设备减少术中环境辐射剂量的研究较少,且缺乏临床数据支持。本研究在介入治疗过程中将新型医用射线防护毯(以下简称“防护毯”)直接覆盖于患者体表射线主要照射部位,观察其减少环境辐射剂量的效果及对成像质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 辐射防护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