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脑梗死患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及脂蛋白(a)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郝烘玉 邢星 +1 位作者 褚红珊 段瑞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7-331,共5页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mall dense low-density lipoprotein,sd-LDL)及脂蛋白(a)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2月至2024年2月河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AC...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mall dense low-density lipoprotein,sd-LDL)及脂蛋白(a)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2月至2024年2月河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ACI患者160例,所有患者行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依据颈动脉斑块情况分为无斑块组43例、稳定斑块组56例和不稳定斑块组61例,另取同期河北省人民医院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4组临床资料、sd-LDL、脂蛋白(a)水平,评估sd-LDL、脂蛋白(a)水平对不稳定斑块的预测价值。结果与无斑块组比较,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显著升高,不稳定斑块组总胆固醇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显著降低,对照组NIHSS评分、总胆固醇、三酰甘油、LDL-C显著降低,HDL-C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稳定斑块组比较,不稳定斑块组NIHSS评分、LDL-C、sdLDL、脂蛋白(a)显著升高,HDL-C显著降低,对照组脂蛋白(a)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sd-LDL、脂蛋白(a)水平与NIHSS评分、总胆固醇、三酰甘油、LDL-C呈显著正相关(P<0.05,P<0.01),与HDL-C呈显著负相关(P<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评分、LDL-C、sd-LDL、脂蛋白(a)是ACI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HDL-C是保护因素(P<0.01)。ROC曲线结果显示,sd-LDL、脂蛋白(a)及联合检测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0、0.847、0.921,联合检测的敏感性高于sd-LDL、脂蛋白(a)单项指标检测(93.44%vs 88.52%、86.89%,P=0.000)。结论血浆sd-LDL、脂蛋白(a)水平与ACI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具有一定关联性,可作为临床相关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颈动脉狭窄 脂蛋白类 LDL 脂蛋白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名动脉漂浮血栓血管内治疗1例
2
作者 韩凝 徐国栋 +2 位作者 赵岩 马良 王贺波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95-297,共3页
无名动脉漂浮血栓较为罕见且诊断困难,容易漏诊。报道1例通过桡动脉和股动脉联合入路进行血管内治疗无名动脉漂浮血栓的病例。患者表现为言语不清、左肢无力以及伴有头晕症状。行头颅DWI检查发现患者为右侧大脑半球和双侧小脑急性脑梗死... 无名动脉漂浮血栓较为罕见且诊断困难,容易漏诊。报道1例通过桡动脉和股动脉联合入路进行血管内治疗无名动脉漂浮血栓的病例。患者表现为言语不清、左肢无力以及伴有头晕症状。行头颅DWI检查发现患者为右侧大脑半球和双侧小脑急性脑梗死,经过颈部CTA检查发现是无名动脉漂浮血栓,且目前对于无名动脉漂浮血栓的治疗并无共识。此患者药物保守治疗效果较差,给予血管内治疗,采用桡动脉入路释放椎动脉和颈动脉保护伞,防止术中栓塞事件;经股动脉入路释放支架贴敷血栓。术后颈部CTA随访患者提示支架位置良好,完全贴敷血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治疗 无名动脉 漂浮血栓 多发脑梗死 栓塞保护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的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李维梅 何璐羽 +2 位作者 刘心宇 杨乐医 王贺波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3-129,共7页
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familial hemiplegic migraine,FHM)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有先兆偏头痛亚型,可伴有除可逆性肢体无力之外的包括视觉、言语、感觉等任一先兆,其致病基因均编码离子通道亚基,并影响与先兆发生有关的皮质扩散性抑... 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familial hemiplegic migraine,FHM)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有先兆偏头痛亚型,可伴有除可逆性肢体无力之外的包括视觉、言语、感觉等任一先兆,其致病基因均编码离子通道亚基,并影响与先兆发生有关的皮质扩散性抑制的启动和传播。与之相反,更常见形式偏头痛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相关的易感基因难以明确。本文综述FHM致病基因突变特点及其影响皮质扩散性抑制启动和传播的机制,分析FHM预防性治疗的可能策略,以期为更常见类型偏头痛提供可供参考的遗传模型,探索更多偏头痛预防性治疗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 CACNA1A ATP1A2 SCN1A 皮质扩散性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的神经机制及康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4
作者 张艳明 胡洁 +2 位作者 霍速 岳月红 宋为群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65-868,共4页
视觉空间障碍是卒中后患者常见的功能障碍,单侧空间忽略(unilateral spatial neglect,USN)是其中最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之一。USN为卒中后患者对来自病灶对侧空间的刺激不能正确定位、报告或反应,不能注意到来自对侧的视觉、听觉、... 视觉空间障碍是卒中后患者常见的功能障碍,单侧空间忽略(unilateral spatial neglect,USN)是其中最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之一。USN为卒中后患者对来自病灶对侧空间的刺激不能正确定位、报告或反应,不能注意到来自对侧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刺激,甚至会导致严重的功能障碍,现仍缺乏特别有效的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空间忽略 卒中后 神经机制 认知功能障碍 康复 视觉空间 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性痴呆小鼠海马神经元超微病理特征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吕佩源 尹昱 +3 位作者 马洪峻 王伟斌 梁翠萍 李文斌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36-539,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D)小鼠海马神经元超微病理特征及其变化的意义。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线结、反复缺血 再灌注法,制作小鼠VD动物模型。取两组小鼠海马组织制成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1)假手术组:海马神经元和神经毡结构均...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D)小鼠海马神经元超微病理特征及其变化的意义。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线结、反复缺血 再灌注法,制作小鼠VD动物模型。取两组小鼠海马组织制成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1)假手术组:海马神经元和神经毡结构均正常。(2)VD模型组:海马神经元核肿胀、有局部凹陷现象;核周体细胞器明显减少,多聚核糖体稀散;仅残留受到破坏的高尔基体和粗面内质网、线粒体变性。髓鞘层裂;轴突中神经微管结构模糊。神经毡中可见树突和轴突不同程度水肿,尤其是树突呈现极度扩张形成不规则的"气球",其中含有许多大小不等的薄膜空泡。突触数量显著减少,可见穿孔和异形的突触;有的突触小泡破裂,呈片状均质化。结论:海马神经元的超微结构病变导致神经元功能异常、突触可塑性降低,可能在VD的病因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神经元 小鼠 VD 超微病理 血管性痴呆 轴突 突触 高尔基体 树突 缺血—再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性痴呆小鼠海马神经元JNK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9
6
作者 王雪笠 吕佩源 +3 位作者 冯连元 张笋 甄宁 黄通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79-381,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小鼠海马神经元JNK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双侧颈总动脉线结反复缺血-再灌注法制备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并设正常组、假手术组、血管性痴呆模型组(模型组),利用跳台试验和水迷宫试验观测其行为学改变,应用免疫组...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小鼠海马神经元JNK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双侧颈总动脉线结反复缺血-再灌注法制备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并设正常组、假手术组、血管性痴呆模型组(模型组),利用跳台试验和水迷宫试验观测其行为学改变,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测其海马神经元JNK的表达变化。结果:模型组小鼠与正常组、假手术组相比较,模型组小鼠学习成绩为跳台试验反应时间长,游全程时间长,错误次数多。记忆成绩为跳台试验潜伏时间短,游全程时间长,错误次数多(P<0.05)。海马的JNK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元免疫组化评分明显增加(P<0.01)。结论:血管性痴呆小鼠认知功能、记忆功能减退与JNK表达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JNK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枢神经系统表面含铁血黄素沉积症合并急性脑梗死一例病因分析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4
7
作者 陈景红 赵景茹 +2 位作者 孙素娟 李睿 李娜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1800-1803,共4页
本文报道1例多年随访的中枢神经系统表面含铁血黄素沉积症患者突然出现急性脑梗死,对其历年影像进行分析,复习文献,结果表明中枢神经系统表面含铁血黄素沉积症可能是本患者急性脑梗死的病因。中枢神经系统表面含铁血黄素沉积症可能为缺... 本文报道1例多年随访的中枢神经系统表面含铁血黄素沉积症患者突然出现急性脑梗死,对其历年影像进行分析,复习文献,结果表明中枢神经系统表面含铁血黄素沉积症可能是本患者急性脑梗死的病因。中枢神经系统表面含铁血黄素沉积症可能为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为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分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表面含铁血黄素沉积症 脑梗死 病因 病例报告 历史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结构影像学在认知障碍中的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李睿 刘扬 +1 位作者 陈伟红 吕佩源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73-777,共5页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认知障碍的患病人数、患病率正在逐年升高,对家庭和社会都造成沉重的负担。通过神经结构影像学方法探讨认知障碍更为直接客观的形态学改变,这对早期诊断认知障碍,早期干预并推迟甚至阻止其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认知障碍的患病人数、患病率正在逐年升高,对家庭和社会都造成沉重的负担。通过神经结构影像学方法探讨认知障碍更为直接客观的形态学改变,这对早期诊断认知障碍,早期干预并推迟甚至阻止其进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就脑萎缩、血管损伤、皮质下核变性及脑室增宽等神经结构影像学在认知障碍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障碍 神经结构影像学 阿尔茨海默病 血管性痴呆 路易体痴呆 额颞叶变性 轻度认知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单唾液酸四已糖神经节苷脂治疗急性脑梗塞肝功能指标的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4
9
作者 孙平辉 孙俊岭 +3 位作者 付尧 郭宗成 程炎 张镛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86-488,共3页
目的:评价国产单唾液酸四已糖神经节苷脂(GM1)注射液用药前后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肝功能的影响,并与进口GM1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的方法,将符合纳入、剔除标准的病例144例(72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分为试验组... 目的:评价国产单唾液酸四已糖神经节苷脂(GM1)注射液用药前后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肝功能的影响,并与进口GM1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的方法,将符合纳入、剔除标准的病例144例(72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分为试验组(n=72)和对照组(n=72),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国产和进口GM1注射液100 mg,每日静脉点滴1次,连续使用14d,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前后总蛋白、球蛋白、谷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酶(AST)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和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肝功能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应用国产GM1和进口GM1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过程中,总蛋白、球蛋白、ALT、AST肝功能各指标均未出现有临床意义的异常,且对肝功能的安全性一致。结论:国产GM1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具有肝功能安全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节苷脂 脑梗塞 肝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培养模型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肖向建 刘卫刚 +2 位作者 李敏 马征 李春岩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06-508,I0001,共4页
目的:利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脊髓片培养模型,观察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取出生后8天乳鼠的腰段脊髓组织切片做脊髓器官型培养,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不同浓度GDNF组(1ng/ml、5ng/ml和50ng/m... 目的:利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脊髓片培养模型,观察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取出生后8天乳鼠的腰段脊髓组织切片做脊髓器官型培养,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不同浓度GDNF组(1ng/ml、5ng/ml和50ng/ml),倒置显微镜观察脊髓片形态变化,SMI-32免疫组化观察前角运动神经元数目的变化。结果:对照组体外生长良好,而模型组生长不良,SMI-32阳性细胞较对照组减少,GDNF各组脊髓运动神经元存活数目较模型组显著增多,且具有量效关系。结论:GDNF能保护运动神经元免受谷氨酸兴奋毒性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肌萎缩侧索硬化 谷氨酸 脊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氢麦角碱对血管性痴呆小鼠海马及脑皮质NOS阳性神经元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尹昱 吕佩源 +2 位作者 杨天祝 何春年 翟金萍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08-210,215,共4页
目的:观察双氢麦角碱对血管性痴呆(VD)小鼠海马及脑皮质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的影响。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线结再灌注法制作小鼠VD动物模型。将小鼠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双氢麦角碱治疗组和VD模型组,分别于术后7d、14d、30d测试... 目的:观察双氢麦角碱对血管性痴呆(VD)小鼠海马及脑皮质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的影响。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线结再灌注法制作小鼠VD动物模型。将小鼠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双氢麦角碱治疗组和VD模型组,分别于术后7d、14d、30d测试小鼠学习成绩,24h后测试记忆成绩,并应用NADPH-d酶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海马及脑皮质NOS阳性神经元的变化特征。结果:术后第7dVD模型组海马及脑皮质NOS阳性神经元的数量较假手术组有所减少,双氢麦角碱组较VD模型组有所增多,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第14d、30d模型组海马及脑皮质NOS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1),双氢麦角碱组海马及脑皮质NOS阳性神经元的数量显著高于VD模型组(P<0.01)。结论:VD小鼠海马及脑皮质NOS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在较长时期内持续减少可能与VD发病相关,而双氢麦角碱可以提高海马及脑皮质NOS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并改善VD的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一氧化氮合酶 海马 脑皮质 小鼠 双氢麦角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干细胞与脑梗死康复 被引量:4
12
作者 杨永轩 郭宗成 贾子善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12期1137-1140,共4页
近年来的研究证实,成年中枢神经系统内广泛分布着神经干细胞(NSC),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层和侧脑室下区是成体大脑内源性NSC存在的主要脑区。NSC正常情况下处于静息状态,当大脑受到损伤或出现某些病理性变化时会被激活,分化为成熟的神经细胞... 近年来的研究证实,成年中枢神经系统内广泛分布着神经干细胞(NSC),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层和侧脑室下区是成体大脑内源性NSC存在的主要脑区。NSC正常情况下处于静息状态,当大脑受到损伤或出现某些病理性变化时会被激活,分化为成熟的神经细胞,修复受损的神经功能。可以通过某些手段(如康复训练、丰富环境、局部应用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激活自身干细胞或移植干细胞(包括NSC移植和非NSC移植)治疗脑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脑梗死 丰富环境 移植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运动神经元病培养模型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肖向建 刘卫刚 +2 位作者 李敏 马征 李春岩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7年第15期1254-1256,共3页
目的利用运动神经元病的脑片和脊髓片培养模型,观察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取1日龄SD乳鼠的大脑做脑片培养,取8日龄SD乳鼠脊髓做脊髓片培养。脑片在培养2周后,脊髓片在培养1周后,随机分为对照组、... 目的利用运动神经元病的脑片和脊髓片培养模型,观察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取1日龄SD乳鼠的大脑做脑片培养,取8日龄SD乳鼠脊髓做脊髓片培养。脑片在培养2周后,脊髓片在培养1周后,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100μmol/LTHA)、不同浓度GDNF组(1ng/ml、5ng/ml和50ng/ml),继续培养3周后,SMI-32免疫组化染色,分别计数脑片中皮层运动神经元和脊髓片中前角运动神经元数目的变化,测定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的含量。结果模型组SMI-32阳性的皮层运动神经元数目和脊髓运动神经元数目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GDNF各组神经元存活数目较模型组显著增多,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脑片组和脊髓片组中的模型组LDH含量均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GDNF各组培养液中LDH含量较对照组均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GDNF能保护运动神经元免受谷氨酸兴奋毒性的损伤,使得GDNF在临床上治疗MND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运动神经元病 谷氨酸 脑片 脊髓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后中枢性疼痛发病机制及非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14
作者 何璐羽 李维梅 +1 位作者 杨乐医 王贺波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7-282,共6页
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CPSP)是一种脑卒中后致残率、致死率较高的中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综合征,以自发痛、痛觉过敏、痛觉超敏和感觉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CPSP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当前主要认为由中枢去抑制化... 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CPSP)是一种脑卒中后致残率、致死率较高的中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综合征,以自发痛、痛觉过敏、痛觉超敏和感觉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CPSP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当前主要认为由中枢去抑制化、中枢敏化以及离子通道异常假说等共同作用,且药物治疗效果也并不尽如人意。近年来,CPSP发病机制和非药物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迅猛。本文就CPSP临床表现、诊断、发病机制及非药物治疗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阐述,尤其从疾病临床表现角度对发病机制进行分析,并简要概述了重复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脑深部电刺激、脊髓电刺激、脑机接口等相关非药物治疗,以提高临床医师对CPSP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中枢性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 卒中 非药物治疗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皮闪痛病人临床特征分析
15
作者 周婉茹 王皓缘 +1 位作者 秦璐 王贺波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2-207,共6页
头皮闪痛(epicrania fugax,EF)于2008年首次提出。EF特征性表现为起自颅外的、短暂性针刺样疼痛发作,沿着线性或Z字形轨迹,闪电样跨越不同的神经分布区,多伴有自主神经症状。目前EF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且病例报道及相关研究尚少,... 头皮闪痛(epicrania fugax,EF)于2008年首次提出。EF特征性表现为起自颅外的、短暂性针刺样疼痛发作,沿着线性或Z字形轨迹,闪电样跨越不同的神经分布区,多伴有自主神经症状。目前EF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且病例报道及相关研究尚少,易与其他头痛和神经痛混淆。本文对目前报道的84例EF病例的临床特征进行总结分析,并对研究简史、诊断标准、鉴别诊断、治疗措施等进行综述,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皮闪痛 闪电样 原发性头痛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阵发性偏侧头痛的临床特征分析
16
作者 闫涵 吴小坤 +1 位作者 靳腾喻 王贺波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83-388,共6页
阵发性偏侧头痛(paroxysmal hemicrania,PH)是一种以单侧眼眶、和/或眶上、和/或颞部为中心且发作频繁的剧烈头痛,伴有同侧头面部自主神经症状,属于三叉神经自主神经性头痛(trigeminal autonomic cephalalgia,TAC)中较少见的一种类型。
关键词 paroxysmal hemicrania 阵发性偏侧头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人周围神经冷冻复型超微结构观察
17
作者 吕佩源 李向印 +3 位作者 张桂生 张玉英 刘贵生 宋春风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1期88-91,共4页
本研究利用冷冻复型电镜技术对5例正常人周围神经进行了观察:(1)有髓神经纤维髓鞘以同心圆形式包裹轴索,后者位于中央呈圆柱样。(2)雪旺细胞核膜劈裂面不论PF面还是EF面膜蛋白颗粒(IMP)均较丰富,核孔数量较多,说明... 本研究利用冷冻复型电镜技术对5例正常人周围神经进行了观察:(1)有髓神经纤维髓鞘以同心圆形式包裹轴索,后者位于中央呈圆柱样。(2)雪旺细胞核膜劈裂面不论PF面还是EF面膜蛋白颗粒(IMP)均较丰富,核孔数量较多,说明该细胞代谢功能较旺盛;另外其胞膜表面IMP呈簇状分布,推断在正常情况下该区域物质代谢较活跃或雪旺细胞具有分泌功能;再者,髓鞘板层与一般生物膜不同,其劈裂面不论是PF面还是EF面均罕见IMP,推测此为神经冲动呈跳跃式传导和绝缘性传导的物质基础。(3)轴索内亚细胞结构可见微丝、微管,二者除具有支架作用外,还参与轴浆物质运转等许多重要的神经生理活动。(4)沿神经纤维纵向劈裂面可见相邻雪旺细胞膜内陷相贴,形成轴索外系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冻复型电镜 电镜 正常人 神经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Ⅱ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阻断剂对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18
作者 冯荣芳 刘凌云 +5 位作者 王建华 吕佩源 石卫东 陈景红 冯亚青 王天俊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3-76,共4页
目的观察Ⅱ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阻断剂对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 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痴呆组和阻断剂组,每组8只。大鼠脑室注射凝聚肽Aβ_(25-35)5建立痴呆大鼠模型,阻断剂组1周后行阻断剂脑室注射,另2组等量注射人工... 目的观察Ⅱ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阻断剂对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 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痴呆组和阻断剂组,每组8只。大鼠脑室注射凝聚肽Aβ_(25-35)5建立痴呆大鼠模型,阻断剂组1周后行阻断剂脑室注射,另2组等量注射人工脑脊液4周行Morris水迷宫测试;测试1周后取材行病理观察,采用TUNEL法检测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痴呆组大鼠平均潜伏期明显延长,平台象限滞留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痴呆组比较,阻断剂组大鼠上述指标明显提高(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痴呆组大鼠海马CA1区可见大量的凋亡锥体细胞,阳性锥体细胞数、总面积、平均吸光度(A)值明显升高(P<0.05);与痴呆组比较,阻断剂组大鼠海马CA1区可见明显的阳性细胞和核固缩,但其阳性染色锥体细胞数、总面积、平均A值明显降低(P<0.05)。结论Ⅱ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阻断剂可明显抑制痴呆引起的海马CA1区锥体细胞的凋亡,提示其可能通过影响细胞凋亡,参与痴呆的发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谷氨酸 海马 神经元 细胞凋亡 痴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临床与MRI(2例报告)
19
作者 吕佩源 李玲 +1 位作者 张维娜 吴育锦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917-917,共1页
关键词 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脑脊液 M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暂头痛、神经功能缺损伴脑脊液淋巴细胞增多(HaNDL)综合征
20
作者 赵大卫 蔡耘 王贺波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42-244,共3页
短暂头痛、神经功能缺损伴脑脊液淋巴细胞增多综合征(syndrome of transient headache andneurolo-gical deficits with cerebrospinal fluid lymphocytosis,HaNDL)主要表现为发作性头痛伴有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脑脊液... 短暂头痛、神经功能缺损伴脑脊液淋巴细胞增多综合征(syndrome of transient headache andneurolo-gical deficits with cerebrospinal fluid lymphocytosis,HaNDL)主要表现为发作性头痛伴有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脑脊液淋巴细胞增多,可呈反复发作病程。国内鲜有报道,可能是因为HaNDL综合征易与病毒性脑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疾病混淆,其次考虑与认知不足有关。为提高对此综合征的认识,本文就其病因、临床特征、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及治疗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痛 偏头痛 神经功能缺损 脑脊液淋巴细胞增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