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放射性肺炎中药复方苦参注射液防治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于新江 段哲萍 +2 位作者 李芳 吴大勇 张卉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9年第6期1250-1252,共3页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苦参注射液对放射性肺炎的防护作用。方法:选用本院收治的9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两组均使用医科达直线加速器对肿瘤进行三维适行放疗,对照组单纯应用放疗,实验组自放射治疗开始即加用复方苦参注射液(商品...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苦参注射液对放射性肺炎的防护作用。方法:选用本院收治的9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两组均使用医科达直线加速器对肿瘤进行三维适行放疗,对照组单纯应用放疗,实验组自放射治疗开始即加用复方苦参注射液(商品名:岩舒)静点,1次/d,直至放疗结束。观察两组患者于放疗前,放疗2周,放疗结束及放疗结束后3个月TNF-α及TGF-β1数值变化,比较两组放射性肺炎及放射性肺纤维化的发生率。结果:对比两组放疗前TNF-α及TGF-β1无统计学差异(P> 0. 05),放疗开始后实验组加入中药复方苦参注射液使TNF-α及TGF-β1数值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放射性肺炎、放射性肺纤维化的对照组和实验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 <0. 05),实验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中药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于放射线引起的肺组织损伤有很好的防护作用,其作用机制有可能是通过减少TNF-α、TGF-β1和CTGF等细胞因子的表达,抑制炎性因子的生物学行为而发挥对抗放射性肺损伤的作用,因中药复方苦参注射液低毒、安全、高效、治疗效果确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肺损伤 复方苦参注射液 TNF-α TGF-Β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放射治疗对肺癌Lewis细胞株在体外的放射增敏作用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段哲萍 于新江 刘媛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6期4284-4287,共4页
目的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放射治疗对肺癌Lewis细胞株在体外的放射增敏作用。方法建立C57BL/6小鼠肺癌Lewis细胞株移植瘤模型,取40只模型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复方苦参组、单纯放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10只,对照组腹腔注... 目的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放射治疗对肺癌Lewis细胞株在体外的放射增敏作用。方法建立C57BL/6小鼠肺癌Lewis细胞株移植瘤模型,取40只模型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复方苦参组、单纯放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10只,对照组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复方苦参组腹腔注射复方苦参注射液,单纯放疗组单纯放射治疗,联合治疗组腹腔注射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放射治疗,定期检测皮下肿瘤体积,接种后27 d处死小鼠。比较小鼠瘤体质量和体积、肺转移瘤结节数,检测肿瘤组织及肺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免疫组化评分及微血管密度(MVD)。结果接种后12、15 d对照组、复方苦参组、单纯放疗组及联合治疗组小鼠肿瘤体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后18、21、24、27 d复方苦参组、单纯放疗组、联合治疗组小鼠肿瘤体积较对照组均减小(P<0.05);接种后18、21、24、27 d联合治疗组小鼠肿瘤体积较复方苦参组和单纯放疗组均减小(P<0.05);接种后21、24、27 d单纯放疗组小鼠肿瘤体积较复方苦参组均减小(P<0.05)。与对照组比较,复方苦参组、单纯放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小鼠肺内肿瘤数量和肿瘤质量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复方苦参组比较,单纯放疗组和联合治疗组肿瘤数量和肿瘤质量均降低,肿瘤抑制率升高(P<0.05);与单纯放疗组比较,联合治疗组肿瘤质量降低,肿瘤抑制率升高(P<0.05)。4组VEGF免疫组化评分及MV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复方苦参组、单纯放疗组和联合治疗组较对照组均降低(P<0.05)。结论对于C57BL/6小鼠的肺癌Lewis细胞株移植瘤模型,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放射治疗能够抑制小鼠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延长小鼠生存期,起到协同增敏作用。两者的联合应用可能是一种独特有效的抗肿瘤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 肺肿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循环对小儿血浆细胞因子水平及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岳立辉 赵砚丽 +3 位作者 李建立 刘晓明 杜彦茹 赵志勇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12期1033-1035,共3页
目的通过检测小儿体外循环(CPB)引起的致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8(IL-8)和抗炎细胞因子白介素-10(IL-10)的水平及中性粒细胞(PMN)凋亡率的动态变化,探讨CPB前后PMN凋亡及致炎和抗炎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与规律。方法... 目的通过检测小儿体外循环(CPB)引起的致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8(IL-8)和抗炎细胞因子白介素-10(IL-10)的水平及中性粒细胞(PMN)凋亡率的动态变化,探讨CPB前后PMN凋亡及致炎和抗炎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与规律。方法选择于CPB时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患儿30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T1)、复温前(T2)、停CPB即刻(T3)、术后24h(T4)及48h(T5)6个时间点取外周血,ELISA法检测血浆TNF-α、IL-8和IL-10水平,流式细胞仪测定PMN凋亡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血浆TNF-α水平、IL-8水平及PMN凋亡率在T2与T0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3与T0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T4、T5与T0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IL-10水平在T2、T3、T4与T0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5与T0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B结束时,血浆TNF-α水平与PMN凋亡率呈负相关(r=-0.578,P<0.05);血浆IL-8水平与PMN凋亡率呈负相关(r=-0.455,P<0.05);血浆IL-10水平与PMN凋亡率呈正相关(r=0.374,P<0.05)。结论CPB引起致炎细胞因子TNF-α、IL-8水平升高,抗炎细胞因子IL-10水平升高,PMN凋亡率下降;致炎细胞因子TNF-α、IL-8可能抑制PMN的凋亡;抗炎细胞因子IL-10可能促进PMN的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转流术 炎症 细胞因子类 中性粒细胞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