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脑梗死患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及脂蛋白(a)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分析
1
作者 郝烘玉 邢星 +1 位作者 褚红珊 段瑞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7-331,共5页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mall dense low-density lipoprotein,sd-LDL)及脂蛋白(a)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2月至2024年2月河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AC...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mall dense low-density lipoprotein,sd-LDL)及脂蛋白(a)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2月至2024年2月河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ACI患者160例,所有患者行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依据颈动脉斑块情况分为无斑块组43例、稳定斑块组56例和不稳定斑块组61例,另取同期河北省人民医院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4组临床资料、sd-LDL、脂蛋白(a)水平,评估sd-LDL、脂蛋白(a)水平对不稳定斑块的预测价值。结果与无斑块组比较,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显著升高,不稳定斑块组总胆固醇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显著降低,对照组NIHSS评分、总胆固醇、三酰甘油、LDL-C显著降低,HDL-C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稳定斑块组比较,不稳定斑块组NIHSS评分、LDL-C、sdLDL、脂蛋白(a)显著升高,HDL-C显著降低,对照组脂蛋白(a)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sd-LDL、脂蛋白(a)水平与NIHSS评分、总胆固醇、三酰甘油、LDL-C呈显著正相关(P<0.05,P<0.01),与HDL-C呈显著负相关(P<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评分、LDL-C、sd-LDL、脂蛋白(a)是ACI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HDL-C是保护因素(P<0.01)。ROC曲线结果显示,sd-LDL、脂蛋白(a)及联合检测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0、0.847、0.921,联合检测的敏感性高于sd-LDL、脂蛋白(a)单项指标检测(93.44%vs 88.52%、86.89%,P=0.000)。结论血浆sd-LDL、脂蛋白(a)水平与ACI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具有一定关联性,可作为临床相关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颈动脉狭窄 脂蛋白类 LDL 脂蛋白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名动脉漂浮血栓血管内治疗1例
2
作者 韩凝 徐国栋 +2 位作者 赵岩 马良 王贺波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95-297,共3页
无名动脉漂浮血栓较为罕见且诊断困难,容易漏诊。报道1例通过桡动脉和股动脉联合入路进行血管内治疗无名动脉漂浮血栓的病例。患者表现为言语不清、左肢无力以及伴有头晕症状。行头颅DWI检查发现患者为右侧大脑半球和双侧小脑急性脑梗死... 无名动脉漂浮血栓较为罕见且诊断困难,容易漏诊。报道1例通过桡动脉和股动脉联合入路进行血管内治疗无名动脉漂浮血栓的病例。患者表现为言语不清、左肢无力以及伴有头晕症状。行头颅DWI检查发现患者为右侧大脑半球和双侧小脑急性脑梗死,经过颈部CTA检查发现是无名动脉漂浮血栓,且目前对于无名动脉漂浮血栓的治疗并无共识。此患者药物保守治疗效果较差,给予血管内治疗,采用桡动脉入路释放椎动脉和颈动脉保护伞,防止术中栓塞事件;经股动脉入路释放支架贴敷血栓。术后颈部CTA随访患者提示支架位置良好,完全贴敷血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治疗 无名动脉 漂浮血栓 多发脑梗死 栓塞保护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体在高血压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3
作者 王忠丽 张婷婷 +6 位作者 王杏 翟建龙 和丽丽 左庆娟 马赛 张国瑞 郭艺芳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8-312,共5页
免疫炎症介导了高血压肾病的发生发展,补体系统作为先天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异常激活在高血压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补体抑制有望成为治疗高血压肾病的潜在策略。本文将总结回顾补体系统在高血压肾病发生发展中的相关研... 免疫炎症介导了高血压肾病的发生发展,补体系统作为先天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异常激活在高血压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补体抑制有望成为治疗高血压肾病的潜在策略。本文将总结回顾补体系统在高血压肾病发生发展中的相关研究及补体靶向药物治疗,为高血压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肾病 补体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的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维梅 何璐羽 +2 位作者 刘心宇 杨乐医 王贺波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3-129,共7页
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familial hemiplegic migraine,FHM)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有先兆偏头痛亚型,可伴有除可逆性肢体无力之外的包括视觉、言语、感觉等任一先兆,其致病基因均编码离子通道亚基,并影响与先兆发生有关的皮质扩散性抑... 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familial hemiplegic migraine,FHM)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有先兆偏头痛亚型,可伴有除可逆性肢体无力之外的包括视觉、言语、感觉等任一先兆,其致病基因均编码离子通道亚基,并影响与先兆发生有关的皮质扩散性抑制的启动和传播。与之相反,更常见形式偏头痛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相关的易感基因难以明确。本文综述FHM致病基因突变特点及其影响皮质扩散性抑制启动和传播的机制,分析FHM预防性治疗的可能策略,以期为更常见类型偏头痛提供可供参考的遗传模型,探索更多偏头痛预防性治疗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 CACNA1A ATP1A2 SCN1A 皮质扩散性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围术期穿刺部位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及处理措施
5
作者 司会莉 王帆 +1 位作者 李浩翰 李树仁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56,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后穿刺部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23年6月河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收治的行RFCA的老年快速性心律患者290例,根据...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后穿刺部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23年6月河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收治的行RFCA的老年快速性心律患者290例,根据住院期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分为并发症组13例,非并发症组277例。比较2组基线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FCA围术期穿刺部位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并绘制ROC曲线检测体质量指数对穿刺部位并发症的预测价值。结果穿刺部位并发症在房性心律失常RFCA中较多,室上性心律失常次之,室性心律失常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与非并发症组比较,并发症组体质量指数、房性心律失常比例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年龄、室性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律失常、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较大是老年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穿刺部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OR=1.256,95%CI:1.032~1.528,P=0.023)。ROC曲线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预测穿刺部位并发症的曲线下面积为0.702(95%CI:0.586~0.817,P=0.018),敏感性为91.7%,特异性为49.6%,约登指数为0.413。结论房性心律失常RFCA与穿刺部位并发症密切相关,体质量指数对穿刺部位并发症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性 导管消融术 危险因素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后中枢性疼痛发病机制及非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6
作者 何璐羽 李维梅 +1 位作者 杨乐医 王贺波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7-282,共6页
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CPSP)是一种脑卒中后致残率、致死率较高的中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综合征,以自发痛、痛觉过敏、痛觉超敏和感觉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CPSP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当前主要认为由中枢去抑制化... 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CPSP)是一种脑卒中后致残率、致死率较高的中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综合征,以自发痛、痛觉过敏、痛觉超敏和感觉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CPSP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当前主要认为由中枢去抑制化、中枢敏化以及离子通道异常假说等共同作用,且药物治疗效果也并不尽如人意。近年来,CPSP发病机制和非药物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迅猛。本文就CPSP临床表现、诊断、发病机制及非药物治疗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阐述,尤其从疾病临床表现角度对发病机制进行分析,并简要概述了重复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脑深部电刺激、脊髓电刺激、脑机接口等相关非药物治疗,以提高临床医师对CPSP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中枢性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 卒中 非药物治疗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皮闪痛病人临床特征分析
7
作者 周婉茹 王皓缘 +1 位作者 秦璐 王贺波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2-207,共6页
头皮闪痛(epicrania fugax,EF)于2008年首次提出。EF特征性表现为起自颅外的、短暂性针刺样疼痛发作,沿着线性或Z字形轨迹,闪电样跨越不同的神经分布区,多伴有自主神经症状。目前EF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且病例报道及相关研究尚少,... 头皮闪痛(epicrania fugax,EF)于2008年首次提出。EF特征性表现为起自颅外的、短暂性针刺样疼痛发作,沿着线性或Z字形轨迹,闪电样跨越不同的神经分布区,多伴有自主神经症状。目前EF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且病例报道及相关研究尚少,易与其他头痛和神经痛混淆。本文对目前报道的84例EF病例的临床特征进行总结分析,并对研究简史、诊断标准、鉴别诊断、治疗措施等进行综述,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皮闪痛 闪电样 原发性头痛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阵发性偏侧头痛的临床特征分析
8
作者 闫涵 吴小坤 +1 位作者 靳腾喻 王贺波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83-388,共6页
阵发性偏侧头痛(paroxysmal hemicrania,PH)是一种以单侧眼眶、和/或眶上、和/或颞部为中心且发作频繁的剧烈头痛,伴有同侧头面部自主神经症状,属于三叉神经自主神经性头痛(trigeminal autonomic cephalalgia,TAC)中较少见的一种类型。
关键词 paroxysmal hemicrania 阵发性偏侧头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7所医院腹膜透析护士工作及培训现状调查 被引量:8
9
作者 石佳佳 李贤 +5 位作者 高占红 仵莎莎 于伟 宋美毅 王月 金胜楠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1-53,共3页
目的了解腹膜透析护士工作及培训情况,为腹膜透析护士培养与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制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对全国22个省市157所医院336名腹膜透析护士进行调查。结果调查医院中78.98%为三级甲等医院,94.90%为综合医院;80.25%医院未设... 目的了解腹膜透析护士工作及培训情况,为腹膜透析护士培养与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制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对全国22个省市157所医院336名腹膜透析护士进行调查。结果调查医院中78.98%为三级甲等医院,94.90%为综合医院;80.25%医院未设腹膜透析中心,48.41%未设腹膜透析门诊。腹膜透析护士年龄31~40岁占50.89%,本科以上学历占84.82%,护师以上职称占89.58%;47.02%为非专职腹膜透析护士;腹膜透析护患比为1∶42.5;专科护理培训途径以临床实践为主。结论腹膜透析护士有较大的需求空间,其专科水平及科研能力有待提高;严格的腹膜透析护士准入制度及系统化、规范化的专科培训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透析 护士 准入培训 继续教育 工作现状 问卷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进展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机械取栓术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韩凝 赵岩 +2 位作者 马良 王贺波 徐国栋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06-912,共7页
目的 探讨急性进展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机械取栓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4月河北省人民医院诊断与治疗的414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分别行“时间窗”内机械取栓术(时间... 目的 探讨急性进展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机械取栓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4月河北省人民医院诊断与治疗的414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分别行“时间窗”内机械取栓术(时间窗内取栓组,293例)、进展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进展取栓组,45例)和标准内科治疗(内科组,76例),以治疗后3个月神经功能预后[改良Rankin量表(mRS)]作为主要结局、术后即刻血管再通率[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TICI)]作为次要结局,记录治疗后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和3个月全因死亡率。结果 3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572,P=0.000),其中进展取栓组(Z=-2.829,P=0.005)和时间窗内取栓组(Z=-4.422,P=0.000)预后良好率均高于内科组,而时间窗内取栓组与进展取栓组神经功能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25,P=0.6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高(OR=1.298,95%CI:1.216~1.385;P=0.000)和内科治疗(OR=7.572,95%CI:3.048~18.809;P=0.000)是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机械取栓术是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OR=0.431,95%CI:0.212~0.879;P=0.021)。进展取栓组与时间窗内取栓组术后即刻血管再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8,P=0.640)。3组治疗后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75,P=0.037),其中时间窗内取栓组高于内科组(Z=-2.376,P=0.018);3个月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178,P=0.075)。结论 急性进展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机械取栓术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大脑动脉环 动脉闭塞性疾病 血栓切除术 预后 危险因素 Logisti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炎症指标结合磁控胶囊内镜检查在胃腺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晓倩 刘学欣 +3 位作者 郜玉兰 郝志华 郭磊磊 聂倩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2333-2339,共7页
目的探讨免疫炎症指标及磁控胶囊内镜特点在胃腺癌及癌前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构建并验证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接受磁控胶囊内镜检查的57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80/20定律随机分为训练... 目的探讨免疫炎症指标及磁控胶囊内镜特点在胃腺癌及癌前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构建并验证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接受磁控胶囊内镜检查的57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80/20定律随机分为训练集(462例)和验证集(116例)。行磁控胶囊内镜检查及血细胞检测,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为胃腺癌组与癌前病变组。比较胃腺癌与癌前病变患者的磁控胶囊内镜特点、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构建并验证胃腺癌的风险诊断模型。结果462例磁控胶囊内镜检查患者中,经病理检查确诊胃腺癌76例,占比16.45%(76/462);癌前病变386例,占比83.55%(386/462)。验证集116例胃内镜检查患者中,胃腺癌22例,占比18.97%(22/116);癌前病变94例,占比81.03%(94/116)。两组患者的病变大小、病灶边界、黏液、病变形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腺癌组患者中颜色发白占比、表面微结构不规则占比、不规则网格状微血管占比高于癌前病变组(P<0.05)。胃腺癌组患者的NLR、PLR高于癌前病变组(P<0.05)。表面微结构不规则(OR=2.213,95%CI:1.288~3.801)、不规则网格状微血管(OR=2.489,95%CI:1.458~4.249)、NLR(OR=2.369,95%CI:1.389~4.046)、PLR(OR=3.016,95%CI:1.767~5.148)是胃腺癌的危险因素(P<0.05)。风险模型诊断训练集胃腺癌的灵敏度为0.800(95%CI:0.716~0.891),特异度为0.783(95%CI:0.694~0.851),曲线下面积为0.858(95%CI:0.787~0.931)。风险模型诊断验证集胃腺癌的灵敏度为0.861(95%CI:0.771~0.945),特异度为0.769(95%CI:0.683~0.841),曲线下面积为0.844(95%CI:0.765~0.923)。结论胃损伤病灶的表面微结构、微血管形态及NLR、PLR与胃腺癌的发病有关,构建风险诊断模型有助于早期鉴别诊断胃腺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腺癌 癌前病变 磁控胶囊内镜 免疫炎症 诊断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细胞分布宽度、系统免疫炎症指数与重性抑郁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金曼 梁浩 +5 位作者 张石盼 张雪茹 井朋 杨越 王春阳 吕佩源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09-414,共6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Ⅱ)与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2022年于我院临床... 目的探讨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Ⅱ)与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2022年于我院临床心理科住院的176例MDD患者和常规体检的209例非MDD对照者的临床资料。从血液分析结果中,得到RDW、SⅡ、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小板计数比值(RDW to platelet ratio,RPR)。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以确定RDW区分患者与对照的最佳临界值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结果MDD组患者的RDW[中位数及四分位数:13.20(12.70,13.98)vs.12.80(12.40,13.35)]、SⅡ水平[中位数及四分位数:510.87(350.95,878.12)vs.405.33(313.74,539.92)]高于非MDD组对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RP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RDW与MDD呈正关联(OR=3.086,95%CI:1.926~4.944)。ROC曲线结果显示,RDW区分MDD与非MDD的最佳临界值为12.85,AUC为0.647(95%CI:0.592~0.702;P<0.001)。结论高RDW可能是MDD发生的危险因素,是对MDD诊断有价值的重要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分布宽度 重性抑郁障碍 系统免疫炎症指数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小板计数比值 炎症反应 相关性研究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对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ICU死亡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立涛 徐鑫 +2 位作者 李令令 郝清卿 李素彦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19-723,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点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对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SCAP)患者ICU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住院的74例SCAP患者。患者于入院后12小时内检测血中性粒细...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点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对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SCAP)患者ICU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住院的74例SCAP患者。患者于入院后12小时内检测血中性粒细胞计数、血肌酐(Scr)、白蛋白(Alb)、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于患者入院后第1天[NSE(day1)]和第4天[NSE(day4)]早晨采集NSE血样进行检验。并根据患者ICU内是否死亡分为生存组(n=57)和死亡组(n=17)。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上述参数的预测效果。结果死亡组患者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II评分(APACHE II score)、IL-6水平、中性粒细胞计数、NSE(day1)和NSE(day4)水平高于生存组(P<0.05),氧合指数(PaO_(2)/FiO_(2))明显低于生存组(P<0.05)。APACHE IIscore、IL-6水平、中性粒细胞计数、NSE(day1)和NSE(day4)水平与SCAP患者ICU死亡呈弱的正相关(P<0.05),PaO_(2)/FiO_(2)与患者ICU死亡呈弱的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PACHE IIscore和NSE(day4)与SCAP患者ICU死亡相关(P<0.05)。APACHE II score和NSE(day4)预测SCAP患者ICU死亡的AUC分别为0.729(95%CI 0.613~0.826)和0.787(95%CI0.676~0.874),两者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1)。NSE(day4)预测患者ICU死亡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7.89%和88.24%(临界值为14.83μg/L)。结论NSE(day4)是SCAP患者ICU死亡的独立预测指标,是评估SCAP患者预后的一个很好的替代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 急诊重症监护病房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丁艳玲 李杰 +1 位作者 袁军 李燕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4-270,共7页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是小B细胞淋巴瘤和白血病的一种,也是B细胞克隆增殖性肿瘤。该病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大多数患者的病程趋于惰性,但目前仍不可治愈。异常的信号转导机制是CLL发病机制中不可或缺的。...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是小B细胞淋巴瘤和白血病的一种,也是B细胞克隆增殖性肿瘤。该病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大多数患者的病程趋于惰性,但目前仍不可治愈。异常的信号转导机制是CLL发病机制中不可或缺的。在CLL中,常见的异常信号通路包括B细胞受体信号、细胞凋亡、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信号以及Notch信号通路等。针对这些信号通路,研发了一系列的靶向药物,如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布替尼、泽布替尼)、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抑制剂(杜韦利西布)、B细胞淋巴瘤2抑制剂(维奈克拉)等,在临床上显著改变了患者的预后。其他靶向药物如fenebrutinib、nemtabrutinib、厄布利塞等,还有免疫肿瘤学和T细胞工程领域发展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目前尚在临床试验阶段。更加个体化的治疗方式正在探索,未来可能成为潜在的治疗选择。该文对CLL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就CLL分子机制及靶向治疗的最新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分子机制 靶向治疗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环肺静脉隔离联合额外部位消融的疗效评价——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郭爽 李天骄 +2 位作者 李树仁 司会莉 郝潇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92-799,共8页
目的:探究环肺静脉隔离(CPVI)联合额外部位消融是否比单纯CPVI术后心房颤动(房颤)复发风险低。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等数据库,筛选出近10年符合标准... 目的:探究环肺静脉隔离(CPVI)联合额外部位消融是否比单纯CPVI术后心房颤动(房颤)复发风险低。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等数据库,筛选出近10年符合标准的随机对照研究,应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文献相关内容进行Meta分析,总结比较单纯CPVI与CPVI联合额外部位消融策略在消融后房颤复发中的差异。结果:共纳入21篇文献,包括21项研究3357例患者,其中1580例行单纯CPVI,1777例行CPVI联合额外部位消融,随访时间均大于1年。Meta分析结果表明,与单纯CPVI相比,CPVI联合额外部位消融未降低房颤复发风险(OR=0.86,95%CI:0.73~1.01,P=0.06)。根据额外消融部位、房颤类型、左心房内径、房颤诊断时间进行亚组分析,发现只在较小的左心房内径亚组中,CPVI联合额外部位消融进一步降低房颤复发风险(OR=0.68,95%CI:0.47~0.98,P=0.04),在其他亚组中未发现上述现象。结论:相比于单纯CPVI,CPVI联合额外部位的消融策略未降低消融后房颤复发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环肺静脉消融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颈动脉超声造影评估颈内动脉壁面切应力与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关系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云灿 曹广运 +1 位作者 吴海波 王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3232-3237,共6页
目的基于颈动脉彩色超声评估颈内动脉壁面切应力(WSS)与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IPN)的关系。方法选择2021年7月至2023年9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99例明确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CAP)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颈动脉... 目的基于颈动脉彩色超声评估颈内动脉壁面切应力(WSS)与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IPN)的关系。方法选择2021年7月至2023年9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99例明确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CAP)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颈动脉彩色超声、常规超声与颈动脉超声造影(CEUS)检查,根据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是否形成颈动脉IPN分为形成组与非形成组。对比形成组与非形成组WSS、临床资料,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形成颈动脉IPN的影响因素,分析平均WSS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形成颈动脉IPN的预测价值。结果99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形成颈动脉IPN 23例,剩余76例均未形成颈动脉IPN。形成组白细胞计数、斑块厚度、斑块长度、狭窄程度≥70%比例、C反应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比值(MMP-9/TIMP-1)高于非形成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平均WSS(OR=4.545,95%CI:1.998~10.339)、狭窄程度(OR=2.765,95%CI:1.215~6.290)、C反应蛋白(OR=3.047,95%CI:1.339~6.930)、MMP-9/TIMP-1(OR=3.543,95%CI:1.558~8.060)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形成颈动脉IPN的影响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显示,平均WSS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形成颈动脉IPN的AUC值为0.797(P<0.05),当平均WSS为10.23 dyne/cm^(2)时,最大特异度与灵敏度为85.53%和78.26%。结论颈内动脉平均WSS在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形成颈动脉IPN中具有良好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超声造影 颈内动脉壁面切应力 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 影响因素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B_(12)缺乏引起的快速进展性痴呆、不自主运动1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兰兰 蒋欣 +5 位作者 邢雪韦 帖彦清 齐国松 王晶晶 冯潇潇 吕佩源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5-167,共3页
报告1例41岁男性,以快速进行性加重的记忆力减退2个月,发作性四肢抖动2周为主要表现。查体示言语不利,记忆力、注意力、理解力、定向力均下降。血清维生素B_(12)水平下降,血清抗胃壁细胞抗体、抗内因子抗体阳性,血液分析提示大细胞性贫... 报告1例41岁男性,以快速进行性加重的记忆力减退2个月,发作性四肢抖动2周为主要表现。查体示言语不利,记忆力、注意力、理解力、定向力均下降。血清维生素B_(12)水平下降,血清抗胃壁细胞抗体、抗内因子抗体阳性,血液分析提示大细胞性贫血,神经心理量表提示多个认知域功能损害,电生理检查提示周围神经损害,脑脊液及影像学检查未见异常。诊断为维生素B_(12)缺乏性痴呆,维生素B_(12)缺乏相关的不自主运动,恶性贫血。给予补充B族维生素及叶酸,认知功能损害明显改善,肢体抖动症状消失。报告本病例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于维生素B_(12)缺乏导致痴呆、不自主运动的认识,以早期诊断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B_(12)缺乏 快速进展性痴呆 不自主运动 恶性贫血 抗内因子抗体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周围神经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病变与脑小血管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晶晶 吕佩源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80-287,共8页
脑小血管病(CSVD)是渐进性、年龄依赖性、血管性疾病,其进展可导致一系列病理改变。随着全球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CSVD的有效防治和进展预测日益受到重视。视网膜血管与脑血管的相似性为脑循环小血管改变可视化研究打开新的思路。作者对... 脑小血管病(CSVD)是渐进性、年龄依赖性、血管性疾病,其进展可导致一系列病理改变。随着全球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CSVD的有效防治和进展预测日益受到重视。视网膜血管与脑血管的相似性为脑循环小血管改变可视化研究打开新的思路。作者对视网膜病变与CSVD相关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小血管疾病 视网膜病变 危险因素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噬调控小胶质细胞极化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方明 尚文璇 +2 位作者 张靖雯 吉盈肖 李俐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24-1330,共7页
缺血性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的特点。炎症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活化的小胶质细胞表现出促炎(M1)和抗炎(M2)两个不同的表型,调节小胶质细胞由M1向M2型转化是临床获益关键。研究表明自噬对小胶质... 缺血性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的特点。炎症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活化的小胶质细胞表现出促炎(M1)和抗炎(M2)两个不同的表型,调节小胶质细胞由M1向M2型转化是临床获益关键。研究表明自噬对小胶质细胞的表型转化起到关键调控作用。如何发挥自噬的调节作用,促进小胶质细胞向M2型转化,成为减轻脑卒中后继发性脑损伤的临床研究热点,本文以此为出发点综述自噬调控小胶质细胞极化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本领域基础及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自噬 小胶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动静脉畸形致急性脑梗死一例
20
作者 解燕昭 韩凝 +1 位作者 赵景茹 魏娜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98-402,共5页
患者女性,70岁,主因突发性意识丧失伴右侧肢体无力、言语不能34小时,于2021年6月10日下午16∶00收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患者入院前1天6∶00突发意识丧失致跌倒,急诊至当地医院,体格检查无法配合,仅可见右侧肢体无自主活动,... 患者女性,70岁,主因突发性意识丧失伴右侧肢体无力、言语不能34小时,于2021年6月10日下午16∶00收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患者入院前1天6∶00突发意识丧失致跌倒,急诊至当地医院,体格检查无法配合,仅可见右侧肢体无自主活动,头部CT未见脑出血,发病后2小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20分,遂予rt-PA静脉溶栓(0.90 mg/kg),意识转清,NIHSS评分降至9分,右侧肢体肌力3级,有自主活动,但无法言语;发病后6小时再次出现意识障碍,复查头部CT仍无脑出血,遂转至我院急诊(6月9日17∶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畸形 肺动脉 肺静脉 脑梗死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