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癌高发区应用中药复方防治的关键机制和智能诊疗模式研究
1
作者 徐伟超 李博林 +13 位作者 娄莹莹 才艳茹 杜朋丽 孙建慧 张乃霖 刘阳 郭硕 张坤 郎晓猛 白海燕 杜艳茹 支政 刘韦辰 杨倩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3542-3547,3554,共7页
胃癌(GC)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居第二位的恶性肿瘤,其发生过程遵循“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胃癌”的“炎-癌”转化规律。中医浊毒理论是新时期中医理论创新的典型代表,对“炎-癌”转化病机有新认识,浊毒致病可上调炎症介质... 胃癌(GC)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居第二位的恶性肿瘤,其发生过程遵循“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胃癌”的“炎-癌”转化规律。中医浊毒理论是新时期中医理论创新的典型代表,对“炎-癌”转化病机有新认识,浊毒致病可上调炎症介质水平,化浊解毒法及其代表方剂香连化浊方通过调节胃内微环境、抑制细胞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有效阻断“炎-癌”转化。多组学分析揭示了胃内微环境的复杂变化,包括代谢物、菌群和免疫功能的紊乱。借助Transformer和Vision Transformer(ViT)等深度学习技术,采集胃癌高发区慢性萎缩性胃炎大样本临床病例,分析癌前病变的中西医诊疗多模态、多组学大数据,聚焦“胃内微环境”概念,选取“炎-癌”转化标志物,建立一个胃癌早期智能预警模型,创新中医药防治胃癌的智能诊疗模式;阐释中医药在癌前病变的病证防治、阻断“炎-癌”转化等方面的关键机制,揭示方剂核心成分和作用靶点,为降低胃癌发病率、解读病证诊断科学内涵和智能诊疗传承创新提供理论借鉴和研发启示。通过“数字化发现+定量化验证+智能化应用”方式,实现中医理论指导下,实验基础研究与产品转化研究的双向互动,形成多学科知识关系服务中医特色优势病种现代防控的路径与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中医药 中药复方 防治 关键机制 智能诊疗 癌前病变 “炎-癌”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贻贝粘蛋白对痔病大鼠模型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2
作者 田茂生 高记华 +6 位作者 戚文月 刘朝阳 吴琳琳 高策 顾铭 康瑞娟 李利霞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42-750,共9页
目的本研究基于直肠局部用药要求建立巴豆油诱导的痔病大鼠模型,探究贻贝粘蛋白(MAP)的抗痔疗效和黏附性,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以巴豆油为致炎剂建立痔病大鼠模型,将40只SPF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造模后1 h各组大鼠予以相应治疗... 目的本研究基于直肠局部用药要求建立巴豆油诱导的痔病大鼠模型,探究贻贝粘蛋白(MAP)的抗痔疗效和黏附性,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以巴豆油为致炎剂建立痔病大鼠模型,将40只SPF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造模后1 h各组大鼠予以相应治疗。D4取材,处死前30 min将1%伊文思蓝(EBD)注入大鼠尾静脉,计算肛肠系数,评价血管通透性,Western Blot法检测黏蛋白Muc2、Muc4的蛋白相对表达量,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TNF-α、IL-6、MDA表达量。通过在体实验和离体实验比较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MAP在大鼠直肠的荧光成像,观察比较MAP在直肠的黏附性。结果MAP可减少大鼠肛门直肠肿胀、分泌物和渗出情况,肛肠系数结果提示MAP可降低肛门直肠肿胀程度(P<0.01),EBD含量提示MAP可降低局部血管通透性(P<0.01),增加黏蛋白Muc2、Muc4的相对表达量(P<0.05),降低血清TNF-α、IL-6、MDA表达量(P<0.01),荧光成像结果显示MAP在直肠环境内表现出良好的黏附性和稳定性。结论海洋生物材料贻贝粘蛋白具有良好黏附性,能够减轻大鼠肛门直肠黏膜肿胀、增加黏膜黏蛋白表达、抑制炎症、修复黏膜屏障、促进黏膜愈合、改善痔病大鼠模型症状,可为痔病药物的临床前研究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痔病 巴豆油模型 贻贝粘蛋白 黏膜屏障 黏附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浊解毒通络方治疗胃癌前病变浊毒蕴胃证患者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志威 宋梦蝶 +6 位作者 毛宇湘 杨静 钱金花 毕建成 张亚秋 王海洋 白海燕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3137-3142,共6页
目的:观察化浊解毒通络方治疗胃癌前病变浊毒蕴胃证患者的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4月就诊于河北省中医院脾胃病科的胃癌前病变浊毒蕴胃证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 目的:观察化浊解毒通络方治疗胃癌前病变浊毒蕴胃证患者的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4月就诊于河北省中医院脾胃病科的胃癌前病变浊毒蕴胃证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给予化浊解毒通络方治疗;对照组给予胃复春片口服,3次/d,4片/次。2组均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胃黏膜组织中音猬因子(Shh)信号通路关键因子胶质瘤相关癌基因蛋白-1(Gli1)、融合抑制因子(SUFU)、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表达,观察2组治疗期间的安全性指标,对比2组中医证候疗效、胃镜疗效、病理疗效。结果:观察组中医证候、胃镜、病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Gli1、SUFU、CyclinD1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呈棕黄色颗粒状。治疗前,2组患者胃黏膜组织中Gli1、SUFU、CyclinD1蛋白表达(密度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患者胃黏膜组织中Gli1、CyclinD1蛋白表达均较治疗后降低,SUFU蛋白表达均较治疗后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观察组患者以上指标变化较对照组明显(均P<0.05)。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胃黏膜组织中Gli1、SUFU、CyclinD1蛋白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患者胃黏膜组织中Gli1、CyclinD1蛋白表达均较治疗后降低,SUFU蛋白表达均较治疗后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变化较对照组明显(均P<0.05)。2组患者在服药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化浊解毒通络方治疗胃癌前病变浊毒蕴胃证患者疗效优于胃复春片,其作用机制与可能与调控Shh信号通路关键因子Gli1、SUFU、CyclinD1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前病变 化浊解毒通络方 浊毒蕴胃证 机制 音猬因子信号通路 胶质瘤相关癌基因蛋白-1 融合抑制因子 细胞周期蛋白D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LR4/NF-κB通路探讨柴胡疏肝散对反流性食管炎大鼠的影响
4
作者 孟宗德 吕静静 赵霞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53-957,共5页
目的探讨柴胡疏肝散对反流性食管炎的改善作用。方法11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选取20只为假手术组,其余大鼠行改良贲门部分肌切开术结合外置幽门部分结扎术构建反流性食管炎模型。建模成功的8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柴胡疏肝散组(9.6 g/... 目的探讨柴胡疏肝散对反流性食管炎的改善作用。方法11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选取20只为假手术组,其余大鼠行改良贲门部分肌切开术结合外置幽门部分结扎术构建反流性食管炎模型。建模成功的8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柴胡疏肝散组(9.6 g/kg)、西药组(雷贝拉唑钠2.1 mg/kg+枸橼酸莫沙比利1.6 mg/kg)、联合用药组,每组20只。观察食管下段黏膜病变情况,HE染色观察食管组织病理学变化,甲苯胺蓝改良法染色观察肥大细胞的数量和脱颗粒率,RT-q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食管组织TLR4、NF-κB p65 mRNA和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食管组织TNF-α、IL-8、IL-6、IL-1β水平,免疫投射比浊法检测血清IgA水平,放射免疫法检测食管组织SIgA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食管黏膜肉眼可见红色、点片状糜烂、充血和增生的白斑,食管组织TNF-α、IL-8、IL-6、IL-1β水平及TLR4、NF-κB p65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P<0.05),肥大细胞数量和脱颗粒率增加(P<0.05),血清IgA水平和食管组织SIgA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食管黏膜病理状态改善,食管组织TNF-α、IL-8、IL-6、IL-1β水平及TLR4、NF-κB p65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P<0.05),肥大细胞数量和脱颗粒率减少(P<0.05),血清IgA水平和食管黏膜组织SIgA水平降低(P<0.05),以联合用药组最显著(P<0.05)。结论柴胡疏肝散与雷贝拉唑、莫沙比利联合使用可以改善反流性食管炎大鼠的食管黏膜损伤程度,三者发挥协同作用,可能作用机制为激活TLR4/NF-κB转导途径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减轻食管黏膜组织炎症,从而改善食管黏膜病理状态、增强食管上皮屏障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胡疏肝散 反流性食管炎 雷贝拉唑 莫沙比利 TLR4/NF-κB转导途径 免疫调节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探讨加味当归芍药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制 被引量:18
5
作者 刘晓萌 杨倩 +6 位作者 郎晓猛 赵源 马玉景 刘龙辉 赵蒙蒙 董紫薇 刘建平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60-568,共9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对加味当归芍药散(modified danggui shaoyao san,MDSS)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作用靶点进行预测和动物实验验证。方法利用TCMSP、Swiss Target Prediction、Genecards、OMIM数据库筛...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对加味当归芍药散(modified danggui shaoyao san,MDSS)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作用靶点进行预测和动物实验验证。方法利用TCMSP、Swiss Target Prediction、Genecards、OMIM数据库筛选MDSS的活性成分及治疗CAG的作用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Cytoscape3.8软件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并筛选核心靶点,利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利用分子对接进行靶点验证。采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自由饮结合水杨酸钠灌胃制备CAG大鼠模型,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大鼠胃黏膜病理情况,透射电镜观察上皮细胞超微结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大鼠血清IL-6、IL-10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JAK2、STAT3、p-STAT3、c-MYC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MDSS治疗CAG作用于189个靶点,作用靶点的生物功能与氧化应激反应、细胞凋亡信号传导途径相关,KEGG通路与癌症中的路径JAK-STAT信号传导途径等通路相关。实验结果表明,MDSS能改善CAG大鼠胃黏膜萎缩程度,改善上皮细胞状态,下调CAG大鼠血清IL-6含量,上调IL-10含量,降低胃黏膜JAK2、STAT3、p-STAT3、c-MYC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论MDSS通过多种活性成分、多靶点与多通路协同作用治疗CAG,其机制可能与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加味当归芍药散 慢性萎缩性胃炎 实验验证 JAK2/STAT3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贻贝粘蛋白联合痛痒消洗剂治疗Ⅰ度和Ⅱ度混合痔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田茂生 高记华 +3 位作者 许建成 戚文月 王琳月 高策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55-962,共8页
背景痔病的高发病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痔病的发生与肛垫黏膜屏障功能的失衡、黏液屏障与黏膜屏障的破坏关系密切,如何简洁高效地治疗痔病成为临床医生关注的问题。目的综合评价贻贝粘蛋白(MAP)联合... 背景痔病的高发病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痔病的发生与肛垫黏膜屏障功能的失衡、黏液屏障与黏膜屏障的破坏关系密切,如何简洁高效地治疗痔病成为临床医生关注的问题。目的综合评价贻贝粘蛋白(MAP)联合中药痛痒消洗剂熏洗坐浴治疗Ⅰ、Ⅱ度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前瞻性研究设计,选取2021年就诊于河北省中医院肛肠科门诊的Ⅰ、Ⅱ度混合痔患者29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49例。均予以饮食、生活指导等一般治疗,试验组患者局部外用MAP联合中药痛痒消洗剂熏洗坐浴,对照组患者仅采用中药坐浴,疗程10 d。主要疗效指标包括疗效指数(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和复发率;次要疗效指标包括治疗前后疼痛评分、临床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安全性指标。结果实际完成研究的患者共276例,其中试验组140例、对照组136例,男135例、女141例,中位年龄为38(29,4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混合痔病程、混合痔分期、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临床症状评分、肛管静息压、痔疾病和肛裂生活质量量表(HF-QoL)评分、既往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同随访期(第4天、第7天、第10天)VAS评分、临床症状评分、便血评分、脱出评分、坠胀评分、痔黏膜评分、痔核大小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随访第10天,试验组患者VAS评分、临床症状评分、便血评分、痔核大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Z=-4.681、-3.784、-1.994、-3.411,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临床症状评分、肛管静息压、HF-QoL评分均下降(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Z=-4.681)、临床症状评分(Z=-3.784)、肛管静息压(t=2.566)、HF-QoL评分(t=6.827)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痊愈率84.28%、总有效率96.43%,对照组痊愈率69.85%、总有效率91.18%;两组患者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57,P=0.036);其中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痊愈率高于对照组(χ^(2)=8.157,P=0.004)。两组患者在用药期均未发现药物引起的并发症与不良反应;试验组与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3.23%、5.33%,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AP联合中药痛痒消洗剂熏洗坐浴可修复痔病患者肛垫黏膜损伤,联合用药可改善Ⅰ、Ⅱ度混合痔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肛门内括约肌张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起效迅速,疗效较仅中药坐浴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贻贝粘蛋白 痛痒消洗剂 熏洗疗法 肛垫黏膜屏障 疗效比较研究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肝脾同调、疏运建中”诠释胃癌前状态诊疗教学的创新优化 被引量:1
7
作者 徐伟超 段雨萌 +8 位作者 张柳盟 杜艳茹 白海燕 郎晓猛 娄莹莹 许亚培 贾文文 支政 杨倩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3126-3130,3136,共6页
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已于2020年被归类为胃癌前状态,成为一种新的疾病分类。应对疾病谱-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倡导“肝脾同调、疏运建中”的学术观点,创新性丰富“肝浊”的理论,深化了肝郁浊毒论。以病证思维为主线,指导临床实践,确立治... 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已于2020年被归类为胃癌前状态,成为一种新的疾病分类。应对疾病谱-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倡导“肝脾同调、疏运建中”的学术观点,创新性丰富“肝浊”的理论,深化了肝郁浊毒论。以病证思维为主线,指导临床实践,确立治疗宜以“握枢持中不忘疏肝,防微杜渐不忘补肾,开门祛邪不忘化浊”为治疗原则,并针对此则,创制基于柴胡疏肝散与平胃散的“新肝脾九味药方”;关注炎-癌转化,实践“长期看病不等于长期吃药,慢病管理不等于慢病治疗”的新型管理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前状态 疏运建中、肝脾同调 防治 “炎-癌”转化 慢病管理 新肝脾九味药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术健脾增食汤对小儿厌食症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晓燕 崔尧 +3 位作者 王海燕 赵莉 荣潇 陈英芳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293-3297,共5页
目的考察参术健脾增食汤对小儿厌食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7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8例,对照组给予复方胃蛋白酶颗粒,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术健脾增食汤,疗程21 d。检测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小儿生长和营养状... 目的考察参术健脾增食汤对小儿厌食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7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8例,对照组给予复方胃蛋白酶颗粒,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术健脾增食汤,疗程21 d。检测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小儿生长和营养状况指标(身高、体质量、BMI、进食量、血红蛋白、CD4^(+)、CD8^(+))、食欲调节因子(瘦素、血管活性肽、胃动素、胃泌素、促人生长激素释放肽)、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更低(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评分、CD8^(+)降低(P<0.05),身高、体质量、BMI、进食量、血红蛋白、CD4^(+)、食欲调节因子升高(P<0.05),以观察组更明显(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术健脾增食汤可安全有效地缓解小儿厌食症患者临床症状,改善食欲及营养状态,降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术健脾增食汤 复方胃蛋白酶颗粒 小儿厌食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esNet的溃疡性结肠炎肠镜图像分类模型的建立及临床测试
9
作者 刘岩生 于倩茹 +7 位作者 张坤 徐伟超 白米楠 胡贺 王志成 梁诗悦 高梦琪 娄莹莹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346-2354,共9页
目的训练一个基于ResNet的溃疡性结肠炎肠镜图像自动识别及分类模型,并测试其准确性,以期协助医师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检出率与分类准确率。方法从河北省中医院结肠镜中心回顾性搜集2018年1月-2023年10月的4000张结肠镜图像,根据May... 目的训练一个基于ResNet的溃疡性结肠炎肠镜图像自动识别及分类模型,并测试其准确性,以期协助医师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检出率与分类准确率。方法从河北省中医院结肠镜中心回顾性搜集2018年1月-2023年10月的4000张结肠镜图像,根据Mayo内镜评分标准分成正常组,UC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每组图像各1000张。通过亮度调节、角度旋转等预处理后,将图像数量扩充至20000张,按照7∶2∶1的比例随机将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验证集、测试集。将训练集和验证集输入ResNet模型学习及检验其稳定性,待全部训练结束后,通过测试集记录模型的准确率,制作精准回归曲线,评估模型的分类效果。结果在测试集中,该模型对于溃疡性结肠炎不同程度的肠镜图像分类准确率为:正常组99.8%、轻度组98.8%、中度组95.6%、重度组97.8%。结论ResNet识别及分类溃疡性结肠炎图像性能良好,准确率较高,可辅助医师对本病进行识别、分类等任务,有较为可靠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卷积神经网络 分类识别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快速区域卷积神经网络萎缩性胃炎-胃癌胃镜图像自动识别模型的建立及临床测试 被引量:6
10
作者 徐伟超 李博林 +7 位作者 许亚培 才艳茹 杜朋丽 赵丹阳 王旭东 杨怀金 夏克文 杨倩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274-3280,共7页
目的验证基于快速区域卷积神经网络萎缩性胃炎-胃癌胃镜图像自动识别系统,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80例萎缩性胃炎-胃癌患者的640张胃镜图像序列,将所有图像序列作为训练组输入卷积神经网络系统,建立图像自动识别模型,通... 目的验证基于快速区域卷积神经网络萎缩性胃炎-胃癌胃镜图像自动识别系统,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80例萎缩性胃炎-胃癌患者的640张胃镜图像序列,将所有图像序列作为训练组输入卷积神经网络系统,建立图像自动识别模型,通过读取图像进行验证,记录识别准确率,绘制精确回归曲线。结果模型训练损失在12轮训练后基本趋于0,准确率在第29轮达到最大值98%,在42轮以后也基本稳定在最大值。结论卷积神经网络系统能够帮助消化科医师对萎缩性胃炎-胃癌进行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萎缩性胃炎 胃癌 卷积神经网络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隐结构模型和网络药理学探讨“调肝守恒、化浊解毒”治疗慢性胃炎的潜在生物学机制 被引量:3
11
作者 徐伟超 李博林 +8 位作者 贾文文 李佃贵 刘建平 郎晓猛 杜姚 才艳茹 杜朋丽 赵丹阳 杨倩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650-1659,共10页
目的 通过隐结构模型方法诠释名老中医“调肝守恒”治疗慢性胃炎经验,运用网络药理学探讨“调肝守恒”核心组方治疗慢性胃炎的潜在靶标及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TCMSP数据库筛选组方具有成药可能性较大以及口服吸收较佳的候选活性成分;通过... 目的 通过隐结构模型方法诠释名老中医“调肝守恒”治疗慢性胃炎经验,运用网络药理学探讨“调肝守恒”核心组方治疗慢性胃炎的潜在靶标及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TCMSP数据库筛选组方具有成药可能性较大以及口服吸收较佳的候选活性成分;通过GeneCards数据库筛选获得慢性胃炎相关预测靶点,并与潜在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进行交集分析,获得组方治疗慢性胃炎的靶点;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图;借助String数据库平台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筛选核心靶点;利用Cytoscape软件中的ClueGO插件对共同作用靶蛋白进行GO生物功能注释与KEGG富集分析。结果 发现组方中包含的59个候选成分可能作用于疾病的101个靶点,候选成分中槲皮素、木犀草素、山柰酚可能是组方发挥作用的关键成分,生物学功能涉及凋亡、增殖、炎症反应等多方面,交集基因富集于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经典炎症-肿瘤信号通路。结论 隐结构模型方法诠释名老中医遣方用药以“调肝守恒”为路法,提供临床实践用药范式与借鉴。组方治疗慢性胃炎是多靶点、多成分、多通路的复杂过程,其可能是通过调节以上关键蛋白表达及信号通路,来发挥改善慢性胃炎相关症状,延缓、阻断炎-癌转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肝守恒 慢性胃炎 隐结构 网络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ERK/eIF2α/ATF4/CHOP信号通路探讨化浊解毒消痈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黏膜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娄莹莹 李佃贵 +4 位作者 杨倩 李燕 王思月 王志成 胡贺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415-3419,共5页
目的基于PERK/eIF2α/ATF4/CHOP信号通路探讨化浊解毒消痈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的作用。方法将48只小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阳性药,045 g/kg)和化浊解毒消痈方高、中、低剂量组(2868、1434、717 g/kg),每组8只。除... 目的基于PERK/eIF2α/ATF4/CHOP信号通路探讨化浊解毒消痈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的作用。方法将48只小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阳性药,045 g/kg)和化浊解毒消痈方高、中、低剂量组(2868、1434、717 g/kg),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采用25%葡聚糖硫酸钠(DSS)自由饮用7 d建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造模后各组灌胃给予相应剂量药物。给药7 d后,分析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改变,RT-q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组织PERK、eIF2α、ATF4、CHOP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化浊解毒消痈方各剂量组和美沙拉嗪组小鼠DAI评分降低(P<005),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得到改善,结肠组织PERK、eIF2α、ATF4、CHOP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P<005),其中高剂量组作用与美沙拉嗪组相当。结论化浊解毒消痈方能抑制结肠上皮细胞的过度凋亡,对UC小鼠结肠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ERK/eIF2α/ATF4/CHOP信号通路活化、抑制凋亡,进而修复结肠黏膜、促进溃疡愈合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浊解毒消痈方 溃疡性结肠炎 PERK/eIF2α/ATF4/CHOP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启泉基于“通调脾胃安五脏”论治痤疮经验
13
作者 李星 张乃霖 +4 位作者 薛田雨 王雅倩 曹桦 张霞 刘启泉 《辽宁中医杂志》 2025年第9期25-28,共4页
介绍全国名中医刘启泉教授基于“通调脾胃安五脏”论治痤疮的经验。刘启泉教授认为根据个体差异、所处环境、发病年龄等不同,痤疮发病在脾胃湿热核心病机基础上常兼有肺失宣肃或心火亢盛或肝气郁滞。刘教授创立健脾消痤方,旨在健脾清热... 介绍全国名中医刘启泉教授基于“通调脾胃安五脏”论治痤疮的经验。刘启泉教授认为根据个体差异、所处环境、发病年龄等不同,痤疮发病在脾胃湿热核心病机基础上常兼有肺失宣肃或心火亢盛或肝气郁滞。刘教授创立健脾消痤方,旨在健脾清热化湿,治疗痤疮在核心病机基础上常用主方配合宣肺清肺、清心通络、疏肝清肝。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机升降枢纽,为气血生化之源,对痤疮尤为重要。脾胃充则五脏受荫,机体得健,反之,脾胃虚而五脏失调,导致痤疮的发生或加重。刘启泉教授在临证遣方用药时,谨守“通调脾胃安五脏”理论,疗效甚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痤疮 通调脾胃安五脏 名医经验 刘启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