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PLC-MS/MS法同时测定酸枣安神颗粒中15种成分 被引量:4
1
作者 李葆林 郄兰霞 +1 位作者 王鑫国 牛丽颖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51-1755,共5页
目的 建立UPLC-MS/MS法同时测定酸枣安神颗粒(酸枣仁)中柚皮苷、绿原酸、新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C、槲皮素、异槲皮苷、紫云英苷、山柰酚、阿魏酸、咖啡酸、芹菜素、没食子酸的含量。方法 该药物甲醇提取... 目的 建立UPLC-MS/MS法同时测定酸枣安神颗粒(酸枣仁)中柚皮苷、绿原酸、新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C、槲皮素、异槲皮苷、紫云英苷、山柰酚、阿魏酸、咖啡酸、芹菜素、没食子酸的含量。方法 该药物甲醇提取液的分析采用Shim-pack GIST C_(18)色谱柱(2.1 mm×100 mm,2.0μm);流动相乙腈-0.1%甲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4μL/min;柱温35℃;电喷雾离子源,负离子模式,多反应监测。结果 15种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0 0),平均加样回收率97.92%~102.68%,RSD 1.20%~2.86%。结论 该方法简便可行,稳定可靠,可用于酸枣安神颗粒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枣安神颗粒 化学成分 UPLC-MS/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标多测法同时测定地胆草中11种成分的含量
2
作者 果佳慧 高乐 +4 位作者 甄亚钦 蔡于罗 胡婧楠 田伟 牛丽颖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557-3564,共8页
目的建立双标多测法同时测定地胆草中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木犀草苷-7-O-葡萄糖醛酸苷、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去氧地胆草素、异去氧地胆草素、异地胆草种内酯、地胆草种内酯的含量。方法分析采用Waters Symmetry C... 目的建立双标多测法同时测定地胆草中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木犀草苷-7-O-葡萄糖醛酸苷、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去氧地胆草素、异去氧地胆草素、异地胆草种内酯、地胆草种内酯的含量。方法分析采用Waters Symmetry C_(18)、Phenomenex C_(18)、Agilent ZORBAX Eclipse Plus C_(18)色谱柱(4.6 mm×250 mm,5.0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5℃;检测波长220、326 nm。以绿原酸为内标,计算新绿原酸、隐绿原酸、木犀草苷-7-O-葡萄糖醛酸苷、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相对校正因子;以异去氧地胆草素为内标,计算去氧地胆草素、地胆草种内酯、异地胆草种内酯相对校正因子,测定其含量。再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结果11种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0),平均加样回收率95.3%~103.4%,RSD 0.32%~3.45%。双标多测法所得结果与外标法接近。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异绿原酸B、绿原酸、木犀草苷-7-O-葡萄糖醛酸苷、隐绿原酸为质量差异成分。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可用于地胆草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胆草 化学成分 含量测定 双标多测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豆豉活性成分一测多评检测方法建立 被引量:5
3
作者 支雅婧 王梦 +3 位作者 甄亚钦 王鑫国 董超 牛丽颖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96-702,共7页
为快速测定淡豆豉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本研究以28批不同产地淡豆豉为供试材料,建立对淡豆豉中大豆苷、黄豆黄苷、染料木苷、大豆苷元、黄豆黄素和染料木素6种活性成分含量同时测定的一测多评方法,并验证该方法在淡... 为快速测定淡豆豉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本研究以28批不同产地淡豆豉为供试材料,建立对淡豆豉中大豆苷、黄豆黄苷、染料木苷、大豆苷元、黄豆黄素和染料木素6种活性成分含量同时测定的一测多评方法,并验证该方法在淡豆豉质量分析中的准确性与可行性。结果显示:以70%甲醇作为提取溶剂,加热回流提取60 min进行前处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染料木苷为内参物,建立大豆苷、黄豆黄苷、大豆苷元、黄豆黄素和染料木素的一测多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0.666,1.089,0.926,0.978和1.894。相对校正因子重现性良好,一测多评法和外标法测量结果间无明显差异。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准确可行,可用于淡豆豉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测多评 淡豆豉 相对校正因子 质量控制 外标法 染料木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指纹图谱和网络药理学的芍药甘草汤抗肝损伤活性成分及含量测定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迎春 马永犇 +5 位作者 甄亚钦 王梦 田伟 王凯歌 吴玲芳 牛丽颖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030-3042,共13页
目的研究芍药甘草汤抗肝损伤活性成分,并测定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为基于药理活性的中药质控指标成分的选择提供一种新思路。方法首先采用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芍药甘草汤潜在质量标记物。在此基础上,基于可测性和可溯性的原则,采... 目的研究芍药甘草汤抗肝损伤活性成分,并测定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为基于药理活性的中药质控指标成分的选择提供一种新思路。方法首先采用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芍药甘草汤潜在质量标记物。在此基础上,基于可测性和可溯性的原则,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验证芍药甘草汤抗肝损伤的主要活性成分,并对指标性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结果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整合网络药理学筛选出芍药甘草汤抗肝损伤主要活性成分为芍药苷(Paeoniflorin,PA)、芍药内酯苷(Albiflorin,AB)、苯甲酰芍药苷(Benzoylpaeoniflorin,BPA)、没食子酸(Gallic acid,GA)、甘草苷(Liquiritin,LQ)、芹糖异甘草苷(Isoliquiritinapioside ILQA)、异甘草苷(Isoliquiritin,ILQ)、新异甘草苷(Neoisoliquiritin,NILQ)、甘草素(Liquiritigenin,LQG)和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GCA);关键靶点有IL-6、VEGFA、CASP3、STAT3和ESR1,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化合物与靶点能良好结合。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结果良好,各成分的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6.54-104.38%,RSD值在0.39-1.17%。结论本研究明确了芍药甘草汤抗肝损伤作用的活性成分、关键靶点及通路,为基于药理活性的中药质量控制指标的选择提供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甘草汤 指纹图谱 化学识别模式 网络药理学 抗肝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