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 被引量:1
1
作者 史玉新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8期61-63,共3页
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实施以来,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建立起各级中小学教育继续教育网络,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起了很大作用。目前从数量上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已经基本满足基础教育的需求。但从质量上讲... 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实施以来,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建立起各级中小学教育继续教育网络,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起了很大作用。目前从数量上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已经基本满足基础教育的需求。但从质量上讲,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提高教师素质,实现教师专业化,这一问题已现实而迫切地摆在面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农村 教师 继续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学骨干教师有效培训模式的构建 被引量:4
2
作者 彭亚青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8期71-73,共3页
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是省级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重点,是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通过探索骨干教师培训中的有效模式,提高骨干教师培训的实效性、针对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 骨干教师 培训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刍议
3
作者 何建军 胡秀丽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8期64-66,共3页
农村义务教育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当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根本保证;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 农村教师 素质教育工程 培训提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教师教育纵横谈——专访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凯瑟琳·博尔斯博士
4
作者 徐莉 吉米.辛普森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5-29,共5页
凯瑟琳·博尔斯(Katherine C Boles)博士从70年代起一直从事小学、中学,以及大学的课堂教学,现任哈佛大学教授和"教师与领导艺术"和"教与学"教学项目主任。除了执教,她还发表、出版了许多关于学校改革、教师教... 凯瑟琳·博尔斯(Katherine C Boles)博士从70年代起一直从事小学、中学,以及大学的课堂教学,现任哈佛大学教授和"教师与领导艺术"和"教与学"教学项目主任。除了执教,她还发表、出版了许多关于学校改革、教师教育以及教师领导新形式方面的文章和书籍。她提倡通过政府教育政策的变化,来对教育领域进行改组;主张实行职业阶梯制,给予教师职业晋级的机会,基于教师的工作成就给予加薪,从而提高教师在社会上的地位。她创建了教学结合培训学校,这所教师职业发展学校把波斯顿和布鲁克林地区的公立学校和威洛克大学、西蒙斯大学连接起来,相互促进。在美国教育界,有一本非常有影响的教师教育专著,题为"谁正在教你的孩子?为何教学危机比你想象的要更糟,我们该如何应对?"(Who’s teaching your children?why the Teacher Crisisis worse Than you Think and What Can be Done about it)。这本书就是她的同行维维安娜.特伦(Vivian Troen)和她合著的,这本书对教育职业改组和教师发展进行了深入的评述,由耶鲁大学出版社于2003年2月出版。现一直为哈佛的教科书,也是美国所有城市学校校长、教师必读书。该书指出美国教育的许多问题来源于够格老师的严重短缺,这种教师危机由于种种对改革的阻碍而变得更糟。该书揭示了造成这些危机的种种原因,并提出了改革措施。主张把教书变成一个有盼头的职业,要给教师搭建一个有吸引力的事业发展阶梯,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从教。大学也必须改进教学质量,从而课堂里才会看到受到过良好教育的教师,教书这门行业才会得到改进。凯瑟琳.博尔斯教授是一位拥有二十多年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又是一位勤奋、有成就的学者,她对于美国的教师教育有着独到的见解,其观点在国际教育界产生了一定影响。河北师范大学徐莉编审利用在哈佛大学访学之际,在吉米.辛普森(Jimmy Simpson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协助下,对博尔斯教授进行了耗时数月的专访,并整理成访谈录。本刊对该访谈录进行了精简加工,现予刊出,以飨读者,望能对国内同仁思考我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教育 大学教育 研究生院 博士 培训学校 课堂教学 领导艺术 教育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学生为本”的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理念——兼评当前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中的问题 被引量:6
5
作者 张立新 史玉新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80-82,共3页
":以学生为本"的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的理念主张在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过程中坚持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基本前提,以学生为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的主体,以促进与支持学生的学习过程为根本目的。"以学生为本"的信息化... ":以学生为本"的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的理念主张在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过程中坚持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基本前提,以学生为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的主体,以促进与支持学生的学习过程为根本目的。"以学生为本"的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理念是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以学生为本"的建设理念可以保证信息化教育环境促进能够学生的学习";以学生为本"的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理念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必要条件。因此,学校在建设信息化教育环境过程中,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践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学生为本” 信息化教育环境 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利益”理念对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启示 被引量:11
6
作者 徐莉 杨然 +2 位作者 杨丽乐 何佳敏 杨旭浩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0-57,共8页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是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共同要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确立了2035教育现代化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是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共同要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确立了2035教育现代化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为迈向第二个百年的中国教育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十四五"期间的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任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所提出的"共同利益"理念,强调了新人文主义教育观,对知识和教育进行了重新定义,对传统教育实现了根本超越,启示我们,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构建需要以新人文主义教育观念为指导,采用基于健全的伦理道德和新知识视野的新人文主义的教育方法,建设全社会共同平等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最终建构起新时代扎根中国大地的中国特色终身教育新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思教育 共同利益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构建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师范院校如何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挑战 被引量:11
7
作者 何建军 胡燕华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年第3期86-90,共5页
不断深入和快速发展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高等师范院校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高等师范院校必须服从服务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为此 ,高等师范院校应抓住机遇 ,大胆改革 ,更新教育观念 ,用“教师教育”的理念取代“师范教育”的观... 不断深入和快速发展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高等师范院校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高等师范院校必须服从服务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为此 ,高等师范院校应抓住机遇 ,大胆改革 ,更新教育观念 ,用“教师教育”的理念取代“师范教育”的观念 ;优化课程结构 ,加强教育类课程 ,突出师范教育特色 ;开设跨学科综合课程 ,扩大选修课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师范院校 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 教师教育 课程结构 实践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终身教育的理性遵循与价值诉求 被引量:18
8
作者 徐莉 肖斌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7-46,共10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已经迈进新时代的历史征程,教育已从规模扩张顺利步入质量提升的轨道,但社会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社会剧变的可能性加大,人类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挑战。中国教育正处于社会混变期的时代背景之中,而《中国教育现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已经迈进新时代的历史征程,教育已从规模扩张顺利步入质量提升的轨道,但社会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社会剧变的可能性加大,人类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挑战。中国教育正处于社会混变期的时代背景之中,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为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勾勒了一幅宏伟蓝图,其终身教育理念和构建服务全民学习型社会的发展目标为中国社会转型开启了智慧之旅。从传统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型的过程是教育理性化过程,随着时代变迁教育理性与教育价值从博弈经历耦合再到趋同,终身教育理念以重新审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逻辑起点,反思和批判传统教育之弊,重构教育新形态,其理性与价值始终辩证指向于人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终身教育 理性精神 价值诉求 价值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教育的具身回归:价值、困境与对策 被引量:12
9
作者 高叶红 陶磊 徐莉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4期11-16,共6页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是身体参与实践获得认知并促进知识学习的活动,以劳动教育和知识的关系为出发点审视劳动教育发现,其具身价值在于:通过身体活动促进认知的形成,通过身体经验促进知识的学习,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目前劳动教育的具...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是身体参与实践获得认知并促进知识学习的活动,以劳动教育和知识的关系为出发点审视劳动教育发现,其具身价值在于:通过身体活动促进认知的形成,通过身体经验促进知识的学习,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目前劳动教育的具身回归正在逐渐成为劳动教育不断深化的方向,从这个角度审视劳动教育实施的现状,发现存在劳动教育认知存在偏差、劳动教育内容与知识学习割裂、劳动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等问题。为了实现劳动教育的具身回归,应加强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宣传,树立整体的劳动教育思维,实施丰富多元化的劳动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教育 具身认知 身体活力 知识学习 具身回归 生活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雄安新区终身教育实验基地建设的新时代价值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莉 刘艳美 刘珺珺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6期14-17,共4页
在雄安新区建设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实验基地,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是雄安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的责任和使命。这样的教育体系实验基地具有示范价值,有利于在实践层面助力新区从传统“政策洼地”向“政策高地”转变,释放创新要素,... 在雄安新区建设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实验基地,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是雄安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的责任和使命。这样的教育体系实验基地具有示范价值,有利于在实践层面助力新区从传统“政策洼地”向“政策高地”转变,释放创新要素,打造国家级现代教育体系的高质量试验田,脱离“虹吸效应”迈向“辐射效应”,“变轨超车”赋能京津冀教育高质量协同发展。将雄安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实验基地纳入智慧城市建设目标,有助于进一步助推雄安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也有利于在新时代视域下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概念进一步明晰,为区域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提供理论来源和实践经验参考,打造未来城市教育发展全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安新区 全民终身学习 终身教育 实验基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建导方法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 被引量:25
11
作者 史玉新 樊旭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29-32,共4页
建导是一种参与式领导技术,有着先进的理念和具体的方法,对当前基于信息技术环境开展的混合式教学活动组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基于建导方法构建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混合式教学划分为"前期分析设计、网上学习、面授讨论和评价&q... 建导是一种参与式领导技术,有着先进的理念和具体的方法,对当前基于信息技术环境开展的混合式教学活动组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基于建导方法构建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混合式教学划分为"前期分析设计、网上学习、面授讨论和评价"四个阶段,并对各阶段的具体任务、教师角色和建导方法应用进行了分析。基于建导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对教学过程进行整体设计,着重体现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能够促进混合式教学有效展开,实现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导 建导师 混合式教学 教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一轮改革中我国经济转型路向何方
12
作者 徐莉 《经济与管理》 CSSCI 2015年第3期44-50,共7页
我国经济转型缘起于1979年的改革开放,经历了探路、起步和逐步完善几个阶段。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处在历史拐点,对经济转型内涵的重新定位和路径的重新选择,国内学者所持的观点有所不同,代表性观点主要有单类型突破道路、双重转型之路、全... 我国经济转型缘起于1979年的改革开放,经历了探路、起步和逐步完善几个阶段。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处在历史拐点,对经济转型内涵的重新定位和路径的重新选择,国内学者所持的观点有所不同,代表性观点主要有单类型突破道路、双重转型之路、全方位多元并进转型之路。这些观点局限于工业化框架,长远看难以开辟出根本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很可能给未来发展埋下更多账单。当今,工业化道路难以为继,中国的经济转型应着眼于新经济形态的框架构建,即走将进一步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的底座插入以新资源新技术为内核的新经济支柱体上的转型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历史拐点 中国新经济转型 内涵与路径 新经济形态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世界的对垒:中学生手机依赖学校管理难题的叙事探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徐莉 静爽爽 何佳敏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4-18,共5页
随着智能化社会的到来,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备品"。与此同时,具有"手机依赖"行为的群体愈来愈多,愈来愈难管控,特别是在中学校园里这一问题更为突出。再加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促使学校不得不... 随着智能化社会的到来,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备品"。与此同时,具有"手机依赖"行为的群体愈来愈多,愈来愈难管控,特别是在中学校园里这一问题更为突出。再加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促使学校不得不再次面对学生"手机依赖"的管理难题。本研究运用叙事探究的研究方法,倾听中学生和管理者两个世界的声音,暴露出这一学校管理难题的根源:第一,管理者与中学生之间的网络代际差异是引发管理难题的重要因素;第二,管理者传统的认知和管理方式是引发学校管理难题的根本原因;第三,新型教育模式与传统教育管理存在冲突,当今学校管理领域面临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解决手机依赖管理难题亟待学校管理者了解智能化时代学生的特点,转变传统管理理念,树立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型教育管理理念;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应意识到原有理论及管理方法的陈旧,突破与创新管理模式,积极探索适应时代需求的智能校园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生 管理者手机依赖 学校管理 教师 叙事探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