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药方剂在晚期肝癌患者疼痛减轻和生存期延长方面的作用 被引量:16
1
作者 钱金花 魏美美 +1 位作者 宋梦蝶 张志威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111-2114,共4页
目的:探讨中医药方剂的运用在晚期肝癌患者疼痛减轻和生存期延长方面的作用。方法:选取89例晚期肝癌患者,按照病人治疗意愿分成两组,对照组35例,观察组54例;对照组予以止痛等减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中医药方剂辨证治疗... 目的:探讨中医药方剂的运用在晚期肝癌患者疼痛减轻和生存期延长方面的作用。方法:选取89例晚期肝癌患者,按照病人治疗意愿分成两组,对照组35例,观察组54例;对照组予以止痛等减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中医药方剂辨证治疗;患者疼痛情况主要以患者主观感受和疼痛视觉模拟(VAS)评估,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给药前、后VAS评分和患者肝功能指标及1月、2月、3月生存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均有显著减轻(P<0.05),但观察组治疗后第1月时VAS评分为(5.7±1.2)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统计两组生存率及生存时间,观察组在1月、2月、3月时的生存率分别是88.89%、75.95%、66.6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比较治疗前、后1个月时两组患者部分肝功能指标(ALT、AST、Tb)及甲胎蛋白(AFP),治疗后两组指标均有下降,观察组ALT(93.2±11.5)U/L、AST(96.5±13.8)U/L、Tb(54.3±4.7)μmol/L、AFP(705±203)μg/L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药方剂可有效减轻肝癌晚期患者的疼痛,普遍延长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方剂 肝癌晚期 疼痛 生存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中医辨证治疗用药特点及疗效 被引量:13
2
作者 钱金花 魏美美 +1 位作者 宋梦蝶 张志威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651-2653,共3页
目的:分析中医辨证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临床药特点并进行临床疗效的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6年10月医院接受中医辨证施治的93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所有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时的辨证分型不同分为A、B、C 3组,分... 目的:分析中医辨证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临床药特点并进行临床疗效的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6年10月医院接受中医辨证施治的93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所有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时的辨证分型不同分为A、B、C 3组,分别采用的中药方剂为黄芪建中汤加减、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一贯煎加减服用治疗。观察A、B、C 3组的用药特点和疗效。结果:A组总有效率85.19%,B组的总有效率为82.76%,C组总有效率为86.49%;3组患者在治疗后,血清ALT、AST、GGT的水平均显著降低;且均无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中医多以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辨证分型,用药时多采用具有免疫调节、疏肝理气、滋阴补肾、健脾等功效的药物治疗,且中医辨证论治,对症施药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时有优良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肝炎 中医辨证治疗 疗效 用药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味麻杏石甘汤配合穴位贴敷对AECOPD肺功能、炎症因子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7
3
作者 景璇 郭洁 +3 位作者 钱金花 王石红 赵翠芬 侯琳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64-766,共3页
目的:探讨加味麻杏石甘汤配合穴位贴敷对AECOPD肺功能、炎症因子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受疗的90例AE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穴位贴敷治疗,治疗组采用加味麻... 目的:探讨加味麻杏石甘汤配合穴位贴敷对AECOPD肺功能、炎症因子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受疗的90例AE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穴位贴敷治疗,治疗组采用加味麻杏石甘汤配合药物穴位贴敷,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肺功能、炎性因子及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肺功能均较治疗前提高,治疗组的好转幅度大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TNF-α、PCT、IL-8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情绪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麻杏石甘汤配合穴位贴敷可提高AECOPD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降低炎症因子表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加味麻杏石甘汤 穴位贴敷 肺功能 炎症因子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铃调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EGF、VEGF、bFGF和NO等血管内皮因子的作用 被引量:18
4
作者 杨静 栾静 +2 位作者 龙润 杨金国 冯庆涛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546-2549,共4页
目的:探讨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 FGF)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在金铃调胃... 目的:探讨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 FGF)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在金铃调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1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一组60例接受常规西药治疗,观察二组60例接受金铃调胃汤治疗。另选取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血清中EGF、VEGF、b FGF和NO的浓度变化。结果:观察一组和观察二组患者的疗效具有明显差异,观察一组有效率为93. 33%,观察一组有效率为76. 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一组和观察二组患者血清内VEGF含量明显降低,患者血清内EGF含量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在不同疗法的药物治疗后,观察一组和观察二组患者血清VEGF、b FGF和NO含量明显上升,患者血清EGF含量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观察一组患者相比,观察二组患者应用金铃调胃汤后血清内VEGF、b FGF和NO含量明显上升,患者血清内EGF含量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中EGF、VEGF、b FGF和NO的浓度在金铃调胃汤治疗前后具有明显变化; EGF、VEGF、b FGF和NO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对病情的判断和治疗情况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金铃调胃汤 EGF VEGF BFGF N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坚开肺利水法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毛宇湘 张志威 +2 位作者 钱金花 管佳畅 孟宗德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11期2248-2251,2255,共5页
目的:观察具有软坚开肺利水功效的复肝春3号方对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肝硬化腹水诊断要求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肝春3号方治疗;对照组应用西医常规治疗。2... 目的:观察具有软坚开肺利水功效的复肝春3号方对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肝硬化腹水诊断要求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肝春3号方治疗;对照组应用西医常规治疗。20 d为1个疗程,观察患者的中医症状、体征,肝功能,腹部彩超等指标。结果:2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相比(P<0.05),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肝功能指标:2组治疗前后ALB、ALT、AST、TBIL均有所改善,其余指标无显著性差异,2组患者腹部超声比较:门静脉内径,脾厚治疗前、后数据无统计学意义,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腹水减退方面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复肝春3号方能有效消退患者腹水,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在联合西医对症治疗方面,具有明显的临床优势,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腹水 软坚开肺利水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对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改变性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钱金花 徐庆武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3年第7期1418-1419,共2页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病中医辨证规律,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抗体改变情况。方法:本研究选取自2011年1月—2013年3月间本院收治的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81例为研究对象。依据中医辨证分型不同,给予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并比较...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病中医辨证规律,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抗体改变情况。方法:本研究选取自2011年1月—2013年3月间本院收治的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81例为研究对象。依据中医辨证分型不同,给予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并比较各个证型之间的特异性抗体改变情况。结果:依据中医辨证对患者进行分型,其中肝胆湿热型20例、湿困脾胃型14例、热毒炽盛型29例、寒凝阳衰型18例。治疗前总抗体阳性率为65.4%(53/81),治疗后总抗体阳性率为45.7%(37/81)。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病疗效显著,能够降低特异性抗体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辨证分型 自身免疫性肝病 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