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铜钢复合冷却壁传热及热应力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刘奇 程树森 +1 位作者 牛建平 刘东东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23-533,共11页
通过建立铜钢复合冷却壁传热及热应力分布数学模型,研究了铜钢复合冷却壁与铜冷却壁、铸钢冷却壁的传热性能差异及其铜钢界面热应力分布。结果表明:煤气温度为1200℃时,高炉内无渣皮覆盖铜钢复合冷却壁肋热面最高温度为180℃,较相同煤... 通过建立铜钢复合冷却壁传热及热应力分布数学模型,研究了铜钢复合冷却壁与铜冷却壁、铸钢冷却壁的传热性能差异及其铜钢界面热应力分布。结果表明:煤气温度为1200℃时,高炉内无渣皮覆盖铜钢复合冷却壁肋热面最高温度为180℃,较相同煤气温度下铜冷却壁的最高温度高约30℃,较铸钢冷却壁的最高温度低约520℃。铜钢复合冷却壁具备铜冷却壁的传热性能。铜钢界面边缘正应力σz大于0,表现为受拉状态;冷面增加加强筋后,铜钢界面边缘正应力σz小于0,表现为受压状态,且最大等效应力降低至114.45 MPa,低于铜钢复合板的高温强度。高炉内铜钢复合冷却壁不会发生铜钢界面分离破损。热态试验中铜钢复合冷却壁温度计算值与测量值吻合较好,验证了数学模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 铜钢复合冷却壁 传热 热态试验 热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炉铜冷却壁水管热应力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刘奇 程树森 +1 位作者 牛建平 刘东东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24,共8页
针对高炉内普遍出现的铜冷却壁水管断裂问题,以热结构耦合分析为手段,研究了铜冷却壁水管所受约束对其热应力分布的影响。通过建立铜冷却壁热应力数学模型,对比分析了铜冷却壁水管受不同约束作用下的热变形行为及热应力变化。计算结果表... 针对高炉内普遍出现的铜冷却壁水管断裂问题,以热结构耦合分析为手段,研究了铜冷却壁水管所受约束对其热应力分布的影响。通过建立铜冷却壁热应力数学模型,对比分析了铜冷却壁水管受不同约束作用下的热变形行为及热应力变化。计算结果表明,铜冷却壁水管末端为自由或受固定约束时,水管根部相对于其他位置产生较大热应力。但水管末端为自由时,水管根部等效应力仅45 MPa,低于纯铜的屈服强度;水管末端受到固定约束时,水管根部等效应力达到272 MPa,超过纯铜的屈服强度。水管之间应采用柔性连接。水管受到炉壳开孔约束时,其最大等效应力为600 MPa,远超过纯铜材料的屈服强度。铜冷却壁极限工作温度下水管末端产生最大位移,约为1.73 mm,考虑到安装误差等因素的影响,炉壳开孔直径应为12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 铜冷却壁 热应力 水管 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炉用铜-钢复合冷却壁传热及力学性能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奇 程树森 +1 位作者 牛建平 刘东东 《材料与冶金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47-251,271,共6页
采用热力耦合方法研究了铜层厚度和冷却水道间距对铜-钢复合冷却壁温度及应力分布的影响.以1∶1比例铜-钢复合冷却壁进行了热态试验,测试了铜-钢复合冷却壁温度分布,计算了热态试验条件下铜-钢复合冷却壁的温度分布,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 采用热力耦合方法研究了铜层厚度和冷却水道间距对铜-钢复合冷却壁温度及应力分布的影响.以1∶1比例铜-钢复合冷却壁进行了热态试验,测试了铜-钢复合冷却壁温度分布,计算了热态试验条件下铜-钢复合冷却壁的温度分布,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计算结果显示,铜-钢复合冷却壁铜层厚度增加,壁体最高温度和最大等效应力减少,铜层厚度上限值为70mm;冷却水道间距减少可以降低壁体最高温度和最大等效应力,当冷却水道间距小于220mm时,减少冷却水道间距对降低壁体最高温度和最大等效应力作用较小.铜层厚度为60mm,冷却水道间距为220mm的铜-钢复合冷却壁在高炉热负荷较高区域工作不易发生塑性变形损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钢复合冷却壁 温度场 热力耦合分析 高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钢一体冷却柱在宣钢高炉上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吕翠花 牛建平 +2 位作者 韩永清 闫丽峰 皮忠敏 《炼铁》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8-59,共2页
对宣钢高炉采用铜钢一体冷却柱恢复破损冷却壁处的冷却功能进行了总结,并重点阐明了铜钢一体冷却柱的结构特点及安装要求。
关键词 高炉 冷却壁 冷却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