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炭对土壤的影响及在草地生态系统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乾 李金升 +3 位作者 赵天赐 杨晓蒙 王堃 刘克思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79-284,共6页
生物炭是生物质材料在无氧条件下经高温热解而成的富碳固态物质,具有含碳率高、孔隙结构丰富、比表面积大、理化性质稳定等特点,是一种优质的土壤改良材料。本文总结归纳了近年来生物炭在影响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方... 生物炭是生物质材料在无氧条件下经高温热解而成的富碳固态物质,具有含碳率高、孔隙结构丰富、比表面积大、理化性质稳定等特点,是一种优质的土壤改良材料。本文总结归纳了近年来生物炭在影响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也对生物碳在草地系统中的零星应用研究进行了概述,最后对生物碳在草地生态系统中有待深入的研究重点和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生物炭在草地修复中科学应用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土壤性质 草地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系生态位差异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李慧 何宜璇 +2 位作者 斯日木极 王宝杰 刘克思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01-513,共13页
根系对于植物、群落及生态系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样外界环境也会对植物产生影响,二者相互作用。拥有较高植物多样性的群落,其根系生态位差异对整个群落的生物量、根系分布、土壤结构及营养资源分配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这些影响... 根系对于植物、群落及生态系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样外界环境也会对植物产生影响,二者相互作用。拥有较高植物多样性的群落,其根系生态位差异对整个群落的生物量、根系分布、土壤结构及营养资源分配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这些影响会决定群落的物种共存和生态稳定等情况,本文对国内外与根系相关的文献进行总结后得出:1)物种多样性较高的群落其生产力较高,且随着物种丰富度的增加,群落生物量的增加与深根植物根系生物量的增加关系更加密切;2)物种丰富度不同的群落会导致植物根系生态位垂直分布,因此根系分泌物及根系性状会影响土壤团聚体等结构特征和养分利用情况,达到改善土壤营养的目的,同时浅、深根系物种有利于物种共存和更好地利用土壤资源;3)根系的互补和选择效应均会对生态系统产生作用,且随着物种多样性的增加,互补效应增强,选择效应降低,互补效应被认为是增大资源利用率的关键,同时发现互补效应会受到群落中特定物种和竞争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本文简要概述了根系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相关影响,并对根系研究做一定的展望,指出了根系生态学研究两点值得关注的内容,包括:1)群落对垂直分布的地下根系性状变化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验证、明确;2)由于根系采样较难,今后的研究要多与现代分子技术和影像技术相结合,更好展示地下根系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位分化 物种丰富度 生物量 根系性状 资源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草地资源分布及植被特征动态 被引量:13
3
作者 徐敏云 李运起 +7 位作者 王堃 曹玉凤 于海良 李雪枫 李连树 景福军 李佳祥 谢帆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1,共11页
根据河北省2005-2007年草地地面调查,结合1979-1984年河北省草地调查资料,确定了河北省草地类型、面积、分布及物种组成特征,并对河北省草地盖度、高度和产草量年际变化动态进行了监测研究。结果表明,1)草地类型、面积及分布:河北省有... 根据河北省2005-2007年草地地面调查,结合1979-1984年河北省草地调查资料,确定了河北省草地类型、面积、分布及物种组成特征,并对河北省草地盖度、高度和产草量年际变化动态进行了监测研究。结果表明,1)草地类型、面积及分布:河北省有温性草甸草原、温性草原、暖性灌草丛、暖性草丛、山地草甸草原、低地草甸、沼泽草地等7个草地类型;草地分布分为坝上高原区、山地丘陵区草地及滨海平原区;2)草地产量(干草):暖性灌草丛(5133.35 kg/hm2)>暖性草丛(4182.22 kg/hm2)>山地草甸(坝上高原区)(3268.35 kg/hm2)>温性草甸草原(2665.94 kg/hm2)>山地草甸(山地丘陵区)(2111.55 kg/hm2)>低地草甸(1872.44 kg/hm2)>温性草原(1103.29 kg/hm2),暖性灌草丛产量最高,温性草原产量最低。3)草地植被盖度:山地草甸(坝上高原区)(93.97%)>山地草甸(山地丘陵区)(82.60%)>低地草甸(82.26%)>暖性灌草丛(79.70%)>暖性草丛(76.91%)>温性草甸草原(71.59%)>温性草原(57.63%),山地草甸的植被盖度最大,温性草原的植被盖度最小。4)草地植被高度:暖性草丛(49.25 cm)>暖性灌草丛(34.18 cm)>山地草甸(坝上高原区)(28.88 cm)>温性草甸(26.22 cm)>山地草甸(山地丘陵区)(21.98 cm)>温性草原(19.77 cm)>低地草甸(18.77 cm),暖性草丛草地植被高度最高,低地草甸草地植被高度最低。5)草地植被动态:2006年草地植被基本以正向波动为主,2005和2007年基本以负向波动为主,其中2007年植被负向波动率大于2005年植被负向波动率。按草地类型,暖性草丛类草地年际波动幅度最大,温性草原草地次之,温性草甸草地的年际波动幅度最小,其他类草地年际波动幅度介于暖性草丛类草地、温性草原类草地与低地草甸类草地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省 草地资源空间分布 植被盖度 植被高度 草地产量 植被波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草地产量动态监测 被引量:6
4
作者 徐敏云 李运起 +6 位作者 谢帆 王堃 于海良 景福军 李连树 李佳祥 李雪枫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11-218,共8页
根据河北省2005-2007年草地地面调查,基于110个样地、990个样方的调查数据,对河北省草地产草量进行了监测估算,结果表明,1)2005-2007年河北省鲜草年均产量为62 254 697.81 t,平均单产为13 134.57kg/hm2;干草年均产量为19 438 911.94 t,... 根据河北省2005-2007年草地地面调查,基于110个样地、990个样方的调查数据,对河北省草地产草量进行了监测估算,结果表明,1)2005-2007年河北省鲜草年均产量为62 254 697.81 t,平均单产为13 134.57kg/hm2;干草年均产量为19 438 911.94 t,平均单产为4 101.24 kg/hm2。2)2005-2007年各类草地干草平均单产:暖性灌草丛(5 133.35 kg/hm2)>暖性草丛(4 182.22 kg/hm2)>沼泽草地(3 376.13 kg/hm2)>山地草甸(坝上高原区,3 268.35 kg/hm2)>温性草甸草原(2 665.94 kg/hm2)>山地草甸(山地丘陵区,2 111.55 kg/hm2)>低地草甸(1 872.44 kg/hm2)>温性草原(1 103.29 kg/hm2)。暖性灌草丛草地、暖性草丛草地、山地草甸草地干草产量分别占全省草地产量的56.04%,20.85%和18.13%,是河北省草地产量主体。3)2005-2007河北各地市草地干草单产:沧州7 134.40 kg/hm2>保定6 981.15 kg/hm2>承德4 850.26 kg/hm2>石家庄4 677.78 kg/hm2>邯郸2 802.83 kg/hm2>张家口2 519.58 kg/hm2>邢台2 436.47 kg/hm2>秦皇岛2 227.55 kg/hm2>唐山1 984.14kg/hm2。承德、张家口、保定3地市草地干草产量占全省草地干草产量的84.44%,其他6地市草地干草产量占全省干草产量的15.56%。4)2005-2007年河北省草地干草年均单产与1979-1984年草地年均干草单产相比,干草单产下降36.49%,明显减产,草地干草产量平均每年下降1.46%。山地草甸、温性草原、沼泽草地、低地草甸、温性草甸草原等草地类的草地干草单产降幅属于严重减产,暖性灌丛草、暖性草丛草地类的草地干草单产降幅为明显减产。减产的草地面积占全省草地面积的91.96%,其中,严重减产的草地面积占全省草地面积的31.92%,另有8.04%的草地产量基本持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省 草地 产草量 动态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草地利用方式对河北坝上天然草地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郭丽珠 吕进英 +3 位作者 王堃 范希峰 黄顶 武菊英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45-252,共8页
本研究以坝上天然草地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草地利用方式(打草场、冬牧地、公牧地)对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物种组成、功能群特征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冬牧地的群落高度、物种数及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最大,打草场的群落... 本研究以坝上天然草地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草地利用方式(打草场、冬牧地、公牧地)对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物种组成、功能群特征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冬牧地的群落高度、物种数及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最大,打草场的群落盖度显著大于放牧地(冬牧地和公牧地)且其地上生物量与冬牧地没有显著差异,同时打草场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冬牧地相近,而公牧地植被群落的大多数指标均最差。此外,放牧和刈割也显著影响群落物种及功能群组成,其中禾本科累积优势度、多年生禾草的累积优势度及组成百分比在放牧地都显著高于打草场,而多年生杂草在打草场中显著高于放牧地。综上,打草场利用方式对坝上天然草地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虽然次于冬牧地,但由于家畜的选择性采食,冬牧地浪费了草地的生产潜力,因此打草场利用方式有助于坝上天然草地的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利用方式 群落数量特征 植物功能群 物种多样性 坝上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坝上农牧交错带草地不同方式持续利用对土壤颗粒空间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白雅芳 商建英 +4 位作者 唐士明 王立萍 张玉娟 王堃 刘克思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30-536,共7页
为探究河北坝上农牧交错带典型草原不同方式持续利用对土壤颗粒空间分布状况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河北坝上封育10年,中度放牧,重度放牧草地以及不同开垦年限的垦殖草地(持续利用5年,10年,15年)土壤进行分层(0-10cm,10-20cm,20-40cm,40... 为探究河北坝上农牧交错带典型草原不同方式持续利用对土壤颗粒空间分布状况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河北坝上封育10年,中度放牧,重度放牧草地以及不同开垦年限的垦殖草地(持续利用5年,10年,15年)土壤进行分层(0-10cm,10-20cm,20-40cm,40-60cm)研究其土壤颗粒分布及变化。结果表明: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中2000-250μm,250-150μm,150-53μm颗粒含量均显著减少,而53-20μm,20-2μm,〈2μm颗粒含量均显著增加,即增加了重度放牧草地土壤风蚀退化的潜在危险性;对于垦殖草地,随着持续利用年限的增加,土壤中2000-250μm,250-150μm,150-53μm颗粒含量均显著增加,而53-20μm,20-2μm,〈2μm颗粒含量均显著减少,这表明随着垦殖年限的增加,土壤逐渐趋向沙化。因此,为保证草地的可持续性,放牧草地需要避免重度放牧而垦殖草地需要改变现有的耕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草地 放牧强度 垦殖草地 垦殖年限 土壤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草地牧草营养变化及羔羊消化代谢、能量需求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刘程 李慧 +4 位作者 黄晶 斯日木极 冯昌良 任卓然 刘克思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415-3422,共8页
放牧家畜对所采食牧草的消化是影响其生产性能的重要因素。试验选取4月龄公、母乌珠穆沁×杜泊羔羊进行2个月的放牧试验以评估放牧草地可提供牧草的营养品质变化、羔羊的消化代谢及能量需求。结果表明:牧草粗蛋白、粗纤维含量随放... 放牧家畜对所采食牧草的消化是影响其生产性能的重要因素。试验选取4月龄公、母乌珠穆沁×杜泊羔羊进行2个月的放牧试验以评估放牧草地可提供牧草的营养品质变化、羔羊的消化代谢及能量需求。结果表明:牧草粗蛋白、粗纤维含量随放牧时间延长而增加,粗脂肪则相反;羔羊对牧草的粗蛋白表观消化率呈上升趋势;而对牧草粗脂肪、粗纤维的表观消化率呈先增后减趋势;牧草总能、羔羊能量代谢随时间变化总体呈增加趋势;公、母羔羊在14~35 d期间体重增长有显著差异(P<0.01)。综合研究放牧试验数据,公羔羊、母羔羊的消化能(Digestible energy,DE)、代谢能(Metabolizable energy,ME)的能量需求预测方程分别为:公羔羊DE=1.147×W^(0.75)(代谢体重)+0.227×ADG(日增重)(R^(2)=0.920,n=160,P<0.001),ME=0.941×W^(0.75)(代谢体重)+0.186×ADG(日增重)(R^(2)=0.920,n=160,P<0.001);母羔羊DE=1.196×W^(0.75)(代谢体重)+0.034×ADG(日增重)(R^(2)=0.870,n=160,P<0.001),ME=0.981×W^(0.75)(代谢体重)+0.028×ADG(日增重)(R^(2)=0.870,n=160,P<0.001)。研究结果为放牧羔羊的饲养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 乌珠穆沁×杜泊羔羊 可提供牧草营养成分 羔羊消化代谢 能量需要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湖对沽源退化草地土壤碳、氮、磷的时空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赵天赐 安婵 +7 位作者 乔建霞 李金升 唐士明 邵新庆 白鹭 王堃 商建英 刘克思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89-297,共9页
在退化草地上建造人工湖泊,可以使人工湖泊与毗邻退化草地形成近湿地生态系统,从而可能改善毗邻退化草地的生态环境,积极影响退化草地土壤中养分的流动,加快退化草地的修复。本研究分析了人为建造人工湖泊后3年内(2014年、2015年、2016... 在退化草地上建造人工湖泊,可以使人工湖泊与毗邻退化草地形成近湿地生态系统,从而可能改善毗邻退化草地的生态环境,积极影响退化草地土壤中养分的流动,加快退化草地的修复。本研究分析了人为建造人工湖泊后3年内(2014年、2015年、2016年)湖泊毗邻的退化草地土壤碳氮磷在离湖距离(10m、60m、100m、150m、250m、600m)上的时空动态变化。结果如下:距离上,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在上层土壤(0~10cm和10~20cm)中与距离有显著(P<0.05)的线性关系,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说明在建湖3年这个短时期内,土壤养分(有机碳、全氮、全磷)形成了一个近湖效应,即靠近湖的养分含量高。年际间,自建湖后土壤全磷随着年数的增加在各个土层均显著降低。土壤养分(有机碳、全氮、全磷)在建湖初期2014年在距离上特异性较大,经过建湖3年后,2016年时在距离上的特异性减弱。这些结果表明,人工湖影响毗邻退化草地土壤中养分流动,尤其在距离上有显著的影响并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建湖对毗邻退化草地的养分产生一定的影响,表明人工湖对放牧草地产生一定的积极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草地 人工湖泊 土壤养分 时空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由牧马对草甸草地群落结构及牧草品质的影响:以新疆昭苏夏马场为例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杨晓蒙 李金升 +2 位作者 赵天赐 张乾 刘克思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91-297,共7页
为探明自由牧马对草甸草地群落结构及牧草品质的影响,在新疆昭苏夏马场设置放牧试验,采用控制笼进行对照,分析了2013-2015年草地群落结构及牧草营养品质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羊茅(Festuca ovina)等一些... 为探明自由牧马对草甸草地群落结构及牧草品质的影响,在新疆昭苏夏马场设置放牧试验,采用控制笼进行对照,分析了2013-2015年草地群落结构及牧草营养品质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羊茅(Festuca ovina)等一些马喜食的禾本科牧草的相对密度降低,狼毒(Euphorbia fischeriana)、龙胆(Gentiana scabra)等一些毒性植物和马不食植物的相对密度升高,但主要优势植物变化不大;(2)在3年夏场放牧中,草甸草地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维持在0.74~0.81;不同植物种类重要值变化趋势不同,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和龙胆在群落中重要值增加,而细果苔草(Carex stenocarpa)和羊茅的重要值显著降低;(3)牧草中的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粗蛋白(CP)含量随着放牧年限的增加从13.4%下降到11.3%,仍可达到马对粗蛋白含量(8%)的基本要求。由试验可知:目前的放牧强度(5匹马·ha-1)基本维持了草地的可持续性,但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牧草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牧马 草甸草地 群落结构 牧草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保酵素改良土壤系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0
作者 任卓然 古维娜 +2 位作者 王茹颖 杨灵婧 刘克思 《湖南农业科学》 2021年第5期111-114,共4页
环保酵素是以废弃果蔬、植物、厨余垃圾等为原料发酵制得的含有特定生物活性成分的产品,富含各种酶、有机酸、矿物质和微生物,是一种环保高效的土壤改良材料。总结归纳了近年来有关环保酵素对土壤系统中土壤理化性质、主要养分和土壤酶... 环保酵素是以废弃果蔬、植物、厨余垃圾等为原料发酵制得的含有特定生物活性成分的产品,富含各种酶、有机酸、矿物质和微生物,是一种环保高效的土壤改良材料。总结归纳了近年来有关环保酵素对土壤系统中土壤理化性质、主要养分和土壤酶及微生物的影响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的主要展望为:在发酵材料类型及其比例、方法的研究上有待更全面和深入,建立评估体系以利环保酵素的施用对土壤改良效果的长期评估;挖掘环保酵素对土壤系统中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等影响的内在机理;探索土壤系统中各个生态因子的相互影响和联动影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保酵素 土壤系统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养分 土壤改良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牧交错带研究进展 被引量:59
11
作者 刘洪来 王艺萌 +2 位作者 窦潇 徐敏云 王堃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420-4425,共6页
农牧交错带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贫困区和多民族聚居区,是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综述了农牧交错带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了当前农牧交错带农牧业生产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建议今后对农牧交错带的研究应集中在以生态学为基础的跨学科研... 农牧交错带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贫困区和多民族聚居区,是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综述了农牧交错带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了当前农牧交错带农牧业生产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建议今后对农牧交错带的研究应集中在以生态学为基础的跨学科研究;其热点领域应集中在农牧交错带生产力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界面生态学、放牧生态学,农牧交错带的健康诊断和价值评估等方面。其中生产力生态学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保证,应加强农牧交错带农田草地系统耦合生产方式的研究;恢复生态学是治理退化农牧交错带的基础;界面生态学是剖析退化农牧交错带的切入点;放牧生态学是调控农牧交错带农田草地退化的手段;健康诊断有助于对农牧交错带进行客观的评价;价值评估则是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效益和服务的估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草地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 系统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垦对农牧交错带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草地土壤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20
12
作者 刘洪来 张卫华 王堃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72-277,共6页
该文以农牧交错带由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草地开垦的农田及其相应的草地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取样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开垦对农牧交错带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期为农牧交错带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草地开垦后... 该文以农牧交错带由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草地开垦的农田及其相应的草地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取样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开垦对农牧交错带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期为农牧交错带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草地开垦后,其土壤特性出现颗粒组成粗化,体积质量增加,土壤毛管持水力降低,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全氮、有效磷、有效钾和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质量分数降低的现象;开垦导致了地带性草地土壤中有效铁、有效锰质量分数不能够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之需要。基于对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类草地开垦后土壤性质变化的分析及对比,提出了在农牧交错带秋季收获时应该对作物进行高留茬处理并适当延后春季翻耕时间,以减少风蚀作用的负面影响;应该通过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等方法来改善土壤性质,建议研究区应严格贯彻执行禁止对地带性草地的开垦,对已开垦的地带性草地应尽快实施国家提出的退耕还草政策;对于非地带性草地开垦的农田,应注重科学管理,合理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垦 分带 土壤 草地 土壤性质 有效态微量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造湖对毗邻退化草地土壤含水量、电导率和pH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安婵 乔建霞 +7 位作者 商建英 李金升 赵天赐 唐士明 邵新庆 黄顶 王堃 刘克思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1-29,共9页
湖泊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一种重要组成,具有保护和改善生态系统环境的生态效应。以毗邻人工湖的持续放牧的退化草地为研究对象,评估人工湖泊对退化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改善退化草地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如下:1)毗邻退化草地土壤... 湖泊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一种重要组成,具有保护和改善生态系统环境的生态效应。以毗邻人工湖的持续放牧的退化草地为研究对象,评估人工湖泊对退化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改善退化草地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如下:1)毗邻退化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对人工湖在距离和深度上产生不同的响应。土壤含水量在距离上随着离湖距离的增加显著降低,0~10cm土层含水量从距湖10~600 m,降幅分别达到50%(2014年)、48%(2015年)和58%(2016年)。土壤pH则表现相反的趋势。土壤电导率(EC)在距离上先升高,在距湖100m处达到最大后降低。土壤水分、pH和距离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在0~10cm土层相关系数分别达到70%和50%。2)在建成湖的3年(2014-2016年)间,表层(0~10cm)土壤随着建湖年限的增加土壤电导率显著降低,其中距湖10 m处,2016年相对2014年降低了59%。下层土壤(特别是20~40cm土层)随着建湖年限的增加土壤电导率显著升高,说明土壤盐分自建湖后从表层向下层运移。上层土壤的pH在年际间有显著的降低趋势。综上所述,表明在退化草地上建造人工湖泊后对退化草地的土壤理化性状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草地 人工湖 土壤含水量 土壤PH 土壤电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退化程度草地土壤碳、氮对人工湖的时空响应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天赐 安婵 +7 位作者 李金升 乔建霞 唐士明 罗红霞 白鹭 邵新庆 王堃 刘克思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9年第1期61-68,共8页
在不同退化草地上建造人工湖泊,可能会改善毗邻退化草地的生态环境,影响退化草地土壤中养分的流动,加快退化草地的修复。本研究分析了建造人工湖泊后3年内(2014–2016年)湖泊毗邻的不同退化程度草地土壤含水量及碳、氮含量在不同湖距(10... 在不同退化草地上建造人工湖泊,可能会改善毗邻退化草地的生态环境,影响退化草地土壤中养分的流动,加快退化草地的修复。本研究分析了建造人工湖泊后3年内(2014–2016年)湖泊毗邻的不同退化程度草地土壤含水量及碳、氮含量在不同湖距(10、60、100、150、250和600 m)上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建湖3年这个短时期内,不同退化草地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养分(有机碳、全氮)形成了近湖效应,即近湖区土壤含水量和养分含量高。轻度、重度退化草地土壤含水量在建湖3年后差异性被削弱。上层土壤(0–10 cm)含水量、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高于下层土壤(10–20 cm),重度退化草地养分低于轻度退化草地。2016年,距湖150 m处土壤全氮含量表现为重度退化草地(2.03 g·kg–1)小于轻度退化草地(2.78 g·kg–1)。2016年重度退化草地土壤距湖10、60、150和250 m处的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了10%、44%、48%和54%;轻度退化草地土壤有机碳仅在距湖10 m处随年际的推移而增加了53%。综上,人工湖影响毗邻退化草地土壤中养分流动,尤其在距离上有显著的影响,并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草原 草地恢复 草地管理 近湖效应 土壤养分 含水量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香狼毒生物学生态学研究进展
15
作者 郭丽珠 王堃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25-532,共8页
瑞香狼毒是我国天然草地重要的毒害草之一,其地理分布贯穿我国大部分草原地区,北自内蒙古高原东部、南至青藏高原西部和云贵高原,是一种分布范围极其广泛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近年来,由于天然草地持续退化,瑞香狼毒在退化草地上的扩散日... 瑞香狼毒是我国天然草地重要的毒害草之一,其地理分布贯穿我国大部分草原地区,北自内蒙古高原东部、南至青藏高原西部和云贵高原,是一种分布范围极其广泛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近年来,由于天然草地持续退化,瑞香狼毒在退化草地上的扩散日益严重,影响我国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安全。本文综述了近20年来我国学者在瑞香狼毒生物学、生态学以及化学防除效果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全面了解这种重要的毒害草,为瑞香狼毒的防除、维持草地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香狼毒 生物学 生态学 化学防除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ndsat ETM+在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壤沙化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米佳 王堃 王红梅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98-802,共5页
北方农牧交错带是农业种植区与家畜放牧区相互交错的生态过渡地带,是多种生态系统的复合体。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农牧交错带土壤沙化问题日益严重,土壤沙化面积逐年扩大,关系到我国北部和中东部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农牧区人... 北方农牧交错带是农业种植区与家畜放牧区相互交错的生态过渡地带,是多种生态系统的复合体。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农牧交错带土壤沙化问题日益严重,土壤沙化面积逐年扩大,关系到我国北部和中东部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农牧区人民的生活质量等问题,亟需解决。近几年农牧交错带已经成为恢复生态学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区域。针对土壤沙化的遥感监测是收集沙化土地现状及其动态变化的重要技术手段,可以为我国北方地区沙化的防治提供重要的实际数据。Landsat ETM+是研究区域尺度较为先进的多光谱遥感系统,应用十分广泛。主要阐述了Landsat ETM+系统特点以及在北方农牧交错带沙化监测中的应用,并且展望了这一系统将来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AT ETM+ 农牧交错带 沙化 草原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带草木犀属外来植物沿公路分布和扩展的影响因素探讨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超 黄顶 +3 位作者 王堃 张卫华 孙增慧 陈龙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22-727,共6页
公路的建设给原有的生态系统带来人为于扰和影响,公路建筑材料的运输给外来植物的引入带来风险,公路修建以及环境因子则影响外来物种的建植和扩繁。选择北方农牧交错带典型的柏油公路,对草木犀属(Melilotus)外来植物沿公路的入侵状况进... 公路的建设给原有的生态系统带来人为于扰和影响,公路建筑材料的运输给外来植物的引入带来风险,公路修建以及环境因子则影响外来物种的建植和扩繁。选择北方农牧交错带典型的柏油公路,对草木犀属(Melilotus)外来植物沿公路的入侵状况进行样带调查,以探讨外来植物沿公路分布和扩散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公路两侧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草木犀属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路旁有农田的地段中,草木犀属植物的分布密度要显著大于有草地的地段(P<0.05)。距离则是影响草木犀属植物分布密度的重要因素,随着从路基到路旁生境距离的增加,草木犀属的分布密度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此外,公路的走向也影响草木犀属植物的分布,草木犀属在下风向的分布密度显著大于上风向的分布密度(P<0.05);公路两旁高大树木的遮阴同样影响草木犀属植物沿公路的分布,遮阴环境影响草木犀属一年生植物的密度(P<0.05),但对于二年生植株没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农牧交错带 分布扩散 外来植物 土地利用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菌肥对退化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9
18
作者 任卓然 邵新庆 +6 位作者 李金升 李慧 何宜璇 古维娜 王茹颖 杨灵婧 刘克思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265-2273,共9页
本研究以青海省贵南县退化高寒草甸为对象,评估了富含乳酸菌和醋酸杆菌的微生物菌肥在不同的添加梯度(150 mL·m^(-2),200 mL·m^(-2)和250 mL·m^(-2))下对高寒退化草甸地上植被生物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发现:地... 本研究以青海省贵南县退化高寒草甸为对象,评估了富含乳酸菌和醋酸杆菌的微生物菌肥在不同的添加梯度(150 mL·m^(-2),200 mL·m^(-2)和250 mL·m^(-2))下对高寒退化草甸地上植被生物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发现:地上植被的生物量随着微生物菌肥施用量和施用时间的增加整体上呈增加趋势,最大值均出现在施用量为200 mL·m^(-2)的处理,分别为192.32 g·m^(-2)(2017年),191.76 g·m^(-2)(2018年)和202.68 g·m^(-2)(2019年),菌肥施用处理第三年的地上植被生物量比对照高184.24%;土壤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和全氮(Total nitrogen,TN)含量在0~10 cm土壤表层中均在施用量为200 mL·m^(-2)处理达到最大,在10~20 cm土层中,TOC和TN在菌肥施用量为250 mL·m^(-2)时增加至37.49 g·kg^(-1)和3.32 g·kg^(-1);土壤铵态氮含量在微生物菌肥施用前两年显著增加而后下降,而硝态氮含量在施用第三年显著增加。土壤有效磷含量随施用量和施用时间的增加整体上呈增加趋势。结果表明富含乳酸菌和醋酸杆菌的微生物菌肥在退化高寒草地修复中具有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地 微生物菌肥 土壤改良 草地恢复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化典型草原狼毒生物量分配及异速生长分析 被引量:16
19
作者 郭丽珠 黄顶 +3 位作者 张丛 李佳欢 赵欢 王堃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3-59,共7页
以坝上退化典型草原的狼毒为研究对象,采用挖掘法获取不同退化程度草地不同物候期的狼毒植株,对其器官生物量、分配比例及异速生长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无论是在不同物候期还是在不同退化程度草地上,狼毒都具有较稳定的生物量分配模式... 以坝上退化典型草原的狼毒为研究对象,采用挖掘法获取不同退化程度草地不同物候期的狼毒植株,对其器官生物量、分配比例及异速生长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无论是在不同物候期还是在不同退化程度草地上,狼毒都具有较稳定的生物量分配模式(根>茎>叶>花果),这种稳定的生物量分配特性有助于狼毒在退化草原的存活和扩张;其次,尽管狼毒对繁殖的分配较小,但并不代表狼毒的扩繁能力差。此外,不同退化程度草地上狼毒不同器官的异速生长关系与其他物种相似,验证了相关生长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毒 生物量分配 异速生长关系 物候期 退化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肥类型及配比对沙地种植紫花苜蓿生产力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乾 李金升 +2 位作者 赵天赐 杨晓蒙 刘克思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83-388,共6页
本研究评估了不同基肥类型(尿素、磷酸二铵或美可辛、红钾或晶体钾肥)及配比(NPK配比12-17-18,10-20-24,不施肥CK和仅施N肥TN)对沙地土壤种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的生长状况、生产力和品质的影响,旨在探索苜蓿沙地栽培的最佳... 本研究评估了不同基肥类型(尿素、磷酸二铵或美可辛、红钾或晶体钾肥)及配比(NPK配比12-17-18,10-20-24,不施肥CK和仅施N肥TN)对沙地土壤种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的生长状况、生产力和品质的影响,旨在探索苜蓿沙地栽培的最佳基肥配方。结果表明14和15年单株根系干重在NPK配比为10-20-24且用晶体钾时表现最好,分别较CK显著增高161.16%和77.93%。不同的施肥类型及配比之间的产量干重变化在832.95~1 663.5kg·hm^(-2)。次年生物量在NPK配比10-20-24且用晶体钾时表现最好,干产重较CK显著增高29.61%。相对CK,基肥能提高苜蓿中的粗蛋白含量,但在NPK的各配比处理间,粗蛋白含量无显著性差异。NDF和ADF在TN处理中最低为37.02%和24.20%。试验结果表明在沙地种植苜蓿较好的基肥施肥配比是NPK配比为10-20-24且钾肥最好选用可溶性更高的晶体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肥料类型 施肥配比 生产力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