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北典型荒漠植物红砂生物量及根系形态特征对降水格局的响应 被引量:14
1
作者 孙百生 钱金平 赵欢蕊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993-1999,共7页
红砂(Corispermum candelabrum)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荒漠生态系统中的典型沙生植物。以红砂为研究对象,利用塑料遮雨棚,人工模拟不同降水格局(降水量不变,W;降水减少30%,W1-;降水减少60%;W2-;降水增加30%;W1+;降水增加60%,W2+),研究红砂生... 红砂(Corispermum candelabrum)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荒漠生态系统中的典型沙生植物。以红砂为研究对象,利用塑料遮雨棚,人工模拟不同降水格局(降水量不变,W;降水减少30%,W1-;降水减少60%;W2-;降水增加30%;W1+;降水增加60%,W2+),研究红砂生物量及根系形态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红砂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表现为:降水增加>CK>降水减少,其中地上生物量差异达显著(P<0.05)。对于降水增加处理,红砂不同器官生物量大致表现为茎>叶>花;对于降水减少处理,不同器官生物量大致表现为叶>茎>花。不同降水处理下根冠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2)不同土层根重和根长密度基本表现为降水增加>对照>降水减少;根重和根长密度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在40~50cm土层根重和根长密度较低。(3)降水对红砂根系形态特征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降水增加(W1+、W2+)增加了根平均直径、根总长、总表面积、比根长;降水减少(W1-、W2-)降低了根平均直径、根总长、总表面积、比根长。比根长和比表面积则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4)随着降水的增加,根系分形维数逐渐增加,其中降水增加显著增加了根系分形维数(P<0.05),降水减少显著降低了根系分形维数(P<0.05);根系丰度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并且红砂根系分形维数和分形丰度间均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5)红砂根系形态特征排序分析表明,降水增加根系形态特征主要分布在排序轴的左侧,具有较高的生物量以及较低的比根长和比表面积;而降水减少位于排序轴的右侧具有相反的特征,其形态特征与比根长和比表面积具有较强的负相关,说明红砂根系具有较强的形态可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植物 红砂 根系形态 降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图像颜色提取的土壤有机质预测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吴才武 杨浩 +4 位作者 夏建新 常佳宁 杨越 张月丛 成福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22-1228,共7页
有机质是土壤质量的重要判定标准,其快速测定可为精准农业的实施提供基本的数据支撑。传统有机质测定法,通过野外取样,实验室化学分析,不仅费时费力,还效率低,完全不能满足现今社会发展对土壤信息的大量需求。通过光谱仪测定土壤反射率... 有机质是土壤质量的重要判定标准,其快速测定可为精准农业的实施提供基本的数据支撑。传统有机质测定法,通过野外取样,实验室化学分析,不仅费时费力,还效率低,完全不能满足现今社会发展对土壤信息的大量需求。通过光谱仪测定土壤反射率建立有机质估测模型,可快速预测有机质含量,但光谱仪价格较高,对操作环境要求严格,限制了其广泛应用。仅有RGB三波段的可见光传感器,相比光谱仪而言不仅价格便宜,还易于操作,借助其诸多优势,通过定量获取土壤表面颜色信息,解决土壤有机质快速测定问题,不管是从实用性还是经济性角度,都值得去探索研究。为验证可见光下提取数字图像颜色信息能快速预测有机质的可行性和适用性,采用数码相机获取土壤表面颜色,分析土壤表面组成特点,确定最佳取样面积,并比较不同土样制样标准(<1 mm和<0.5 mm)与有机质的相关性,同时选取相关性高的颜色变量,通过回归分析,建立有机质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以950 pixel×950 pixel作为取样面积,可以较稳定获取土样表面颜色,并减少边缘效应对取样结果的影响;对比<1 mm和<0.5 mm土样与有机质的相关性发现,<1 mm土样的RGB三波段与有机质的相关性更高,适合作为土壤颜色获取时的制样标准。在RGB三波段中, Red波段表现了与有机质的最高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0.70;通过对RGB三波段进行数学变换与超红(ExR)计算,可增加各颜色值与有机质的相关性,其中ExR指数表现了与有机质最高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0.86。单变量建模过程中, ExR倒数模型获得了最好预测效果;多变量建模时,各颜色标准差参与建模,使颜色信息描述更为全面,明显提高了模型的预测精度,获得了最好的建模效果,其R^2=0.80, RMSE=0.51,检验结果R■=0.84, RMSE_(val)=0.54,能较好反应研究区有机质变异特点。通过黑土检验所建模型的预测效果,仅单变量Red波段模型表现出较好预测结果,其检验结果表明红波段是有机质较为敏感波段,在不同土类中具有通用性。虽然研究中所建模型难以扩展到对其他土类的预测,但对同类土壤预测效果表明,数码相机作为颜色定量获取的工具,具有实现快速预测土壤有机质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码相机 土壤颜色 土壤有机质 超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北山区某矿区周边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37
3
作者 孙德尧 薛忠财 +3 位作者 韩兴 赵颖璠 孙维悦 张科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42-249,共8页
以冀北山区某矿区周边耕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25个土壤表层(0~20 cm)样品中Hg、As、Cd、Pb、Cu、Zn、Ni、Cr含量,基于地统计法分析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规律,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Pi)、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PN)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IR... 以冀北山区某矿区周边耕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25个土壤表层(0~20 cm)样品中Hg、As、Cd、Pb、Cu、Zn、Ni、Cr含量,基于地统计法分析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规律,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Pi)、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PN)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IR)评价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潜在生态风险程度,并利用多元统计分析对土壤中重金属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除As以外的其他几种重金属含量平均值均超出河北土壤背景值,Hg、Pb、Zn和Ni含量平均值未超出GB 15618—20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风险筛选值,Cd、Cu和Cr含量的超标率分别为33%、46%和8%,其中Zn、Hg、Cd、Pb、Cu和As含量高值区主要集中于矿区北部及中南部,Cr和Ni含量高值区出现在矿区北部和中部;各重金属的单因子污染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Cd>Pb>Cu>Hg>Cr>Ni>Zn>As。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显示重金属污染较严重,1个样点为无污染,其他24个样品均表现为不同程度污染。综合潜在生态风险等级为轻微,8种重金属的IR为38.1~218.8,Cd和Hg为污染的主要贡献因子。来源分析表明,土壤中Hg、As、Cd、Zn、Pb和Cu主要受人为污染因素影响,Cr和Ni主要受成土母质及地质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重金属 污染评价 生态风险 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北坝上地区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效应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杨越 杨依天 +3 位作者 武智勇 郭翠恩 孙百生 成福伟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67-172,共6页
以冀北坝上地区农田防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观测风速和输沙量变化,对比分析乔木(杨树)、灌木(沙棘)、乔灌混交(榆树+柠条)3种不同类型防护林的防风固沙效应。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农田防护林水平方向上的防风效应差异显著,最大防风效应... 以冀北坝上地区农田防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观测风速和输沙量变化,对比分析乔木(杨树)、灌木(沙棘)、乔灌混交(榆树+柠条)3种不同类型防护林的防风固沙效应。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农田防护林水平方向上的防风效应差异显著,最大防风效应位置和防护范围不同;乔木防护林最大防风效应在林后2H(18 m)处,防护范围相对较大;灌木防护林最大防风效应在林后5H(12 m)处,乔灌混交防护林最大防风效应在林后3H(8 m)处,防护范围相对较小;总的来看,30、200 cm高度平均防风效应:灌木防护林(25.0%、20.8%)>乔灌混交防护林(24.2%、20.2%)>乔木防护林(15.9%、12.9%);垂直方向上的防风效应整体上呈现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30 cm高度防风效应优于200 cm高度。不同类型农田防护林能够降低风沙流高度,起到明显的固沙效应且差异显著;近地面0~60 cm高度输沙量随垂直高度的增加呈减小趋势,大部分集中在近地面0~20 cm内;总的来看,平均输沙通量乔木防护林(0.48 g·cm^-2·min^-1)>灌木防护林(0.36 g·cm^-2·min^-1)>乔灌混交防护林(0.35 g·cm^-2·min^-1);乔灌混交防护林和灌木防护林固沙效果优于乔木防护林。冀北坝上地区应综合考虑防风固沙效应和自然环境条件,积极探索与推广乔灌木混交、灌木为主的农田防护林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防护林 防风效应 风速廓线仪 固沙效应 集沙仪 坝上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北坝上地区3种人工灌木林地防风蚀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7
5
作者 杨越 吴才武 +3 位作者 武智勇 杨依天 韩永娇 张月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4-57,63,共5页
选取冀北坝上地区防风固沙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观测风速、地表粗糙度、临界起沙风速、输沙量、风沙流结构等指标,对比分析3种人工灌木林地(沙棘林地、柠条林地、沙柳林地)防风蚀效果。结果表明:人工植被能够增加地表粗糙度,改变近地表风... 选取冀北坝上地区防风固沙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观测风速、地表粗糙度、临界起沙风速、输沙量、风沙流结构等指标,对比分析3种人工灌木林地(沙棘林地、柠条林地、沙柳林地)防风蚀效果。结果表明:人工植被能够增加地表粗糙度,改变近地表风场和风沙流结构,降低风速,减少输沙量,有效防治土壤风蚀。不同人工灌木林地防风蚀效果存在较大差异。从主要观测指标来看,粗糙度和临界起沙风速为柠条林地>沙棘林地>沙柳林地;输沙量为柠条林地<沙棘林地<沙柳林地;防风效应为沙棘林地>沙柳林地>柠条林地;固沙效应为柠条林地>沙棘林地>沙柳林地。冀北坝上地区应充分发挥林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特性,采用生物治沙技术与措施,合理配置人工植被开展生态建设,防治土壤风蚀,改善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植被 土壤风蚀 防治 粗糙度 坝上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鹰手营子矿区地下水水质的农业影响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郭巾巾 武智勇 马志军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第9期56-60,共5页
在对河北省承德市鹰手营子矿区地下水进行水环境质量评价的基础上,着重开展矿区饮用水质的影响因素调查。内梅罗指数法的评价结果显示,该矿区4处水井的水质均属于Ⅲ类水,但各水井水质差异较显著。通过调查矿区的土地利用情况、生活污水... 在对河北省承德市鹰手营子矿区地下水进行水环境质量评价的基础上,着重开展矿区饮用水质的影响因素调查。内梅罗指数法的评价结果显示,该矿区4处水井的水质均属于Ⅲ类水,但各水井水质差异较显著。通过调查矿区的土地利用情况、生活污水和农田径流状况发现,矿区水源地保护区内及其周边分布有大量居民和农田,生活污水和农业施肥严重影响了饮用水质,是造成该矿区水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鹰手营子矿区 饮用水 地下水 农业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