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UPLC-QTOF MS/MS技术研究甜叶菊绿原酸类成分的降解机制
1
作者 吴娟娟 王子璇 +4 位作者 连运河 侯丽娟 牛志平 王文昌 吴迪 《质谱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7,共13页
本文以甜叶菊绿原酸为研究对象,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样品中3-咖啡酰奎宁酸(3-CQA)、4-咖啡酰奎宁酸(4-CQA)、5-咖啡酰奎宁酸(5-CQA)、咖啡酸、3,4-二咖啡酰奎宁酸(3,4-diCQA)、3,5-二咖啡酰奎宁酸(3,5-diCQA)、4,5-二咖啡酰奎宁酸(4,5-... 本文以甜叶菊绿原酸为研究对象,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样品中3-咖啡酰奎宁酸(3-CQA)、4-咖啡酰奎宁酸(4-CQA)、5-咖啡酰奎宁酸(5-CQA)、咖啡酸、3,4-二咖啡酰奎宁酸(3,4-diCQA)、3,5-二咖啡酰奎宁酸(3,5-diCQA)、4,5-二咖啡酰奎宁酸(4,5-diCQA)等7种绿原酸类成分的含量,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 MS/MS)法鉴定绿原酸在不同诱发条件下的降解产物及降解途径。结果表明,样品中绿原酸总量在溶剂、光、热、pH值等诱发条件下均呈下降趋势。通过分析降解产物,甜叶菊绿原酸在溶剂中存放易发生烷基化反应,在光照条件下易发生降解,在高温环境中易发生脱水和烷基化,在酸碱介质中易发生水解和构型转化。综上,脱水、降解、水解和异构化是甜叶菊绿原酸受外界环境干扰时可能发生的4种损失途径。本研究不仅深化了对绿原酸理化性质的理解,也为制定有效的保存策略,确保绿原酸类成分在药品、保健品及化妆品等产品中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 MS/MS) 甜叶菊 绿原酸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对废弃大白菜外叶不溶性膳食纤维结构和功能性质的影响
2
作者 张宇硕 张家琦 +6 位作者 赵建军 顾爱侠 秦鹏 程鑫颖 金佳桐 周茜 赵文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1-91,共11页
为促进我国废弃大白菜外叶的高值化利用,以废弃大白菜外叶不溶性膳食纤维(cabbage outer leaves’insoluble dietary fiber,CIF)为对象,采用高温高压、超微粉碎和植物乳植杆菌发酵3种改性方法对其进行改性,明确不同改性对CIF结构和功能... 为促进我国废弃大白菜外叶的高值化利用,以废弃大白菜外叶不溶性膳食纤维(cabbage outer leaves’insoluble dietary fiber,CIF)为对象,采用高温高压、超微粉碎和植物乳植杆菌发酵3种改性方法对其进行改性,明确不同改性对CIF结构和功能性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改性后的CIF表面结构粗糙多孔,粒径减小,比表面积增大,结晶度增加,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高温高压改性对CIF持水力、膨胀力、胆固醇吸附能力和胆酸钠吸附能力的改善效果最好,分别提高了13.08%、151.32%、294.98%和131.75%;超微粉碎对CIF的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能力改善效果最好,提高了110.05%,且具有最高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发酵改性对CIF的持油力、葡萄糖吸附能力和α-淀粉酶活性抑制能力改善效果最好,分别提高了33.13%、118.18%和31.00%。综上,3种改性后的CIFs在调节血糖血脂和抗氧化活性方面均具有较好的表现,可作为良好的功能性食品原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白菜 不溶性膳食纤维 高温高压 超微粉碎 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熊果酸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3
作者 肖淼 李雨馨 +3 位作者 刘凯会 生庆海 赵文 周良付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370-379,共10页
目的:探究熊果酸对酒精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40只SPF级雄ICR小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熊果酸高剂量组(80 mg/kg),熊果酸中剂量组(40 mg/kg),熊果酸低剂量组(20 mg/kg),通过测定小鼠血清中谷草转氨酶(Glutam... 目的:探究熊果酸对酒精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40只SPF级雄ICR小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熊果酸高剂量组(80 mg/kg),熊果酸中剂量组(40 mg/kg),熊果酸低剂量组(20 mg/kg),通过测定小鼠血清中谷草转氨酶(Glutamic oxaloacetic transaminase,AST)、谷丙转氨酶(Glutamic pyruvic transaminase,ALT)的活力,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的含量,炎症因子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水平,肝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的活力、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分析肝脏病理学的变化,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炎症通路蛋白的表达以及肝脏代谢组学,探究熊果酸对肝脏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熊果酸组血清中的ALT和AST的活力,TC和TG的水平,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的水平显著降低(P<0.01或P<0.05),熊果酸组肝脏中的GSH-Px、SOD的活力显著升高(P<0.01或P<0.05),脂质过氧化物MDA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熊果酸组炎症通路中TLR4,MyD88,NF-κB和p-NF-κB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或P<0.05);肝脏代谢组学结果表明,对照组、模型组和熊果酸组之间19种差异代谢物发生了显著变化,在熊果酸的作用下,19种差异代谢物的水平趋于正常,这些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于亚油酸代谢、乙醚脂质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谷胱甘肽代谢和甘油磷脂代谢等代谢通路。结论:熊果酸通过抑制氧化应激、调节脂质代谢和减轻炎症损伤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发挥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亚油酸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谷胱甘肽代谢和甘油磷脂代谢等代谢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果酸 急性酒精性肝损伤 氧化应激 炎症 脂质代谢 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大米和小麦中7种吡啶类农药的残留量
4
作者 王文昌 吴娟娟 +3 位作者 栗星 柳慧芳 韩洁 张晓芳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61-567,共7页
考虑到标准方法 GB 23200.50—2016测定时前处理过程较为复杂,采用题示方法测定大米和小麦中氟硫草定、吡虫啉、氟啶草酮、噻唑烟酸、咪唑乙烟酸、啶虫脒和啶酰菌胺等7种吡啶类农药的残留量。取适量大米或小麦样品,粉碎,过筛后分取2.00... 考虑到标准方法 GB 23200.50—2016测定时前处理过程较为复杂,采用题示方法测定大米和小麦中氟硫草定、吡虫啉、氟啶草酮、噻唑烟酸、咪唑乙烟酸、啶虫脒和啶酰菌胺等7种吡啶类农药的残留量。取适量大米或小麦样品,粉碎,过筛后分取2.00 g,加入5 mL水,涡旋混匀,静置30 min。加入10 mL乙腈和2 g氯化钠,涡旋5 min,离心5 min。收集上清液,转移至盛有300 mg C_(18)和2.0 g无水硫酸钠的15 mL离心管中,涡旋1 min,离心5 min,过0.22μm亲水聚四氟乙烯针式过滤器,滤液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在色谱分析中,以Shimadzu shim-pack GIST C18色谱柱作固定相,不同体积比的乙腈和0.05%(体积分数)甲酸溶液的混合溶液作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质谱分析中,以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ESI^(+))模式电离,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检测,基质匹配法定量。结果显示:啶酰菌胺的质量浓度在2.0~50.0μg·L^(-1),其他6种农药的质量浓度在1.0~50.0μg·L^(-1)内和对应的峰面积呈线性关系,测定下限(10S/N)为0.010 mg·kg^(-1)(啶酰菌胺)和0.005 mg·kg^(-1)(其他6种农药)。在0.01,0.05,0.2 mg·kg^(-1)加标浓度水平下,7种吡啶类农药的回收率为74.6%~103%,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为0.84%~6.9%,和GB 23200.50—2016的[回收率为72.1%~99.7%,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为1.1%~6.8%]基本一致,说明将GB 23200.50—2016中的固相萃取法转换为QuEChERS是可行的,且QuEChERS前处理过程简单、快速,更适合批量样品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QUECHERS 吡啶类农药 残留量 大米 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uEChERS-LC-MS/MS测定花椒油树脂及花椒精油中6种农药残留及膳食风险评估
5
作者 钱建瑞 张玉芬 +3 位作者 张学金 张杰 连运河 吴迪 《分析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5-262,共8页
建立了改良QuEChERS技术结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质谱(LC-MS/MS)法,测定花椒油树脂及花椒精油中啶虫脒、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等6种农药残留。通过方法优化,采用1%乙酸乙腈-正己烷体系提取,冷冻除脂结合QuEChERS净化方式,净化样品经电喷... 建立了改良QuEChERS技术结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质谱(LC-MS/MS)法,测定花椒油树脂及花椒精油中啶虫脒、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等6种农药残留。通过方法优化,采用1%乙酸乙腈-正己烷体系提取,冷冻除脂结合QuEChERS净化方式,净化样品经电喷雾离子源(ESI+)电离,多反应监测模式下测定,并采用基质匹配标准曲线法定量。结果表明,6种农药在1~50μg/L的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方法定量限为50~100μg/kg,在3个不同加标水平下的加标回收率在69.0%~113.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20%。对32批次的市售花椒、花椒油树脂和花椒精油进行分析测试,并做了慢性膳食风险评估,部分样品中啶虫脒、克百威、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有检出,其膳食风险范围在0~0.5%之间,远小于100%,表明农药残留的慢性摄入风险较小。研究了花椒超临界加工工艺中3种农药的迁移规律,其中啶虫脒、戊唑醇较多的迁移到花椒油树脂中,迁移率分别为64.26%~71.54%和67.25%~79.15%,吡唑醚菌酯则较多的迁移到花椒精油中,迁移率为63.89%~72.31%。该方法操作简单,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灵敏度,适用于花椒、花椒油树脂及花椒精油中农药残留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椒油树脂 花椒精油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质谱 农药残留 慢性膳食摄入风险 迁移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C-QuEChERS-GC-MS/MS法测定胡椒油树脂、胡椒精油中4种农药残留及其膳食风险评估
6
作者 钱建瑞 张玉芬 +3 位作者 李晓伟 武亚明 张晓芳 吴迪 《质谱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3-241,I0005,共10页
本研究建立了胡椒油树脂、胡椒精油中甲霜灵、毒死蜱、氯菊酯、氯氰菊酯4种农药残留的凝胶渗透色谱-QuEChERS-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PC-QuEChERS-GC-MS/MS)检测方法。采用乙酸乙酯-环己烷溶液(1:1,V/V)提取,使用凝胶色谱仪结合石墨化碳黑... 本研究建立了胡椒油树脂、胡椒精油中甲霜灵、毒死蜱、氯菊酯、氯氰菊酯4种农药残留的凝胶渗透色谱-QuEChERS-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PC-QuEChERS-GC-MS/MS)检测方法。采用乙酸乙酯-环己烷溶液(1:1,V/V)提取,使用凝胶色谱仪结合石墨化碳黑吸附剂(GCB)、N-丙基乙二胺固相吸附剂(PSA)进行净化,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检测,基质匹配标准曲线内标法定量分析。在优化的条件下,4种农药在3~100μg/L浓度范围内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方法检出限为0.04~0.10 mg/kg,3个不同加标水平下的回收率均在73%~12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20%。收集市场上的胡椒、胡椒精油、胡椒油树脂各20批次,采用本方法检测样品中甲霜灵、毒死蜱、氯菊酯、氯氰菊酯的最高残留量分别为1.236、0.954、2.087、1.174 mg/kg。基于实际样品中农药残留中位值,评估了胡椒、胡椒精油、胡椒油树脂中4种农药的慢性膳食摄入风险,结果远小于100%,表明其中的农药残留慢性摄入风险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椒油树脂 胡椒精油 农药残留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 慢性膳食摄入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素与槲皮苷通过EGFR/PI3K/Akt信号通路调节HepG2细胞脂质代谢作用机制 被引量:4
7
作者 祝文轩 师全英 +3 位作者 王向红 杨瑞利 程鑫颖 米思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5-53,共9页
为探究辣椒素与槲皮苷协同调节肝脏脂质代谢的分子机制,本实验利用油酸诱导的HepG2高脂细胞模型,研究辣椒素单独处理及辣椒素与槲皮苷联合处理对HepG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采用油红O染色法观察HepG2细胞脂质积累情况,同时测定细胞内总甘油... 为探究辣椒素与槲皮苷协同调节肝脏脂质代谢的分子机制,本实验利用油酸诱导的HepG2高脂细胞模型,研究辣椒素单独处理及辣椒素与槲皮苷联合处理对HepG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采用油红O染色法观察HepG2细胞脂质积累情况,同时测定细胞内总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汁酸的含量水平,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表面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及法尼醇X受体1(farnesoid X receptor 1,FXR1)、胆固醇7α羟化酶(cholesterol 7α-hydroxylase,CYP7A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19,FGF19)的表达量。结果显示,各处理组HepG2细胞的增殖率均大于75%,表明药物对细胞没有明显毒性,可进行后续实验。油红O染色结果表明,加药处理组细胞内脂质积累减少。辣椒素与槲皮苷处理可降低细胞内总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胆汁酸含量;同时各实验组上调了EGFR、PI3K、Akt及FXR1、FGF19蛋白的表达水平。综合来看,辣椒素与槲皮苷在调节肝脏脂质代谢方面具有协同效应,二者在高剂量水平以3∶1比例混合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素 槲皮苷 HEPG2细胞 脂质代谢 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AW264.7细胞模型的槲皮万寿菊素与叶黄素协同改善急性肺损伤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8
作者 冯丹琦 王向红 +4 位作者 吴迪 连运河 程鑫颖 刘卫华 米思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96-104,共9页
为解析槲皮万寿菊素、槲皮素与叶黄素单独处理以及联合处理对急性肺损伤的作用机制,以脂多糖诱导构建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以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相对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联合指数法确定槲皮万寿菊素与叶黄素以及槲皮素与叶黄素... 为解析槲皮万寿菊素、槲皮素与叶黄素单独处理以及联合处理对急性肺损伤的作用机制,以脂多糖诱导构建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以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相对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联合指数法确定槲皮万寿菊素与叶黄素以及槲皮素与叶黄素的最佳复配比例;分析比较槲皮万寿菊素、槲皮素与叶黄素单独及联合处理对RAW264.7细胞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含量、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信号通路中p65、p50以及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1,SIRT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erythroid 2 related factor 2,Nrf2)和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NLRP3)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槲皮万寿菊素与叶黄素高剂量3∶1(30μg/mL+10μg/mL)复配能够最大程度降低RAW264.7细胞中的NO相对含量。二者单独及联合作用均能通过降低炎症因子、丙二醛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下调NF-κB p65、p50以及NLRP3表达水平并上调SIRT1、Nrf2蛋白相对表达量发挥改善急性肺损伤的作用,且联合处理效果优于单独处理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寿菊 槲皮万寿菊素 叶黄素 槲皮素 RAW264.7细胞 急性肺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uEChERS-LC-MS/MS测定姜油树脂、姜精油中8种农药残留及膳食风险评估 被引量:6
9
作者 钱建瑞 张玉芬 +3 位作者 李晓伟 武亚明 张学金 吴迪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1-291,共11页
本研究建立了QuEChERS-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质谱(LC-MS/MS)法测定姜油树脂、姜精油样品中噻虫嗪、吡虫啉、噻虫胺等8种农药残留,通过方法优化,选择乙腈-水-正己烷体系提取样品,QuEChERS方法净化提取液,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模式下电离,... 本研究建立了QuEChERS-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质谱(LC-MS/MS)法测定姜油树脂、姜精油样品中噻虫嗪、吡虫啉、噻虫胺等8种农药残留,通过方法优化,选择乙腈-水-正己烷体系提取样品,QuEChERS方法净化提取液,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模式下电离,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测定,并采用基质匹配标准曲线内标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8种农药在1~32μg/L浓度范围内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 2)均大于0.99,方法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3~0.16、0.10~0.53 mg/kg;3种不同加标水平下的回收率均在70%~119%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20%。采用该方法测定实际样品,其中,噻虫嗪、吡虫啉、噻虫胺阳性样本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56%、58%、52%,残留量大于1 mg/kg的样本量占比分别为12%、16%、10%,最高残留量分别为2.16、1.92、2.01 mg/kg,其他5种农药的检出率均低于20%。基于实际样品中农药残留中位值评估干姜片、姜精油和姜油树脂中噻虫嗪、吡虫啉、噻虫胺的慢性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远小于100%,表明农药残留的慢性摄入风险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油树脂 姜精油 农药残留 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质谱(LC-MS/MS) 膳食慢性摄入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犀草苷对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和脂代谢的影响
10
作者 杨梦 任子怡 +5 位作者 米思 冯丹琦 程鑫颖 冯雪 刘卫华 王向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116-123,共8页
目的:研究木犀草苷对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和脂代谢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3T3-L1前脂肪细胞,利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不同质量浓度木犀草苷对3T3-L1前脂肪细胞毒性的影响;使用鸡尾酒诱导法诱导细胞分化,用油红O染色观察脂滴形... 目的:研究木犀草苷对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和脂代谢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3T3-L1前脂肪细胞,利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不同质量浓度木犀草苷对3T3-L1前脂肪细胞毒性的影响;使用鸡尾酒诱导法诱导细胞分化,用油红O染色观察脂滴形成情况;测定分化后细胞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的含量以及相关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10、瘦素(leptin,LEP)和脂联素(adiponectin,ADPN)的分泌量;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s activated receptor,PPAR)γ、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CCAAT-enhancer-binding proteins,C/EBP)-α、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binding protein 1,SREBP1)、PPARα、解偶联蛋白1(uncoupling protein 1,UCP-1)、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carnitine palmitoyltransferase 1,CPT-1)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3T3-L1前脂肪细胞存活率随木犀草苷质量浓度的升高整体呈降低趋势,木犀草苷质量浓度在5~60μg/mL时细胞存活率均在80%以上。木犀草苷处理组可显著抑制3T3-L1前脂肪细胞的分化,减少脂质积累;木犀草苷可下调成脂分化后细胞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含量以及炎症因子TNF-α、IL-6和LEP的分泌量,上调IL-10和ADPN的分泌量;木犀草苷能下调PPARγ、C/EBP-α和SREBP1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上调PPARα、UCP-1和CPT-1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结论:木犀草苷可以抑制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和影响脂代谢,其机制一方面是下调PPARγ、C/EBP-α和SREBP1蛋白表达,抑制脂肪合成;另一方面是激活PPARα上调下游蛋白,促进脂肪消耗;木犀草苷还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因子的分泌量,促进细胞脂解,从而改善脂代谢失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犀草苷 3T3-L1前脂肪细胞 分化 脂代谢 肥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稳定氢同位素特征的天然番茄红素鉴别研究
11
作者 罗静仪 武竹英 +8 位作者 冯迪 王道兵 符艳美 安红梅 杨清山 刘洋 岳红卫 钟其顶 谢周杰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334-338,共5页
为了研究稳定氢同位素在番茄红素掺假检测领域的应用可行性,该研究利用高温裂解元素分析-稳定同位素比值质谱联用技术建立了测定不同来源番茄红素稳定氢同位素的方法。经验证,前处理后番茄红素样品纯度≥94.14%,前处理过程不会改变番茄... 为了研究稳定氢同位素在番茄红素掺假检测领域的应用可行性,该研究利用高温裂解元素分析-稳定同位素比值质谱联用技术建立了测定不同来源番茄红素稳定氢同位素的方法。经验证,前处理后番茄红素样品纯度≥94.14%,前处理过程不会改变番茄红素氢稳定同位素比值的测定;该方法δ2H值重复性标准偏差为1.99‰,再现性标准偏差小于3‰。对13种番茄红素原料及番茄红素标准品的稳定氢同位素比值进行测定,人工合成的番茄红素δ2H值为-29.21‰~-56.22‰,天然来源的番茄红素δ2H值为-225.76‰~-256.98‰,发酵来源的番茄红素δ2H值为-81.35‰~-141.24‰。三者稳定氢同位素比值具有明显差异,该方法可以用于不同来源的番茄红素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裂解元素分析-稳定同位素比值质谱 番茄红素 δ2H 真实性 番茄红素原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蓝根醇沉沉淀渣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凯会 吴迪 +5 位作者 李士敏 薛强 吴娟娟 冯雪 侯鑫 程鑫颖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692-3697,共6页
目的研究板蓝根醇沉沉淀渣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方法采用LPS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沉淀渣提取物对IL-6和TNF-α水平的影响。利用UPLC-QTOF-MS/MS、高效分子排阻法分析化学成分。结果板蓝根醇沉沉淀渣提取... 目的研究板蓝根醇沉沉淀渣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方法采用LPS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沉淀渣提取物对IL-6和TNF-α水平的影响。利用UPLC-QTOF-MS/MS、高效分子排阻法分析化学成分。结果板蓝根醇沉沉淀渣提取物为200、400μg/mL时,能显著抑制炎症因子IL-6和TNF-α的释放。沉淀渣提取物主要由多糖和蛋白质组成,包括微量脂肽类、吲哚类和氨基酸成分,其中多糖主要为葡聚糖。结论板蓝根醇沉沉淀渣提取物中含有糖类、生物碱(吲哚类)、氨基酸和有机酸(脂肪酸),可能通过协同方式发挥抗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蓝根 醇沉沉淀渣 成分分析 抗炎活性 协同方式 综合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测定陈皮及其提取物中4种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文昌 徐猛 +2 位作者 赵益菲 张玉芬 张晓芳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35-237,共3页
陈皮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1],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等功效,在许多中药复方制剂中均有添加。陈皮的活性成分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包括橙皮苷、芸香柚皮苷、柚皮苷、新橙皮苷以及多甲氧基黄酮(如川陈皮素和红橘素等... 陈皮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1],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等功效,在许多中药复方制剂中均有添加。陈皮的活性成分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包括橙皮苷、芸香柚皮苷、柚皮苷、新橙皮苷以及多甲氧基黄酮(如川陈皮素和红橘素等)[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 芸香科植物 多甲氧基黄酮 新橙皮苷 栽培变种 理气健脾 中药复方制剂 燥湿化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烟草中烟碱含量 被引量:2
14
作者 钱建瑞 杨清山 +2 位作者 栗星 张晓芳 程远欣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90-893,共4页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烟草中烟碱含量的方法。称取烟草样品粉末0.5 g,用含0.1 mol·L^(-1)氢氧化钠的75%(体积分数)甲醇溶液溶解并定容至100 mL,超声提取30 min,采用HPLC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烟碱的质量浓度在3.00~100 mg&...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烟草中烟碱含量的方法。称取烟草样品粉末0.5 g,用含0.1 mol·L^(-1)氢氧化钠的75%(体积分数)甲醇溶液溶解并定容至100 mL,超声提取30 min,采用HPLC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烟碱的质量浓度在3.00~100 mg·L^(-1)内与其对应的峰面积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N)为0.5 mg·L^(-1);日内(n=6)和日间(n=9)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0.47%~1.1%和0.44%~0.97%;对烟草样品进行3个浓度水平的回收试验,烟碱的回收率为97.4%~100%。方法用于实际样品进行分析,并与气相色谱法(YC/T 246-2008)、分光光度法(GB/T 23225-2008)进行对比,所得测定值与分光光度法的测定值基本一致,并且所建立方法的测定值的RSD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烟草 烟碱 超声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籽及棉籽相关产品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的测定及迁移规律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伟国 钱建瑞 +2 位作者 袁瑞 孟祥国 宋建峰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12-116,共5页
建立了棉籽及棉籽相关产品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的测定方法。将样品混合均匀粉碎,称样量5 g,提取溶剂为86%乙腈溶液,固液比1∶10,超声提取10 min,提取液经免疫亲和柱层析净化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其中的黄曲霉毒素B1,并对黄曲霉毒素B... 建立了棉籽及棉籽相关产品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的测定方法。将样品混合均匀粉碎,称样量5 g,提取溶剂为86%乙腈溶液,固液比1∶10,超声提取10 min,提取液经免疫亲和柱层析净化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其中的黄曲霉毒素B1,并对黄曲霉毒素B1的迁移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日内精密度为1. 82%~4. 41%,日间精密度为6. 00%,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7%~108%,可满足日常实际检测及质量控制要求。在棉籽加工过程中,黄曲霉毒素B1绝大部分迁移到棉籽蛋白中,棉籽油中几乎没有。这一结果说明生产过程中黄曲霉毒素B1污染主要来源于棉籽原料且易迁移到棉籽蛋白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曲霉毒素B1 棉籽及棉籽相关产品 免疫亲和柱层析 净化 高效液相色谱法 迁移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萝卜硫素通过激活p53信号通路抑制胰腺癌PANC-1细胞活性
16
作者 任子怡 郭丹悦 +5 位作者 冯丹琦 杨梦 程鑫颖 杨瑞利 刘卫华 王向红 《食品工业科技》 2025年第17期420-428,共9页
目的:探讨萝卜硫素(Sulforaphane,SFN)对胰腺癌PANC-1细胞增殖、周期、转移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PANC-1细胞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sh-NC)、SFN组(sh-NC+SFN)、实验组(sh-TP53)和sh-TP53+SFN组,并制备不同浓度的SFN溶液(0、6、8... 目的:探讨萝卜硫素(Sulforaphane,SFN)对胰腺癌PANC-1细胞增殖、周期、转移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PANC-1细胞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sh-NC)、SFN组(sh-NC+SFN)、实验组(sh-TP53)和sh-TP53+SFN组,并制备不同浓度的SFN溶液(0、6、8、10、16和20μg/mL)。细胞增殖-毒性检测(Cell counting Kit-8,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存活率,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流式细胞术用于分析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能力,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凋亡蛋白B淋巴细胞瘤-2相关X蛋白(B-cell lymphoma 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B淋巴细胞瘤-2蛋白(B-cell lymphoma 2,Bcl-2)、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3,Caspase-3)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9(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9,Caspase-9),周期蛋白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cyc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1,CDK1)和细胞周期蛋白B(Cyclin B),转移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eptidase-9,MMP-9)和E-钙粘蛋白(E-cadherin),p53信号通路中生长停滞与DNA损伤诱导蛋白45A(growth arrest and DNA damage inducible alpha,GADD45A),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因子1A(cyclin-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s 1A,p21)和肿瘤蛋白p53(Tumor protein p53,TP53)的表达水平,研究SFN对细胞增殖以及p53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SFN以浓度依赖性的方式抑制PANC-1细胞增殖。与对照组相比,SFN处理后的PANC-1细胞增殖率显著降低(P<0.001);迁移及侵袭能力减弱(P<0.01,P<0.0001);阻滞PANC-1细胞在G2/M期(P<0.0001);同时促进细胞凋亡(P<0.0001);上调Bax、Caspase-3、Caspase-9、E-cadherin、GADD45A、p21和TP53的蛋白水平,下调Bcl-2、CDK1、Cyclin B和MMP-9的蛋白水平(P<0.05,P<0.01,P<0.001,P<0.0001)。与SFN组相比,敲低TP53能显著下调SFN抑制PANC-1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阻滞在G2/M期的能力,显著下调SFN促进PANC-1细胞凋亡的能力,下调Bax、Caspase-3、Caspase-9、E-cadherin、GADD45A、p21和TP53的蛋白水平,上调Bcl-2、CDK1、Cyclin B和MMP-9的蛋白水平(P<0.05,P<0.01,P<0.001,P<0.0001)。结论:SFN抑制胰腺癌PANC-1细胞活性与激活p53信号通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萝卜硫素 PANC-1 细胞 增殖 转移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涉县红花椒精油及生物活性分析
17
作者 张绍颖 张艳东 +2 位作者 杨清山 王文昌 李腾飞 《中国调味品》 2025年第9期204-210,共7页
以涉县红花椒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法提取红花椒精油,研究其主要成分含量和生物活性。基于单因素试验,采用响应面优化法确定了涉县红花椒精油的最优萃取条件为萃取温度40℃、分离釜Ⅰ温度36℃、萃取压力26 MPa、萃取时间80 min,... 以涉县红花椒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法提取红花椒精油,研究其主要成分含量和生物活性。基于单因素试验,采用响应面优化法确定了涉县红花椒精油的最优萃取条件为萃取温度40℃、分离釜Ⅰ温度36℃、萃取压力26 MPa、萃取时间80 min,此时提取率为14.69%,与预测结果相符。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涉县红花椒精油的成分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红花椒精油中有43种主要成分,其中脂肪酸类含量最高,相对含量达到53.303%。体外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涉县红花椒精油浓度为10 mg/mL时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达到86.63%和70.97%。体外抑菌试验结果显示,涉县红花椒精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黑曲霉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涉县红花椒精油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和抑菌活性,在天然抗氧化剂和保鲜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县红花椒精油 超临界CO_(2)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法 抗氧化活性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