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浅析师范生教师角色的塑造 |
刘银花
王英华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5 |
2
|
|
|
2
|
造化弄人——论环境与贾平凹创作心理的形成、特征之关系 |
董业铎
杜春强
|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
3
|
论秦国士人与政治之关系 |
王长华
|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0 |
|
|
4
|
禅宗·理学与宋人理趣诗 |
阎福玲
|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11
|
|
|
5
|
汉语饮食词语的隐喻转义 |
王冬梅
赵志强
|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
2003 |
7
|
|
|
6
|
晚清士人的书籍往来——基于李慈铭《越缦堂日记》的考察 |
岳爱华
和艳会
|
《国家图书馆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4
|
|
|
7
|
《暮光之城》:欲望时代的反欲望叙事 |
石建炜
唐代清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9 |
9
|
|
|
8
|
从《文心雕龙·风骨》看刘勰文学思想的经学倾向 |
董业铎
孟新东
|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2
|
|
|
9
|
基于网络的资源型学习及其策略 |
温梅
|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8
|
|
|
10
|
课程评价性思维:教师课程意识的觉醒与彰显 |
李运昌
何青霞
|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
2012 |
4
|
|
|
11
|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网络写作教学 |
韩国春
|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5
|
|
|
12
|
一个民族难以逾越的历史——电影《生死朗读》解读 |
张彩秋
常贺敏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9 |
5
|
|
|
13
|
接受美学与文学作品阅读教学 |
徐丁林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2003 |
4
|
|
|
14
|
图像泛滥:对文学课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一种忧虑 |
徐丁林
吴俊娥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2002 |
1
|
|
|
15
|
从叙事角度和文本特色看文学向电影的转变——以《达·芬奇密码》为例 |
张永利
李新亮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16 |
1
|
|
|
16
|
新诗史叙事场阈中的十七年诗歌 |
霍俊明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
17
|
幸福的挽歌——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陈自然
|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
|
|
|
18
|
网络文化背景下的语文教师角色定位 |
温梅
|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
|
|
|
19
|
电影《蓝色》的“八大组合段”叙事及对女性自由的探寻 |
岳爱华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
20
|
基于选文类型编制语文教材的再思考 |
王相文
李冲锋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2014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