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古今沟通 中外融会 建设创新团队 培养创新人才——河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学科建设的做法与经验 |
苏宝荣
郑振峰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7 |
0 |
|
|
2
|
中高等语文教育的衔接性研究——以师范大学古典文学专业教学为例 |
郑振峰
江合友
|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
3
|
“经典确认”和新世纪文学史书写的难度 |
李浩
|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4
|
改良与革命之间的文学存废——以教育部通俗教育研究会小说戏剧审查为中心 |
王永祥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5
|
区域文学研究的开拓——评王长华教授主编的《河北文学通史》 |
曾智安
|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
6
|
对于同时代批评的几点批评 |
李浩
|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7
|
“朝贺置酒”仪式的地域色彩与汉武帝“立乐府”新论 |
曾智安
|
《江淮论坛》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8
|
吴江派檃括曲创作及其曲学建构 |
时俊静
|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9
|
高校网络舆论事件对大学生群体情绪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探析 |
闫东利
毕日生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0
|
|
|
10
|
从文学教育的功能与特点看文学课教学改革 |
王长华
阎福玲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12 |
4
|
|
|
11
|
在3.5+0.5教育模式中提高师范生从教技能的策略 |
林岩
易平
吕爱华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3
|
|
|
12
|
权力笼罩下的文学经典--从文学史、后殖民写作的角度看 |
邢建昌
范丽
|
《当代文坛》
CSSCI
|
2008 |
4
|
|
|
13
|
大学定位 |
张风辉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3 |
15
|
|
|
14
|
从《文心雕龙·风骨》看刘勰文学思想的经学倾向 |
董业铎
孟新东
|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2
|
|
|
15
|
文学理论的知识学属性 |
邢建昌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7
|
|
|
16
|
《童心说》的义理结构与中国非理性主义文学思想之发轫 |
许建平
|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6
|
|
|
17
|
外国文学教学与比较文学 |
王春景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6
|
|
|
18
|
“质量工程”与外国文学教改 |
王文华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4
|
|
|
19
|
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耗机制──对创作主体的一种反思与省察 |
李扬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3
|
|
|
20
|
孙犁:“在”而不“是”的文学“边缘人”——知识社会学视域下的孙犁文学评价史反思 |
赵振杰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