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北省典型蔬菜地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污染特征及其健康风险评估
1
作者 李银辉 刘韵超 +6 位作者 郑子英 龚玉敏 刘红 闫艺漫 胡亚宁 刘瑾 王凤花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7-309,共13页
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s resistance genes,ARGs)作为一种新型环境污染物,在不同环境介质中广泛存在并传播。目前,畜禽粪肥的大量施用,已导致蔬菜地土壤成为ARGs的重要储存库。基于此,本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 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s resistance genes,ARGs)作为一种新型环境污染物,在不同环境介质中广泛存在并传播。目前,畜禽粪肥的大量施用,已导致蔬菜地土壤成为ARGs的重要储存库。基于此,本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技术,解析了河北省典型蔬菜地土壤中ARGs的分布特征。结合土壤理化性质,通过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等方法,探讨了影响ARGs分布特征的主控因子。此外,利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蔬菜地土壤中ARGs的潜在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估。qPCR结果表明,蔬菜地土壤中ARGs丰度范围为3.30×10^(7)~4.64×10^(9)copies·g^(-1)(干土)。施加畜禽粪肥的土壤中ARGs丰度1.25×10^(9)copies·g^(-1)(干土)显著高于施加化肥的土壤中ARGs丰度2.48×10^(8)copies·g^(-1)(干土)。施加猪粪的土壤中ARGs丰度4.64×10^(9)copies·g^(-1)(干土)显著高于施加鸡粪的土壤1.26×10^(9)copies·g^(-1)(干土)、施加羊粪的土壤9.12×10^(8)copies·g^(-1)(干土)和施加蚯蚓粪的土壤中ARGs丰度4.59×10^(8)copies·g^(-1)(干土)。土壤中intI1基因丰度范围为8.17×10^(4)~3.21×10^(9)copies·g^(-1)(干土),且与tetC、tetG、sul1、sul2等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intI1基因在ARGs的传播扩散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外,土壤中ARGs丰度与有机质、总氮和总磷等理化性质显著正相关,土壤理化性质和粪肥施加量可解释39.91%的ARGs丰度变化。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施加粪肥土壤ARGs的人体暴露剂量(儿童1.67×10^(4)copies·g^(-1)·d^(-1),成人2.34×10^(3)copies·g^(-1)·d^(-1))显著高于施加化肥土壤ARGs的人体暴露剂量(儿童2.99×10^(3)copies·g^(-1)·d^(-1),成人4.19×10^(2)copies·g^(-1)·d^(-1)),其中,经口摄入高于呼吸吸入和皮肤接触途径进入人体的ARGs暴露剂量,表明施加粪肥增加了ARGs对人体的潜在健康风险。本研究结果可为蔬菜地土壤ARGs污染现状的评估和风险管控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抗性基因 蔬菜地土壤 健康风险评估 粪肥 intI1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典型湿地沉积物中抗生素抗性基因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
作者 刘韵超 胡亚宁 +5 位作者 龚玉敏 郑子英 丁林 李银辉 刘瑾 王凤花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1-540,共10页
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在环境中的污染扩散导致的生态安全和健康风险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湿地生态系统作为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重要的生态屏障,具有较高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本文以河北省典型滨海湖泊湿地(曹妃甸和南大港... 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在环境中的污染扩散导致的生态安全和健康风险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湿地生态系统作为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重要的生态屏障,具有较高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本文以河北省典型滨海湖泊湿地(曹妃甸和南大港)和内陆淡水湿地(白洋淀和衡水湖)为研究区域,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采用定量PCR和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了河北省典型湿地沉积物ARGs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所有湿地沉积物中均检出2种磺胺类、8种四环素类ARGs和1种整合酶基因(intI1)。南大港湿地沉积物中ARGs总丰度均值显著高于曹妃甸、白洋淀和衡水湖沉积物中ARGs总丰度(衡水湖采样点1除外)(P<0.05)。四环素类ARGs绝对丰度为8.91×10^(3)~8.42×10^(7)copies∙g^(−1)(干土),磺胺类ARGs绝对丰度为9.63×10^(5)~2.62×10^(7)copies∙g^(−1)(干土)。intI1基因检出丰度为3.26×10^(5)~1.11×10^(8)copies·g^(−1)(干土),且intI1基因与tetA、tetL、sul1、sul2基因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或P<0.001),说明intI1基因在湿地沉积物ARGs的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外,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曹妃甸和南大港沉积物细菌的Shannon和Simpson指数显著高于衡水湖(P<0.05)。非度量多维度分析(NMDS)结果表明,曹妃甸、南大港、白洋淀和衡水湖的沉积物细菌Beta多样性无显著差异。进一步通过方差分解分析发现,沉积物理化性质(pH和总磷等)和细菌群落对ARGs分布的总解释率为60.78%,其中细菌群落解释率为37.42%,说明细菌群落是影响ARGs分布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为评估河北省典型湿地沉积物中ARGs的污染现状提供了数据参考,为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安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沉积物 抗生素抗性基因 intI1基因 细菌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源土壤水分产品在河北平原的适用性评价 被引量:3
3
作者 石嘉丽 张晓龙 +3 位作者 闵雷雷 张婧 王妍 沈彦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09-819,共11页
河北平原地处华北平原中部,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是世界上冬小麦、夏玉米最高产的地区之一。土壤水分作为作物生长的直接水源和基础条件,对灌溉决策、干旱预报均有重要意义。虽然多源土壤水分产品已获得了长足发展,但其在河北平原的适... 河北平原地处华北平原中部,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是世界上冬小麦、夏玉米最高产的地区之一。土壤水分作为作物生长的直接水源和基础条件,对灌溉决策、干旱预报均有重要意义。虽然多源土壤水分产品已获得了长足发展,但其在河北平原的适用性还缺乏全面的定量评价。本文利用河北平原望都、霸州、威县、栾城4个站点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的表层10 cm土壤水分实测数据,通过相关系数、偏差、均方根误差、无偏均方根误差4个指标,对比分析了SMOS、SMAP、FY3B、ERA-Land、GLDAS、GLEAM等6种土壤水分产品在河北平原典型农田的具体表现。整体而言,除夏季FY3B存在高估外,多源土壤水分产品对河北平原不同站点实际土壤含水量有不同程度的低估,研究时段内各土壤水分产品平均相关系数排序为GLEAM>FY3B>ERA-Land>GLDAS>SMAP>SMOS,平均无偏均方根误差排序为GLEAM<GLDAS<SMAP<ERA-Land<SMOS<FY3B。具体表现为:1)同化多源数据的GLEAM、GLDAS、ERA-Land数据精度较好,平均相关系数较大而平均无偏均方根误差较低。在土壤含水量高的夏季,模拟数据更接近实测值。2)FY3B数据缺失较多、波动范围较大且平均无偏均方根误差较大,但与实测数据相关性较好,平均相关系数为0.43 m^(3)·m^(−3),夏季普遍高估土壤含水量,数据精度较差,其他季节则低估。3)SMAP整体数据精度高于SMOS,夏季相关性较高但平均无偏均方根误差较大,秋季则与之相反,当实测土壤水介于0.30~0.40 m^(3)∙m^(−3)时表现较好。4)SMOS因射频干扰等原因在各站点表现最差,各站点平均相关系数仅为0.20 m^(3)·m^(−3),偏差均大于0.10 m^(3)∙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产品 土壤水分 河北平原 农田 华北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下大豆生产的响应与适应研究进展
4
作者 王晨 肖登攀 +3 位作者 路杨 陈鑫敏 谭浩楠 孙茂源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06-1516,共11页
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对全球范围内的大豆生产造成了重要影响。本文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归纳了目前应用于评估气候变化对大豆生产影响研究的主要方法,综述了大豆物候与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气候变... 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对全球范围内的大豆生产造成了重要影响。本文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归纳了目前应用于评估气候变化对大豆生产影响研究的主要方法,综述了大豆物候与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气候变化影响大豆生产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田间试验观测、统计分析方法与作物模型模拟。其中,田间试验观测方法最为准确,但鉴于试验设计的局限性,很难有效揭示不同气候变化或不同气候因子综合作用对大豆生产的影响;一定程度上,统计方法能够保障结果的可靠性与客观性,但该方法对用于统计分析的观测数据的数量和质量有较高要求;作物机理模型模拟方法虽然机理性强,外推效果好,但应用前需要对模型进行参数校正和评价。2)由于气候变化的区域差异性,全球范围内大豆物候和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总体而言,温度每升高1℃,大豆全生育期缩短5.9 d,产量下降6.85%;降水量每降低10 mm,大豆产量下降2.13%;然而,CO_(2)浓度每升高10μmol∙mol^(−1),产量增加0.52%。3)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品种更新、播期调整、以及田间管理措施改善等均可提高大豆产量潜力,减缓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大豆 物候 产量 农业管理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中国东北三省主要粮食作物影响研究综述 被引量:8
5
作者 于水 张晓龙 +1 位作者 王妍 沈彦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70-985,共16页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事实,并且导致全球粮食危机和饥饿风险增加。东北三省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本文梳理了当前及未来气候变化对东北三省玉米、水稻和大豆生产影响的相关研究,概括了当前主要研究方法、东...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事实,并且导致全球粮食危机和饥饿风险增加。东北三省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本文梳理了当前及未来气候变化对东北三省玉米、水稻和大豆生产影响的相关研究,概括了当前主要研究方法、东北三省主要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应对措施,并进一步评述了当前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的不足:1)研究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的主要方法包括田间试验法、统计分析法以及作物模型法,其中田间试验法结果最直观,统计分析法可操作强、应用范围最广,作物模型法机理性强。2)东北三省气候变化明显,并且随着气候变化,干旱逐渐取代低温冷害成为当地主要灾害。3)气候变化对东北三省作物生产整体是有利的。气候变暖改善了东北三省热量资源,不仅使作物种植区域逐渐北移,作物品种也逐渐从早中熟向中晚熟转变。4)随着气候变暖不断加剧,未来东北地区作物应选择耐高温、抗旱和抗寒等抗逆性强的品种;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增强应对干旱洪涝灾害的能力;采用新的农业管理措施,保护土壤健康以及粮食生产安全。5)未来需要加强对CO_(2)补偿效应以及病虫害等的研究,加强对作物模型的完善,以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三省 气候变化 气象灾害 主要粮食作物 热量资源 CO_(2)补偿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域模型与遥感解译方法的农业面源污染精细化源解析技术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李琪云 李继峰 +2 位作者 李泽利 沈彦军 刘夏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34-1543,共10页
农业面源污染源解析是面源污染防治的基础。农作物种植是农业面源污染源的重要组成,然而传统的面源污染源解析方法不能量化不同农作物对农业面源污染负荷的贡献,其解析精度也难以满足环境管理部门精细化管理的客观需求。本研究以天津于... 农业面源污染源解析是面源污染防治的基础。农作物种植是农业面源污染源的重要组成,然而传统的面源污染源解析方法不能量化不同农作物对农业面源污染负荷的贡献,其解析精度也难以满足环境管理部门精细化管理的客观需求。本研究以天津于桥水库上游沙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流域模型与遥感解译的方法,解析流域总磷负荷来源与贡献,旨在建立一种农业面源污染源精细化源解析技术。研究结果显示: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的农作物遥感总体分类精度在88%以上,Kappa系数均大于0.81,整体分类结果可信。沙河流域主要作物类型包括冬小麦-夏玉米、板栗、果树与其他作物,其中冬小麦-夏玉米的种植面积最大,占比为44%~67%,板栗种植面积次之,占比为11%~29%。冬小麦-夏玉米种植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板栗种植面积则呈快速上升趋势。沙河流域Generalized Watershed Loading Function(GWLF)模型对溪流量与总磷负荷的模拟表现良好,其模型校准期与验证期的NSE在0.59以上,R^(2)在0.79以上。耕地为沙河流域最大的面源总磷负荷来源,占总磷负荷总量的61%;在耕地中,冬小麦-夏玉米总磷负荷占比最大(52%),板栗次之(20%);考虑到板栗种植面积近年来不断上升,未来沙河流域面源总磷负荷仍有升高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源解析 遥感解译 流域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中大通道”航空流网络结构化解析——以京昆、广兰和沪兰大通道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冯富晶 路紫 +1 位作者 张一诺 杜晓辉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19-629,共11页
拟搭建一个航空流网络结构化解析的方法论框架并应用于京昆、广兰和沪兰大通道,旨在查找航空流运行关键制约因素。研究发现:①“空中大通道”途中航空流延误吸收明显,这主要源于飞行路径分化和航空流调整。②“空中大通道”建设使以往... 拟搭建一个航空流网络结构化解析的方法论框架并应用于京昆、广兰和沪兰大通道,旨在查找航空流运行关键制约因素。研究发现:①“空中大通道”途中航空流延误吸收明显,这主要源于飞行路径分化和航空流调整。②“空中大通道”建设使以往共享航段/活动范围设置发生较大改变,空中过流能力得到显著加强,途中航空流已具有灵活空域使用特性。但是不同大通道整体航空流运行性能也呈现个性化差异。③广兰大通道具有最为典型的空域均衡使用特征,京昆大通道日内高密度空域位置及范围较为固定而广兰和沪兰大通道则分别呈现范围多变和范围递减特征,在有限空域容量条件下即造成拥堵时段和持续时间的差异,航空流参与量及其稳定性、上/下行飞行路径汇聚等在其中共同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中大通道" 航空流网络 京昆 广兰 沪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街尘重金属分布特征、风险评价及源解析——以石家庄市为例
8
作者 刘红 丁林 +2 位作者 吴赞 刘瑾 王凤花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17-2128,共12页
为了从源头有效控制城市重金属污染,本研究于夏冬两季测定了石家庄市不同功能区街尘中的重金属(Pb、Cr、Cu、Mn、Cd、Zn)含量,结合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正定矩阵因子模型,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 为了从源头有效控制城市重金属污染,本研究于夏冬两季测定了石家庄市不同功能区街尘中的重金属(Pb、Cr、Cu、Mn、Cd、Zn)含量,结合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正定矩阵因子模型,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污染程度、生态风险及可能污染源。结果表明:1)除冬季Mn外,街尘其余重金属平均含量均高于石家庄市土壤背景值。其中,冬季Cd平均含量为0.95 mg·kg^(-1),是背景值的10.56倍,超标率高达86%。总体上,冬季各重金属的生态风险程度均高于夏季,其中夏冬两季Cd的单因子生态风险指数分别为177.81和316.93,属强生态风险,冬季Pb为中等生态风险,其余重金属为轻微生态风险。2)不同城市功能区街尘重金属污染程度均为重度污染,Cd和Pb是主要重金属污染物,公园区污染最严重,其次为商业区。各城市功能区街尘重金属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程度冬季较夏季均有增加趋势。其中,冬季公园区为极强生态风险区域。3)交通释放、工业排放、燃料燃烧是重金属Pb、Cu、Cd和Zn的主要来源,自然源是Cr和Mn的主要贡献源。城市街尘污染控制应重点关注冬季公园区以及人流车流量大的区域,在降低生态风险方面应侧重对街尘中的Cd和Pb进行精准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街尘 重金属 时空变化 污染评价 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冬小麦主产区气候变化及其对小麦产量影响研究 被引量:39
9
作者 王妍 张晓龙 +1 位作者 石嘉丽 沈彦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23-734,共12页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明确影响作物产量的关键生育期和限制性气象因子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气象站点和农业站点的观测数据及产量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法和线性回归法分析了1960—2019年我国冬小麦主产区气象因...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明确影响作物产量的关键生育期和限制性气象因子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气象站点和农业站点的观测数据及产量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法和线性回归法分析了1960—2019年我国冬小麦主产区气象因子的时空分布特征,解析了产量与气象因子间的回归关系,确定了典型低产年影响产量的关键生育期和限制性气象因子。结果表明:1)1960—2019年,冬小麦主产区平均温度、有效降水和冷积温(日最低气温低于0℃的积温)的分布大致呈南高北低,而日照时数、气温日较差和热积温(日最高气温高于30℃的积温)为北高南低;平均气温和冷积温呈显著上升趋势,日照时数和气温日较差显著下降,有效降水和热积温的变化趋势无明显特征。2)2000—2019年,中国冬小麦主产区小麦年均单产为3426~5910 kg∙hm^(−2),各省(市)冬小麦产量均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气象因子对产量贡献率的排序为气温日较差>日照时数>有效降水>冷积温>平均气温>热积温。3)典型低产年,抽穗至成熟期是气候因子影响产量的关键时期,限制性气象因子为有效降水、日照时数和气温日较差。综上,中国冬小麦主产区气候因子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存在空间异质性,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应关注气温日较差、日照时数和有效降水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同时重点关注冬小麦抽穗至成熟期上述气象因子对产量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冬小麦 气候产量 气象因子 日照时数 气温日较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畜禽粪便堆放地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和细菌群落的垂直分布特征 被引量:21
10
作者 韩婉雪 王凤花 +3 位作者 柏兆海 李文彦 王新珍 马林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68-275,共8页
本文通过对养殖场猪粪和鸡粪堆放地0~100 cm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分析,研究了长期堆放畜禽粪便对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简称"抗性基因")和细菌群落结构垂直分布的影响。定量PCR结果表明,与对照土壤相比,猪粪和鸡粪堆放增加了0~100... 本文通过对养殖场猪粪和鸡粪堆放地0~100 cm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分析,研究了长期堆放畜禽粪便对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简称"抗性基因")和细菌群落结构垂直分布的影响。定量PCR结果表明,与对照土壤相比,猪粪和鸡粪堆放增加了0~100 cm土壤中四环素类抗性基因(tetC、tetG、tetL、tetW)、磺胺类抗性基因(sulI、sulII)以及整合酶基因(intI1)的检出率和检出丰度,说明粪肥堆放造成堆放地土壤中抗性基因污染。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抗性基因和intI1基因的丰度随土壤深度呈递减趋势,且主要集中在0~30 cm土层,表明堆放地土壤中抗性基因存在向下层土壤迁移的风险。相关性分析表明, intI1基因分别与抗性基因呈显著正相关,说明intI1基因可能在抗性基因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与对照土壤相比,猪粪和鸡粪堆放显著降低了0~10 cm和10~30 cm土层细菌群落结构的多样性, 0~30 cm土层中,猪粪和鸡粪堆放地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与对照土壤的差异要高于深层土壤。此外,方差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化学性质和细菌群落结构均影响了土壤中抗性基因的垂直分布,且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是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可为控制畜禽粪便堆放地土壤中抗性基因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禽粪便堆放 抗生素抗性基因 细菌群落结构 intⅠ1基因 垂直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类型对蔬菜地土壤抗生素抗性基因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郑子英 丁林 +4 位作者 杨晶 韩婉雪 刘瑾 王新珍 王凤花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953-1962,共10页
农田土壤生态系统是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源与汇,畜禽粪便施用是土壤中ARGs的重要来源。畜禽粪便在蔬菜地土壤中的大量施用,加剧了蔬菜地土壤ARGs的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危害。本文采集了河北省不同施肥类型(施用鲜鸡粪、鲜羊粪、... 农田土壤生态系统是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源与汇,畜禽粪便施用是土壤中ARGs的重要来源。畜禽粪便在蔬菜地土壤中的大量施用,加剧了蔬菜地土壤ARGs的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危害。本文采集了河北省不同施肥类型(施用鲜鸡粪、鲜羊粪、鲜牛粪、商品有机肥以及单施化肥)的蔬菜地表层土壤(0~20cm)样品,采用定量PCR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蔬菜地土壤ARGs和细菌群落结构开展了研究,旨在探究不同施肥类型蔬菜地土壤中ARGs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施肥类型蔬菜地土壤中均检测到较高丰度的四环素类ARGs(tetA、tetC、tetG、tetL、tetO、tetM、tetW、tetQ)、磺胺类ARGs(sul1、sul2)以及Ⅰ类整合酶基因(intI1),9其中所有施肥处理土壤中磺胺类ARGs总绝对丰度高达9.96×10 copies∙g^(-1)(干土),且显著高于四环素类ARGs总丰9度[1.07×10 copies∙g^(-1)(干土)]。畜禽粪肥和化肥的施用都显著增加了土壤中ARGs丰度,其中高化肥施加量土壤中9 ARGs检出丰度最高[6.34×10 copies∙g^(-1)(干土)],8商品有机肥土壤中ARGs检出丰度最低[3.09×10 copies∙g^(-1)(干土)]。施畜禽粪肥土壤中细菌群落的Shannon指数和Chao1指数显著高于高化肥施加量土壤,但与低化肥施加量土壤差异不显著,说明畜禽粪肥施用显著提高了土壤细菌群落的α多样性。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细菌群落结构是影响ARGs分布的重要因素。IntI1基因与sul2、tetG、tetQ以及tetW基因呈显著正相关(P<0.05),说明intI1基因在ARGs的传播和扩散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高化肥施用量能显著增加蔬菜地土壤ARGs的丰度,商品有机肥的施用对土壤ARGs丰度影响最小。本研究为评估不同施肥类型蔬菜地土壤中ARGs的污染现状提供了相应的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抗性基因 蔬菜地土壤 畜禽粪便 细菌群落结构 intI1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