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关于构建高师古代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思考 |
李索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1999 |
0 |
|
2
|
实用为主 文学为辅——谈高师中文专业写作课教学内容的选择 |
梁素青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1998 |
0 |
|
3
|
说“隐” |
王长华
郗文倩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3
|
|
4
|
加强高校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
赵士奎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0 |
20
|
|
5
|
论曹禺悲剧观念的转向——兼谈曹禺创作的分期问题 |
李扬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4
|
|
6
|
探寻“人类情感”的心灵艺术——铁凝小说创作综论 |
崔志远
|
《河北学刊》
|
2001 |
7
|
|
7
|
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耗机制──对创作主体的一种反思与省察 |
李扬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3
|
|
8
|
废名——杰出的散文家 |
冯健男
|
《江汉论坛》
|
1988 |
4
|
|
9
|
实现古代文学研究转型的路径与方法 |
许建平
曾庆雨
|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1
|
|
10
|
汉语形容词AA式重叠与量范畴 |
王国栓
|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
2004 |
7
|
|
11
|
论《歧路灯》通过艺术形象所表现的学校教育思想 |
李延年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0 |
3
|
|
12
|
试论杨朝英的散曲学观──兼说曲学史上格律派与文学派的第一次论争 |
杨栋
|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3
|
|
13
|
墨子的《诗经》观 |
王长华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2
|
|
14
|
广告语中成语的化用和规范 |
李索
|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2
|
|
15
|
卢前对近代散曲学的贡献 |
杨栋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 |
5
|
|
16
|
“走向革命”与“作家何为”——重读“文学研究会”二题 |
张俊才
|
《河北学刊》
|
2001 |
1
|
|
17
|
欲将沉醉换悲凉——张爱玲故事的叙述语式 |
马云
|
《中国文学研究》
|
1999 |
2
|
|
18
|
应运而生:社会生活为《歧路灯》的产生提供了沃土 |
李延年
|
《河北学刊》
CSSCI
|
1999 |
1
|
|
19
|
端木蕻良与萧红创作的相互影响 |
马云
|
《河北学刊》
|
2001 |
1
|
|
20
|
《醒世姻缘传》教育思想管窥——鞭挞恶师形象,阐发师德理想 |
李延年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1998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