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构造地貌法的滇中引水工程区全新世断裂活动强度空间差异性研究
1
作者 魏英豪 陈素娟 +5 位作者 王学良 王俊飞 金超 郭松峰 李兆 田乙茜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307,共15页
滇中引水工程是缓解滇中地区资源型缺水的重要跨区域调水工程。由于工程沿线地质条件复杂,深大断裂发育,确定工程区全新世断裂及其各段的空间差异性成为了工程勘察亟需回答的地质问题之一。鉴于传统活动断裂勘察存在周期长、效率低以及... 滇中引水工程是缓解滇中地区资源型缺水的重要跨区域调水工程。由于工程沿线地质条件复杂,深大断裂发育,确定工程区全新世断裂及其各段的空间差异性成为了工程勘察亟需回答的地质问题之一。鉴于传统活动断裂勘察存在周期长、效率低以及露头不典型、代表性差等缺点,本研究基于构造地貌法,选取5个地貌指标作为计算因子,包括面积高程积分(HI)、流域形状指数(BS)、流域不对称指数(AF)、标准化河流坡降指数(SLK)及山前曲折度(SMF)。我们选择4条沿线流域较为发育的全新世断裂进行构造活动强度空间差异性研究,并讨论了降雨、岩性等非构造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同时,在野外踏勘基础上,尝试通过断层活动速率和地震活动性分析来验证方法的可行性。主要结论如下:1)断裂带各段流域处于不同的地貌演化阶段,F1-1段和F3-1段流域较年轻,而F1-3段、F2-1段、F2-2段及F3-2段流域次之,F1-2段、F2-3段和F4段流域相对较老。2)通过相对构造活动强度(Iat)所揭示的4条全新世断裂的构造活动强度为:F1>F3>F2>F4。此外,F1呈现出南北强、中间弱的特点,F2则在南部基岩山段表现出较强的活动性,盆地部分则较弱,而F3和F4整体呈现出中等的活动强度和弱的活动性。降雨和岩性对Iat空间分布无整体性影响,构造因素为主要因素。3)基于构造地貌法得出的断裂带沿线流域的相对构造活动强度与活动速率、地震活动性变化趋势相一致,印证了以相对构造活动强度分析断裂活动强度空间差异性的可行性。其可以用来定位构造活跃区段,快速确定典型露头,提高勘察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中引水 构造地貌 全新世断裂 相对构造活动强度 空间差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昆仑木吉地区卡拉瓦拉伟晶岩型锂铍矿电气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2
作者 龙雨兵 王核 +5 位作者 张晓宇 黄亮 孙志强 张嵩 董瑞 王振宏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05-921,共17页
木吉地区的卡拉瓦拉锂铍矿床位于西昆仑-松潘-甘孜稀有金属伟晶岩成矿带的西段,其稀有金属伟晶岩成矿与三叠纪高分异花岗岩密切相关。电气石作为广泛分布于卡拉瓦拉各类伟晶岩中的重要矿物,是研究岩浆和热液系统的理想材料。通过对电气... 木吉地区的卡拉瓦拉锂铍矿床位于西昆仑-松潘-甘孜稀有金属伟晶岩成矿带的西段,其稀有金属伟晶岩成矿与三叠纪高分异花岗岩密切相关。电气石作为广泛分布于卡拉瓦拉各类伟晶岩中的重要矿物,是研究岩浆和热液系统的理想材料。通过对电气石主量和微量元素数据的详细分析,可以揭示其成因机制并追踪其地球化学演化过程。本文对卡拉瓦拉矿床中贫矿伟晶岩(BK)与含矿伟晶岩(MK)中的两类典型电气石样品进行了电子探针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发现卡拉瓦拉的电气石可分为碱性系列和X位空位系列,主要由铁电气石和锂电气石组成。BK型电气石主要分布于贫锂的花岗岩及其伟晶岩和细晶岩中,而MK型电气石则全部分布于富锂的花岗伟晶岩和细晶岩中。从BK型到MK型电气石的化学成分变化趋势显示,Fe和Mg含量逐渐减少,而Li、Al和F含量逐渐增加,表明复杂的元素交换过程导致了电气石成分的多样性。此外,电气石中大部分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幅度较大,平均含量范围为0.1×10^(-6)~10×10^(-6),其中Sr、Pb和Sn的富集指示电气石受到了热液流体的显著影响。而BK型和MK型电气石中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相关性的不一致,则进一步表明存在局部熔体/流体作用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气石 稀有金属伟晶岩 西昆仑 岩浆-热液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剪切波分裂的地球内部各向异性研究综述
3
作者 刘剑 王睿敏 李丽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32-544,共13页
地球内部圈层存在各向异性,且各向异性成因机制不同。剪切波分裂可揭示不同构造、不同深度各向异性介质特征,为地球深部动力学演化研究和地震预测提供重要信息。本文介绍地球内部各向异性成因机制,总结剪切波分裂方法发展情况,以及利用... 地球内部圈层存在各向异性,且各向异性成因机制不同。剪切波分裂可揭示不同构造、不同深度各向异性介质特征,为地球深部动力学演化研究和地震预测提供重要信息。本文介绍地球内部各向异性成因机制,总结剪切波分裂方法发展情况,以及利用剪切波分裂方法研究地壳和地幔介质各向异性的成果与进展,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壳幔耦合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波分裂 各向异性介质 地壳 地幔 壳幔耦合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奥会延庆赛区造雪引水工程潜在泥石流灾害模拟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王俊飞 金超 +4 位作者 袁鸿鹄 王学良 方文欣 孙娟娟 王宗刚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14-525,共12页
2022年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造雪引水工程是赛区重要的配套工程,担负着为赛区造雪系统提供储水及供水的任务。受工程功能和场区地形地貌条件约束,工程场区主要水工设施面临较高的泥石流风险。针对目前利用泥石流动力学数值模拟方法难以考... 2022年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造雪引水工程是赛区重要的配套工程,担负着为赛区造雪系统提供储水及供水的任务。受工程功能和场区地形地貌条件约束,工程场区主要水工设施面临较高的泥石流风险。针对目前利用泥石流动力学数值模拟方法难以考虑多种降雨条件下泥石流启动厚度以进行多情景泥石流灾害模拟预测的问题,基于雨洪法,本文提出了考虑多降雨重现期泥石流沟平均产水厚度和物源平均产石厚度两个指标及计算公式,并结合无人机精细测量、遥感解译、现场调查、Massflow等手段工具,开展了冬奥会延庆赛区造雪引水工程在不同降雨重现期下潜在泥石流灾害的模拟预测。结果表明:不同高程处的水工构筑物(塘坝和泵站)在不同降雨重现期(20 a、50 a、100 a)下受泥石流威胁的程度存在差异,其中1050塘坝泥石流风险最高,面临淤埋和冲击双重破坏;900塘坝和1290蓄水池泥石流风险次之,前者以淤埋破坏为主,后者以冲击破坏为主;900泵站和1050泵站泥石流风险较低。结合模拟分析和现场调查,建议在1050塘坝上游修建拦砂坝,在900塘坝库尾设置沉砂池,在1290蓄水池东侧修建导流槽,以保障水工设施长期安全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奥会延庆赛区 泥石流 水工设施 Massflow 重现期 模拟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载速率对ACC结构抗剪性能的影响
5
作者 单仁亮 肖圣超 +4 位作者 宋威 柏皓博 李泳臻 赵鑫鹏 仝潇 《爆炸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4-166,共13页
通过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锚索和新型管索组合结构(anchor cable with C-shaped tube,ACC)在不同加载速率下的双结构面剪切力学特性和变形破坏机制。在混凝土试块强度为55 MPa、预应力为200 kN的条件下,分别以2、10、20、30、40 mm... 通过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锚索和新型管索组合结构(anchor cable with C-shaped tube,ACC)在不同加载速率下的双结构面剪切力学特性和变形破坏机制。在混凝土试块强度为55 MPa、预应力为200 kN的条件下,分别以2、10、20、30、40 mm/min的剪切位移加载速率进行双结构面剪切试验。试验以剪切变形曲线、结构峰值剪切荷载、钢丝破坏形态和结构面抗剪强度贡献为主要参数。结果表明:加载速率对结构的抗剪性能有显著的影响,在一定的加载速率区间内,受损伤累积速度和应变率强化效应的影响,结构分别表现出强度弱化和强度强化的特性,抗剪承载能力出现较大的变化。在结构面附近,支护结构表现出拉剪组合破坏现象,但由于ACC结构中C形管的存在,应力集中效应降低,试验曲线波动减弱,内部钢丝受剪切作用破坏的情况与锚索相比明显减弱。同时,以试验结果为基础构建的ACC结构双剪试验数值模型的准确性较高,动荷载试验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ACC结构形成的锚固系统具备良好的吸能效果,冲击能量越大,吸能效果越明显;且ACC结构在高速冲击作用下,表现出明显的应变率强化效应,冲击速度越高,抗剪承载能力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结构面剪切试验 管索组合结构 变形破坏特性 冲击荷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塞尔维亚中新世浅色褐煤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及其成因
6
作者 刘帮军 李敬智 +7 位作者 STOJANOVIĆ Ksenija 黄佳众 刘悦婷 孙雨萌 ŽIVOTIĆ Dragana 王金喜 孙玉壮 赵存良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973-2987,共15页
浅色褐煤在全球新生代褐煤盆地广泛分布,但其成因仍存在争议,查明其有机质组成和形成机制对重建古气候变化以及褐煤资源清洁低碳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塞尔维亚科卢巴拉盆地与中国云南弥勒盆地中新世浅色褐煤为对象,利用索氏抽提、柱色... 浅色褐煤在全球新生代褐煤盆地广泛分布,但其成因仍存在争议,查明其有机质组成和形成机制对重建古气候变化以及褐煤资源清洁低碳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塞尔维亚科卢巴拉盆地与中国云南弥勒盆地中新世浅色褐煤为对象,利用索氏抽提、柱色谱分离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有机地球化学方法,通过对脂肪烃和芳香烃等生物标志化合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探讨浅色和暗色褐煤成煤过程中植被组成、微生物降解作用及沉积环境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弥勒盆地浅色褐煤中长链正构烷烃相对质量分数较高(达82.5%),显示出陆生高等植物(主要为被子植物)叶蜡的显著贡献,同时伴随较低的水生植物指数(P_(aq)为0.16)和较高的植物叶蜡指数(P_(wax)为0.86),指示其成煤环境偏干燥且并伴有较强的微生物降解作用;而暗色褐煤中链和短链正构烷烃含量增加,表明在沉积过程中水生植物和低等生物的输入增强。科卢巴拉浅色和暗色褐煤均以裸子植物贡献为主,其脂肪烃中二萜相对质量分数极高(浅色为87.3%,暗色为82.5%),∑w(二萜)/∑w(二萜+三萜)值接近1,反映出古泥炭地中以针叶类植物为主的特点,同时,较高的w(C_(31)(R)藿烷)/w(总藿烷)值和w(C_(30)藿-17(21)-烯)/w(C_(30)αβ藿烷)值表明科卢巴拉褐煤在相对氧化、酸性及低热演化条件下成煤。此外,苝及更高的CWDI值表明2个地方的浅色褐煤遭受更强烈的真菌作用,与藿烷的结果一致。通过对比新生代浅色与暗色褐煤的差异性,阐明了沉积环境是褐煤颜色变化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色褐煤 中新世 生物标志化合物 二萜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青海段2000-2020年土壤侵蚀时空动态变化
7
作者 刘兴宇 宋宏利 +1 位作者 李润杰 朱文彬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1-259,共9页
为探究黄河流域青海段2000-2020年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采用修正土壤流失方程模型,结合水文站点实测数据,对研究区土壤侵蚀进行定量评估与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以微度侵蚀和轻度侵蚀为主,其面积呈逐渐增长趋势,而中度及以上侵蚀等级... 为探究黄河流域青海段2000-2020年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采用修正土壤流失方程模型,结合水文站点实测数据,对研究区土壤侵蚀进行定量评估与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以微度侵蚀和轻度侵蚀为主,其面积呈逐渐增长趋势,而中度及以上侵蚀等级面积持续减小;高等级土壤侵蚀多聚集于东北部人类活动密集区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面积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草地>林地>未利用地>耕地,其中耕地的土壤侵蚀情况变化显著,中度、强度和极强度侵蚀面积分别下降了3.63%、3.14%和2.71%;15°~25°坡度是土壤侵蚀相对集中区域,是土壤侵蚀防治的重点区域。黄河流域青海段土壤侵蚀强度存在显著空间差异,未来应将土地利用结构单一、人类活动频繁或地形坡度较大区域作为土壤侵蚀重点防治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土壤侵蚀 RUSLE 地形因子 青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硫灰改良膨胀土裂隙发育及演化机理 被引量:1
8
作者 徐嘉祥 赵海陆 +5 位作者 徐博会 李冲 霍婷 崔贺宇 刘世明 赵存良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64-676,共13页
为了更好地探究干湿循环条件下脱硫灰对膨胀土路基裂隙发育的抑制作用及机理,以邯郸市冀南新区膨胀土为研究对象,分别对素膨胀土和脱硫灰改良土进行干湿循环试验,采用CIAS软件对裂隙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分析不同脱硫灰含量膨胀土裂隙发... 为了更好地探究干湿循环条件下脱硫灰对膨胀土路基裂隙发育的抑制作用及机理,以邯郸市冀南新区膨胀土为研究对象,分别对素膨胀土和脱硫灰改良土进行干湿循环试验,采用CIAS软件对裂隙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分析不同脱硫灰含量膨胀土裂隙发育规律,通过氢离子浓度指数、X射线衍射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探讨脱硫灰改良膨胀土中蒙脱石层间离子和晶体结构的变化,总结脱硫灰抑制膨胀土裂隙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当脱硫灰添加量达到2.5%时,膨胀土中蒙脱石层间离子基本实现均一化,全部被Ca^(2+)填充,膨胀土裂隙率明显减少,整体性增强;当脱硫灰添加量达到5%时,膨胀土几乎无明显裂隙发育。膨胀土中脱硫灰含量和膨胀土裂隙率、裂隙总长度、裂隙平均宽度、分形维数均呈负相关关系,脱硫灰可以有效抑制膨胀土裂隙发育。裂隙抑制机理为脱硫灰中Ca^(2+)离子进入蒙脱石层间,替换出层间原有Na^(+)和H^(+),使蒙脱石层间离子均质单一化,改变了蒙脱石的晶体结构,从而改善了膨胀土的遇水膨胀,失水收缩的特性。此外,脱硫灰中的Ca(OH)_2与膨胀土中的SiO_(3)^(2-)与AlO_(3)^(3-)发生离子反应生成C-S-H和C-A-H凝胶填充了膨胀土孔隙。脱硫灰中CaSO_(3)和蒙脱石晶片及黏土微粒相互吸附,使得土体颗粒更加紧密,抑制了裂隙的发育。研究结果为膨胀土路基设计施工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土 干湿循环 脱硫灰 裂隙发育 裂隙扩展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化学研究与人类疾病——以肺癌的发生与元素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周期性变化的关系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杨建业 程焕全 +3 位作者 秦身钧 卢海 张霖琳 邵渊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31-1038,共8页
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统计上周期性变化的规律研究,衍生出“大凡一切元素的化学行为统计量必呈周期性变化趋势”的科学猜想。用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对已发表的各类肺癌、癌旁和正常组织的几十种元素含量的算术平均值数据进行了计算机处理,结... 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统计上周期性变化的规律研究,衍生出“大凡一切元素的化学行为统计量必呈周期性变化趋势”的科学猜想。用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对已发表的各类肺癌、癌旁和正常组织的几十种元素含量的算术平均值数据进行了计算机处理,结果证实了关于元素任意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在统计上必定会出现周期性变化的普遍规律,周期性变化趋势尽管有偏差,但和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基本吻合。研究表明该方法可成功地区分出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周期性行为-第一电离能型和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周期性行为-离子型两类元素,后一种类型元素与肺癌关联度较大,在肺组织中的迁移、分布、赋存方式与肺癌的发生有密切的病理学关系。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用表征元素生物地球化学行为的重要参数-相似度,和Ni+Cu+Pb/Fe+Zn构建的协变图,成功地划分出肺癌、癌旁和正常组织元素分布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元素生物化学行为周期性变化 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周期性行为-第一电离能型元素 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周期性行为-离子型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系沉积物密闭消解法优化
10
作者 徐子微 杭姚明 +3 位作者 张国辉 郭凯 刘世明 郭文牧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7-41,共5页
为了研究传统密闭消解法对水系沉积物的消解效果,设计正交实验,对比四酸敞罐消解法(硝酸、氢氟酸、高氯酸、硫酸)、三酸密闭消解法(硝酸、氢氟酸、高氯酸)和二酸密闭消解法(硝酸、氢氟酸)在不同消解体系和消解时间下对国家标准物质水系... 为了研究传统密闭消解法对水系沉积物的消解效果,设计正交实验,对比四酸敞罐消解法(硝酸、氢氟酸、高氯酸、硫酸)、三酸密闭消解法(硝酸、氢氟酸、高氯酸)和二酸密闭消解法(硝酸、氢氟酸)在不同消解体系和消解时间下对国家标准物质水系沉积物GBW07309样品中锂、镓和稀土元素消解效果的影响。采用国家标准物质GBW07309和Rh内标法,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GBW07309样品中锂、镓和稀土元素。结果表明,四酸敞罐消解法虽然操作简便,但是消解效果不理想;三酸密闭消解法中,2mL硝酸、4mL氢氟酸、1mL高氯酸体系、消解时间48h时,消解效果最优;二酸密闭消解法中,2mL硝酸、4mL氢氟酸体系、消解时间24h时,消解效果最优;二酸密闭消解法最优体系的消解效果与三酸密闭消解法最优体系相比,二酸密闭消解法最优体系消解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镓和稀土元素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四酸敞罐消解法 三酸密闭消解法 二酸密闭消解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ntinel-2的江淮分水岭撂荒地提取
11
作者 李元庆 宋宏利 +2 位作者 刘欢 李伟涛 刘兴宇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47-52,76,共7页
[目的]研究江淮分水岭因地形破碎、丘陵起伏、云覆盖严重等原因导致撂荒地提取精度较低问题。[方法]基于GEE云平台,以凤阳县为研究区域,使用Sentinel-2 MSI影像数据,采用随机森林分类算法对凤阳县2017—2023年土地进行分类,获取7年的土... [目的]研究江淮分水岭因地形破碎、丘陵起伏、云覆盖严重等原因导致撂荒地提取精度较低问题。[方法]基于GEE云平台,以凤阳县为研究区域,使用Sentinel-2 MSI影像数据,采用随机森林分类算法对凤阳县2017—2023年土地进行分类,获取7年的土地分类数据,并制定撂荒地识别规则,在此基础上提取研究区撂荒地数据。[结果]遥感影像的总体土地分类精度在82.45%~91.37%,符合研究所需精度要求;2018年研究区撂荒地面积最大,为974.52 hm^(2),撂荒率最高,为0.91%;2018—2019年撂荒地面积呈减少趋势,2019—2021年撂荒地面积逐年增加;2018—2023年撂荒地的复耕地面积最大约为678.15 hm^(2),而最小复耕地面积约为78.23 hm^(2),复耕率最高值达到69.59%,复耕率最小值为37.02%。[结论]该研究为评估农田抛荒的风险和生态环境的治理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也为其他撂荒地提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撂荒地 江淮分水岭 Sentinel-2 随机森林分类算法 凤阳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腾冲火山壳幔过渡带分析及岩浆上涌通道初探
12
作者 范心甜 危自根 +4 位作者 谢军 程智伟 凌媛 李雪垒 刘益炜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48,共8页
壳幔过渡带是地壳与地幔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场所,其结构特征与该区的深部过程和构造演化密切相关。提取腾冲火山区31个地震台站下方的接收函数H-κ叠加获得的地壳厚度随频率变化特征和接收函数的Ps/P、PpPs/P振幅比,发现盈江断裂北部的黑... 壳幔过渡带是地壳与地幔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场所,其结构特征与该区的深部过程和构造演化密切相关。提取腾冲火山区31个地震台站下方的接收函数H-κ叠加获得的地壳厚度随频率变化特征和接收函数的Ps/P、PpPs/P振幅比,发现盈江断裂北部的黑空山-燃灯寺和南侧沙坝台区域具有比周边区域更低的振幅比,约有2 km地壳厚度差异。将该观测结果与前人获得的这两个区域相对薄的地壳厚度与高的V_(P)/V_(S)比值相结合,表明黑空山-燃灯寺和沙坝台区域具有厚的壳幔过渡带,推测其是地幔物质涌入地壳的通道。结合前人获得的该区上、中、下地壳都存在大片低速体的特征,推测来自地幔的岩浆很可能沿着腾冲火山区黑空山-燃灯寺和沙坝台这两个区域上涌到地壳,并依次在下、中和上地壳富集和横向展布,最终沿多个通道喷出地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冲火山 接收函数 振幅比 地壳厚度 壳幔过渡带 地幔上涌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煤灰放置与利用过程中有害元素迁移规律及环境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13
作者 郝龙龙 秦身钧 +5 位作者 庞薇 李神勇 吕大炜 郑雪 侯佳佳 门长全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1-168,共18页
粉煤灰作为大宗铝硅酸盐固体废物,在放置和资源化利用过程中,有害元素可能会迁移并对环境造成风险。本文综述了粉煤灰中有害元素的赋存状态,粉煤灰在放置、利用过程中有害元素的迁移及相关影响因素和环境风险评估方法。粉煤灰中的大部... 粉煤灰作为大宗铝硅酸盐固体废物,在放置和资源化利用过程中,有害元素可能会迁移并对环境造成风险。本文综述了粉煤灰中有害元素的赋存状态,粉煤灰在放置、利用过程中有害元素的迁移及相关影响因素和环境风险评估方法。粉煤灰中的大部分有害元素主要以残渣态或铁锰氧化物态存在。在放置过程中,粉煤灰中有害元素的迁移受到元素地球化学性质、粒径和pH值等因素的影响,体现出不同的特征。在资源化利用过程中有害元素亦会表现出不同的迁移规律,如粉煤灰改良土壤过程中,有害元素性质不同时,它们会向表层土壤或深层土壤迁移,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均有向表层土壤迁移的倾向;在粉煤灰基功能材料制备中,金属有害元素主要迁移进入产品,而非金属有害元素主要迁移进入废液;在粉煤灰有价元素提取过程中,有害元素会迁移到废液、废渣和产品中,但具体细节目前尚缺少研究。最后对现有粉煤灰中有害元素环境风险相关标准与规范、环境风险评估方法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提出了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 放置 利用 有害元素 迁移 环境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基纳米功能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
14
作者 李神勇 秦身钧 +7 位作者 门长全 侯佳佳 吕大炜 郑雪 庞薇 郝龙龙 赵道远 章少卓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552-3565,共14页
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决定了煤炭在能源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但传统燃煤利用作为主要碳排放源,与“双碳”目标存在根本性矛盾。通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实现高碳资源低碳化转型,既是保障能源安全的现实需求,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 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决定了煤炭在能源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但传统燃煤利用作为主要碳排放源,与“双碳”目标存在根本性矛盾。通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实现高碳资源低碳化转型,既是保障能源安全的现实需求,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路径。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量子效应与表面特性,在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环境治理等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煤炭有机质中的稠环芳烃网络和无机组分(如硅铝酸盐)为功能材料构建提供了结构基元,前者通过定向碳重排可转化为零维碳量子点、二维石墨烯及碳纳米管等纳米碳材料;后者经矿相重构可合成分子筛、介孔材料等纳孔体系,其中未燃尽碳与无机灰分共存的“碳-灰复合体”为功能化设计提供了新思路。系统分析了煤基纳米材料的“结构-性能”调控机制,解析煤炭有机质分子构效关系及热化学转化路径对碳纳米材料维度的影响规律,发现碳纳米材料维度受煤变质程度主导,详细综述煤基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及其在锂电池负极材料、电催化、污染物检测等领域的应用进展;阐明了煤基固废中硅铝矿相演变与纳孔材料合成机理,探讨硅铝基纳米级孔隙结构材料等在CO_(2)捕集、重金属吸附等环境治理中的潜力。当前研究需突破原料组分非均质性导致的产物一致性差、酸碱处理工艺的环境风险等瓶颈,未来应聚焦分子尺度结构精准解析、多源固废协同转化、绿色制备工艺开发等研究方向。随着“原料替代”战略推进与纳米技术迭代,煤基纳米材料有望成为煤炭增值利用的新兴方向,为构建清洁煤基材料工业体系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煤基碳纳米材料 硅铝基纳米级孔隙结构材料 结构性能调控 高值化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中强震孕震环境和震源机制研究
15
作者 胡锦涛 危自根 +5 位作者 谢军 盛敏汉 金超 范心甜 刘益炜 陈闯 《地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4-389,共16页
通过CAP技术反演了湖北省2018年秭归M_(S)4.5和2006年随州ML4.7地震的震源参数,并采用接收函数与面波相速度频散曲线联合方法揭示了湖北省有地震记录以来的三次M6以上强震和1958年地震仪观测以来的六次M4.5—6.0地震震中处的地壳剪切波... 通过CAP技术反演了湖北省2018年秭归M_(S)4.5和2006年随州ML4.7地震的震源参数,并采用接收函数与面波相速度频散曲线联合方法揭示了湖北省有地震记录以来的三次M6以上强震和1958年地震仪观测以来的六次M4.5—6.0地震震中处的地壳剪切波速度。结果显示:随州地震走向呈NW向,震源深度为8 km,发震断层与襄樊—广济断裂带以及皂市断裂或潜北断裂有关;秭归地震走向为NNE和NE向,震源深度为5 km,发震断层与新华—龙王冲断裂带和高桥断裂带有关。基于前人采用CAP等方法得到的2013年巴东M_(S)5.1、2014年秭归M_(S)4.6和2019年应城M_(S)4.9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以及本文接收函数与面波联合反演所得的地壳S波速度对孕震环境和震源机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湖北地区中等地震的发震断层都以走滑为主,与断裂构造分布状况相对应;获得震源机制解的五次中强地震分别发生在不同速度特征的垂向高低速转换区域,四次震源深度未知的中强震在传统发震层深度范围内也呈现明显的垂向高低速互层变化特征;2006年随州ML4.7、2014年秭归M_(S)4.6和2019年应城M_(S)4.9地震可能为构造型地震,2013年巴东M_(S)5.1和2018年秭归M_(S)4.5地震可能为水库触发型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省中强地震 孕震环境 震源参数 接收函数与面波联合反演 CAP方法 扬子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密度电法与瞬变电磁法联合勘查河北承德地区基岩裂隙水 被引量:17
16
作者 王瑞丰 温来福 +3 位作者 程久龙 陈志 焦俊俊 申国强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84-790,共7页
缺水基岩山区的找水定井难度较大,单一地球物理方法很难达到准确找水的目的。为了弥补高密度电法探测深度浅,受地形影响较大等问题,采用高密度电法联合瞬变电磁法对基岩山区地下水进行探测,高效经济地实现山区地下水资源精准勘查。在探... 缺水基岩山区的找水定井难度较大,单一地球物理方法很难达到准确找水的目的。为了弥补高密度电法探测深度浅,受地形影响较大等问题,采用高密度电法联合瞬变电磁法对基岩山区地下水进行探测,高效经济地实现山区地下水资源精准勘查。在探讨高密度电法和瞬变电磁法的基本原理和联合探测可行性的基础上,介绍了联合探测的找水前提和依据,结合河北承德地区基岩山区地下水勘查的工程应用,讨论了地形对高密度电法的影响,分析了两种方法的联合探测结果,综合两者低阻异常对应区域最终确定了基岩裂隙含水区,并通过钻孔验证了综合地球物理技术在基岩山区找水的有效性,为今后在类似地质条件地区基岩裂隙水的勘查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电法 瞬变电磁法 基岩山区 地形 联合探测 裂隙水 钻孔验证 河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蚌埠市土地利用变化及碳储量研究
17
作者 李欣 《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 2025年第7期77-80,共4页
土地利用变化深刻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对区域乃至全球碳储量有着深远影响。基于2005-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综合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和InVEST模型,分析蚌埠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碳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蚌埠市耕... 土地利用变化深刻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对区域乃至全球碳储量有着深远影响。基于2005-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综合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和InVEST模型,分析蚌埠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碳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蚌埠市耕地占比最大,建设用地扩张主要源于耕地转化,林地减少,草地面积稳定,水域面积先增后减;(2)碳储量总体下降,2020年略增,低值区在空间上增加;(3)土地利用变化显著影响碳储量,其中耕地转建设用地使碳储量减少最多,建设用地转耕地则增加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蚌埠市 土地利用 碳储量 InVES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降水数据的海南岛台风降水多尺度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18
作者 许梦雨 谭运祥 +3 位作者 李世禧 尚明 施晨晓 白磊 《热带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96-104,共9页
台风是导致海南地区极端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影响海南的台风事件在数量和强度上均呈现显著变化,海南岛上的极端降水时空分布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的热带气旋路径数据和高分辨... 台风是导致海南地区极端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影响海南的台风事件在数量和强度上均呈现显著变化,海南岛上的极端降水时空分布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的热带气旋路径数据和高分辨率GSMaP遥感降水数据分析了2000—2020年海南岛台风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20年间海南岛受台风影响的次数呈现显著减少趋势,但单次台风降水强度呈现增加趋势。在一年中,台风引起降水在海南岛西部地区(东方、乐东和昌江)和中部山区(白沙和五指山)较多,同时在空间上向周边平原和沿海地区递减,全岛多年平均台风年降水量最高超过400 mm/a。海南岛中西部山区地形对台风降水时空分布特征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在夏季台风影响期地形效应对台风降水的影响大于非台风降水。在趋势上,台风降水比例呈东部和北部(儋州、临高、澄迈和海口)增加(最多可达3.45%/10 a),西部和南部(东方、乐东和三亚)减少的趋势(最多可达–3.27%/10a),这意味着海南岛平原区的极端降水风险可能加大。年内台风降水量与年内台风历时呈正相关(r=0.54),而年内台风降水与频次的正相关系数较低(r=0.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SMaP 地形效应 极端降水 气候变化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湖凹陷古近系平湖组泥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6
19
作者 沈文超 邵龙义 +1 位作者 周倩羽 康世龙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078-2093,共16页
西湖凹陷是东海陆架盆地重要的富生烃凹陷之一,平湖组是主要烃源岩和油气富集层系。为了探讨平湖组沉积期构造背景、源区性质及古环境,本文对平湖组泥质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平湖组沉积期同时具有大陆岛弧... 西湖凹陷是东海陆架盆地重要的富生烃凹陷之一,平湖组是主要烃源岩和油气富集层系。为了探讨平湖组沉积期构造背景、源区性质及古环境,本文对平湖组泥质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平湖组沉积期同时具有大陆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平湖组泥质岩的物源区母岩主要由上地壳岩石演化而来,并通过对比周围隆起区母岩特征,认为西侧的海礁隆起为西湖凹陷西部斜坡区平湖组沉积期的主要物源区,母岩主要以上地壳的长英质火成岩为主,并受到少量来自幔源岩浆和上地壳古生界变质岩系的影响,母岩类型主要为花岗闪长岩和英安质凝灰岩,少量安山岩和变质岩。泥质岩CIA分析表明,平湖组泥质岩的母岩经历了中等—强烈的风化作用,结合Sr/Cu值分析,推断西湖凹陷在平湖组沉积期古气候较为温暖湿润。微量元素和古盐度分析结果以及对盆地古地貌特征分析表明,西湖凹陷平湖组沉积期自北向南沉积背景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北部(A-1)沉积水体为淡水,主要发育河控三角洲沉积体系,而中部(A-2)和南部(B-1)表现为淡水和半咸水交替演化的特征,主要发育受潮汐影响三角洲沉积体系。平湖组泥质岩主要形成于含氧环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质岩 地球化学 物源分析 古环境 平湖组 西湖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石灰沟矿区克鲁克组煤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4
20
作者 肖林 张佳为 +1 位作者 周建飞 刘括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2期505-512,共8页
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XRD、XRF、SEM-EDX等技术手段测试了柴达木盆地北缘克鲁克组煤的常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含量,分析了克鲁克组煤中稀土元素含量、分布特征、赋存状态、配分模式以及指相意义。结果表明,石灰沟克鲁克组煤中稀土元素... 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XRD、XRF、SEM-EDX等技术手段测试了柴达木盆地北缘克鲁克组煤的常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含量,分析了克鲁克组煤中稀土元素含量、分布特征、赋存状态、配分模式以及指相意义。结果表明,石灰沟克鲁克组煤中稀土元素的含量高于中国煤、世界煤和美国煤中稀土元素均值;煤中稀土元素主要以无机形式赋存,主要来源于陆源碎屑,部分稀土元素源于植物本身或受到微沉积环境的影响;通过对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参数研究发现,该研究区煤层中轻、中型稀土明显富集,且稀土元素与酸性沼泽水介质条件有关,在还原条件下形成,同时煤层中的稀土元素主要受到以玄武岩为主要源岩的陆源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北缘 克鲁克组 稀土元素 地球化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