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尼龙6分子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丁会利 吕建英 瞿雄伟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5-18,共4页
综述了尼龙 6分子复合材料的发展概况及最新研究动态 ,简要介绍了几种典型的体系及其制备方法、理论模型 ,如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和聚酰亚胺型等。指出了分子复合材料的性能优点。
关键词 相界面 尼龙6 分子复合材料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β成核剂改性纳米CaCO_3/PP复合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丁会利 王虎 +3 位作者 王婧 肖山 陈旭 郑德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51-54,共4页
讨论了稀土β成核剂(WBGⅡ)对纳米CaCO3/PP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借助WAXD、DSC及PLM研究了PP、纳米CaCO3/PP和WBGⅡ/纳米CaCO3/PP复合材料的结晶行为及晶体形态。结果表明:加入少量WBGⅡ后,聚丙烯基复合材料的晶型和球晶形态发生... 讨论了稀土β成核剂(WBGⅡ)对纳米CaCO3/PP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借助WAXD、DSC及PLM研究了PP、纳米CaCO3/PP和WBGⅡ/纳米CaCO3/PP复合材料的结晶行为及晶体形态。结果表明:加入少量WBGⅡ后,聚丙烯基复合材料的晶型和球晶形态发生明显变化,同时纳米CaCO3/PP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和综合力学性能均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稀土 Β成核剂 纳米碳酸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电池聚吡咯复合正极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立新 安颢瑗 +1 位作者 任丽 张福强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9-131,共3页
采用化学氧化法制备了聚吡咯/V2O5干凝胶(PPy/VXG)导电复合材料。用制备的复合材料作正极,组装了扣式锂二次电池。运用SEMI、CI、CP、XRD及循环伏安法对电极材料和电池性能进行表征和测试。结果表明:PPy/VXG复合正极材料是通过阴离子的... 采用化学氧化法制备了聚吡咯/V2O5干凝胶(PPy/VXG)导电复合材料。用制备的复合材料作正极,组装了扣式锂二次电池。运用SEMI、CI、CP、XRD及循环伏安法对电极材料和电池性能进行表征和测试。结果表明:PPy/VXG复合正极材料是通过阴离子的掺杂/脱掺杂及锂离子的嵌脱反应来实现充放电的;循环伏安曲线的氧化-还原峰较对称和稳定,且具有较大的峰电流,表明PPy/VXG具有较好的电化学可逆性和较高的电极活性;PPy/VXG的放电比容量随充放电电流的增大而降低,当充放电电流从0.1 mA提高到0.4 mA时,材料的平均放电比容量下降约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吡咯(PPy) V2O5干凝胶(VXG) 锂二次电池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y/SiO_2纳米复合材料作锂二次电池正极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任丽 成国祥 +1 位作者 王立新 朱嫦娥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13-615,共3页
首先以化学氧化聚合法制备出电导率较高的聚吡咯/二氧化硅(PPy/SiO2)纳米复合材料,将其制成正极片后,以锂片为负极组装成扣式电池,通过充放电测试初步探索其电化学性能。考察了复合正极材料电导率、充放电电流和正极片成型压力对电池性... 首先以化学氧化聚合法制备出电导率较高的聚吡咯/二氧化硅(PPy/SiO2)纳米复合材料,将其制成正极片后,以锂片为负极组装成扣式电池,通过充放电测试初步探索其电化学性能。考察了复合正极材料电导率、充放电电流和正极片成型压力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导电率较高的PPy/1% APS SiO2 纳米复合材料作正极活性物质,以较小充电电流0.1mA,适当的成型压力20MPa时电池比容量最高,接近40mAh/g。并且用扫描电镜(SEM)分析了充放电对正极材料结构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吡咯 锂二次电池 正极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二次电池聚吡咯基复合正极材料的研究
5
作者 任丽 成国祥 +1 位作者 朱嫦娥 王立新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8-90,141,共4页
以聚吡咯 /二氧化硅 (炭黑 )〔PPy/SiO2 (C)〕复合材料作正极 ,组装成锂 /聚吡咯二次电池。探讨了不同掺杂材料、充放电电流对该电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复合材料电导率越高、充放电电流越小 ,电池容量越高 ,循环性能越好 ;其中PPy/A... 以聚吡咯 /二氧化硅 (炭黑 )〔PPy/SiO2 (C)〕复合材料作正极 ,组装成锂 /聚吡咯二次电池。探讨了不同掺杂材料、充放电电流对该电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复合材料电导率越高、充放电电流越小 ,电池容量越高 ,循环性能越好 ;其中PPy/APS SiO2 电导率最高为 3 3 3S/cm ,当充放电电流为 0 1mA时 ,电极最大放电比容量达到41 89mA·h/g ,经 3 0个充放电循环后 ,充放电效率仍为 98 2 %。通过元素分析和SEM研究了经充、放电后正极材料的组成和形态结构的变化 ,验证了锂 /聚吡咯二次电池的工作原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二次电池 聚吡咯 正极 复合材料 二氧化硅 炭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甲亚胺改性尼龙6复合材料的等温结晶动力学 被引量:8
6
作者 丁会利 吕建英 +2 位作者 瞿雄伟 赵敏 盛京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90-193,共4页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 (DSC)对聚甲亚胺 (PAM) /尼龙 6复合材料等温结晶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PAM的加入使得基体的结晶速率增大 ,尤其是当含量为 5 %时 ,半结晶期明显减少。研究还发现 ,该体系的等温结晶过程完全可以用 Avrami方程...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 (DSC)对聚甲亚胺 (PAM) /尼龙 6复合材料等温结晶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PAM的加入使得基体的结晶速率增大 ,尤其是当含量为 5 %时 ,半结晶期明显减少。研究还发现 ,该体系的等温结晶过程完全可以用 Avrami方程来描述 ,各试样的 Avrami指数均在 2~ 3之间 ,表明Avrami指数、球晶生长方式基本不受聚甲亚胺加入的影响。基体中原位形成的聚甲亚胺微纤起到了诱导结晶的作用 ,使得基体的结晶速率加快 ,但随着微纤含量的增加 ,由于分散性能变差而使得诱导结晶的能力减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亚胺 改性 尼龙6 复合材料 等温结晶动力学 原位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PA6/nano-CaCO_3三元复合材料的结晶行为 被引量:8
7
作者 陈旭 肖山 +2 位作者 王虎 盛京 丁会利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5-49,共5页
通过应用偏光显微镜、广角X射线衍射、差示扫描量热(DSC)等手段分析和表征了PP/PA6/nano-CaCO3聚丙烯三元复合材料共混体系各组分对其结晶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PA6、nano-CaCO3对改性聚丙烯复合材料均有诱导成核结晶的作用,加入nano-Ca... 通过应用偏光显微镜、广角X射线衍射、差示扫描量热(DSC)等手段分析和表征了PP/PA6/nano-CaCO3聚丙烯三元复合材料共混体系各组分对其结晶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PA6、nano-CaCO3对改性聚丙烯复合材料均有诱导成核结晶的作用,加入nano-CaCO3的复合材料的诱导结晶作用要高于加入PA6的复合材料,同时复合材料的结晶温度和结晶速率得到提高。改性后的复合材料结晶度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PP/PA6/POE-g-MAH的结晶度为31.83%,PP/PA6/nano-CaCO3/POE-g-MAH的为33.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尼龙6 纳米碳酸钙 结晶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二次电池正极——聚苯胺/炭黑导电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7
8
作者 朱嫦娥 任丽 +1 位作者 王立新 安颢瑗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17-220,共4页
用导电炭黑(C)吸附聚合工艺,以三氯化铁(F eC l3)为氧化剂,在盐酸(HC l)环境中制备聚苯胺/炭黑(PA n/C)导电复合材料。研究了反应时间、氧化剂用量、炭黑用量对复合材料电导率和产率的影响,探讨了炭黑吸附聚合对复合材料颗粒形态和堆积... 用导电炭黑(C)吸附聚合工艺,以三氯化铁(F eC l3)为氧化剂,在盐酸(HC l)环境中制备聚苯胺/炭黑(PA n/C)导电复合材料。研究了反应时间、氧化剂用量、炭黑用量对复合材料电导率和产率的影响,探讨了炭黑吸附聚合对复合材料颗粒形态和堆积密度的改进以及聚苯胺复合正极膜作锂二次电池正极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运用红外光谱(FT-IR)、SEM、四探针及电化学测试仪对其进行了测试和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黑 聚苯胺 吸附聚合 导电复合材料 电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吡咯作锂/聚合物二次电池正极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任丽 成国祥 +1 位作者 朱嫦娥 王立新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22-225,共4页
以聚吡咯/二氧化硅(PPy/S iO2)纳米复合材料作正极,组装成锂/聚吡咯二次电池。初步探讨了集电极、隔膜厚度、正极活性材料堆密度及过充放电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铝箔作为集电极制备的电池,其比容量和充放电效率较以铝网作集电... 以聚吡咯/二氧化硅(PPy/S iO2)纳米复合材料作正极,组装成锂/聚吡咯二次电池。初步探讨了集电极、隔膜厚度、正极活性材料堆密度及过充放电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铝箔作为集电极制备的电池,其比容量和充放电效率较以铝网作集电极为优。正极片的成型压力为20M Pa时,电池的性能最优。隔膜的薄厚对正极材料的容量影响不大,但对充放电效率的影响显著。隔膜越厚,循环效率越低;隔膜越薄,循环效率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吡咯 锂/聚合物二次电池 正极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AB存在下磺基水杨酸掺杂聚苯胺/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5
10
作者 任丽 李丹丹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7-121,共5页
选择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对碳纳米管进行表面处理,提高了碳纳米管在苯胺溶液中的分散性。在苯胺的盐酸溶液中,以过硫酸铵为氧化剂,磺基水杨酸为掺杂剂,采用化学氧化法制备了聚苯胺/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用四探针测试仪对产物的电... 选择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对碳纳米管进行表面处理,提高了碳纳米管在苯胺溶液中的分散性。在苯胺的盐酸溶液中,以过硫酸铵为氧化剂,磺基水杨酸为掺杂剂,采用化学氧化法制备了聚苯胺/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用四探针测试仪对产物的电导率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电导率随碳纳米管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大,当n(碳纳米管)/n(苯胺)=2时,复合材料的电导率为4.613S/cm,是纯苯胺电导率的2.44倍。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对产物的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聚苯胺包覆在碳纳米管的表面,包覆层的厚度为60~90nm。用紫外光谱(UV-vis)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聚苯胺与碳纳米管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胺 碳纳米管 复合材料 化学氧化聚合 包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烷偶联剂在PPy/SiO_2纳米导电复合材料制备中的应用(英文) 被引量:2
11
作者 任丽 成国祥 王立新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45-947,共3页
描述了一种合成PPy/SiO2纳米复合材料的新方法。首先用不同百分含量的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S)处理SiO2,然后通过化学氧化聚合法合成PPy/APSSiO2纳米复合材料。文中讨论了偶联剂的使用对复合材料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用APS处... 描述了一种合成PPy/SiO2纳米复合材料的新方法。首先用不同百分含量的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S)处理SiO2,然后通过化学氧化聚合法合成PPy/APSSiO2纳米复合材料。文中讨论了偶联剂的使用对复合材料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用APS处理过的SiO2合成的复合材料其PPy含量、电导率和稳定性都有很大提高,其中用1%APSSiO2合成的复合材料电导率最高,为38.4S/cm。文中还阐述了偶联剂的预处理对PPy/SiO纳米复合材料形貌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吡咯 二氧化硅 纳米复合材料 硅烷偶联剂 电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聚吡咯蓄电池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朱嫦娥 任丽 +1 位作者 王立新 安灏瑗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518-522,共5页
用化学聚合法合成聚吡咯/二氧化硅[PPy/(MPS-SiO2),MPS:硅烷偶联剂]复合材料,以PPy/(MPS-SiO2)复合材料作正极,锂片作负极,隔膜为聚丙烯/聚乙烯/聚丙烯(PP/PE/PP)微孔复合隔膜,LiPF6/(EC-DMC-EMC)为电解质,制备了锂-聚吡咯(Li-PPy)扣式... 用化学聚合法合成聚吡咯/二氧化硅[PPy/(MPS-SiO2),MPS:硅烷偶联剂]复合材料,以PPy/(MPS-SiO2)复合材料作正极,锂片作负极,隔膜为聚丙烯/聚乙烯/聚丙烯(PP/PE/PP)微孔复合隔膜,LiPF6/(EC-DMC-EMC)为电解质,制备了锂-聚吡咯(Li-PPy)扣式蓄电池。运用元素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电化学测试仪对电池性能进行了测试和表征,探讨了电池的充放电性能、循环寿命、贮存性能和聚吡咯正极的充放电机理及其堆积密度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聚吡咯作正极材料是通过掺杂与脱掺杂来实现充电与放电的;正极片成型压力为20MPa,充放电电流0.2mA,充放电截止电压分别为3.8V和2.0V的情况下,放电容量以PPy计可达43.79mAh·g-1;循环30次后,容量衰减为35.48mAh·g-1,为首次放电容量的81%,库仑效率仍达94.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聚吡咯蓄电池 扣式蓄电池 电池性能 化学聚合 堆积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碳酸酯/无规共聚聚丙烯合金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肖山 丁会利 +1 位作者 陈旭 盛京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2-25,共4页
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碳酸脂(PC)/无规共聚聚丙烯(PPR)/POE-g-MAH合金。测试了合金的力学性能和流变性能,观察了合金的拉伸和冲击断面的形貌,并对共混体系的增韧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利用PPR作为PC的增韧剂以降低PC对缺口的敏感... 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碳酸脂(PC)/无规共聚聚丙烯(PPR)/POE-g-MAH合金。测试了合金的力学性能和流变性能,观察了合金的拉伸和冲击断面的形貌,并对共混体系的增韧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利用PPR作为PC的增韧剂以降低PC对缺口的敏感性,改善了成型加工性能,同时确定了各组分的最佳质量比为:100/20/5。PC为连续相,PPR为分散相,POE-g-MAH作为增容剂增强界面间的相容性,有利于合金韧性的提高,两相界面脱粘和空穴化引发的剪切屈服是该共混体系能量耗散的主要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酯 无规共聚聚丙烯 共混 增韧 性能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β成核剂改性POM/EVA/PP三元共混材料的性能与表征
14
作者 聂鑫 丁会利 +2 位作者 张梅 郑德 张洁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7-80,共4页
利用稀土β成核剂(WBGⅡ)对聚甲醛(POM)/乙烯—醋酸乙烯(EVA)/聚丙烯(PP)三元共混材料进行改性,借助PLM、WAXD、DMA等分析手段对该体系进行热力学分析及对体系的结晶行为、结晶形态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其对共混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结... 利用稀土β成核剂(WBGⅡ)对聚甲醛(POM)/乙烯—醋酸乙烯(EVA)/聚丙烯(PP)三元共混材料进行改性,借助PLM、WAXD、DMA等分析手段对该体系进行热力学分析及对体系的结晶行为、结晶形态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其对共混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通过加入稀土β成核剂,POM/EVA/PP三元共混材料的相容性良好,且体系晶型发生明显变化,且加入少量稀土β成核剂,POM/EVA/PP三元共混材料的冲击性能及综合力学性能就可得到有效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醛/乙烯-醋酸乙烯/聚丙烯共混物 稀土Β成核剂 力学性能 结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氯乙烯/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6
15
作者 胡海彦 潘明旺 +2 位作者 李秀错 石旭东 张留成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62-165,共4页
通过原位插层法制备了聚氯乙烯/粘土纳米复合材料,分别采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其结构与形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粘土片层已基本被剥离,均匀分散于聚氯乙烯树脂基体中。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适量有机粘... 通过原位插层法制备了聚氯乙烯/粘土纳米复合材料,分别采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其结构与形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粘土片层已基本被剥离,均匀分散于聚氯乙烯树脂基体中。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适量有机粘土的加入能使其拉伸强度和维卡软化点均较纯聚氯乙烯有较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氯乙烯/粘土纳米复合材料 原位插层法 制备 X射线衍射 透射电子显微镜 结构 力学性能 耐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SBS/OMMT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形态 被引量:4
16
作者 韩萍 徐宏德 +3 位作者 瞿雄伟 刘亚军 吕占霞 李杨 《合成树脂及塑料》 EI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4-66,共3页
采用纳米有机蒙脱土(OMMT)改性的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增韧聚丙烯(PP)。研究发现,SBS与OMMT有很好的相容性。可促使OMMT颗粒均匀分散在PP基体中。透射电子显微镜照片显示,OMMT被SBS颗粒包裹,形成更大的剪切屈服区域,有... 采用纳米有机蒙脱土(OMMT)改性的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增韧聚丙烯(PP)。研究发现,SBS与OMMT有很好的相容性。可促使OMMT颗粒均匀分散在PP基体中。透射电子显微镜照片显示,OMMT被SBS颗粒包裹,形成更大的剪切屈服区域,有利于材料的增韧。偏光显微镜照片显示,OMMT的加入使PP球晶尺寸明显变小,这是由于OMMT在其中起到了成核剂的作用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蒙脱土 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 复合材料 相容性 增韧 结构 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氧烷改性WPU/ATO复合分散体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3
17
作者 吴金丽 李雪 +3 位作者 崔继菲 臧金燕 杭继虎 张福强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316-1318,共3页
将合成的水性聚氨酯(WPU)与纳米氧化锡锑(ATO)复合,得到了功能性WPU/ATO复合分散体,研究了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的交联反应及其对薄膜性能的影响。FT-IR结果确认了KH560硅醇间的缩合反应,以及KH560的环氧基与WPU中羧... 将合成的水性聚氨酯(WPU)与纳米氧化锡锑(ATO)复合,得到了功能性WPU/ATO复合分散体,研究了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的交联反应及其对薄膜性能的影响。FT-IR结果确认了KH560硅醇间的缩合反应,以及KH560的环氧基与WPU中羧基之间的酯化反应。缩合和酯化等反应实现了功能性薄膜的后交联,既显著改善了薄膜的附着力、硬度和耐水性,又保障了良好的透过率和隔热效果。当KH560用量为3.0%(质量分数),ATO用量为7.0%(质量分数)时,薄膜附着力为0级,硬度达2H,吸水率为10.7%,可见光透过率为70.1%,红外屏蔽率达到66.5%,薄膜满足了透明和隔热的双重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性聚氨酯 交联反应 隔热 氧化锡锑 透过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β-成核剂改性无规共聚聚丙烯抗菌塑料的性能表征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旭 丁会利 +3 位作者 肖山 张梅 聂鑫 郑德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5-28,45,共5页
讨论了无机金属离子/纳米二氧化钛抗菌剂和有机季铵盐抗菌剂对加入WBGⅡ的无规共聚聚丙烯(PPR)复合材料抗菌性能、力学性能和结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抗菌剂的加入明显地提高了PPR的抗菌能力,且无机抗菌剂的作用效果要优于所选取的有... 讨论了无机金属离子/纳米二氧化钛抗菌剂和有机季铵盐抗菌剂对加入WBGⅡ的无规共聚聚丙烯(PPR)复合材料抗菌性能、力学性能和结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抗菌剂的加入明显地提高了PPR的抗菌能力,且无机抗菌剂的作用效果要优于所选取的有机季铵盐抗菌剂,但其对于基体力学性能的影响也较大。无机抗菌剂用量在6~10份时,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分别达到93.8%~99.2%、91.7%~98.2%;有机季铵盐抗菌剂用量在2.5份时,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分别达到91.0%、9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规共聚聚丙烯 抗菌剂 稀土 Β成核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法聚吡咯膜作锂二次电池正极的电池性能 被引量:6
19
作者 任丽 陈晓凤 马建江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3-136,共4页
以电化学法制备的聚吡咯膜作正极,组装锂/聚吡咯(PPy)二次电池。运用CHI650B电化学工作站和LAND电池测试系统对电池性能进行测试和表征。结果表明,当充放电电流为0.05 mA,正极片成型压力为10 MPa时,电池的放电比容量和库仑效率随循环次... 以电化学法制备的聚吡咯膜作正极,组装锂/聚吡咯(PPy)二次电池。运用CHI650B电化学工作站和LAND电池测试系统对电池性能进行测试和表征。结果表明,当充放电电流为0.05 mA,正极片成型压力为10 MPa时,电池的放电比容量和库仑效率随循环次数增加而缓慢增大,经过60个循环后放电比容量达到36 mAh/g,库仑效率为100%。电池的循环伏安曲线存在明显的氧化还原峰,且峰电流很大,说明PPy正极材料的氧化还原可逆性很好。采用电化学阻抗谱分析了电池的内部作用机理,为进一步提高电池综合性能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法 聚吡咯膜 锂二次电池 正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吡咯/海藻酸钙导电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3
20
作者 任丽 陈晓凤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175-1178,共4页
用乳液法成功制备出形貌规则的海藻酸钙微球,以该微球为"模板",合成出电导率为3.82S/cm的聚吡咯/海藻酸钙微球,探讨了其形成机理。用扫描电镜(SEM)对海藻酸钙微球及聚吡咯/海藻酸钙微球形貌进行了表征,发现搅拌速度为2200r/mi... 用乳液法成功制备出形貌规则的海藻酸钙微球,以该微球为"模板",合成出电导率为3.82S/cm的聚吡咯/海藻酸钙微球,探讨了其形成机理。用扫描电镜(SEM)对海藻酸钙微球及聚吡咯/海藻酸钙微球形貌进行了表征,发现搅拌速度为2200r/min时,海藻酸钙微球形貌最好,直径约为7μm,聚吡咯/海藻酸钙微球直径约为10μm。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光谱(XRD)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海藻酸钙微球已经成功掺杂到聚吡咯中;聚吡咯/海藻酸钙微球的XRD衍射峰强度明显高于纯聚吡咯的衍射峰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吡咯 海藻酸钙微球 乳液法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