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3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调研与思考
1
作者 饶中浩 郑喜颖 +3 位作者 卢晓萍 刘树达 刘新健 李孟涵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7-426,共10页
储能技术是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比例,促进能源结构转型,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随着储能行业蓬勃发展,储能技术快速迭代,当前储能领域正面临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是培养储能领域拔尖创新人才... 储能技术是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比例,促进能源结构转型,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随着储能行业蓬勃发展,储能技术快速迭代,当前储能领域正面临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是培养储能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保障。目前已获批该专业建设的84所高校充分发挥自身学科特点和优势,形成了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在储能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尽管目前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期较短,但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社会影响力的深入分析将有助于进一步明确专业的优化方向。本文在分析各高校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采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进行调研与分析,研究结果揭示了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培养方案、学科交叉、平台构建、资源配置和影响力建设等方面的成效及其未来的优化方向。本研究旨在为我国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科学与工程 人才培养 培养方案 学科交叉 专业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云计算的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2
作者 陈万基 赵阳 +1 位作者 周君涛 依里帆·艾克拜尔江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5年第3期271-283,共13页
探究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效应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为相关管理单位进行保护区健康发展、科学管理等提供科学数据与理论支撑。研究基于AI Earth地球科学云平台,通过土地利用变化度和构建遥感生态指数方法探究西天山国... 探究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效应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为相关管理单位进行保护区健康发展、科学管理等提供科学数据与理论支撑。研究基于AI Earth地球科学云平台,通过土地利用变化度和构建遥感生态指数方法探究西天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2020年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效应时空演变特征,并分析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效应,得到如下结果:(1)保护区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为草地和冰雪面积缩小,其他地类均有扩张。(2)保护区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最大的是农田,其次是裸地,森林和草地动态度最小。(3)保护区2000-2020年绿度和湿度变化表现持续减小,干度先增加后减小,热度表现持续增加趋势。(4)保护区2000-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面积呈现下降趋势,生态环境质量为良好和优秀的面积比例上升,且良好等级面积有部分流入优秀等级,使得优秀等级面积增加较多。保护区2000-2020年土地变化与生态环境效应表现为草地向森林的转移改善生态环境,裸地面积的持续性扩张和农田扩张潜在生态风险;冰雪面积减少短期内贡献土地,为植被发育提供条件,能够改善生态环境,但长期发展过程中冰雪面积的持续缩减会严重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AI Earth 生态环境效应 遥感生态指数 土地利用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进展与探讨 被引量:13
3
作者 饶中浩 刘新健 +3 位作者 刘臣臻 王坤 李孟涵 田亮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83-1095,共13页
储能对于促进太阳能、风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为储能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稳固的人才支持,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自西安交通大学于2020年获批第一个储能... 储能对于促进太阳能、风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为储能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稳固的人才支持,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自西安交通大学于2020年获批第一个储能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以来,目前已有60余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这一迅猛发展趋势清晰地表明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涉及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体系,给专业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带来一定的难度。虽然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已经过了几年的发展,但是其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仍在不断地探索和改进,且不同高校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向有所差异,呈现出各自的特点。本文汇总了部分高校在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培养方向设置以及储能教学资源和平台建设等情况,总结了不同高校在储能领域人才培养的经验和思路,为该专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建设 人才培养 储能科学与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金属生产过程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高文芳 崔晗 +8 位作者 孙一冉 彭佳晴 朱睿 夏然 张馨予 李佳奇 王学良 孙峙 吕龙义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056-3073,共18页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金属资源的关键性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关注的问题,金属资源的大范围应用使其在生产时造成的环境影响越来越严重。为选择对环境影响较小的金属种类及生产方式,针对62种典型金属工业生产过程,对其相关的环境影响评价研...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金属资源的关键性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关注的问题,金属资源的大范围应用使其在生产时造成的环境影响越来越严重。为选择对环境影响较小的金属种类及生产方式,针对62种典型金属工业生产过程,对其相关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进展进行总结,重点关注黑色金属和有色轻、重金属生产过程的环境影响,并对与碳足迹分析相关的研究进行重点总结评述。重金属在生态毒性、人类健康等毒性影响方面均有较大影响;稀有金属和准金属的相关评价主要集中在Li和V上,且是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贵金属相比其他金属造成的碳排放较为显著。金属生产行业未来需重点考虑金属元素自身性质,依据其不同阶段的污染程度优化生产方式,且聚焦金属生产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工业生产过程 环境影响评价 废物处理 环境 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中供热系统中可再生能源站的布局同步优化模型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晋达 孔凡思 +1 位作者 靳宇飞 张碧珊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66-275,共10页
为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非电利用”,对集中供热系统引入可再生能源站(由电锅炉和电动空气源热泵构成),提高系统对波动性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及经济性。在集中供热系统中针对新增可再生能源站配置数量、接入位置及装机容量分配方案建... 为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非电利用”,对集中供热系统引入可再生能源站(由电锅炉和电动空气源热泵构成),提高系统对波动性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及经济性。在集中供热系统中针对新增可再生能源站配置数量、接入位置及装机容量分配方案建立同步优化模型,该模型分为内、外两个优化模块,内部优化一级网循环泵的总功耗成本以及供热系统对波动性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外部优化全生命周期的经济收益净现值,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内以内、外两个模块的综合最优为目标,利用遗传算法实现高效全局优化。通过案例分析表明,在供热系统中新增能源站之后,通过该同步优化模型,整个集中供热系统的水力工况得到优化,管网全部热力站用户的平均资用压差减小,消耗在输配管网和热力站调节阀上的功耗显著降低,并带来可观的节能经济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再生能源 成本效益分析 优化 区域供热 容量分配 全生命周期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木型变孔隙泡沫陶瓷的传热特性研究
6
作者 王恩宇 姜洪来 唐世乾 《燃烧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1,共8页
为了研究积木型变孔隙泡沫陶瓷的传热特性,采用稳态平面热源法,在分析热源温度对积木型泡沫陶瓷接触热阻影响的基础上,给出了孔密度梯度、厚度梯度和平均孔径对积木型泡沫陶瓷有效导热系数的影响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积木型泡沫陶瓷的接... 为了研究积木型变孔隙泡沫陶瓷的传热特性,采用稳态平面热源法,在分析热源温度对积木型泡沫陶瓷接触热阻影响的基础上,给出了孔密度梯度、厚度梯度和平均孔径对积木型泡沫陶瓷有效导热系数的影响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积木型泡沫陶瓷的接触热阻,随着热源温度的增加而降低,接触热阻占比也随之降低,减小幅度最大可达10.2%;在沿热流方向孔密度梯度变化相同时,随着积木型泡沫陶瓷平均孔径逐渐增加,有效导热系数也随之增加;当平均孔径相同时,沿热流方向孔密度递减而厚度递增型的积木型泡沫陶瓷有效导热系数最大;与沿热流方向孔密度梯度变化影响相比,积木型泡沫陶瓷平均孔径变化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陶瓷 导热系数 平均孔径 孔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nton催化剂的开发及其对高盐高COD电镀废水的处理
7
作者 张长平 杨梦康 +2 位作者 刘方骏 艾廷阳 王晓欧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0-176,共7页
针对高盐高COD电镀废水,开发了碳基、硅基Fenton催化剂,通过扫描电镜、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热重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等对Fenton催化剂进行了形貌、孔径及结构的表征,考察了pH、反应时间、废水... 针对高盐高COD电镀废水,开发了碳基、硅基Fenton催化剂,通过扫描电镜、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热重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等对Fenton催化剂进行了形貌、孔径及结构的表征,考察了pH、反应时间、废水电导率对碳基、硅基Fenton催化剂处理模拟电镀废水效果的影响,最后考察了碳基、硅基Fenton催化剂处理实际电镀废水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碳基催化剂表面有许多不规则的片块结构,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硅基材料有许多不规则的层状堆叠和明显的孔结构,具有较大的孔径和较高热稳定性。碳基催化剂和硅基催化剂中铁锰以氧化物的形式与碳基和硅基相结合,适用pH广泛,在pH为2~9时,COD去除率保持较高水平。对于不同含盐量的电镀废水,碳基催化剂和硅基催化剂展现出不同的催化性能和稳定性,在处理高电导率和复杂水质的电镀废水时,硅基催化剂表现更优;而在处理低电导率废水时,碳基催化剂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镀废水 碳基Fenton催化剂 硅基Fenton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曝气工程技术研究——以德州胜利油田地下水石油污染治理为例 被引量:17
8
作者 武强 王志强 +3 位作者 杨淑君 韩超 张文宇 罗立红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14-221,共8页
为了研究地下水石油污染现场曝气治理效果,在胜利油田石油开采区进行了地下水现场曝气治理技术研究。采用溶解氧浓度法研究了曝气操作条件(曝气深度、曝气压力和曝气流量)对地下水石油污染曝气治理技术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曝气... 为了研究地下水石油污染现场曝气治理效果,在胜利油田石油开采区进行了地下水现场曝气治理技术研究。采用溶解氧浓度法研究了曝气操作条件(曝气深度、曝气压力和曝气流量)对地下水石油污染曝气治理技术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曝气压力和流量下,曝气深度越大,影响半径越大,但影响区内的气流分布越稀疏;相反,曝气深度越小,则曝气影响半径越小,但在影响区内空气流线分布越密。气流分布密度和曝气影响半径随曝气压力和流量增大而增大,但存在一个最佳限值;现场曝气存在气流分布不对称现象,是由于土壤介质的渗透性不均匀所致。地下水曝气技术对地下水石油污染治理效果显著,但曝气操作条件对该技术影响较大,需根据地质条件通过现场曝气试验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石油污染 曝气 气流分布 影响半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调查与监测分析——以2015年1月监测数据为例 被引量:9
9
作者 张钰 马金香 +2 位作者 冯露菲 李彬 王华军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4-99,共6页
为了解天津博物馆文物保护环境状况,选取天津博物馆展厅内的部分展柜微环境为监测分析对象,利用无线传感监测系统对文物保存环境进行监测,监测日期为2015年1月份,监测参数包括展柜内的温湿度、光照度、紫外线和空气污染物。在数据分析... 为了解天津博物馆文物保护环境状况,选取天津博物馆展厅内的部分展柜微环境为监测分析对象,利用无线传感监测系统对文物保存环境进行监测,监测日期为2015年1月份,监测参数包括展柜内的温湿度、光照度、紫外线和空气污染物。在数据分析过程中结合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和控制方面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对展柜的调控效果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发现:独立加湿机控制的独立展柜相对湿度介于60.4%~63.3%,相对湿度偏高,建议展柜内配合一定量的调湿材料一起控制;光照度在闭馆时为1.84lx,开馆时介于43.96~52.22lx,开馆时紫外线强度介于0.02~0.06μW/cm2,基本能够满足《博物馆照明设计规范》的要求;展厅内二氧化碳浓度受观众人数的影响,在12∶00~14∶00浓度达到最大值,随后又不断降低,VOC浓度在展柜内存在累积增加现象。调查分析结果可为提高文物保护水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环境 温湿度 光照度 紫外线强度 空气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课堂教学中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缺失与重构 被引量:20
10
作者 刘颖 沈伯雄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9-152,共4页
自主学习作为一种主动性、探索性的学习状态,它已然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高校课堂教学中大学生自主学习缺失,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学习能动性较弱、教师教学理念陈旧、学习目的功利化、教师责任意识淡化等。这就需要对其进行重... 自主学习作为一种主动性、探索性的学习状态,它已然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高校课堂教学中大学生自主学习缺失,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学习能动性较弱、教师教学理念陈旧、学习目的功利化、教师责任意识淡化等。这就需要对其进行重构:帮助大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大学生的内在动机;培养大学生的学习策略;发挥高校教师的辅助作用;营造个人自由的学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堂教学 自主学习 学习意识 内在动机 学习策略 学习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典型原材料资源关键性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11
作者 高文芳 郭天玥 +6 位作者 高放 于曼 崔晗 李华杰 阎文艺 吕龙义 孙峙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19-1631,共13页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对矿产原材料的开采不断加深,许多资源面临供应危机。为了更好地计算该矿产的关键性,同时满足低碳的需求,众多研究团队的原材料关键性研究方法相继出现。本研究详细论述了美国、欧盟、中国的4种典型...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对矿产原材料的开采不断加深,许多资源面临供应危机。为了更好地计算该矿产的关键性,同时满足低碳的需求,众多研究团队的原材料关键性研究方法相继出现。本研究详细论述了美国、欧盟、中国的4种典型原材料关键性评价方法,及另外8种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方法,针对73种关键性原材料深入分析各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通过对评价方法的评价框架进行梳理、对评价结果进行归纳、对评价的展现形式进行对比、对方法的具体应用进行总结,结果表明,大部分关键性评价都包含供应风险、供应限制的脆弱性以及环境影响三大指标,展现方法大致分为加权求和法和矩阵分析法。分析得出现阶段各评价方法存在评价对象局限、指标不全、准确性不高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原材料关键性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讨论,确定了锂、钴等28种公认的关键原材料。最后,提出原材料关键性评价的未来发展需要具备四个基本性质,即全面性、可自定义性、可预见性和准确性,以促进关键性评价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普及,为推进工业绿色低碳化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材料关键性 综合评价 供应风险 矩阵分析 环境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2-乙氧基乙基)-3-吗啉丙-1-胺为主体的双溶剂吸收剂用于CO_(2)捕集
12
作者 刘岳能 吴亚杰 +2 位作者 曹蒙欢 单楠烁 苟湘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1-529,共9页
为开发具备吸收负载量高、解吸率高和解吸能耗低的CO_(2)吸收剂,以N-(2-乙氧基乙基)-3-吗啉丙-1-胺(2-EEMPA)、2-氨基-2-甲基-1-丙醇(AMP)和哌嗪(PZ)为活性组分,N,N-二甲基甲酰胺(DMF)和H_(2)O为溶剂,构建了3种吸收剂体系(2-EEMPA/DMF/H... 为开发具备吸收负载量高、解吸率高和解吸能耗低的CO_(2)吸收剂,以N-(2-乙氧基乙基)-3-吗啉丙-1-胺(2-EEMPA)、2-氨基-2-甲基-1-丙醇(AMP)和哌嗪(PZ)为活性组分,N,N-二甲基甲酰胺(DMF)和H_(2)O为溶剂,构建了3种吸收剂体系(2-EEMPA/DMF/H_(2)O、2-EEMPA/AMP/DMF/H_(2)O和2-EEMPA/PZ/DMF/H_(2)O)。考察了3种吸收剂体系在不同活性组分、溶剂配比下对CO_(2)的吸收和解吸性能,并与质量分数30%单乙醇胺(30%MEA)水溶液(简称为30%MEA)进行了性能比较。结果表明,2-EEMPA、PZ、DMF、H_(2)O的质量比为20∶10∶40∶30的2-EEMPA/PZ/DMF/H_(2)O吸收剂(20E10P40D30H)具有最佳性能,CO_(2)解吸负载量达到0.573 mol CO_(2)/mol胺,是30%MEA(0.274 mol CO_(2)/mol胺)的2.09倍;在80℃下CO_(2)解吸率为82.7%,较30%MEA(54.6%)提高28.1%,且解吸能耗(18.9 kJ/g CO_(2))仅为30%MEA(54.6 kJ/g CO_(2))的34.6%;经过5次吸收-解吸循环后,20E10P40D30H的CO_(2)吸收负载量仍保持在0.609 mol CO_(2)/mol胺,比30%MEA(0.369 mol CO_(2)/mol胺)提高了6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捕集 N-(2-乙氧基乙基)-3-吗啉丙-1-胺 双溶剂 复配 解吸能耗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的不同保温供暖工况下日光温室环境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联胜 孟阔 +3 位作者 王冬计 张晓宇 刘华民 刘东红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09-716,共8页
为提高日光温室冬季供暖期间的空气温湿度和空气流场均匀性,采用CFD构建了不同保温供暖工况下的日光温室环境模型,模拟分析了散热末端布置位置、室内顶部保温薄膜、供水温度等对室内空气温湿度分布特性和空气流动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 为提高日光温室冬季供暖期间的空气温湿度和空气流场均匀性,采用CFD构建了不同保温供暖工况下的日光温室环境模型,模拟分析了散热末端布置位置、室内顶部保温薄膜、供水温度等对室内空气温湿度分布特性和空气流动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夜间供暖过程中,散热器、高温墙体及土壤加热的共同作用使温室内部空气迅速升温,1h后可达到16℃。热浮力作用会导致温室内部空气温度分布呈现上热下冷趋势,在温室顶部形成了明显的局部高温区,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大顶棚散热量和供暖热负荷。在室内顶部敷设保温薄膜和将散热器安装在温室中部时,维持地埋管散热量不变,可进一步降低散热器供水温度,减小供暖热负荷,散热器散热量可降低35.59%,室内空气温度标准差降低7.21%,空气温度均匀性大大改善。室内顶部保温薄膜的存在会使空气温湿度同时增加,但作物生长区的相对湿度仍可维持在80%以下。散热末端布置位置、室内顶部保温薄膜、供水温度等对室内空气流动过程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各个工况下的近地面空气流速皆小于0.2m·s^(-1),对植株生长的负面影响很小。研究成果为日光温室供暖过程组织提供了基础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温室 数值模拟 散热设备 温度分布 湿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力热管式双级海水淡化制盐系统性能研究
14
作者 刘圣泽 蒙浩然 +2 位作者 何昭卫 蔡玉婷 苟湘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7-83,共7页
设计并搭建了一种以导热油为热源的重力热管式双级海水淡化制盐系统。以模拟海水作为料液,通过改变热源温度,分析淡化系统在浓盐水排放前的产水量、能耗、效率、热管热阻和热管等效对流换热系数随系统运行时间的变化。在140℃热源温度... 设计并搭建了一种以导热油为热源的重力热管式双级海水淡化制盐系统。以模拟海水作为料液,通过改变热源温度,分析淡化系统在浓盐水排放前的产水量、能耗、效率、热管热阻和热管等效对流换热系数随系统运行时间的变化。在140℃热源温度下进行淡化制盐实验,实现淡水与盐同时连续产出。结果表明,系统运行一小时内,随热源温度的升高,一、二级产水量与效率上升,总能耗下降,双级热管等效对流换热系数上升;随系统运行时间的推移,一、二级产水量,效率,双级热管等效对流换热系数总体下降。系统稳定后,一、二级产水量分别为1.08、0.58 kg/h;一、二级热管等效对流换热系数分别为1240.37、284.68 W/(m^(2)·K);系统总效率为46.05%;产品盐产量为2.4 g/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热管 连续 双级海水淡化 等效对流换热系数 制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蜡/SiO_(2)/mEG相变材料的制备与热性能探究
15
作者 张豪 曹姗姗 +1 位作者 齐承英 吴向东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00-204,209,共6页
为了提高石蜡(PW)的导热性能和改善泄露问题,研究了一种混合尺寸膨胀石墨(mEG)和纳米二氧化硅(SiO_(2))协同的体系。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种新型形状稳定的PW/SiO_(2)/mEG复合相变材料,并对复合相变材料的热性能、微观结构、循环稳定性等... 为了提高石蜡(PW)的导热性能和改善泄露问题,研究了一种混合尺寸膨胀石墨(mEG)和纳米二氧化硅(SiO_(2))协同的体系。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种新型形状稳定的PW/SiO_(2)/mEG复合相变材料,并对复合相变材料的热性能、微观结构、循环稳定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PW/SiO_(2)/EG-20目-18μm具有丰富的三维吸附网络,对PW吸附效果显著;在110℃及以下温度可实现无泄漏储热,并具有良好的形态稳定性;mEG极大地提高了相变材料的传热性能;10%EG-20目-18μm的加入使得PW/SiO_(2)/mEG的导热系数提升为4.05 W/(m·K),较纯石蜡提高了约13.1倍;此外,还观察到PW/SiO_(2)/EG-20目-18μm在经历300次熔融和凝固循环后相变温度仅变化了0.3℃,潜热降低了2.20 J/g,表现出良好的热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定型相变材料 石蜡 纳米二氧化硅 混合尺寸膨胀石墨 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土壤中全氟化合物的迁移转化与污染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16
作者 郭羽彤 牛世欣 +1 位作者 吕宏虹 唐景春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6-579,共14页
本文综述了农田土壤中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质(Per-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的迁移转化以及固定化/稳定化、电化学氧化、植物/微生物修复、土壤淋洗等控制技术,并对这些技术方法的关键影响因素、优缺点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 本文综述了农田土壤中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质(Per-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的迁移转化以及固定化/稳定化、电化学氧化、植物/微生物修复、土壤淋洗等控制技术,并对这些技术方法的关键影响因素、优缺点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阐述和总结。然而,PFAS的复杂性及其具有的化学和热稳定性,以及各种修复技术对农田土壤结构、肥力和作物生长的影响使得PFAS在农田土壤中的修复具有挑战性。本文还指出了各种农田修复技术在降解全氟化合物过程中的局限性。固定化/稳定化技术能够通过吸附剂将PFAS固定,降低其迁移性,但固定化材料存在寿命限制,其长期稳定性仍需进一步研究。植物/微生物修复技术虽然环保,但反应周期相对较慢,需要更多研究探索其在长期修复中的潜力。电催化氧化技术在处理PFAS时表现出高效性,但面临高成本和高能耗问题,尤其在大规模应用时,电能消耗和操作成本可能成为限制因素。土壤淋洗法虽然能有效去除PFAS,但使用的有机溶剂可能残留在土壤中,对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影响,因此在应用前必须对溶剂的生态毒性进行评估。新型PFAS修复技术的开发对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提高材料性能、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及推动环保技术进步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最后提出,需将目光聚焦在机械破坏、电子束等新型修复技术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化合物 农田土壤 迁移转化 修复技术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元学习的标签噪声自适应学习算法
17
作者 齐巧玲 王啸啸 +2 位作者 张茜茜 汪鹏 董永峰 《计算机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113-2122,共10页
图像分类需要收集大量的图片进行模型训练与优化,但收集过程会不可避免地带来噪声标签。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鲁棒性分类方法应运而生。在目前的鲁棒性分类方法中,超参数的设置需要手动调节,对人力物力带来了大量的损耗。因此,提出元超参... 图像分类需要收集大量的图片进行模型训练与优化,但收集过程会不可避免地带来噪声标签。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鲁棒性分类方法应运而生。在目前的鲁棒性分类方法中,超参数的设置需要手动调节,对人力物力带来了大量的损耗。因此,提出元超参数调节器(MHA),采用双层嵌套循环优化的方法自适应地学习噪声感知的超参数组合,并提出Meta-FPL(Feature Pseudo-Label adaptive learning based on Meta learning)算法。此外,为了解决元训练阶段的反向传播过程耗费大量GPU算力的问题,提出选择激活元模型层(SAML)策略。该策略通过比较虚拟训练阶段反向传播的平均梯度与元梯度的大小,限制部分元模型层的更新,从而有效提升模型的训练效率。在4个基准数据集和1个真实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与MLC(Meta Label Correction for noisy label learning)、CTRR(ConTrastive RegulaRization)和FPL(Feature Pseudo-Label)算法相比,Meta-FPL算法的分类准确率较高。此外,引入SAML策略后,在元训练阶段的反向传播过程训练时长缩短了79.52%。可见,Meta-FPL算法能在较短的训练时间内有效提升分类测试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深度神经网络 图像分类 标签噪声 元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饲料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生长、种间竞争的影响
18
作者 李高成 孔文文 +3 位作者 刘德泽 位梦姣 郭智 黄岁樑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5-379,共15页
由于湖泊水库等养殖水体中鱼饲料等营养物质的投加,导致藻类大量繁殖并严重威胁养殖水体生态平衡,了解养殖水环境中藻类之间的竞争特点和生存策略对揭示水华暴发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实验采用无氮磷的M-11培养基,加入鱼饲料制备成改进的M... 由于湖泊水库等养殖水体中鱼饲料等营养物质的投加,导致藻类大量繁殖并严重威胁养殖水体生态平衡,了解养殖水环境中藻类之间的竞争特点和生存策略对揭示水华暴发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实验采用无氮磷的M-11培养基,加入鱼饲料制备成改进的M-11培养基,以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为实验对象,设定培养条件为:白天3000 lx,28℃,12 h;夜间0 lx,20℃,12 h。通过测定藻细胞密度和氮磷营养盐浓度,并应用改进的藻生长动力学方程和竞争方程,研究鱼饲料作为氮磷营养源时两种藻在单独培养和共生培养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和竞争行为。结果表明:(1)单培养情况下,铜绿微囊藻的最大藻细胞密度为1411×10^(4)cells/mL,约为斜生栅藻的2.6倍;斜生栅藻在实验初期(0~4 d)的平均比生长速率为0.405 d^(-1),显著大于铜绿微囊藻(0.124 d^(-1))。(2)共培养情况下,铜绿微囊藻的平均抑制率比斜生栅藻高22.6%,平均竞争抑制参数比斜生栅藻低2.009,斜生栅藻在竞争中占优势。(3)LotkaVolterra方程、改进的Monod方程、改进的Logistic方程以及基于此方程导出的系列方程,能够描述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生长、竞争、营养盐利用行为(R^(2)=0.451~0.998)。(4)比较改进的M-11培养基与营养状态指数相近的常规无机盐培养基,发现改进的M-11培养基中两种藻在单培养和共培养情况下的最大藻细胞密度更高。(5)鱼饲料在水体中的营养盐释放特征有助于斜生栅藻在实验初期维持较高的比生长速率并快速利用营养盐,从而在共培养时易于取得竞争优势。研究结果可为养殖水体水华的防治提供理论指导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 斜生栅藻 鱼饲料 营养盐 种间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US-InVEST模型的濮阳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储量评估
19
作者 李佳凡 付昊 +2 位作者 张盼月 张光明 郭锐利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0-145,共6页
土地利用变化是引起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基于2010—2020年濮阳市土地利用数据,采用PLUS-InVSET模型预测自然发展、经济发展、耕地保护、协调发展4种情景下2035年濮阳市土地利用类型及碳储量时空变化,结果表明:2010—2020年濮阳... 土地利用变化是引起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基于2010—2020年濮阳市土地利用数据,采用PLUS-InVSET模型预测自然发展、经济发展、耕地保护、协调发展4种情景下2035年濮阳市土地利用类型及碳储量时空变化,结果表明:2010—2020年濮阳市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耕地和建设用地,碳储量呈持续减少趋势;与2020年碳储量相比,自然发展情景碳储量减少最显著,耕地保护情景碳储量增加;碳储量变化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关系密切,土地利用类型发生转移时碳储量随之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土地利用 PLUS-InVEST模型 濮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AES的管道-井筒储气室充气过程的数值模拟
20
作者 刘欣 杜廷召 +4 位作者 张利媛 申会兵 刘联胜 王子月 李轶烽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4559-4566,共8页
压缩空气储能作为一种新型能源存储技术,在削峰填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废弃油井储气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提出了一种管道-井筒储气室(储气空间由地上管道与地下井筒构成),模拟研究了其充气过程,重点分析了内部气体的热力学与流动特... 压缩空气储能作为一种新型能源存储技术,在削峰填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废弃油井储气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提出了一种管道-井筒储气室(储气空间由地上管道与地下井筒构成),模拟研究了其充气过程,重点分析了内部气体的热力学与流动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压缩气体流入管道-井筒储气室内,在高温井筒壁面的加热作用下,气体温度迅速升高;随后,气体温度略高于壁面温度,此时气体向壁面散热;直至储气压力升高至约3 MPa,气体温度和散热量均趋于稳定。由于地温梯度的存在,充气过程中地下井筒不同区域内气体特性差异显著。随着井深的增加,气体流速、密度和沿程阻力减小;且随着储气压力的升高,各区域内气体流速和沿程阻力差异减小。研究结果对利用地下井筒作为储气空间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实际工程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空气储能 管道-井筒储气室 充气过程 热力学与流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