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1篇文章
< 1 2 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进SSA优化的BP神经网络交通量预测模型 被引量:8
1
作者 陈亮 郝祎纯 +1 位作者 李巧茹 丁景轩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4-101,共8页
为更加准确地进行交通量预测,针对传统的BP神经网络随机赋值、收敛速度慢等问题,提出了改进麻雀搜索算法(sparrow search algorithm,SSA)优化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该模型结合SSA位置更新原理和鸡群优化算法中公鸡位置更新方法对麻雀... 为更加准确地进行交通量预测,针对传统的BP神经网络随机赋值、收敛速度慢等问题,提出了改进麻雀搜索算法(sparrow search algorithm,SSA)优化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该模型结合SSA位置更新原理和鸡群优化算法中公鸡位置更新方法对麻雀搜索算法进行改进,在避免算法陷入局部最优和位置更新无效的同时有效地提高了算法的收敛速度。利用改进麻雀搜索算法对BP神经网络的权值和阈值进行寻优赋值,得到了改进SSA-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利用交通量数据,对LSTM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SSA-BP神经网络和改进SSA-BP神经网络4种预测模型进行训练和测试,以MAE、MAPE、MSE、RMSE和EC 5个指标对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优于LSTM神经网络,且麻雀搜索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相较于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MAE降低了0.28 veh/(3 min)、MAPE降低了1%、MSE降低了2.72 veh/(3 min)、RMSE降低了0.04;改进麻雀搜索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相较于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MAE降低了1.31 veh/(3 min)、MAPE降低了4%、MSE降低了9.2 veh/(3 min)、RMSE降低了0.18,且拟合度更接近于1。改进SSA-BP预测模型的性能优于SSA-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且有效提高了BP神经网络的预测精度,拟合度达到0.98,该模型适用于交通量预测,能够为智能交通系统提供可靠的预测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量预测 BP神经网络 改进麻雀搜索算法 权值 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高速隧道交通事故严重程度预测及特大事故决策规则提取 被引量:6
2
作者 乔建刚 范颖蓉 +1 位作者 陶瑞 王傑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86-192,共7页
为有效避免隧道段发生人员伤亡严重的交通事故,选取2013—2023年我国国内(不含港澳台)发生的交通事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合事故严重程度和时空分布情况筛选出14个影响因素;采用随机森林模型构建山区高速隧道段交通事故严重程度预测模型... 为有效避免隧道段发生人员伤亡严重的交通事故,选取2013—2023年我国国内(不含港澳台)发生的交通事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合事故严重程度和时空分布情况筛选出14个影响因素;采用随机森林模型构建山区高速隧道段交通事故严重程度预测模型,对比分析有序Logit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与所构建的模型预测精度;基于规则重要性对随机森林中“特大事故”决策规则进行提取。研究结果表明:随机森林模型对于事故严重程度的预测结果较优,决策规则揭示人员伤亡严重时的影响因素组合。研究结果可为针对事故严重程度影响机理提出改进意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随机森林模型 决策规则 事故 严重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PSO-LSTM算法预测高速公路交通量 被引量:5
3
作者 乔建刚 李硕 +1 位作者 刘怡美 彭瑞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466-6472,共7页
高速公路交通政策的制定需要准确地预测交通量,基于此,选用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机器学习模型对其研究,针对LSTM模型中参数确定的问题,选用粒子群优化(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算法对其优化,同时针对PS... 高速公路交通政策的制定需要准确地预测交通量,基于此,选用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机器学习模型对其研究,针对LSTM模型中参数确定的问题,选用粒子群优化(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算法对其优化,同时针对PSO算法中粒子位置更新问题,以公式中各参数含义为切入点进行改进,将PSO算法公式中原来静态的惯性权重及学习权重改为会随着迭代次数及粒子位置改变而改变的动态值,从而达到搜寻精度提高的目的,据此构造改进PSO-LSTM模型,最后通过实例计算分析,分别对高速公路的工作日及休息日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改进的PSO-LSTM模型较LSTM模型在工作日及休息日交通量的预测上,其评价指标均方根误差分别提高了12.19%、10.97%,平均绝对误差分别提高了17.06%、15.17%,平方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提高24.56%、23.88%,精度提高值明显高于PSO-LSTM模型。改进PSO-LSTM模型在交通量预测精度上具有显著提高作用,且抗干扰能力强,可以为政策的合理制定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运输管理 高速公路 交通量 长短期记忆网络 粒子群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TWR的站域建成环境对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量的时空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朱敏清 高洁 +1 位作者 崔洪军 马新卫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4-732,共9页
轨道交通客流量影响因素是轨道交通方面研究的一个关注点,不同站点客流量的时空非平稳性被认为与站域建成环境有关。通过构建时空地理加权(geographically and tempor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TWR)模型,揭示了土地多样性、密度、站点... 轨道交通客流量影响因素是轨道交通方面研究的一个关注点,不同站点客流量的时空非平稳性被认为与站域建成环境有关。通过构建时空地理加权(geographically and tempor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TWR)模型,揭示了土地多样性、密度、站点属性3个方面因素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对天津市轨道交通客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地理加权(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模型和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s,OLS)模型,GTWR具有更好的拟合优度;公交站点密度对轨道交通客流产生促进作用,尤其在工作日的早晚高峰时段和中心城区位置;市中心的商业设施在工作日晚高峰吸引更多的地铁乘客,而在近郊区它们在早高峰吸引更多的地铁乘客;人口密度促进轨道交通的客流量;充足的停车场设施数量可以吸引更多的轨道交通乘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地理加权模型(GTWR) 建成环境 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AFC)数据 时空异质性 天津市 城市轨道交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知识图谱和时空扩散图卷积网络的港口交通流量预测 被引量:2
5
作者 薛桂香 王辉 +2 位作者 周卫峰 刘瑜 李岩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952-2957,共6页
由于港口交通流量具有随机不确定性、时间不平稳特征,因此港口交通流量的精准预测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为了提高港口交通流量预测精度,考虑气象条件和港口相邻高速公路开闭状态等外部干扰因素,提出了一种基于知识图谱和时空扩散图... 由于港口交通流量具有随机不确定性、时间不平稳特征,因此港口交通流量的精准预测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为了提高港口交通流量预测精度,考虑气象条件和港口相邻高速公路开闭状态等外部干扰因素,提出了一种基于知识图谱和时空扩散图卷积网络的港口交通流量预测算法KG-DGCN-GRU。知识图谱表示港口交通网络相关因素,知识表示方法从港口知识图谱中学习各外部因素的语义信息,扩散图卷积网络(DGCN)和门控循环单元(GRU)能有效挖掘港口交通流量的时空依赖特征。基于天津港交通数据集的实验结果表明,KG-DGCN-GRU能通过知识图谱和扩散图卷积有效提高预测精度,在单步预测(15 min)中与时间图卷积网络(T-GCN)和扩散卷积递归神经网络(DCRNN)相比,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降低了4.85%和7.04%,平均绝对误差(MAE)分别降低了5.80%和8.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港口交通流量预测 知识图谱 时空依赖 门控循环单元 图卷积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PSO算法的施工园区交通组织优化研究
6
作者 乔建刚 孙洁 +1 位作者 宫帅港 郭飞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9-145,共7页
为解决施工园区内料物运输效率低、运输成本高的问题,综合分析料物运输过程和园区内交通仿真影响机制,构建场内交通仿真综合模型并求解得出施工园区道路共线运输方案,以北京城市副中心站施工园区02B和05B基坑区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多角度... 为解决施工园区内料物运输效率低、运输成本高的问题,综合分析料物运输过程和园区内交通仿真影响机制,构建场内交通仿真综合模型并求解得出施工园区道路共线运输方案,以北京城市副中心站施工园区02B和05B基坑区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多角度反馈修正PSO算法求解并对优化后的结果展开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道路公共化前后的料物运输路径改变,道路公共化后运输设置的道路85%行车密度频率提高5%~20%,重点优化的拥堵道路85%行车密度频率降低10%~40%,各私有化道路由二级服务水平变为一级服务水平,促进交通资源的利用率,进而减少运输成本并提高整体园区料物运输效率。研究结果可为国内外其他施工园区封闭管理区域交通组织优化提供理论参考和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工园区 交通仿真 改进PSO算法 交通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灾害情景下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优化布局研究
7
作者 王威 庄园园 +3 位作者 张略淼 郭聪 刘朝峰 马东辉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5-385,共11页
为了解决复合灾害情景下应急避难场所选址的不确定性,通过灾后避难人口预测和道路通行能力快速评估,构建了多情景地震-暴雨典型复合灾害影响场景。在此基础上,考虑应急避难场所服务能力在多水准地震-暴雨复合灾害下受损概率影响,以加权... 为了解决复合灾害情景下应急避难场所选址的不确定性,通过灾后避难人口预测和道路通行能力快速评估,构建了多情景地震-暴雨典型复合灾害影响场景。在此基础上,考虑应急避难场所服务能力在多水准地震-暴雨复合灾害下受损概率影响,以加权服务质量期望最大为目标建立了不确定失效情景下应急避难场所覆盖选址模型。以石家庄市为例,通过对应急避难场所覆盖距离、服务质量要求及服务能力等参数优化计算与讨论,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可行性。分析结果表明最小临界覆盖距离产生的影响较大,因此应注意最小临界距离的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灾害 应急避难场所 服务能力 临界距离 优化布局 选址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筋土挡墙自振频率计算方法对比分析
8
作者 蔡晓光 蔡博渊 +3 位作者 李思汉 黄鑫 徐洪路 朱晨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0-126,共7页
自振频率是加筋土挡墙抗震设计中的关键参数之一。针对非整体式的加筋土挡墙自振频率计算方法,迄今为止尚无统一认识。总结了现有的7种自振频率计算方法,以模块式加筋土挡墙(简称模块式)与复合式格宾土工格栅加筋土挡墙(简称复合式)为... 自振频率是加筋土挡墙抗震设计中的关键参数之一。针对非整体式的加筋土挡墙自振频率计算方法,迄今为止尚无统一认识。总结了现有的7种自振频率计算方法,以模块式加筋土挡墙(简称模块式)与复合式格宾土工格栅加筋土挡墙(简称复合式)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实测结果与计算结果之间的准确性系数和绝对百分比误差,评估现有计算方法的有效性。分析结果表明:模块式和复合式模型位于不同高度处的自振频率基本一致。伍永胜的计算方法所得结果与实测值最为契合;Ghanbari的计算方法能够更有效减少参数变化对解析计算法的影响,从而展现出更强的适应性;徐鹏的计算方法在准确性及适应性方面具一定优势,应用范围更为广泛。在抗震设计中,建议加筋土挡墙施工前后对其自振频率进行评估,并将自振频率与面板水平位移相结合作为衡量结构损伤状态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工合成材料 加筋土挡墙 自振频率 振动台试验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DeepLabV3+的钢桥锈蚀检测方法 被引量:1
9
作者 黄海新 贺朝 +2 位作者 程寿山 许瑞宁 张连振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24,60,共8页
锈蚀检测算法是钢桥管养从人工视觉向机器视觉转型的关键,更是智能化钢桥检测机器人构建的技术基础。面向钢桥智能检测机器人对锈蚀检测算法低能耗和高精度的实际需求,针对DeepLabV3+模型加以改进,采用MobileNetV2主干网络替换原模型中... 锈蚀检测算法是钢桥管养从人工视觉向机器视觉转型的关键,更是智能化钢桥检测机器人构建的技术基础。面向钢桥智能检测机器人对锈蚀检测算法低能耗和高精度的实际需求,针对DeepLabV3+模型加以改进,采用MobileNetV2主干网络替换原模型中的Xception主干网络,使模型轻量化以易适配移动端设备,优化ASPP模块中的空洞率以提高网络对不同尺寸锈蚀的提取效果,添加CBAM注意力机制增强模型对关键特征的感知和捕捉;将改进后的DeepLabV3+模型与原DeepLabV3+模型、PSPNet模型和U-Net模型进行了对比,同时开展了消融实验;最后,将改进模型搭载于视觉机器人上,并开展实地工程测试。结果表明:相比于其它模型,改进的DeepLabV3+模型对钢桥锈蚀图像的分割准确率平均提高了7.5%,平均交并比平均提高了14.7%,召回率平均提高了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DeepLabV3+ 钢桥锈蚀检测 卷积神经网络 图像分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交通碳排放相关指标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10
作者 陈亮 何涛 +2 位作者 李巧茹 田晓勇 魏玮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31-637,共7页
为了更好地掌握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相关指标动态变化规律,分析交通碳排放影响因素驱动力,依据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清单指南提供的相关数据,对区域交通碳排放相关指标进行测算;建立改进的STIRPAT(stochastic... 为了更好地掌握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相关指标动态变化规律,分析交通碳排放影响因素驱动力,依据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清单指南提供的相关数据,对区域交通碳排放相关指标进行测算;建立改进的STIRPAT(stochastic impacts by regression on population affluence and technology)模型,运用最小二乘回归和岭回归法对交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以北京市为例,研究该地区2005—2014年交通碳排放情况,得出区域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发展态势及各影响因素对碳排放总量的驱动力影响程度排序,该研究结果可为其他省市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 碳排放 改进STIRPAT模型 岭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湖泊相黏土胶结结构性与各向异性本构模型
11
作者 朱楠 诸葛爱军 +2 位作者 喻志发 朱耀庭 李雨润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0-170,共11页
湿地湖泊相黏土由湖泊湿地或古湖泊湿地干缩形成,具有明显的胶结特性、结构性及初始各向异性。为了有效描述湿地湖泊相黏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及屈服特性,建立了考虑胶结强度演化、结构性及初始各向异性影响的土体弹塑性本构模型。基于纯... 湿地湖泊相黏土由湖泊湿地或古湖泊湿地干缩形成,具有明显的胶结特性、结构性及初始各向异性。为了有效描述湿地湖泊相黏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及屈服特性,建立了考虑胶结强度演化、结构性及初始各向异性影响的土体弹塑性本构模型。基于纯剪切应力路径下胶结强度p′r的变化规律,以及等向压缩条件下屈服面与胶结强度p′r的对应关系,提出了适用于等向压缩、纯剪切及压缩剪切共同作用3种应力状态的胶结强度演化规律;基于修正剑桥模型理论框架,引入了胶结强度演化规律,并考虑体积应变硬化和剪切应变硬化的影响对硬化规律进行改进;引入各向异性参数ηNCL,对p′-q平面进行极坐标变换来反映初始各向异性的影响;采用相关联流动法则,建立了土体的胶结结构性和各向异性本构模型。所有的模型参数均可通过固结压缩试验、三轴试验及K 0固结试验获得。模型预测与试验对比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能够合理地描述胶结强度及结构性与初始各向异性对土体应力-应变特性及屈服特性的影响,可以有效反映加载过程中土体胶结强度的渐进退化,以及在卸载应力路径下胶结强度对土体抗拉强度的提高作用。该模型考虑了胶结强度特性、结构性和各向异性的影响,可以更好地表征湿地湖泊相黏土的力学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结强度 结构性 初始各向异性 硬化规律 本构模型 湿地湖泊相黏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的臭氧催化氧化研究进展及热点分析
12
作者 侯帅 付丽亚 +5 位作者 罗桂林 田家宇 张新宏 孙晗璐 王俊凯 吴昌永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7-126,共10页
为探究臭氧催化氧化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热点,采用CiteSpace和VOSviewer等文献计量工具,对2004-2023年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臭氧催化氧化领域的发文量、发文期刊、作者、机构、国家、关键词及研究热点进行分析,系统梳理了该领域的研... 为探究臭氧催化氧化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热点,采用CiteSpace和VOSviewer等文献计量工具,对2004-2023年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臭氧催化氧化领域的发文量、发文期刊、作者、机构、国家、关键词及研究热点进行分析,系统梳理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和趋势。结果表明:截至2023年,臭氧催化氧化领域发文量已达3361篇,中国在发文量、作者、研究机构等方面占据领先地位。在发文量方面,Jun MA位居第一,为58篇;中国科学院是最高产的机构,共发表了179篇文献,占总发文量的5.33%;中国、伊朗、美国是生产力最高的3个国家,分别发表了2023、234、188篇。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臭氧催化氧化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于催化氧化机制、应用领域、去除效果等。关键词突现分析显示,臭氧催化氧化领域的研究趋势可以概括为“催化氧化及污染物去除”和“氧化机理”。未来重点研究方向可能为臭氧催化氧化技术在新污染物去除方面的应用,包括在去除持久性有机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及微塑料等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计量 臭氧 催化氧化 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货车驾驶员交通心理与交通安全的研究 被引量:28
13
作者 李艳春 于海辰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10期15-20,共6页
笔者从交通心理学的角度,对大货车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的心理状况、因攻击性驾驶行为、强烈的冒险动机的驱使、对道路期望心理的失衡及交通安全感偏差等不良心理因素而导致恶性交通事故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大货车驾驶员是一... 笔者从交通心理学的角度,对大货车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的心理状况、因攻击性驾驶行为、强烈的冒险动机的驱使、对道路期望心理的失衡及交通安全感偏差等不良心理因素而导致恶性交通事故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大货车驾驶员是一特殊的群体,应重视对该群体的教育、培训与管理,从而提高驾驶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性格品质、交通安全感及驾驶技能,以改善道路安全环境和交通安全状况、降低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货车驾驶员 交通安全感 交通心理 攻击行为 冒险动机 期望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地下空间生物质储能及地质保障
14
作者 孙强 谷超 +5 位作者 耿济世 吴云 张玉良 葛振龙 黄震 胡建军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79,共10页
煤炭作为我国的主体能源,开采后遗留的地下空间既具有资源利用价值,也对环境存在潜在危害。因此,如何合理、高效地开发煤矿遗留空间资源是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鉴于此,通过系统梳理煤矿地下空间利用特点和有机垃圾资... 煤炭作为我国的主体能源,开采后遗留的地下空间既具有资源利用价值,也对环境存在潜在危害。因此,如何合理、高效地开发煤矿遗留空间资源是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鉴于此,通过系统梳理煤矿地下空间利用特点和有机垃圾资源化需求,提出了基于采煤地下空间的“可减量(Reduce)、可再用(Reuse)、可循环(Recycle)、可再生(Renew)、可再储(Restore)、可恢复(Recover)”的发展理念,构建了“煤矿地下空间有机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生物质储能模式,即将煤矿遗留地下空间改造为储能介质,实现有机垃圾的资源化利用,阐明了煤矿地下空间生物质储能及地质保障科学特征及内涵。综合考虑煤矿地下空间储能的封闭性、恒温性和容量优势以及生物质储能特征,提出了好氧空间利用模式、厌氧空间利用模式、热解空间利用模式3种储能实现路径。煤矿地下空间生物质储能地质保障的科学技术难题包括:储能环境适宜性评价与分析、储能空间合理规划与高效利用、地质体性能演化与全周期运行状态感知、资源化产物精准对征利用与储能空间循环再造。研究为煤矿地下空间高效开发与有机废弃物绿色处理提供了创新性思路,助力煤炭行业实现产能优化与生态效益的双重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地下空间 有机垃圾资源化 地质保障 生物质储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壳油生物沥青老化条件及老化机理研究
15
作者 李宁利 常紫攀 栗培龙 《材料科学与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0,共10页
为了建立稻壳油生物沥青结合料模拟短期老化与混合料模拟短期老化的对应关系,将稻壳油生物沥青经过不同温度和不同时间的旋转薄膜烘箱老化(RTFOT)后测试针入度、软化点、延度及135℃黏度值,并与混合料短期老化(135℃、4 h)后抽提回收的... 为了建立稻壳油生物沥青结合料模拟短期老化与混合料模拟短期老化的对应关系,将稻壳油生物沥青经过不同温度和不同时间的旋转薄膜烘箱老化(RTFOT)后测试针入度、软化点、延度及135℃黏度值,并与混合料短期老化(135℃、4 h)后抽提回收的生物沥青进行对比。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确定生物沥青的短期老化条件,通过FT-IR、GPC实验分析稻壳油生物沥青的老化机理。结果表明:稻壳油生物沥青结合料模拟短期老化的条件为老化时间65 min,老化温度150℃;稻壳油生物沥青经过短期老化后,羰基、亚砜基指数及芳香度值变大,小分子量减少,大分子量增多。生物沥青在老化过程中发生氧化反应,轻质组分向沥青质转变,最终导致生物沥青变硬变脆,针入度、延度值变小,软化点及黏度值变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老化条件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稻壳油生物沥青 FT-IR GP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藻土改性生物沥青的黏附性研究
16
作者 李宁利 梁文鑫 栗培龙 《重庆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8-106,共9页
为了提升生物沥青与集料的黏附性能、提高生物沥青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效果,采用硅藻土对生物沥青进行改性研究。通过三大指标试验和布氏旋转黏度试验对硅藻土改性生物沥青的物理性能进行评价;采用改进水煮法评价硅藻土改性生物沥青与石... 为了提升生物沥青与集料的黏附性能、提高生物沥青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效果,采用硅藻土对生物沥青进行改性研究。通过三大指标试验和布氏旋转黏度试验对硅藻土改性生物沥青的物理性能进行评价;采用改进水煮法评价硅藻土改性生物沥青与石灰岩的黏附性;基于表面自由能理论,通过躺滴法测定硅藻土改性生物沥青与测试液体的接触角,计算表面能、黏聚功、黏附功与剥落功。结果表明,硅藻土能够改善生物沥青的物理性能,提高软化点并降低了针入度,延度先降低后略微提升;黏度随着硅藻土掺量的增加而增大,但掺量超过17%后,黏度几乎不再增大;水煮试验中的沥青质量损失率在硅藻土掺量为17%时达到最小,与原生物沥青相比下降了36.44%;硅藻土能有效提升生物沥青的表面能、黏附功与黏聚功并降低剥落功;无量纲能量参数(ER)在硅藻土掺量为17%时达到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生物沥青 硅藻土 黏附性 表面自由能 改进水煮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复杂网络的交通阻抗模型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巧茹 陈明明 陈亮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5-119,共5页
针对城市道路交通拥堵及路网道路使用不合理的交通现状,将影响交通阻抗的因素分为交通流特性和路网结构特性两大类;结合ArcGIS、UCINET以及Matlab等工具,通过复杂网络理论量化网络结构特性对交通阻抗的影响;采用节点收缩方法从结构上确... 针对城市道路交通拥堵及路网道路使用不合理的交通现状,将影响交通阻抗的因素分为交通流特性和路网结构特性两大类;结合ArcGIS、UCINET以及Matlab等工具,通过复杂网络理论量化网络结构特性对交通阻抗的影响;采用节点收缩方法从结构上确定其对交通阻抗的影响,并与BPR路阻函数相结合,建立综合阻抗的参数模型;根据熵权法来确定模型中的ψ、ω两个参数值。最后以天津市部分城市道路网络为例,进行实例验证,结果表明综合阻抗算法更精确地表征了城市道路网络的交通阻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阻抗 路网结构 交通流 熵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纤维增强碱矿渣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庞 王政轩 +2 位作者 张健新 王辉 史朝悦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8-195,共8页
碱矿渣再生混凝土是以碱激发胶凝材料替代水泥、再生骨料取代天然石子制备而成的新型混凝土,能有效降低波特兰水泥用量,提高废弃混凝土利用率,但尚未见对其力学性能的相关研究。为研究碱矿渣再生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以钢纤维取代率和... 碱矿渣再生混凝土是以碱激发胶凝材料替代水泥、再生骨料取代天然石子制备而成的新型混凝土,能有效降低波特兰水泥用量,提高废弃混凝土利用率,但尚未见对其力学性能的相关研究。为研究碱矿渣再生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以钢纤维取代率和再生骨料取代率为主要试验参数,进行抗压试验、劈裂抗拉试验和抗折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增加,碱矿渣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f_(cu)、劈裂抗拉强度f_(t)和抗折强度f_(w)均降低,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100%时的降低幅度分别为30%、10%、15%;碱矿渣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随钢纤维体积取代率增加先提高后降低,钢纤维体积取代率为0.6%时,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达到最大值;碱矿渣再生混凝土抗折强度随钢纤维体积取代率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骨料混凝土 抗压强度 抗拉强度 抗折强度 钢纤维 体积取代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交通碳排放预测的多模型对比分析 被引量:17
19
作者 高金贺 黄伟玲 蒋浩鹏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33-39,共7页
为寻找合适的城市交通运输碳排放预测方法,基于STIRPAT模型,选取人口总量、人均GDP、机动车保有量、碳排放强度、城镇化率、旅客周转量和货物周转量等7项指标作为城市交通运输碳排放影响因素,分别建立基于遗传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粒子... 为寻找合适的城市交通运输碳排放预测方法,基于STIRPAT模型,选取人口总量、人均GDP、机动车保有量、碳排放强度、城镇化率、旅客周转量和货物周转量等7项指标作为城市交通运输碳排放影响因素,分别建立基于遗传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粒子群优化支持向量机、网格搜索优化支持向量机预测模型,并以1995—2016年交通运输碳排放相关指标作为基础数据做实例分析。结果表明:GA-SVM对比PSO-SVM与GS-SVM所得出训练集的相关系数分别增长了2.74%和1.07%,测试集的相关系数分别增长了1.04%和0.29%,较其它两种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学习和推广能力,说明GA-SVM模型更适合对城市交通碳排放进行预测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运输工程 碳排放预测 GA-SVM模型 影响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FC的抗浮锚杆上拔群锚效应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乔建刚 李娟 +1 位作者 张勇 李景文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101,共9页
为探究抗浮锚杆上拔群锚效应机理,提高抗浮锚杆的抗拔承载力,借助接触力学方法建立了抗浮锚杆抗拔承载力的细观力学模型,并利用颗粒流理论建立离散元模型,分析不同工况条件下抗浮锚杆与岩土体之间的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基于颗粒流... 为探究抗浮锚杆上拔群锚效应机理,提高抗浮锚杆的抗拔承载力,借助接触力学方法建立了抗浮锚杆抗拔承载力的细观力学模型,并利用颗粒流理论建立离散元模型,分析不同工况条件下抗浮锚杆与岩土体之间的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基于颗粒流模型的分析方法,能有效分析抗浮锚杆的群锚效应;当锚杆桩距为4D、6D和8D时,轴向应力与剪应力均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最后趋于稳定的趋势;随着桩距不断增加,抗浮锚杆之间的轴向应力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随着计算时步增加,不同位置处孔隙率呈现先增大后稳定的趋势。研究结论为地下结构工程建设及安全管理提供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浮锚杆 群锚效应 颗粒流 应力分布 孔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