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DEA水溶液脱碳平衡溶解度和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34
1
作者 李桂明 杨红健 +1 位作者 贾庆 侯凯湖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29-133,共5页
针对烯胺为活化剂的混合胺水溶液脱碳需求,为满足工程计算和动力学研究之需,研究了以三乙烯四胺(TETA)为活化剂的N-甲基二乙醇胺(MDEA)水溶液吸收CO2的反应机理,采用动态吸收法测定了CO2在MDEA和TETA(2.7molMDEA+0.3molTETA/L)混合胺水... 针对烯胺为活化剂的混合胺水溶液脱碳需求,为满足工程计算和动力学研究之需,研究了以三乙烯四胺(TETA)为活化剂的N-甲基二乙醇胺(MDEA)水溶液吸收CO2的反应机理,采用动态吸收法测定了CO2在MDEA和TETA(2.7molMDEA+0.3molTETA/L)混合胺水溶液中的平衡溶解度和吸收速率。根据实验数据建立了以机理为基础的该混合胺水溶液吸收CO2的简化气-液平衡模型及吸收速率动力学方程,并通过计算得到简化气-液平衡模型及吸收速率动力学方程中各相关参数的关联式。与实验值比较,CO2平衡分压、CO2在混合胺水溶液中的平衡溶解度以及CO2吸收速率的模型预测值相对误差均<10%,所得到的模型和方程可满足工程设计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DEA TETA 脱碳 气液平衡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合成TDI前体——甲苯二氨基甲酸甲酯的制备 被引量:14
2
作者 薛伟 丛津生 +2 位作者 李芳 赵新强 王延吉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0-55,共6页
甲苯二氨基甲酸甲酯 (TDC)是绿色合成甲苯二异氰酸酯 (TDI)的前体。利用碳酸二甲酯 (DMC)与 2 ,4 二氨基甲苯 (TDA)反应合成TDC ,考察了多种Lewis酸催化剂的活性。结果表明 ,当以乙酸锌为催化剂时 ,170℃反应 3h ,TDC的收率为 89 6 %;... 甲苯二氨基甲酸甲酯 (TDC)是绿色合成甲苯二异氰酸酯 (TDI)的前体。利用碳酸二甲酯 (DMC)与 2 ,4 二氨基甲苯 (TDA)反应合成TDC ,考察了多种Lewis酸催化剂的活性。结果表明 ,当以乙酸锌为催化剂时 ,170℃反应 3h ,TDC的收率为 89 6 %;当以硬脂酸锌为催化剂时 ,170℃反应 5h ,TDC的收率为 95 5 %。乙酸锌与硬脂酸锌催化剂的活性均随反应时间的增加而降低。采用XRD和IR研究了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变化 ,由于催化剂与体系中生成的甲醇发生酯化反应 ,产生没有活性的氧化锌 ,导致催化剂失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化学 TDI 碳酸二甲酯 甲苯二氨基甲酸甲酯 LEWIS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CuCl_2-La(NO_3)_3/AC吸附剂从乙烯-乙烷混合气中分离乙烯的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赵新强 朱英刚 +1 位作者 白跃华 王延吉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96-102,共7页
通过活性炭(AC)载体和铜母体的选择以及载体的表面改性和助剂的引入,制备出对乙烯具有较好选择性吸附的CuCl2-La(NO3)3/AC吸附剂。考察了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该吸附剂对乙烯-乙烷混合气中乙烯的吸附量和乙烯/乙烷分离因数。结果表明,... 通过活性炭(AC)载体和铜母体的选择以及载体的表面改性和助剂的引入,制备出对乙烯具有较好选择性吸附的CuCl2-La(NO3)3/AC吸附剂。考察了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该吸附剂对乙烯-乙烷混合气中乙烯的吸附量和乙烯/乙烷分离因数。结果表明,该吸附剂经再生后性能得到改善,在总压0.45MPa、吸附温度40℃的条件下,乙烯吸附量为1.499mmol/g,分离因数为3.74。经5次使用,该吸附剂性能保持稳定。测定了纯乙烯和乙烯乙烷混合气中乙烯在该吸附剂上的吸附等温线,并得到了拟合的Langmuir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 吸附剂 CUCL2 表面改性 助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液化石油气中吸附分离丙烯的吸附剂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朱英刚 赵新强 +1 位作者 白跃华 王延吉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3-26,30,共5页
对从液化石油气中吸附分离丙烯进行了初步探索。按照二级分离工艺,直接以液化石油气为原料筛选了合适的预处理吸附剂和丙烯吸附剂,并测定了混合气中丙烯在吸附剂上的吸附等温线,用双参数Langmuir方程拟合得到了吸附等温方程,为进一步研... 对从液化石油气中吸附分离丙烯进行了初步探索。按照二级分离工艺,直接以液化石油气为原料筛选了合适的预处理吸附剂和丙烯吸附剂,并测定了混合气中丙烯在吸附剂上的吸附等温线,用双参数Langmuir方程拟合得到了吸附等温方程,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 液化石油气 吸附剂 吸附等温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垂直筛板塔用于FCC汽油重馏分催化精馏加氢脱硫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铁珍 侯凯湖 +2 位作者 田然 贾云刚 温广明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37-39,共3页
利用CoMoP/Al2O3-TiO2汽油加氢脱硫工业催化剂,在催化精馏加氢脱硫装置上对FCC汽油重馏分进行了加氢脱硫性能研究。在压力2.0 MPa、反应段平均温度264℃、氢油比300∶1、空速2.0 h-1、回流比2的条件下,重馏分脱硫率达到98.50%,总硫质量... 利用CoMoP/Al2O3-TiO2汽油加氢脱硫工业催化剂,在催化精馏加氢脱硫装置上对FCC汽油重馏分进行了加氢脱硫性能研究。在压力2.0 MPa、反应段平均温度264℃、氢油比300∶1、空速2.0 h-1、回流比2的条件下,重馏分脱硫率达到98.50%,总硫质量分数由850.42μg/g降低到12.72μg/g,辛烷值损失仅为0.9个单位。对新型垂直筛板塔与普通填料塔、固定床进行了加氢脱硫性能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型垂直筛板塔的加氢脱硫性能明显优于普通填料塔和固定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垂直筛板塔 FCC汽油 重馏分 催化精馏 加氢脱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CC汽油临氢吸附脱硫工艺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凌云 王兰芝 侯凯湖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7-21,共5页
在固定床吸附装置上对催化裂化汽油进行吸附脱硫实验,对比了三种吸附剂的脱硫效果,并对吸附剂作了XRD和BET表征,考察了吸附温度、空速、氢气流量对催化裂化汽油吸附脱硫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使用Ni-Co吸附剂,在常压、吸附温度320... 在固定床吸附装置上对催化裂化汽油进行吸附脱硫实验,对比了三种吸附剂的脱硫效果,并对吸附剂作了XRD和BET表征,考察了吸附温度、空速、氢气流量对催化裂化汽油吸附脱硫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使用Ni-Co吸附剂,在常压、吸附温度320℃、空速2.0h、氢气流量60~140mL/min的条件下,Ni-Co吸附剂的一次寿命可达9h;经4次再生后,吸附剂的硫容有小幅下降,但基本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 汽油 吸附剂 脱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Cl_2-SiO_2复合载体型Ziegler-Natta乙烯聚合催化剂 被引量:10
7
作者 任合刚 张瑞 +3 位作者 白鹏 曲佳燕 刘宾元 王延吉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32-736,共5页
采用相同的制备工艺,制备了4种不同SiO2加入量的MgCl2-SiO2复合载体型Ziegler-Natta催化剂,考察了SiO2加入量对催化剂的形态、结构及其催化乙烯聚合性能的影响;并用BET,SEM,XRD等方法对催化剂的形态和物性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加入... 采用相同的制备工艺,制备了4种不同SiO2加入量的MgCl2-SiO2复合载体型Ziegler-Natta催化剂,考察了SiO2加入量对催化剂的形态、结构及其催化乙烯聚合性能的影响;并用BET,SEM,XRD等方法对催化剂的形态和物性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加入SiO2可以改善催化剂的颗粒形态和均匀程度;随SiO2加入量的增加,催化剂活性降低,聚乙烯的堆密度和熔体流动指数呈先增大后趋于平稳的趋势;当m(SiO2)∶m(MgCl2)=5.0时,催化剂的形态和性能较好,聚乙烯的堆密度为0.35g/cm3,熔体流动指数(10min)为0.12g,粒径为75~750μm的颗粒的质量分数为98.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镁-二氧化硅复合载体 ZIEGLER-NATTA催化剂 乙烯聚合 聚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铁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及在尿素与1,2-丙二醇合成碳酸丙烯酯反应中的催化性能 被引量:15
8
作者 贾志光 赵新强 王延吉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7-83,共7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锌铁氧化物催化剂,考察了沉淀剂种类和加入方式、沉淀pH值、焙烧温度等制备条件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得到的最佳制备条件为:以硝酸锌和硝酸铁为前驱体,Zn/Fe摩尔比为2,以氨水为沉淀剂(沉淀终点pH值8),采用正加法...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锌铁氧化物催化剂,考察了沉淀剂种类和加入方式、沉淀pH值、焙烧温度等制备条件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得到的最佳制备条件为:以硝酸锌和硝酸铁为前驱体,Zn/Fe摩尔比为2,以氨水为沉淀剂(沉淀终点pH值8),采用正加法,焙烧温度450℃,焙烧时间4 h。考察了锌铁氧化物催化剂上尿素与1,2-丙二醇合成碳酸丙烯酯的反应性能,优化了反应条件。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170℃,反应时间2 h,催化剂质量分数1.4%,1,2-丙二醇/尿素摩尔比为4。在最佳反应条件下,碳酸丙烯酯收率最高为78.4%。应用XRD、CO2-TPD和XPS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发现该复合氧化物含有ZnO和ZnFe2O4两种晶相,其中ZnO为主活性组分,ZnO和ZnFe2O4的共同作用促进催化活性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素 1 2-丙二醇 碳酸丙烯酯 锌铁氧化物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O、PbO和SiO_2纳米复合物的制备与结构表征 被引量:5
9
作者 赵新强 周秋香 +1 位作者 王延吉 张继炎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2-85,共4页
采用溶胶 -凝胶法制备了ZnO SiO2 、PbO SiO2 和ZnO PbO SiO2 复合物 ;通过TEM分析发现其均为纳米颗粒 ,平均粒径分别为 4 5nm ,10nm和 5 0nm ;通过比表面及孔径分布测定发现ZnO SiO2 的比表面积最大 ,达715 5m2 g ,平均孔径最小且分... 采用溶胶 -凝胶法制备了ZnO SiO2 、PbO SiO2 和ZnO PbO SiO2 复合物 ;通过TEM分析发现其均为纳米颗粒 ,平均粒径分别为 4 5nm ,10nm和 5 0nm ;通过比表面及孔径分布测定发现ZnO SiO2 的比表面积最大 ,达715 5m2 g ,平均孔径最小且分布很集中 ;PbO SiO2 的比表面积最小而平均孔径最大且分布也很集中 ;ZnO PbO SiO2的比表面和平均孔径介于其中 ;通过XPS分析发现ZnO、PbO和SiO2 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PbO-SiO2纳米复合物 制备方法 溶胶-凝胶法 X射线光电子光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油深度脱硫吸附剂的制备及其性能评价 被引量:8
10
作者 郭坤 王兰芝 侯凯湖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4-37,共4页
以13X分子筛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用于汽油脱硫的负载金属离子的改性分子筛吸附剂。重点考察了Ag/13X吸附剂的制备条件和静态吸附条件对其脱硫性能的影响;并对吸附剂作了X-射线衍射和比表面积分析。结果表明,Ag/13X吸附剂的... 以13X分子筛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用于汽油脱硫的负载金属离子的改性分子筛吸附剂。重点考察了Ag/13X吸附剂的制备条件和静态吸附条件对其脱硫性能的影响;并对吸附剂作了X-射线衍射和比表面积分析。结果表明,Ag/13X吸附剂的适宜制备条件为:浸渍液浓度0.1 mol/L,浸渍时间6 h,100℃干燥2 h,550℃焙烧2 h,该吸附剂在常温,常压,剂油质量比为0.20的吸附条件下,对噻吩类含硫化合物的吸附效果明显,脱硫率为91.5%-9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料 改性 分子筛 吸附过程 脱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操作条件对流化催化裂化汽油重馏分催化精馏加氢脱硫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铁珍 侯凯湖 +3 位作者 贾云刚 张舜光 宋金鹤 潘曰霞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138-1142,共5页
利用 CoMoP/Al_2O_3-TiO_2汽油加氢脱硫工业催化剂,在新型垂直筛板塔催化精馏装置上对流化催化裂化(FCC)汽油重馏分进行加氢脱硫,考察了进料口位置、压力、氢气与原料油的体积比、原料油的液态空速和回流比对催化精馏加氢脱硫效果的影... 利用 CoMoP/Al_2O_3-TiO_2汽油加氢脱硫工业催化剂,在新型垂直筛板塔催化精馏装置上对流化催化裂化(FCC)汽油重馏分进行加氢脱硫,考察了进料口位置、压力、氢气与原料油的体积比、原料油的液态空速和回流比对催化精馏加氢脱硫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进料口位置为第7塔节、压力2.0 MFa、反应段平均温度279℃、氢气与原料油的体积比300、液态空速2.0 h^(-1)、回流比2.0的条件下,FCC 汽油重馏分脱硫率达到95.73%,硫含量由850 42μg/g 降至36.32μg/g,辛烷值损失仅为0.6。将催化精馏加氢脱硫与固定床加氢脱硫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相似的操作条件下,催化精馏加氢脱硫的脱硫率略低于固定床加氢脱硫,但油品的辛烷值损失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化催化裂化汽油 重馏分 催化精馏 加氢脱硫 新型垂直筛板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合物[Co(SCN)_2(HSCN)_2(dabco)_2]的合成、晶体结构与表征 被引量:4
12
作者 程庆彦 高玲 +2 位作者 梁亚男 钱春苹 王延吉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83-187,共5页
以SCN-和三乙撑二胺(dabco)为配体,以钴为中心离子采用自组装的方法合成了配合物[Co(SCN)2(HSCN)2(dabco)2],采用单晶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元素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了晶体结构的解析和表征。它属于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晶胞... 以SCN-和三乙撑二胺(dabco)为配体,以钴为中心离子采用自组装的方法合成了配合物[Co(SCN)2(HSCN)2(dabco)2],采用单晶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元素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了晶体结构的解析和表征。它属于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晶胞参数分别为a=0.71964(11)nm,b=1.12716(17)nm,c=1.4454(2)nm,β=96.629(2)°,V=1.1646(3)nm3,Dc=1.470 g/cm3,Z=2,F(000)=534,μ=1.115mm-1。热重分析表明,该配合物在530 K以下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Ⅱ)配合物 自组装 表征 三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CC汽油中噻吩与烯烃在AlCl_3-NKC9催化剂上的烷基化反应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磊 王兰芝 侯凯湖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0-32,共3页
在实验室将AlCl3负载于大孔磺酸树脂上进行了FCC汽油的烷基化脱硫反应研究。比较了不同溶剂和浸渍方法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以及反应条件对噻吩硫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四氯化碳为溶剂,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的AlCl3-NKC9催化剂具有良好... 在实验室将AlCl3负载于大孔磺酸树脂上进行了FCC汽油的烷基化脱硫反应研究。比较了不同溶剂和浸渍方法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以及反应条件对噻吩硫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四氯化碳为溶剂,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的AlCl3-NKC9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在反应压力0.3MPa、反应温度100℃、反应时间4h、剂料比为4∶100的条件下,噻吩硫的转化率高达9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 汽油料 噻吩 烷基化反应 脱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丁砜连续萃取精馏从C_8芳烃中分离苯乙烯 被引量:5
14
作者 徐志东 侯凯湖 薛新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2009年第2期93-95,104,共4页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安排实验,以环丁砜为溶剂,亚硝酸钠为阻聚剂,采用连续萃取精馏方法从C8芳烃中分离苯乙烯。分别以苯乙烯的纯度和萃取率为评价指标,对萃取精馏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如剂油比、回流比、塔釜温度等进行了考察。基于正交...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安排实验,以环丁砜为溶剂,亚硝酸钠为阻聚剂,采用连续萃取精馏方法从C8芳烃中分离苯乙烯。分别以苯乙烯的纯度和萃取率为评价指标,对萃取精馏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如剂油比、回流比、塔釜温度等进行了考察。基于正交实验结果,进一步进行了单因素优化,在适宜的条件下,苯乙烯回收率和纯度可分别达到59.5%和9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 环丁砜 裂解汽油 萃取精馏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辐射促进P_2O_5催化液相贝克曼重排制己内酰胺 被引量:5
15
作者 程庆彦 姬亚宁 王延吉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93-398,共6页
在微波辐射的条件下,以P2O5为催化剂,开发了液相贝克曼重排制己内酰胺(CPL)的新型工艺。研究了加热方式、催化剂(H3PO4、ZnCl2和P2O5)、反应容器、微波辐射强度、辐射时间、催化剂用量以及溶剂(环己酮、水和N,N-二甲基甲酰胺)对环己酮... 在微波辐射的条件下,以P2O5为催化剂,开发了液相贝克曼重排制己内酰胺(CPL)的新型工艺。研究了加热方式、催化剂(H3PO4、ZnCl2和P2O5)、反应容器、微波辐射强度、辐射时间、催化剂用量以及溶剂(环己酮、水和N,N-二甲基甲酰胺)对环己酮肟液相贝克曼重排反应的影响。在催化剂P2O5的质量分数为14.0%(0.19 g)、10 mLN,N-二甲基甲酰胺为反应介质、1.153 g环己酮肟、微波辐射强度为280 W、辐射时间为5.0 min的工艺条件下,环己酮肟的转化率能达到98.69%,己内酰胺收率达到95.75%。此外,该工艺操作简单,反应迅速,收率较高,具有潜在的工业化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己内酰胺(CPL) P2O5催化剂 微波辐射 液相贝克曼重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型Al_2O_3催化剂上N-环己基氨基甲酸甲酯的洁净合成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英 赵新强 王延吉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6-61,共6页
对碳酸二甲酯与环己胺催化合成N-环己基氨基甲酸甲酯的反应体系进行了热力学分析;制备了3种不同载体的负载型Al2O3催化剂并进行了活性评价。当载体为SiO2、反应温度110℃、反应时间9h、Al2O3负载量为10%时,N-环己基氨基甲酸甲酯的收率可... 对碳酸二甲酯与环己胺催化合成N-环己基氨基甲酸甲酯的反应体系进行了热力学分析;制备了3种不同载体的负载型Al2O3催化剂并进行了活性评价。当载体为SiO2、反应温度110℃、反应时间9h、Al2O3负载量为10%时,N-环己基氨基甲酸甲酯的收率可达68.1%。对反应前后Al2O3-SiO2催化剂的XRD、XPS和BET分析发现,反应过程中Al3+由四面体配位转化为八面体配位,导致催化活性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环己基氨基甲酸甲酯 热力学分析 碳酸二甲酯 环己胺 负载型氧化铝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下MDEA-TETA溶液吸收CO2动力学模型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兰芝 李美美 +2 位作者 杨红健 贾庆 侯凯湖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2-84,138,共3页
研究高压下MDEA-TETA混合胺溶液吸收CO2动力学.采用动态吸收法测定高压下总胺浓度为3.0kmol/m3,活化剂TETA浓度分别为0.3,0.4,0.6kmol/m3的MDEA—TETA混合胺溶液吸收CO2的速率,并基于实验数据建立该溶液吸收CO2的动力学模型.模型的CO2... 研究高压下MDEA-TETA混合胺溶液吸收CO2动力学.采用动态吸收法测定高压下总胺浓度为3.0kmol/m3,活化剂TETA浓度分别为0.3,0.4,0.6kmol/m3的MDEA—TETA混合胺溶液吸收CO2的速率,并基于实验数据建立该溶液吸收CO2的动力学模型.模型的CO2吸收速率预测值与实验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小于10%,模型可满足工程设计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DEA TETA 脱碳 吸收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助催化剂和己烯对MgCl_2/SiO_2复合载体型Ziegler-Natta催化剂催化乙烯聚合的影响
18
作者 任合刚 王路海 +3 位作者 杨敏 曲佳燕 刘宾元 王延吉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4-68,共5页
采用MgCl2/SiO2复合载体制备了一种乙烯聚合催化剂。考察了烷基铝种类、铝钛配比和1-己烯加入量对乙烯聚合性能的影响,并利用激光粒度分布仪、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对催化剂的形态和物性进行了表征,用差示扫描量热(DSC)、红外... 采用MgCl2/SiO2复合载体制备了一种乙烯聚合催化剂。考察了烷基铝种类、铝钛配比和1-己烯加入量对乙烯聚合性能的影响,并利用激光粒度分布仪、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对催化剂的形态和物性进行了表征,用差示扫描量热(DSC)、红外光谱(FT-I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对聚合产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催化剂保持了良好的颗粒形态和均匀程度;三异丁基铝(Al(iBu)3)为助催化剂所得的聚合活性和共聚能力高于三乙基铝(AlEt3)为助催化剂的催化体系。Al(iBu)3活化体系的活性中心分布与AlEt3活化体系有显著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CL2 SiO2复合载体 ZIEGLER-NATTA催化剂 助催化剂 共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_2O_3对ZnO-SiO_2纳米复合物结构性能的影响
19
作者 王新 赵新强 +1 位作者 王延吉 张继炎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31-533,共3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ZnO SiO2 和ZnO La2 O3 SiO2 复合物 ,通过TEM分析发现其均为纳米颗粒 ,平均粒径分别为 4 5nm和 35nm ;通过比表面及孔径分布测定发现ZnO SiO2 的比表面积高达 715 .5m2 g,La2 O3的加入使其比表面积骤减至 14 2 ...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ZnO SiO2 和ZnO La2 O3 SiO2 复合物 ,通过TEM分析发现其均为纳米颗粒 ,平均粒径分别为 4 5nm和 35nm ;通过比表面及孔径分布测定发现ZnO SiO2 的比表面积高达 715 .5m2 g,La2 O3的加入使其比表面积骤减至 14 2 .5m2 g,平均孔径增大近 4倍 ,孔容减小。此外 ,ZnO SiO2 的孔径分布较窄 ,从 1.7nm到 15nm ,而ZnO La2 O3 SiO2 的孔径分布变宽 ,从 1.7nm到 90nm ,大多数孔集中在 15 .5 6nm左右。通过XRD和XPS分析发现ZnO、La2 O3和SiO2 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法 ZnO-SiO2 LA2O3 纳米复合物 结构性能 纳米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乙烯-邻二甲苯-环丁砜三元体系的等压汽-液相平衡
20
作者 徐志东 侯凯湖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25-730,共6页
采用双循环玻璃汽-液平衡釜测定了苯乙烯-环丁砜和邻二甲苯-环丁砜二元体系在15 kPa下的汽-液相平衡(VLE)数据。实验结果经Herrington面积法校验符合热力学一致性。分别用van Laar、Margules、Wilson、NRTL和UNIQUAC方程作为活度系数模... 采用双循环玻璃汽-液平衡釜测定了苯乙烯-环丁砜和邻二甲苯-环丁砜二元体系在15 kPa下的汽-液相平衡(VLE)数据。实验结果经Herrington面积法校验符合热力学一致性。分别用van Laar、Margules、Wilson、NRTL和UNIQUAC方程作为活度系数模型,对该实验数据进行了关联,采用Prausnitz推荐的极大似然估计,利用单纯形法回归得到了模型参数,并对关联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Wilson方程能较好地重现实验数据,拟合精度较高。采用基团贡献法计算得到邻二甲苯-苯乙烯体系平衡数据,以Wilson方程关联得到模型参数。利用得到的二元体系的模型参数,以多组分混合物Wilson方程进行计算,并与苯乙烯-邻二甲苯-环丁砜三元系实验值进行了对比,预测精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 邻二甲苯 环丁砜 汽-液相平衡 威尔逊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