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域创新系统的内涵与测度--河北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子彪教授访谈
1
作者 李子彪 唐鑫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7,F0003,共6页
十二五以来,中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从系统的角度分析创新活动,正成为许多学者研究和探讨的新领域。在全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背景下,探讨区域创新系统的内涵以及测度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 十二五以来,中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从系统的角度分析创新活动,正成为许多学者研究和探讨的新领域。在全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背景下,探讨区域创新系统的内涵以及测度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区域创新系统 现实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区域间贸易隐含碳测算及产业转移贡献度分析
2
作者 邢会 安鹏钊 +1 位作者 李元杰 霍晓谦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13-224,共12页
文章以京津冀为研究区域,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运用2012年、2017年及2020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精准识别贸易隐含碳排放的主要行业和地区,并运用2次结构分解分析,剖析了非首都功能外迁背景下产业转移对京津冀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 文章以京津冀为研究区域,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运用2012年、2017年及2020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精准识别贸易隐含碳排放的主要行业和地区,并运用2次结构分解分析,剖析了非首都功能外迁背景下产业转移对京津冀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1)在研究期内,京津冀贸易隐含碳排放在增加,生产的产品更多地是满足其他地区的消费;在区域间的贸易中,北京市是贸易隐含碳的净转出区,河北省是贸易隐含碳净转入区,虽然天津市的转入和转出基本持平,但贸易隐含碳变化幅度最大。(2)北京市大部分行业发生了贸易隐含碳的转出,其对高耗能、高排放产品的需求并没有消失,只是从北京内部生产转移至天津、河北生产后再调入至北京,河北省大部分行业发生了贸易隐含碳的转入。(3)在研究期内,产业转移对北京市和天津市贸易隐含碳的影响为先抑制后促进,对河北省的影响为先促进后抑制。整体来看,产业转移降低了北京市和天津市的贸易隐含碳排放,但增加了河北市的贸易隐含碳排放。各行业的变化趋势同区域整体的变化趋势一致,其中影响较大的行业主要为金属冶炼及制品工业、电力、热能、燃气和水的生产分配行业及其他服务业。基于此,文章从产业结构、能源使用和环境政策方面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以期为京津冀地区的产业转移及协同减排提供决策支持和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区域 贸易隐含碳排放 产业转移 投入产出分析 结构分解分析 RAS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产业对接与转移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 被引量:77
3
作者 张贵 王树强 +1 位作者 刘沙 贾尚键 《经济与管理》 CSSCI 2014年第4期14-20,共7页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由区域目标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何实现合理的产业分工以及产业转移成为三地协同发展的重大课题。目前,京津和津冀间优势产业的重合度较高,存在严重的产业趋同,其竞争倾向较高;京冀间相似系数较低,产业差异明显,其协作倾...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由区域目标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何实现合理的产业分工以及产业转移成为三地协同发展的重大课题。目前,京津和津冀间优势产业的重合度较高,存在严重的产业趋同,其竞争倾向较高;京冀间相似系数较低,产业差异明显,其协作倾向较强,转移产业以传统制造业为主,转移企业多为资源消耗型,转移主要集中在较近的城乡边缘区,且已进入由梯度转移为主向转变城市功能为主以及产业创新、产业分工和产业转移并行的新阶段。京津冀产业对接与转移的总体思路应以技术"进链"、企业"进群"、产业"进带"、园区"进圈"为主线,形成"项目带动、企业拉动、集群驱动、产城互动、区域联动"的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转移 京津冀 产业创新 功能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区域治理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丁梅 张贵 陈鸿雁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02-106,共5页
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存在战略导向缺乏、物质与信息交流缓慢、认识与行动不统一、中心城市辐射功能弱等主要问题,因此,需要明确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从区域治理角度促进京津冀一体化,破解系统架构、创新驱动、优势再造三大基本问题,构建... 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存在战略导向缺乏、物质与信息交流缓慢、认识与行动不统一、中心城市辐射功能弱等主要问题,因此,需要明确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从区域治理角度促进京津冀一体化,破解系统架构、创新驱动、优势再造三大基本问题,构建政府网络体系、市场网络体系和社会网络体系三个区域体系,完善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位一体的体制机制,通过打造产业分工、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科技企业、确定空间增长极等主要抓手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协同发展 核心架构 网络体系 三位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碳排制造业发展质量提升研究——基于碳韧性的新思路 被引量:1
5
作者 梁林 郭悦雯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67-78,共12页
推动高碳排制造业低碳发展是实现制造业整体转型升级的关键。首先,考虑到高碳排制造业新的治理需求,借鉴韧性理论提出碳韧性的新概念。其次,从制度、技术、经济3个方面探究“双碳”目标下高碳排制造业面临的外部冲击,识别出稳定性、适... 推动高碳排制造业低碳发展是实现制造业整体转型升级的关键。首先,考虑到高碳排制造业新的治理需求,借鉴韧性理论提出碳韧性的新概念。其次,从制度、技术、经济3个方面探究“双碳”目标下高碳排制造业面临的外部冲击,识别出稳定性、适应性和进化性三维韧性特征,基于三维韧性特征构建高碳排制造业碳韧性测度体系。最后,测算2011—2021年5个高碳排制造业的碳韧性和发展质量,通过回归分析讨论碳韧性三维特征对制造业发展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碳韧性对高碳排制造业发展质量提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适应性影响程度最高、进化性次之、稳定性最弱。根据影响差异,从政府和行业两个视角分别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从碳韧性新视角提出高碳排制造业发展质量提升的新思路,在产业治理领域形成新研究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碳排制造业 碳韧性 行业发展质量 “双碳”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城市间人口流动网络研究——基于腾讯位置大数据分析 被引量:28
6
作者 梁林 赵玉帛 刘兵 《西北人口》 CSSCI 2019年第1期20-28,共9页
基于腾讯位置大数据,运用GIS和复杂网络分析等方法,构建京津冀区域城市间的人口流动网络模型,从网络结构和空间格局两个方面测度京津冀区域城市间人口流动的复杂网络特征。结果表明:(1)京津冀城市间人口流动网络符合"小世界"... 基于腾讯位置大数据,运用GIS和复杂网络分析等方法,构建京津冀区域城市间的人口流动网络模型,从网络结构和空间格局两个方面测度京津冀区域城市间人口流动的复杂网络特征。结果表明:(1)京津冀城市间人口流动网络符合"小世界"网络特征,具有较高的连通性和运行效率,并且所有城市节点的人口流入和人口流出均呈显著正相关,说明目前京津冀人口可以跨越行政界限自由流动,且保持相对平衡,京津冀协同战略发展已经取得了实质性效果。(2)京津冀城市间人口流动网络具有明显层次性,呈现"北疏南密"流动分布态势和"一大三小"多中心网络空间格局,并非传统认知上"京津双核心"空间格局。研究结果对于引导人口合理流动,促进京津冀区域人口、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人口流动 复杂网络 腾讯位置大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流数据的京津冀城市群网络结构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张贵 李海鹏 张东旭 《经济与管理》 CSSCI 2019年第4期1-7,共7页
基于腾讯位置大数据与百度指数的多源流数据,以京津冀地区13 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GIS 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京津冀城市群网络结构进行量化研究。结果表明:交通流网络呈倒“L”型格局,形成了京保石、京津两条轴线,交通流受到交通基础... 基于腾讯位置大数据与百度指数的多源流数据,以京津冀地区13 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GIS 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京津冀城市群网络结构进行量化研究。结果表明:交通流网络呈倒“L”型格局,形成了京保石、京津两条轴线,交通流受到交通基础设施的较强影响;信息流网络呈以北京为核心的放射型格局,知识创新能力成为影响信息流网络的重要因素。交通流网络密度为0.801,信息流网络密度为0.897,交通信息流整体网络呈现强连接状态。信息流网络有效覆盖城市群大部分城市,一般联系型城市占城市群的一小部分;交通流网络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北京、天津、廊坊形成交通流网络中的核心区域。京津冀城市群交通信息流网络分为4 个子群,核心子群之间联系紧密,呈现北京带动全域、次级核心城市带动周边城市的嵌套式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空间 京津冀城市群 网络结构 多源流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口流视角下京津冀城市网络时空特征研究——基于雄安新区成立前后的对比 被引量:6
8
作者 梁林 赵玉帛 武晓洁 《经济与管理》 CSSCI 2019年第2期1-8,共8页
基于人口流视角,利用腾讯位置大数据,运用GIS和复杂网络分析等方法,构建京津冀城市网络测度模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对比分析雄安新区成立前后京津冀城市网络的复杂特征。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网络中城市地位变化呈现上升、下降、持平... 基于人口流视角,利用腾讯位置大数据,运用GIS和复杂网络分析等方法,构建京津冀城市网络测度模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对比分析雄安新区成立前后京津冀城市网络的复杂特征。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网络中城市地位变化呈现上升、下降、持平三种趋势,网络整体在雄安新区成立前后呈现无标度和层级化特点,表明城市网络联系呈现非均衡性和异质性。从城市网络结构来看,平均联系强度和网络密度正向指标均呈现高水平状态下的下降趋势,而平均聚类系数持续降低;从网络空间分布来看,城市网络呈现"北疏南密"分布态势和"一大三小"多中心空间格局,网络重心有南移趋势。总体来看,雄安新区成立后,京津冀城市网络日趋成熟,向多中心均衡化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安新区 京津冀 城市网络 腾讯位置大数据 人口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危机领导力、组织韧性与组织价值重塑——基于新东方响应“双减”政策的探索性案例研究
9
作者 梁林 王洁 段世玉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4-341,共18页
组织如何借助危机领导力激活组织韧性实现组织价值重塑,是组织成功实现长期生存、发展的关键。通过选择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以成功转型的新东方为研究对象,探索了“双减”政策情境下危机领导力激活组织韧性、影响组织价值重塑的机制。... 组织如何借助危机领导力激活组织韧性实现组织价值重塑,是组织成功实现长期生存、发展的关键。通过选择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以成功转型的新东方为研究对象,探索了“双减”政策情境下危机领导力激活组织韧性、影响组织价值重塑的机制。研究发现:(1)对应资源准备、能力发挥和机会衍生三个阶段,危机领导力激活组织韧性的机制作用分别为资源储备、动力给予和方向把控。(2)伴随危机领导力激活组织韧性的过程,组织韧性发挥的作用分别是资源冗余→有效识别、活性激活、市场定位→战略转型。(3)伴随组织韧性发挥作用的过程,组织韧性影响组织价值重塑的机制分别是维稳、赋活、优化。最后构建出危机领导力激活组织韧性、影响组织价值重塑的框架模型,解构了危机领导力激活组织韧性的机制及组织韧性影响组织价值重塑的机制,既补充了危机领导力、组织韧性和组织价值重塑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又可为组织韧性作用研究提供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减政策 危机领导力 组织韧性 激活 价值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生态环境压力与科技创新能力关联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义忠 张晓翠 +3 位作者 姚澜 贺鹏明 于凯茹 李晶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25-236,共12页
该文综合采用环境足迹理论、集成反演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评估京津冀城市群2000-2025年生态环境压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时空演变特征,并探究两者的关联特征。结果表明:生态环境压力整体上呈现放缓趋势,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生态扩展区,... 该文综合采用环境足迹理论、集成反演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评估京津冀城市群2000-2025年生态环境压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时空演变特征,并探究两者的关联特征。结果表明:生态环境压力整体上呈现放缓趋势,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生态扩展区,低值区分布在中部核心功能区,碳压力是多数城市生态环境压力的主要来源。城市群2000-2015年科技创新能力具有较大空间差异,北京和天津对中部核心功能区具有明显拉动作用,而南部生态扩展区最低,其主要受限于邢台;城市群2016-2025年的科技创新能力空间异质性将有所缩小。生态环境压力与科技创新能力存在“倒U型”关系,生态环境压力拐点时间与水资源压力和碳压力相同(2012年),早于氮压力拐点时间(2014年);各省市碳压力EKC曲线中,天津(2009年)到达拐点时间早于河北(2013年),北京早已进入EKC后半段。城市群协同发展差异较大,北京和天津已进入良性循环发展阶段,而河北省却较为落后,但秦皇岛、唐山和邯郸有望在2025年进入良性循环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足迹 集成模拟 生态环境压力 科技创新能力 耦合特征 拐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雄安新区战略发展的路径选择——“雄安新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理论及政策”高端论坛专家发言摘编(上) 被引量:41
11
作者 肖金成 郭克莎 +7 位作者 陆军 刘秉镰 李兰冰 殷存毅 田学斌 张贵 周密 孙哲 《经济与管理》 CSSCI 2017年第3期6-7,共2页
雄安新区建设发展必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雄安新区建设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新区持续发展必须尊重市场经济的规律。雄安新区要发挥好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作用,京津冀要借助雄安新区的建设和兴起促进绿色发展和创新发展。雄安新区... 雄安新区建设发展必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雄安新区建设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新区持续发展必须尊重市场经济的规律。雄安新区要发挥好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作用,京津冀要借助雄安新区的建设和兴起促进绿色发展和创新发展。雄安新区的建设应走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输血型”路径与区域自我成长“造血型”路径并重的双引擎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安新区 京津冀协同发展 创新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足迹驱动的物质代谢强度及效率测度研究: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义忠 李奕曼 +4 位作者 赵允硕 李子彪 郝永敬 王兴民 李元杰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24-236,共13页
该文基于水-碳-生态足迹和IPAT-LMDI扩展模型,探究了京津冀城市群水资源-能源-土地资源系统的物质代谢强度及驱动因子,并结合DEA-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剖析了城市群物质代谢效率的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群水资源代谢强度有所放... 该文基于水-碳-生态足迹和IPAT-LMDI扩展模型,探究了京津冀城市群水资源-能源-土地资源系统的物质代谢强度及驱动因子,并结合DEA-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剖析了城市群物质代谢效率的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群水资源代谢强度有所放缓,能源代谢强度在2013年出现拐点后逐渐降低,而土地资源代谢强度则在2007年后逐渐增加;城市群及不同功能区的整体物质代谢压力指数均值超过50,基本处于不可持续状态。经济富裕程度与人口规模是物质代谢压力指数增加的主要原因,科技发展水平则具有反向抑制作用,生态环境缓解效应的影响具有空间差异性。城市群物质代谢效率增幅不显著,具有较大提升空间,中部核心区的代谢效率水平明显高于西北部生态涵养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碳-生态足迹 物质代谢强度 驱动因子 物质代谢效率 京津冀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策驱动还是资源交换——基于全国重点实验室国际科技合作研究
13
作者 张孟亚 王兴民 孙翊 《中国科技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0-49,共10页
国际科技合作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其驱动因素受到学界普遍关注。本文以全国重点实验室为研究对象,以全国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为调研对象,采用318份问卷调研数据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从政策环境和资源交换角度探讨全... 国际科技合作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其驱动因素受到学界普遍关注。本文以全国重点实验室为研究对象,以全国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为调研对象,采用318份问卷调研数据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从政策环境和资源交换角度探讨全国重点实验室国际科技合作机制。结果显示:全国重点实验室国际科技合作的政策环境因素和资源交换因素会产生协同作用,但路径呈现关键因素主导特征。根据主导因素差异,政策驱动模式体现为高国际形势为主导因素的国际形势友好驱动型、资源交换驱动模式体现为高合作互惠性为主导因素的互惠驱动型和高合作连续性为主导因素的连续驱动型。基于分析结果,提出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国际科技合作的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重点实验室 国际科技合作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科技人才分布空间格局演化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16
14
作者 刘兵 曾建丽 +1 位作者 梁林 李青 《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6-92,123,共8页
利用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2016年京津冀地区各市的统计年鉴资料,运用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和科技人才密度相对变化率等指标,分析了2000—2015年京津冀地区13个市的科技人才分布空间格局的演化,并选取了10个指标,运用偏最小二乘... 利用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2016年京津冀地区各市的统计年鉴资料,运用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和科技人才密度相对变化率等指标,分析了2000—2015年京津冀地区13个市的科技人才分布空间格局的演化,并选取了10个指标,运用偏最小二乘法探析了京津冀地区科技人才分布的驱动要素。研究发现:2000—2015年京津冀地区科技人才密度的排序始终是北京>天津>河北,且呈现"双核心+多轴式"空间分布格局;京津冀地区的科技人才密度集中趋势逐年加强,科技人才密度高的城市占地面积小;从科技人才密度变化类型看,2000—2015年期间迅速提高型城市占比为30.77%,大部分属于一线城市,逐渐提高型城市和缓慢提高型城市共占比69.23%,大部分属于三到五线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是驱动京津冀地区科技人才分布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人才分布 时空演变 驱动要素 京津冀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师·口岸·腹地:京津冀一体化的历史地理学解读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慧芝 冯石岗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86-191,共6页
京津冀一体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之后;至清咸丰十年(1860年)天津开埠,京津冀三地"京师.口岸.腹地"的功能分区开始确立。在三地近代化过程中,"京师"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消费中心,对畿... 京津冀一体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之后;至清咸丰十年(1860年)天津开埠,京津冀三地"京师.口岸.腹地"的功能分区开始确立。在三地近代化过程中,"京师"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消费中心,对畿辅地区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推动作用;"口岸"天津作为区域经贸中心,对京师及腹地区域具有巨大的门户、引领意义;"腹地"河北的资源供给力、生态承载力则是京、津城市发展的基础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一体化 历史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打造高韧性组织?——基于资源保护理论的多案例研究
16
作者 梁林 李玲 +2 位作者 段世玉 韩提文 曹珍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22-738,共17页
在复杂环境下,我国很多企业生存困难,但仍有一批优秀的高韧性企业能够转危为机,实现稳定发展。以三家历经冲击却持续稳健经营的中国上市民营企业为例,遵循“由外变促内生”的韧性分析思路,结合资源保护理论,构建“情境刺激(外部危机冲击... 在复杂环境下,我国很多企业生存困难,但仍有一批优秀的高韧性企业能够转危为机,实现稳定发展。以三家历经冲击却持续稳健经营的中国上市民营企业为例,遵循“由外变促内生”的韧性分析思路,结合资源保护理论,构建“情境刺激(外部危机冲击)→资源保护(内部韧性反应)→高韧性组织形成(韧性特征表现)”的研究框架,探究高韧性组织的形成路径。研究发现:(1)高韧性组织通过有效调配资源,逐步显现出应对危机所需的及时性、强关联性、创造性和缓冲性特征;(2)高韧性组织的形成是风险识别、资源整合、资源积累和资源价值实现四个阶段中认知要素、行动要素和结果要素逐级驱动的结果;(3)高韧性组织有挑战型路径和补偿型路径两种形成路径。研究结论对企业在复杂环境下存活和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韧性组织 形成路径 韧性特征 资源保护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城镇化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演变及匹配特征 被引量:7
17
作者 乔友凤 李奕曼 +2 位作者 陈义忠 王天漪 郝灿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4-73,82,共11页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是实现京津冀地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构建京津冀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评估其时空演变特征;利用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揭示城市群水资源利用格局。在此基础上,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空间匹配...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是实现京津冀地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构建京津冀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评估其时空演变特征;利用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揭示城市群水资源利用格局。在此基础上,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空间匹配模型探究两者的匹配特征。结果表明:在新型城镇化水平方面,北京市(0.82)>天津市(0.47)>河北省各市(0.1~0.4),且障碍因子存在空间差异,北京市表现为生态和城乡一体化,而天津市和河北省的约束力主要来源于人口和社会城镇化。京津冀地区水资源可持续性有所增强,具体表现为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和足迹深度下降,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和足迹广度有所上升;而与成渝城市群相比,京津冀城市群水资源生态赤字形势严峻,高强度农业用水是造成水资源生态足迹较高的主要原因。新型城镇化质量与水资源供需在时间尺度上处于勉强协调阶段,其中北京市(良好协调)和天津市(中级协调)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趋势,河北省各市耦合协调性较差;水资源生态赤字与城镇化质量的空间匹配度有所下降,河北省空间匹配性(匹配)高于北京市(不匹配)和天津市(较为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生态足迹 新型城镇化 耦合协调度 空间匹配度 京津冀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韧性的影响效应: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妍 梁林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0-128,共9页
在动荡的情境下,组织韧性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文章基于“梳理—整合—拓展”的逻辑,提出一个旨在系统理解组织韧性影响效应及其机制的整合框架。基于悖论视角分析组织韧性相关概念及组织韧性的测量现状;对组织韧性影响... 在动荡的情境下,组织韧性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文章基于“梳理—整合—拓展”的逻辑,提出一个旨在系统理解组织韧性影响效应及其机制的整合框架。基于悖论视角分析组织韧性相关概念及组织韧性的测量现状;对组织韧性影响效应的文献进行梳理,揭示组织韧性在个体和组织层面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从探讨组织韧性对员工和组织层面的双刃剑效应、丰富组织韧性的边界条件、开发符合中国情境下的组织韧性测量体系、拓展研究方法等方面,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研究加深了对组织韧性影响效应的认识,为组织韧性的影响效应研究提供了更为宽泛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韧性 影响效应 双刃剑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级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监测与预警研究 被引量:98
19
作者 梁林 赵玉帛 刘兵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92-111,共20页
提升国家级新区创新生态系统对外部冲击和扰动的抵御能力,有利于新区适应外部变化、实现高质量发展。基于韧性视角提出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韧性化理念,通过对比生态学和韧性双重理论视角下的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过程,识别出包括多样性、流... 提升国家级新区创新生态系统对外部冲击和扰动的抵御能力,有利于新区适应外部变化、实现高质量发展。基于韧性视角提出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韧性化理念,通过对比生态学和韧性双重理论视角下的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过程,识别出包括多样性、流动性、缓冲性、进化性在内的四维韧性特征,构建了新区创新生态系统的韧性监测体系和预警模型。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化理念的提出有助于从内外部协调发展的角度把握新区未来发展的关键点,并更精准测度发展水平。进一步开展2015-2017年16个国家级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监测和预警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从时间发展来看,各新区韧性值整体上呈现"V型"上升态势,韧性警情大体处于安全状态,说明我国新区具有一定的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内外协调程度较好。(2)从空间分布来看,各新区韧性值呈现"一高两低"态势,反映出我国新区发展仍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化现象。本文为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动态监测及预警提供了完整的解决方案,同时也可应用于其他新区或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新区 创新生态系统 韧性监测体系 预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空间结构变迁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梁林 李青 +1 位作者 刘兵 曾建丽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8-93,共6页
文章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计算了2011-2015年中国31个省份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结果表明,中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空间结构变迁呈现三大趋势: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基本表现为向高阶段发展态势,并呈现出"由点至面"的扩散趋势;... 文章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计算了2011-2015年中国31个省份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结果表明,中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空间结构变迁呈现三大趋势: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基本表现为向高阶段发展态势,并呈现出"由点至面"的扩散趋势;四大地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之间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差距呈现逐渐缩小趋势,东北地区"领跑"其他三大地区;京津冀地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呈现"极化+虹吸"趋势,而长江三角洲则表现出"共振+趋同"趋势。研究进一步表明,纯技术效率对综合效率的影响较规模效率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包络分析法 科技资源 配置效率 空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