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的听力特点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田从哲 高永平 +2 位作者 刘素芬 孟胜环 刘会清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06-609,共4页
目的对大前庭水管综合征(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LVAS)患者的听力学特点进行分析,为其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5月~2013年10月经颞骨CT检查确诊为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49例(96耳)患者均进行声导抗、耳声发... 目的对大前庭水管综合征(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LVAS)患者的听力学特点进行分析,为其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5月~2013年10月经颞骨CT检查确诊为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49例(96耳)患者均进行声导抗、耳声发射、听性脑干反应(ABR)及听性稳态反应(ASSR)检查,其中23例46耳(6岁以上者,均为双侧LVAS)同时行纯音听阈测试。结果 23例(46耳)6岁以上患者中33耳(71.74%,33/46)纯音听阈表现为低中频(2kHz以下)存在明显气骨导差而高频下降型的混合性听力损失,13耳(28.26%,13/46)表现为无气骨导差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49例96耳鼓室导抗图均为A型,其中5耳可引出声反射;36例68耳(70.83%,68/96)ABR测试在3~4ms处记录到特征性的负相波(ANSR);46例96耳DPOAE均未通过,ASSR检查多为中、重度听力损失。结论 LVAS患者中耳功能正常,纯音听阈可表现为明显的低频气骨导差而高频下降的混合性听力损失,ABR检查可引出ASNR负相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 听力测试 气-骨导差 声诱发短潜伏期负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继发于突发性聋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田从哲 高永平 +1 位作者 孟胜环 刘会清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57-658,共2页
目的分析继发于突发性聋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就诊于河北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的63例突聋(伴有或不伴有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Dix... 目的分析继发于突发性聋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就诊于河北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的63例突聋(伴有或不伴有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Dix-Hallpike试验或翻滚试验确诊为继发于突聋的BPPV 8例,按不同受累半规管进行手法复位治疗,并对受累半规管、听力情况、发生BPPV与耳聋的间隔时间等进行分析。结果本组对象中继发于突聋的BPPV发生率为12.7%(8/63),均发生于突聋耳同侧,其中后半规管BPPV 7例采用Epley方法复位治疗;外半规管BPPV1例采用Barbecue翻滚手法复位治疗;BPPV在耳聋l周内发生3例,1周至1月间发生4例,1月至3月间发生1例;听阈曲线类型:全聋型3例,平坦型4例,高频下降型1例。8例患者BPPV均治愈。结论突聋继发BPPV是临床较常见的现象,其中大部分为后半规管BPPV,变位试验是诊断继发性BPPV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性聋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半规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反转相眼震的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黄俊瑜 徐玉玲 +2 位作者 刘佳 孟峥 田从哲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39-243,共5页
目的观察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位置试验中反转相眼震的发生率和特征,探讨反转相眼震对于手法复位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76例水平半规管BPPV... 目的观察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位置试验中反转相眼震的发生率和特征,探讨反转相眼震对于手法复位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76例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滚转试验时眼震的方向、潜伏期、持续时间、眼震强度,根据是否有反转相眼震分为有反转相眼震组和无反转相眼震组,对比两组患者的眼震参数和眼震特征;并比较两组行手法复位后的疗效,评价反转相眼震对疗效的影响。结果76例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中,6例为水平半规管嵴帽结石症,均未观察到反转相眼震,余70例水平半规管管石症患者中,51例(72.86%,51/70)出现反转相眼震,占67.11%(51/76),其中16例双侧均有反转相眼震,35例仅单侧出现反转相眼震。产生反转相眼震可能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罹患半规管的侧别无关(均为P>0.05)。所有产生反转相眼震的患者眼震强度明显大于无反转相眼震患者(P<0.01),仅单侧出现反转相眼震的患者,反转相眼震总是出现在眼震较强的一侧(即患侧),且强度显著小于第一相眼震强度(P<0.01),但持续时间较长(P<0.01),绝大多数患者反转相眼震的持续时间超过1分钟,部分患者持续时间大于3分钟,显示为持续性眼震。经手法复位治疗后,反转相眼震组即时评估的总有效率为90.20%,无反转相眼震组总有效率为89.47%,两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χ^(2)=0.051,P=0.975)。结论在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中,反转相眼震的发生率高,第一相眼震强度大的患者易出现反转相眼震,且反转相眼震持续时间较长;反转相眼震可能不影响手法复位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半规管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眼震 反转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