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IMB模型的过渡期管理在青少年癫痫患者中的应用
1
作者 高媛 李楠 +3 位作者 陈芳 邢思琦 王祎雪 蔡艳芳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05-108,124,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的青少年癫痫过渡期管理效果,为青少年癫痫患者过渡期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3年10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青少年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组时间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过渡期管理... 目的探讨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的青少年癫痫过渡期管理效果,为青少年癫痫患者过渡期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3年10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青少年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组时间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过渡期管理,干预组采用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的过渡期管理方案。干预周期8周,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过渡期准备水平、自我管理效能。结果86例患者均完成全程研究。干预后,干预组过渡期准备水平得分、自我管理效能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的过渡期管理方案可以有效提高青少年癫痫患者的过渡期准备水平和自我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青少年 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 过渡期管理 过渡期准备水平 自我效能 延续性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13
2
作者 刘媛媛 安迪 +3 位作者 高娟 苏立凯 殷小平 李岩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499-1502,共4页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一种新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通过分析脑白质纤维束完整性来评估疾病严重程度,是当前可对脑白质纤维束行三维重建的新方法,经过近二十年的逐渐发展,已在临床工作中得到初步应用。...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一种新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通过分析脑白质纤维束完整性来评估疾病严重程度,是当前可对脑白质纤维束行三维重建的新方法,经过近二十年的逐渐发展,已在临床工作中得到初步应用。通过分析病变组织的弥散变化,及颅内病变与白质纤维束之间的关系,为诊断疾病和判断预后提供重要信息。此文就DTI基本原理及其在脑卒中、脑肿瘤、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脱髓鞘疾病、精神疾病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成像 中枢神经系统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植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赵钢勇 张平 +2 位作者 赵慧新 代瑞廷 张本恕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8-32,共5页
目的:观察移植pIRESneo-EGFP-BDNF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大鼠的研究。方法 :将pEGFP(N1)-BDNF质粒进行改造与pIRESneo相连结,构建高拷贝质粒pIRESneo-EGFP-BDNF,采用电... 目的:观察移植pIRESneo-EGFP-BDNF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大鼠的研究。方法 :将pEGFP(N1)-BDNF质粒进行改造与pIRESneo相连结,构建高拷贝质粒pIRESneo-EGFP-BDNF,采用电穿孔法转染骨髓MSCs;制备P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PD组、MSCs组、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 factor,BDNF)组,经侧脑室移植MSCs或pIRESneo-EGFP-BDNF修饰骨髓MSCs术后2、4、8周,腹腔注射阿朴吗啡诱导PD大鼠旋转行为;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中脑黑质BDNF、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蛋白的含量。结果:双酶切鉴定pIRESneo-EGFP-BDNF构建成功;移植术后2、4、8周MSCs组和BDNF组大鼠与PD组比较旋转次数明显减少(P<0.05),以BDNF组较MSCs比较改善更为明显(P<0.05);移植细胞干预PD模型8周后中脑黑质BDNF、TH蛋白的含量,BDNF组较MSCs组、PD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经侧脑室移植pIRESneo-EGFP-BDNF修饰的骨髓MSCs能明显改善PD大鼠的行为能力,显著提高中脑黑质BDNF、TH蛋白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 间充质干细胞 侧脑室 质粒 电穿孔 帕金森病 酪氨酸羟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自主神经功能不全为主的吉兰巴雷综合征1例 被引量:7
4
作者 凌丽 冯俊强 张敏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675-675,699,共2页
关键词 吉兰巴雷综合征 自主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电生理检查对重症脑血管病脑功能监测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高娟 姜晔 苏立凯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970-972,共3页
目的:评价诱发电位、持续脑电图监测对重症脑血管病脑功能监测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重症脑血管病患者48例,根据格拉斯哥(Glasgow,GCS)评分,分为重症组(GCS≤8分)和非重症组(GCS>8分)。应用丹麦维迪肌电图仪监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目的:评价诱发电位、持续脑电图监测对重症脑血管病脑功能监测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重症脑血管病患者48例,根据格拉斯哥(Glasgow,GCS)评分,分为重症组(GCS≤8分)和非重症组(GCS>8分)。应用丹麦维迪肌电图仪监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并根据CANT分级标准分为Ⅰ、Ⅱ、Ⅲ3级,分别比较重症组与非重组诱发电位的表现,并比较不同级别诱发电位与预后的关系;应用上海群天动态脑电图仪进行床旁持续脑电图监护,采用Young的脑电图分级标准进行分级,比较重症组、非重症组脑电图表现,并比较不同级别脑电图与预后的关系。结果:(1)重症组病死率(40.00%)明显高于非重症组(14.29%);而非重症组良好率、好转率均明显好于重症组。(2)重症组体感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表现为Ⅲ级者,明显高于非重症组(P<0.05),其病死率高,预后不良;而表现为Ⅰ级者,预后相对较好。(3)脑电图YoungⅡ级者病死率(58.83%)明显比Ⅰ级(12.90%)高,而Ⅰ级者预后相对较好。结论:持续床旁神经电生理监测可客观地评价重症脑血管病脑功能,并能预测预后,指导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脑血管疾病 神经生理学 脑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勃龙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6
作者 田文艳 张洪义 +1 位作者 苏立凯 申文增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790-792,共3页
目的:研究雌激素对缺血性脑损害的神经保护作用是否与抗神经元凋亡有关。方法:30只雌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手术对照组(OVX),替勃龙组[0.25mg/(kg.d)];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制成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在缺血2h、再灌注24... 目的:研究雌激素对缺血性脑损害的神经保护作用是否与抗神经元凋亡有关。方法:30只雌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手术对照组(OVX),替勃龙组[0.25mg/(kg.d)];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制成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在缺血2h、再灌注24h后立即断头取脑,应用2,3,5-三苯基氯化四唑(T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链酶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抗凋亡基因Bcl-2、细胞凋亡诱导因子Bax和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的表达。结果:替勃龙用药组较手术对照组脑梗死体积显著缩小(P<0.05),TUNEL阳性细胞数减少(P<0.01),Bcl-2阳性细胞增多(P<0.01),Bax及caspase-3阳性细胞减少(P<0.01)。结论:替勃龙可抑制去卵巢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时神经细胞凋亡,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勃龙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暂头痛、神经功能缺损伴脑脊液淋巴细胞增多(HaNDL)综合征
7
作者 赵大卫 蔡耘 王贺波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42-244,共3页
短暂头痛、神经功能缺损伴脑脊液淋巴细胞增多综合征(syndrome of transient headache andneurolo-gical deficits with cerebrospinal fluid lymphocytosis,HaNDL)主要表现为发作性头痛伴有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脑脊液... 短暂头痛、神经功能缺损伴脑脊液淋巴细胞增多综合征(syndrome of transient headache andneurolo-gical deficits with cerebrospinal fluid lymphocytosis,HaNDL)主要表现为发作性头痛伴有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脑脊液淋巴细胞增多,可呈反复发作病程。国内鲜有报道,可能是因为HaNDL综合征易与病毒性脑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疾病混淆,其次考虑与认知不足有关。为提高对此综合征的认识,本文就其病因、临床特征、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及治疗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痛 偏头痛 神经功能缺损 脑脊液淋巴细胞增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肠内营养对重症脑血管病病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 被引量:23
8
作者 金鑫 史颖 +6 位作者 王德超 王惠凌 李伟彬 蔡耘 李强 康增军 冯鑫利 《肠外与肠内营养》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41-345,共5页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EN)对重症脑血管病病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以及对病人营养状态、肠内营养耐受性、胃液PH值、消化道出血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分析。研究对象为2014年3月至2017年5月我院神内重症收治接受鼻...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EN)对重症脑血管病病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以及对病人营养状态、肠内营养耐受性、胃液PH值、消化道出血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分析。研究对象为2014年3月至2017年5月我院神内重症收治接受鼻饲饮食及机械通气治疗共72例脑血管病病人。其中,36例在发病24小时内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早期组),36例发病24 h后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后7天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脱机成功率、肠内营养并发症发生率、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治疗后第7天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治疗后28天存活率等临床指标变化,并分析入院时、入院1 d、3 d、7 d、14 d胃液PH值变化。结果 :早期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肠内营养并发症发生率、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脱机成功率、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早期给予肠内营养后,胃液PH值显著升高。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能改善病人营养状态,有助于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提高脱机成功率,降低病死率,改善病人预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导致胃液PH升高,能降低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消化道出血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肠内营养 医院获得性肺炎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消化道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DNF基因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AD大鼠认知障碍的改善 被引量:9
9
作者 张平 赵钢勇 +2 位作者 陈凯 张杏红 苏立凯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42-646,共5页
目的:研究经侧脑室移植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AD大鼠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双侧海马注射Aβ25-35制备AD大鼠模型,筛选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组),AD模型组(AD组),移植骨髓MSC... 目的:研究经侧脑室移植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AD大鼠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双侧海马注射Aβ25-35制备AD大鼠模型,筛选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组),AD模型组(AD组),移植骨髓MSCs治疗组(MSCs组),移植pIRESneo转染的骨髓MSCs治疗组(CON组)和移植pIRESneo-EGFP-BDNF转染的骨髓MSCs组(BDNF组),每组各8只。采用Morris水迷宫测试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结果:AD组与Sham组大鼠比较平均逃避潜伏期(AEL)延长、跨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P<0.01),搜索策略明显差(P<0.01);MSCs组、CON组、BDNF组与AD组大鼠比较AEL明显缩短、跨越平台次数显著增加(P<0.05或P<0.01),搜索策略显著好转(P<0.01),且BDNF组与CON组、MSCs组大鼠比较改善更显著(P<0.05或P<0.01)。结论:经侧脑室移植BDNF修饰的骨髓MSCs可以显著改善AD大鼠的学习认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 间充质干细胞 学习记忆 MORRIS水迷宫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变化 被引量:15
10
作者 赵慧新 赵会媛 +1 位作者 闫奕 张杏红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2859-2861,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ACI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ACI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脑梗死的诊断标准,行多导睡眠图(PSG)确诊合并OSAHS的患者36例为ACI合并OSAHS组,根据AHI分为轻度组10例、中度组13例、重度组13例;另选择同时期ACI患者经PSG排除OSAHS患者39例为单纯ACI组。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颈动脉IM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MMP-9水平。结果 ACI合并OSAHS组患者颈动脉IMT及血清MMP-9水平均高于单纯ACI组(P<0.05)。ACI合并OSAHS组患者颈动脉IMT与血清MMP-9呈正相关(r=0.582,P=0.000)。ACI合并OSAHS患者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患者颈动脉IMT及血清MMP-9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中度组和重度组颈动脉IMT及血清MMP-9水平高于轻度组(P<0.05)。结论 ACI合并OSAHS患者颈动脉IMT及血清MMP-9水平升高,中、重度组患者升高更明显,且颈动脉IMT与血清MMP-9水平呈正相关,OSAHS可能通过炎症途径促使ACI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内-中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GABA-B受体脑炎5例临床分析与影像学特点 被引量:7
11
作者 史颖 金鑫 +6 位作者 王德超 刘海燕 李伟彬 蔡耘 王惠凌 康增军 李强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591-596,共6页
目的探讨抗GABA-B(γ-氨基丁酸-B)受体脑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脑脊液免疫学检查诊断为抗GABA-B受体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均呈急性起病,临床首发症状为癫痫发作,癫痫发作后出现不... 目的探讨抗GABA-B(γ-氨基丁酸-B)受体脑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脑脊液免疫学检查诊断为抗GABA-B受体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均呈急性起病,临床首发症状为癫痫发作,癫痫发作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及精神行为异常。影像学特点:病灶累及颞叶内侧、海马,头部CT呈等密度或低密度影,头部MRI呈长T_1、长T_2信号,T_2 FLAIR高信号,DWI等或高信号。2例行头部核磁增强病灶无强化。1例行PET-CT示颞叶海马低密度影,代谢增高。脑脊液及血清免疫学检查均提示脑脊液GABAB-R-AB阳性(+),血清GABAB-R-AB阳性(+)。5例均伴有NSE不同程度增高。脑电图无特异性,同患者意识状态相关。5例行肺部CT均合并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病时合并中心性肺癌3例,其余2例随访3个月后亦发现中心性肺癌。2例行支气管镜病理活检为小细胞肺癌。结论抗GABA-B受体脑炎常以癫痫为首发症状,影像学多数以颞叶内侧、海马免疫性炎症反应信号为主要表现,同肺癌(小细胞肺癌)密切相关,结合脑脊液免疫学检查及上述特点有助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炎 自身免疫性脑炎 副肿瘤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红注射液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后内皮损伤、炎症反应程度及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刘洋 许金鹏 +5 位作者 邸卫英 李靖 徐占稳 赵兴洲 宋书江 刘福林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15期1619-1622,共4页
目的:分析丹红注射液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后内皮损伤、炎症反应程度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5年8月间在本院接受住院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及... 目的:分析丹红注射液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后内皮损伤、炎症反应程度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5年8月间在本院接受住院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介入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介入治疗基础上加入丹红注射液辅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内皮损伤、炎症反应程度及心功能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经丹红注射液辅助治疗后,血浆vWF、ET-1、NTG值低于对照组患者,NO、FMD值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后血清pentraxin-3、IL-18、IL-18/IL-10、LpPLA2值低于对照组患者,IL-10值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后LVEDV、LVESV、BNP值低于对照组患者,LVEF值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在介入治疗基础上加入丹红注射液辅助治疗,可以减少血管内皮及炎症损伤,发挥积极的心功能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介入治疗 丹红注射液 内皮损伤 炎症反应 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检测 被引量:6
13
作者 高娟 孙亚菲 +2 位作者 李永乐 苏立凯 郭力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70-573,共4页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和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基因多态性与青年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应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检测42例青年脑梗死患者(年龄≤45岁)、30例神经...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和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基因多态性与青年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应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检测42例青年脑梗死患者(年龄≤45岁)、30例神经系统非血管性疾病患者和30例健康人血清Hcy水平。提取白细胞DNA,应用PCR方法检测MTHFR基因多态性。结果:青年脑梗死组Hcy((21.4±18.8)μmol/L)水平高于神经系统非血管疾病组((10.2±5.0)μmol/L)和健康对照组((12.9±8.6)μmol/L,F=8.64,P<0.05)。3组间MTHFR基因677位点各基因型频率、T/T纯合子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内T/T纯合子与非T/T纯合子的Hcy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青年脑梗死组MTHFR基因C677T突变的T/T纯合子可引起血浆Hcy水平增高,但该突变与青年脑梗死无关,而血浆Hcy水平与青年脑梗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 5 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脑缺血 青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苯酞联合纳洛酮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李同凯 郑会城 +3 位作者 高伟 杨秋荻 周岩 赵慧新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39-841,共3页
目的后循环缺血多表现为眩晕,脑动脉粥样硬化是其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文中观察丁苯酞软胶囊联合纳洛酮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PCIV)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162例PCIV患者分为... 目的后循环缺血多表现为眩晕,脑动脉粥样硬化是其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文中观察丁苯酞软胶囊联合纳洛酮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PCIV)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162例PCIV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每日静脉滴注纳洛酮2.4mg,并口服丁苯酞软胶囊;对照组每日静脉滴注三七总苷(血栓通)300mg。疗程均为14d。2组病例治疗前后均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检查,对比治疗前后双侧椎-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和收缩期峰流速(Vs)的变化情况,并统计临床治愈率。结果对照组治疗后基底动脉Vm和Vs较治疗前增快[(30.15±3.84)cm/s vs(26.95±3.72)cm/s,(40.87±4.54)cm/s vs(37.16±4.72)cm/s,P<0.05],治疗组治疗后基底动脉Vm和Vs较治疗前增快[(34.47±3.53)cm/s vs(27.53±3.68)cm/s,(42.25±5.29)cm/s vs(35.87±4.85)cm/s,P<0.05],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34.47±3.53)cm/s vs(30.15±3.84)cm/s,(42.25±5.29)cm/s vs(40.87±4.54)cm/s,P<0.05];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58.8%vs 31.7%,93.8%vs 75.6%,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联合纳洛酮治疗PCIV,临床疗效确切,副作用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 眩晕 丁苯酞软胶囊 纳洛酮 血栓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肠内营养对吉兰-巴雷综合征病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金鑫 史颖 +5 位作者 王德超 刘海燕 王惠凌 李伟彬 王剀 丁然 《肠外与肠内营养》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19,23,共5页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EN)对吉兰-巴雷综合征(GBS)病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分析。选取2011年5月至2017年5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NICU收治接受鼻饲饮食及机械通气治疗共36例GBS病人。其中,18例在机械通气24 ...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EN)对吉兰-巴雷综合征(GBS)病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分析。选取2011年5月至2017年5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NICU收治接受鼻饲饮食及机械通气治疗共36例GBS病人。其中,18例在机械通气24 h内给予EN支持(早期组),18例机械通气24 h后给予EN支持(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营养状态、肠内营养并发症发生率、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NICU停留时间、治疗后APACHEⅡ评分、病死率等临床指标变化。结果:早期组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NICU停留时间、治疗后APACHEⅡ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营养状态指标优于对照组。同时,腹泻、消化道出血、应激性高血糖等肠内营养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病死率较低,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应用EN支持治疗,可改善病人营养状态,有助于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缩短脱机时间,降低病死率,改善病人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肠内营养 医院获得性肺炎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吉兰-巴雷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巨细胞病毒激活感染与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关系 被引量:4
16
作者 邸卫英 苏立凯 +6 位作者 史福平 姜晔 李同凯 王艳飞 邸辉 张国华 康增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7期3171-3172,共2页
目的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CMV)激活感染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HCMV-PP65抗原,以其作为HCMV激活感染的指标,对21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分别进行HCMV-PP65抗原、... 目的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CMV)激活感染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HCMV-PP65抗原,以其作为HCMV激活感染的指标,对21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分别进行HCMV-PP65抗原、TNF-α水平检测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 HCMV-PP65抗原阳性组TNF-α含量为(3.04±0.37)μg/L与HCMV-PP65抗原阴性组(1.37±0.17)μ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CMV-PP65抗原阳性组存在不稳定性斑块的患者44例(69.84%),HCMV-PP65抗原阴性组存在不稳定性斑块的患者72例(48.3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2,P<0.01)。结论 HCMV激活感染可引起TNF-α水平增高,可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细胞病毒感染 动脉粥样硬化 肿瘤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勃龙对绝经后妇女动脉硬化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田文艳 武红利 +1 位作者 钟亚丽 苏立凯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0-222,共3页
目的:观察替勃龙(tibolone)治疗对绝经后妇女颈动脉和椎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血流阻力指数(RI)的影响。方法:有更年期症状的绝经后妇女13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替勃龙2.5mg/d)和对照组。替勃龙治疗前及治疗2年后检测血总胆固醇(TC)、三... 目的:观察替勃龙(tibolone)治疗对绝经后妇女颈动脉和椎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血流阻力指数(RI)的影响。方法:有更年期症状的绝经后妇女13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替勃龙2.5mg/d)和对照组。替勃龙治疗前及治疗2年后检测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颈动脉IMT,颈动脉、椎动脉RI。结果:129例完成观察和治疗。替勃龙治疗2年后血TC显著降低(P<0.05),LDL-C和Lp(a)也显著降低(P<0.01),HDL-C虽有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替勃龙治疗2年颈总动脉IMT下降26.7%(P<0.01)。颈总动脉RI从0.72±0.06下降到0.68±0.06,颈内动脉RI从0.59±0.05降至0.56±0.05,椎动脉RI从0.66±0.06下降到0.62±0.04(P<0.05)。但颈外动脉RI下降不明显(P>0.05)。结论:替勃龙可降低TC、LDL-C和Lp(a),颈动脉RI,颈动脉IMT,对动脉粥样硬化有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激素类 雌激素替代疗法 动脉粥样硬化 绝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族维生素、叶酸对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干预 被引量:18
18
作者 高娟 郭力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537-539,共3页
目的了解保定地区青年(年龄≤45岁)脑梗死和短暂性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a attach,TIA)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及给予叶酸、B族维生素治疗后HCY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对60例脑梗死患者,60例... 目的了解保定地区青年(年龄≤45岁)脑梗死和短暂性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a attach,TIA)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及给予叶酸、B族维生素治疗后HCY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对60例脑梗死患者,60例TIA患者及60名健康人进行血浆HCY的检测,同时测定其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后,各组均分成治疗组与非治疗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叶酸5mg,每日1次,甲钴胺(维生素B12)500μg,每日1次,维生素B610mg,每日1次,6个月后复查上述各指标。结果治疗前3组血浆HCY水平各不相同,脑梗死组为(16.7±5.4)mmol/L,TIA组为(14.4±5.3)mmol/L,与正常对照组(12.1±2.7)mmol/L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干预治疗后,各治疗组血浆HCY水平均有下降。结论高HCY血症是青年脑梗死及TIA患者的可能致病因素之一,补充营养元素有助于降低血HCY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 叶酸 维生素B12 青年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脑红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立英 廖仁昊 +2 位作者 苏立凯 李晓芳 王敬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03-205,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对血清脑红蛋白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在脑缺血耐受中的意义。方法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脑缺血再灌注组、脑缺血预处理组。每组12只,各组采用Longa等的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并加以改进,制备缺血预处理及缺... 目的通过观察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对血清脑红蛋白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在脑缺血耐受中的意义。方法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脑缺血再灌注组、脑缺血预处理组。每组12只,各组采用Longa等的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并加以改进,制备缺血预处理及缺血再灌注损伤实验动物模型,比较各组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病理变化及血清脑红蛋白的变化。结果脑缺血预处理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脑缺血再灌注组显著降低(P<0.01),病理切片染色显示神经元损伤、坏死也轻于后者,血清脑红蛋白含量高于脑缺血再灌注组及对照组(P<0.01)。结论血清脑红蛋白升高可能是局灶性脑缺血耐受产生的分子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缺血预处理 再灌注损伤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愉快家庭康复对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静 刘阳 +1 位作者 李晓芳 代瑞廷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3-265,共3页
目的探讨愉快家庭康复对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愉快家庭康复组(n=40)和对照组(n=40)。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和运动功能康复,愉快家庭康复组增加愉快家庭康复治疗。治疗开... 目的探讨愉快家庭康复对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愉快家庭康复组(n=40)和对照组(n=40)。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和运动功能康复,愉快家庭康复组增加愉快家庭康复治疗。治疗开始时及治疗12周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愉快家庭康复组MoCA和ADL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t>5.454,P<0.001)。结论愉快家庭康复治疗可改善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认知障碍 愉快家庭康复 认知训练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