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餐具与刀叉、筷子——论中西哲学本体论异同
1
作者 程志华 《社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4,228,共11页
近年来,强调中西哲学本体论相异的观点渐渐浮现,而且声势愈来愈大。实际上,仅仅基于如下四种视域进行分析,便可发现这种观点在学理上站不住脚:“形而上学”视域告诉我们中西哲学均有其本体论;“存在与存在者”视域告诉我们,本体论是关... 近年来,强调中西哲学本体论相异的观点渐渐浮现,而且声势愈来愈大。实际上,仅仅基于如下四种视域进行分析,便可发现这种观点在学理上站不住脚:“形而上学”视域告诉我们中西哲学均有其本体论;“存在与存在者”视域告诉我们,本体论是关于“存在”的学问,中西哲学本体论均可视为关于“存在者”的学问;“共相与殊相”视域告诉我们,中西哲学本体论各为“殊相”,其“共相”是“本体论”;“名与实”视域告诉我们,不仅中西哲学本体论为实在,而且本体论本身亦为实在。总之,本体论与中西哲学本体论的关系犹如“餐具”与“刀叉、筷子”的关系:它们既有不同处,更有相同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论 中西哲学本体论 视域 餐具与刀叉、筷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构改革背景下社会工作参与基层治理的适应性转型 被引量:6
2
作者 孟亚男 林顺利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3-191,共9页
中央到地方各级社会工作部的设置势必会对社会工作参与基层治理的角色定位以及功能发挥产生根本性影响。长期以来,党政双线管理传统下的社会工作在应对基层治理的多重诉求中面临困局。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背景中“大社会工作”的格局体现... 中央到地方各级社会工作部的设置势必会对社会工作参与基层治理的角色定位以及功能发挥产生根本性影响。长期以来,党政双线管理传统下的社会工作在应对基层治理的多重诉求中面临困局。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背景中“大社会工作”的格局体现了国家对社会工作管理“由虚向实”的实践转向以及在基层治理中实现统合的工作策略,要求当前的社会工作必须“适应性”转型,在问题转换的基础上,响应党和国家的治理需求,锚定基层“软治理”的新定位,探索创新实践形态,加强“大社会工作”意义上的专业人才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构改革 基层治理 适应性转型 大社会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劳动哲学视域中的劳动工具思想 被引量:5
3
作者 黄云明 张家赫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8-86,共9页
马克思从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出发把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创立了以劳动本体论为基础的劳动哲学体系,实现了人类社会历史哲学的革命。马克思劳动哲学将劳动工具纳入人类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发展史进行考察,揭示了劳动工具作为人类物质生产劳动... 马克思从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出发把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创立了以劳动本体论为基础的劳动哲学体系,实现了人类社会历史哲学的革命。马克思劳动哲学将劳动工具纳入人类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发展史进行考察,揭示了劳动工具作为人类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手段的本质,认为劳动工具既具有主体性又具有客体性,并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阐明了劳动工具的制作与改进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创造劳动工具是人类真正属人活动开始的标志,而劳动工具的改进不仅提高劳动生产力,也改变着物质生产劳动组织形式、物质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劳动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劳动工具机械化的社会历史影响进行了专门分析,认为劳动工具的机械化是资本主义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使资本主义社会物质生产劳动效率快速提高,为社会发展创造了更丰富的物质基础,机械化劳动工具取代强体力劳动,为减轻劳动者劳动强度以及妇女走出家庭进入社会奠定了技术基础,但机械化劳动工具被资本家垄断,致使劳动主体异化,劳动财富的创造者成了无产阶级。马克思把劳动工具的发展演化与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演进统一起来进行综合分析,阐发了劳动工具发挥社会历史作用的具体路径,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找到了破解人类社会历史之谜的金钥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劳动工具 劳动哲学 机械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育儿效用、社会经济地位与育儿经济成本 被引量:3
4
作者 贾志科 罗志华 薛琪薪 《西北人口》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63,共13页
在低生育率背景下,育儿经济成本及其差异问题已经成为家庭社会学和人口学领域的重要议题。利用2019年在西安市五城区针对955名已育一孩夫妇开展的“养育成本及生育意愿状况”专项调查数据,基于新家庭经济学和社会分层理论视角,讨论了家... 在低生育率背景下,育儿经济成本及其差异问题已经成为家庭社会学和人口学领域的重要议题。利用2019年在西安市五城区针对955名已育一孩夫妇开展的“养育成本及生育意愿状况”专项调查数据,基于新家庭经济学和社会分层理论视角,讨论了家庭育儿效用和社会经济地位对育儿经济成本的影响及其家庭生命周期阶段差异。研究发现:第一,育儿效用、社会经济地位与育儿经济成本之间更多表现为一种同向递增关系,并且家庭育儿经济支出在0~3岁、3~6岁和6~12岁家庭之间呈现出一种倒“J”型结构。第二,家庭育儿效用、社会经济地位和家庭生命周期阶段对育儿经济成本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以心理满足为主的情感效用、家庭的客观和主观社会经济地位的上升有利于提高家庭育儿经济成本,且家庭生命周期阶段的向前推进也会促进家庭育儿经济成本的投入。第三,家庭育儿情感效用、社会经济地位对育儿经济成本的正向影响效应存在家庭生命周期阶段方面的分异,尤其在3~6岁和6~12岁家庭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因此,建议出台差异化的家庭育儿经济补贴政策,降低育儿家庭尤其是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育儿经济成本。同时,加强儿童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幼有善育”的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不同特征家庭的共同育儿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家庭 育儿经济成本 育儿效用 社会经济地位 家庭生命周期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度、限度及消解——论儒家伦理的主体性
5
作者 程志华 《伦理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57,共10页
“主体性”是一个后发的概念,但相应思想却发生于“轴心时代”。就相应思想讲,“主体性”涉及“客体性”的对立,而背后是“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在中国的“轴心时代”,基于“神文”到“人文”的转向,儒家建构起自身的“主体性”理论... “主体性”是一个后发的概念,但相应思想却发生于“轴心时代”。就相应思想讲,“主体性”涉及“客体性”的对立,而背后是“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在中国的“轴心时代”,基于“神文”到“人文”的转向,儒家建构起自身的“主体性”理论,并展现为孟子所代表的“绝对主体性”、荀子所代表的“相对主体性”两大脉络。“绝对主体性”脉络表现为主体性的过度,而这个脉络长期主导儒家道统。在此道统之下的儒学在前现代化阶段曾为中华文明作出重大贡献,但面对现代化阶段,它亦显露出明显不足——没有现代性建构,不能为现代化提供动力。要消解儒家伦理主体性的过度,合理的路径是“客观化”,在“对列之局”上进行理论建构:重建天人关系,为主体性设立“天花板”;重建物我关系,为主体性设立“防洪堤”;重建人人关系,为主体性设立“防盗网”。唯有如此,现代性建构方可实现,现代化道路才可走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儒家伦理 过度 限度 客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迟退休对服务消费水平的影响——以人力资本积累为中介变量
6
作者 孙媛萌 李庄园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72-75,共4页
延迟退休能为人力资本积累和提升服务消费水平贡献重要力量。本文选取2007-2022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延迟退休影响服务消费水平的基准模型中,延迟退休能显著提升服务消费水平;当在模型中引入人力资本积累... 延迟退休能为人力资本积累和提升服务消费水平贡献重要力量。本文选取2007-2022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延迟退休影响服务消费水平的基准模型中,延迟退休能显著提升服务消费水平;当在模型中引入人力资本积累时,人力资本积累能显著强化延迟退休对服务消费水平的积极影响;延迟退休对服务消费水平的影响存在显著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影响效应最强,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再次,东北地区最弱。研究旨在丰富和拓展延迟退休经济效应的研究内容,以期为完善延迟退休政策和提振服务消费提供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迟退休 人力资本积累 服务消费水平 区域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劳动哲学视域下的道德起源论 被引量:6
7
作者 黄云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1-38,I0002,共9页
马克思从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出发,通过对人类早期社会和古代社会劳动发展史的分析,揭示了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发展、物质生产劳动分工、剩余劳动产品产生、物质财富私有观念出现以及物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形成在社会道德现象产生过程中的作用,... 马克思从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出发,通过对人类早期社会和古代社会劳动发展史的分析,揭示了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发展、物质生产劳动分工、剩余劳动产品产生、物质财富私有观念出现以及物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形成在社会道德现象产生过程中的作用,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道德起源的社会原因,在道德起源论上超越了以往哲学家对道德起源的认识。马克思并没有专门从伦理学学术的视角阐发道德起源问题,这导致我国伦理学研究中关于马克思道德起源问题的认识存在分歧,争论各方都阐发了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劳动和社会分工在道德起源中作用的思想,但忽略了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发展带来的剩余劳动产品的产生、私有观念的出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以及私有制的形成在道德起源中的根本作用等思想,忽视了马克思对道德起源根本社会原因的揭示。而实际上,私有观念为道德起源准备了精神基础,私有财产为道德起源提供了物质基础,私有制为道德起源提供了制度基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为道德起源提供了职业的伦理学家和道德建设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劳动哲学 道德起源 私有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劳动哲学视阈中的法律平等观 被引量:4
8
作者 黄云明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25,共10页
马克思从劳动哲学出发,批判资产阶级抽象的法律平等观,强调法律平等观是与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发展的具体历史阶段相适应的,既是社会平等状况的反映,也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平等只是追求形式平... 马克思从劳动哲学出发,批判资产阶级抽象的法律平等观,强调法律平等观是与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发展的具体历史阶段相适应的,既是社会平等状况的反映,也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平等只是追求形式平等,而不能实现实质平等,社会主义社会法律不仅要实现形式平等,也要追求实质内容平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劳动人道主义和劳动主权主义,社会主义法律平等废除一切阶级的不平等,将平等建构在劳动基础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劳动哲学 法律伦理 法律平等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经济哲学语境中《巴黎手稿》的理论缺陷及其弥补 被引量:3
9
作者 宫敬才 安立伟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4-71,共8页
纯哲学语境的理解方式使近百年来的研究者多认为《巴黎手稿》的主题思想是人道主义及异化劳动理论。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不同,研究者在对《巴黎手稿》的评价中形成了成熟论和不成熟论两种代表性观点,皆与《巴黎手稿》原生态思想不一... 纯哲学语境的理解方式使近百年来的研究者多认为《巴黎手稿》的主题思想是人道主义及异化劳动理论。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不同,研究者在对《巴黎手稿》的评价中形成了成熟论和不成熟论两种代表性观点,皆与《巴黎手稿》原生态思想不一致。《巴黎手稿》原生态语境是经济哲学,“经济”内容无法绕开,主题思想是质疑和批判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巴黎手稿》中存在诸多理论缺陷,主要表现为六个方面的问题:费尔巴哈哲学的改造问题、人化自然辩证法问题、私有财产资本化的内在机制问题、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异化劳动理论的政治经济学论证问题和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问题。理论缺陷的存在促使马克思继续在思想上进行探索,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两篇文献一样,《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资本论》也是弥补《巴黎手稿》理论缺陷的标志性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巴黎手稿》 经济哲学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恩格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论纲 被引量:2
10
作者 宫敬才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20,共10页
从1923年卢卡奇批评恩格斯哲学到现在已有近百年历史,其间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讨论的话题之一是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之间的关系,主导性判断是二者之间确有重大区别。这样的事实表明一般性问题的客观存在:整体意义的恩格斯哲学何谓?此为... 从1923年卢卡奇批评恩格斯哲学到现在已有近百年历史,其间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讨论的话题之一是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之间的关系,主导性判断是二者之间确有重大区别。这样的事实表明一般性问题的客观存在:整体意义的恩格斯哲学何谓?此为以往讨论忽略的问题。恩格斯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且成体系,形成过程、基本内容和思想来源三者皆可为证。这一体系的基本内容是如下几点:第一,设定哲学本体为物质,指称对象是自然界和社会历史;第二,研究本体的哲学分析框架是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第三,人对本体的反映是外在经验,理论表现形式为实证科学即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第四,对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的哲学性抽象是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二者皆具辩证性质;第五,对外在经验的提炼概括是内在经验即形式逻辑和辩证法,此为基于实证科学而来的哲学,凌驾于实证科学之上的哲学为多余。恩格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存在诸多理论问题需要研究,这是完善恩格斯哲学体系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格斯 辩证唯物主义 知识分类 实证科学 思维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之“言”--论孔子诗学的哲学意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许春华 《齐鲁学刊》 CSSCI 2023年第4期15-22,共8页
孔子诗学视域中“不学诗,无以言”,从“诗”之意义视域的转换、“学诗”与“学礼”的对应、“诗”之“言”的价值依据,推动了孔子诗学“哲学的突破”。“《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意味着孔子诗学的道德取向、语辞与语气的温文尔雅... 孔子诗学视域中“不学诗,无以言”,从“诗”之意义视域的转换、“学诗”与“学礼”的对应、“诗”之“言”的价值依据,推动了孔子诗学“哲学的突破”。“《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意味着孔子诗学的道德取向、语辞与语气的温文尔雅、“温柔敦厚”的君子人格、“执礼”与“仁”的相通。我们既不能仅以现代汉语的修辞方式,也不能以古希腊哲学传统的诗性语言,来评判孔子诗学视域中“诗”之“言”与“雅言”的思想价值,唯其如此,孔子诗学的哲学意义才能得到更合理的安顿与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诗学 “诗”之“言” “雅言” 哲学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无邪”与“诗”之“体”“用”——再论孔子诗学的哲学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许春华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6-52,共7页
春秋时代“诗”之兴盛与“礼坏乐崩”相伴相随。孔子对“诗”进行了哲学变革,“思无邪”与“仁”相互发明,是对道德生命的安顿,此为“诗”之“体”。“雅言”“礼后”“乐正”是孔子诗学的思想展开,此为“诗”之“用”。其中,“修辞立... 春秋时代“诗”之兴盛与“礼坏乐崩”相伴相随。孔子对“诗”进行了哲学变革,“思无邪”与“仁”相互发明,是对道德生命的安顿,此为“诗”之“体”。“雅言”“礼后”“乐正”是孔子诗学的思想展开,此为“诗”之“用”。其中,“修辞立其诚”为“雅言”之确解;“礼后”指向“人而不仁如礼何”;“乐正”即“尽善尽美”、“乐”中涵“仁”。孔子诗学之“体”“用”,是从诗学理路对“仁”的体证与推阐,此即孔子诗学的哲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诗学 思无邪 雅言 礼后 乐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基于劳动哲学的法律起源论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云明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7-65,共9页
国内部分学者对马克思法律起源论的质疑和诘难,主要原因在于对西方法学理论的盲目追随,而对马克思哲学方法论和价值立场的理解不足。马克思认为,物质生产劳动是认识社会历史问题的出发点,所以也是认识法律起源问题的理论基点。劳动创造... 国内部分学者对马克思法律起源论的质疑和诘难,主要原因在于对西方法学理论的盲目追随,而对马克思哲学方法论和价值立场的理解不足。马克思认为,物质生产劳动是认识社会历史问题的出发点,所以也是认识法律起源问题的理论基点。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对法律的需要,创造了协调原始关系的风俗习惯、原始禁忌和行为规范,奠定了法律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劳动分工特别是脑体力劳动的分工是法律产生的主要社会原因,物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则是法律制度和文化系统化的直接原因。马克思之前的法律起源理论不能从物质生产劳动出发认识社会问题,不理解客观必然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所以既不能准确描述法律形成的客观过程、说明法律形成的主客观条件,也不能准确说明法律的正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劳动哲学 法律起源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问题研究 被引量:21
14
作者 孙鹏 李凡 《南方农机》 2020年第24期143-144,155,共3页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的重要课题,而农村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不论是在资金投入还是人才引进方面都应该加以重视。同时,就业问题在民生工程中一直处于重要位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际,规划好农村发展的可行路径,对进一步促进...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的重要课题,而农村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不论是在资金投入还是人才引进方面都应该加以重视。同时,就业问题在民生工程中一直处于重要位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际,规划好农村发展的可行路径,对进一步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村地区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投入,大学生作为时代发展的后备力量应得到重点关注,尤其是农村籍大学生在农村发展的道路上具有明显优势,若其能积极参与农村建设,会对乡村振兴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基于此,文章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问题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籍大学生 返乡就业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夫妇独生特征对彩礼支付的影响及差异分析
15
作者 贾志科 刘佩 罗志华 《人口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0-76,共17页
近年来彩礼数额的持续上涨和高价彩礼的有效治理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议题。本文基于2023年课题组在河北省保定市组织开展的大规模抽样调查数据,使用列联表分析、均值比较、方差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和OLS回归分析等方法,考... 近年来彩礼数额的持续上涨和高价彩礼的有效治理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议题。本文基于2023年课题组在河北省保定市组织开展的大规模抽样调查数据,使用列联表分析、均值比较、方差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和OLS回归分析等方法,考察不同类型青年夫妇在彩礼支付行为和彩礼数额上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探讨青年夫妇独生特征在不同居住地、结婚时期和择偶途径方面的异质性表现。结果发现:不同类型青年夫妇在彩礼支付行为和彩礼数额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在彩礼支付行为方面总体呈现出“男独女非夫妇>双非夫妇>女独男非夫妇>双独夫妇”的特征。但在彩礼数额方面总体表现出“双独夫妇>男独女非夫妇>女独男非夫妇>双非夫妇”的特点。从彩礼支付行为看,在城市、住父母房、他人介绍的青年夫妇中,男独女非夫妇有彩礼支付行为的比例均最高,双独夫妇存在彩礼支付行为的比例均为最低;在2020年及以后结婚的青年夫妇中,女独男非夫妇有彩礼支付行为的比例最高,双独夫妇存在彩礼支付行为的比例最低。就彩礼数额而言,在城市、农村、自己认识、他人介绍、住父母房、2013年及以前结婚的青年夫妇中,双独夫妇的平均彩礼数额均高于其他类型的青年夫妇,不同特征青年夫妇的彩礼数额均呈现出“双独夫妇>男独女非夫妇>女独男非夫妇>双非夫妇”的特征。而住单位宿舍或租房、在2014—2016年结婚的青年夫妇中,除双独夫妇的彩礼数额最高外,其他三类夫妇呈现出彩礼数额高低不一的特点。从彩礼支付行为的影响因素来看,夫妇类型、居住地、择偶途径、房屋类型对青年夫妇的彩礼支付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双独夫妇的彩礼支付概率显著低于双非夫妇;就彩礼数额的影响因素而言,夫妇类型、居住地、丈夫结婚年龄、妻子教育水平和结婚时期对青年夫妇的彩礼数额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双独夫妇的彩礼数额显著高于双非夫妇。青年夫妇独生特征对彩礼支付行为和彩礼数额的影响在居住地、结婚时期和择偶途径上存在明显的分异。从彩礼支付行为上看,居住在城市地区、在2017—2019年和2020年及以后结婚、通过他人介绍的青年夫妇,其独生特征可能会对彩礼支付行为的影响更大。就彩礼数额而言,青年夫妇独生特征对居住在农村地区、在2013年及以前和2017—2019年结婚、通过他人介绍的青年夫妇彩礼数额的影响效应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夫妇 独生特征 彩礼支付行为 彩礼数额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何为
16
作者 张晓敏 马燕燕 《河北农机》 2020年第8期122-124,共3页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学生,我们应该对哲学保持一颗热爱的心,对哲学原著书籍进行更为细致的研读。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哲学到底是什么。对于哲学何为的认识关系着我们对专业知识的研究及把握程度和在哲学领域的认知水平。在本文中,笔...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学生,我们应该对哲学保持一颗热爱的心,对哲学原著书籍进行更为细致的研读。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哲学到底是什么。对于哲学何为的认识关系着我们对专业知识的研究及把握程度和在哲学领域的认知水平。在本文中,笔者将从什么是哲学、哲学有什么用、如何发展哲学三方面展开分析,给出自己的回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智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人道主义思想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宇航 《河北农机》 2021年第2期163-165,共3页
劳动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范畴,马克思以劳动为基础建立了独特的人道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的经典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蕴含着丰富的劳动人道主义思想。马克思在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质疑批判中建立自己的劳动人道主义体系,... 劳动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范畴,马克思以劳动为基础建立了独特的人道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的经典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蕴含着丰富的劳动人道主义思想。马克思在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质疑批判中建立自己的劳动人道主义体系,它以劳动本体论、劳动辩证法、劳动人性论、人学三段论和劳动伦理观为主要内容、超越了传统人道主义的直观性与抽象性。但因为是马克思的早期代表作品,《手稿》中劳动人道主义的发育程度还带有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劳动 人道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本细读的庄子哲学探微——评《庄子哲学研究》
18
作者 石真龙 刘允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I0011-I0011,共1页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也是学派中最受推崇的哲学家之一。国内外学者有感于庄子作品,纷纷著书立说,试图用虚无主义、不可知论等概括庄子的哲学。庄子哲学本相为何、思想内核为何、当代价值为何,这些都是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由杨立华编...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也是学派中最受推崇的哲学家之一。国内外学者有感于庄子作品,纷纷著书立说,试图用虚无主义、不可知论等概括庄子的哲学。庄子哲学本相为何、思想内核为何、当代价值为何,这些都是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由杨立华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庄子哲学研究》一书,将《庄子》内篇作为研究基础,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探究了庄子哲学,还原了庄子名篇中的人物,剖析了庄子哲学概念的层次,抽茧剥丝般提取了《庄子》内篇的理论内核。复杂的庄子哲学在细致笔触中得到解读,读者能够体悟庄子哲学背后的人性本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大学出版社 庄子哲学 文本细读 道家学派 思想内核 理论内核 《庄子》内篇 不可知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马克思哲学中的道德观
19
作者 王美玲 杨玮桥 《河北农机》 2021年第9期148-150,共3页
马克思的道德思想渗透在其著作理论中,通过对其思想深入挖掘我们可以发现,区别于以往的“观念性道德”和“虚假性道德”,马克思真正将现实的个体视为道德的中心,是真正的“人道主义”。同时马克思联系实际谈道德,将美好的人际关系与共... 马克思的道德思想渗透在其著作理论中,通过对其思想深入挖掘我们可以发现,区别于以往的“观念性道德”和“虚假性道德”,马克思真正将现实的个体视为道德的中心,是真正的“人道主义”。同时马克思联系实际谈道德,将美好的人际关系与共产主义社会联系起来,这也是其道德观独特与高尚之处。追溯其理论渊源,我们可以看到其理论中有许多哲学家思想的影子,也正是这种包容的学术研究精神才使马克思有了如此伟大的哲学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道德观念 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域”与儒家人性论之安顿
20
作者 程志华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2-141,共10页
儒学史上曾出现“性有善有恶论”“性善论”“性无善无恶论”“性恶论”“性善恶混论”五种人性论,它们在观点上“相戾”,长期处于互相争论状态。这种状况在学术史上留下一个课题:为何对象均为“人性”,主体均为儒者,所主张的人性论却... 儒学史上曾出现“性有善有恶论”“性善论”“性无善无恶论”“性恶论”“性善恶混论”五种人性论,它们在观点上“相戾”,长期处于互相争论状态。这种状况在学术史上留下一个课题:为何对象均为“人性”,主体均为儒者,所主张的人性论却相互违背呢?关于这个课题,历史上和现代学界已有一些探讨。不过,对人性论的“视域”进行辨析应是一个有益探索——儒家人性论的“视域”包括四重,分别是“人性概念”“通性与殊性”“体与用”“始与终”。对这些“视域”进行分析,不仅可以分别地确保每类人性论之成立,而且可以整体上使五类人性论得以“安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人性论 相戾 视域 安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