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遥感技术的贵德盆地多元信息干热岩靶区预测 被引量:5
1
作者 闫佰忠 李瑶 +3 位作者 秦光雄 于开宁 吴云霞 王亚楠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88-1300,共13页
为探明贵德盆地干热岩资源位置及分布范围,首先利用Landsat 8 TIRS(thermal infrared sensor)热红外数据,通过单窗算法和劈窗算法对贵德盆地地表温度进行遥感识别,确定了高温异常区位置;然后基于干热岩形成条件构建了包括地层、岩体、... 为探明贵德盆地干热岩资源位置及分布范围,首先利用Landsat 8 TIRS(thermal infrared sensor)热红外数据,通过单窗算法和劈窗算法对贵德盆地地表温度进行遥感识别,确定了高温异常区位置;然后基于干热岩形成条件构建了包括地层、岩体、断裂、环形构造、线性构造、水热蚀变异常、地表温度异常、温泉、地热钻探、区域重力异常、区域航磁异常、电磁勘探信息等12个因子的多元信息干热岩靶区预测模型,并对贵德盆地干热岩靶区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贵德盆地干热岩以新近系、三叠系和第四系为保热盖层,大型北西向晚三叠世中酸性隐伏花岗岩为储热岩体,北北西向瓦里贡山深大断裂及花岗岩体为导热通道,下地幔软流圈供热和壳内部分熔融层供热为主要热源,岩石放射性产热为叠加热源;2)盆地内隐伏岩体预测区、地表温度异常区、水热蚀变异常区均具有沿北西—南东方向分布的特点,且分布位置相互印证;3)经过模型确定贵德盆地内存在一个沿北西—南东方向分布的大型干热岩带,面积约820 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德盆地 遥感识别 干热岩靶区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滹滏平原漏斗区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演变特征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希雨 张光辉 严明疆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2-81,共10页
为揭示滹滏平原漏斗核心区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TDS)增大对水位下降的响应特征以及驱动TDS增大的主要化学组分,应用地学数理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异变分析和GIS空间特征分析技术,分析了近50年(19722017)研究区地下水水位埋深、TDS及化学组... 为揭示滹滏平原漏斗核心区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TDS)增大对水位下降的响应特征以及驱动TDS增大的主要化学组分,应用地学数理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异变分析和GIS空间特征分析技术,分析了近50年(19722017)研究区地下水水位埋深、TDS及化学组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水位降幅变化,地下水TDS增幅具有阶段性变化特征,在漏斗形成初期(19721980年),地下水水位年均降幅最大,TDS年均增幅也最大;中期(19812000年)地下水水位年均降幅最小,TDS年均增幅也最小;末期(20012017年)地下水水位年均降幅居中,TDS年均增幅也居中。(2)随着水位埋深增大,漏斗核心区地下水水位埋深大小对TDS增大影响呈递减效应。漏斗形成初期水位埋深9.10~23.20 m,中期水位埋深13.40~42.28 m,末期水位埋深21.41~50.29 m,漏斗核心区地下水水位年均降幅每增大1.0 m条件下,TDS年均增幅分别增大21.96,13.54,12.32 mg/L。(3)自初期、中期至末期,地下水中Na^(+)、SO_(4)^(2-)含量增幅占TDS增幅的比率呈不断增大特征,为漏斗核心区TDS增大的主要影响因素。但末期Ca^(2+)、Mg^(2+)、HCO_(3)-和Cl^(−)含量增幅占TDS增幅的比率合计仍达65.88%,对漏斗核心区地下水TDS增大仍然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前平原 浅层地下水 漏斗形成过程 水位下降 溶解性总固体 滹滏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源热泵抽灌井优化布置及参数灵敏度 被引量:5
3
作者 闫佰忠 徐文杰 +4 位作者 李玉涵 孙剑 毕攀 李瑶 张旭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8-229,共12页
为了确定地下水源热泵的最佳布井方式,探明含水层温度场变化特征以及水文地质参数灵敏性,以石家庄地下水源热泵适宜区肖家营—东兆通为研究区,基于热储层的地热地质条件和热物性参数,利用FEFLOW软件构建了三维水-热耦合数值模拟模型。在... 为了确定地下水源热泵的最佳布井方式,探明含水层温度场变化特征以及水文地质参数灵敏性,以石家庄地下水源热泵适宜区肖家营—东兆通为研究区,基于热储层的地热地质条件和热物性参数,利用FEFLOW软件构建了三维水-热耦合数值模拟模型。在2000 m^(3)/d的抽灌量下对不同井间距、不同布井模式-含水层温度场变化进行模拟,探讨发生热突破的可能性,并探讨温度场关于热导率、渗透系数、孔隙率等参数的灵敏度。研究结果表明:1)在单抽双灌模式下,方案C(两眼回灌井连线与地下水流向垂直,一眼回灌井位于抽水井正下游,另一眼回灌井位于沿地下水流向45°方向,即两回灌井与抽水井组成等腰直角三角形,抽水井正下游的回灌井为直角顶点)的布井方案对含水层温度场影响最小,为最优方案;2)单抽双灌模式下,抽灌量为2000 m^(3)/d时,方案C抽灌井间距设置在40~50 m较为合理;3)抽灌过程中,温度场对于渗透系数的改变灵敏度较高,而对孔隙率以及热导率的改变灵敏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源热泵 抽灌井优化 温度场变化 参数灵敏度 石家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FAHP的石家庄市地下水源热泵适宜性分区 被引量:9
4
作者 闫佰忠 孙剑 +3 位作者 王昕洲 李晓萌 孙丰博 付丹平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72-1181,共10页
为探明石家庄城区地下水源热泵适宜区分布情况,基于石家庄市的地质、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构建了地下水源热泵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水文地质条件、水动力条件、水化学条件、环境地质条件和先决条件;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价... 为探明石家庄城区地下水源热泵适宜区分布情况,基于石家庄市的地质、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构建了地下水源热泵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水文地质条件、水动力条件、水化学条件、环境地质条件和先决条件;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价指标综合权重,并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划分了石家庄城区地下水源热泵适宜性分区。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水源热泵开发利用适宜区分布在靠近滹沱河地区,面积约为19.74 km^(2),占全区面积的5.85%;较适宜区分布于研究区大部分,面积约为251.22 km^(2),占全区面积的74.40%;不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北部及东部地下水超采漏斗区,面积约为66.71 km^(2),占全区面积的19.75%。石家庄市除地下水降落漏斗区及水文地质条件较差地区不适宜作为地下水源热泵开发的地区外,大部分地区较适合利用地下水源热泵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源热泵 模糊层次分析法 GIS 适宜性分区 石家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