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临界地质流体与翡翠成因
1
作者 王礼胜 王露丝 +5 位作者 王玉珺 沈崇辉 马瑛 刘建乔 刘云贵 宋彦军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 CAS 2023年第5期1-16,共16页
超临界地质流体是在高温高压下硅酸盐矿物(岩石)-H 2 O体系中形成的化学组成介于富水流体和岩浆熔体之间的中间状态流体。它们具有很强的溶解能力、迁移能力和反应能力,是地球内部物质循环的重要载体和介质。传统的初始翡翠(硬玉岩)的... 超临界地质流体是在高温高压下硅酸盐矿物(岩石)-H 2 O体系中形成的化学组成介于富水流体和岩浆熔体之间的中间状态流体。它们具有很强的溶解能力、迁移能力和反应能力,是地球内部物质循环的重要载体和介质。传统的初始翡翠(硬玉岩)的区域变质成因、岩浆成因和交代成因学说,都有相应的实验反应、岩相学或岩理学依据及矿物形成顺序、矿物组合及其空间分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流体沉淀(Fluid precipitate)和热液交代(Metasomatic replacement)成因理论阐述了翡翠中矿物的两种形成方式。在硬玉、绿辉石等矿物颗粒及其集合体之中,普遍观察到的流体熔融包裹体等现象,揭示了早期的翡翠(硬玉岩)是从流体与熔融体混溶的系统中结晶形成的。在地球科学领域超临界地质流体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对翡翠研究的进展,提出了翡翠超临界地质流体成因的认识:俯冲板片脱水并在合适的温度压力条件下形成的超临界地质流体,携带其所溶解的成矿物质,因温度压力等条件的变化,在地幔楔裂隙或断裂中经结晶充填及之后叠加的交代作用形成了早期的翡翠。提出这一成因认识,有典型的流体熔融包裹体、强烈的溶蚀残余、早期的充填结构与中晚期的交代结构、高场强元素富集、丰富乃至复杂的矿物(或固相物质)组合、含有指示矿物的高压-超高压脉体等系列的证据链。早期翡翠形成之前的岩浆作用产物铬铁矿被溶蚀或较晚阶段被交代为翡翠的绿色提供了Cr 3+的来源;早期翡翠形成之后,还经历了超临界地质流体分溶后的熔体作用和流体作用(包括结晶作用和交代作用)、变形变质作用和外生作用等多期次地质作用。翡翠的成因理论体系的建立,有必要在重视超临界地质流体作用阶段的基础上,重新进行深入研究和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地质流体 翡翠成因 俯冲带 高场强元素 流体熔融包裹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危地马拉高档绿色翡翠的矿物组成及成因 被引量:4
2
作者 王礼胜 张海衡 +4 位作者 刘静怡 王露丝 欧阳秋眉 柳东明 刘伟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 CAS 2022年第5期11-30,共20页
选取危地马拉高档绿色翡翠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宝石显微镜、偏反光显微镜、激光显微拉曼光谱仪和电子探针仪等测试手段,开展了翡翠样品的外观特征、放大观察、组成矿物、显微结构、拉曼光谱及矿物化学成分研究。根据矿物组成及其演化,... 选取危地马拉高档绿色翡翠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宝石显微镜、偏反光显微镜、激光显微拉曼光谱仪和电子探针仪等测试手段,开展了翡翠样品的外观特征、放大观察、组成矿物、显微结构、拉曼光谱及矿物化学成分研究。根据矿物组成及其演化,将成矿作用分为三期:(1)早期成矿作用产物为具粗粒、半自形-自形粒柱状结构的硬玉,化学成分很纯;(2)主成矿期以交代作用为主,早阶段形成的产物为颗粒细小的硬玉,与第一期的硬玉相比含有相对较高的FeO、Cr_(2) O_(3)、MgO和CaO含量,晚阶段形成的产物为颗粒细小的绿辉石,MgO和CaO含量高,因Cr_(2) O_(3)含量具规律性变化而相应呈深浅不同的绿色;(3)晚期成矿作用产物为硬玉(或钠长石)+榍石等,呈充填结构,榍石呈网脉状分布于硬玉、绿辉石颗粒之间或微裂隙中。晚期的硬玉(钠长石)+榍石+流体包裹体组合,即翡翠中的白色棉状物,实际上是一类流体熔融包裹体。流体熔融包裹体中的流体相,含有CO_(2)、CO等成分,其中2145 cm^(-1)处的特征拉曼位移峰最强、指示着CO含量很高的强还原成矿环境,这与样品中普遍存在无定型碳相印证。结果显示,所研究大多数危地马拉高档绿色翡翠样品的矿物组成以硬玉为主或硬玉是其主要矿物之一,白色棉状物中普遍出现的“晚期硬玉+网脉状榍石+以CO为主的流体包裹体”的组合,可以作为危地马拉高档绿色翡翠与缅甸绿色翡翠鉴别的重要参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翡翠 硬玉 绿辉石 榍石 危地马拉 缅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